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灵魂

您的位置: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什么
13:56&&自考365 【
  2011年1月自学考试《》真题单项选择题第21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
  A、马克思主义思想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正确答案:A
  自考365网校权威解析: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的题。A是灵魂。B是主流。C是精髓。D是基础。
  提示: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的定位。
  编辑推荐:
本文转载链接:
欢迎访问:
自考真题库手机应用
& & & & & &
热门搜索: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当代》2014年11期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引领地位,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树立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价值导向和道德规范。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A811;D64【正文快照】: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引领地位,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价值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可铭;;[J];求是;2006年19期
吴声功;;[J];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13期
高志峰;[J];中国民政;1995年01期
徐国铭;[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韩保卫;[J];山东税务纵横;2001年Z1期
朱雪芬;[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S1期
尤俊意;[J];政治与法律;2004年06期
丁建农;;[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J];统计与咨询;2007年03期
祝福恩;;[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优化学术环境 促进学术繁荣——全国社科联工作会议主题发言文集[C];2010年
梁增华;;[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李玉晶;;[A];实践 理论 创新[C];2001年
戴维新;;[A];科学发展观与领导能力提升研究[C];2006年
黄叔怀;方明;;[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唐志龙;;[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李雪峰;;[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王秀阁;;[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李克荣;;[A];第十三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3年
李文超;;[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颜晓峰;[N];光明日报;2012年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颜晓峰;[N];甘肃日报;2012年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赵周贤 刘光明;[N];经济日报;2012年
李力;[N];河南日报;2012年
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陈金龙;[N];经济日报;2012年
本报评论员;[N];经济日报;2012年
本报评论员;[N];宁夏日报;2012年
姜杰;[N];长春日报;2012年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文国伟;[N];重庆日报;2012年
毕玉才;[N];光明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彬;[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德利;[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赵晶莹;[D];黑龙江大学;2004年
朱兴中;[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杨柳;[D];吉林大学;2007年
朱华斌;[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罗文东&&谢松明
日16:49&&&来源:
E-mail推荐: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的灵魂,是由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树立和践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灵魂”贯穿于该体系的每个领域和层面,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完整严密的价值观念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阐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  以什么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是任何社会确立核心价值观念必须解答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伟大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所谓“灵魂”,是比喻起指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这种因素作为事物内在的支配力量,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方向。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灵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于推动和谐文化的健康发展,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建立和巩固其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统治,总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反映其根本利益和意志的意识形态,并以之为指导构建一套规范和调节该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价值观念。其中,居关键性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价值观念,就构成了一定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以王公贵族和地主阶级为主体的统治阶级,大力宣扬儒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持君主专制和等级秩序长达两千多年。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后,资产阶级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抽象的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打破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桎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人阶级上升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广大人民群众翻身作了社会的主人,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我们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先后形成了以“五爱”、“五讲四美三热爱”、“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由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由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本质规律,指明了消灭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实现工人阶级与全人类解放的理想目标和现实道路,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恩格斯曾经说过:“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愈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品质,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既是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意志的理论表达,具有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功能;同时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取得的最优秀的思想成果,具有人类科学认知的功能。鸦片战争以后,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包括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但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先后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理论武器,从此中国的价值观念体系才焕然一新,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才找到正确的出路。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南。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然会迷失方向而且软弱无力,沦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附庸。&
(责任编辑:赵晶)
我要发表留言
匿名发表&&署名: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历次党代会
