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PK日本,战斗力对比,哪个是亚洲最强悍外交官的

元朝在日本越南和印度的败绩
元帝国在日本的失败
&& &战争的目的是争夺利益,蒙古人对倭国的进攻起因于倭国不肯臣服于蒙古,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称臣纳贡,当时的高丽国王也致书倭人要求他们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倭人都轻蔑地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冒犯,君临天下的蒙古大汗当然不能容忍,于是武装攻倭遂不可避免。
  需要说明的是忽必烈执意要控制倭国,除了显示大可汗的权威外,还有许多更实际的考虑。蒙古大汗虽富甲四海,可因为蒙古贵族对奢侈品的旺盛需求,再加上蒙古人拙于理财,蒙古帝国的财政时常捉襟见肘。忽必烈之前的两位大可汗贵由和蒙哥都以挥霍无度著称,他们购买奢侈品主要以金银支付,对部分拖欠的债务甚至以未来的战利品做抵押。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激战四年,这场蒙古人之间的内战无利可言,自然使蒙古帝国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而倭国在过去数百年来一直是当世最大的白银产地和出口国,这个富裕的岛国在急需银两的蒙古贵族眼里无疑是块肥肉。
&& &蒙古进攻日本的远征军由朝鲜扬帆出海,驶往九州岛,远征军共两万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丽人大约各占一半,还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汉人。远征军的统帅为蒙古人忽敦,两位副统帅为高丽人洪茶丘和汉人刘复亨。元军航行至博多湾,首先攻占了对马岛和壹歧岛,然后分三处在九州登陆攻入内陆。三路入侵军队中,一路为主力,两路为策应,主力部队的登陆地点大约在长崎附近。
  当时执政的正是镰仓幕府,面对第一次「蒙古来袭」,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迎战,九州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惨烈的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倭人战术较为落后,在开始的战斗中伤亡巨大,但他们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军的推进。在相持了几天后,倭人渐渐适应了蒙古人的战术,于是开始反击。主要由武士组成的重骑兵队尤为英勇,他们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着箭雨列阵冲击敌人,与敌军贴身近战,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刘复亨在激战中阵亡,元军折损大半后退回海滩依托回回炮防守。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倭人之所以取胜就在于善于利用骑兵,蒙古人一直在马上作战,然而渡海作战不可能携带大批战马,要知道战马消耗的粮草是普通士兵的五六倍,远洋渡海不得不考虑粮草接济,舱位有限不得不牺牲战马,没有了战马的蒙古人如同折了臂膀,也首次尝到被骑兵攻击的滋味。
  至此元军伤亡惨重,进展无望,他们的败局已不可避免,由于箭和给养都即将用尽,元军无力继续守住阵地,他们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鲜的路上,元军的舰队遭风暴袭击,遭受了一些损失,不过大部分船只安全回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次进攻倭国时,南宋尚未灭亡,忽必烈仅控制了中原北方,当时元帝国正集结重兵准备南征,用以进攻倭国的军队并不多,更不是蒙古的精锐,汉人也不是此次东征的主力。至于水师的力量更为有限,这一仗战败原在情理当中,只是一次尝试。
