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三藏十二部部经典从哪契入啊?

《楞严经》讲座第七套---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06慧律法师
核心提示:--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06慧律法师佛及众生,心亦如此。如果说,把佛观照、观想成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而把众生观照成垢相、不净相、暗昧相、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着相故。有人讲说:...
《楞严经》讲座第七套---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06
佛及众生,心亦如此。如果说,把佛观照、观想成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而把众生观照成垢相、不净相、暗昧相、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着相故。有人讲说:师父,那佛为什么叫我们不净观、无常观、苦观、空观?诸位!这是对刚初学佛法的,当然就是要这样讲了,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要不然对初学佛法,你怎么讲啊?你就讲到究竟菩提,开什么玩笑?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所以,佛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无微尘许。诸位,从有相的色法,分析到微尘相,这个微尘相,全然不要当作有其自性。这个微尘相,不能像二乘人,着其微尘有其微尘自性,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微尘当体就是空;不只是微尘当体就是空,一合相的东西都是空。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就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为什么?无心道人就是你自己,自性就是佛!这个意思就是:在事相上的供养,是不如自性、开发自己的本性,开发了自己本性,你就是佛;供养了十方诸佛你不一定能够成佛,是结了无量无边的善根,这是事相供养。在座诸位!千供养、万供养,脸上无嗔是真供养。脸上为什么无嗔?他无心啊,这是真正的供养。所以,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供养十方诸佛,只在事相上——食衣住行供养,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无心道人就是自己的本性。供养十方诸佛,不如开采自己的本性,因为开采自己的本性能了生死,供养十方诸佛,能得大福报,福报不能解决生死。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坚固不动,坚固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也不会阻塞。六祖讲:道须流通,何以却滞?不塞不碍。无能无所,无方所,无方所就是没有时空。本性无有相貌,本性无有得失,得失是妄。趋者不敢入此法,有人想修行,却不敢进入这个绝对的法。为什么?恐怕落空没有栖泊处,哇!那这样子完全没有依靠!是的。故望崖而退,看到这个:哇!好像很深的悬崖!不晓得纵身一跃,跳入悬崖,连悬崖就不要依靠。意思就是说:见性的人,二六时中,不倚一物;众生因为怕,怕失去东西,所以依靠这个,依靠那个,就是看到一个悬崖:哇!这么高,这么深!这是佛的境界,如果你能纵身一跃,不管它;当然不是真的去跳悬崖啦,这个不能误会佛的意思。就是当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我们总是要靠一边,或者是靠了六根、六尘、六识,总是要依靠;真正修行,二六时中,不倚一物,谁都依靠不得,要依靠自己的本性。这一句话有什么好处?你的先生依靠不得,只能依靠你的本性;你的儿女依靠不得,要依靠你的本性;你的金钱依靠不得,因为是生灭的东西,你要依靠你的本性;你的朋友、你的师父依靠不得,你要依靠你的本性;佛依靠不行,要依靠我们的本性,连佛都不能靠!佛讲的法,我们依靠,依靠就是等于不依靠。因为佛告诉你:根、尘、识不可得,就是这样子,二六时中,不倚一物。故望崖而退,众生就是这样子,到最后要叫他放下,他就会怕。所以,他总是要抓一个东西,也许是抓一句佛号;你真正大悟的时候,这一句佛号安不住的,即心就是佛,念也无妨。我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本性,本性就是阿弥陀佛,信、愿、行具足。例皆广求知见。一般来讲,都是一直听经闻法、广求知见,安立这个,安立那个。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听经闻法的人千千万万,而肯契入佛的心的如角。求知见者就是:噢,佛法,看了经典、看了三藏十二部经典,就广见立知见,而真正契入佛心的如角,没有真实受用。那么,我们一般人不了解自性就是佛,所以,把文殊菩萨当作文殊菩萨。底下就说:我们应当了解,文殊当理,普贤当行。这是表法的,我们看经典,看到文殊师利菩萨,喔!是有智慧的,表智慧,智慧就是悟到无生之理。普贤菩萨是表法的,是表行的,你只要有智慧就是文殊师利菩萨;你只要有实践,那自己就当普贤菩萨。理者真空无碍之理;行者离相无尽之行。如果你能对真空无碍之理,你就是文殊;如果你能离相无尽之行,你就是普贤。观音,表法的,表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表示大智。维摩者净名也。净者就是性;维摩诘居士也是表法的,[净]就是性,[名]就是相。性相本来就不异,为什么?相不离净,净不离相,所以叫做净名。诸大菩萨所表法的,每一个人的心性当中都存在的,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在座诸位!