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和银联的战略联姻会是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商业转型的范本吗

日前,国内领先的汽车互联网企业易车与领先的个性化推荐引擎今日头条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基于对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的一致判断,双方将在内容资源、流量资源、大数据、产品创新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专业丰富的一站式汽车资讯、交易类产品与服务。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易车致力于为用户和汽车产业提供最专业的互联网服务,旗下媒体资讯、汽车电商、汽车金融等业务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2016年Q3精准用户覆盖超过8000万。今日头条是国内移动互联网领域成长最快的产品之一,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提供连接人与信息的新型服务,截至2016年12月底,今日头条月活跃用户超过1.75亿,日活跃用户超过7800万。两者强强联合,将能满足更多潜在汽车用户的服务需求,并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据悉,易车网、惠买车、易车惠、易车二手车、易鑫金融、新意互动等易车旗下多条业务线将全面参与与今日头条的战略合作。具体而言,在内容层面,易车将基于专业的媒体内容与车型库资源等,为今日头条汽车用户提供资讯、数据和交易服务,创造新的应用价值。在流量层面,今日头条将为易车提供频道入口及信息流广告展示等,同时,在今日头条所有车型相关的文章里,均将增设可落地至易车页面的“车型卡”,实现流量的高效转化。除此之外,双方还将在大数据合作的基础上,开展PMP私有广告交易市场、程序化购买等合作,为汽车厂家、经销商带来更多潜在商业机会。
双方高层对此次合作高度重视并寄予厚望。今日头条高层表示,易车是国内汽车互联网领域的佼佼者,具备优质的内容与强大的交易服务能力,是今日头条在汽车领域的重要合作对象。希望能与易车携手,将更多资讯内容与服务产品呈献给海量用户。
易车高级副总裁刘晓科表示,2017年,我们将重点实施提升流量、提升转化率、提升变现能力三项战略,增强用户在移动端的粘度,帮助汽车厂商和经销商更有效地锁定购车用户。今日头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使用频率最高的平台之一,与它的合作,能够让更多用户快捷、精准地获取易车提供的资讯内容与交易服务产品,也有助于实现易车提升流量、提升转化率战略的实施。
与今日头条这类优质互联网企业合作,是易车平台化战略的体现,易车将会积极开展与百度、360、小米、UC等流量入口的合作,搭建汽车垂直领域的流量转化链条,把易车围绕汽车生活的产品与服务推送到更多用户身边,提升用户体验。
(文章转载自网络,请勿以本号名义再转载)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王冠雄 @ 21:00
时至如今,我们究竟走到互联网之路的哪一步了?
如果回头去看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会发现启动者带来的绝不是从0到100的裂变,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没有造出航母,莱特兄弟的飞机也没有冲破大气层。技术的进化,有自己的逻辑和速率。我们今天真的走到了基于互联网技术带来工业和生活改变的重点吗?恐怕未必,也许20年后的人们看今天的互联网会感觉匪夷所思的简陋和低能。
技术带来的矩阵革命,刚刚开始他的一小步。未来的深度广度和速度,都是我们以今天的肉眼无法探知的——这是网络和运算带来的恐怖,也是他们带来的美丽。
有这些感想,是因为刚刚一条消息:马云在阿里巴巴首届技术大会上,启动了代号叫“NASA”的战略——“新技术战略”。会上马云表示要抛弃兵工厂的逻辑,开始“造导弹”的逻辑,开始全面投入未来型科技的进程,面向未来20年组建科技研发部门。
这不禁让我们重新思考,一直以来高喊互联网改变生活的我们,真的读懂了互联网在未来可能带来的改变吗?至少我感觉马云和阿里今天读懂的东西,我们大部分人还没有。
一直都在说“穿布鞋的马云”,但今天这个穿布鞋的人要开始“造导弹”“上太空”了,这个逻辑中正在强烈暗示我们某种巨变要来临了:而巨变的风暴眼,就在“技术”两个字上。
【一直都是和未来应是:阿里力推技术带来的思考】
有一个问题想必大家都没有想明白,那就是阿里巴巴难道此前不是一家技术公司吗?
也许是阿里在电商和多个领域都太成功,让舆论无比放大他的商业价值,忽略了技术在这家公司中的意义。
但事实上,阿里一直都是牢不可破的技术公司。从阿里云到YunOS,再到电商体系和金融体系、物流体系,我们在看到商业模式成功的背后,不妨回忆一下阿里用技术手段带来的生活体验改变究竟有多少?
但是今天,马云却说阿里此前的技术端是“手榴弹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导弹来”,这个巨大的认知反差应该会让很多人措手不及。而惊讶的核心在于,如果这都算手榴弹,那么导弹到底是什么杀伤力?
阿里正在启动的“NASA”,将建立新的机制体制,号称要为为服务20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这里面隐含了一个价值判断,即阿里未来应该是什么?马云的答案是阿里未来将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而这个未来映射的驱动力,将不再是目前依靠网络连接和用户存量带来的增长。而是另一种增长,以新技术、新能源带来的,可以超越目前想象速度的增长。
这里是不是有点耳熟?没错,马云在去年云栖大会上说的“五个新”出现了。
【五个新是一个整体:“造导弹”逻辑的产业隐喻】
“五个新”,可说是这半年互联网的最热词之一,其中新零售打开的速率最快。因为它直接作用于目前线下消费与线上消费的冲突与关联,造就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逻辑。尤其传统线下企业主和大批的纯电商都无比振奋的听到这个词背后的逻辑。很多企业家甚至把“你新零售了没?”当成一种问候语。
然而在新零售的火爆背后,似乎遮蔽了另外四个新:新金融、新技术、新制造、新能源的风采。
事实上,马云从来没说新零售为主其他四个为辅。正相反,五个新指向的是全面的行业颠覆,从能源到金融,再到产销的全部法则。五个新是一个整体,但是核心推荐金融服务升级、能源迭代成功、零售全面融合创新以及制造业进化的唯一动力,就是技术。
而且这个技术不是指谈到能源就找太阳能,零售就用大数据的具体行业技术——也就是马云说的兵工厂模式技术。而是大量核心技术进化带来全部五个新同步生成的技术,一种可以被称为未来所有能源之首的东西。
阿里的未来技术战略起名叫“NASA”,马云说是因为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驱动人类科技和生活的极大进步,而新经济体必须建在新的技术基础设施之上,建立在新的技术思考之上。
这不禁让我们重新开始考虑,今天的产业逻辑,有多少是站在我们仅仅知道的兵工厂逻辑上的,又有多少是站在从技术思考去一步步推理到应用层的NASA逻辑上的?
这里面的区别,岂止是万亿可以概括?
【S.I.A:马云判断的三大技术趋势意味着什么?】
说了这么多逻辑层面的东西,那么新技术到底是什么呢?
