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20驴有前景吗硕师有无前景可言

《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
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
范文一:中国海洋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2007年招生简章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未来一段时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成为我国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对高层次的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2005年国务院学位办率先在农业推广硕士领域设置了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领域,2006年中国海洋大学成为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招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单位。 招生对象:农村发展方面从事相关技术、管理或培训工作的业绩突出的在职人员。一、报考条件具有以下条件之一的在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方面从事相关技术、管理或培训工作的在职人员可以报考:(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具有3年以上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方面实践经验,日前工龄满3年。(2)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具有4年以上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方面实践经验,日前工龄满4年。(3)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和6年以上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相关实践经验,日前工龄满6年。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可以报考。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被录取为农业推广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农业推广实践3年以上,结合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任务完成学位论文,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二、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解决农业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村与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能力,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的高级人才。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在职培养方式,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取多学科综合、较宽口径培养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2.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由校内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生导师担任;并聘任校外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本领域专家联合指导。四、课程学习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课程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2学分。1.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论文设计与研究方法2.专业主干课程: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农村社会发展专题、现代经济理论、现代管理学、涉农产业组织与管理3.选修课程:农业法规与农村政策学、外国农业经济概论、农产品市场营销学、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4.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与进展报告五、学位论文1.论文选题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本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论文选题应有一定难度、理论联系实际、先进性和足够的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应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农村与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论文的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设计或调研报告。2.评审与答辩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六、学位授予课程考试成绩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负责印制。七、学费全部学费为28000元。八、咨询与报名咨询电话: 0 报名地址:青岛市香港东路23号
中国海洋大学浮山校区
留学生教学楼
105房间原文地址:中国海洋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2007年招生简章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未来一段时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成为我国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对高层次的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2005年国务院学位办率先在农业推广硕士领域设置了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领域,2006年中国海洋大学成为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招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单位。 招生对象:农村发展方面从事相关技术、管理或培训工作的业绩突出的在职人员。一、报考条件具有以下条件之一的在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方面从事相关技术、管理或培训工作的在职人员可以报考:(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具有3年以上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方面实践经验,日前工龄满3年。(2)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具有4年以上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方面实践经验,日前工龄满4年。