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局的谁最帅的说说评论队形@评评高一的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access the URL on this server.Powered by Tengine当前位置: >>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实施指导意见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加强指导,积极推进普通高中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现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关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并就有 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根据本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可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各地在制定具 体实施方案时,要努力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要通过基 础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和评价结果的合理使用,给普通高中的教育以正确的导向,促进全面实 施素质教育。 二、评价工作力求科学、合理、全面。在评价内容上,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过程和整体表 现。既充分重视学生品行道德和世界观的导向,也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评价;既反映学生 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又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在评价过程中,坚持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学生自 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定量评价、定性评价,等级评定、描述性评语等相互补充、有机结 合的方式,努力使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教师及家长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从 而充分体现综合素质评价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三、严格控制等第比例。各项目测评的等第总体比例要予以严格控制,以市或县级区域为 单位,A 等不得超过 25%,E 等不得超过 5%。各校各测评项目等第比例可有所不同,应充分考 虑所属学校的类别、特色,合理确定各校各测评项目等第的比例。有多科目合成的测评项目(如 审美与艺术、劳动与技能等)原则上应将 A 等比例下达到学校,每一科目比例一般分别控制在 20%以内(或控制在一定的差异比例内),以确保多科目合成以后符合总体比例要求。 四、学校要认真做好测评工作。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由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学 校要成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根据省厅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 导意见和本市、县(区)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制定本校综合素质评价 工作的具体细则,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校长是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为了使各个项目测评的有序进行,各校 可成立相关项目的测评小组,由项目测评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各个项目的测评。各个测评项目的 内容、标准、时间应尽早通知学生。在多科目合成项目确定等第时,如出现一科目为 A,另一 科目为 P,是否能够确定为 A;或一科目为 P,另一科目为 E,是否能够确定为 P 等复杂情况时, 由学校项目测评小组或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本着严格遵循程序、严格控制比例的原 则研究确定。测评结果应予以公示,接受学生及家长的申诉和复议申请,并在规定时间内予以 调查仲裁,将结果通知异议人。1 “综合评语”应结合学生成长记录每学期写一次,“探究与实践”、“审美与艺术”、“运 动与健康”、“劳动与技能”项目的测评每学年进行一次,对评定结果中获得 A 等的学生应在 全校张榜公示,对评定为 E 等的学生应及时给予书面通知。评价结果最后记入“浙江省普通高 中电子学籍管理系统”。 五、加强测评的宣传培训工作。为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对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促进作 用,各地各校要加强宣传培训工作,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了解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思想、 内容标准、程序方法,明确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各地要加强指导,对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质量进行及时评估,建立一整套严格的诚信监控制度,及时妥善处理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完善评价方法,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 有效性和权威性。附件:1.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评语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2.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审美与艺术项目测评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3.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运动与健康项目测试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4.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劳动与技能项目测评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5.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究与实践项目测评实施指导意见(试行)附件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评语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一、基本要求 1.综合评语以《浙江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以学生每年的成长记录为依据,体现高 中新课程的理念,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客观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 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关注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2.综合评语的撰写要突出学生在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等方面素质的具体表现,注重纪实性材料 的整理和叙述,纪实性材料要注重发展性变化的纪实。尽量避免评语千篇一律公式化,突出重点写 出每一个学生的主要表现和性格特点,反映出学生的个性;叙述语言要亲切、中肯,体现对学生的 关爱和健康发展的期盼。 3.综合评语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导向性、规范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力求客观、公正、公平, 程序规范,有关评价内容、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及其家长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与家长。 如有异议,学校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应及时调查、核实和处理。 二、主要内容 综合评语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等 难以量化评价的日常表现内容进行定性描述,力求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总体发展状况。为规范 综合评语的表述,特提供综合评语几个维度的主要要素和内容,供具体撰写时参考。综合评语主要要素与内容2 维度要素 政治态度 诚实守信 为人诚实、言行一致内容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道德品质文明礼貌 仪容仪表 品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举止文明、尊老爱幼 谦恭礼让 穿戴整洁、朴素大方、穿着打扮符合中学生要求 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乐于奉献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遵守公共秩序 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热心公益活动,自尊自爱、自主自立、积极进 取、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勤奋学习、勇于探究、遵守课堂常规和作业常规 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有感恩之心 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尊重他人、善于合作 学会倾听、主动与他人沟通、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 热心参与校内外各种活动、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公民素养遵纪守法 责任意识 学习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念 感恩意识 协作精神合作精神沟通能力 组织协调三、撰写方式 综合评语撰写的基本模式可分为:分层概述+突出表现+纪实性材料。 分层概述以《浙江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如可用“自觉遵守” 、 “遵守” 、 “基本遵 守”三个层次来描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遵守规章制度等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 突出表现主要是对照综合评语的主要要素与内容, 重点写出每一个学生的表现特点, 反映出学 生的个性。 纪实性材料的叙述主要是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社区活动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获 得的成绩,在评语中用实证材料加以描述。 综合评语在充分反映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同时,也应不回避学生的缺点和问题。对学生优点、 进步的描述,既要客观全面,又要突出闪光点;对学生的缺点或不足,建议以提出改进或希望的形 式加以阐述。 四、实施程序 1.学习宣传。组织师生学习我省有关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文件精神,了解学生综合素 质测评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做好成长记录。 2.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表现情况进行自我总结描述,撰写一份“自我小结评语”,列 举能说明自己优点的典型事例,写出自己的特点。 3.同伴互评。成立班级学生综合评语考核小组,在班主任主持下,以每位学生自己撰写的“自我 小结评语”为基础,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等日常表现为依据,写出该学生 的综合评语初稿。 4.教师评价。班主任在学生自评互评,并征求任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完 成学生综合评语的撰写。3 5.认定反馈。班主任将学生的综合评语上报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认,经确认 后及时反馈给学生。 6.