&&& 在马背上的蒙古人几乎是不可战胜的,平心而论:若论吃苦耐劳,当时的蒙古战士无人可敌,必要时他们可以靠吃生马肉,喝马血维持生命。蒙古人作战时机动性第一,一般只带很少的给养,士兵的吃穿问题主要通过掠夺战争地区的平民解决。可这次战争中蒙古人偏偏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们一直未能突入内地居民区,自不可能有平民供他们掠夺,同时缺少战马,在机动性上大打折扣。因此可见日本人的战术可谓十分高明,当然这也需要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做后盾。
  此次战役日本史称「文永之役」,蒙古人在东亚第一次遇到了装备训练和勇气都不逊于自己的对手。高丽人在战斗中主要负责近战,他们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冲击而损失惨重。故而高丽人对日本军人的战斗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战刀印象深刻,据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刀剑与日本刀一碰即断。相对来说,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损失小一些,在他们看来,日本人的弓箭虽威力强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
&& &蒙古人第一次东征倭国结束后,忽必烈认为倭人已领教了自己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倭国要求臣服,但倭人很干脆地将蒙古使者斩首。忽必烈自然不会忍气吞声,在统一中原之后,他便着手准备第二次海上入侵。军队由中原各地,蒙古和高丽招集至沿海地区接受登陆作战训练,远征军的粮秣补给也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征集,同时高丽和中原东南沿海的造船厂也昼夜赶工,制造大小战舰和运兵船。
  如此大规模的远征准备自然无法保密,倭人自从上次之后就严密侦视元帝国的动向,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蒙古来袭」做了充足的战争准备。此时倭国政局稳定,北条时宗对镰仓幕府和倭国各藩的控制远胜以往,因此倭人能够动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击入侵。幕府在九州征用民夫于博多湾一带敌人最有可能登陆的地区沿海滩构筑了一道石墙,用以阻碍蒙古骑兵。当敌人进攻日期临近时,北条宗盛和北条宗政分别率精锐武士军开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区布防,北条宗政的镇西军后来成为战斗的主力。同时九州各藩开始动员民兵,日本其他地区的武士也赶来参战。
  时隔八年后,元帝国庞大的远征军由江浙和朝鲜两地同时出发。此次出征的军容十分壮观,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军队约二十万,其中蒙古人四万五千,高丽人五万多,汉人约十万,其中汉人大半为新附军(收编的南宋军),远征军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战的中坚
&& &北方出海的舰队于五月底如倭人所料抵达博多湾,在等待南方舰队期间,蒙古人轻易攻占了博多湾的几个岛屿,岛上的居民被全部屠杀,岛上的建筑物也被尽被毁坏焚毁。六月上旬,南方舰队抵达,两支庞大舰队在九州外海会合,之后元军开始登陆作战,登陆地点九龙山距上次战争主力部队登陆的地点不远。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倭国军队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还伺机组织反冲锋。倭人最成功的一次反击击溃了高丽军主力,高丽军统帅洪茶丘被俘杀,几名蒙古高级指挥官也相继阵亡。