(3)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和6年以上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相关实践经验,日前工龄满6年。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可以报考。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被录取为农业推广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农业推广实践3年以上,结合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任务完成学位论文,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二、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解决农业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村与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能力,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的高级人才。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在职培养方式,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取多学科综合、较宽口径培养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2.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由校内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生导师担任;并聘任校外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本领域专家联合指导。四、课程学习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课程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2学分。1.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论文设计与研究方法2.专业主干课程: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农村社会发展专题、现代经济理论、现代管理学、涉农产业组织与管理3.选修课程:农业法规与农村政策学、外国农业经济概论、农产品市场营销学、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4.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与进展报告五、学位论文1.论文选题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本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论文选题应有一定难度、理论联系实际、先进性和足够的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应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农村与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论文的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设计或调研报告。2.评审与答辩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六、学位授予课程考试成绩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负责印制。七、学费全部学费为28000元。八、咨询与报名咨询电话: 0 报名地址:青岛市香港东路23号
中国海洋大学浮山校区
留学生教学楼
范文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农业推广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年限不超过3年。其中课程学习实践为1年,参加专业实践时间为1年。 三、培养方式(一)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培养。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在校内完成,实践教学科研在实习单位或校外实践基地完成。(二)故里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实行学位论文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研究项目、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本领域的专家、学着和时间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一)课程分类及学分要求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实行学分制。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为30—32学分(含专业实践),所有课程应全部在一年内修完。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程为必修课,研究生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方能获得学分,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分为合格,不合格的课程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重修。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在修满规定学分的同时,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2-3们本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不计学分,考试须合格。为补修或者补修不及格,不得参与论文答辩。复合《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第一外国语课程学习规定》有关规定,可申请免修免考第一外语和英语学位课程水平考试。农村与区域发展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五、专业实践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与第二学期结束前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实践学习计划,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后于第二学年进入专业实践阶段。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可到企业或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抓他也实践。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不少于5000字),并按有关规定要求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计6学分。