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评语应在各学期评语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撰写,最后 记入“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4 附件 2: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审美与艺术项目测评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审美与艺术项目测评范围为高中艺术领域的课程修习情况测评;参与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与审 美与艺术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情况。 审美与艺术项目测评等第认定,应根据美术和音乐的综合评定结果进行合成,等第合成的基本 条件如下: 等第 A P 等第合成条件 两个科目都为 A 等。 一个科目为 A 等,一个科目为 P 等。 一个科目为 A 等,一个科目为 P 等。 两个科目都为 P 等。 一个科目为 P 等,一个科目为 E 等。 一个科目为 P 等,一个科目为 E 等。 E 两个科目都为 E 等。审美与艺术项目测评实施方案和具体办法,由各市、县(市、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领导小组制定。在项目测评等第合成时,当学生出现一科目为 A 等,一科目为 P 等,是否能够确定 为 A 等,或一科目为 P 等,一科目为 E 等,是否能够确定为 P 等,应本着严格遵循程序、严格按照 比例,由审美与艺术项目测评小组或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音乐科目和美术科目 A 等比例一般应分别控制在 20%以内(或不超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 比例) ,以确保两科目合成以后,审美与艺术项目测评的 A 等比例总体不超过 25%,E 等比例不超 过 5%。音一、基本要求乐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审美与艺术项目中音乐科目测评是以 《浙江省普通高中音乐学科教学指导意 见》 、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 》 为依据确定的。 本科目测评旨在引导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对音乐有学习兴趣、学习爱好和参与实践、学习的热情。 ⑵能从不同形式、不同层面感受、理解、体验音乐作品的音响、形式、情绪、格调、人文内涵。 有一定的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有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初步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及优秀作品, 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5 ⑶对音乐中涉及的亲人、他人、人类、祖国的音乐艺术及一切美好事物有挚爱之情。有良好的 与人合作、交流的品质。对生活和美好未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向往与追求,思考并规划人生,树 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比较、探究,能初步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基本明白音 乐语言所蕴涵的情感、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并通过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拓展想象空间, 诱发创造性思维。 ⑵通过比较音乐的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初步掌握分析和评价音乐的 能力。 ⑶通过教学实践过程和参与社会音乐类实践活动, 促进与人交流、 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和终身学 习能力。 3.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体裁和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欣赏,初步学习音乐的表现手 段,了解音乐的历史与发展,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 ⑵通过对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的学习,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 ⑶通过参与教学中的表演及创作活动以及参与社会音乐类实践活动,初步具备与其相关的表 演、创作能力。二、内容和标准 模块 测评内容 测评标准 备 注 鉴赏一个作品,范围如 下: 1 .中外民族民间音乐 音 乐 鉴 赏 (声乐、器乐作品) 。 2. 中外经典创作音乐作 品。 3.中外通俗音乐作品。 (具体曲目参照教材) 。 1.积极参与音乐鉴赏模块的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2.学会鉴赏音乐的基本方法,能够用音乐术语(旋律、节奏、音色、 速度、力度等)描述、分析音乐的艺术表现和风格特点。 3.对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在鉴赏中体 现一定的音乐文化素养;形成自我观点。 必 测 内 容6 演唱一个声乐作 品。 范围: 可参考 《歌 唱》教材中的内 容,也可学生自 选。 歌 唱1.积极参与歌唱模块的学习活动。 2.了解歌唱的基本发声方法,不同演唱形式。 3.具体标准: ①合唱:能注意倾听各声部的声音,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理 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并对指挥的动作做出敏锐的反应。重视合唱曲 目的积累,参与排练合唱曲 3~5 首。 选演唱形式在独唱、 ②重唱: 能独立承担一个声部的演唱任务并做到与其他声部的默契、 测 重唱、 合唱中任选 一项。 和谐。 ③独唱:能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题材及风格,并能依据自己的声音 特点,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乐谱学唱歌曲。 内 容音乐演奏一个器乐作 品。1. 积极参与演奏模块的学习活动。 2.了解各种乐队的组合、结构类型、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和基本演 奏方法。表范围: 可参考 《演奏》教材中内容, 3.掌握某件乐器演奏的基本技能,演奏姿势和方法正确,对作品的 演 也可由学生自选 曲目。 演 奏 演奏完整、清晰、流畅。具体分为: ①合奏:能够调整自己的乐器,使其符合乐队演奏要求;正确奏出演奏形式在独奏、 自己声部的音乐,并与其他声部和谐和平衡;能理解作品的创作意 重奏、 合奏中任选 一项。 图并对指挥动作作出正确的反应;能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发表 对作品艺术处理的观点。 ②重奏: 能独立承担一个声部的演奏任务并做到与其他声部的默契、 和谐; ③独奏:能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题材及风格,并能自信地、有表情 地演奏乐曲。7 表演一个舞蹈。 范围: 可参照 《音 舞 乐与舞蹈》 教材中 作品, 也可由学生 自选作品。 蹈 舞蹈类别: 中国汉 族民间舞蹈、 中国 少数民族舞蹈、 中 国古典舞、芭蕾 舞、外国民间舞 蹈、 现代舞、 社交 舞。 1.配乐朗诵一个 作品。1.积极参与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习活动。 2.了解舞蹈及相关文化知识,能评价不同舞蹈及其音乐的特色、风 格。 3.表演时较准确地把握舞蹈风格,音乐节奏感强;达到舞蹈和音乐 吻合,动作风格统一;舞姿优美,动作流畅。1.积极参与音乐与戏剧模块的学习活动。 2.了解我国传统戏剧及中外歌剧的起源、发展、流派风格、2. 表演戏曲选段。 3.主要代表人物及艺术成就,并能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出评价。 戏 3. 歌剧片段演唱。 具体标准: 4.一个小型音乐 剧 剧或小品表演。 以上内容任选一 项 ①配乐朗诵:选配适当的音乐,有表情地朗诵散文,诗词、寓言、 童话等文学作品; ②戏曲: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我国的戏曲唱段; ③歌剧:能够有表情地演唱中外歌剧选段; ④音乐剧、小品:能够选择合适的题材,创编有配乐的戏剧小品或 小型音乐剧进行表演。作 曲 音创作一个小型音 乐作品。 电脑音乐编辑与1.积极参与创作模块的学习活动。 2.了解音乐作品结构的一般常识及基本作曲手法,知道音乐创作必 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3.具体标准:①为歌词谱曲一首;②能在电脑上运用数字音序和数 字音频软件进行简单的音乐编辑或创作作品一首;③为旋律配Z简 易伴奏一首;④利用各种不同的音源材料,进行某一主题的命题创 作;⑤采集、整理优秀的民间音乐,并对其改编或创作作品一首。 (五项内容中任选一项)乐电 脑创作创音 乐作三、等第认定 1.修习模块的等第认定条件:8 (1)音乐鉴赏:达到音乐鉴赏三项测评标准的为 A 等;基本达到一、二两项要求的为 P 等; 未能达到上述三项基本要求的为 E 等。 (2)音乐表演分歌唱、演奏、舞蹈、戏剧四项内容。 歌唱:独唱、重唱、合唱任选一项,完全达到测评标准的为 A 等第;初步达到以上要求的为 P 等第,以上要求未能达到的为 E 等。 演奏:完全达到评价标准的为 A 等;初步达到测评标准为 P 等;各项要求未能达到的为 E 等。 舞蹈:完全达到评价标准的为 A 等;初步达到测评标准的为 P 等,以上要求均未能达到的为 E 等。 戏剧:完全达到评价标准的为 A 等;初步达到测评标准的为 P 等;对所选内容未能完成的为 E 等。 (3)音乐创作:能较好完成其中任一项内容的为 A 等;能基本完成其中任一项内容的为 P 等; 不能完成所选项目的为 E 等。 2.音乐科目的等第认定条件: (1)音乐科目等第的综合评定由音乐鉴赏模块等第加其他一个内容模块等第合成: 2A 认定 A 等; 1A、 1P 者可认定为 A 等或 P 等; 2P 认定为 P 等,1A、1E 可认定为 P 等;1P、1E 者可认定 为 P 等或 E 等;2E 认定为 E 等。 当学生出现一模块为 A 等,一模块为 P 等,是否能 够确定为 A 等;或当学生出现一模块为 P 等,一模块 为 E 等,是否能够确定为 P 等,应由项目测评小组或 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本着严格遵循程序、 严格控制比例的原则研究确定。 (2)特长免测认定条件: 在获得学分的前提下,在高中三年学习阶段中,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由学生申请,可以直 接认定音乐科目为 A 等。 ①.参加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测试》 ,并获得 A、B 级者。 ②.在省、市、 (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中小学生音乐类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者。 ③.在校级音乐类比赛中获个人一、二等奖者。 四、评定程序 1.按照省、市综合素质评价有关文件精神,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和审美与艺术项目 测评小组,结合本校实际,制定音乐学科综合测评的实施细则。 2.建立学生音乐模块学习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业成绩进行过程性纪录。模 块测评应采用表现性评价和学业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3.测评方法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教师根据模块测评结果最终认定学生音 乐等第。 4.学校要做好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认定和监督工作,明确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负责接受咨询、申诉与复议。9科目等第 A 2A模块等第 1A、1P 1A、1P 2P;1A、1E 1P、1E 1P、1E 2EP E 美 术一、基本要求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审美与艺术项目中美术科目测评是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 》及 《浙江省普通高中美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确定的。本科目测评旨在引导学生达到以下基本 要求: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 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2)增强自我表达的意识,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评价他人美术学习的成果;通过以视觉艺术为 主的艺术交流,架起与他人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2.过程与方法 (1)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直觉、想 象、思维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探索表现技巧。 (2)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了解和探索美术某一门类的形 成和发展的基本轨迹,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 (3)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认识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与自然、社会的 联系。 (4)发展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会用美术的方式或结合其他方式解决学 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3.知识与技能 (1)欣赏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体裁和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学习美术的表现手段,了解 美术的历史与发展,认识美术的社会功能。 (2)通过对美术模块的学习,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参与教学中的相关活动, 培养美术能力。 (3)深入学习和理解造型语言,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与方法,选用相关材料、技法或现代媒体 创造性地进行表现、设计或制作;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 习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 二、内容和标准 测评内容以模块为单位包括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电脑绘画/电脑 设计、摄影/摄像等九部分,具体操作时可测评两个模块,其中,美术鉴赏模块是必测模块,实践类 模块可在八个选修模块中选测一个。10 模块测评内容测评标准 〃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活动。 〃能使用基本的美术鉴赏方法进行鉴赏活动。 〃能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描 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美术作品。 〃能运用多种方法或手段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 〃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中外美术史上 的主要流派。〃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 美术 鉴赏 〃优秀美术作品鉴赏。 〃美术的价值和作用(包括美术与自 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 。〃绘画作品的基本要素。 〃中国画、素描、水粉画、水彩画、 绘画 油画、版画、卡通等绘画种类的基本 技法。 〃选用任一绘画种类绘制的绘画作 品。 〃 雕塑作品的基本要素。 雕塑 〃 雕塑语言、类型和制作方法。 〃选用泥、石膏和木等材料制作的雕 塑作品。 〃积极参与设计或工艺模块的学习活动。 〃设计基础知识。 设计 〃在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 艺术设计中任选一项设计的作品。 〃能使用设计或工艺术语,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以自 己的观点评论中外两件以上的设计作品或工艺作品。 〃了解设计基础和主要设计类别的常识及基本技法,建 立初步的设计意识。 〃选用竹、木、石、贝壳、金属、塑 工艺 料或各种废旧物品等材质在印染、 编 织、刺绣、陶艺、装饰画等种类中任 选一种制作的工艺作品。 〃能选用身边的材料,运用各种工具和加工方法,根据 功能和审美的要求,有创意地完成设计或工艺作品。 〃能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设计作品或 工艺作品。 〃在设计与制作活动过程中具有计划性。 〃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过程。 书法 〃运用传统的笔法、章法等表现技法 书写的书法作品。 〃积极参与书法或篆刻模块的学习活动。 〃能使用书法或篆刻术语,以自己的观点评论两件以上 的书法作品或篆刻作品。 〃能识别三种以上的书体,例如楷书(颜体、柳体、欧 体等) 、行书、隶书等;了解篆刻的特征。 〃篆刻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 篆刻 〃运用传统的篆法、刻法等表现技法 刻制的篆刻作品。 〃初步掌握一种书体的书写规范或篆刻的一般技法,创 作两件以上的书法或篆刻作品,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能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书法作品或 篆刻作品。 〃积极参与绘画或雕塑模块的学习活动。 〃能使用绘画或雕塑术语,用自己的观点评论中外两件 以上的绘画或雕塑作品。 〃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绘画或雕塑语言和相关技法,创作 绘画或雕塑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能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绘画或雕塑 作品。11 〃积极参与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或摄影、摄像模块的学 〃根据某题材(如风景、人物、花卉 摄影 摄像 等)拍摄的摄影、摄像作品;或根据 习活动。 〃能使用相关的术语,从观念、创意、制作技巧等方面, 某一主题、社会热点问题编写脚本, 以自己的观点评论中外两件以上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 并拍摄、编辑和加工处理而成的摄 〃了解相关的现代媒体设备和器械的基本特点,并能独 影、摄像作品。 立操作现代媒体设备和使用相应软件。 〃能用现代媒体艺术的形式记录或表达生活中有意义的 电脑 绘画 电脑 设计 〃选用电脑绘画和电脑设计(平面设 计、动画设计和三维立体设计)等形 式制作的作品;或选用相关软件设 计、制作的网页 题材;或充分利用图像资料库和网络资源,有创意地完 成两件以上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 想。 〃能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现代媒体艺 术作品。 三、等第认定 在修习完一个模块之后,进行模块等第认定。修习完所有模块后,进行美术科目的等第认定。 1.修习模块的等第认定条件: (1)达到下列全部要求的学生,可认定为 A 等。 ①.获得该模块学分; ②.能较全面地达到上表中“测评标准”的要求; ③.积极参加校内外美术活动,如美术社团、美术宣传和美术竞赛。 (2)达到下列全部要求的学生,可认定为 P 等。 ①.获得该模块学分; ②.能基本达到上表中“测评标准”的要求。 (3)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认定为 E 等。 ①.未获得该模块学分; ②.明显不能达到上表中“测评标准”的要求。 2.美术科目的等第认定条件: 美术科目的总等第认定由美术鉴赏及另一选修模块的测评结果相综合评定而成。 认定方法如下: 2A 认定为 A 等; 1A、 1P 者可认定为 A 等或 P 等; 2P 认定为 P 等,1A、1E 可认定为 P 等;1P、1E 者可 认定为 P 等或 E 等;2E 认定为 E 等第。 当学生出现一模块为 A 等,一模块为 P 等,是否能 够确定为 A 等;或当学生出现一模块为 P 等,一模块 为 E 等,是否能够确定为 P 等,应由项目测评小组或 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本着严格遵循程序、 严格控制比例的原则研究确定。 E P 科目等第 A 2A 1A、1P 1A、1P 2P;1A、1E 1P、1E 1P、1E 2E 模块等第3.在获得学分的前提下,在高中三年学习阶段中,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由学生申请,可以 直接认定美术科目为 A 等: (1)参加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 ,获得美术 A 级或美术 B 级证 书。12 (2)在县(市、区)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中小学美术类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3)在学校组织的各类美术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 四、评定程序 1.按照省市综合素质评价有关文件精神,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和审美与艺术项目测 评小组,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美术学科综合测评的实施细则。 2.建立学生美术模块学习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业成绩进行过程性纪录。模 块测评应采用表现性评价和学业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3.测评方法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教师根据模块测评结果最终认定学生美 术学科等第。 4.学校要做好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认定和监督工作,明确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负责接受咨询、申诉与复议。13 附件:3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运动与健康项目测评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运动与健康项目测评范围为高中运动与健康课程修习情况;体质健康监以及参与教育行政部门 认可的有关体育类教育教学活动情况。 运动与健康项目测评等第认定,应根据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及测评结果进行合成。等第合成的 基本条件如下: 等第 等第合成条件 在达到 P 等的基础上,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体育竞赛活动获县(市、区)和市单项前六名或 集体比赛前六名队员;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体育竞赛活动单项前 A 八名或集体比赛前八名队员。 2.学校组织的体能测试总分(高三年级)达到优秀级,并经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 测试或认定,在规定比例范围内评定。 P E 高三为 P 等,同时高一或高二中有一个 P 等。 高三为 E 等。 高一、高二均为 E 等。运动与健康项目测评实施方案和具体办法,由各市、县(市、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领导小组制定。各地在运动与健康项目测评中,A 等的总体比例不超过 25%,E 等比例不超过5%。一、基本要求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运动与健康项目测评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 》 、 《浙江省普 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体育与健康》必修教材 为依据确定。 运动与健康项目测评以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积极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培养良好的 体能和运动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运动专长为重要任务,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养 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动与健康项目测评应采取过程评价和目标效果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即对学生高中三年的体育 与健康科目的学业、体质健康、课外体育活动锻炼、体能和竞赛等几方面进行综合测评。二、内容和标准运动与健康项目测评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科目的学业成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课外 体育活动锻炼出勤状况、体能测试成绩和体育竞赛成绩等几方面。 体能测试项目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必测项目,第二类为规定选测项目,第三类为个人选项选测 项目。每个学生分别在三类项目中各测一项。其中第二类由各地选择规定 1 个项目作为每年测试的 内容,第三类由学生根据自己选项学习的内容选测一项。具体项目如下: 第一类:1000 米跑(男生)和 800 米跑(女生) 。 第二类:50 米跑、100 米跑、立定跳远、掷实心球(以上男、女生) ;14 单杠引体向上(男生) 、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 。 第三类: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一)测试内容的说明和要求第一类: 1.800 米跑和 1000 米跑 (1)采用站立式起跑。 (2)受测者以 10―15 人左右编为一组,按号码排队,在弧形起跑线上起跑,起跑后不分道。 跑程中踏进左边跑道线(内凸沿) ,推、拉、阻挡他人跑进和跑道外有人带跑均属犯规行为。 (3)受测者必须跑完全程,成绩记录以分、秒为单位,不计小数。 第二类: 2.50 米、100 米跑 (1)起跑可采用站立式或蹲踞式姿势,2―8 人为一组。 (2)采用分道跑。每人最多有两次抢跑机会。 (3)受测者必须跑完全程,成绩记录以秒为单位,取一位小数,第二位小数非“0”时则进 1。 3.单杠引体向上 (1)跳起双手正握杠,身体呈静止直臂悬垂。 (2)两臂同时向上引体至下颌越过横杠上缘,然后身体回落至直臂悬垂为完成一次,否则不计 次数。以连续完成的次数计成绩。 (3)每个受测者只有一次测试机会。 4.一分钟仰卧起坐 (1)仰卧垫上,双手五指交叉贴于头后,双脚放Z垫上,两腿屈膝(两膝稍分开) ,大小腿呈 直角。