马云认为,阿里的新技术目标要按照三大使命:普惠(Inclusive)、可持续(Sustainable)、健康快乐(Happy&Healthy)。相比于众多硅谷大佬和顶尖学者提出的技术逻辑,阿里的逻辑似乎更加重视的是技术与人的合理共存。
当然这与阿里的本身坐标有关,相比冰冷的数据席卷论和人工智能革命论,阿里的技术通道指向的是让技术带来真实的生活与商业价值,让更多人受益、让人类更快乐, 并且让社会持续发展。这意味着同样的技术趋势,阿里将更加考虑通用化与应用化。此外阿里坐拥着巨大的商业体系和用户网络,新技术的不断进驻如何与这些因素发生深度反应,也令人期待。
在“NASA”的誓师大会上,机器学习、芯片、IoT、操作系统、生物识别已经被明确提及,可见智能化的产业基础和应用应该是NASA的第一站。
更加直接的,是NASA计划近乎于直白的宣布了,谷歌、英特尔等几个国际大玩家白热化争夺的核心技术领域,阿里也将以自己的逻辑和风格杀入进去。
貌似,国际和国内互联网巨头都开始争先恐后地打起了未来型技术的主意,这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与技术时代的真正距离。
人类距离某彻底改变生活和商业、生产的东西在越来越近,马云提出的三大使命S.I.A,或许正是不远处的大时代,悄悄响起的一声心跳。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王冠雄 @ 17:14
2016,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元年”。在年初的时候,这个概念一度成为行业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被众多媒体和行业评论者反复讨论。
那么问题来了,2017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今年又是一个什么元年呢?
如果说加入2016互金产业的关键点在于重塑规则和内部整合的话,2017互金应是自我洗涤后的大爆发。在行业监管、金融科技、用户需求三大端口一起进化的时刻,互联网金融面前展现出错综复杂的需求与战略风口。
相比于最开始的野蛮生长阶段,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的是能满足多元要求,提供更优化解决方案的巨型玩家。甚至已经展现出行业收割的迹象。
多种因素合力下, 2017互联网金融行业将进入“新金融元年”。这个新包括新的助推力和垂直风口,也包括我们如何理解这个行业的战略思维。
以草根升级的品牌升级和产业重组为例,今天我们来读一读“新金融”的机会与门径。
【战略转向:互联网金融全面进入服务核心时代】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复杂而长期处于变化之中的产业。每时每刻都有新的商业链接和新技术产生。因此观察互联网金融的内部变化和大环境改换,就成为了媒体和观察者的核心使命之一。
在2016年上半段的强监管时代来袭后,互金产业迎来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大的环境开始有规律有轨道,一方面互金模式已经广为消费者认知,野蛮生长时代的信息差红利不复存在。
这种情况下,唯一可以让互金企业继续狂飙突进的方向,只有一个:用户。
事实上,互金由于模式开启时的太过新颖,行业普遍没有将用户服务放到第一级别的思考维度上。由此衍生了很多问题,而事实上无论是产品体验、功能多元化、服务个性化上,互金产品普遍都存在着欠缺。
由产品功能中心向着用户服务中心转化,是互金在这个阶段最急需完成的行业战略调整。也是互金品牌最大的机遇与挑战。
以草根投资为例,在自2月21日草控股召开集团战略发布会,宣布四个重磅消息,其中一个便是品牌的战略升级。一方面从草根投资升级为草根系集团化发展,草根投资也完成从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到综合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平台的转型。
这种转型背后的驱动力,是围绕着“新金融”概念来进行。什么是新金融?互联网金融概念正经历着剧烈的改变。客户需求和商业模式不断多元化,单纯的线上金融场景、金融科技玩法以及传统金融的“互联网+”都难以满足用户和市场日益发展的需求。而新金融则是根据目前市场发展的变化,进行整合、重塑和升级后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整个服务体系更加多元化、科技化,但核心确实围绕着一个关键点来打造:服务。
根据了解,草根即将推出针对女性用户的社交、理财于一体的新型理财平台——伊人理财,它优化了大量女性客服和专项服务体系,并且量身打造了新的业务模式。
从草根的系列动作来看,调整战略进入全面服务核心时代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巨头的共识。接下来会是拼服务,拼技术,拼用户口碑的时代。互联网金融真正达到普罗大众的希望也孕育其中。
【垂直链接:互金的行业风口正在袭来】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观察到,行业链接和垂直领域链接正在成为互联网金融新的机遇触发点。
在从普遍面向C端之后,互金行业正在被作为一种支撑动能提供给B端市场,甚至更加复杂的2B2C模式。在广义的互联网金融等于理财风口过去之后,行业和受众、监管者普遍开始思考互金作为一种根本驱动力与具体行业和具体企业风口相联系的可能性。
在垂直风口来袭的进程中,草根投资可说是最早的一批行业玩家之一。很早就率先打造了“产业+金融+互联网”的市场攻占模式,发挥垂直产业与互联网金融技术的链接优势。
从早期的海鲜、红木、有色金属等产业开始,草根投资就致力于打造完整的产业+互金垂直生态。之后又推出了专注服务女性的伊人理财、服务于三农的草根微农贷等产品。
更加令人瞩目的是,草根控股旗下的“车到山前”及“量·财富”给行业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其中车到山前是专业的二手车交易服务平台,其核心业务涵盖二手车交易服务、二手车金融衍生服务以及二手车相关增值服务,并且致力于金融+汽车市场大数据的建设。在汽车后市场火爆的今天,车到山前把汽车后市场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针对的痛点十分精准,想象空间巨大。
而量·财富则致力于个人理财市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目前以私募基金为核心配置,辅之以大众理财,如公募基金、股票、黄金等大类资产配置进行分散投资。既可为高净值客户量身定制专属私募基金产品,又可满足中低净值投资者的基本资产配置需求。个性化、多元化、智能化的理财平台型产品非常稀缺,这个垂直风口的打开也会给草根带来巨大的动能优势。
这些垂直链接的架设,让我们感受到了草根品牌升级背后扎实的垂直市场进驻。这些风口的扩散力在持续加大,未来互联网金融市场属于垂直风口和具体产业机遇。草根的战略超前度令人佩服。
【生态进化:重创新之战草根赢在何处】
草根投资平台已上线三年,这三年刚好也是互联网金融市场风起云涌的三年。近乎于半年一次大变样。无数平台都倒在了血泊当中,能活下来做大的品牌寥寥可数。
草根投资却能在“三年看大”之际持续得到资本和市场的青睐。重点是草根投资一直有着非常明确的战略规划,并且在不断夯实市场和行业基础,链接自己与多元化市场、不同产业链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金融,从本质上来讲,比传统金融业最大的差距就在品牌的信任度上。因此互联网金融相要做大,必需不断夯实做重,让自身的价值获得行业和用户群体的基本信赖。互联网金融无法轻度创新,只能拼重拼生态。
草根投资的三年转型,不是毫无目的的战略调整,而是根据之前积累,在做重基础上的战略转向。是以用户为本、实力为本、生态为本的三大战略来应对大行业不断变化的挑战与机遇。
踏实做服务,点滴攒信任,是草根品牌升级的根本要素。也是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今天的必然需求。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王冠雄 @ 18:32
关于实体经济这一议题已经讨论过太多,不管是产能和需求的变化还是整体行业的影响,还是整体经济环境的作用,实体经济急需疏解压力已经成了共识。
虚实经济的战略结合正逐渐成为一大趋势。如果说实体转型的核心是利用数据、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等帮助实体经济实现更优的资产配置,那么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实体经济也提高了这些数据和服务的利用率?
