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战时飞机最多的绥靖政策:美国为什么十年姑息日本

苹果/安卓/wp
积分 12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9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设置帖子权限道具: 提升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二战前期美国对德日的绥靖政策及破产作者:叶劲松 发布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url=]大[/url]&&|&&[url=]中[/url]&&|&&[url=]小[/url]
二战前期美国对德日的绥靖政策及破产&&叶劲松& & 二战初期,美国采取中立政策。日,罗斯福总统对全国宣布,“我国将继续是个中立国家……我希望美国将置身于这场战争之外。我相信它会这样做的。我向你们保证,你们的政府将尽一切力量来达到那个目的。”( L.杜蒙德《现代美国》第643、644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美国政府采取中立政策的重要原因是它希望交战国在战争中相互削弱,两败俱伤,这样强大无比的美国将使自己稳获世界霸主地位。美国中立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美英法统治集团头脑中都还存在的浓浓的对德绥靖政策的思想。& & 战前英法让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美国对英法的政策是支持的),目的是让德军移向东方,接近苏联,以使苏德两国发生冲突。而现在德国进攻波兰,德国军队的滚滚洪流冲向东方,美英法统治集团希望德军继续向东,他们希望,随着将德国与苏联隔开的地理障碍──波兰的消失,仇恨社会主义苏联的德国最终能攻向苏联。虽然德国已经在欧洲大陆燃起了战争大火,但美英法仍然希望这场大火只燃向东方而不燃向西方。二战初期异乎寻常的进程证明了这一点。& & 二战初期,美国宣布中立。而英法虽然在9月3日对德宣战,但却以行动表示英法对德国进攻波兰持中立立场。英法在西线按兵不动,在英法被称之为“奇怪的战争”,在德国被称之为“静坐的战争”,国际上则称英法的行为是“虚伪的不真实的战争”。美英法都在坐等事态发展为德苏冲突,他们还未放弃指导他们坐视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的思想——消除法西斯德国向东的一切障碍,把德国最终引向苏联。他们认为,他们在西线对德进攻,将是对德国在东线对苏进攻的阻碍。他们想以西线无忧的事实鼓励德国放心进攻苏联。不仅如此,美英法等国的慕尼黑分子们甚至公开鼓吹对德战争是“不必要的战争”,应该把它变为“必要的战争”,即变为反对苏联的战争。美国统治集团中不少人也有此种主张。& & 日,向德国销售墨西哥石油,并为戈林的好朋友的美国大老板戴维斯,应戈林邀请前往柏林之前,谒见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美国政府在交战双方居间调停。罗斯福并未表示同意,但对戴维斯暗示,他将研究调停的可能性。戴维斯去了德国,并在10月初会见了戈林和德国陆军、海军的有关人士。戴维斯从德国归来后向总统递交了两份报告,并在国务院受到了接见。但是,这次调停最终未能搞起来。在德国才侵占波兰的情况下,当时的环境气氛不适美国调停,也不适马上使英法与德国间的战争(虽是静坐战争)转变为对苏战争。&&& & 1939年11月底苏芬战争爆发。美英法等国政府和媒体,都参加了对苏联猛烈攻击的大合唱。媒体还公开号召组成反苏同盟。美英法等国还向芬兰提供了包括几百架飞机、一千多门大炮的军事援助(而美国除向芬提供几干万美元的贷款、“私人捐助”外,还低价卖武器给芬兰)。美国宣布,飞机、铝、钼及其它物资对苏实行禁运(而此时日本进攻中国,美国未对日禁运)。英法开始组编一支准备从芬兰向苏联进攻的15万人的远征军,其中英军10万(而当时英军登陆欧洲大陆协防的部队也仅15万人)。英法还决定,由英法从中东基地出发,联合土耳其军队,从南面向苏联的黑海和高加索地区进攻(其中包括飞机轰炸巴库石油基地)。英法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但他们不打算向德国进攻,却打算向未宣战的苏联进攻。美国对英法的从北、南两个方向进攻苏联的计划持赞同态度。美英法希望通过实施这个计划,消除英法与德国间战争,并使德国的庞大军队一道参加英法对苏的进攻。当然,英法对苏进攻的计划,最后由于一些原因(如北欧国家不让远征军过境等)未能实施。& &如果说苏芬战争前的环境气氛,不适美国在英法德之间调停的话,苏芬战争后,由于美英法政要和媒体对苏联的大肆攻击(此时攻击德国声音少多了。通常情况下,报纸头版大多是关于苏芬战争的电讯和社论,而关于英法德之间战争的报道和评论反而只占报纸的一个小角落),美国认为,欧美此时的反苏环境气氛,已转移了对德国的愤恨,适于对英法德进行调停。 为此,在苏芬战争期间的1940年2月,美国政府派副国务卿韦尔斯为特派代表出使欧洲。美国希望继续推行慕尼黑妥协政策,希望同希特勒妥协以结束欧洲战争,使各国集中精力奉行共同的反苏方针。对于韦尔斯为特派代表的使团出行目的,处处掩饰美国与德国的勾结的美国人伦哲尔和格列松也写道,这个使团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与纳粹政府讲和的可能性──如果元首提出合适的条件的话”。(转引至库达科夫《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594页)韦尔斯先后同以下这些人举行了会谈,在意大利是墨索里尼和齐亚诺,在德国是希特勒、戈林和里宾特洛甫,在英国是张伯伦和丘吉尔,在法国是达拉第和雷诺。而在这段时间遭到美国持续不断地猛烈抨击的苏联,不属于副国务卿此行路线之内。& & 在与韦尔斯会谈时,德国公开表明要取得欧洲霸主地位的意图。3月2日,希特勒接见韦尔斯时宣称,德国准备把战争进行到底。德国在此时已暗地里准备好了在4、5月份的进攻。达拉第总理在3月7日接见韦尔斯时说,他不拒绝与希特勒接触,如果因此能使法国今后避免与德国重新发生战争的话。英国政府很希望看到德国进攻苏联的局面的出现,但德国在欧洲占得大片领土、资源情况下公开表露欧洲霸主的态度,使英国政府认识到,这时去同德国妥协只会巩固纳粹在欧洲的霸权,损害英国的利益。3月11日,张伯伦首相向韦尔斯表示,要按希特勒提的条件与德国讲和是不可能的。