&&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远征军的损失已超过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墙。到七月下旬,元军的粮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时无论蒙古人还是倭人大概都以为这次战争的结局将和上次相同,会以元军的撤退收场。
  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飓风,风暴持续四天,元军南方舰队的舰船基本被毁,北方舰队的舰船也损失大半。北方舰队剩余的舰船搭载指挥官以及部分蒙古军和高丽军逃离战场驶返高丽。南方军的指挥官和部分高级官员眼看回天无术,也只得丢下大部队,乘南方舰队残存的几艘船逃离。此时九龙山的海滩上尚留有近十万元军,这些人失去了补给和退路,又无力突破倭人的防线,只得等死。三天后,倭人开始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然后纵兵攻击。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两万多人作了俘虏。倭人按照蒙古人的标准把俘虏分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丽人和北方汉人全部被处死,四等的唐人(南方汉人)免死后成为部民(贱民)。
  在这次惨败中,南方军只有三名士兵逃脱,他们拼凑了一艘小船,幸运地漂回中原。忽必烈透过这三位幸存者终于知道了战败的真相,此次战争的副统帅范文虎被斩首,其他官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值得玩味的是倭人史称第二次蒙古入侵为「弘安之役」,此次战争倭人投入的军队论质量和数量都远胜过第一次的「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战术上依旧没有丝毫的优势。按照倭人的说法,蒙古人的战斗力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强大,倭人武士在各方面都胜过他们,尤其在装备和战技方面。倭人装备的优势不仅在于战刀,也在于武士的铁甲,据说只要距离稍远,蒙古弓箭就无力穿透武士的盔甲。倭人武士自小开始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的战技胜过蒙古人毫不奇怪。蒙古人的记载称倭人擅长单打独斗,这可以和倭人的说法相印证。倭人对元军中的汉人评价最低,在他们看来,汉军贪生怕死,士气低落,是标准的充数部队。不过汉人打仗不行,做奴隶倒合适,因此倭人最后赦免了部分汉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次战争中的八年间隙期间,倭人似乎改进了他们的弓箭,第二次入侵时,蒙古人发现倭人弓箭的射程和穿透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已与蒙古强弓不相上下。关于日本参战军队数量,各方的说法都很模糊。后来的一些一些野史称第一次战争倭人投入十多万军队,第二次战争则有四五十万倭人参战。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也绝不可能,根据我后来得到的资料,当时的九州总人口不过几十万,即便全民动员也不会有十万兵力,况且并非九州所有地区都派兵参战。就是两百多年后刚刚结束没有几十年的战国时期,倭人的财富和人口都远胜过当初,战国时期几场著名的大战,各方投入的总兵力也不过五六万。倭国的军队数量不多,部分原因在于倭人较崇尚精兵。个人的估计,第一次战争倭国军队约一两万,第二次可能是五六万,反正不大可能超过十万。从保留至今的图画看:日本人的长弓与当时最先进的英格兰长弓有几分相似,长约一点五米。由于日本人本来就很矮小,画面上的日本弓箭手好像比他们所持的弓还短。实际上当时日本人的战术也和英国人相似,都是以重骑兵(武士)为突击主力,轻步兵和弓手负责保护两翼和压制敌人。
