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才可见性,见性才可增慧是双福增慧什么意思思

十位大师讲心经: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弘一法师)【电子书籍下载 epub txt pdf doc 】
书籍作者:
书籍出版:
中国言实出版社
书籍页数:
书籍ISBN:
书籍人气:
推荐指数:
十位大师讲心经: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现代人追逐紧张的生活节奏,在无尽的繁忙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蒙覆了尘世中的喧嚣与浮躁,消弥了清静自然的灵性,失却着生命的本真。禅者崇尚人生的超脱,以淳朴归真的修为,闪耀光照千古的机锋,拓建着心灵的家园、生命的净土,营造出灵动空明、深邃广袤的洒脱世界。《十位大师讲心经: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让我们聆听智者的声音,为自己点亮一盏心灯,以般若智慧观照自我,获得殊胜的力量,享受真实自在的人生。《十位大师讲心经: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是大乘佛法的心要,浓缩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髓,被誉为顿悟成佛的法门和弘法利生的法宝,其文字简约而含意宏丰,在佛教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心经》蕴涵睿智灵动的禅悟智慧,阐发明心见性的佛法根本。“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明心才可见性,见性才可增慧。“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善用智慧,可以超脱烦恼,修至空明心境。  《心经》自流传以来,注释不可尽数,我们金中选金,难舍能舍,精选了十篇《心经》集注,汇集了十位高僧大德的真知灼见,引导人们领悟《心经》奧义,获得人生解脱的真谛。孔夫子旧书网该图书“十位大师讲心经: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
”已经找不到了, 还有其他店铺销售此图书。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十位大师讲心经》(弘一法师,圣严法师)【摘要_书评_试读】- 蔚蓝网
共有图书3010638种
您的浏览历史
顾客评分:
已有0人评论
字数:暂无&&&&&
页数:370&&&&&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十位大师讲心经: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是大乘佛法的心要,浓缩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髓,被誉为顿悟成佛的法门和弘法利生的法宝,其文字简约而含意宏丰,在佛教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心经》蕴涵睿智灵动的禅悟智慧,阐发明心见性的佛法根本。“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明心才可见性,见性才可增慧。“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善用智慧,可以超脱烦恼,修至空明心境。  《心经》自流传以来,注释不可尽数,我们金中选金,难舍能舍,精选了十篇《心经》集注,汇集了十位高僧大德的真知灼见,引导人们领悟《心经》奧义,获得人生解脱的真谛。
现代人追逐紧张的生活节奏,在无尽的繁忙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蒙覆了尘世中的喧嚣与浮躁,消弥了清静自然的灵性,失却着生命的本真。禅者崇尚人生的超脱,以淳朴归真的修为,闪耀光照千古的机锋,拓建着心灵的家园、生命的净土,营造出灵动空明、深邃广袤的洒脱世界。《十位大师讲心经: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让我们聆听智者的声音,为自己点亮一盏心灯,以般若智慧观照自我,获得殊胜的力量,享受真实自在的人生。
心经讲记(圣严法师)/001佛法的“空”绝不是教人消极、逃避和否定一切;相反,它从空性中教人正视生命的意义,不断努力向上。唯有不顾自己,只关心别人,只度众生,不为自利,才是真正自在解脱的法门。《心经》是所有佛经中文字最精简、组织最严密、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经,我们既可以因它而理解佛法,深造自得,也可以把它当成修行的法门来用功,更可以为求感应而虔心持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弘一法师)/033《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日“心”也。《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须一年。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般若心经讲义(圆瑛大师)/049此经。指示众生,依真心实相般若之体,起观照般若之用。菩萨入生死,不为生死所缚,此中意义,即本无生死可断,亦无涅榘可证也。由观照般若之用,契实相般若之体。照用功深,彼岸自到。