万法不离方寸;一切福田也不离方寸;佛性不离方寸;般若智慧也不离方寸,当下就是!底下也是表法的,什么叫做恒河沙?佛说是沙,沙是什么意思呢?佛说这个恒河沙有表法的。诸佛菩萨、释梵诸天,从这个沙,步履而过,踏过去这个沙,沙亦一念都不喜悦。表示我们如果一个人坚固不动、不摇,就是佛现前,我们也不喜悦。牛、羊、虫蚁践踏而行,践踏这个恒河的沙,沙也绝对不怒。意思就是:碰到极恶之人,也就是如如不动的心性,也没有东西可以怒。珍宝、馨香放在沙滩上,沙滩也不贪着;你就是拉一个大便、撒一泡尿,臭秽不堪,沙也不会厌恶。诸位!这个就是佛的心,恒河沙,这个沙就表佛的心。此心就是无心之心,无心就是完全离相;完全离相就没有东西可以跟他干碍,这个就是涅槃妙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离一切相,众生、诸佛就没有什么差别相。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这一句话就是修行的根本,意思是:你只要肯放下那个妄念,就是究竟,不需要寻找。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三乘就是小乘、中乘、大乘,以为在用功,功行拘束,用功最多,却不得解脱。然证此心有迟疾,意思就是有慢、有快,要看你的根器。有的人闻法,一念便得无心;有的人要经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有的人要到十地,乃得无心。无论时间的长短,只要能得无心乃住,意思就是说:哪一个人通身放下,无执着心、无分别心、无颠倒心,就是无心,纯粹一般若心,哪一个人先得到。安住在无心,更无可修可证,诸佛菩萨就是无相,没有可以修证的东西,无心就是修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平等的,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而已,拼了老命要修行,却不得其门而入,没有碰到出世的明师,冤枉用功。造恶、造善皆是着相,造恶会入三涂,造善着相,也只是人天福报而已,这个是生死法,着相造恶,都会枉受轮回。所以,佛告诉我们,应无所住,而行一切善,以无所住心而行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事要做;但是不能住,众生就是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枉受劳苦,很辛苦!得了人天福报,继续做人、做玉皇大帝,苦不堪言!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也是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也没有无心这个念头。将心无心,心却成有。常常告诉自己:我要无心!这个无心就变成有心了,所以,无心是证量的真实境,是性相一如的解脱境,他没有任何无心的观念,就是无心。真正的无心,没有无心的观念,默契而已,
绝诸思议,就是不能讨论、不能思惟。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心是本源清净佛,我们的心性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因为妄想分别,不能证得。我们造种种的业果,但是,在究竟佛上,本佛上实无一物,究竟佛实无一物,他是虚通、是寂静的,虚通是完全没有障碍,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如同虚空、寂静没有分别,明妙安乐,深自悟入,直下便是。为什么讲直下?不能透过,连[当下]就是一种形容词,就是没有在时间里面分辨,直下便是。所以,悟道的人,他不会把昨天不愉快的事情,拿出来谈再谈,人事时地物,过去心不可得,他根本没有这个东西可以讨论。他也不会憧憬未来,未来要怎么样啊,靠着种种想像,连现在也没有!为什么?现在也是妄,有过去、有未来,才衬托出有现在;佛教不讲现在,讲当下、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缺。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有证悟到元来就是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意思就是你成佛的时候,没有多任何东西,你成佛的时候,没有增加任何东西,你好好的却观,回过头来好好的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只要你认为要修行,这个就是虚妄;你要造作,这个就是虚妄。人家说:师父!那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念佛、拜佛、诵经呢?如果你通过本性,那有什么关系?通过本性就不是妄为了,就是真实了。为什么要见性而修?那是真实的修。念佛没有妄念,那是真实修啊;在共修没有妄念、没有诤,这个就是真实修啊!今天你要去放生,你懂得佛心;你要拜山,你懂得佛心;拜忏,你懂得佛心。只要你修一切的法会,你懂得佛心,见性没有什么不好,所有的法会,都是善巧方便,都是究竟无为,没有什么不好,好不好在心。所以,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讲:我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在是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只有无所得的人,佛跟他授记,本性就是无所得,没有增减。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这个在强调什么?这个在强调本性,契入本性的人,绝对金刚般若智慧的时候,万法统统平等!为什么?《大乘起信论》里面讲:心体离念,是法界一总相,法界一总相就是平等相,平等相就是佛相,若悟平等法,即入佛法;若悟不可得,即与佛同在,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心、诸佛心、世界、山河大地,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为什么?