由另一人压住受测者两踝关节处。 (2)起坐时,收腹、双肘触及两膝为完成一次,以一分钟内完成的次数计成绩。 (3)仰卧、起坐过程中,紧贴头后的手背未触垫、臀部离垫或双肘没触及两膝不计次数。 (4)每个受测者只有一次测试机会。 5.掷实心球(实心球重量:2000 克) (1)掷实心球应在一块平整的场地进行,投掷线前不少于 20 米长。 (2)受测者面对投掷方向,两脚前后或左右开立于投掷线后,双手举球到头上方稍后仰,原地 用力把球掷出,球出手的同时,后脚可向前迈一步,如脚和身体其他部位触及投掷线或投掷线前的 地面均为犯规(记一次试掷,不量成绩) 。 (3)丈量以投掷线的内沿至实心球落地点后沿的直线距离为成绩,不足 1 厘米不予计算。 (4)每个受测者可试投三次,以最远的一次计算成绩。 6.立定跳远 须在长 4 米以上,宽不小于 1.2 米的平坦的橡胶垫进行,起跳线用显著色泽的胶带纸或线绳。 起跳区应坚实、平坦。受测者起跳前,身体任何部位不得触及起跳线或线前地面。受测者必须是原 地双脚同时起跳,起跳前,脚步不得移动或离开地面,否则以犯规论处。受测者可试跳三次,按成 绩最好的一次计算。丈量成绩,须从考生身体着地点后沿至起跳线或起跳线的延长线,成垂直丈量。 成绩以厘米为单位,不足 1 厘米不予计算。 第三类 7.篮球 1 分 30 秒自抢自投15 以篮圈投影中心点为圆心,以该点到罚球线的距离为半径,划一圆弧。开始时学生在弧线外投 篮(可以定位也可以跳投)并开始计时;投篮后自己抢篮板球,并运球至弧线外再次投篮,连续 1 分 30 秒计投中篮数。要求投篮时不得踏线或过线,不得带球跑,违者投中无效。 8.排球垫球 在平整的场地上直径为 3 米的圆内用双手向上连续垫击球,计取 1 分钟内连续垫球累计数。球 落地自行拣起后再垫,直到时间结束,垫击球的高度不得低于 1 米(若低于 1 米,该次不计数) ;越 出圆圈所垫击的次数不计。 9.足球绕杆运球 在 40 米长的平整场地上,距起点 15 米处插第一根标竿,接着在第一根标竿右侧 0.5 米、距起 点 17 米处插第二根标竿,第三根和第五根标竿与第一根标竿在同一垂线上,各相距 4 米,第四根和 第六根标竿与第二根标竿在同一垂线上,各相距 4 米,最后在距起点 40 米处插一根标竿。从起点开 始运球,脚触球立即开表计时。运球逐个绕过竿,到最后一根竿绕过后折返,同样运球逐个绕过竿 到起点,以人和球均过起点线停表。运球漏竿无成绩。 10.乒乓球连续推挡 陪测人员由考务人员担任或主考人员指定。二人连续推挡 1 分钟,计算受测试人推挡的板数, 同时还要计算受测试人的失误次数,每次失误扣 0.5 分。每人测试两次,计最佳一次成绩,如陪测 人失误则不计算在受测试人身上。由主考人宣布“开始”并计时,陪侧人失误应暂停表,并由陪侧 人发球后继续开表,受测试人失误则不停表累计推挡次数至时间到,1 分钟到应由主考人喊“到” 并停表。 11.羽毛球连续击高远球 陪测人员由考务人员担任或主考人员指定。在场内离端线 0.5 米处划一端线的平行线,这个区 域为高远球落点有效处。二人连续击球半分钟,计算受测试人击球数,同时还要计算受测试人的失 误次数,每次失误扣 0.5 分。每人测试两次,计最佳一次成绩,如陪测人失误则不计算在受测试人 身上。由主考人宣布“开始”并计时,陪侧人失误应暂停表,并由陪侧人发球后继续开表,受测试 人失误则不停表累计击球次数至时间到,半分钟到应由主考人喊“到”并停表。 12.健美操 (1)纵叉。两腿伸直,前后劈开成直线,臀部和两腿内侧贴地,上体正直,两臂成侧立掌。以 裆离地距离计算成绩。 (2)俯卧撑。男生为单臂,以左右各几次计算成绩;女生为双臂。要求身体伸直,屈臂肘向后, 肩低于肘,连续完成。(二)评分标准综合素质评价体能测试项目评分标准见下表:16 高三年级综合素质评价体能测试项目评分标准类别第一类 1000 米跑 800 米跑 、 秒) 男 女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1 9.3 9.5 9.7 9.9 10.1 10.3 10.5 10.7 男 12.5 12.8 13.1 13.4 13.7 14.0 14.3 14.6 14.9 15.2 15.5 15.8 16.1 16.4 16.7 17.0 17.3 17.6 17.9 18.2 女 15.4 15.7 16.0 16.3 16.6 16.9 17.2 17.5 17.8 18.1 18.4 18.7 19.0 19.3 19.6 19.9 20.2 20.5 20.8 21.1 男 2.65 2.61 2.57 2.53 2.49 2.45 2.41 2.37 2.33 2.29 2.25 2.21 2.17 2.13 2.09 2.05 2.01 1.97 1.93 1:89 50 米跑 (秒) 100 米跑 (秒)第二类 引体 向上 (次) 16 一分 钟仰 卧起 坐 (次) 42 40 15 38 36 14 34 32 13 30 28 12 26 24 11 10 9 8 7 6 5 4 3 2 22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10 10 1 20 20 2 1 30 30 3 40 40 4 2 45 45 11 10 9 8 7 6 5 3 4 5 6 篮球 1 分 30 秒 自抢自 投(个) 男 12 女 8 男 90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女 90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男 30 32 34 36 38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50 52 54 56 58 60 女 40 42 44 46 48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60 62 64 66 68 70 排球垫 足球绕杆 球(个) 运球 (秒)第三类 乒乓球 连续推 挡(板) 男 60 58 56 54 52 50 48 46 44 42 40 38 36 34 30 26 22 18 14 10 女 50 48 46 44 42 40 38 36 34 32 30 28 26 24 22 18 14 10 6 2 8 5 20 20 5 10 10 6 15 15 7 16 羽毛球 连续击 高远球 (个) 男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女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10 10 8 18 纵叉 (厘米) 男 3 4 5 6 7 8 9 女 3 4 5 6 7 8 9 俯卧撑 (个) 男 15 14 13 12 11 10 9 女 25 24 23 22 21 20 19 健美操项 成 绩100 95 90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立定跳远 (米)掷实心球 (米)目(分、 ( 分 秒)女 2.06 2.02 1.98 1.94 1.90 1.86 1.82 1.78 1.74 1.70 1.66 1.62 1.58 1.54 1.50 1.46 1.42 1.38 1.34 1.30男 11.90 11.60 11.30 11.00 10.70 10.40 10.10 9.80 9.50 9.20 8.90 8.60 8.30 8.00 7.70 7.40 7.10 6.80 6.50 6.20女 7.40 7.20 7.00 6.80 6.60 6.40 6.20 6.00 5.80 5.60 5.40 5.20 5.00 4.80 4.60 4.40 4.20 4.00 3.80 3.603:15 3:20 3:25 3:30 3:35 3:40 3:45 3:50 3:55 4:00 4:05 4:10 4:15 4:20 4:25 4:30 4:35 4:40 4:45 4:503:10 3:15 3:20 3:25 3:30 3:35 3:40 3:45 3:50 3:55 4:00 4:05 4:10 4:15 4:20 4:25 4:30 4:35 4:40 4:45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6 7.8 8.0 8.2 8.4 8.6 8.8 9.0 9.215 高二年级综合素质评价体能测试项目评分标准类别第一类
米跑 、 秒) 3:10 3:15 3:20 3:25 3:30 3:35 3:40 3:45 3:50 3:55 4:00 4:05 4:10 4:15 4:20 4:25 4:30 4:35 4:40 4:45第二类 一分 50 米跑 (秒) 100 米跑 (秒) 立定跳远 (米) 掷实心球 (米) 引体 向上 (次) 男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女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1 9.3 9.5 9.7 9.9 10.1 10.3 10.5 10.7 男 12.8 13.1 13.4 13.7 14.0 14.3 14.6 14.9 15.2 15.5 15.8 16.1 16.4 16.7 17.0 17.3 17.6 17.9 18.2 18.5 女 15.4 15.7 16.0 16.3 16.6 16.9 17.2 17.5 17.8 18.1 18.4 18.7 19.0 19.3 19.6 19.9 20.2 20.5 20.8 21.1 男 2.53 2.49 2.45 2.41 2.37 2.33 2.29 2.25 2.21 2.17 2.13 2.09 2.05 2.01 1.97 1.93 1.89 1.85 1.81 1.77 女 2.01 1.97 1.93 1.89 1.85 1.81 1.77 1.73 1.69 1.65 1.61 1.57 1.53 1.49 1.45 1.41 1.37 1.33 1.29 1.25 男 11.40 11.10 10.80 10.50 10.20 9.90 9.60 9.30 9.00 8.70 8.40 8.10 7.80 7.50 7.20 6.90 6.60 6.30 6.00 5.70 女 7.20 7.00 6.80 6.60 6.40 6.20 6.00 5.80 5.60 5.40 5.20 5.00 4.80 4.60 4.40 4.20 4.00 3.80 3.60 3.40 10 9 8 7 6 5 4 3 2 1 11 12 13 14 15 钟仰 卧起 坐 篮球 1 分 30 秒自 抢自投 (个) 女 7 男 80 75 10 9 8 7 6 4 55 55 5 6 70 65 60 女 80 75 70 65 60 男 34 36 38 40 42 43 44 45 5 3 50 50 46 47 4 2 40 40 48 49 3 30 30 50 52 2 1 20 20 54 56 1 10 10 58 60 5 5 62 64 女 44 46 48 50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2 64 66 68 70 72 74 排球垫 球(个) 足球绕杆 运球 (秒)第三类 乒乓球 连续推 挡(板) 男 56 54 52 50 48 46 44 42 40 38 36 34 32 30 28 24 20 16 12 8 女 46 44 42 40 38 36 34 32 30 28 26 24 22 20 18 14 10 6 2 1 7 4 20 20 4 8 9 5 15 15 6 15 羽毛球 连续击 高远球 (个) 男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女 14 13 12 11 10 9 8 7 6 10 10 7 16 纵叉 (厘米) 男 3 4 5 6 7 8 9 女 3 4 5 6 7 8 9 俯卧撑 (个) 男 14 13 12 11 10 9 8 女 23 22 21 20 19 18 17 健美操项 成 绩 目米跑 秒) 3:20 3:25 3:30 3:35 3:40 3:45 3:50 3:55 4:00 4:05 4:10 4:15 4:20 4:25 4:30 4:35 4:40 4:45 4:50 4:55(分、 (分(次) 男 42 40 38 36 34 32 30 28 26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11100 95 90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16 高一年级综合素质评价体能测试项目评分标准类别第一类
米跑 、 秒) 3:10 3:15 3:20 3:25 3:30 3:35 3:40 3:45 3:50 3:55 4:00 4:05 4:10 4:15 4:20 4:25 4:30 4:35 4:40 4:45第二类 一分 50 米跑 (秒) 100 米跑 (秒) 立定跳远 (米) 掷实心球 (米) 引体 向上 (次) 男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9 8.1 8.3 8.5 8.7 8.9 9.1 9.3 9.5 女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1 9.3 9.5 9.7 9.9 10.1 10.3 10.5 10.7 男 13.2 13.5 13.8 14.1 14.4 14.7 15.0 15.3 15.6 15.9 16.2 16.5 16.8 17.1 17.4 17.7 18.0 18.3 18.6 18.9 女 15.4 15.7 16.0 16.3 16.6 16.9 17.2 17.5 17.8 18.1 18.4 18.7 19.0 19.3 19.6 19.9 20.2 20.5 20.8 21.1 男 2.47 2.43 2.39 2.35 2.31 2.27 2.23 2.19 2.15 2.11 2.07 2.03 1.99 1.95 1.91 1.87 1.83 1.79 1.75 1.71 女 1.97 1.93 1.89 1.85 1.81 1.77 1.73 1.69 1.65 1.61 1.57 1.53 1.49 1.45 1.41 1.37 1.33 1.29 1.25 1.21 男 10.80 10.50 10.20 9.90 9.60 9.30 9.00 8.70 8.40 8.10 7.80 7.50 7.20 6.90 6.60 6.30 6.00 5.70 5.40 5.10 女 7.00 6.80 6.60 6.40 6.20 6.00 5.80 5.60 5.40 5.20 5.00 4.80 4.60 4.40 4.20 4.00 3.80 3.60 3.40 3.20 9 8 7 6 5 4 3 2 1 10 11 12 13 14 钟仰 卧起 坐 (次) 42 40 38 36 34 32 30 28 26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5 5 10 10 1 1 20 20 2 30 30 3 40 40 4 2 50 50 9 8 7 6 5 3 55 55 4 5 篮球 1 分 30 秒 自抢自 投(个) 男 10 女 6 男 80 75 70 65 60 女 80 75 70 65 60 男 34 36 38 40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2 54 56 58 60 62 64 女 44 46 48 50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2 64 66 68 70 72 74 排球垫 足球绕杆 球(个) 运球 (秒)第三类 乒乓球 连续推 挡(板) 男 50 48 46 44 42 40 38 36 34 32 30 28 26 24 22 18 14 10 6 2 女 40 38 36 34 32 30 28 26 24 22 20 18 16 14 12 8 4 3 2 1 6 3 20 20 4 6 8 4 15 15 5 13 羽毛球 连续击 高远球 (个) 男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女 13 12 11 10 9 8 7 6 5 10 10 6 14 纵叉 (厘 米) 男 3 4 5 6 7 8 9 女 3 4 5 6 7 8 9 俯卧撑 (个) 男 13 12 11 10 9 8 7 女 21 20 19 18 17 16 15 健美操项 成 绩 目米跑 秒) 3:25 3:30 3:35 3:40 3:45 3:50 3:55 4:00 4:05 4:10 4:15 4:20 4:25 4:30 4:35 4:40 4:45 4:50 4:55 5:00(分、 (分100 95 90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17 (三)组织和实施的要求1.