实相真心,如镜子;我法烦恼,如尘垢:观照工夫,如磨镜;般若妙智,如镜光。众生心中,本具大智慧光明,虽迷不失。即如镜子本具光明,虽为尘垢障蔽,光明不失。若肯用功擦磨,自可垢尽明生。吾人若肯用功观照,则静极光通,自可契入真空实相妙理。一切众生,正是入世。有人说,佛教以出世为宗,消极与社会国家无益,他不知佛教有大乘故也。心经略说(黄念祖居士)/071一部《心经》可再浓缩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几句可再浓缩成“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再浓缩就只是一个“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经全入一个“照”字,是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一个“照”字开展为六百卷大经,正是“破微尘出大千经卷”,大千经卷申每一字又含无量经卷,是重重无尽。心经讲记(圣一法师)/099背境观心,眼自看,看自己,不是看人。看自己则知自己的过失,能够反省,把自己的过失洗得干干净净,所以六祖云:“若真修道人,常自见己过。”为什么我们不能常自见己过?皆因我们的眼不是自看,而是看人,看人又如何见到自己过,一定要回光返照,然后才见自己过。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123人生的问题很多,但如果给予高度概括,那便不外“生死”二字了。通常人们关心生活,然而,生活只是生的一部分。哲学、宗教重视探讨生的来源及死的归宿。佛教作为生命的科学,人生的智慧,对于有情生死问題,不但有深刻的研究,还有解决的方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解(耕云先生)/173心空的人,度量大,量大的人,什么事都好商量;度量狭小的人,鲁仲连来了也没有用。所以空就是创造、发展的势能。因为海阔任鱼跃,天空任鸢飞,如果不空,有什么用?房子不空,怎么住?杯子不空,谁买?船若不空,一下水就沉了。所以,只有空才能使人不沉沦。般若慧便是空的妙用,契合空性,摒除自我执著,才有自在逍遥的人生。心经抉隐(元音老人)/191对于“功德”二字,须有正确的理解。所谓功者是事功,是一种力量,完成一种事业的力量。中国人造字是很有讲究的。功德的“功”,是工作的“工”加一个力量的“力”,就是我们行事的力量、完成事业的力量。我们由凡夫圆成佛果,不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告成吗?不是一种丰硕事功的完备吗?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349观自在的“现”字很重要,修心关键在一“观”字。此观并非眼观,而是回光返照,观我非空非有、寂寂无念、了了常知的本来觉性,这是修心的总诀。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须臾之间,摄念观心,薰成无上大菩提种。”又:“
摘要与插图
心经讲记(圣严法师)  本论  一、人类观一再蕴一五蕴皆空——人的本身即解脱自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即《阿弥陀经》里面所称的“舍利弗”。“弗”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儿子”的“子”。“舍利”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鸟,这种鸟眼睛非常明锐,舍利弗的母亲眼睛明锐得像舍利一样,所以取名为“舍利”。她这个儿子从母得名,所以叫“舍利子”。  人是由五蕴所成,我们若能如实观照五蕴本空,那么,虽有身心的现象,也能够生活得解脱自在。然而要把五蕴看空,必须用智慧。用智慧看五蕴怎么看法呢?观世音菩萨对释尊的弟子,被称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说:“舍利子啊!色之于空,并没有不一样;空之于色,也没有不一样。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这里的“色”,就是五蕴中的“色蕴”,属于生理的、物质的现象。其余受、想、行、识四种,是属于心理的、精神的活动,它们与空的关系,和色蕴完全一样。也就是在本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下依式写成“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不过为免繁赘,只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句概括了。  何谓“色不异空”呢?“色”在这里是指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互为因缘和合而成。一般不懂佛法的人,听到“四大”就以为是指酒、色、财、气,其实这是牛头不对马嘴。四大乃指地、水、火、风,是物质界的四种特性,因为这四种特性在世间极普遍而作用又极大,所以称为“四大”。地大表现的是坚硬性,如身上的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皮肤、毛发、指甲等;水大表现的是湿润性,如血液、淋巴液、唾液、汗、尿等;火大表现的是温热性,就是我们的体温了;风大表现的是流动性,如呼吸和血液循环。
0人参与评分
很好(5星,4星):
一般(3星,2星):
不推荐(1星):&&&
写购物评价,赢购物积分,可换购物券!好书不要私藏哦,分享给别人吧!
温馨提示:由于每位咨询者提问时间及蔚蓝网促销等不同原因,以下回复仅对提问者3天内有效,其他网友仅供参考!