最近中国银联和万达集团敲定战略合作、联手打造消费场景全渠道“实体云服务”的新闻更让我坚定了这一想法。
【修炼内功,银联帮助万达实现实体云服务】
在两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提到,实体经济想要发展,企业还需要练好内功,应该着力深化改革、优化环境、打造平台。
对于万达来说,银联就是他们需要的“内功”。
首先要解释一下“实体云服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银联推出的“云闪付”。从技术上来讲云闪付利用的就是NFC近场支付,通过终端和POS机、自动售卖机的本地通讯来实现数据交换行为。说白了,Apple Pay、Samsung Pay等等各种Pay利用的就是这种技术。
单纯看使用体验,NFC近场支付的便利度是高于基于App的移动支付的,一个只需要拿出手机、指纹确认,甚至不需要考虑网络和信号。另一个则需要在有网络的情况下解锁手机、打开App、扫码/出示二维码等等。不光用户更方便,对于商户来说,也不必为了移动支付再开设结算入口,极大的提升了效率。
更重要的是,银联有人民银行特批的跨行清算业务牌照,对于体量巨大的万达来说,这一点的保障比什么都重要。
除了移动支付外,更多是接入其他的金融服务。像消费金融、积分通兑等等可以打通整体平台、会员体系等等功能,包括利用银联的数据和金融科技服务,通过App端为用户进行精准推送。
双方的合作,基本是按照改革、环境优化、平台化三个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功”打造而成。
【1个亿小目标的王健林和不喜欢钱的马云】
之前王健林曾经爆出过“1个亿小目标”的金句,马云也在接受采访时惊人的表示“我不喜欢钱”。两位大佬的语录除了被做成各种表情包外,也折射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在建设新零售时不同的取向。
作为“不喜欢钱”的马云,在二月宣布了阿里巴巴和百联的合作,开放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支付、物流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等,共同探索建立新型零售门店。
也就是说,阿里巴巴把百联旗下的实体门店、商超当做了人工智能、物联网、支付等等技术的入口延伸。这场合作中,更多的是对线下场景的占领和对线上技术的延伸,从而累积更多数据和技术经验。
这么看来,阿里巴巴和百联的结合的确有着“不喜欢钱”的意味。
(中国银联董事长葛华勇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
同样的道理,在万达集团和银联的合作中,银联子公司“联银创投”还参股投资了“万达网络科技”。这样的举动某种角度下体现了银联对万达线下场景的急切需求,坦诚的说,在支付、新金融战场上银联已经稍显落后趋势,对其而言新零售或许是个打翻身仗的机会,万达则凭借着对于场景的把握而占据了主动权。
其实这样看来,在实体转型的发展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存在谁“拯救”谁,或者是谁“依赖”谁。实体经济需要深化的改革,虚拟经济则需要突破“线上”这一边际。双方互惠互利,在未来新经济体中占据着同样重要的位置。
【巨头联合,弯道超车在海外】
万达和银联的合作,一方面是场景和技术需求的契合,另一方面则是双方在业务体量和布局上的匹配度。
在国内,双方一个是旅游、商超、房地产遍布全国的实体商业大王,另一个则是人人必备的“国民银行卡”。放眼全球,两者的匹配度则更高。
常去海外旅游的的人都知道,银联的支付服务已经覆盖了全球160个国家,达成了全球发卡量和交易量第一,发卡量66亿,拥有4000万以上的商家,在跨境支付上几乎可以和VISA、万事达媲美。而万达在海外的商业地产持有量巨大,旅游、商超、娱乐等项目在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地都有充足的分布。
在全球来看,咱们中国习惯的扫码支付还没有走出国门,在很多地方依然只能接受刷卡、现金支付。相比让一种全新的支付方式出海,万达和银联以和用户原本习惯更接近的NFC近场支付方式出海似乎要容易很多。
而这绝非仅仅是哪一种支付方式更容易被接受的问题,移动支付只是一个入口,可在入口背后是金融服务、数据收集、用户习惯收集等等更加庞大的业务。可以说能否找到海外新零售的立足之地,就看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打开入口。
这样看来,万达和银联的合作说不定能让双方在海外实现弯道超车。
【结束语】
在万达和银联的合作中,我看到的是实体经济展现出的霸气和魅力:拥有珍贵的线下场景资源、丰富的海外布局,更多的是利用开放的心态进行自我革新。
实体转型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未知、一种创新和冒险,此时不论实体还是虚拟经济,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或资产,更多的是对尝试和创新的勇气。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王冠雄 @ 16:36
在奔流突进的2016之后,共享单车基本已经可以宣布完成了一二线城市的用户认知和使用习惯占领。
看看大街小巷各种共享单车的使用频率,我想今天已经不会有人质疑共享单车究竟是不是刚需,模式究竟能不能成立等等话题。
但是互联网企业需求的是指数级发展,从0到1是个大问题,但也仅仅是开端问题而已。接下来我们不禁要问,共享单车的下一步会怎样?
如今一方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用户认知,一方是层出不穷的共享单车运维事件和公共话题,夹缝中的共享单车平台正在上演现实版的冰与火之歌。
互联网的缺点是它一直在变,但优点也是一直在变。观察共享单车平台的变化和新动向,或许是最有益我们得出行业下一步走向的方式。
今天我们就从ofo的最近一系列新动作,来分析一下共享单车2.0时代究竟如何发展,企业究竟如何打赢激烈的市场竞争。根据我所提出的入口级产品理论,我认为目前共享单车正走在十分关键的节点中——如今共享单车市场上需要的,是“入口+”级别的产品
【模式深入人心之后,共享单车2.0阶段拼什么】
首先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如今的共享单车市场处在什么样的阶段。
一方面,是市场刚需决定了用户基数还在不断提升,市场天花板在短时期内还不会影响共享单车市场的持续高速增长。而春天又是共享单车在北方使用的最好时间段,随着踏春出游和锻炼身体需求的增加,共享单车可以预料到的将迎接又一轮快速增长。
但另一方面,由于共享单车在技术端和产品端的实际门槛偏低,行业内玩家众多,从大到小,不同背景林林种种,这给行业内的竞争压力带来了更加复杂的氛围。
在共享单车的模式脑洞打开后,整个行业几乎不可避免的将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旋涡里。随着各种平台合作、补贴大战开打,我们依稀看到了共享用车当年的影子。但是不同的地方在于共享单车的运维成本更大,平台与客户联系也更紧密,共享用车的路子其实无法重复。
这种情况下,一边是市场的继续做大,一边是竞争和多元压力的袭来,平台如何能进行内部升级,让整个运营体系快速进入2.0时代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破局点。
关键因素在于两个,一是如何在看似简单的共享单车上升级用户体验,二是如何降低运维成本,实现更高效的收益率。
我认为,这种情况下共享单车平台需要的是“入口+”产品。只有如此,才能赢下共享单车升级的关键一战。
【ofo发布新一代单车,“入口+”产品开始发力产业】
什么是“入口+”产品?