都是缘起如幻。所以,真正悟道的人,整个法界统统是他的心,他就会爱护所有的矿物、植物、动物,因为这些都是他心影现出来的,因为没有彼此嘛!所以,你碰到人家侮辱你的时候、伤害你的时候,要转个念头,认为:他是在成就我的!当所有上半辈子、或者你在公司行号,活得很不愉快的时候,佛的心拿出来用,他是众生,他是一定这样,你告诉自己:我比他更幸运!一个人没有学佛,你时时刻刻可以看到他纷争、不愉快,说人家是非,攻击、嫉妒、占有,没有一时、没有一刻不在重复的上演,早上起来是这样子,中午也是这样、晚上也是这样。为什么?因为他的名字叫做众生,你必须把这些不愉快的视作正常相,不要跟他融入,他们这些生灭的东西,你会活得另外一种奇迹。佛法是要把自己转化成佛的心,你有佛的心,处处你的生活统统是奇迹。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就是看到什么着什么,这六根就是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就认为:妄识就是他的心。为见闻觉知所覆盖,为什么呢?能缘的心(意识心),看所缘的境界,它就盖住了!所以,众生无始劫来的同分妄见、别业妄见,看什么就盖覆自己的本性,所以不睹精明的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要认清楚,见闻觉知,一切的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却不能放弃见闻觉知。你要认清楚见闻觉知,菩提心就不离见闻觉知;见闻觉知不离菩提心。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也不能离开见闻觉知。意思是说:我们清净自性不能离开六根、六尘、六识;但是六根、六尘、六识却不是我们的本心,本心不属于见闻觉知,也不能离开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见就是头上安头,众生想要觉,所有的觉都不是正觉。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无论你是政治人物,无论你是搞文化的、搞历史的、搞这些,他认为自己有某一种东西,是不是?这种东西就不是佛陀的正觉,这是觉上安觉,就是妄觉。所以,一切造作起来,他都加一个妄,不是正觉。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见性当下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世人闻道,世间人听到: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错了!世间人听到说:佛法传法,传这个心法,他认为心上以外,还别有一法可证、可取,不知道直下无心便是道,道就是法,法就是心。遂将心觅法,我们的心在找法,为什么?我们听经闻法要融入心性,意思就是:要用得出来。这个心法不会用,那就很可惜!有一天,我看电视的广告,有这个微电脑闷烧锅,很不错!哇!绿豆切下去,绿豆熟;红豆切下去,红豆熟,这太好了!买一个,就去打电话订一个。订一个来,人家给我这个美国尺寸的素菜包,很大,太方便了,这个闷烧锅这么好用,我就按了四十分钟。美国尺寸的这么大一个素菜包!四十分钟以后打开,咦!包子不见了!奇怪包子跑到哪里去了?结果整个包子都扁下来,平平的!后来才看说明书,如果是包子要五分钟就好,搞了四十分!买那个闷烧锅不会用,把美国尺寸炊到成台湾包子,还扁下来,不会用还真是惨喔!将心觅法,不知道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所以,这个法的可贵之处就是会用;人家问说:师父!那您如果开悟见性,开悟见性有什么好处?开悟见性好处多多,从此以后,你不会随着那些老僧,或者什么高僧大德,在讲经说法而跟着转,你开悟见性,随自己心性在转啊,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都是自己的心性在转,你听任何人讲经,从此老僧不被他的嘴巴骗去!为什么?因为你心里最明白了,明心见性了,他讲出来的法,你不会跟着转,他讲对或错,你马上知道,契入佛的心,见性好处多多!如力士迷额内珠,这个大力士,自己额头上有一块珠,向外求觅:我要找那一颗珠!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有一天,有智者告诉他:你这个额头上自己就一块真珠了、摩尼宝珠了,当时自见本珠。学道之人,迷自本心的时候,不认识佛,所以向外求佛、求觅,起功用行特别的多,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法并没有东西可以修,修成其坏,悟即得,不悟不得。如大力士得到那一颗珠,只是本来在额头上的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恐人家不信,所以佛告诉众生,让大家相信,故引五眼所见,佛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法眼、有佛眼,你要相信佛;五语所言,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不绮语者,完全是真实语。所以,告诉大家,佛是真实语者,是第一义谛。
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四大无我的,我也是无主。所以知道此身无我,也是无主。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也无主,所以知道此心无我亦无主。无论是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十八界既空,诸位!五阴空、六根空、六尘空、六识空、和合十八界,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荡然清净。如果众生不了解叫做识食,众生大悟叫做智食。众生不了解叫做识,[识]就是分别心,分别心执着的吃;有智慧叫做智食。四大之身,我们这个色身是会败坏的。饥疮为患,就是会饥饿、会烂、会长脓、长疮,随顺给养,你只要用最少的食物供给它的营养,能活下来,知足就常乐,不生贪着,谓之智食,这是有智慧的吃。