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者,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其他必修环节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除完成规定的最低应修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外,还必须完成以下必修环节;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研究生应该在入学第一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一)》,在第二学期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在第3学期中期完成中期考核。六、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一)论文开题1、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村与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2、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设计、调研报告、战略规划等。 3、研究生至迟在第三学期中期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通过者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4、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并有报告评议小组评审。开题评议小组成员3-5名,应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其中1-2名是专业实践领域的专家。(开题包含文献综述)(二)评审与答辩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相关行业实践领域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七、毕业与学位授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毕业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云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证书和相应类型的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应通过学位英语考试,方可授予学位。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意见:主管领导签字:
(盖章)日
范文三:法学院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适用于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业)为保证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转发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各领域培养方案的通知”(农推指委[2010]10号),特制定本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本领域主要是为农业推广单位和管理部门,特别是农业推广第一线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专业知识,有较强理论与实践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推广和管理人才2、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3、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掌握解决农业推广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推广管理工作的能力。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二、培养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2-3年,最多不超过3.5年。三、课程设置、必修环节及学分要求本专业研究生必须修满至少30学分。其中:课程和必修环节总学分不低于26学分;校外实践研究4学分。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1、课程设置(1)公共课12学分。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外国语3学分,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2学分,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2)领域主干课10学分。(3)选修课学分根据总学分要求确定。(4)大专学历和跨领域补修本科课程2~3门,不计入总学分。2、必修环节(1)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开题报告完成半年后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以及校外专家讲座2-3次,共2学分。(2)校外实践研究。实践研究是培养研究生实际能力的一个环节,研究生的实践研究内容由导师与学院共同研究统一安排。研究生要制定并提交实践研究计划,填写记录表;实践研究结束后,提交实践研究报告,经指导教师考核合格,计4个学分。四、培养方式1、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2、导师和指导小组根据培养目标及研究生具体情况,在研究生入学后一周内制定出研究生培养实施计划。3、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教师授课方式可采用讲授、答疑、讨论、导读等形式,导读课程不超过二门;专业英语教学采用导师指导方式;导师应加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4、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5、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6、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在校内进行,也可由导师指定到有关生产或科研单位进行。需要在校外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提出申请,并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险”,经学院审核,报研究生处备案。7、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工作由所在院党委负责。五、考核方式及要求1、研究生在培养实施计划中制定的课程、教学实践和学术论文等环节都必须进行考核。考核分为考试、考查和答辩等形式(学位课程必须进行考试)。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计,考查成绩可按百分制也可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计;学位论文答辩成绩按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计。2、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第三学期,对研究生思想政治、业务能力(包括课程学习情况,论文开题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身体健康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选优汰劣。对于学习成绩差、缺乏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安心学习及其他不宜继续培养者,终止学习,按有关规定进行学籍处理。