1件商品成功放入购物车
购物车共件商品,商品金额合计¥97.10
购物车中已有该商品
非常报歉,本商品没有库存暂时无法购买,如果您仍需要该图书
请输入邮箱做缺货登记,到货后我们会给您发邮件通知。
非常抱歉,您购买的数量超过库存,当前最多可买303件,请您修改。  明心见性,几乎所有关于见性的介绍都说的是,明心后见自己的本性,我有一个看法,这个见性说的不是见自己的本性,而是见的万物之性,万物之本性。    明心后,悟空了,静寂了,无个人之意念与欲念了,阻碍自己观察万物的屏蔽消除了,可见万物清澈,顿见事物本性。
楼主发言:1次 发图:7张 | 更多
  这种解释,符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也符合中庸之道中的说法: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因中庸中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说法。  所以这明心见性的这个性,就是见万物之本性的意思,即见天命的意思。
  此时,生其心,这个生其心,即,见天道,见天命,与万物之性 同的意思。
  再说几句,这样看来,这个无所住而生其心,生的即是,见天道,见天命,与万物之性同也, 此时即:天人合一也。    据此,再进一步解释:性空实相, 此时所见即万物之本性,谓之实相也。  所谓缘起,即该干吗,就干嘛,与万物之性同也,顺也。    无所住,也无所定,无空,无相也。
  这样:无所住而生其心,明心见性,天人合一,性空实相缘起。    就全都统一了。
  生,象形,草木萌发貌,音xing,俗作醒。  人心多妄念,杂乱纷呈若尘土扬起,待其落定,则空明湛然,道心惟微,惟空明中可见,即性,从容的生机,觉醒的力量
  也就是“道法自然”之“无为法”。  -------------------------------------  与清净先生同感,道法自然之无为也。    至此,有感:道,儒,释,之殊途同归也。
  清净先生的上述四句,足见先生的意象及境界,前二句,海天似有所明,但后二句感到困顿甚重,向先生请教:    后二句之可同向,是指西方宗教文化科学的同向,还是指东西方可同向而归?    如果是指东西方可同向而归,但海天感到东西方路径相差较大,目前同归上还有较远距离。 依海天的认识,东方文化主体强调内外的和,内上一层,推动外上一层,外上一层,推动内上一层,内外的相和始终是东方文化的核心。     但西方文化的主体是朝外,向外拓是其主题,于内少有探索,于内至今,只发展出了心理学,至于在内外相和呼应这个东方的主题上,似乎才开始。    因此海天感到,东西方的殊途同归,距离似尚远?
  当然,这或是海天水平不足,分别心尚存之故,但上述一段文字的问题未解决,海天于内还不能做到东西方的大统一,只能做到在东方文化内有和谐之感,因此向先生请教。
  当然,说西方主体朝外,并非绝对性的定论,只是感到,目前为止,西方的主要方向还在朝外的方向,西人于内外的和谐上也有过较深的探索,如:康德的:“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这头上的星空,海天理解为外,这内心的道德法则,海天理解为内,这里康德提出了内外的联系,但于内外的和谐上,尚未进一步发展出系统和理论。    同时,马克斯也提出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实现,但海天感觉,马克斯的这句话,重点依然在朝外,而非向内,于内外的相和上亦未进一步的发展。
  从海天的个人理解,人类的内外相和始终是人类的大道归属,在这一点的最终方向和认识上,与清净先生同。     但西方于外的探索上,展出发达的经济物质,及科技理论,可谓成就斐然,于外的方向及惯性尚未变,因此,欲见其朝内自醒,欲见其内外相和的迹象,似乎时日尚远,此为与先生相异之处。
  展出发达的经济物质,及科技理论  --------------------------------  发展出发达的经济物质,及科技理论
  先生水平,境界之高,唯海天平生所谨见,海天需仔细思量,消化,先生的指点及圣言。
  好,先生既言,海天不提便是,否则,便是客套拘泥了。
  海天昨夜深思先生之言,又增感获,如下,与先生探讨:
  至于西方的内外相和,这似乎是另一个问题,且我没有明确表示其相和时日问题(而是指明可同向,此亦即先生于17楼所言),故是否与先生相异,亦似未有定论。且先生亦未有十分的明确,故以“似乎”一词而指。  --------------------------------------------------------------------  相合的时日问题,实属海天的不知,不成熟的表达,海天内心亦察,故用似乎,呵呵。    海天认为内外相和为人间大道,故臆推想:西方外扩受阻后,会经历一个内省的经历,从而再如东方般探索内外相合之道。在清净先生指点后,明白了此种看待西方问题的想法实属片面,孤立的错误观点;     同时,如单纯看待西方的发展及未来,也确实如先生所言,是另一个问题。此题答案,海天已在先生后文中感知,西方将在与东方的交合,交融中,渐进改变。    故,此非与先生相异,实乃层次不如也,哈哈。