恣情取味,众生一天到晚杀生,妄生分别,惟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众生是贪着,而割舍不下。我们打开这个报章、杂志,统统在吃,没有一天不在吃打转。声闻者,因为声音而得悟,所以叫做声闻。但是声闻人不了自心,在佛的声教上起种种的见解。有的或因神通、有的或因看到佛的瑞相,言语运动,认为有菩提涅盘可得,二乘人三秖(三大阿僧祇劫)修成佛道,这个都属于闻佛的音声而求道、闻道,这个叫做声闻佛。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这个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相隔。一念有是什么意思?一念有就是没有绝对的空,还存一念、一丝一毫,认为我很行,我行,别人不行;我有修,别人没有修;起一念的骄傲、狂妄心,这个便与道相隔。认为说:我最有修行!与道相隔。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就是心不生,就是对外不需要求;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门。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
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着一物,诸位!学佛的关键在这个地方:莫在心上着一物,一物也着不得,着,道即是隔。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这是比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是法身。常常有人讲: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如果一定讲说: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如果一定讲有法身,法身就不是虚空。所以,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是法身;为什么?用真心,不要把虚空落入虚空的观念,真心没有虚空的观念,虚空就是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不要认为我们有一个法身,法身就如同虚空。虚空跟法身没有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异]就是不平等相。虚空跟法身是无异相,那么,佛与众生就平等不二,叫做无异差别。生死与涅盘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本身并没有距离,动执着念就是生死;不着就是涅槃,真正究竟,没有生死,没有涅槃可得。所以,佛无涅槃,也没有涅槃佛,若说佛入涅槃,即是谤佛,涅槃本来就是真如,悟了即得,不悟不得。烦恼与菩提无异相,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动念不动念的问题。离一切相即是诸佛,诸位!也无相可离。为什么讲离一切相?因为对众生讲;如果对佛讲的话,佛佛道同,没有东西可以离;法法本空,还讲离?还有一个即呢?离一切相也不对,即一切相还是不对。若见真如佛,没有离、没有即。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要把境界忘掉很容易,但是,要把这个心忘掉,放下这些执着心、烦恼等等,是很困难的!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众生卡在某一种观念,众生就是靠这些观念在过日子。诸位!生命是一种观念,这个观念就依靠、支持他一辈子。这个观念在众生来说它是一种理想,为画画而活;为钢琴而活;为读书而活;为父母亲念书而活;为当医生而活,或者为了未来想当总统而活;或者我想到美国念哈佛大学,因为这个理念而活;或者是我想讨一个漂亮的老婆,为了这个理念而活;或者是我要干大企业。生命是一种观念,观念变成一种理想,而执着这种理想,一直追求,就愈远离佛道。追求某一种理想,其实就是如梦幻泡影,如水中月。追求心目中的某一种理想,就是跳到水中去捞月,根本就不可能!怎么可能捞到月亮?你跳到这个生灭法里面,去捞快乐,你怎么可能得到幸福跟快乐?众生因为没有亲近到佛法,亲近到佛法,他也没有正见,认为佛法是消极、是迷信,靠都不想靠近!一切众生在水中捞月,想要得到幸福是不可能的!而从小我们的教育,就是水中捞月的教育,没有捞到真月、没有见到真月。从小到大都怀抱着理想,我们因为有梦,所以有理想,有梦最好,希望相随;不知道所有的希望都是梦。我们因为有梦而有理想,反过来不知道所有理想统统叫做梦!为什么倒过来一下,就不知道呢?只会往前进,不知道往后退呢?恐落空没有捞摸处,不知道空本来就不空,因为般若智慧本身存在,唯一真法界耳。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你讲清净是不对的;未曾喧,从来不喧闹,也未曾寂,也不必加一个寂,它本来就空。未曾少,就是没有所谓年少;未曾老。无方所:没有时间、空间,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像、无音声。所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可寻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如果用智慧去识,便是能所,把智慧变成一种能所的知识,或者是意识心。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用境界去体会,说:佛是什么境界,我去理解一下,错!他是解脱的真实境,只有证量的人进入不二。不可以功用到,你用一切的认真,统统达不到,因为它是无功用行。有一个居士问师父说:师父!开悟的境界到底是什么?开悟的境界深不可测,不是你凡夫所能理解、推测、思惟。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平等、究竟不二,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只要你一念离开这个绝对的真心,统统叫做妄想,用妄想求于真,也是妄。