如何禅修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

【清凉月】初学禅修者必须掌握的一个技巧_一觉_醒来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7贴子:
【清凉月】初学禅修者必须掌握的一个技巧
初学禅修者往往会失败在昏沉上。我们以前介绍过许多对治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围绕一个核心来阐述的。在这里把这个核心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初学禅修者能够在了解后,对禅修有一个全面深入地掌握,从而不至于盲修瞎练,使自己的禅修得到根本突破。
我们观察睡眠时的脑电波,会发现,人有一个深度睡眠状态,接下来就是浅睡眠状态。在浅睡眠状态,大脑活动频繁起来,人开始做梦。深度睡眠状态时间较短,但质量高,这就像给蓄电池充电,先有一个快充阶段,接下来是一个慢充阶段。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把深度睡眠状态称为“快速恢复阶段”,简称“快复”,把浅睡眠状态称为“慢复”。中医学认为:意者,气也。身体是气化的产物,也就是说身体是意生身。所以,意识和身体一样,在活动之后,都必须有一个休息过程。有一定禅修经验的人都知道,早上醒后禅修容易得定,因为这时候,大脑经过“快复”,使昏沉阶段基本结束,对于禅修来说,这时候不再需要克服昏沉,只需要克服散乱就可以了。由此可以看出,睡觉前禅修,必须有一个身体和意识的“快复”阶段,这就是刚学禅修的人上座后必须经历的昏沉阶段。
我们平常人,都处在思维的衍生状态,统统都是意,属于意的范畴,生活在意的相续性中。而意在活动后,必须象身体一样要睡眠,因为“意者,气也”,身体是意生身,是气化身。意和身体是一体两面的同一体,身体进行休息,也就是意的休息。这里的意,是思维的衍生状态,它是由条件组成的。它由能思维的主体和所思维的对象构成,在这里所思维的对象就是身体。什么是睡眠?就是能思维的主体在感知所思维的对象(身体)的休息过程。因此,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睡眠其实就是一个念头,这个念头由两个条件组成,一个是能思维的主体,一个是所思维的对象,也就是身体。很显然,如果破坏了睡眠这个念头的构成条件,自然也就破除了睡眠。怎样破除呢?很简单,改变思维主体的感知对象,不让他感知身体的休息,自然就破除了睡眠这个念头。因此,这时候你所要做的就是选择一个刺激性比较强的思维对象,自然就不会昏沉了。我们以前介绍的方法统统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再举例来说,南传佛教的孙伦大师,在教弟子们禅修观呼吸时,要人为地大幅度强烈呼吸,仔细体会吸气时气流经过鼻腔时的触觉,要认真感受这种触觉的强弱和冷暖变化,而不要去数呼吸,也不要去观察肚子的起伏。这就是人为地造一个强烈的所缘,去吸引意,不让它休息。经过一个小时左右,身体的不适感慢慢明显起来,比如你会感到腿痛、腰酸、手麻等,这时候就不需要再去深呼吸了,就选择身体感觉中最明显的那个作为所缘,比如这时候你感觉腿痛最难忍,那你就选择腿痛作为所缘,用柔软心观察腿痛的强弱变化过程,不要对抗,要放下这种觉受。等腿痛消失后,你再从身体剩下的感觉中选择一个比较明显的,作为所缘。就这样,一个一个观察,随着时间的慢慢流失,你的身体得到了休息,跨过了“快复”阶段,一种很明显的清明渐渐升起,你会感到很清醒,丝毫没有困意。这时候心也不再那么散乱了,你终于跨过了昏沉阶段。这就是禅修者破除昏沉的技巧所在,再也没有其他什么高明的东西了。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开始就急于得定,这是不可能的,你必须服从人体的生理特征。你所做的各种努力,无非是在等待着身体“快复”阶段的结束,并在此过程中,让意渐渐稳定下来,所以法门无高下,说句实在话,无非是用不同的方法在熬时间而已。会熬了你过得舒服一点,不会熬了就痛苦一点,不论会熬还是不会熬,只要你能度过这个“快复”阶段,那就是胜利。所以在这个阶段,毅力是最重要的。这个阶段大约要三四个小时(人的深度睡眠状态也就是三四个小时),禅修者需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一动不动地在那里坐上三四个小时,然后达到清明。过了这个阶段就容易多了,因为随着清明的升起,散乱心也轻多了。这时候,你就可以选择刺激性不强的所缘,在有意无意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入定了。入定就是这样简单,一点儿都不难。