&& &小国面对强国的威胁想保持独立,它不必击败强国,只需让强国意识到征服自己得不偿失即可。而这一点,倭国早就做到了。就算蒙古人能攻入九州,倭人也不会向侵略者屈服,他们会坚壁清野,不断袭扰。这样入侵的大军所有的人员,武器和粮秣的补充都得依赖漫长脆弱的海路运输。即便以中原之大,也无力长期承担这样的战争,元军最终的结局只会是退出倭国。
  事实上,忽必烈确实准备第三次更大规模地入侵倭国,他命令阿塔海负责征倭准备,阿塔海动用更多的人力物力制造更多的舰船,召集更多的部队,征集更多的兵甲给养。然而,在准备了几年后,元军在安南(越南)和占城等地的失败终于使忽必烈意识到进攻倭国不可能有任何好处。忽必烈最终降旨宣布:为了体恤民力,征日准备一律停止,士兵和民夫大多遣散回乡。忽必烈的举动等于承认了自己过去十多年对倭政策的失败。但无论如何,与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统帅相比,忽必烈承认错误的勇气是令我们钦佩的。忽必烈去世后,他的孙子铁穆耳(成宗)改变对倭敌视政策,恢复通商,蒙古人终于能通过和平渠道获得倭国的白银。
元帝国在安南的失败
  1224年,李朝权臣陈守度废掉皇帝惠宗,改立李惠宗的女儿李昭皇(在位1224年至1225年)为皇帝。1226年,陈守度怂恿从侄陈煚与昭皇结婚,并强迫昭皇让位给陈煚,李朝至此灭亡,陈朝成立。而陈守度自称为太师,并完全掌握了国家的实权。陈氏正式握权统治之后,大力加强内政,并结束了李朝以来各地「盗贼群聚」之局。到1229年,较具实力的割据者阮嫩(Nguy?n N?n)病逝后,各种反抗势力基本上被平定。
  在同时期的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宋朝先前由于金国(女真人)的进攻而被迫南移。西部则是西夏国的土地。到13世纪,金国北方的蒙古各部被成吉思汗所统一,实力逐渐强大。蒙古人进而南侵,并灭亡西夏(1227年)和金国(1234年)。当时蒙古帝国已经灭亡了很多国家并使自己的领土跨越亚洲和欧洲大陆,他们准备继续南下进攻南宋。
  1254年,蒙古军占领大理国(今云南),并计划占领位于东南的大越(越南陈朝),从而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蒙古军的第一次入侵(1257年—1258年)
  1257年(丁巳年)8月,归化(Quy Hóa)寨主何屈(Hà Khu?t)传报称蒙古派使者前来。9月,陈太宗下战令,命令左右将帅水陆并进日夜兼程前往边界集结,并由陈国峻统领。11月,战令传达到全国,军民备战。
  12月12日(阴历),蒙军将领兀良哈台从云南率领三军侵占大越国的平厉原(Bình L? Nguyên)地区。陈太宗亲行督战。而陈军起初较为弱势,太宗回视亲信,只有黎秦(Lê T?n)勇敢前行,单骑出入敌阵,神情自若。当时有人谏言陈太宗驻驿视战,黎秦建议先退避为好。陈太宗退避泸江,但后来仍不敌强大的蒙古军,退守天幕江(在今越南兴安省),国都升龙失陷。在这危急关头,太宗乘船向太尉陈日皎商讨对策,陈日皎却态度沮丧,在船边用手指点水,然后在船舷写「入宋」二字,表示不如投靠宋人。陈煚再问太师陈守度,陈守度的答案则是「臣首未至地,陛下无烦他虑」,表示仍愿意抵抗,使陈煚重拾战意。农历12月24日,陈煚及太子陈晃乘坐楼船,在东步头击败蒙古军队。蒙古军撤退到归化寨时,又遭寨主何俸(Hà B?ng)召集蛮人袭击,最终撤出大越。
  蒙古军撤退途中,并未劫掠民物,被当地人称为「佛贼」。敌军退去后,陈太宗嘉奖了何俸等有功之臣;赐黎秦名「辅陈」,授他为御史大夫,还将昭圣公主(前陈太宗皇后)嫁给他。
  战事结束,越南陈氏愿意向元朝入贡。经过一番商讨,1258年,黎辅陈与周博览奉使入元,与元朝政府订下协议,规定越南每三年向元朝进贡一次,并定为常例。
蒙古军的第二次入侵(1284年—1285年)