在2015年,我提出了入口级产品理论,深受行业各界的广泛认同。我认为一个企业的产品打开市场空间,最重要的是形成入口。通过单点爆破打开市场认知,其后的生态价值就可以不断提炼和想象。共享单车是入口级产品,我想这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了。但是如何在这之后继续发展呢?就需要“入口+”。
“入口+”,就是打造基于突破型产品的升级版、扩大版,通过对简单产品的重度升级,形成重创新、全面生态化优势。
具体到共享单车领域。ofo与700Bike联合发布新一代共享单车ofo Curve就让我看到了这种趋势的显现。据了解,ofo Curve在七大产品体验方面做进行了重新设计和优化,最主要的创新价值来自于基于多方面用户体验的全面升级。比如整车制造设计结合了人体工学和视觉美感,与人体接触的所有地方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提升了用户在城市中的骑行体验。
具体举例来说,ofo Curve采用了机械式升降坐管,精确到1米55到1米85的身高,单手即可轻易操作。我们知道,之前共享单车的一大问题就来自于座椅高度问题。试想用户的身高差距这么大,如何能在同样高度,或者调整座椅高度非常难的共享单车中获得好的体验呢?
再比如,目前大多数共享单车轮胎使用的是实心胎,因为实心胎不会面临单车最大最频繁的车胎问,但事实上实心胎的骑行感觉很差,远不如充气胎舒服。而ofo Curve却使用了PU实心内胎,在满足实心胎不爆胎的前提下,其骑行体验和路感更接近充气胎。
此外,ofo Curve还配备了人体工学掌托把套,给手掌提供额外的支撑,缓解手部疲劳。并且采用宽臀点设定坐垫和避震球减震设计,能吸收更多路面震动,也更贴合人体,让用户在整个骑行用车过程中更舒服。
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是,ofo Curve配备了收纳车筐,方便用户放置随身包。并且收纳车筐采用固定重心设计,不会随着骑行的转向而摆动。车架还有一体式护链罩设计,能有效防止用户在骑行时其裙摆和裤腿卷入盘齿链条。
总体而言,ofo Curve可以被视作在单车基础上全面贴合用户体验的全新升级版产品。要知道单车出行是一件十分注重体验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单车可以经常比汽车还要昂贵。通过精准的设计和人性化创新,共享单车正在迎来一个重大升级。
我常说“入口+”就是“互联网×”,用户体验,是市场打开后最珍贵也是最昂贵的资源。
【综合角逐时代,运营体系决定共享单车大战胜负】
进入白热化竞争时代的共享单车,还有另外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运维系统的优化提升。
我们一边看到了共享单车的快速扩张。但另一方面,对共享单车的损耗造成的社会新闻也不绝于耳,并且不断的投入占领市场,也让共享单车的综合成本在不断拉大。多重成本和消耗的增加中,如何降低运维成本,优化运维体系,就成为了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而ofo Curve的另外一个优势,就在于它能够有效降低运维成本。比如ofo Curve采用高强度铝合金车架,100%解决现有共享单车生锈问题;采用弹簧导轮拉链器,实时拉紧链条,有效防止掉链子,将掉链子7%的行业概率降至0%;采用KMC高强度防锈链条,抗拉强度超国家标准大于55%,500小时以上盐雾试验无生锈;车架一体骨骼式护链罩,保护链条不受到撞击,将护链罩变形63%的概率降至0%;鼓刹制动,不受天气影响,将刹车磨损失灵15.3%的概率降至0%,还比普通钳刹寿命高出2倍;高强度车筐,由2倍直径的铝管焊接而成不易变形,承载力更高,将车筐损坏4%的概率降至1%; PU实心内胎+耐磨外胎,永不爆胎,将充气轮胎破损100%的概率降至0%。
综合下来,新车可以大大降低共享单车的损耗成本,同时加强运维体系的有效升级。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平台优化机制。
运营体系,正在逐渐成为共享单车之战的最核心胜负手。综合角逐说到底是平台效率与营收率的角逐,继技术、供应链、运维体系之后,通过打开这一波产品和运维优势,ofo的领先优势会更加明显。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王冠雄 @ 19:26
或许是因为自己做过几个种子投资,或许是因为我对创投行业的关注,在微博私信和微信后台中常常看到有创业者急迫的问我,自己有个项目,应该去哪里找投资?