由于英德这两个欧洲强国的不妥协态度,也由于德国明确的欧洲霸主野心对美国称霸世界是威胁,因此,韦尔斯的欧洲调停未产生美国政府的预期结果而以失败告终。帝国主义国家间争霸世界的尖锐矛盾,阻止了反苏统一战线的成立。& & 对于美国当时对欧洲的政策,乔冠华同志在日(即韦尔斯去欧洲几天之后)写成的《从西线到东线——论反苏战争阴谋》一文中,引用了伦敦《观察者》的文章:“美政府中之负责官史已不止一次的声言过:在目前苏联对于美国之威胁,更严重于德国的威胁……如此,苏芬战争已使保守主义及孤立主义之美国达到一种不可遏止的愤怒之高峰。”乔冠华认为,“美国政府的企图正和联军(即英法军队——笔者注)方面的东线派巧相吻合,他们同样希望:消灭西线,展开东线,西线和平,东线战争。”“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可以断定韦尔斯使命中的最基本的前提——西线和平。”(乔冠华《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112、113、114页)& & 因此,美国直至1940年3月,仍然奉行与德国妥协,保证德国西线安全来唆使德国向东进攻的绥靖战略。但是,德国未向东进攻,却在1940年4月入侵丹麦和挪威,随后更是向西边的法国、比利时、荷兰发起的大规模进攻,彻底粉碎了美英法统治集团的绥靖梦想。德国的闪击战获得迅速的胜利。丹麦和挪威、荷兰、比利时被占领,法国投降。德国的胜利及德国控制了几乎整个西欧大陆海岸线,使美国极为不安。称霸欧洲大陆的德国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敌人。另外,随着法国的投降,德国可能借法国在美洲的殖民地而进入美国的传统后院——美洲。德国称霸欧洲大陆后,德国将从陆上强国变为海上强国,可能在大西洋和美洲与美国争夺霸权。因此,绥靖战略的失败和必须迅速遏制势力急剧膨胀的德国法西斯的想法,使美国加快了对德作战的准备。1940年5月中旬,罗斯福提出年产5万架飞机的任务(这将远远超过当时全世界其余各国飞机产量的总和)。美国也加大了用于国防的拨款,在丹麦、挪威被占领以后的12月内达370亿美圆(这个数字是当时日本年GDP的几倍,或约相当于德国的年GDP),到1941年11月国防拨款已增达600亿美圆。而战争爆发到德国进攻丹麦、挪威前,美国国防拨款只几十亿美圆。& & 美国不仅在欧洲推行对德绥靖政策,还在亚洲推行对日本的绥靖政策。如果说,随着月德国向丹、挪、法、比、荷的进攻和占领,美国彻底放弃了对德国的绥靖幻想,那么,这时的美国却还存在对德国在东边的盟国——日本的绥靖幻想。虽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东南亚的扩张侵犯着美国的利益,并加深着日美矛盾。但美国继续希望通过对日本的姑息、示好,把日本的侵略矛头引向北边,引向苏联。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仇恨,使美英法企图把德国的进攻矛头引向东方而不杀向西方;美国在亚洲如法炮制,力图使日本北攻而不是南进。& & 1938年夏,日本关东军曾进犯哈桑湖地区的苏联远东边界,但以失败告终。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又以更大规模向驻在蒙古东部哈拉哈河地区的苏军和蒙军发起进攻。经过三个月的激战,直到1939年8月底(即德国进攻波兰前夕),侵入蒙古东部的日本兵团几万人才被苏军全歼。日本对苏军的这两次规模在加大的进攻,使美国统治集团对日本军队将以更大规模侵略社会主义苏联存有很大幻想。加上直至1941年上半年,日本仍把最精锐强大的陆军集团——关东军部署在中苏边境的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在中国东北部署的日军人数和飞机、坦克等重型武器数量多于在中国关内的日军总和,更加深了美国统治集体认为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矛头主要是指向苏联的看法。因此,在美国放弃了对德国的绥靖想法之后的一年内,美国对日本的绥靖战略——姑息、纵容仍在继续。1940 年7月16日,美国政府发言人声称,门罗主义也可能适用亚洲。门罗主义可用一句话来表达,美洲是美洲人(实际是美国)的美洲,其他洲的国家不能干涉美洲事务。门罗主义适用于亚洲,就暗示美国不干预日本对亚洲国家的侵略。此话一出,7月17日,英国政府同意日本要求,将运送商品和物资的滇缅公路和香港港口封锁三个月。这样一来滇缅公路被封锁了很长一段时间,加上香港对中国关闭,加剧中国的物资困难。& & 美英以这种方式间接参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但美国却不对日本实施经济封锁,甚至贸易禁运的措施也不采取。而美国在苏芬战争期间对苏联实施贸易禁运。二战之后,美国也好对其仇恨的社会主义国家或其他国家,实施禁运或经济封锁。这儿关键的是,美国对日本的态度问题。美国人也知道,“维持日本战争机器运转的一半以上的原料,特别是铁、钢和石油,都是从美国获得的”(〔美〕林克、卡顿《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册第172页),因此,如果对日本贸易实行真正的禁运,就会使日本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美国太平洋关系研究所在研究这个问题后得出一个结论,即“如果对这些物资中的相当部分实行相当长期的坚决的禁运,日本就会陷于经济停滞和遭到军事失败”。但美国认为,日本如陷于这种状态,其军事力量和保证向军事力量提供装备和后勤供给的日本经济,根本不能胜任对苏联的进攻,甚至完成对中国革命力量的镇压都较困难。即不能实现美国长期纵容、放任日本侵略中国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反过来讲,美国对日本的物资供应,是建立在美国认为日本仍可能北攻苏联的基础上。这可从美国共和党领袖范登堡的一句话中看出。1939年8月,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在哈拉哈河惨遭失败。