  1282年阴历八月,元朝右丞相唆都领兵五十万,以征占城为藉口,预备侵越,十月,陈仁宗来到平滩,在陈舍湾会见王侯百官,共同讨论对蒙元的攻守战略,以及分兵把守的策略等,封仁惠王陈庆余(Tr?n Khánh D?)为副都将军,太尉陈光启(Tr?n Quang Kh?i)为上相太师。当时,陈仁宗认为怀文侯陈国瓒(Tr?n Qu?c To?n)年少,不许预议。陈国瓒愤然捏碎了手中的橘子,但陈国瓒后来积极以赴,带领家奴和亲属约千人修缮武器和战船,并题「破强敌报皇恩」六字于旗上。在之后的与蒙古军对战中,陈国瓒身先士卒,表现英勇。
  癸未年阴历七月(西历1283年),陈仁宗派遣中品黄于令、内书家阮章到元朝。在湖广见到元朝太子阿台、平章阿剌正在会合各处兵五十万,计划第二年进攻大越。陈仁宗随即作出部署,于该年十月,亲率王侯演练水、步兵,进封兴道王陈国峻为国公,统领全国军队,让他从全国的军校中选拔人才,加入合适兵队。
  甲申年阴历八月(1284年),兴道王调集各路王侯的军队,在东歩头阅兵,并决定分兵把守东步头等战略要地。十一月,陈圣宗派遣陈甫(越:Tr?n Ph?)到元朝荆湖行省,请求对方缓兵。
  十二月(阴历),陈甫从元回越,报称元帝派脱欢、平章阿里海牙等人领兵,假称攻占,实则分道侵越。上皇陈晃召集全国父老会于延洪堦,并询问大家的意见。国人都赞同与蒙元一战。
  二十六日,蒙古军队侵犯到永州(V?nh Chau)内旁(N?i Bàng)、铁略(Thi?t L??c)、支棱(Chi L?ng)等关卡,越南陈军退至万劫津(V?n Ki?p)。陈兴道奉命调遣海东、云茶、巴点等地军民,选择勇者为前锋,过海来到南部。兴武王陈巘、明宪王陈蔚、兴让王陈国颡、兴智王陈岘率旁河、那岑、茶乡、安生、龙眼等地的20万军队来到万劫,由陈兴道调遣,以对抗蒙元。陈兴道屯兵于北江(B?c Giang)地区。
  1285年阴历正月六日,蒙元将领乌马儿带兵进攻万劫、普赖山等地,越军败退。十二日,蒙元军队进犯嘉林、武宁、东岸,抓获一批大越士兵,因见臂膀上皆墨刺「杀鞑」二字,于是大肆杀戮越兵,并追兵到东步头。二十八日,陈兴道安排上相太师陈光启驻守乂安,以御蒙元将领唆都的进攻。
  此时,部份越方贵族产生消极情绪。二月一日,靖国大王陈国康的儿子上位彰宪侯陈键(Tr?n Ki?n),带僚属黎崱等投降蒙元,唆都将他们送往元朝国都燕京,但行至麻六寨时,蒙元军遭到谅江(在今越南北江省)土豪阮世禄、阮领等的袭击,陈键被陈兴道家奴阮地炉射杀。其后,黎崱带着陈键的尸体连夜骑马奔驰,将其葬在数十里外的丘温(Khau ?n)。
  上皇陈晃为争取御敌的时间,便将安姿公主(圣宗最小的妹妹)送予元皇子脱欢。但战事仍持续不断。保义王陈平仲与蒙古军对战于拖模洲(?,越:?à M?c)(今慢橱洲[越:M?n Trù])。陈平仲被擒后,敌人问他:「想去北方做王吗?」(《大越史记全书》原文:为北王乎。),陈平仲答:「宁为南鬼、不为北王。」,后来被杀。
  此时蒙古军的攻势咄咄逼人,陈圣宗和陈仁宗驾小舟退避到三峙源(Tam Tr? Nguyên)。
  阴历三月一日,陈圣宗和陈仁宗徒步来到水注(Thu? Chú),并乘船从南赵江(即水棠县),过大旁(??i Bàng)海到达清化。上位文昭侯陈弄(Tr?n L?ng)向脱欢投降,既而,昭国王陈益稷、以及范巨地、黎演、郑隆等人也向蒙元投降。唆都率军50万至占城,在乌里州(? Ly)(现在的广治省)与其他蒙元军会师,并占据了驩州(Hoan)、爱州(ái)(清化—乂安),进驻于西结(约在现在的兴安省文江县东平[??ng Bình)社东结村)。
  阴历四月,陈仁宗命令昭成王、怀文侯陈国瓒、阮蒯(Nguy?n Khoái)带兵攻打西结,越南军由陈日燏指挥,在咸子关(现在的兴安省文江县咸子社)与蒙元军相遇。陈日燏的部队里有宋朝的遗民,穿着宋朝服饰,带着弓矢等武器来作战。上皇担心各路部队也许不懂分辨(元军与宋人部队),命人教谕大家:「这是陈日燏部队的鞑人,大家要认清楚!」(大概是当时宋人与鞑人[蒙古人]的语音衣着,在越南人看来比较相似。)蒙元军看见,都惊呼有宋人来助战,便随即溃败。
  阴历三月五日,陈圣宗和陈仁宗在长安府(Tr??ng Yên)击败蒙元军队。