六、学位论文要求1、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2、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要求基本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正确、图表清晰、语句通顺,学术上有一定的深度,能反映出作者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3、学位论文中提出的结论和建议,应以研究生自己的科研、实验或计算结果为依据,并在某一方面有新的见解。与他人合作或在前人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的课题,必须在论文中明确标注。4、学位论文应遵守《江南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严禁各种违反学术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如有违反管理规定,学校将根据相关条例规定进行处罚。七、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1、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课程学习,达到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其中领域主干课平均成绩必须达到70分),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2、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3、硕士研究生除要完成学位论文以外,导师可以要求有条件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以江南大学为责任作者单位,正式发表(含录用)1篇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论文。4、评审与答辩(1)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2)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3)论文答辩或学位评定不通过者,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在三个月至一年内完成论文修改,可申请再答辩一次。(4)论文答辩等工作按《江南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5、学位授予完成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按规定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学位评定,做出是否建议授予学位的决定,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本方案从2011级研究生开始执行,由法学院负责解释。
范文四: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为规范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培养方案。一、
培养目标和要求1、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2、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解决农业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村与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能力。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取多学科综合、较宽口径培养方式。2、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由校内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生导师担任;可聘任校外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本领域专家联合指导。3、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三、课程学习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1、 公共课(1)
政治理论课-----------------------3学分(2)
外国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3学分(3)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2学分(4)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5)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6)
论文设计与研究方法 ------------2学分2、 领域主干课程(1)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必修)------3学分(2)
农村社会发展专题(必修)--------3学分(3)
现代经济理论(任选)------------2学分(4)
涉农产业组织与管理(任选)------2学分(5)
现代管理学(任选)--------------2学分3、 选修课程(1)
人力资源管理--------------------2学分(2)
投资项目评估--------------------2学分(3)
区域经济------------------------2学分(4)
市场营销------------------------2学分(5)
农业经济专题--------------------2学分(6)
土地经济与管理专题----------------2学分(7)
产业经济专题--------------------2学分(8)
土地利用规划--------------------2学分4、必修环节必修环节应包括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与进展报告等。 二、
学位论文1、论文选题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本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论文选题应有一定难度、理论联系实际、先进性和足够的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应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农村与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论文的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设计或调研报告。2、评审与答辩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三、
学位授予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
范文五:农
经 济村农村
区与域发 硕展教育 与士 民农合作社 发的 展李秀丽 瑞赵 冯
利民( 河  科北技
师学 范院财 经学 , 河院 秦北皇 岛0 6
)‘ r…一…~………:我农 民合作国社 展发迅 速{满足需
。要 农 民合作对农社村} 程设 置
作 社合的… 一
… ……农民专业 作 合社 是在农村
农 类产品 的 生产
营者 或者 同类经 业 生 农产 营 服经 的务提供者
、利农 业识 创造 、 应用 研究 、 知宣、 推广传
作 的人工员
不 还到 全国人口 0 的 . 2 。每年 的农
业技科 果 成多 达 0 600多 项
,但转化用者, 愿联 自合 、 民主
理 管 的互 助
专 合业作是社 家庭
产承 联包 任制 责础基上 的
  增民、 收促进我
国新农 村 设 建义意 重 。 大 一率仅
3 O 达  4~ O   ,且技术
采 真 正形纳 成规模
 O 。本 根 原因在 于就农
高 历质素 人的 才。2
14年82月7 ,日 农 部业、 财
政 部等中央
发合 布 《共中 中央 
国 务关院 于 全面 深 化 村 改 革农 加快 推
进 业 现农