9月16日,苏日两国签订了停火方面协定。美国对此很不高兴。美国学者承认,“‘美国政府担心,如果日本停上在哈勒欣河(即哈拉哈河──笔者注)的战斗,那它将向南方推进。……并担心随着协定之后苏日两国将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对此“范登堡曾宣称,如果日本敢于同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那美国将立刻禁止对日贸易。”(《现代国际关系史》第658页)当然,苏日当时并未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日本陆军最精锐的关东军仍部署在靠近苏联的中国东北。因此,虽然美国官方有时也发表一下谴责日本在亚洲侵略方面的讲话或抗议,但美日之间的斗争“仍然是一场舌战”,美国不采取任何足以制止日本侵略政策的实际措施。鉴于日军于1939年2月占领海南岛(这将成为日本向印度支那和东南亚其它地方推进的基地),5月日本政府要求英美承认日本有权管理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上海的租界,严重侵犯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利益,美国在1939年6日曾宣布1911年的美日商约从停止生效。但“直到1940年7月……罗斯福才对供应日本的石油和废铁实行许可证制度……事实证明,许可证制并没有起重大的影响。1940年8月间发给的对日出口的石油产品许可证要比1940年的前6个月所发的总和还要多。在生铁和钢的供应方面情况也与此相似。1940年8月间,有30多万吨的生铁、废铁等物输往日本,这个数目约与1940年前半年所供应的数目相等。1941年头3个月,美国卖给日本的飞机汽油比1940年同一时期要多131%。”(《现代国际关系史》第661、662页)不仅如此,“美国垄断组织仍然继续大力帮肋日本的康采恩建立新的军事工业部门。例如它们供给‘鲇川’康采恩控制下的日满钢铁株式会社以设备,帮助这家康采恩在库页岛上使用电力新法开采石油,进行‘中岛’康采恩的飞机制造厂的改建工程,协助‘三菱’康采恩制铝和造船,等等。”(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第九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6、687页)另外,欧洲战争发生后,尤其是德国进攻西欧后,英法荷在亚洲对日地位严重削弱,他们在亚洲的地位严重依附于美国扶持,英法荷对日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对日态度。所以美国对日纵容,英法荷就更卖力地讨好日本。日本依靠从美国、英属各国、荷属印尼以及法属印度支那进口所需物资和原料,继续增加其军事战略储备,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 & 1939年“美国输至日本军用物资达1.869亿美圆,约占该年美国对日本全部输出额的86%。1940年,美国输至日本的军用物资达1.9亿美圆,约占美国对日本全部输出额84%。自1937年到1940年,美国输至日本物资总额共9.867亿美圆,其中军用物资总值占7.039亿美圆。美国资本家唯利是图,供给日本大批军火物资,用来屠杀中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欠下一笔血债。……美国力图借此诱使日本进攻苏联,并保全美国在华南的经济利益,利用日本抑制中国的革命力量,以达到美日妥协,共同榨取中国人民和反共反苏的目的”(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14页)& & 美国很希望日本北攻苏联,但日本却在权衡是北攻,还是南进。出于对社会主义的仇恨,日本很想进攻苏联。但形势比人强。关东军在哈拉哈河一战的惨败,给日本进攻苏联的想法浇了一盆冷水。苏联工业的增强、苏联远东军队的威力,和英法荷在西欧战场的惨败,其亚洲地位极其虚弱形成巨大反差。日本认为,北攻比南进风险大得多,如果此时向南洋推进,英法荷没有能力给日本造成较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日,日本陆相声称,“我们不能……坐失千载难逢的良机招致人们的责难……。”6月29日,有田外相声称,东亚“新秩序”要推向印度支那和荷属印尼,他强调“东亚和南海各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命里注定要通力合作和为彼此需要效力。”“大好时机”的想法,在日本统治集团中越来越占上风(戈尼昂斯基《外交史》第四卷,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86页)。美国政府发言人7月16日关于门罗主义也可能适用亚洲的讲活,被日本认为,美国对日本南进法荷殖民地不会有特别强烈地反对。总之,当德国在西欧击败英法荷等国以后,日本虽一度犹豫,还是得出宜于南进的结论。甚至一些美方将领也得出同样的结论。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后来写道:‘在希特勒侵入荷兰和击溃法国以后,日本是有机可趁的。如果日本当时对南方实行打击,它可以以很小的代价取得胜利’”。(《现代国际关系史》第739页)为什么当时日本能“以很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呢?前面已经谈到,德国进攻西欧,美国在欧洲的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后,美国才大规模增加军事开支(包括国家投资建大量军工厂)。所以,英法荷等国在西欧被德国击溃时,美国军事工业还远未动员起来,武器装备产量不够大,在一定时间内不足以支持美军对日作战。而一年半后的珍珠港事件时,美国军事工业产能已形成极大规模,武器装备产量增大了许多倍,足以较快应付对德日的战争。
支持楼主:、
购买后,论坛将把您花费的资金全部奖励给楼主,以表示您对TA发好贴的支持
载入中......
是什么原因使日本放弃在1940年下半年这个最佳时机南进呢?是日本害怕北面的苏联,害怕在西方(欧洲)未受牵制的苏军威力,因此不敢从东北调动大批关东军南下,对英美发动大规模战争(这也尤如日本在关内侵略行动遇到很大困难,关东军也不敢调入关内支援一样)。因此可以说,苏联虽然未对日宣战,但却是牵制日本侵略的重要因素。最后,日本只能在德国进攻苏联,日本认为苏联军队被欧洲战事牵制之时才向南推进。