  阴历五月七日,唆都由清化进军。十日,陈光启、陈国瓒、陈聪、阮可腊、阮传率各路民兵在升龙、章阳(Ch??ng D??ng)等处击溃蒙军,蒙军退至泸江。十七日,唆都与乌马儿率军自海路再次侵犯天幕江,游兵至扶宁县(Phù Ninh),该县辅导子何特(Hà ??c)与其弟何彰(Hà Ch??ng)又将之击败。
  五月二十日(阴历),蒙元军总管张显向越军投降,而越军又在西结击败蒙古军,斩敌将唆都。夜半,乌马儿退过清化江口时,越军追击,俘获蒙古军约五万人。乌马儿乘舟逃脱。至此,蒙元军队连番失利,加以时值炎夏,军中爆发瘟疫,士气低落,打算北回。而越军乃乘此取得节节胜利。
  而陈兴道则于万劫(位于今海阳省)击败脱欢、李恒部队,李恒被越军毒箭射杀,脱欢因得裨将李瓘率余部五万人保护而逃离。撤军时,被越南将领越军兴武王追击,李瓘中毒箭战死。蒙古军最后撤回北方。
阴历六月六日陈圣宗和陈仁宗回到京都升龙,上相陈光启作诗曰:
&& &夺矟章阳渡
&& &擒胡咸子关
&& &太平须致力
&& &万古旧江山
蒙古军的第三次入侵(1287年—1288年)
  蒙古再三兴兵及云屯之役
  1286年阴历二、三月间,元世祖敕令尚书省奥鲁赤、平章事乌马儿、大将张文虎调兵五十万,下令湖广制造战船三百艘,打算八月会师于钦州、廉州,并命令江浙、湖广、江西三行省的军队南侵越南,打算送陈益稷回越南,并立他为安南国王。
  阴历六月,越南陈朝命令王侯宗室开始征兵。陈仁宗问陈国峻:「今年贼势何如。」,陈国峻回答:「我国太平日久、民不知兵、是以前年元人入寇、或有降避、赖祖宗威灵、陛下神武、克清胡尘、彼若又来、我士习于攻战、彼军惮于远行、且惩恒、瓘之败、无有斗心、以臣观之、破彼必矣。」
  1287年阴历二月,蒙元发江淮、江西、湖广三行省的蒙古、汉南军,以及云南兵、海外四州黎兵,分道入侵越南。张文虎等跟随大军从海路运粮七十万石。设置征交趾行尚书省,奥鲁赤(Auruyvci)为平章事,乌马儿、樊楫总领政事,受镇南王节制。
  二十四日,命令禁军守卫泠泾(L?nh Kinh)关,兴德侯瓘将兵逆战,用毒箭射击蒙古军,蒙古军死伤甚重,退到武高(V? Cao)关。二十八日,判首上位仁德侯璇在多某湾与蒙古军对战,蒙古军再次失败,越南军俘获敌军40人及舟船武器等。
  阴历十二月十六日,陈仁宗诏命明字阮识统帅圣翊勇义军支援陈国峻,守卫大滩(??i Than)口。二十六日,越南军击败蒙古军。三十日,元太子阿台与乌马儿会兵三十万侵犯万劫,既而顺流东下。蒙元水军侵犯云屯(Van ??n),陈兴道委任仁惠王陈庆余出战,庆余失利。上皇陈晃得知后,派遣中使锁起庆余回京。庆余对中使说:「以军宪论、甘受罪谴、愿假二三日、以图后效、归伏斧櫍未晚。」。陈庆余料到敌军部队过后,往往跟随运船,于是带领残余部队待敌军到来。蒙元军张文虎所率的运船果然随后而来,庆余率军攻击,获胜,并俘获大量俘虏、军粮和武器。上皇圣宗得知后,释陈庆余前罪。陈王让俘虏回蒙军营地报信并告知运船被截获的消息,之后,蒙军撤退。
  1288年正月,蒙古军乌马儿率军进犯龙兴府(Long H?ng)。八日,越南军与其会战于大旁海(??i Bàng)外,越军缴获蒙古军哨船300艘,首级10颗,蒙古军士兵多数被淹死。
  阴历二月十九日,乌马儿进犯安兴寨(Yên H?ng)。三月八日,蒙元军会师白藤江,等待张文虎的运粮船。然而,陈国峻已率军击败张文虎。先前,陈国峻让部下在白藤江植下木桩,并在上面覆盖丛草。当天涨潮时,越军主动出击并假装失败而撤退,蒙古军追击,水落时,蒙古军的战船不能行进,阮蒯率领圣翊勇义军击败蒙古军,俘获敌将平章奥鲁赤。陈圣宗和陈仁宗也率军而来,大败蒙古军,蒙古士兵多溺死。张文虎率蒙元军到来的时候,被两岸的越南军伏兵击败,而且潮退急速,张文虎的运粮船碰到越军事先埋的木桩而破沉,士兵也多数溺水而亡,越军缴获哨船四百余艘。内明字杜衡(?? Hành)俘获敌将乌马儿、昔戾基玉(Tích Lê C? Ng?c)。脱欢和阿台领众遁归,思明土官黄诣擒之以献,陈圣宗和陈仁宗回龙兴府。十七日,俘蒙元将领昔戾基玉、元帅乌马儿、参政岑段、樊楫田,各元帅、万户、千户献捷于昭陵(Chiêu L?ng)。
  越南陈帝进谒时作诗:
&& &社稷两回劳石马、
&& &山河千古奠金瓯。
  据史料记载,第一次侵越的蒙古军有大约三万,第二次侵越的蒙古军有大约五十万(据《元史》记载,约有三十万直接参战),第三次侵越的蒙古军有大约三十万。最近的研究者发现,蒙古军第二次和第三次侵越失败后,撤退归国的军队有大约十万人。