现在你就会发现,那些强烈的所缘,根本目的不是引导你入定,而是为了吸引“意”,不让它休息,真正引导你入定的所缘,往往是那些不具有很强吸引力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许多净土宗修行人,在修行时的问题。他们往往一上来就选择“佛号”作为所缘,但这个所缘并不具备强烈的吸引力,因此你会看到许多人念佛时不知不觉就昏沉了,或者念着念着就想别的事情去了,心早就跑到通天河玩水去了。因此,念佛最好是在“快复”阶段结束后。当然有人会说,为什么有的人一上来就念佛号照样能得定?这一点都不奇怪。有的人天生就不易昏沉,有的大修行人,这个“快复”阶段根本就没有,或者极其短暂,更有的大修行人甚至连这个“意”都能一下子断掉。但我们大多数人毕竟是大多数人,最好是老老实实按照大多数人的特质来制定行动方案,等“快充”阶段结束,“慢充”阶段到来,然后再念佛,或意念极乐。因为这时候心已不那么散乱,所以大多数人会在刹那间打开天目。在各种神通中,天目是最容易证得的。你会在刹那间突然看到极乐世界的景象,但因为不稳定,你不会看到全部,只会看到局部,而且随着你的喜乐心的升起,你会很快看不到的。在这里不要因为执着而过分惊喜,事实上根本没必要惊喜,因为这都是意念所生。你会说这是弥陀佛变的,不错,是这样,但不要忘了法身一体,是弥陀佛变的,同时也是你的意念所产生的。你就会发现,这时候你想什么就出什么,想什么就见什么,就像变戏法似的。所以,净土宗学子最好能够熟练背诵弥陀经,这样就能和弥陀佛一起共同建设极乐世界,换句话说就是共同想出一个极乐世界,就像我们现在的娑婆世界是共业所感,是众生心想所成的一样,同一个道理。正是因为是意念所生的,所以南传佛教认为弥陀净土是魔界,河北佛教界的大德们说是弥陀天,这都不错,因为真心之外别无一法可得,真心之外皆是魔,我们现在这个有着飞机大炮的世界何尝不是魔界,但这里有佛法,极乐世界有佛法,这就够了,这就有了歇脚的地方,有了好的修行环境。所以不要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就对极乐世界失去信心,众生的最大问题就是执幻为实,其实一切都是幻化,只不过有的对你有利,有的对你不利罢了,关键是善用其心。 因为是意念所生,所以你不可能见到弥陀报身,要想见到,就必须按照《坛经》上六祖大师教的方法去作,那样你就会一下子见到弥陀佛,证入弥陀报身净土,那才是真正的极乐世界,是诸佛报身之所在。
就所缘的应用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一 专心致志于所缘 选择一个有较强吸引力的所缘,专心致志作意于此。目的有两个,一是等待“快复”阶段的结束,二是让狂心渐渐静下来。大多数人必须经历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不可能得定,时间大约三个小时左右。
二 有意无意于所缘 选择一个没有什么吸引力的所缘,似有非有的注意它,切忌用力。这个阶段与上一个阶段最大的区别是这个阶段升起了清明,彻底告别了昏沉,因而心渐渐达到似定状态。这个阶段大约一两个小时。
三 坚决果断弃所缘 到了这时候,你会自然而然地觉得所缘是一种累赘,应舍弃它。这个阶段明显的觉受是身空,丝毫没有身体的感觉。第二阶段虽然有清明升起,但身体的觉受还若有若无的存在,还不能完全做到身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清明仅仅是克服睡眠后的清明,和早上醒来时的清明是一样的。这种清明和身空后升起的清明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候的清明是摆脱身体后的不可思议的美妙的清明,其显著特点就是精神上的无法形容的愉悦。在这个第三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常住”,因为这时候有寻伺,也就是说虽然能看到念头之间的距离,也能够控制念头,在思想上能够自主,想放下念头就一定能放下,一定能不想,但是还不能让念头根本不出现,怎样让念头不出现呢?这就是此时的寻伺。小乘此时观空,住于空;大乘此时观无我大悲,住于无我大悲心。二者都能使念头不再出现,但观空不究竟,从根本上来说不能实现真正的常住。
正在密集禅修的你,做到以下这些了吗?