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和大本营联络会议从6月25日到7月1日多次讨论日本对此的立场和应采取的政策。力主避免和美国开战的日本外相松岗,坚持马上进攻苏联。但是,松岗的观点未能得到军方的支持。军方认为,苏联在远东驻有大量的兵力。并且,日军在哈拉哈河的惨败中体会到苏军的战斗力,认识到在北方与苏军作战将非常困难。战后,一些英美学者合编,托因比主编的《轴心国的初期胜利》也写道,“日本军队1939年8月在诺门坎(即哈拉哈河)的惨败给了日本一次教训,使得它不敢跟着德国一起进攻苏联”。在德国进攻苏联后,由于进攻不如原来设想的顺利, 德国驻日大使奥特,代表德国要求日本配合德军,从西伯利亚进攻苏联。后来,“奥特汇报说,日本参谋本部由于诺门坎战役的惨败记忆犹新,认为只要有苏联的远东军存在,就反对进攻苏联。”(见该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614、987页)也就是说,日本军方根据哈拉哈河战役的经验认为,由于德国对苏联进攻的牵制,苏联无能力在亚洲主动攻击日本军队,但从抵抗日本军队进攻的能力来看,苏军仍远强于南洋的英美军队。另外,日本统治集团中的多数人认为,即使能占领苏联远东部分,也不能保证日本取得所需的原料,日本所需的战略原料——石油、有色金属、橡胶等都在东南亚地区。日本如陷入对苏战争后,就会更依赖美英,因为它们控制着这些原料的产地。而苏军受德军牵制,法国投降、荷兰被占领,英国也陷入欧洲战场而无力东顾,现在正是占领东南亚的英法荷属殖民地,由日本直接控制所需原料资源,摆脱在原料供应上受制于人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还有,日本统治集团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也看到,美英极力推动日本去进攻苏联,是想借别人的手削弱日本,然后给予致命一击。因此,7月2日的日本御前会议宣布了“加速南进”的政策。
7月18日,日本首相近卫改组内阁,力主进攻苏联的松岗被免去外相职务。7月24日,日军开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日本南进意图已经明显。美国这时知道,自己企图通过绥靖政策使日本北攻的战略失败了。日本没有利用价值之后,美国不用再对日妥协退让了。原来掩饰着的美日矛盾(矛盾太张显,则不宜诱使日本放心北攻)浮上台面而不需掩饰,因此,日,美国政府宣布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本贸易实施禁运。随之,英国和荷属印尼宣布了类似措施。美国也知道这一系列措施的后果将会是美日交战。此后一段时间里,美国对日外交任务重点,由绥靖变为怎样使美国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由中立国变为交战国的理由;怎样使美日交战在美国希望的时间内开战。
美国不仅在欧洲推行对德绥靖政策,还在亚洲推行对日本的绥靖政策。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二战时的绥靖政策:美国为什么一开始不摁住日本 - 中国军网
二战时的绥靖政策:美国为什么一开始不摁住日本
“不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成小猫”
—— 二战时期美国绥靖日本的回顾与反思
提到“绥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也许是英国首相张伯伦,正是他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希特勒的野心不断膨胀,才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值得注意的是,与英国对德国绥靖只有4年(年)相比,美国对日本绥靖竟长达10年(年)。
如果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这个魔鬼从潘多拉盒子中跑出来的时候,美国就将其赶回去并盖紧盒子,也许亚洲就不会被日本蹂躏了。10年之后,日本在美国绥靖之下,已经被纵容成失去心性的恶魔,美国想控制住它时,竟被狠狠咬了一口(珍珠港事件)。
美国为什么一开始不摁住日本呢?
制止日本=“给老虎扎针”?
1935年3月,当德国由秘密扩军转变为公开且大规模扩军备战时,已经被日后的东方小伙伴日本甩了几条街。早在1931年9月,日本就利用“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
德国军国主义抬头,英国没有制止。日本铁蹄踏入中国东北,美国也漠然处之。直到“九一八事变”第五天,美国才有所反应。8月24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向中日两国提交备忘录,表示希望双方克制,撤退武装力量,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协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分歧。
中国请美国出面主持公道,制止日本侵略。10月8日,史汀生答复道:“我们不想去探究谁是谁非……我们保持不偏不倚。”表面上,美国裁判不偏不倚,貌似很公正,打扮得就像好心递上橄榄枝的和平主义者。其实不然,明明是日本侵略中国,应该让日本停止军事行动并撤军,然而美方害怕得罪日本,竟要求受害者中方也保持克制,不要打人。这就好比大朋友把小朋友打了,劝架的人居然让小朋友不要打架,您见过这样劝架的吗?美国这种不加区别的软弱立场,模糊了是非,不是在支持中国,而是向日本示弱。
美国总统胡佛正为国内经济危机焦头烂额,根本没心思关心万里之遥的中国被日本欺负的事,更不想得罪日本。他认为,公开指责日本或援引国际条约制裁日本都是危险的,这样刺激日本就等于“给老虎扎针”。1931年10月,胡佛公开发表讲话称:“日本为保卫日侨生命财产的安全起见,对满洲的进兵是不可避免的……”
“不承认主义”
美国国务卿嘴上说希望中日双方都保持克制,但又没有对日本进行任何制裁,甚至连公开谴责的一句话都没有,美国总统甚至为日本的侵略行为辩护。见此,日本大为放心,遂谋求独占东北三省。
在对外政策上,美国一直秉持利益均沾的原则,说白了就是保证每个列强都能咬上中国这块肥肉一口。日本得陇望蜀,想独占东北,意味着美国资本要从这里卷铺盖走人,这就触犯了美国的底线。日,日军占领锦州,完成对东北全境的控制。4天后,美国国务卿史汀生根据总统胡佛的指示,赶忙向中日两国发出照会,对日本以武力改变中国现状表示“无意承认”。初稿本来是“绝不承认”,但定稿改为“无意承认”,为“可能承认”留下了余地,这就是所谓的“不承认主义”。
“九一八事变”之初,美国是“不介入”,日本进一步侵占东北,美国转变为“不承认”。看上去,山姆大叔似乎开始站在中国这边,抵制日本了。其实,美国根本不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自己,不过是想维护在东北数亿投资的利益而已。