  1288年蒙古军第三次侵越失败后,元世祖忽必烈仍不希望就此终止对越战争。第二年,元帝仍打算向越南派兵,但因时间仓卒而未能继续。越南陈朝取得胜利后,随即派出使者入元,请求按前例向元朝朝贡。忽必烈亦无心恋战,应允和议,双方便恢复过往的宗藩关系。虽然忽必烈在去世前有意以越南国王不肯来朝为口实,再度兴兵侵越,但刚好因他的去世而计划终止。
  越南方面的分析
  越方获胜的基本原因之一是越南陈朝领导者团结对外的政策。虽然陈朝的皇族出现了一些叛国者,但这些并没有使越南战败。越南的大量民众的支持也是获胜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原因包括越南陈朝将领们的出色表现,尤其是皇族中涌现出的一些杰出将领。这些皇子们热爱祖国,而且个个文武兼修。越南以往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很少能像陈朝那样有这么多的杰出人才并且能建立那么多显赫战功。尤其是陈朝的第二代统治阶层,涌现了像陈仁宗、陈国俊、陈光启、陈日燏等在越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领导者,以及陈守度、陈庆余、陈国瓒等杰出将领。
  研究学者们认为,越南陈朝的胜利还得利于陈兴道等将领的英明战略。作战时,他们主动避开蒙元军主力转而攻打被赶到越南(当时国号为「大越」)作战的汉人军队。这些军队的士兵已经被蒙元军夺去自己的家园,并受蒙元军管制去协助其攻打越南,战斗力很差,一攻即破。蒙元军在这个战线的失败,对整个战局影响巨大,尤其是在心里上给其他战线上的将士蒙上了很大一块阴影。
  蒙元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那些打败过蒙古军的国家,要么像埃及那样有着较长的战线,要么就像日本、印尼那样得益于海洋,因为元军并不擅长水上作战。越南位于东亚大陆,与蒙元有着上千公里的边境线,即使这样,蒙元仍然没有取得胜利。一个地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始终没有征服南方一个较小的国家。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地理位置的比较则更能显示出越南陈朝三次击退蒙元军的战功。和越南一样,印度、缅甸的蒲甘以及一些欧洲国家也曾在1241年的时候战胜过蒙古军。
& &中国方面的分析
  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对蒙古帝国三战三退的原因作出分析:
&& &在第一次入侵中,蒙古军在越南逗留时间并不长,由于他们的作战目的,是为了从中国南方夹击南宋,令南宋早日就范,故而没必要久留越南。加上越南陈朝已主动向蒙古称臣纳贡及请罪内附,而蒙古军队又遇上皓热天气,未能以最佳状态应战,所以只好撤返。
&& &在第二次入侵中,越南陈朝朝野同心同德,一同抗敌,致使蒙古大军遭受重创,这是蒙古撤走的一因。另外,就是蒙古军再次遇上天气炎热,军中蔓延病疫,因而北退。
&& &至于第三次入侵,蒙古军同样因气候炎热,大批军士染病,于是撤军。而撤退途中,又遭遇越北各民族及陈兴道率领的越军所狙击而重创,但越人的行动「并不是蒙古军北撤的主要原因」。
&& &另外,蒙古撤军亦存在着国内因素,就是征越南的战争加重民困,特别是广东,便为此而群盗并起。这些民变,对元朝政府造成重大打击,从而支援了越南去进行抵抗。
蒙古帝国征伐印度失败
  当年成吉思汗为了追击花刺子模王子扎兰丁一直攻到印度河北岸。进入印度境内的八剌率领的2万蒙古军沿途攻下一些城市,但盘查了几个月,一直找不到扎兰丁的踪迹。当时耶律楚材婉言劝说成吉思汗放弃追击,从印度撤出。但是成吉思汗不但要继续追击,还要乘机攻下印度这块陆地。这时传来哲别部队进军高加索山,战胜钦察援军,进兵阿罗思(俄罗斯)的好消息。于是成吉思汗更加坚决地下令渡河南行,接应八剌,平定印度,尽快完成他的帝国大业。
  但为什么强大的蒙古骑兵未能踏入印度境内,很快撤军了呢?