我们人类在遥远的进化中,从树上来到了地上,从狩猎过渡到农耕,因为土地的广袤和人烟的稀少,人类可以很轻松地获得大量的食物。这时候,由于各种娱乐措施很少,再加上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使人们有大量的集中的空闲时间。人类将怎样度过这些时间呢?他静静地半躺在睡椅里,睡也睡不着,因为实在睡够了,睡烦了,那干什么呢?实在没有现在必须要干的事,生活难道真的就是等死吗?这时候的他,真的是“不是悉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但心是不可能什么也不思考的,那该思考什么呢?就看着自己的呼吸吧,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别的更有意义的了。就这样,他有意无意的、有聊无聊的看着自己的呼吸,看着腹部那微妙的一起一伏,看着鼻孔那轻柔的一吸一呼。渐渐地、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很长时间,他突然发现身上有许多美妙的反应,伴随着这种反应,他的精神和身体达到了一种非常美好的状态,这实在比什么其他的娱乐和享受都要美好得多。他就这样上瘾了,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在那里休息,在那里观呼吸。有一天,突然许多人来找他,他很吃惊,出什么大事了?人们都打着火把,惊慌失措的样子。人们围绕着他,问他怎么了,出门一天了,也不见人影,大伙都担心他是不是出什么意外了。他很吃惊:不会吧,我刚刚躺下呀。就在这一刹那间,他突然明白了,他发现了人类还有另一种状态,那就是禅定状态,禅定状态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在别人看来你已经在那里坐了一天了,但你自己却觉得是刚刚坐下。人类的第一个禅修者就这样诞生了,尽管这时候的他还没有开悟,但无疑是非常伟大的。虽然上面这些都是天方夜谭的传奇,但是我们可从中获得以下信息:1 禅修要有集中的时间; 2 禅修要无修的观念,不要有求,要明白禅修其实无非就是更高级的休息罢了; 3 要远离干扰;4 身体上的气脉反应,仅仅是禅修的低级阶段,甚至连初禅还达不到,因为初禅前已经没有身体的感觉了,更谈什么气脉反应。
我们可以由此引申开去,得到一些对我们今天居士禅修有益的指导,如果能做到以下这些,那么你将很容易和必然的得定:
一 夜半第一次醒来,你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判断自己是自动醒来,还是被动醒来。如果是自动的主动醒来,并且休息的很好,此时已经很轻松很清醒,那么你就不要再睡了,要有起的准备,不要管时间,不要刻意的为自己规定一个修行时间,一定要知道大道自然,千万不要有丝毫的修的观念。此时虽有起的决定,但不要马上动,先体会一下身体四肢在哪里,如果能觉知在哪里,那就放下这种觉知,不要感知身体的存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身空。经过这样,你达到了身空(这里仅仅是无觉知,还不是真正的身空),接下来就起念,告诉自己现在要让手动,观察自己是怎样指挥手动的,继而体会自己是怎样指挥身体其他部位运动的。
如果你的第一次醒来是因为失眠和易醒所导致的,那你千万不要因此而懊恼,你的心里要有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最好的最高级的休息其实是禅修,你的失眠和易醒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因为你将因此而获得比别人更多的禅修和得定机会。每一次醒来,你都要告诉自己观呼吸,就这样静静的观呼吸,让身体在不知不觉中睡去。要告诉自己,是为了睡眠而观呼吸,而不是为了禅修,千万不要有修的观念,因为你容易失眠,一旦有修的观念你将更加失眠。就这样,睡眠和观呼吸交叉进行,一直到天亮,你不必半夜就起来修行,要知道大道自然,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自然。与之相反的,那些睡眠很香的人,醒后观呼吸,就一定要有修的观念,要牢牢地看住所缘,丝毫都不能游离,要不然你会很容易睡去,从而导致昏沉的相续。