永远的丰碑――革命先辈网上纪念馆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公正不仅是引领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而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也居于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是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最大公约数之一,也是集结最广泛的社会力量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突破改革瓶颈的关键因素。
作为核心价值的公正
人们关注公正,主要是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即给每个人所应得。公正强调给每个人以其所应得,表现在每个人的付出与每个人所得之间保持一种比例上的平等。真正的公正要求: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公正涉及的问题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凡是涉及到相对稀缺的资源在一定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占有的关系,就都存在着对这种分配和占有是否公正的追问。公正最终指向人们对各自权利与利益的衡定。
在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承受力逐渐下降,这导致了以维护利益为核心的各类冲突的快速增加。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们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党提出了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其中,公正则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能否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只在于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体现于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分配上。但是,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社会发展“病症”也越来越严重,各种社会不公频现。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我们的发展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现阶段,以公平正义为准则,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公正共享式的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
公正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而公正占据着基础地位。
一个国家的富强与公正存在着天然的正相关。国家的富强不是仅仅表现为社会财富的丰裕程度,更表现为全社会的凝聚程度,全体国民相互认同程度。如果离开了公正,财富聚集在少数人的手中,一个社会越丰裕,则社会越离散。没有公正的富强,就如同是一堆没有骨架的腐肉。反之,一个社会的各种治理制度越公正,越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量,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社会则会因此真正地体现出强筋健骨的强大。
公正是民主的内核。公正是政治制度的首要美德。政治制度根源于反映不同利益表达的经济关系之中。不同的利益群体能否公正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是政治制度合理性的基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公正是民主政治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在民主政治的价值构成体系中,公正是民主政治的第一性价值,并构成民主政治的价值基础;而平等、自由、秩序与安全等现实价值目标是民主政治的第二性价值,它们来自于公正并受制于公正,是民主政治的具体价值内涵。为了体现公正,应该兼顾自由、平等、秩序与安全。
文明源自对公正价值的认同。文明具有两重含义,一是个人道德完善。它是现代公民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法律素养所呈现的精神、行为状态,是公民个人精神风貌的写照。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文明体现了公民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追求的统一。在追求文明的征途上,如果没有公正贯穿其中,任何希图以所谓的文明方式来解决信仰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及其环境之间等发生的冲突与不和谐,只可能是空中楼阁,水月镜花。只有以公正为导向,以人类可持续发展及其全球和谐为目标,才能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和迈向更高的文明。
和谐是公正的重要表征。和谐的价值之所以广被重视,就是因为社会存在着差别,存在着不平等、不公正的问题。因此,从公正出发,在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的方式富起来的同时,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工具进行社会调节,促进社会公正,是加强社会团结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只有注重社会公正,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
从社会层面看,自由是公正的应有之义。自由是一个人本质力量和自由个性发挥程度的主要标志,它是人类发展的助动力。然而,自由与公正相比,公正的价值优先于自由。只有在每个人自由追求自身目的的社会中,个人的才智才能被充分利用起来,才能促进人类知识和社会福利的增长。只有为多数人享有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没有公正的自由,注定是少数人的自由,社会最终将演变为专制。公正是自由实现的前置条件,只有在相对公正的社会中,自由才可能真正实现。
平等是公正的内在要求。平等是特定制度安排下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的平等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公正的外在形式。现代社会进步的实质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的过程。在平等与公正的价值排序中,公正优先于平等。如果将平等的价值凌驾于公正之上,它可能恰恰会阻碍社会的进步。我们曾经追求过的“一大二公”,实行“大锅饭”式的平等,严重挫伤了民众的积极性,导致了生产力的大倒退。历史已证明,只有在具备公正的前提下,平等才能真正实现。
法治是公正的具体体现者。法治包括立法、执法、司法三个组成部分。立法必须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在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中寻找平衡。法治的正当性的获得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执法公正是法治实施的关键,它包含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方面的基本内容。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对任何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应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等,均给予同等的保护。司法公正是法治实现的保障。“法治”为公正提供了制度保障,是社会公正的主要载体。
从公民层面看,公正是爱国和敬业的保障。爱国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但我们不能仅仅要求每个公民基于道德的义务而爱国,更要唤起公民因理性认知而爱国。因而,依循公正与法治的原则改革与完善制度,正是培育爱国价值的入手处。对于各级国家机关来说,公正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激起国民爱国热情的具体力量。国家为每个公民平等公正地提供公共产品,约束自身的权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各项制度更坚定地维护社会公正、恪守法治原则,正是促使爱国敬业得以长久自愿、发自内心的根本措施。
诚信与公正是辨证统一的。如果个人没有诚信,就谈不上社会的公正;如果社会不公正,个人诚信就缺乏社会氛围。诚信的个人可以造就公正的社会,公正的社会也会给个人诚信提供最好环境。在一个既诚信又公正的时代,个人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
友善是个体公正道德情操的体现。友爱、信任等道德情感和道德品格离不开公正的土壤。尽管社会公正和人际友善,一个突出理性,一个突出情感,但它们并非是绝对对立的。相反,二者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公正既体现在平等实现个人自由的社会保障中,也体现在人际交往的道德情感中。人对公正的追求,意味着人的生活意义很大程度上生发并寓于相互肯定、扶持、友爱的人际关系之中。公正有助于个人之间健康的、建设性的互动,因而也就意味着人们的共生与共荣。
将公正的价值化作制度的保障
首先,公正的价值有赖于全社会的崇奉和践行,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规则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要破除那种“破坏规则才能获益、承担责任就会吃亏”的意识,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机会主义和权力寻租行为,维护社会正义。树立只有遵守规则,担当责任,才能收获公正的理念。
其次,通过推动各项制度的落实来保障公正的实现。建立以公正为基本原则的一系列制度,走民主法治之路,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建立,将各种形式上的制度变成实质的结果,正是检验公正与法治能否落实的重要标准。
第三,构建公平地保障各种权益的社会体系。在现实的政治活动中,赋予公民平等的选举权、表决权,公正地立法,公正地执法,坚持司法公正,将矛盾冲突化解于体制内,这些都是民主政治有序性的保障。要通过维护公正、加强法治,努力消除各种差距,以公正和法治为核心的基本规则,促使各利益群体之间进行相对平和的协商对话,不断理顺社会利益关系。
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将公正价值贯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我们一定能够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
(作者系省社科院哲学所所长、研究员)
本文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