尽管美国对日本独占中国东北提出了异议(非“抗议”),表示不承认,但美国的反应仅仅是口头上的,没有经济制裁等任何实质性的配合措施,不过是一种外交姿态而已。日本只要不影响美国在东北的利益,爱干嘛干嘛,美国不会管。美国发出“不承认主义”的照会后,担心日本误会自己要干涉中日冲突,国务院还出来进行解释:“美国丝毫不想干涉日本在满洲的权利,无意插手中日当前困难的解决。”美国驻日大使格鲁更是对日本和盘托出:“美国的立场如水晶一样透明,美国在中日冲突中对双方都不干预……”
美国说自己不插手不干预,却用卑劣的行为搧了自己嘴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底,美国向日本供应了1.81亿美元的军火。换句话说,美国为了自己挣钱,不惜间接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美国一边向日本出售军火,一边在国联制止日本侵略中国上不作为。1931年12月,国联派出小组前往调查中日在东北的武装冲突事件,美国虽不是国联成员国,但鉴于其强大的国力和影响力,国联秘书长德鲁蒙试探美国的态度并邀请美国加入调查团。美国不仅拒绝“入团”,其国务卿史汀生还表示,“在任何情况下,美国政府都不参加任何压制行动或使用制裁”,因为“这会煽起日本的民族情绪”。国联邀请美国出席国联行政院会议时,美国却“决心不让国联把中国婴儿遗弃在美国门口的台阶上” ,故只是派出一名观察员列席应付了事。私下,史汀生还悄悄向日本露底讨好,表示美国代表的任务是了解情况,不会在国联上起重要作用。显然,美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十足。
美国的“不承认主义”照会在日本人眼里形同一堆废纸,它既没有阻止日本独吞中国东北,也未能保护美国在华利益。对美国的表现,英国是这样评价的:“全世界的新闻记者都清楚,美国在‘满洲事变’中屈服于日本。”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Copyright (C)1999- All Rights Reserved为了解决用户可能碰到关于"二战前为什么英法会奉行绥靖政策"相关的问题,志乐园经过收集整理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解决办法,请注意,解决办法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同意其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二战前为什么英法会奉行绥靖政策"相关的详细问题如下:
强烈要求分析透彻的!!!!回答时间:简单来说,当时各国都经受了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英法都不愿意再给本已不堪重负的国家机器雪上加霜。而此时的英法都想通过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来满足德国的扩张欲望,从而避免再开大战。晚辈愚见,望指正。绥靖政策是一种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采取以牺牲他国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英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推行的绥靖政策纵容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也使两国自身遭到重大损失。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如下: 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第三,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在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下,德、意、日三国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这就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迅速增长起来。 补充: 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第三,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在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下,德、意、日三国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这就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迅速增长起来。 (1)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 (2)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公然扩军备战。 (3)《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签署《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然后把此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史称"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英法绥靖主义者作了法西斯的帮凶,把世界推向战争的边缘。 因此,我们认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野心。 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迫对德宣战,绥靖政策走向失败.一、绥靖政策的基本概念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具体地说,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它的实质是“力求无原则地满足侵略成性的扩张主义的无厌欲望,对他屈膝投降,成交立易,希图以此息事宁人”。