干  见 》 指 意出 当前 “和后今 一个 时期 ,
民合 作 社农规
建设摆 在 加更突 出
位 的 , 采 置 取切 有实 效 措施 , 提
高 民农  合作
社展发 量质” ,
并“把注重 人
培养 才” 、 “建
人 立 引才进  机 ” 、制
“支 高持 毕校 业 到生农
民 合社作 工作 ”
作为 今 后
5年引  导
促和 农 民进合 社规作 范 展发 的要主任务之 一 。、农民 专
业合 作 社
快 社速 发展 。据
统 数计据 显  示,
月9 ,底 全国共有农 民 业 合专 社作 1
2 3. 28  
万 , 个占市 主体 场的
1 。全  国5
000多 万
农户 加 民入
了   各 类型 农的 合民 社 ,作占农 民 数总的
社作 我是 国  解“决 农 ”三 问题 ,实 农 村现 现
有 效途径 ,
收水 平 、 建设入新 农
进 社促 会和
发 展 中谐发 挥 了 大较作
此同 时 ,
农合民作 社 面
缺  口 ,合 社 管作理者
员的 专业 术技水 平 、 经
营 理管 水
和  平市 场营销经验 的
缺欠严重 阻碍
合作了 社 的健 发康
合作 社高民
才紧 缺。 农 民 专业合
社 作作为 现  代 农业发
展中 一 种 新的型组 织形 式,
与 公司 法 人 或 者
组 会 织等
都 着较有大
别 , 区 所以 在 织组的 构建
经 、 营 式模 和管
区与 域 发展
现状近 年 几我国农 民 教育 培
村农 与区 发 域展硕于士 2 0
00年开 始 招 生 , 为农 建设培养村高历人学才。  
青, 岛业农大
立 了 作合社
, 院 这是 我国
一家合 第社作学
。 院年同9月初 为
快 养培 作合 组织人才
农 业部 在, 农 干 业部学 院
设立 “了 农 专民 业 合作社 发展教育 中心
。” 农 村区与 域发展
硕士 教育 开 的展 可以 切密联 系农
民高 校 ,和
“ 校(地企
)联”合 真 正 实的现
如 ,  长 沙市政 府委 托校 举高办的百 村百 名
、苏 省江 农的村 
与 域区发展硕
士 “村官班
的各”类 职业
, 落实了 国
 家 “农村
移培 训阳 工 光程” 提 高
领 和 导动劳素者 ,质
为加快 传 农统
向业代现 农 业转 变
单 一 业产向
农  业业 化产迈
加 快农 民合 作
社 发的 展做
出积 极 贡  献 。
国 目我 仅 前有 有农 、 林
水、 牧、系
统 各级各 类
术  干方式 上不能照 搬农。 民 业专 合作 社的 发展
合 质 较素 强 的管理
人 员和技术 人
员, 些 这 既人要
悉 国熟 家关于 合
关相法 规和 政 策 、 又
掌 握 国普 际遍的
念 知和  ; 识要 擅 长既经营 管 理 ,要 又长 运 擅用 现代农
农 业科技
用 。 早 上在 个世 纪
著 国 的 平名民  教育
家晏 初阳先 生 指 出就:
不决 仅 仅 借是钱 而 已 , 而是养成 农合 民 作的观念
、习 惯和 技能” 而 这 都 些需要
系统 的专 门的、 学历教育 才能 实现
 。部8 2余0 万人
,其中 究研生
学历人员还 不 到
而本科,生也占只
1  5左右
远 远 ,无
需际 要。 按全 国 农民 专
合业我 国 农合作民社发 展
是但 发过 程展 中 出也 现了 一 些问题
,比 重如 量数、
轻 质量 ,有 无实、名
等, 这都 制作社现有
总 计量 算 ,少需 要 至1亿以上 的 合 作社经
 与 术 人才 。如技果
考参 达发国
家农 参 加民合作 社情
看,未我 来国
上的农民会 加 合作入 社, 所
各类合 作 以专社业  人才 的需
缺 口求巨大
 。约 农 民了合 作社 功能
用 作的 充 分发挥 。美
农国 业 科学 技 术  成果转化 率
达 7O % ~ 8 O% 这是因,为在美国 , 有  8 的 口  人用先进的 业 科学 农术技在 为 2
口 务 服 他。们
事从着农 与 发展 业切 相密关
的高的 科 技新 产业 、创
造 、应 用研
、  究传 播、 宣 传 等 推广教 育
工 。作 国我 农业 人口
占 7O  ,
但 从事、 三发达国家合
社教 作育经  验国际上合
早很 ,罗虚 尔公戴先锋社在 1 平84 4国商全情
3  8农村 经
 济就提年
虚 罗 尔原戴则
于 盟 9 6 1   6年 布公 合作“社原
则 。” 199 5 年, 国 合作 社际联盟 召开 了 成  立10
大 , 会 大会在 上提 出 合 作“社
原则” 。 这
则 都中了学 习 任 。 务4结.合
发展硕 士 专 业 学 位
要上突 出 培
养  专业技
和能技 集术成 能
力, 应 重注论与实理践相结 , 校合 内 校 外相结 合与的方
加强案 例 教 学
实 和践教 学 。理 论 课不 
而同地 约到 提合了作社
。 9 91 5年
国际作 社合 盟 联发  布 “关 于 作社合特 征 的
明 确指出 : “ 合
作社 要 为
社员 表 、代经理 和 雇 员提
供教 育和培
机 , 以会 他便
更 们有地 为效作合社
做出 献 。 ”贡
民 农合作 社 最 发 达
很  早就建立 了以学历
育为教主 的
合 社 教作育
体 系 美,国 英、程应 开设
公 共课程 、基础课
程和 专业 课程
。 业 课专 程 分 可必为修 程 课和修选 程课 。虑 考到实 际 要需, 专 业 必 修
程课 中应 包括农业
经学 、济 企 经业 营 管理学
营学 销、世
界合 作   组 社织专
面 课程。开 设
分充 利 学 校用  其国、德国和 日本 等 主要发 达 国 家的 作 社教 合 育均 用学采 教历  、育农 民培
训农业 推广和三种
形 式。它 院系教 学资 源
便 学根生据合
性质 及务自身工
作 方 向进 行择选,
开如设 农业 技类 术 课程
网、络 营 销类课
程、农四、适应
合作 发展社 的 农村
与区 发展 教 育域思1 考. 培 养复合
为标 目经 营业 风险管理类、
课程关的教学 内
容 设计 体应
宽现 广 性、 综 合性 、
性和前沿性 。同时 ,
高 学生运 用 本
术 来 决解 农 业推 实广践 题问 动手的操作 能
力 , 应在主
课 中开设 干案
研例究课程 。  
分。 为 培 学养生
科研的  能 力和实践
操作 能技, 实
研报调 告 、顶我国 《 农民 专 合 作业 社
法 》明确规 定
农专民业 合
作 社是一种 人法组
, 所织 农 以民合作
同其社 市他
场体主一 样 需 追 要求成员
, 成化 员科的技素 质对 合
社作 的 发有展 很大  影响。与 以
往农 业 生
产 式 不方 同,
合 作 社 作 市 场 主为体 之  一,须 必 重 视 提高
员 职 业 化 的水 平 和
平水 。农民专业合
品服 务 与的 品 和 质数量 往 往 由 社员的科 技  素
和 质业职 化 水
决 定 平 这 , 直 会接影
场 争 竞力
。此 因 ,适应为农 民 合作 社 发 展
展 发 硕士  教 育 目标 是 就养培 复型 合合社 作人 才
培 ,养农业
术技应 用与
人才和 带 领 合
富 的农 村实 用
才 人 要 , 求学生
毕业后实岗 习实践 和告报, 高校应
积极 建 适 合不立同领
特  征的校
外践基实地 ,
鼓 学励生采用
顶岗 实践 等
践实研  究,在
于 1少 的年
实习实 践 训 练
。 本 域 领研 究 生在 掌 握 农村 与域 区展发基础 理论
础 上 到,
校外 实既经懂营
专业 技懂术 ,
既 能够 胜任
经 营 管理社、市 场运 营等
管理 位 ,岗
能又够胜任
种 植 养殖、 、 果
工加等 业专技 性 岗术 。 位 2
. 实要现 的 人 才
要求习地 参基 加实 ,习
在实并 过习程
实 习结 束。后,完
成 实习 报 ,告 并
级 等 确来
实习 学 分 是 否获 得 。1() 思 想
祖爱国 , 拥 护 中
国 共 党产 的领 导 ,拥 护 党 基本的 线 路和方针
、 政策 应; 好较 地 掌握 中国 特社色 主会 理 论义;
学发 展观 , 为 我
建 济 和 设 社 发会 参  考献文:[1 ] 奕,李
张 .农 业璧 推广教 育 提及高农民
质 的研素究 EJ
].方南农村 ,
0 0 (7 2
) 5 :1~
3 5.展服
。应务具 良有 的道好德 品
质科 学作和 风
。( ) 2知识
握 本学 科系
理 论  础[] 2 郑丹 关.
农 民国 专业 合
作社 教 育体
考 思和扎实专的 业 知 , 熟悉 自己所 识 事 专业从的
国 外内新 发 展 ,  
具有 实求 事 的科是 学
谨 的治 态 学度、 诚 挚
 神和 于勇 创新 进取的精
具有从 事科
学究 工 研或 独 作 立担专 负技术门工作
的能 力 。  ( 3 )
综合能 力 要
求 。学 生应 能
练 运 用农
推业广 基 础
理论  、 业 知专 识和 相 的关管 理、 人
文和 社 会 科 学 知 识
进行实   务操作 ; 要 学求 生具 有
较强的创 新
 关 农的 技术 推业广
农 和村发 展 的研
或 究开 发 、管 理 等 工 作
 的能力[。J ] . 中 科 技国论
0 9 0 (,3
: 1 1 ) ~9 123 .