如果你的醒来是被动的,比如你是被突然的响动或者触动所惊醒,那么你可以观呼吸,在观呼吸中自然睡去,直到自动的清醒;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自己在做梦,那就立刻起床。
现在你起床了,你需要做的就是看一下自己此时是否清醒轻松,如果此时你感到很轻松很清醒,那你就可以稍作洗漱,马上去禅修,并且尽可能的让这次禅修在时间上延长,因为这时候的禅修很容易得定,要把这个时间作为禅修的最佳时间,但要注意不能有求定的思想。如果你发现自己此时身体困乏,头脑昏沉,那就不要去禅修,你现在需要做的是破除这个昏沉,你可以拜佛、高声诵经、大声念佛等等,要用运动量比较大的、幅度比较大的动作来破除昏沉。佛陀说的“非诵即禅,非禅即诵”,就是把禅修和破除昏沉结合着进行,因为初学禅修者容易堕入昏沉或者细昏沉,而诵是高声念,是破除昏沉的好方法。等你觉得已经很清醒,那就去禅修。通过禅修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根本恢复,这种恢复比睡觉效果要好得多。真正得定的人会感到头脑异常清醒,身体轻盈,飘飘欲仙,精力非常充沛。
二 现在你要做饭,或者要吃饭了,那就注意要安住于四念处,你的一举一动都要在四念处中。不要边吃饭边说话,或者边吃饭边胡思乱想,或者边吃饭边看电视、听音乐、听窗外的吵架等,这些都是障道因缘,都会障碍你入定。
三 现在你走在上班的路上,碰到了熟人,你可以应酬的笑一下,或者打个简单的招呼,然后立刻让心重新安住于四念处或者安住于大慈悲。千万不要刻意去套近乎,更不要妄想去开玩笑,即使在心里也不允许,也不要因为对方的一句话去引发无限的想象。你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少说话,甚至是一个攀缘的眼神和表情,都是要尽量避免的。对于地上的小石头,路边的花草树木,你都要用大悲心去看他们,因为那都是诸佛法身,同时也是你的法身,因为法身无相,以相为相。
四 你来到单位,你开始工作,你仍然要安住于四念处中,让四念处指导着你的一举一动,这样你会忙而不乱,工作效率也会很高,因为你很专注,你的心不会一边工作一边想别的。如果工作条件许可,这时候尽可能动作缓慢,尽可能安住于这种缓慢。如果在工作中,你有了宝贵的短暂的休息时间,那你一定不要去搞竞技性的游戏,也不要去和别人攀缘聊天,你可以静静地坐在那里,闭目养神,姿势随便,这样在别人看来你在睡觉,其实你在心里悄悄起观,定力在悄悄增长。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即使如此短暂的时间你也能入定。
五 在这漫长的白天的工作中,因为你一有空闲就让心闭关,一有空闲你就假睡,这样到了晚上下班的时间,你会感到很清醒。你可以吃一点东西,但要注意不能吃得太饱,不能吃难消化的食物,休息一两个小时,然后开始禅修。因为晚上时间长,如果你上座较早,你会有几次禅修的机会。对于上班人员来说,晚上这段时间因为比较长,可以进行密集禅修,因而得定甚至开悟的几率非常高。丝毫不要担心会影响睡眠,要知道禅修是最好的休息。只要你上座早,在平常睡觉时间到来前,你已经有了一两次的禅修,那么你在生物钟的睡眠时间到来时,你一定不会感到瞌睡,这时候一定要用极大的决心,用铁一般的意志去坐,如果能够这样,用不了太长的时间,你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定,你会吃惊的发现你一下子就坐了六七个小时,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你一点儿都不困倦,相反的,你会感到很清醒、很轻松,你的双目炯炯有神,你的身体轻松如风。业余修行人一定要想办法让晚上的禅修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是证悟的关键。
要想得定,密集禅修非常重要,而让心闭关,是密集禅修的灵魂。只要能让心闭关,你就很容易得定。一个能经常得定的人,那么即使在运动中,他也能把在座上得到的心一境性潜移默化到运动中,从而获得动中定,他将因此而获得更多的开悟机会,他甚至会在动中开悟,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但一个人如果座上尚且不能心安,而妄想在繁杂的生活中心不散乱,甚至开悟,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神牛摄影器材--为专业摄影者打造,你值得拥有!