测试时间:三项测试应在半天或一天内完成。由于特殊原因,经批准未参加测试的学生和本 次测试不合格者,可以申请缓(补)测。缓(补)测应在测试后第二周进行。 2.测试场地和器材:测试的场地,应在相对封闭的运动场(250 米、300 米或 400 米,有四条以 上环形跑道的田径场)上进行,器材除本文有特殊规定的项目外,应符合高中教学标准。测试前对 场地器材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进行检查。 3.因天气原因等特殊情况中断测试,不能在一个单元内完成三项测试的测试者,经考务办公室 批准,可在当天测完。如当天不能测完,已测项目成绩无效,测试时间另行安排。 4.测试其它注意事项 (1)参加体育测试应着运动装、运动鞋、或轻便装(鞋) 。鞋底不得有钉。 (2)测试前应做充分的准备活动,测试后做好整理活动。 (3)遵守测试纪律和测试规则,尊重并服从引导员、考务员的指挥和判定。 (4)女生例假及测前、测中受伤的测试者,应及时办理缓测手续,并按统一安排的时间进行补 测。 (5)病、残学生应在测前按有关规定办理免测手续。 三、等第认定 1.在达到 P 等的基础上,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评为 A 等: (1)体能测试总分达到优秀级; (2)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体育竞赛活动获县(市、区)和市单项前六名或集体比赛 前六名队员;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体育竞赛活动单项前八名或集体比赛前八名队 员。 2.符合下列全部条件者可评为 P 等: (1)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成绩应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应学分;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到及格级以上; (3)课外体育活动出勤率在 90%以上并态度端正者; (4)体能测试成绩单项和总评达到合格及以上。 3.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评为 E 等: (1)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成绩未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应学分;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不合格; (3)课外体育活动出勤率低于 90%或态度不端正者; (4)体能测试成绩单项或总评不合格。 注:体能测试总分 250 分以上、单项 60 分以上为优秀级;总分 180 分以下或单项 30 分以下为 不合格。 四、评定程序 1.按照省、市、县(市、区)综合素质评价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运动与健康学 科项目测评的实施细则,明确测评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2.建立学生模块学习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业成绩进行过程性纪录。模块测 评应采用表现性评价和学业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3.测评方法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教师根据模块测评结果最终认定学生运 动与健康等第。 4.学校认定。学校要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和运动与健康项目测评小组,做好评价的 指导、认定和监督工作,负责接受咨询、申诉与复议。18 五、运动与健康测评与学生体能测试成绩登记表样例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运动与健康测评登记表 学校: 成 年 内 《体育与健 容 绩 康》课 级 姓名: 学生体质 健康标准 课外体育 活动 学号: 体能测试 成绩 学年 评定 班主任 (签名) 体育 教师 (签名)三年总评 备 注 校长签名 学校公章:注:①.《体育与健康》课栏内左侧填学分,右侧填写“合格” 、 “不合格” 。 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栏内左侧填写总分,右侧填写“合格” 、 “不合格” 。 ③.课外体育活动、体能测试成绩栏内填写“合格” 、 “不合格” 。 ④.学年评定填写“P” 、 “E” 。 ⑤.参加县(市、区)及以上体育运动竞赛获得成绩、名次,获得等级运动员称号,病残 降低标准等情况在备注栏内填写。学生体能测试成绩登记表 测 项 第一类 第二类 试 学 成 目 年 分值 100 100高一学年成绩 得分高二学年成绩 得分高三学年成绩 得分备注绩第三类 总 分100体育教师签名 校长签名 学校(盖章)注:①.参加县(市、区)及以上体育运动竞赛获得成绩、名次,获得等级运动员称号, 病残降低标准等情况在备注栏内填写。 ②.总分栏内左侧一格填写“优秀” 、 “合格” 、 “不合格” ;右侧一格填累计得分。 ③.总分 250 分以上、单项 60 分以上为优秀;总分 180-249 分、单项 30 分以上为合格; 总分 180 分以下或单项 30 分以下为不合格。19 附件 4: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劳动与技能项目测评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劳动与技能项目测评范围为高中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有关动手操作部分内容的测评;参与教育行 政部门认可的与动手技能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情况。项目测评等第认定,应根据物理、化学、生物、 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五个科目测评结果综合评定。等第合成的基本条件如下: 等第 A 等第合成条件 物理、化学、生物均为 P 等,同时信息技术或通用技术中二项均为 A 等; 物理、化学、生物均为 P 等,同时信息技术或通用技术中一项为 A 等,一项为p等。 物理、化学、生物均为 P 等,同时信息技术或通用技术中一项为 A 等,一项为p等。 五个科目都为 P 等。 P 物理、化学、生物三科中中有一项为 E 等,同时信息技术或通用技术中一项为 A 等, 一项为 E 等。 物理、化学、生物为 P 等第,同时信息技术或通用技术一项为 P 等,一项为 E 等。 物理、化学、生物为 P 等第,同时信息技术或通用技术一项为 P 等,一项为 E 等。 E 有两个科目以上为 E 等。劳动与技能项目测评实施方案和具体办法,由各市、县(市、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工作领导小组制定。 在劳动与技能项目测评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测评的 P 等是该项目 A 等的前Z条件。信息 技术、通用技术两科目的 A 等比例,应分别控制在 20%以内(或不超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比 例) , 以确保多科目合成以后, 劳动与技能项目测评的 A 等比例总体不超过 25%, E 等比例不超过 5%。 劳动与技能项目测评等第合成在满足前Z条件的基础上,当学生出现一科目为 A 等,一科目为 P 等,是否能够确定为 A 等,或一科目为 P 等,一科目为 E 等,,是否能够确定为 P 等,应本着严格 遵循程序、严格按照比例的原则,由劳动与技能项目测评小组或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研 究确定。物理实验技能一、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劳动与技能项目测评物理实验技能部分的基本要求是以《普通高中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 、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及现行的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 1、必修 2(人教版)为依据确定的。物理实验技能测 评采用实验过程与实验技能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评价学生对规定实验的开展情况和实验操作技20 能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注意评价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1.实验技能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 ,将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分为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 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不同水平,所用的行为动词为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 作、设计等。 物理实验技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实验观察技能。如识别常用实验仪器的结构、规格,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是观察实验中的计 量读数等。 ⑵实验操作技能。如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含实验装Z的组装、有序操作、记录数据等。 ⑶数据处理技能。如能将实验中的某些实录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数据和图形,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等。 ⑷实验探究技能。如能根据要求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器材,并完成实验。 2.实验过程 重视对实验过程的要求与评价,既是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也是确保实验完成质量和习得实 验技能的保障。 ⑴实验设计。能够根据实验的目的,依据所学知识经历实验的设计。 ⑵实验操作。能够根据实验操作步骤,规范地完成实验所需要的操作。 ⑶数据处理。能将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等。 ⑷课外实验。能参与教科书与《实验手册》中规定的部分课外实验,参与设计实验方案,选择 器材,并完成实验。 3.实验习惯与态度 良好的实验习惯,既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每次实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实 验习惯被列为实验操作考查的内容之一。具体要求如下: ⑴布列器材。指把有关的实验器材有序地安Z在实验桌上合适的位Z,便于实验操作。 ⑵取放仪器。指取放实验仪器时,按操作规范动作,轻取轻放,爱护实验仪器。 ⑶观察操作。指以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 ⑷整理复原。指实验完毕后,将实验器材清点、整理、复原。 ⑸遵守纪律。指进入实验室后不随便说话,不随意走动,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 二、内容和标准 物理实验技能测评内容既涉及学生平时开展的实验,包括全部学生实验、部分随堂实验和课外 实验。物理实验技能测测评的内容范围是必修 1、必修 2 中的 10 个实验,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 实验 名称 内容要点 测评要求 M? N※?说明:劳动与技能项目测评中标记为“M”意旨技能类目标中的“初步学会”,标记为“N”意旨技能类目标中的“学会”。下同。