  [3]郝
永 .华农业
推 : 广主要 发 达 家农 国民职业教 育
重的要  形式
J ] .E乡 镇 经济 , 20
5 ( 5,) :
7.[ 注]
项目 :1.河
学 展 研 发 究目《项
农村 民合 作
发 社 研展究 》(
; 2) . 皇 秦岛 社市 科 联项 目《 河
民专 业合作
社展 信开用 合 作 问
》 (编 号2 01 4
3)3 .用采
分 学制  虑 考到农村与 区域
发展硕士 的特
殊 ,性 应
学 科  业 和生
制 定 合理
模 式 。对于 全
日制学 生 学 制 可   以
3为 年,硕 士
期 间 修业 年
限2 年到 4 年。对 于 在
村作 者 介简 :1. 秀李 , 河北丽科 技师
师 研 ;方究 向 :金融 保
, 农险 村经济。2 .赵 , 瑞河 科北技 师 学范院财
经学院 , 副
授 ;教 研究方向: 财务管理 ,会
计。与域发区展 硕士 , 可 以
 学分 制、弹性修
限年 。 全与日制
比 ,修 业
限年 以可延长 , 如 学 生例只 要
6年内 取 得 学 分
, 即可 视 为 完 成3冯 .利民
河,科北技 师 范学
财院 经学 院,
; 研 方向究  :农村金 融 。8
全 4 商国情
范文六:龙源期刊网 .cn论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体系研究作者:陈云飞 陈赛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5期摘 要: 2009年3月,教育部党组决定自2010年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全部可以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这是为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自入学开始,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就处在探索阶段。农村城镇化是21世纪影响世界的我国特色发展模式,而农业推广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作为服务于农村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因此,研究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 人才培养体系一、问题的提出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但以前的专业学位教育都采取非全日制学习的方式。2009年3月,教育部党组决定增招硕士研究生,全部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同时决定,自2010年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全部可以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1]。这是为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自入学开始,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就处在探索阶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曾经做过这样的预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模式,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官方用词是城镇化。城市化是一个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国际通用词汇,城镇化则似乎既包含了“城市化”又包含了“乡镇化”,含义比城市化更广,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2]。在农村城镇化的背景下,农业推广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作为服务于农村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建立与城镇化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及研究价值。二、城镇化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龙源期刊网 .cn论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体系研究作者:陈云飞 陈赛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5期摘 要: 2009年3月,教育部党组决定自2010年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全部可以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这是为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自入学开始,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就处在探索阶段。农村城镇化是21世纪影响世界的我国特色发展模式,而农业推广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作为服务于农村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因此,研究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 人才培养体系一、问题的提出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但以前的专业学位教育都采取非全日制学习的方式。2009年3月,教育部党组决定增招硕士研究生,全部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同时决定,自2010年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全部可以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1]。这是为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自入学开始,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就处在探索阶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曾经做过这样的预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模式,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官方用词是城镇化。城市化是一个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国际通用词汇,城镇化则似乎既包含了“城市化”又包含了“乡镇化”,含义比城市化更广,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2]。在农村城镇化的背景下,农业推广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作为服务于农村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建立与城镇化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及研究价值。二、城镇化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范文七:摘 要: 2009年3月,教育部党组决定自2010年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全部可以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这是为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自入学开始,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就处在探索阶段。农村城镇化是21世纪影响世界的我国特色发展模式,而农业推广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作为服务于农村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因此,研究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 人才培养体系一、问题的提出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但以前的专业学位教育都采取非全日制学习的方式。2009年3月,教育部党组决定增招硕士研究生,全部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同时决定,自2010年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全部可以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1]。这是为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自入学开始,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就处在探索阶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曾经做过这样的预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模式,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官方用词是城镇化。城市化是一个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国际通用词汇,城镇化则似乎既包含了“城市化”又包含了“乡镇化”,含义比城市化更广,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2]。在农村城镇化的背景下,农业推广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作为服务于农村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建立与城镇化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及研究价值。二、城镇化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的城镇化,更准确地说是农村城镇化。