通过观手的意动迅速入定。  在身体的各部位中,手最与心相应,因此,通过观手的运动可以引导心快速达到入静甚至入定。干扰我们入定的众多因素中,有纷繁复杂的念头,也有刚开始学习静坐时身体的不适,为了把干扰因素降到最小,为了使初学者在第一次静坐中就能达到入静甚至证入欲界定,可以靠坐在椅背,这样身体就不会酸痛了,就可以一心于心了。  方法:  1 靠坐在座椅上,很自然,甚至可以像一般人打瞌睡那样,姿势是次要的,只要不感觉到身体有不适感就可以,标准以身体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为准。这里用的方法就是实验室方法,先假定影响结果的其他因素都是正常的,然后集中力量解决这一个问题。坐下后半闭上眼,也可以全闭,心中观想手的慢动作,就像打太极拳的慢动作,手的运动幅度越小越好,以外人看不到为最好,这样你就不用担心别人把你当怪物看,因为在他们看来你在休息,在睡觉;此外,手运动的速度一定要越慢越好,同时要专注。就这样持续不断地观,直到感觉到心安静了很多,不再狂乱,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  2 接上面,手不要再动了,说的是不要在外观上动了,仅在意念上动,在意念上手还在动,还在作慢动作。专注地慢慢地体会手的麻胀感觉,体会那些麻胀感觉随着意念的动而动。这时候你已经很容易专注了,你可以做很长时间,而且越坐越想坐。保持一个长时间,越长越好。  3 因为体会手的麻胀感觉,你使自己有事做,人只要有事做就容易专注,因而很容易达到静,但这时候还不是定。为了进一步达到定,你现在必须放弃手的任何感觉,一定不要贪恋手的感觉,一定要放下再放下,专注地体会放下的过程,体会麻胀感觉的产生、明显和消亡的过程,这就是四念处的观法。为什么要放下手的感觉?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达到身空,从而入定,不是在练气功。 通过上面的长时间的坐,你会感到身体和头脑都非常清醒清凉,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就坐很长时间,让你感到吃惊。等你从这个境界出来后,你会发现,你的动作会很慢很慢,很长时间不能像以前那样动作杂乱,这就说明你已经有了定的相似体会。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上面的过程:先是手的极微小形动(观动作),慢慢达到意动(观麻胀),最后放弃手的感觉(观放弃的过程,切记不是转移注意力),只剩下心,那颗已经定下来的心。  通过这种方法,即使是初学佛人,哪怕是第一次静坐,也会很快体会到入静甚至入定,为进一步得定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以后不能经常靠着椅背,时间长了容易生疮。
借助睡眠,快速入定  意,有昏沉和散乱两种状态。劳累了一天,必然要睡一觉,以便恢复精力和体力,但如果能入定,那就能得到较之睡眠更高质量的恢复。问题是这时候你总会习惯性的认为这时候很困,所以要好好睡一觉才能更好的入定,你还没有习惯性地把入定当做休息的最佳方式和常用方式。好好睡一觉,在初学禅修者来说,当然很不错,但是对一个真正经常入定的人来说,他往往会借助困倦、借助睡眠快速入定,因为这时候有一个难得的好处,那就是当你要入睡的时候,你肯定不会散乱,生活在滚滚红尘中的人能够不散乱是多么难得啊,破除散乱甚至比破除昏沉还要困难。这时候只剩下昏沉这个问题了。昏沉,和散乱一样,都是意的一种状态,而意仅仅是建立在执着基础上的空幻而已。因此,当你去观它的时候,它就自然消失了,这就是我们在《直入核心 快速证果》中所说的“不自知”指导下的用一个识去消灭另一个识。这时候你要紧紧地盯住昏沉。昏沉来了你要清清楚楚地知道昏沉来了,当你高度关注它时,它就立刻消失了。就这样,你持之以恒毫不放松地警惕地看着它。渐渐地,随着人体“快复”阶段的结束,你就自然证入定中。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有时候你是怎样一不小心,放松警惕,没有看住某个念头,结果一下子就睡去了。当你一激灵,重新盯住昏沉,或者重新盯住你放过去的那个念头,你就一下子又回到清明中。你会发现睡眠完全可以自主,借助睡眠入定是一条快速便捷的入定途径。当睡眠能够自主的时候,也是能够入定的时候,同时也是能够快速入定的时候。