  据《元史》和《耶律楚材传》记载,促使成吉思汗回马班师的原因与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了一种叫角端的怪兽有关。当年成吉思汗的部队攻到印度河,遥见河水蒸气磅礴,日光迷蒙。将士们口干舌燥,纷纷下骑饮水,可是河水热度似沸,不能入口。这时将士上下怨声不断,恨不得立刻驰归。耶律楚材正想再次进谏,忽见河滨出现一大怪兽。成吉思汗命令将士准备弯弓射杀,忽然听到响声,酷似人音,彷佛有「汝主早还」四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机对成吉思汗说这种瑞兽名叫角端,是上天派来儆告成吉思汗为了保全民命,尽早班师的!成吉思汗于是奉承天意,没有行进,回马班师。八剌亦即日北归。会师后,成吉思汗率军返回蒙古。
  关于这段史实的记载有人认为是一个神话,但有历史学家认为,奇形怪兽是可能的,而且印度地方有些兽类蒙古人并未见过。至于把怪兽的叫声说成是「汝主早还」的话,那是耶律楚材牵强附会,借怪兽的叫声规劝成吉思汗班师的手法。虽然耶律楚材的话未必是真,但手法可谓善谏。
  蒙古骑兵虽战无不胜,但有两个大弱点
  一个只有100多万人口、10多万军队的民族战胜了拥有几千万人口、数百万大军的金国、南宋、花剌子模和欧洲联军。蒙古骑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秘密是什么?
  《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以索之鞍。四五岁挟小弓、短矢。」
  蒙古骑兵长于闪电战,他们的行进速度惊人,一天能行进数百里,乃至上千里地。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蒙古军的胜利。马是蒙古人特有的资源优势。马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又是他们的生活资料,既是他们的交通工具又是他们的作战工具。蒙古军队「出入只饮马乳,或宰羊为粮。只要有供马匹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以自给。即使一时缺乏马乳和羊肉,还可以射猎作为补充。在作战中,蒙古骑兵就是依靠马匹和畜群来给养的。这在后勤上大大减少了军队行进的辎重。
  但蒙古骑兵也有两个大弱点。一个是善骑好射、策马急袭的蒙古骑兵在江河湖泊面前显得毫无用武之地。可是,这一点毕竟可以解决。1220年,成吉思汗建立了水军。在西征时,就有一个月内造船百艘,载蒙古骑兵渡过漠兰河的记载。但是另一个弱点是蒙古骑兵解决不了的,生活在蒙古高地草原和西伯利亚干寒地带的蒙古人惧怕湿热,不耐高温。这一点在攻占南亚、东南亚一带的战役中就显露无疑了。
  在众多的动物中,印度人对大象怀有特殊的感情,印度人称呼大象为「哈第」。在印度人看来这种动物是力量、智慧和善良的象征。经过驯像人的训练驾驭,大象成为了人们的好朋友。
  大象力大无穷,而且又可以驯化,如果在战场上排上象阵将会起到所向披靡的效果。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军事力量就已经主要依靠战象了,现在出土的钱币上就有战象的图样。据记载,孔雀王朝还支援伊朗王朝和亚历山大大帝500头战象,帮助他们战胜马其顿王朝。
  大象与马能配合得很好,象马并肩作战,有像开道,马就能冲锋陷阵;有了马冲锋,象就可以冲杀践踏。根据印度文献记载,当时印度的部队包括4种,象兵名列旗手,其次是马兵、战车兵、步兵。
  英国人侵犯印度和阿富汗时就利用大象拉大炮、战车。二战期间,日本人在缅甸也利用过大象。大象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它的高度。高的战象达到2.7米,这使得架在它背脊上的塔楼可以居高临下地向敌军射箭投枪。
  真正促使成吉思汗回马班师的原因也可能是蒙古骑兵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根据记载,当时正值盛夏,暑气逼人,蒙古军队只行了数里路,就觉得气喘神疲,汗流不止,有不少士兵中了暑不能行军作战。这使得剽悍的蒙古兵顿时丧失了斗志。而印度兵却对这种气候习以为常。蒙古的骑兵在印度这块土地上再也没有在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气势和战斗力了。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洲最强悍外交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