21 组装装Z ①将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 ②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计时器连接电路, 如果是电磁打点计时器, 应正确地选 择电源的电压 ③如果是电磁打点计时器,应将纸带穿过限位孔,放在复写纸下面,如果是 用打 点计 时器 测速 度 电火花计时器,应将墨粉纸盘夹在两条纸带中间,拉直纸带,放于桌上 实验操作 ①先接通电源,待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打点正常后再释放小车 ②实验结束,及时切断电源,取下纸带 测量数据 ①选择打点清晰且间隔合理的纸带进行测量 ②每 n 个间隔选取一个测量点,并依次标上 0、1、2、3…… ③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并记录两个测量点之间的距离, 计算该运动过程的平均 速度 数据分析 ①测量并计算某测量点纸带的瞬时速度 检查器材 ①小车能正常运动,小车尾部能夹紧纸带 ②滑轮转动灵活,转轴支点固定良好 组装装Z ①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于桌上,并使固定滑轮的一端伸出桌外 ②将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限位孔居中, 并使穿过计时器的纸带与长木板平行 探究 小车 速度 随时 间变 化的 规律 ③在小车一端拴住细绳,细绳通过滑轮拉紧小车时,使其与木板平行(可调 节滑轮),细绳另一端挂上适量钩码,细绳长度略短于地面到桌面的高度 ④把纸带夹于小车尾部正中,纸面不扭转,穿过限位孔放在复写纸下面,引 直纸带,放于桌上 ⑤打点计时器接合适电压 实验操作 ①把小车放在靠近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处 ②先接通电源,待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打点正常后再释放小车 ③确保小车正常运动,适时阻止小车运动,不让小车与滑轮冲撞,不让挂盘 (或钩码)与地面接触 ④实验结束,及时切断电源,取下纸带 测量数据 ①选定一个点为起始点并标上 0(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 ,此后每隔 5 个 点取一个测量点,并依次标上 1、2、3…… ②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并记录各相邻测量点之间的距离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数据分析 ①计算各测量点的瞬时速度 ②作出速度时间图象 组装装Z ①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牢固安装在铁架台上 用打 点计 时器 测重 物自 由落 体加 速度 ②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两限位孔的中心线在竖直方向上 ③用夹子把纸带固定在重物上,纸带长度适当 实验操作 ①使重物靠近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提稳纸带一端 ②接通电源后,释放重物 测量数据 ①在纸带上标出测量点 0、l、2…… ②用毫米刻度尺量出相邻测量点间的距离 数据分析 ①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各测量点的速度 ②根据速度图象计算重力加速度 探究 弹簧 弹力 大小 与伸 长量 的关 系 组装装Z ①将弹簧竖直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使弹簧自由下悬 实验操作 ①测量弹簧的原长 ②在弹簧下端悬挂已知质量的钩码,用刻度尺测定此时弹簧的长度 ③改变钩码的质量,重复②实验,获取几组数据 数据分析 ①计算各次实验中弹簧的伸长量和弹簧所受的拉力 ②利用实验获得的几组数据,用图象法研究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 ③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 组装装Z ①木板平放在桌面上, 用图钉或透明胶带把白纸固定在方木板上的适当位Z ②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 A 处(A 点位Z适当), 橡皮条的另 一端 B 拴上两个细绳套 探究 求合 力的 方法 实验操作 ①用两把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 并沿两个不同的方向拉橡皮条, 保持弹簧 秤和橡皮条与方木板平行, 固定好一把弹簧秤, 将橡皮条和细绳套结点拉到某 一位Z,标上 O 点 ②用铅笔在白纸上标出两弹簧秤拉力的方向 ③正确读出并记录弹簧秤的读数 F1、F2 ④用一把弹簧秤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结点仍拉至 O 点 ⑤用铅笔标出弹簧秤拉力 F 的方向并读出并记录弹簧秤的读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数据分析 ①用铅笔和刻度尺,按选定的标度,作出两把弹簧秤拉力 F1、F2 的图示, √ 作出 F1、F2 的合力 F 合 ②用铅笔和刻度尺,按已选定的标度作出拉力 F 的图示 ③观察 F1、F2 与 F 合的图示 ④总结求合力的方法 检查器材 ①用弹簧秤 A 测钩码的重量,记录读数 ②用弹簧秤 B 测钩码的重量,记录读数 ③如果两把弹簧秤读数有较大偏差,可调换弹簧秤 实验操作 探究 作用 力与 反作 用力 的关 系 ①将两把弹簧秤连接在一起,一个固定,一个用力拉,观察并记录两把弹簧 秤的读数 ②增大拉力,观察两把弹簧秤的读数是否相等 测量数据 ①将常用弹簧秤改装为具有“记忆功能”的弹簧秤(在刻度槽内放入泡沫塑 料或海绵) ②把两把弹簧秤上的泡沫塑料或海绵移到适当位Z, 将一把弹簧秤固定在小 车上,用另一把弹簧秤与之相连 ③突然施加拉力,使小车运动,观察两把弹簧秤上泡沫塑料或海绵的位Z, 读出两把弹簧秤的读数 数据分析 ①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总结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组装装Z ①将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在一块平板上,让纸带的一端夹在小车 后端,另一端穿过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 ②将平板上安装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的一端适当垫高,调整高度,直 探究 功与 物体 速度 变化 的关 至轻推小车后使小车恰能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为止 ③将橡皮筋固定在小车前端 实验操作 ①拉长橡皮筋,使小车位于靠近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处,记下小车的 位Z,接通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的电源,释放小车 ②用 2 条、3 条、4 条、5 条橡皮筋分别代替 1 条橡皮筋重做实验,保证每 次释放小车的位Z相同,即橡皮筋被拉长的长度相等 测量数据 ①在上述实验中打出的 5 条纸带上, 分别找出小车近似做匀速运动的起始点 和终点 ②用毫米刻度尺量出起始点和终点间的距离(有估读) √ √ √ √ √ √ √ √ √ √ √ √ √ √ √ √ √ √ √24 数据分析 ①分别测出各次实验中小车做匀速运动时的速度 v1、v2、v3、v4、v5 ②根据实验数据,用图象法研究 W 与 v 的关系 ③总结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组装装Z ①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安装牢固 ②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两限位孔的中心线在竖直方向上 ③用夹子把纸带固定在重物上,纸带长度适当 实验操作 ①初试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观察纸带下落时是否受到阻碍,打点是 验证 机械 能守 恒定 律 否清晰,点的连线与纸带边是否平行,并作适当调整 ②提稳纸带一端,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③更换纸带,重复实验几次 测量数据 ①从几条打上点的纸带中,挑选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测量 ②在纸带上标出测量点 0、l、2…… ③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各测量点间的距离(有估读) 数据分析 ①选择 2 个测量点,计算速度,进而确定动能的变化量 ②确定两测量点间重力势能的变化量 ③比较动能、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得出实验结论 组装装Z ①将斜槽固定在实验桌上,斜槽末端伸出桌面并处于水平状态 ②用图钉或透明胶带将白纸固定在木板上 ③用铁架台将木板竖直固定 (用重垂线检查) 并使木板平面与轨道平面平行 且尽量靠近 ④确定平抛运动的初始位Z, 将该位Z选作坐标原点, 并利用重垂线确定坐 探究 平抛 物体 水平 方向 的运 动规 标系的 y 轴 实验操作 ①将小球从斜槽上的某个位Z由静止释放, 观察小球的运动, 根据小球轨迹, 确定释放的合适位Z ②将小球从斜槽上的同一位Z由静止释放, 用铅笔进行试探, 使做平抛运动 的小球能与铅笔发生正碰,并将该位Z描在白纸上 ③用同样的方法描出其他各点 数据分析 ①根据描出的点,用平滑的曲线画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②用直角三角板确定 x 轴 ③在 y 轴上,从原点开始向下分别取坐标为 h,4h,9h,16h,…的点,利 √ 用画出的轨迹,测出它们对应的横坐标 x ④比较横坐标 x 的数值,得出平抛物体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组装装Z ①悬挂钢球的细线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 ②将画着几个同心圆的白纸Z于水平桌面上,使钢球静止时正好位于圆心 实验操作 用圆 锥摆 粗略 验证 向心 力的 表达 式 使钢球沿纸上所画的某个圆做圆周运动 测量数据 ①用停表或手表记录钢球运动若干圈的时间 ②测出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半径 ③测量小球球心距悬点的竖直高度 ④用天平测出小球的质量 数据分析 ①计算小球所需向心力 F ? m √ √ √ √ √ √ √v2 和小球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R√ √F ? ? m g tan?②比较小球所需向心力 F 和小球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F ? 的大小 三、等第认定物理实验技能测评结果分 P 、E 两个等第。只有实验过程测评与实验考查测评均为 P 等时,物 理实验技能总评才是 P 等。 1.实验过程测评认定为 P 等的标准如下: ⑴实验过程。认真完成实验中布列器材、取放仪器、观察操作、整理复原各个环节。 ⑵实验数量。完成《实验手册》(必修 1、必修 2)中的全部“学生实验”及 60%以上的 “课外 实验”和“随堂实验” 。 ⑶实验质量。既认真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又认真完成课前的预习、思考与讨论、方案设计及课 后的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及问题讨论等。 ⑷实验态度。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实验,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爱护实验仪器。 2.实验技能考查总分为 20 分,11~20 分为 P,10 分以下为 E 等第。 四、评定程序 1.实验过程的测评由任课教师负责,实验过程测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模块学习期间参与实验活 动的态度、表现,以及完成《实验手册》中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2.实验技能测评由学校组织实施,学校应在测评内容所列的实验中选择 2 个实验,准备好器材, 编制好“实验评定检核表”和试题;最后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实验技能测评时间定在必修 1、必 修 2 两个模块结束前。评委由教研组教师共同担任,每位评委一次评价的学生人数不超过 8 人。 3.学生经过抽签在学校规定的 2 个实验中确定其中 1 个实验进行测评;实验技能测评时间为 15 分钟,对于第一次考查不合格者,学校应允许学生在半个月之内再补考一次。 4.任课教师根据实验过程及实验技能的测评成绩,确定学生物理实验技能测评的总评成绩。对 总评被认定为 E 等的学生,教师要通过个别交谈的方式将结果告知学生,并征求学生的意见。 5.在教师完成上述各项工作并汇总相关材料后,将等级评定结果报劳动与技能测评小组确认。26 五、物理实验技能评定检核表样例 实验技能测评时,应根据每个实验的测评要点和要求制定检核表,检核表主要包括评分点和分 值。为便于学校实施,特提供部分实验评定检核表的样例,供参考。