[2] 二、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 (一)开始 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奉行绥靖政策,主要执行者是英法,而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相继走上战争道路,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有: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但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却不分侵略者和受害者,在决议中要求双方停止一切冲突,撤出军队,把东北划为“非武装地区”,由国际共管。1935年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战,入侵埃塞俄比亚。在英、法绥靖政策的影响下,国联拒绝给予埃塞俄比亚任何援助,通过了对意大利实行不包括石油在内的禁运措施,实际上把埃塞俄比亚拱手出卖给墨索里尼。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在英、法的倡议下有27个欧洲国家签订了不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协定,并于伦敦成立了“不干涉委员会”。对西班牙共和国实行封锁,对德意向佛朗哥叛军提供各种武器甚至直接出兵干涉则听之任之。1935年、1936年、1937年,美国国会连续通过了三个中立法,禁止向埃意双方、西班牙内战双方出售武器。这样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共和国不能从美国购买武器,而意大利可以从德国转手得到美国武器,德意作为“中立国”可从美国购买武器武装佛朗哥叛军。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对奥地利独立负有义务的英、法不但没有支持奥地利人民的抵抗,反而认为合并是“势在必行”。 1938年9月,英、法再次与希特勒妥协,逼迫捷政府接受希特勒的领土要求,英法德意四国首脑背着捷克斯洛伐克,在德国慕尼黑签订了把苏台德区自行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3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但实际上英、法在西线没有采取交战行动,这种状态维持了7个多月。由于盟国按兵不动,波兰孤军苦战而亡。[3](二)结束关于绥靖政策彻底结束的时间,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②二战的爆发;③1940年四五月德军在西线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④1940年5月张伯伦下台,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兼国防大臣。[4]而幼师教材则采用了第二种观点,“德军进攻波兰标志着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三、绥靖政策的形成原因(一)英国在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1、经济根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处于经济大危机年代。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全球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英国,损失惨重。1932年,英国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23%,外贸额缩减了一半以上,出现了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外贸逆差,英镑在1931年贬值1/3,失业者达工人总数的22%。经济危机造成了内部的财政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无力重整军队,扩大军工生产。财政危机是英国政府在外交上对德意采取绥靖政策的重要原因。 2、政治根源。英国处于衰败后软弱的政治地位是推行绥靖政策重要原因。一战后20多年,英国经济却一直处于衰落和不稳定状态。到1929年,英国工业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由1913年的14%下降为1929年的9%,出口比重由1913年的30.9%下降为1929年的30.8%。战后英国已失去了金融霸主和海上霸主的地位,由美国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失业人数长期保持一、二百万人。因此,英国统治阶级也不敢侈望战争会给它带来更多的好处,相反却担心战争会动摇它的霸主地位。英国的这种状况,决定了它对外是尽可能维持现状,尽可能避免发生国际冲突,以牺牲他国利益或作出小的让步,来维护他的霸主地位。3、思想根源。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影响,成为英国避战求和,最终走向慕尼黑的又一原因。[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死亡70万人,受伤130万人。加上战费开支,生产和财产损失,使得英国财政经济一片紊乱。[6]经历了战争的人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又面临着战后社会的混乱、住房、就业、食品、教育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人们渴望和平,渴望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国内人民反战情绪的增长,发生了群众革命运动。对此,英国政府也十分震动,它更怕新的战争会引起新的革命。1937年哈里法克斯出使柏林时,还曾经为此提醒过希特勒:英德之问的冲突很可能会引起社会的“进一步震动”,他认为“这种震动,无论是元首,或者是其它国家,都不愿意发生的。