面对这些走在创业路上的人,我常常想规劝两句却又不知如何开头。今天可以借用泰然天合基金总裁司阳的一句话来解释,司阳说过:如果我手上没有能为你(创业项目)所利用的资源,那我就不会投你,投资机构对于创业项目,不仅仅是给钱了事。
一个是对项目负责,促进项目的良性发展;一个是对资金负责,保障资金能够运用到项目本身成长上。好的投资机构应该同时具备这两种负责的心态。
【请警惕这样的投资人!】
创业圈里狼多肉少的情况太过严重,很多人对投资界的了解也不够,VC和投资机构的身份被大大的神话了,很多创业者盲目的相信投资机构能够帮助自己获得成功。但真实的情况却是,很多时候投资机构不是帮助你走向人生巅峰的天使,反而往往会是榨干你身上最后一丝价值的“恶魔”。
我们都知道14年、15年的O2O创业巅峰时期,行业中存在大范围甚至普遍性的数据造假,其中有很多都是B轮甚至C轮以上的企业。他们的投资人不知道吗?显然不是,这些弄虚作假往往都是在某些VC的默许甚至暗示、鼓励下进行的,为的当然是吹出一个更好的估值等待接盘。
当然,上面说的只是早期投资机构的小手段,而到了后期,这些VC的手段日渐高级,从炒作项目数据进化到炒作创始人,更有甚者不惜利用一个心智发育未完全的孩子,从而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王凯歆和她的神奇百货就是最好的案例。更有一些投资机构财大气粗,动辄包下整条跑道,创业项目一不小心就成了投资机构培养独角兽所用的炮灰。
不管是资本还是创业,都是一件复杂的事。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未来几乎不存在边际,被收购、上市、小而美甚至只是给自己赚取经验和名气…除了惨败以外几乎不存在太差的结局,可资本的未来就简单的多,不管直接还是间接,创业项目一定要提供价值,或者是利益收入或者是在项目矩阵中存在功能性作用。
在这种前提下,创业者一定要明白自己的项目对于投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和自己设想的未来是否匹配。
【只给钱的VC是游离于负分线上的VC】
相比那些玩手段吹估值进而转手把项目卖出的投资机构,只给钱的投资机构真是善良太多了。然而投资可不是只给钱那么简单,每一份投资都应该对得起它自身的价值。
不鼓吹数据造假、不妄图通过某一项目一夜暴富的VC只能说刚刚离开了负分线,离及格还差得远。真正优秀的VC,绝不会采用揠苗助长的方式让项目发展。
如果说鼓励数据造假的VC是在刻意的伤害创业项目,那么很多VC则是在无意之中伤害了创业项目,虽然,他们的本意可能是想要刺激创业者,让他们更加努力去发展项目。
比如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手上有A、B、C、D、E等等若干个项目,在确定投资后和创始人交流沟通的周期可能回到几周甚至几个月之久。周期长了,投资人往往更关心的是盈利、日活、用户量等等数据上的变化,如果创业项目做不到这种高速成长,投资人有时会向下施加一些无形的压力。可除了数据之外,品牌美誉的提升、产品体验的提升这些无法用数据展示的成绩同样重要,可如果创始人和投资人对价值的定义有所差异,那往往会让项目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团队运营需要资金支持,一方面无法做到让投资人满意。
在对价值的认知上出现差异,投资人和创业者谁都没错,只能说双方的匹配度不够。可匹配度的差异往往会让创业者骑虎难下,最后甚至让项目走向失败。
【好VC什么样?先尽人事】
那么好的VC究竟是什么样的?我认为,必须拥有两种负责的心态。一个是对项目负责,促进项目的良性发展;一个是对资金负责,保障资金能够运用到项目本身成长上。对于不以个人面目出现的投资机构来说尤为如此。个人投资可以博概率,可作为拿着客户钱做投资的投资机构来说,就一定要先尽人事再听天命。
VC做了什么才算是对项目负责了?最简单的,泰然天合基金总裁司阳曾经在公开场合表达过观点:如果我手上没有能为你(创业项目)所利用的资源,那我就不会投你。
一个项目从萌芽到成熟,凭借的绝不仅仅是钱,或者说用钱绝不是效率最高的方法。匹配的客群、媒体资源乃至先进的管理方法,都是投资者可以提供给创业项目的资源。资金提供了项目发展的基础,但资源的多寡会影响到项目所能成长的高度。我想,没有任何一个VC想看到自己投资的项目只是昙花一现。
黄晓明和angelbaby的明嘉资本为什么能在消费升级和泛娱乐领域如鱼得水,是因为明星资源和娱乐属性的高度契合。泰然天合为什么能投出众信旅游,因为坚持长远布局,不盲目追求风口和独角兽。IDG资本为什么能投出半个互联网帝国?除了强大资本之外,IDG还为创业企业提供培训等等VCplus服务。
然而,很多人只看到了这些成功案例的耀眼,却不去思考这些案例成功的真正原因,更看不到在成功案例之外,那些因为投资机构甩手掌柜一般对待,结果惨遭失败的众多项目。
就像司阳所说的一样,太多创业项目死于投资机构不负责。双方在项目未来走向上有足够共识、频繁的关注项目各个维度上的发展、帮助项目建立管理机制或企业文化等等、为项目提供媒体、技术、渠道等等资源。投资机构对于创业项目而言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平台,而不是仅仅是交易关系。
【结束语】
这些天突然染上了看创投节目的瘾,最近就看到了一档名为《你就是奇迹》的节目。作为一款创投圈的“选秀类”节目,《你就是奇迹》会请几位大佬坐镇,通过创业者上台演说自己的项目和融资需求,大佬评估项目是否有价值,从而双方互相选择。
看了几期节目,还是有不少感触的,对于创投圈也有了新的认识。个人感觉节目最大的看点在于:暂时让观众忘却VC大佬身上的光环,真实的体会投资人在选择项目时真实的想法。
这几期节目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甚至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这句话是泰然天合的总裁司阳说的:“创业项目频频死去,投资机构要承担很大责任。”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王冠雄 @ 19:34
有人将头条、美团、陌陌、滴滴,合称为TMMD,也被称为移动互联网四小龙。就在昨天(3月7日),四小龙中的陌陌发布了2016年的Q4财报。虽然现在是财报季,见惯了各种各样的靓丽数据,但我还是被这份财报击中了。
原因很简单,这份财报的核心数据堪称中概股中绝无仅有的亮眼:净营收同比增524%,净利润同比增长674%。相信即使对财经领域不够敏感的朋友也能感觉到,这数据简直逆天。尤其在所谓的互联网增速放缓和资本寒冬中,更是显得独树一帜。
陌陌,这个我们日常中见惯了的名字,在产业突破和实际营收上的实力可一点都不比品牌宣和营销领域上差。竟能够在列强纷争的中概股中一枝独秀,这背后可绝对隐藏着不少大新闻。
今天我们就从这份财报出发,深度解读一下陌陌背后的绝对实力何在。陌陌作为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代表,如此高频收割市场的背后是否代表着一种新的产业秩序正在悄悄形成?
这一切的推理,还要从最基本的数据说起。
【中概股第一,陌陌Q4财报双重数据创新高】
2016年Q4,陌陌在总营收、净利润、月度活跃用户数等数据上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具体来说,根据财报显示,Q4陌陌净营收达到2.461亿美元,同比增长524%。其中归属于陌陌的净利润为838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净利润为610万美元;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于陌陌的净利润为9150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的净利润1180万美元相比增长674%。
从营收来源上看,陌陌直播服务营收为1.948亿美元;增值服务营收为1910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的1460万美元相比增长31%;移动营销营收为197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530万美元相比增长29%;移动游戏营收为113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的780万美元相比增长45%。
另外,陌陌第四季度运营利润为8840万美元,上一年同期为350万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陌陌运营利润为9610万美元,上一年同期为920万美元。陌陌2016财年全年净营收为5.531亿美元,同比增长313%。归属于陌陌的净利润为1.453亿美元,而2015财年净利润为1370万美元。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于陌陌的净利润为1.77亿美元,而2015财年净利润为3110万美元。
在强大的营收数据之外,陌陌在用户运营方面也达到了历史新高。比如说2016年12月陌陌月活跃用户数量(MAU)为8110万,突破8千万的产业大关,同样创下了历史新高。
在营收和用户量大数据的支撑下,陌陌在半年内完成了难以复制的超高速增长。Q3Q4都达到了500%以上的净营收增长率。
那么从产业领域上看,到底是什么支撑了陌陌的快速走高?陌陌到底作对了什么?