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不能言说、不能形容。拟心即差,动念即乖。以心传心,此为正见,正见即是无见,没有能所。慎勿向外逐境,认境为心,是认贼为子。为有贪嗔痴,才立戒定慧。本无贪嗔痴,为什么要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净佛上,更不着一物。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虚空绝对不会贪着这个无量珍宝庄严;一个修行人,绝对不会贪恋种种的名、美言、赞叹,或者是这一些庄严,统统没有。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但迷本性转不见耳。所谓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遇境随缘显现,不生灭本无增减,虽有增减,也是没有增减;虽有语言,等同没有语言;虽有文字,等同没有文字;虽有言说,等同没有言说。遇境即有,无境即无,意思就是:一切缘起本不可得,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解脱不是用一种理解的东西,叫做不可以净性上,转作境解,我要揣测佛是什么境界,错了!你这样子转作用理解的方式,去了解证量的圣人是错的,证量是必须你亲自要进入佛的领域才有办法。所以,在本性的清净上,是不可以转作境界去理解的。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都是境上作解,你所谓的戒定慧,这个都是多余的;或者是鉴用历历,还是多余的;寂寂惺惺、见闻觉知,都是在境上作见解,认为有一种东西叫做定慧;有一种东西叫做清清净净;有一种东西叫做见闻觉知;有一种东西叫做寂寂惺惺,这个都是境上作见解,真正悟道的人,绝对不于相上、境界上作任何的解。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那是一种方便,讲戒定慧是一种方便。讲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也是一种方便;讲见闻觉知、有东西可以修,也是为中下根人不得已而说。若欲亲证如来的境界,皆不可作如此见解,尽是境法有没处,没于有地;只要境界上作见解,法有没处,没于有地,就是说,你只要讲出一种东西,那一种东西有生,它就一定有没,[没]就是灭、灭尽的地方。你讲有一种东西可以修,就有一种东西会灭。这意思是说:佛性等同虚空,没有任何的造作,一切造作也无妨。任何的东西,你只要提出来,它就有消失,你让它生,它就一定会有灭。你说:我很有修行,就表示还有人比你更有修行;动一个念头,用理解的方式去了解证量的,这个理解就化作一念生灭,有生,它就一定有灭,好好的体会。但于一切法不作有见、不作无见,即见法。
所以,以佛传佛,唯传一心,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就是不可说,佛就是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般若就是慧,所谓真正的般若,是必须与无相、本心相应的。凡夫因为不了解菩提正道,所以,一直攀缘五欲六尘。学道之人只要计一念生死,即落魔道;一念着于生死,就落入魔道。一念起种种的见地,就落入外道。因为有种种的知见,见有生,就一定会有灭。即落声闻道。所以,这里要很清楚,说佛着佛见;说凡着凡见;说贤着贤见;说圣着圣见;说生着生见;说死着死见,没有!清净自性里面,总没有圣凡、来去、迷悟、生死,这些统统没有!见有生,就一定会有灭,即落声闻道;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缘觉是灭掉这些痛苦。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欣,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凡夫不了解,他就贪着于境界而生心,心生就会有厌离。若欲无境界,当忘其心,心忘境就空,境空即心灭。如果不忘心,只除掉境界是没有用的,如果心境不换,只换一个境界修行,也没有用的!为什么?你境界是不可以除的。意思就是:外在的环境你没有办法去改变它,你一定要改变你的心境的,你硬要把环境改变才叫做修行,只益纷扰,增加困扰而已。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我们要了解,求道人不可得、不可求,所以夫复何求?学般若之人,学真正佛智慧的人,不见有一法可得,这是绝意三乘。除掉小乘、中乘、大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不要说我能证、我能得,这是增上慢人。所以,佛在讲《法华经》的时候,法不相应就离佛而去,这些都是增上慢人。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如果有人临命终的时候,你只要好好的观照,四大、五阴本空,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的时候,我们的本性不来;死的时候,本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束,便是出世间的修行人。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自然就是生入净土。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就是说,我们真正的修行人,就是要圣来不着、凡来不着、恶来不着,只是不着,法界相即得,此般若智慧的莲花自然就生。
好!我们就是简单讲,有因缘再增加这些资料,这些资料,你看看是不是见性大法?是不是单刀直入?精要、不啰嗦,没有枝末,快、又准又狠!刚刚一个多钟头的诠释当中,如果你能理解跟体会,你这一辈子大受益,法以受益的就是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藏十二部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