[7]他们非常清楚这种“震动”所带来的后果。为了拖延避免新的战争的爆发,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猖狂进逼,英国仍然是以“绥靖”为宗旨。张伯伦对此充满信心,说“如果绥靖获得成功,就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全面控制欧洲,因而也不能向英国的全球霸权提出严重的挑战”。[8]因此,英国在绥靖政策没有遭到彻底失败之前,不会轻易放弃它。英国的纵容、退让,在慕尼黑阴谋中发展到了顶点,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但历史惩罚了英国:日,德国飞机蝗虫般地扑向英伦三岛,对英国进行狂轰滥炸,始作蛹者的大英帝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二)法国在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法国是绥靖政策的追随者。法国奉行绥靖政策原因主要是:(1)法统治集团自一战后害怕德国,不是依靠人民群众,而是片面总结一战的经验,依靠英国;(2)虽和苏联签订条约,但不愿真诚合作,使得苏联及其盟国背离;(3)法国脆弱的战略地位和保守的军事思想,使得法国失去了独立处理欧洲大陆事务的能力。马其诺防线的修筑非但没有对法国的防务起积极作用,相反还对法国的军备建设产生了严重消极影响。在帝国主义争霸的30年代,法国军队固守防线,使法国失去了处理欧洲大陆外交危机的能力,与英国结盟也使法国失去处理欧洲大陆事务的独立地位。结果,法国在追随推行绥靖政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导致1940年的法国大溃败。[9]最终,法国自食其果。(三)美国在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二战初期,美国采取中立政策。日,罗斯福总统对全国宣布,“我国将继续是个中立国家……我希望美国将置身于这场战争之外。我相信它会这样做的。我向你们保证,你们的政府将尽一切力量来达到那个目的。” [10] 1、美国在欧洲对德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战前英法坐视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美国对英法的政策是支持的),目的是让德军东移,接近苏联,以使苏德两国发生冲突。而当德国向东进攻波兰,美英法统治集团希望德军继续向东,他们希望,随着将德国与苏联隔开的地理障碍──波兰的消失,仇恨社会主义苏联的德国最终能攻向苏联。当德国已经在欧洲大陆燃起了战争大火时,美英法仍然希望这场大火只燃向东方而不燃向西方。 二战初期,美国宣布中立。美英法都在坐等事态发展为德苏冲突,把德国最终引向苏联。对于美国当时对欧洲的政策,乔冠华在《从西线到东线——论反苏战争阴谋》一文中,认为,“美国政府的企图正和联军(英法军队)方面的东线派巧相吻合,他们同样希望:消灭西线,展开东线,西线和平,东线战争。” [11] 因此,美国直至1940年3月,仍然奉行与德国妥协,保证德国西线安全来唆使德国向东进攻的绥靖政策。但是,德国未向东进攻,却在1940年4月向北入侵丹麦和挪威,随后更是向西边的法国、比利时、荷兰发起的大规模进攻,彻底粉碎了美英法统治集团的绥靖梦想。2、美国在亚洲对日本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如果说,随着月德国向丹、挪、法、比、荷的进攻和占领,美国彻底放弃了对德国的绥靖幻想,那么,这时的美国却还存在对德国在东边的盟国——日本的绥靖幻想。虽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东南亚的扩张侵犯着美国的利益,并加深着日美矛盾。但美国继续希望通过对日本的姑息、示好,把日本的侵略矛头引向北边,引向苏联,力图使日本北攻而不是南进。自1937年到1940年,美国输至日本物资总额共9.867亿美元,其中军用物资总值占7.039亿美元。美国资本家唯利是图,供给日本大批军火物资,力图借此诱使日本进攻苏联,并保全美国在华南的经济利益,利用日本抑制中国的革命力量,以达到美日妥协,共同榨取中国人民和反共反苏的目的。[12] 此外,美国对日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还有:一是继续维持美日贸易以便获取经济利益摆脱国内危机。二是美国本身军事力量不足,必须等待最佳出击时机,以便坐收渔利等。[13]四、绥靖政策的巨大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的6年中,人员死亡达5000多万,直接财产损失高达3000亿美元以上。回眸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汲取,而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大战爆发前后英法美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给全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绥靖政策的推行,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气焰。希特勒得寸进尺。意大利则跟在德国后面获利不少。日本在亚洲犯下滔天罪行。这些侵略分子之所以为所欲为,得“益”于其他大国的姑息、纵容。  绥靖政策的推行,使大战爆发时间提前、规模扩大。至二战全面爆发前夕,德国在欧洲,意大利在欧洲与非洲,日本在亚洲,已经侵占了不少国家的领土和资源。战争爆发前一年的时间内,英国、法国仍然认为纳粹德国在未来的两三年内不会发动战争。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德意日通过已横征暴敛来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对战争时间的提前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绥靖政策的推行,推迟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形成。英法美有着各自的盘算,最初无法交汇到一起。造成直接的后果便是:德军“闪击”欧洲,而英国遭受“不列颠空袭”、法国败降,一时间反侵略力量散沙一盘,无法遏制侵略者的作为。直到大战打响,才匆匆展开联盟动作。事实证明:大国的忍气吞声,并没有赢得哪怕是短暂的时间,强军备战的设想如同泡影般地破灭了。二次大战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绥靖主义姑息纵容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野心,最终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这说明,不光是落后挨打,软弱也要挨打。对待邪恶的、反和平的势力,应当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对和平的过分乞求反而会葬送和平。这是绥靖主义的历史教训。[14]