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初学禅修者必须掌握的一个技巧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初学禅修者必须掌握的一个技巧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要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最重要的是要立定正确的禅修目标。如果禅修的目标正确,你的禅修态度也就正确。如此就能一直走在正道上,不会被误导而走入歧途。禅修的正确目标是什么呢?佛陀在亲自授人比丘戒的许多场合里清楚地宣示了禅修的目标。他说: “善来,比丘。法已善说,坚持梵行以究竟离苦。” 因此,究竟离苦就是你禅修的正确目标。要达到此目标,你必须灭除一切烦恼,因为烦恼是苦的原因。有十种烦恼,即欲、瞋恨、愚痴、傲慢、邪见、怀疑、昏沉、散乱、无惭、无愧。你必须谨记在心:你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烦恼彻底灭除。然而,在你的禅修力量还不够强之前,至少你应当努力避免受到这些烦恼控制。 要灭除一切烦恼就必须修习戒、定、慧三学。在禅修的路上有许多陷阱与岔路;如果不小心谨慎,你可能会由于修行上的部分成就而落入烦恼的陷阱及走上歧途。这就是佛陀之所以开示《小心材譬喻经》的缘故。他开示说: “在此,某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拥有供养、恭敬与名望,而其他那些比丘则默默无闻、微不足道。’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供养、恭敬与名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他退缩与懈怠。我说这个人就像需要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内树皮与外树皮而砍下树枝与树叶,认为它们就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们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小心材譬喻经》当中提到的第一种禅修者,由于他对供养、恭敬与名望感到骄傲自满,所以他落入烦恼的陷阱与走上歧途,因而无法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着佛陀开示第二种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供养、恭敬与名望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持戒清净,品行良好,而其他那些比丘则持戒不清净,品行恶劣。’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戒行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他退缩与懈怠。”佛陀说这种禅修者就像将外树皮误认为是心材的人。由于他对戒行的成就感到骄傲自满,所以他落入烦恼的陷阱与走上歧途,因而无法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接着佛陀开示第三种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戒行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能够专注,心力集中,而其他那些比丘则不能专注,心神涣散。’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定力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他退缩与懈怠。”佛陀说这种禅修者就像将内树皮误认为是心材的人。由于他对定力的成就感到骄傲自满,所以他落入烦恼的陷阱与走上歧途,因而无法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接着佛陀开示第四种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定力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成就知见。