是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三农”问题外,还必须解决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大量的体制问题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等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因而对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村城镇化的这些要求必然对高校人才培养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业领域的知识、团队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及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理应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我国目前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其问题分析人才培养体系,通常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所实施的培养过程中,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这些要素通常包括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和质量控制等[4-5]。我国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1990年就已开办并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纳入全日制培养后,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方式、入学形式上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学习年限由3年缩短为2年。在课程学习方面,也有一些差异。增加了“农村公共管理”、“区域发展与规划”课程,将“自然辩证法”课程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虽然依然包括公共课、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三个部分,但三部分的学分由15、10、6变成了12、10、8。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质量控制方面的课程考核、环节检查、论文答辩上则比较类似,都是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都是实行双导师制,只是论文的形式多了一些选择。对目前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以下问题:(一)培养目标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作为农业推广硕士的一个领域,其培养目标是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为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高层次人才。但是,其培养目标指导思想仍然不够明确,这些人才经过培养到这些部门到底要以什么样思想来指导未来的工作方向不够明确。我们认为,既然我国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是城镇化,那么,无论是农业技术研究、农业教育发展问题,还是土地、户籍或者资源承载问题,都要以城镇化为中心来布局。(二)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在农业推广的前提下,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显得比较繁杂。农村与区域发展只有两年学制,其中一年还要完成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虽然有一些选修课,但我们认为其课程设置的专业性还是不够。选修课学分加上实践学分所占总学分的比例仍不足40%,而且还不能保证选修课的内容与后来的实践相一致。四、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一)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独立设置目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是作为农业推广硕士中的一个领域。我们认为,该领域专业学位应该独立设置,在美国与之相近的学位就称为“农业管理硕士”和“农业工商管理”硕士[5],建议更名为“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或者“农村发展硕士”,这样便于其课程设置的专业性,避免很多与推广相关的课程内容。(二)重构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的独立设置,其专业性仍不足,其课程设置仍然需要重构。重构可以沿着两个方向,其一是加大选修课力度,甚至可以模块化;其二是以城镇化为指导思想,加大课程设置的凝聚度。
  在选修课方面,我们认为可以以城镇化所要求的“三农”问题、户籍问题、土地问题、资源承载问题等分别建立相应的选修课模块,并且要求其后来的实践乃至学位论文都必须相一致,学分可以上升到12分左右,与实践课学分一起超过总学分的一半。由于农村城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及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在公共课中可以将“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和“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两门课程可以改为选修课,“外国语”等其他四门课程可以保留,其学分变为8分。在领域主干课中,可以将“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课程调整为选修课,其他课程不变或者增加“农村政策学”内容,学分变为8分左右。(三)重新探索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学制目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的学制一般仍为3年。我们认为,理论和实践没有难易之分,同为一个层次的人才,应该实行相同的学制要求。重新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3年或者至少2-3年的弹性学制才可以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从而提高其培养质量。参考文献:[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2]李迅雷.中国应该“城镇化”还是“城市化”[J].21世纪网,http:///HTML//.html,.[3]陈倩羽.城镇化进程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1,(9).[4]涂俊才.我国高等学校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李志义.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J].http://search./cgi-bin/search.cgi?cc=1&URL=http:%2F%2Fteach.%2Fyth%2FReadNews.asp%3FNewsId=304&wm=wrd,.课题项目:本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城镇化的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范文八:农业推广硕士(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使农村区域与发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规范化,保证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一、培养目标和要求为了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培养和造就一批农业实践能力强的高级推广型人才,国家决定设置农村区域与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要求如下:1.农村区域与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和社会发展服务。2.农村区域与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村区域与发展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解决农业推广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业推广技术和农业推广管理工作的能力。3.掌握一门外国语。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攻读农村区域与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3.攻读农村区域与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三、课程学习农村区域与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按农业推广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如下:(一)公共课:(13学分)(1)政治理论课
(60学时)3学分(2)外国语
(60学时)3学分(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60学时)3学分(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40学时)2学分(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40学时)2学分(二)领域主干课: 10学分(下列课程任选5门)(1)农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40学时)2学分(2)高级发展研究法
(40学时)2学分(3)现代区域发展规划与管理
(40学时)2学分(4)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40学时)2学分(5)农业经济专题
(40学时)2学分(6)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
(40学时)2学分(三)选修课: 7学分(下列课程任选4--5门)(1)研究论文设计和研究方法(结合论文选题)
(20学时)1学分(2)农村社会学