评定检核表实验名称: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得分 评分点与分值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实 验 习 惯 实验器材安Z正确 电路连接以及电源电压选取正确 做到先通电后放手 及时阻止小车,及时切断电源 测量点选取正确 位移和时间的测定正确 瞬时速度计算正确 正确绘制 v-t 图像 布列器材、取放仪器、观察操作、整理复原时严 谨、有序、规范,遵守纪律 合 计 2 2 *2 *2 2 2 2 3 3 20桌号 姓名12345678实验名称: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桌号 姓名 评分点与分值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用弹簧秤 A、B 测钩码的重量操作正确 用弹簧秤 A、B 测钩码的重量记录正确 两个弹簧秤对拉, 两个弹簧秤读数记录正确 改变两个弹簧秤对拉的拉力, 两个弹簧秤读 数记录正确 将记忆弹簧秤的泡沫移到适当的位Z 实验器材安Z正确 给弹簧秤施加拉力的操作正确 两个弹簧秤读数记录正确 *2 2 *2 *2 *2 *2 *2 3 1 2 3 4 5 6 7 8得分27 实 验 习 惯布列器材、取放仪器、观察操作、整理复原 时严谨、有序、规范,遵守纪律 合 计 203实验名称: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得分 评分点与分值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实 验 习 惯 打点计时器正确固定在长木板上 纸带、复写纸放Z位Z正确 电源连接正确,电压选择恰当 将平板的一端适当垫高,至小车恰能在板上做匀速直线 运动为止 将橡皮筋固定在小车前端 拉长橡皮筋,记下小车的位Z 先通电,后释放小车 找出小车近似做匀速运动的起始点和终点 用毫米刻度尺量出起始点和终点间的距离(有估读) 测出各次实验中小车做匀速运动时的速度 布列器材、取放仪器、观察操作、整理复原时严谨、有 序、规范,遵守纪律 合 计 *1 *2 *1 2 2 2 3 20 *1 *2 *2 *2桌号 姓名12345678实验名称: :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得分 评分点与分值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悬挂钢球的细线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 将画着几个同心圆的白纸Z于水平桌面上, 使钢球静 止时正好位于圆心 使钢球沿纸上所画的某个圆做圆周运动 用停表或手表记录钢球运动若干圈的时间, 读数正确 测出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半径(有估读) 测量小球球心距悬点的竖直高度(有估读) 用天平测出小球的质量 计算小球所需向心力 F *1 *1 *2 *2 *2 *2 *1桌号 姓名12345678?mv2 R282 ⑼ ⑽ 实 验 习 惯计算小球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F ? 力 F ? 的大小? m g tan?2 2 3 20比较小球所需向心力 F 和小球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 布列器材、取放仪器、观察操作、整理复原时严谨、 有序、规范,遵守纪律 合 计说明:打“*”的评分点称为动态评分点,是指学生在不停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完成的评分点, 未打“*”的评分点称为静态评分点,是指学生停顿操作后或完成操作后教师进行的评分点。化学实验技能一、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劳动与技能项目测评化学实验技能部分的基本要求是以普通高中 《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以及《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 化学》 、 《浙江省普通高 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确定的。化学实验技能测评着重评价学生对基本实验 原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和基本的实验方法,促使学生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 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技能测评要求有: (1)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具体包括: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读数和记录等。 (2)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具体包括:常见化学仪器和化学试剂的使用,仪器的装配和连接, 常见实验故障和偶发事件的处理等。 (3)化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包括:能根据要求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4)化学实验的分析、归纳能力。具体包括: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过程、 结果的解释等。 二、内容和标准 1.化学实验技能测评内容包括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化学 1》 、 《化学 2》中的相关实验。以江苏教 育出版社《化学 1》 (2006 年 6 月第 3 版) 、 《化学 2》 (2006 年 6 月第 3 版)为例,建议由学生完成 以下实验: 模块 专题 专 题 一 19 23 化学 1 专 题 二 43 51 专 题 三 64 42 页码 12 实验序号及实验内容 实验1、实验2――胶体的性质 ★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常见物质的检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实验1、实验2、实验3――氯水的性质实验 ★实验1、实验2――溴、碘的提取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比较 ★实验1、实验2(氢氧化铝的两性实验)29 66 73 专 题 四 专题 一 专题 二 化学 2 专题 三 69 71 30 38 67 28 5 99铝的性质实验 Fe2+和Fe3+的转化实验 实验1、实验2(铵盐的性质实验) ★实验1、实验2、实验3――探究钠、镁、铝单质的活动性强弱 ★实验1、实验2、实验3――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1、实验2――反应程度的实验 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 ★实验1、实验2(乙酸的性质实验) ★从油脂制得肥皂 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糖类的性质实验)说明:表中所列 38 个实验中,打“★”的实验为必做实验。实验可在课堂或实验室进行。 2.《化学 1》 、 《化学 2》中 38 个实验的评价要点和要求: 《化学 1》 实验名称 胶 体 的 性 质 测评要点 溶液、胶体在光照下的现象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观察实验现象 浑浊污水中加氢氧化铁胶体 ①液体药品的倾倒 ②用玻璃棒搅拌液体 NH4 的检验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常 见 物 质 的 检 验 ②滴管的使用 ③加热试管内的液体 ④用试纸检验气体性质 Cl- 的检验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SO42- 的检验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 √ √ √ √ √ √ √+测评要求 M N √ √ √ √30 钾的焰色反应 ①铂丝(或铁丝)的使用 ②观察焰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配制 100 mL 0.1 mol/L Na2CO3 溶液 配制一定 物质的量 浓度的溶 液 ①固体的称量 ②固体的溶解 ③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④溶液转移入容量瓶的引流操作 ⑤定容 ⑥摇匀 用 pH 试纸检验新制氯水和稀盐酸 氯 水 的 性 质 实 验 ①pH 试纸的使用 ②待测液的取用 新制氯水中加品红溶液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新制氯水中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KBr 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 溴 、 碘 的 提 取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③振荡 KI 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和溴水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③振荡 溶解性 ①向试管中加入固体粉末 ②溶解、振荡 碳酸钠和 碳酸氢钠 性质的比 较 溶液酸碱性 ①pH 试纸的使用 ②待测液的取用 ③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热稳定性 ①加热固体装Z的装配 ②固体药品的取用 ③试管内固体药品的加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与酸反应 ①固体药品的取用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以上 4 个实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②实验步骤的简要性、正确性、合理性 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氨水 氢氧化铝 的 两性实验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氢氧化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①滴管的使用 ②滴加溶液量的控制 铝 的 性质实验 铝和浓硝酸、浓硫酸、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①块状固体放入试管 ②向试管中加入液体 FeCl3 溶液与铁粉反应 ①固体粉末放入试管 ②向试管中加入液体 Fe2+和 Fe 的转 化实验3+√ √ √ √ √ √ √ √ √ √ √ √ √ √ √ √ √ √ √ √ √ √ √③滴管的使用 FeCl2 溶液与新制氯水反应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①以上 2 个实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②实验步骤的简要性、正确性、合理性 加热氯化铵晶体 ①固体药品放入试管 ②加热试管中的固体 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 ①固体药品的取用 ②固体药品混合并放入试管 ③固体的微热 ④用试纸检验气体 《化学 2》铵 盐 的 性 质 实 验实验 探究钠、 钠与冷水反应 镁、 铝单 质的活 ①固体钠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评价要点测评要求 M N √ √32 动性强 弱镁与冷水、热水反应 ①用砂纸擦除镁条表面的氧化膜 ②滴管的使用 ③液体的加热 镁、铝分别与盐酸的反应 ①用砂纸擦除镁条和铝片表面的氧化膜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 ③滴管的使用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 √ √ √ √ √ √ √ √影响过 氧化氢 分解反 应速率 的因素③水浴加热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固体药品的取用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 ③滴管的使用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氯化铁溶液和碘化钾溶液反应的程度 ①液体试剂的取用及用量√ √ √ √ √ √ √ √反应程 度的 实验②滴管的使用 ③萃取操作 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程度 ①液体试剂(含上层清液)的取用及用量 ②粉末状固体物质的取用 ③滴管的使用√ √ √ √ √ √ √ √ √ √ √ √ √化学能 转化为 电能的 实验①液体的取用 ②锌片和铜片的取用 ③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 ④电流计的连接 乙酸的酸性 ①液体试剂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乙酸乙酯的制取 ①仪器的装配及气密性检查 ②反应混合物的配制 ③液体药品的取用 ④给液体加热的操作乙酸的 性质实 验33 肥皂的制取 从油脂 制得肥 皂 ①液体试剂的取用 ②用玻璃棒搅拌液体 ③药匙的使用 ④加热液体 糖类的颜色、状态和水溶性 ①粉末状固体药品的取用 ②固体的溶解 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①银氨溶液的配制 ②液体试剂的取用 ③滴管的使用 糖类性 质实验 ④水浴加热操作 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①配制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②滴管的使用 ③加热反应液 淀粉的性质 ①液体药品的取用 ②滴管的使用 ③加热反应液 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 蛋白质 的性质 实验 ①液体的取用 ②蛋白质的溶解 加热鸡蛋清溶液 ①液体试剂的取用 ②加热试管中的溶液 三、等第认定 化学实验技能测评结果分 P、E 两个等第。 P 等认定标准是: 1.认真观察并参与《化学 1》和《化学 2》中全部“观察与思考” 、 “活动与探究”相关实验活动。 2.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实验态度端正,完成 19 个必做实验的操作,并较好地完成由浙江省中小学 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化学实验手册》等相关实验活动记录。 3.参加学校组织的化学实验技能测试,符合评定通过的基本要求(化学实验技能测试允许有一 次补测机会) 。 不能达到 P 等第认定标准的其中一条,应评定为 E 等第。 四、评定程序 1.实验过程测评由任课教师负责,主要依据学生在模块学习期间参与实验活动的态度、表现, 以及完成《实验手册》中实验的数量和质量。34√ √ √ √ √ √ √ √ √ √√ √ √ √ √ √ √ √ √ √ 2.实验技能测评由学校组织实施,学校应在测评内容所列的必做实验中选择 2 个实验,准备好 器材,制定好《实验评定检核表》和《实验试题》 ,最后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实验技能操作考查时 间定在必修模块结束前,评委由教研组教师共同担任,每位评委一次评价的学生人数不超过 8 人。 