【泛文娱产业动力强劲,直播业务成收割神器】
陌陌CEO唐岩认为,“通过优化现有的社交体验,并引入新的社交和娱乐场景,陌陌正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逐步成为一个更大更稳定的社交娱乐平台。
这句话可谓是对陌陌高速增长的精准诠释。通过对泛娱乐领域的引入和不断打造新的场景,陌陌的联动了广泛的文娱产业突破点,并且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社交体验。
LBS陌生人关系为基础的社交,为陌陌打开了产业关系中的突破点。但是依靠单点突破带来的社交产业效应很荣耀触碰到用户需求的天花板。毕竟陌生人+实景之后,如何驱动用户关联度提高、深度挖掘用户间关系是社交产品的主要需求。
而陌陌的答案就是:做娱乐。
通过短视频、直播的爆炸式发展,以及与太合麦田合作的音乐、刚刚成立的陌陌影业,陌陌打开了多种娱乐产业协同赋能的新发展模式。用户可以基于娱乐获得更多体验,建立更多的社交场景。更重要的是,可以诞生一个又一个的消费增长点,通过内容和娱乐打开全新的增长快车道。
这个发展思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直播。
Q4当中,陌陌直播业务达到了1.948亿美元的营收,在2.461亿美元的总营收中占比高达79%,而2016年全年,直播营收带来的总营收达3.76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0679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超过68%,可说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营收源。
直播业务,一方面可以将固有的社交关系进行多元化发展,又可以通过全新媒介形式生成新的社交关系,并且十分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赞赏、礼物等形式来拉动整个平台的营收。
陌陌的社交关系+直播,可说是全面生成了产业收割的最新利器,将移动互联的人与人关系催化到了全新的商业逻辑当中。
深化+多元,可说是移动互联改变产业格局的最佳选择。。而陌陌的娱乐化社交平台成功背后,或许隐含着更加深刻复杂的产业秩序重建。
【TMMD归位,移动互联新格局浮出水面】
从2015年至今,智能手机产业打到用户增量置顶后,整个互联网产业开始进入深化发展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几个全新的平台级企业完成了指数级增长:比如滴滴、今日头条、陌陌、美团。
分析这些平台,会发现各自都用了全新的移动用户关系理念来重构商业与用户模式。比如滴滴采取共享+实时定位的方式来改变交通,今日头条通过智能算法、信息找人的模式来驱动用户的信息链接,美团使用O2O+商家、用户、平台产业链的模式来改变本地生活服务,而陌陌则通过陌生社交+泛娱乐的陌生来改变社交关系。
出行、生活、信息、社交,这些都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要素。并且都在PC互联时代达到了产业高峰,但事实证明,将PC时代的商业逻辑和用户基数搬到移动时代,或多或少会遇到逻辑问题和产业瓶颈,并且很难运营全新的产业可能性打开商业增长潜力。而这些移动互联网时代告诉发展的新巨头,却在利用移动互联网原生的联想能力和跨界能力创造爆发,深度整合人群对于移动式需求的消费意愿。
头条、美团、陌陌、滴滴的合称是TMMD,这个联想意味丰富的简称,或许正代表了一种新的逻辑。一种我们还没有彻底了解,却在实实在在改变产业格局的“移动互联网原生商业逻辑”。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王冠雄 @ 08:28
很多人都把2016年称作人工智能元年,其实有关人工智能的研究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在去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则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像是越来越精准的推荐算法、自动驾驶、图像识别等等,更别提掀起全球范围大讨论的AlphaGo和Master了。
在手机方面,人工智能+也可以打开很多想象空间,最基础的是通过自然语音交互、对用户行为习惯的深度理解让手机变成个人助手,又或者通过底层技术实现资源的自主调配。从去年开始,手机厂商开始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很多尝试,像是搭载Google Assistant(谷歌助手)的谷歌Pixel、收购了Viv Labs试图在人工智能方面不掉队的三星以及苹果Siri、微软小娜等等。
总的来看,海外在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上的研究更专注于交互和搜索方面,或许是因为iPhone用Siri开了个好头,谷歌助手、微软小冰等等都是由语音助手的身份出现,以语音交互为入口,延伸到搜索、拨号、发送信息等等相关服务。
【国内人工智能+手机有何玩法?】
在人工智能这一轮新技术上,国内厂商跟进的相当及时。比如联想的Phab 2 Pro、荣耀Magic的Magic Live和乐视的LeAI生态手机,去年年底魅族也发布了全新的Flyme6,在其中加入了One Mind智能思维引擎。
而国内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以Flyme和Magic Live为例,除了交互以外还更多的对软件的智能调节和与底层硬件的连接。比如Flyme 6和Magic Live都拥有的类似信息分类的功能,Flyme 6是通过知识库和用户行为、用户习惯为信息的重要性进行优先级排序,Magic Live则是通过人脸信息预设选择是否显示信息。两者一方是更注重对用户历史行为的分析和深度学习,另一方则更注重图像识别技术。
总的看来,海内外不同厂商都拥有自己所擅长的模块,未来通过技术综合,很有可能让手机的使用体验彻底改变。最多的猜测是,未来“手机”的定义可能会超越目前的形态,像《黑镜》中的“隐形眼镜”一样通过生物科技成为人体的一部分,终端、硬件等等概念会越来越淡化,技术、系统和云端数据才是重点。
【One Mind如何成为你思维的延伸?】
魅族推出的One Mind是人工智能领域里比较新鲜的概念,某种角度符合着人们淡化终端的未来想象。One Mind之所以被称作智能思维引擎,是因为它是用户思维的延伸。简单来说,就是One Mind会搜集和学习用户平时的行为习惯并加以分析,最终以智能解决方案的形式呈现出来,让用户能感知到One Mind所带来便利和智能体验。
说的具体一点,比如大家的手机中一般都会安装上几十个以上的App,可经常使用的往往只有十个左右。One Mind的作用就是记录下哪些App是经常应用的,再在后台提高这些App运行的优先级,开设“特殊通道”提高用户常用App的开启速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常用App的启动速度最高可以提升200%。这项功能被称为“闪电启动”。
以上只是One Mind发挥作用的最基本的应用场景。随时在不同时段下记录App内存占用和用户使用行为的学习能力,让One Mind可以更加主动地优化用户使用体验。又比如甄选App通知,将通知提纯,根据语义分析和用户使用习惯来选择是放入智能收纳盒还是显示在通知栏重要位置。长此以往,只有用户感兴趣和比较重要的信息会显示在通知栏,其他信息自动被“隐藏”,给用户一个纯净的手机使用环境。
从这些功能中可以看到,One Mind具有深度学习和数据分析能力,这是人工智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One Mind通过对用户行为的不断分析进而学习进化,越来越接近用户的思维,从而可以帮助用户对终端进行自动规划,成为用户思维的延伸。