参考文献:[1]人民教育出版社 编著.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世界历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44、147[2][7]包奕诚.是退让投降吗?——论欧洲的绥靖[J].史学集刊,l983.3[3]吴益民.试析绥靖政策概念的形成[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Z2[4]彭剑钊.绥靖政策何时破产[J].历史学习,2004.10[5]岳澎.从英国的和平主义运动看其绥靖政策[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6]陆月娟.英国30年代绥靖政策的根源[J].上饶师专学报,1994.10[8]特鲁哈诺夫斯基.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9]全毅.法国 30年代的军事战略与绥靖外交[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0]L.杜蒙德.现代美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644[11]乔冠华.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M].世界知识出版社,、113、114[12]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3]彭升.抗战初期美国对日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再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14]严国群.绥靖政策带来的巨大灾难[N].国防知识报,2005.5——简单来说,当时各国都经受了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英法都不愿意再给本已不堪重负的国家机器雪上加霜。而此时的英法都想通过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来满足德国的扩张欲望,从而避免再开大战。晚辈愚见,望指正。绥靖政策是一种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采取以牺牲他国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英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推行的绥靖政策纵容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也使两国自身遭到重大损失。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如下: 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第三,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在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下,德、意、日三国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这就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迅速增长起来。
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第三,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在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下,德、意、日三国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这就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迅速增长起来。 (1)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 (2)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公然扩军备战。 (3)《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签署《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然后把此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史称"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英法绥靖主义者作了法西斯的帮凶,把世界推向战争的边缘。 因此,我们认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野心。 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迫对德宣战,绥靖政策走向失败.陈明仁 向TA提问
||||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时期的美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