3.学生经过抽签在学校规定的 2 个实验中确定其中 1 个实验进行考查;考查时间为 15 分钟,对 于第一次考查不合格者,学校应允许学生在半个月之内再补考一次。 4.任课教师根据实验过程及实验技能测评成绩,确定学生化学实验技能测评的总评成绩。对总 评被认定为 E 定的学生,教师要通过个别交谈的方式将结果告知学生。 5.在教师完成上述各项工作并汇总相关材料后,将等级评定结果报劳动与技能项目测评小组。 五、化学实验技能评定检核表样例评 定 检 核 表评定内容:Cl 的检验 实验用品:试管、滴管、NH4Cl 溶液、KCl 溶液、AgNO3 溶液、稀硝酸。实 考查点 1.液体药品的 取用 验 桌 要 求 ①试剂瓶盖倒放在桌上 ②倾倒时标签向着手心 ③瓶口紧挨试管口,液体缓慢倒入,不流到试管外面 实 验 操 作 ④取完试剂,盖紧瓶塞,标签向外放Z 2.滴管的使用 3.试剂用量 4.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 实验习惯 ①滴管不能与试管壁接触 ②逐滴滴入,不能滴到试管外面 AgNO3 溶液和稀硝酸用量合适 实验现象明显 结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规范 ①及时、如实填写实验报告 ②废液倒入废液缸,仪器及时清洗,桌面清洁、整齐 成绩评定(及格记 P,不及格记 E) 号 姓 名 1 2 3 4 5 6 7 8-注:①每个考查点基本达到要求的记录栏内记“√” ,达不到要求记“×” ; ②在 6 个考查点中,得到 3 个及 3 个以上“√”的学生,成绩可评为及格(P) ;不到 3 个“√” 的学生,成绩可评为不及格(E)评 定 检 核 表评定内容:配制 100 mL 0.100 mol/L Na2CO3 溶液。 实验用品:托盘天平、小烧杯、药匙、容量瓶(100mL) 、胶头滴管、玻璃棒、量筒、 蒸馏水、Na2CO3 固体粉末。实 考查点 验 桌 号 姓 名 要 求 ① 正确调整天平零点 1.Na2CO3 的 取用和称 量 ② 正确用药匙取用 Na2CO3 ③ Na2CO3 放在小纸片上称量 ④ 称量正确(步骤、操作、准确性) 1 2 3 4 5 6 7 835 实 验 操 作2. Na2CO3 的 溶解 3.移液 4.液面的 控制 5.混匀 实验原理 实验习惯①烧杯中加水要适量 ②正确搅拌 ③溶解完全 ①用玻璃棒引流 ②烧杯用水洗涤 2~3 次,洗涤液全部移入容量瓶 ①缓慢加水到接近刻度 1~2cm 处 ②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的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①容量瓶拿法正确 ②容量瓶倒转,摇动多次 计算正确、解释正确 ①及时、如实填写实验报告 ②废液倒入废液缸,仪器及时清洗,桌面清洁、整齐成绩评定(及格记 P,不及格记 E)注:①每个考查点基本达到要求的记录栏内记“√” ,达不到要求记“×” ; ②在 7 个考查点中,得到 4 个及 4 个以上“√”的学生,成绩可评为及格(P) ;不到 4 个“√” 的学生,成绩可评为不及格(E)生物实验技能一、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劳动与技能项目测评生物实验技能部分的基本要求是以《普通高中 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生物学科指导意见》 ,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编 写的《分子与细胞》 、 《遗传与进化》 、 《稳态与环境》必修教材和浙江科技出版社编写的《现代生物 科技专题》 、 《生物技术实践》 、 《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教材为依据确定的。生物实验技能测评着重 评价学生主动参与发现与探究过程的生物科学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和动脑巩固知识基础,通过 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通过交往与合作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物实验技能的测评要求有: 1.实验操作 ⑴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 图等技能。 ⑵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 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确认变量;作出假设 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根据证 据作出合理判断;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 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2.探究或活动 ⑴识别和定义问题并作出假设: 认识并写出与问题有关的科学背景知识;确定一个可以通过探 究活动回答的问题;根据对问题的研究,提出一种可检验的假设。 ⑵构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制定实验计划:明确最初的假设;陈述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描述 观察或测量变量的方法;列出重要的步骤和材料器具;实验是可以重复的;指出实验的预期结果。36 3.学生日常表现: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学生完 成作业的情况;教师对学生实验课表现的评价和完成实验报告的情况等。 二、内容和标准 生物实验技能测评内容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生物学科实施意见》中确定的必做实验。 各实验的内容要点及测评要求如下: 1.常规要求 项目 内容要点 ①实验前要做好预习,明确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 ②能认真独立地完成各实验步骤 ③爱护公物,保持实验室的清洁整齐,做好实验结束时的整理复原工作 ④遵守实验室规则,保持实验室的安静 ⑤实验结果要求实事求是 ①用 HB 铅笔绘图 ②绘图方法正确 ③观察与绘图同时进行 ④图的大小、比例、位Z正确 ⑤图的标注、说明、指示线符合要求 ①正确使用实验用具和药品,取放仪器操作规范 ②实验观察及操作过程规范,符合要求 ③如实、及时填写实验报告 ④会分析实验结果 测评要求 M N √ √ √ √ √ √ √ √ √ √ √ √ √ √实 验 习 惯绘图要 求操作要 求2.各实验操作技能测评要求 实验名称 使 用 高 倍 显 微 观 察 几 种细胞 检测生 物组织 中的糖 类、脂 肪和蛋 白质 ① ② ③ ④ 测评要点 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制备不同材料的临时装片 观察比较各临时装片 归纳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 测评要求 M N √ √ √ √ √ √ √ √ √ √ √ √ √ √ √ √ √ √用高倍 显微镜 观察叶 绿体 植物细 胞的吸 水和失 水① 制备含还原糖的生物组织样液 ② 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方法 ③ 制备含脂肪的生物组织实验材料 ④ 用染色的方法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用高倍镜进行观察 ⑤ 制备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样液 ⑥ 鉴定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方法 ⑦ 制备含淀粉的组织样液 ⑧ 鉴定生物组织中的淀粉的方法 ①制作叶片细胞的临时装片 ②使用低倍镜观察装片,找到含叶绿体的叶片细胞 ③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④绘出一个叶片细胞中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图 ①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②用低倍镜观察紫色的中央液泡以及原生质层的位Z ③滴入蔗糖溶液使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④滴入清水使质壁分离的表皮细胞复原 ⑤用低倍镜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现象√ √√37 比较过氧 化氢在不 同条件下 的分解影响酶活 性的条件 探究温度 对酶活性 的影响探 究 pH 值对酶活 性的影响①掌握用对照的方法设计实验 ②4 支试管分别加入 2ml 过氧化氢溶液 ③用不同方法处理 4 支试管 ④观察 4 支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量 ⑤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入 3 号、4 号试管 ⑥得到明显的对比实验结果 ①提出影响酶活性的可能因素并作出相关假设 ②用对照方法设计实验,制作实验方案 ③设计并绘制数据记录表 ①选取淀粉酶水解淀粉溶液的实验方案中的材料、试剂和仪器 ②在试管内注入淀粉溶液,3 种温度的恒温处理 5 分钟,并各注入淀 √ 粉酶溶液,维持各温度 5 分钟 ③加入碘液 ④观察 3 种温度下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数据表格 中 ⑤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温度对酶活性有何影响实验结论 ⑥小组间实验结果的交流 ⑦进一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定量实验 √ ①选取 H2O2 酶水解 H2O2 的实验方案中的材料、试剂和仪器 ②在 3 支试管内各注入等量 H2O2 溶液,再在 3 支试管内分别滴加等 量适量的蒸馏水、盐酸和 NaOH 溶液 ③加入 H2O2 酶,适宜温度的恒温处理 ④观察 3 支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量 ⑤鉴定气体的成分 ⑥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⑦分析实验结果,得出 pH 对酶活性有何影响实验结论 ⑧小组间实验结果的交流 √ ⑨进一步探究 pH 对酶活性影响的定量实验 ①提取绿色叶片中的色素 ②制作符合要求的滤纸条 ③用毛细吸管画出细而直的滤液细线 ④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⑤层析后,滤纸条上有 4 条明显的色素带 ⑥实验完毕后用肥皂洗手 ①制作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 ②使用低倍镜观察装片,并能找到分生区细胞 ③使用高倍镜找到处于有丝分裂各期的细胞 ④绘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简图 ①低倍镜观察装片,识别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精细胞 ②在低倍镜下,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期、后期的细胞 ③高倍镜下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Z和数目 ④绘出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 ① 模型的设计 ② 准备模型制作的材料 ③ 制作模型 ④ 小组交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绿叶中色 素的提取 和分离观察根尖 分生组织 细胞的有 丝分裂 观察蝗虫 精母细胞 减数分裂 固定装片 制作 DNA 双螺旋结 构模型√ √ √ √ √√38 调查人群 中的遗传 病生物体维 持 pH稳 定的机制①表述社会老龄化的形成原因 ②表述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老龄化程度 ③设计一表格调查本地区社会老龄化程度 ④根据调查表进行资料收集 ⑤小组交流调查情况 ⑥分析本地区社会老龄化程度的结果 ⑦陈述社会老龄化可能引发的新问题,提出解决新问题的可能方法 ①配制并测定不同 pH的酸性和碱性溶液 ②制备缓冲液和生物材料 ③配制并测定滴入不同量酸性和碱性溶液后的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 pH 值 ④记录数据并绘制曲线 ⑤得出明显的实验结果 ⑥小组内工作主动性与合作性 ①枝条的选取和处理 ②配制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 ③观察并记录实验前、实验中(包括课内、课外)和实验后插条生根的 情况 ④整理数据,绘制成表格或图形 ⑤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⑥小组内工作主动性与合作性 ①准备好调查用具 ②确定取样法以及样方大小和数量 ③分工合作,开展调查 ④记录数据,计算密度 ⑤小组内工作主动性与合作性 ①寻找对比因子,设计实验方案 ②接种、培养 ③定期采样并计数 ④推导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的公式 ⑤根据数据在同一坐标纸上分别画出各个实验组处理的酵母菌生长曲线 图 ⑥分析曲线图,得出结论,班级交流 ⑦小组内工作主动性与合作性 土 ①准备捕捉工具 ②土壤取样 ③采集小动物 ④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 ⑤分析数据,写出研究报告 ⑥小组内工作主动性与合作性 ①制备各种土壤混合后的的浸出液 ②在有淀粉糊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 ③一周后鉴定淀粉和还原性糖的存在与否 ④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探索生长 素类似物 促进插条 生根的最 适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帅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