除了在系统内存、通知消息这些软件层面的智能化应用,One Mind最让人惊艳的一点是它可以从底层连接硬件,将对硬件的调节也融入到智能化应用当中。像是在游戏模式中对CPU的智能频率调节、内存清场等等,对于用户的游戏体验有大幅的提升。比如最近大热的王者荣耀,在游戏模式下启动不光可以更快速、高质量的运行游戏,还可以屏蔽浮动通知、全局手势、mBack等等影响操作的功能,除去来电、短信等等干扰,让你拥有沉浸式的游戏体验,再也没法为“手残”找理由了。
也就是说,One Mind让人工智能与手机可以实现更深层的连接,进而为用户带来全新、真正的智能操作体验。
【人工智能优先,国产厂商能否抓住红利?】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曾经说过一句话:谷歌将从移动优先转向人工智能优先。
智能手机刚刚出现时,结合移动互联网、3G的发展,把更多的信息呈现在用户面前。终端替人们完成了寻找信息的工作,在这一项工作中,承担了更多工作的是移动互联网而非终端本身,终端只能作为一个信息收集器的载体。之所以会出现移动终端红利期,是因为终端作为载体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开始了一轮下沉。
如今移动终端硬件技术发展几乎触及到了天花板,这是业界公认的事实。除了屏幕越做越大以外,这几年恐怕也只有双镜头算是个流行开来的创新。在这个行业里,单独的硬件创新永远都不足以开启红利期,就算是乔教主的iPhone4,也是借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才创造了奇迹。如今被赋予众望的新技术,无疑是人工智能。
如今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给我们的,就远不止搜寻信息了,还有选择信息并且不断进化,而丰富的交互方式也让人工智能无需局限于一种终端之上。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红利将不仅仅惠及终端,更多的可能是魅族Flyme这样的操作系统或者被荣耀、联想等等厂商所掌握的某一项技术。
不管是智能思维引擎还是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技术,都不仅仅适用于手机,对于PC、智能手表、智能家居甚至汽车都拥有很丰富的应用场景。以One Mind为例,配合魅族手机自身的出货量,大量数据和经验的累积不断提高着One Mind的学习能力。One Mind的出现给了整个手机行业一个契机,在硬件市场创意逐渐萎缩时,或许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中存在着新机会。魅族的mBack被很多厂商疯狂模仿,可拥有大量数据累积和技术的One Mind则拥有更高壁垒,其他厂商想要模仿,恐怕只能付出授权使用费了。
在人工智能优先的未来,谁先占领更多终端,谁就能抓住这一波红利。
【结束语】
我常常感慨,人工智能真的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技术大变革。中国厂商在这一波技术变革上反应速度也让人惊艳。中国厂商和海外厂商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方向差异,也是中国自研技术能力的最好体现。
不过不论中国还是海外,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我们还都处在一个婴儿时期,和未来能彻底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人工智能技术还有一段距离。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开放、数据共享应该是大趋势,不光是手机系统、底层OS、无人驾驶、智能医疗等等方面的技术和数据都可以通过共享来相互提高。
技术变革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期待人工智能的未来!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王冠雄 @ 21:59
消费升级四个字好像一声号角,迅速而猛烈的改变了我们身边很多东西。快到很多时候连消费者自己都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怪不得百事可乐CEO Indra Nooyi 会说“这届消费者太难懂”。
搞不懂这届消费者的,除了快消恐怕还有中国的电视行业。互联网电视一词的出现,彻底的改变了这个以往拥有“三大件”光环的产品。关注我微博的人也知道,最近就是因为电视让我和大熊老师撕了起来。大熊提到,互联网电视因为内容的丰富让行业焕发了新生,使得硬件都没那么重要了。帮助那么多传统企业实现互联网转型,我自然对硬件和技术有“执念”,几条微博讨论下来,连双方粉丝都跟着一起开上了圆桌会议。
【何谓互联网电视?娱乐场景重回客厅】
首先我们要清楚,当我们谈论互联网电视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有人认为是可以联网的电视、有人认为是互联网企业出品的电视。
或许正是因为公众对于这一概念的认知模糊,才让很多厂商把互联网电视几个字当成了公关的武器。因为是互联网,所以应该更新潮、因为是互联网,所以应该低价、因为是互联网,所以要颠覆传统电视厂商。当树立起一个假想敌之后,接下来一切的市场行为似乎都有了正当理由。互联网电视带头打起价格战,以破坏性低价进入了市场。这是互联网电视概念中有关“互联网公司出品电视”的部分,因去渠道化从而可以提供给消费者更低的价格。
然后呢?互联网电视当然不能以低价作为主要卖点,因此很多厂商捡起了互联网电视概念中的另一要点——能联网的电视。丰富的内容开始成了互联网电视的另一大卖点,各个视频平台、版权方一时炙手可热,所有的厂商都想为自己建立起更丰富的内容库。以往只能出现在电脑和手机上的小屏内容,像是网剧、欧美日韩剧包括动漫和直播等等,如今都能出现在大屏上。可以说互联网电视让娱乐场景重新回到了客厅。
【忽视产品属性,硬件成最大短板】
就像大熊老师说的,内容和价格成了互联网电视销售的主要因素。可关于硬件影响不大这一观点,恐怕我无法苟同。
如果说硬件不存在影响,那互联网电视丰富了电视这一产品的功能性、让娱乐重回客厅、改变了网生一代对电视对弱需求。更低价的产品加上更丰富的使用形式,造就的本应是市场需求的飙增。可如今的互联网电视市场,只能算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原因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在于硬件。很多厂商将资源过多的投入于节目版权的购买中而忽视了对硬件对把控,加上自身基因上对于技术对缺失,最终导致互联网电视的低质低价。
其实从目前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也能看出,消费者需要的是更好的商品而非更便宜的商品,电视这一产品也一直在消费者心目中存有一个常识性价位。如果以突破常识的低价吸引购买,最终又因产品质量而消耗口碑,无疑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玩法。
以内容的丰富来扩大客群是个正确的逻辑,可如果在硬件上连最基本的合格线都达不到,那传统电视厂商+互联网运营商分分钟就能将很多互联网电视清退出场。
互联网电视也是电视,消费者无法忽视其产品属性,没有表现力强的屏幕音响、没有保障性高的质保和售后服务,拥有多少内容都是对资源对浪费。如果因为硬件问题影响出货量,在寻找内容合作方时也会增加隐形成本,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厂商集体进化,未来电视值得期待】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厂商越来越多了。不仅传统电视厂商开始注重内容的搭建,互联网电视厂商中也涌现出了很多优质产品。