(40学时)2学分(3)农业技术经济学
(40学时)2学分(4)推广心理学
(40学时)2学分(5)农业推广相关法规
(40学时)2学分(6)农业生态学
(40学时)2学分(7)计算机应用
(40学时)2学分(8)农业标准化
(40学时)2学分(四)必修环节在第四学期末安排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第六学期进行论文中期检查,以及校外专家讲座2-3次。(五)大专学历和跨领域补修本科课程(1)农村发展概论(2)农村发展项目管理四、学位论文工作1.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2.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3.评审与答辩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五、学位授予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
范文九: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规范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订《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农业推广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不同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位课学习,应修满包括公共课、领域主干课、选修课等课程以及校外实践研究在内的36学分。课程学习应按照所制定的个人培养计划确定的课程进行修课,课程及格成绩为60分。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一)公共课(12学分) (二)领域主干课(10学分) (三)选修课(8学分)农村区域与发展 领域课程设置一览表(四)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将视学生实习工作的表现和工作业绩以及调研究报告或实习工作总结等决定该生能否取得相应学分。(五)必修环节必修环节应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六、学位论文(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三)评审与答辩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七、学位授予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济与管理学院
范文十:附件1: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 专业课考试大纲-------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I考查目标《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各重要专题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基本概念、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问题的分析能力。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 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 试卷内容结构基本概念(20%)理论和各重要专题(30%),运用知识分析问题(50%)4. 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
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问答题
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论述题
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III考查范围l
农村区域发展的基本概念与理论1.1
区域与社区1.1.1
区域区域的概念;区域的特征1.1.2
社区与农村社区社区的概念;农村社区的概念.、类型和结构1.2
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1.2.1
农业及其功能1.2.2
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1.3
发展与发展观1.3.1
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关于发展的几种不同观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1.3.2
发展观的演进经济增长论;增长极限论;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1.4
农村与区域发展理论1.4.1
相关理论最小努力命题论;低水平陷阱论;大推进论;贫困恶性循环论、梯度推进理论;增长极理论;中心一外围论; “区域成长”理论1.4.2
区域发展理论的应用2
区域发展的基本要素2.1
自然资源2.1.1
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特性2.1.2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2
人口与劳动力2.3
区域发展战略3.1
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3.2
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措施3.3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4
农村可持续发展4.1
我国农村的现状4.2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4.3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框架5
农村社会发展5.1
农村人口5.1.1
当前中国农村的人口问题5.1.2
解决中国农村人口问题的对策措施5.2
农村教育5.2.1
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5.2.2
农村教育政策措施5.3
农村扶贫5.3.1
贫困的含义及测量贫困的含义;贫困线5.3.2
农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5.3.3
中国的扶贫目标及扶贫方式的选择农村扶贫目标;扶贫方式的选择5.4
农村社会保障5.4.1
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社会保障的内容5.4.2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问题5.4.3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政策选择总体思路;建设重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5.5 农村社区管理6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6.1
农村人力资源的含义和特点6.1.1
农村人力资源的含义6.1.2
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6.1.3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6.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扩大就业6.2.1
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区域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城乡转移6.2.2
扩大农村就业措施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发展7.1
新农村建设7.1.1
新农村建设的涵义7.1.2
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7.2
城乡一体发展7.2.1
城市化的涵义和问题7.2.2
城乡一体发展的内涵7.2.3 城乡一体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Ⅳ试题示例一、名词解释( 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 综合发展观2.低水平陷阱论3.农村城市化4.贫困线二、问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什么是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2. 简述城乡一体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三、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试述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过程。2.试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政策措施。Ⅴ主要参考资料:[1] 李小云主编 《普通发展学》(第1章、第2章、第7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2] 左停等主编 《农村公共政策与分析》(第4章)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3] 钟甫宁主编.农业政策学(第1章、第12章、第13章).北京:农业出版社,2003[4] 翟虎渠主编.农业概论(第4章、第5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 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第1章).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6] 崔功豪等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第1章、第2章、第7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李守经主编.农村社会学(第7章、第11章、第12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其他参考资料包括2003年以来中央的有关重要文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宴席 前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