他乐于那知见,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具有知见地生活,而其他那些比丘则没有知见地生活。’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他退缩与懈怠。” 佛陀说这种禅修者就像将边材误认为是心材的人。由于他对知见的成就感到骄傲自满,以他落入烦恼的陷阱,因而无法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注释解释说:这里所说的“知见”是指天眼通而言,即能见到平常人无法看见的微妙色法的能力。然后佛陀开示第五种禅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成就知见。他乐于那知见,但是目标尚未达。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 这种禅修者不因为上述的种种成就而感到骄傲自满,他不落入烦恼的陷阱,一直走在正道之上,继续有系统地修行止禅与观禅。最后他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因此经上说: “藉着以智慧来彻见,他灭除了诸漏。” “诸漏”是“诸烦恼”的同义词。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他以阿罗汉道智彻底地灭除了一切烦恼佛陀如此地描述这种禅修者: “我说这个人好比是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只砍下大树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能达成。” 然后佛陀以这段话来总结他的开示: “所以,此梵行生活不以供养、恭敬与名望作为它的利益,不以戒行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定力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知见作为它的利益,而以不可动摇的心解脱作为它的目标、心材与终点。” 注释解释说:所谓“不可动摇的心解脱”是指阿罗汉果而言。阿罗汉果是上面所说阿罗汉道智的结果。如果你真诚地效法本经所说第五种禅修者的模范,终有一天你也能灭除一切烦恼,成就此不可动摇的心解脱,究竟脱离一切苦。这就是成为好的禅修者之方法。(作者:玛欣德尊者)光明佛坛【gmfotan】已拥有30余万关注读者,为免费的公益佛学、修行、传播正能量的悲智佛学平台。光明佛坛宗旨是让您每天亲近佛菩萨,学习善知识,明辨人生真谛,传播正能量,积累福报,让生命充满慈悲与智慧!搜索本平台总目录:回复@;选择往期文章,回复刊数,如想阅读第600期,回复600;也可以通过“查看历史消息”检索。以下是近期读者阅读或转发最多文章:【697】《药师经》导读【696】今天七月二十四,恭迎龙树菩萨圣诞日【695】美国最新纪录大片:《生死与轮回》【694】《金刚经》导读【693】十大抗战高僧罕见照【692】星云大师遗嘱【691】科学家发现微中子即灵魂【690】星云大师向大陆佛教界进言:寺院需与商业分开,不可以收门票【689】《地藏经》导读【688】修行人不可不知的五十种魔境【687】星云大师:农历七月不是鬼月 而是“报恩月”“孝道月”【686】明天盂兰盆节,佛教徒该知道些什么【685】今天七月十三,恭敬大势至菩萨圣诞日【684】大圆满十二佛陀【683】大悲咒水加持法【682】南怀瑾: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681】圆瑛法师:十种人正好念佛【680】为人、处事、心境、品德【679】七夕 | 佛教如何看待爱情【678】星云大师——人生聚散总是缘【677】成熟的最高境界【676】南怀瑾先生: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675】持戒念佛,父母也得利益【674】佛教的超度亡灵【673】诵经拜佛可以改变人的命运【672】南怀瑾先生: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671】星云大师: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670】图文《佛说盂兰盆经》【669】南怀瑾老师谈阿弥陀佛【668】壮观 | 