像老牌厂商夏普、夏普等都和爱奇艺有合作,LG建立了于智能手机的无线连接,海信与优酷推出定制机等等。内容的补足让老牌厂商拥有了更多的竞争力。
目前来看,传统厂商与带有互联网基因的互联网企业相比,还不是很有优势。传统厂商所不具备的是互联网企业较强的营销能力和生态入口。乐视超级电视和小米电视都是很好的例子。一个通过内容平台和手机等产品组成生态矩阵,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入口来达成购买。另一个则善于营销,用新颖的社群玩法和粉丝效应创造爆品。
当然,除了营销外,互联网电视厂商在硬件上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越来越多的厂商突破了技术壁垒,推出了在硬件上超越传统厂商的产品。比如最近发布的爱芒果快乐电视就利用了创维的技术和供应链优势,推出了拥有远超OLED的量子点屏幕技术,在色彩表现上比OLED电视足足提升了一成。包括推出拥有4000R曲面比率的曲面屏幕,实现均匀屏体亮度在整体行业内都有突破性的意义。再加上华为芯、IP定制、UI定制等等细节上的补足,爱芒果TV在硬件上可以说配得上“芒果硬了”这个发布会主题。加上湖南卫视给予的IP特权,爱芒果TV几乎不存在短板。
【结束语】
其实本来就不该有什么互联网电视、传统电视之分,有的只是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对产品不断的优化。不管是老牌厂商还是新兴厂商,我愿意看到的还是厂商对于整体娱乐场景变化下的不断跟进。
继续对未来的客厅娱乐保持期待吧!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王冠雄 @ 22:54
由于新能源、无人驾驶等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汽车产业在这几年之间获得了高度关注。与之相关的金融、后市场、电商、媒体等等行业也吸引了大量目光。最近汽车之家发布了去年Q4以及全年财报,今天就通过财报,来了解汽车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发展态势。
先看数据,财报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汽车之家净营收同比增长86.3%至20.149亿元人民币,2016年全年净营收同比增长72.1%至59.616亿元人民币。
在背后推动汽车之家高速增长的,究竟是什么?
【4个生态圈+1个核心,销售和流量增长源于战略正确】
在去年,汽车之家提出了4+1战略,建设车媒体、车电商、车金融、车生活四个生态圈,树立从内容垂直领域转型到数据技术企业的1个核心。
在这样的战略之下,去年一年汽车之家媒体业务和销售线索业务持续增长,交易能力获得快速提升。2016年第四季度,媒体业务营收比去年同期增长33.1%,至7.32亿元人民币,销售线索业务同比增长40.4%,至5.56亿元人民币。2016年“11.11”疯狂购车节,汽车之家共实现约10万辆汽车的成交量,同比增长182%。曾经以为媒体为最鲜明标签的汽车之家,已经越来越像一家轻资产的新车电商平台。在汽车交易电商化的大趋势下,汽车之家这一战略可谓是站对了风口,加上从媒体时期开始累积的品牌权威度,汽车之家走向电商平台怎能不顺风顺水?
除去销量外,汽车之家移动端流量的增长也很惊人,2016年12月,汽车之家移动端网站和移动应用App的日均独立用户访问量分别约为940万和810万。移动端日均独立用户总访问量较2015年12月同比增长27%,在普遍认为移动人口红利消失的今天,这样的增长源于什么?
4+1战略中对于车金融、车电商、车生活等服务的补充应该是最好的答案,用一个更加庞大的生态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从而获取更多流量,也能辅助电商、金融等等新业务的增长,这正是汽车之家建立生态圈的最大意义。
【做行业的赋能者,汽车之家如何把用户价值最大化】
可说句实在话,建立生态圈几乎是所有互联网企业都在做的事,为什么成功的是汽车之家,而其他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生态圈都只是一副空架子?
想要建立生态,就必须有一个根基,利用根基为生个系统输送养分。也就是说,这个根基必须够底层,所提供的养分能为生态中的每一个端口所用。我们常说某某生态基于硬件之上、某某生态基于内容之上,可硬件和内容绝非生态的根基,只是一个生态的入口,供吸引用户所用。而用户的本质就是数据,数据才是那个能为生态每一个端口所用的根基,不管入口是什么,所有生态的胜利都建立于对用户数据的正确利用之上。
汽车之家提出转型到数据技术企业的1个核心,就说明了他们对数据的重视和充分应用。汽车之家以内容作为入口,收集用户后可以得出大量关于行业及细分产业的数据,帮助厂商利用这些数据,刚好符合了汽车之家为自己定义的赋能者概念。
赋能者是最适合互联网生态的角色,既然是生态,就很难和实体行业彻底分裂。可如果不去利用行业之力,反而做重模式与实体行业争夺市场,不光成本难以承受,经验不足也很有可能提升整体风险。汽车之家则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发挥自身数据和技术优势,帮助厂商更好的售卖和有据所依的设计产品,利用行业整体发展带动自身的发展。
【人的力量:战略与执行让汽车之家快速步入转型正轨】
到最后,我想提到的是人的力量。当我们谈论一家企业的成功时,我们常常会说到他们的营销手法、他们的产品,或者他们赶上红利、选对了风口。当一家企业失败了,我们才会究其内因,寻找管理者的失误。
实际上企业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和管理者的管理方法以及战略制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处于转型期间的企业,管理层能否制定正确战略并推动到企业的每一级员工心中,往往意味着企业成败的关键。
这几个月以来,新管理层给汽车之家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转型的顺利,财报数据证明,从媒体型企业到数据技术企业这一逻辑是正确的。改变企业基础业务是一场硬仗,目前看来汽车之家打的还不错。尤其是在车金融、车险方面,能明显看到汽车之家加重了数据、技术和自身业务的强连接。再到战略执行上,陆敏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汽车之家推行了PMO(项目管理办公室)机制,这样打破以往组织关系的办公机制更加适应一家处于转型期、有大量项目同时进行的企业。也是因为全新组织关系的建立,汽车之家才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体现出转型的效果。
有了正确的战略和超强的执行能力,聚合了人和生态双重力量,汽车之家没有理由不走的更快更远。
【结束语】
总体看来,汽车之家虽然还处于转型的过渡期之中,但前景已经相当明晰了。从财报数据看来,全新的4+1战略的确给汽车之家带来了新业务和流量上的增长。不禁让人感叹,汽车这一产业的确充满太多想象,让一家老牌汽车媒体也能通过战略转型迸发出如此的活力。
汽车之家今天的成绩也说明了一点,只要战略明晰,任何行业中都不存在什么天花板!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王冠雄 @ 11:54
访问量: 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飞凡 实体转型新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