宜兴大觉寺350人短期出家【667】大德如印光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666】星云大师:如何分辨邪教【665】中国佛教的痛:北京佛寺五分之四不属僧人【664】图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663】台湾法师谈释永信事件:佛教要有勇气面对丑闻【662】隆重纪念观音菩萨成道日,大慈大悲观世音专刊【661】图文《心经》(王菲读诵)【660】图文《金刚经》(王菲读诵)【659】禅坐关键:七支坐法【658】《地藏经》的功能和读诵【657】图文《佛说阿弥陀经》(六和敬共修读诵)【656】测测自己学佛是否走对了路【655】佛教徒最向往的朝圣:四大佛教圣地【654】不做十种奇怪学佛人【653】静波法师:容易被误解的开光【652】十八种病的心念诱因【651】贤公和尚 佛门榜样【650】令人敬仰的四位念佛人【649】让眼睛快速清晰明亮:般若法眼【648】藏传佛教常用咒语【647】南怀瑾:人死亡到投生之间的中阴身【646】星云大师:我一生中最受用的“十句话”【645】精美药师佛圣像珍藏百图【644】带你看看地球上的六道【643】净界法师:五种因缘菩萨不赐财富和地位【642】精美弥勒菩萨圣像珍藏百图【641】放纵嗔心的后果【640】精美地藏王菩萨圣像珍藏100图【639】惟觉老和尚:人生要追求真正的富贵【638】星云大师:我解决困难的方法【637】精美观音菩萨圣像珍藏百图【636】生命有十件无能为力的事,必须放下【635】大德开示:殊胜的度母修法【634】精美阿弥陀佛圣像珍藏百图【633】十首禅诗悟禅境【632】精美释迦牟尼佛圣像珍藏百图【631】宣化上人:人死后,烧纸钱,根本无用【630】做生意和学佛【629】世间最困难的战争是内心佛魔之战【628】四个经典人生故事【627】人生为什么不能十全十美【626】从国民党高官到一代高僧【625】印光大师说慈悲放生十大功德【624】修行人要放下四种畏惧【623】修行人应掌握的四种精进方式【622】图说黑唐卡【621】莲池大师:三种人虽念佛而不得往生【620】海涛法师出家的故事【619】大安法师:适合现代人的十种念佛方法【618】物理学再次趋近佛学:宇宙的本质是缘起性空【617】五毒月的由来和禁忌【616】今生来世,种因得果【615】星云大师:我最后的遗嘱【614】传喜法师:修行路上人品很重要【613】生病是消业修行的机会【612】元音老人:打坐方法【611】图说禅坐【610】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609】禅坐前八个准备步骤【608】印光大师谈女性如何做人修行【607】请理解出家人【606】佛门弟子张国立【605】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僧【604】改命要先知命【603】散文 | 心中有爱,人间即是天堂【602】黄财神 - 愿见者财富圆满(18宝图)【601】金刚经 / 要解【600】索达杰堪布:神奇“念珠那些事&
分享给好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第一步 打开微信底部扫一扫
第二步 扫下面的文章二维码
第三步 右上角点击转发
相关文章Relevant
现如今,飞机以舒适、方便与节省时间等原因成为出行首选的交通方式之一.可你是否知道,为何不能喝飞机上的冲泡茶饮,又为何在...
【最费脑力的14部电影】《盗梦空间》、《记忆裂痕》、《生死停留》、《死亡幻觉》、《禁闭岛》、《穆赫兰道》、《蝴蝶效应》、...
■ 点击上面蓝字一键关注 ▲QIBU生活微刊建议在WIFI下观看,土豪请随意~~1、每一次接吻 会消耗体内至少12个卡路里科学家指出:...
因女儿未出世便患肿瘤,柴静离职后首发雾霾调查.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看完这些,才知道雾霾的真相.震撼!震...
我是主播 贝妮~(微信号:Voaoao)每天提供最热门、最火爆、最精彩的视频!口味有点儿重喔~笑死!笑死!笑死!如果觉得这些还...
感知CG,感触创意,感受艺术,感悟心灵 在CG世界的一期中我们展示了 Vince Low的一部分作品,今天再次翻看CG网站时发现他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禅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