  在内外相和的问题上,东方传统的思想智慧具有“内”的优势,而于“外”有所欠缺,西方则相反,故东西方的优势互补、互成而共进,方契合本源真义的中庸大同之道。内为外之根,外可证而正显内之能,故相得而益彰,是为上。    所谓内外相和之要,是由内在的根源澄明而可融外和合,故儒释道亦无惧无拒西哲、马哲、耶与科等人类文化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切优秀的成果,由内在的本源澄明而共和之、融合而永续发展之。这是我诗中之义。  ---------------------------------------------------------------------    先生此两段话,给海天如下启示:    1:内外相合的中庸大同之道确为人类未来之大道,见此与先生同,甚欣喜。    2:东西方优势互补,互成而共进,揭示了世界未来上百年的运行方向,此为大气魄,大眼光也。将国人几种错误的偏激方向以纠正,其一为茫昧的顺从,跟随西方,另为固守传统教条,僵直抵触自封,三为惧,自与西方接触至今,国人多在此间摇摆,错也,误也。无惧无拒二词犹能体会先生之明识与气魄。    3:指出了内外相合之要的根基及关键,在于,根源澄明。本源澄明,则可摆脱执见,偏见,及上述的摇摆,根正基强,开放吸收,而此根基,正来自于我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点,此为正宗根基,无惧无拒之根也,为国人对我传统文化之信心增强,大大助力。    4:内为外之根,外可证而正显内之能,故相得而益彰,是为上。  海天以为,此句为求学问之根本要诀,从而有利于弊除国人文化中清谈之弊病,与先生另一回帖中“无为而无不为”的阐述暗合。
  故此道德文化的融合所具有的意义是,应对导致灾难的各宗教与思想文化的冲突与争斗、乃至战争,而成为世界的和平与和谐的动力与保障。  --------------------------------------------------------------------    指出了实践的目的及意义,以善为本,弘道立命;同时,印证了上述的:学,将以实用,以避空谈的知行合一。    从现实意义上,科技物质发展到今天,欲以物质再如过去几十年般的飞跃层次提升,似以较难,虽不能说尽头以至,但在近几十年的生产,交通,信息,娱乐的技术提升之后,今以现滞象,以十余年来,物质发达国家欧,美,日,生活物质面的停滞可知。    而未来几十年,全球主题将面对的是各宗教与思想文化的冲突,争斗、以至极端之战争,故先生所提之,道德文化融合,确实为大德真知之言也。
  与先生交流,收获甚多,尤以,对东西方交合发展之未来,海天过去确实困惑,今从先生处得以启迪,甚喜也。
  先生自谦了,海天未曾系统学习过,诸多基础知识不足,唯持善念,喜参究,以后要向先生,多学习,探讨。    谢先生祝福,海天亦祝先生元宵佳节,润福,吉祥!
  楼上,桥是用来渡河的,从此岸到彼岸渡河的工具,过河了,就往前走,从这个意义上,你说对了一半,但从另一个意义上,佛法无边,前面还继续有河要渡,在这点上,你就错了。    另外,过河了,亦不必刻意贬斥用过的工具,此乃着相也。    看了其他贴,发觉你几个贴都贴了上述这话:),海天就表述一下自己观点了。
  万物之本性与自己的本性有区分吗?如果没有区分,何谈见到的只是万物的本性而不是自己的本性?如果没有区分,见自性即见万物本性,又何谈所见只是万物本性呢?更何况,从佛教来说,万物有所谓的“本性”吗?如果万物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本性”,又何谈见万物之本性呢?连万物都是意识攀缘而生,又何谈万物本性呢?再进一步,就自性而言,亦是一无所见,只不过是空和无而已,故所谓自性只不过是假借名言而已,何曾有真实存在?所谓自性不过是能见与所见合一不二而已,此状态下心意识绝平静,再无纠緾攀缘,实际并无所“见”,故为空为无。
  清净先生好,先生在上面的回复中留了:法如筏喻,登岸可舍。看了后,觉得和我说的上半段是一个意思,和前面那位先生的其中一部分内容也相似,又去百度了一下,知道佛经中有这句话了。     海天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不过在这之前,得先介绍一下自己:  
  恐先生见笑了,关于佛经,海天未曾读过,也未曾读过《大学》,《中庸》等,也没有系统专业的学习过哲学知识,所以许多都不知道的,到目前为止,海天在经书上,只认真读过《道德经》,琢磨过辩证法,20余岁时,机缘所至,读过当时南怀谨先生的全套出版,以及平常杂乱阅读中对佛,儒,道中一些简单知识的了解。 不怕先生见笑,先生说过的不少词,比如:民胞物与;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见思惑,等等,海天都是现去百度后才知道的,呵呵。    虽然许多知识,典故,海天未知,但因从小就喜欢思索,后来又明白了,用“善”这一标准去作判断。通过生活中的实践,日积月累的思索,海天才明白了上述的一些感悟,这是海天的实情。
  关于佛法无边,前面还继续有河要渡,这是海天当时随心随口就说出的,今天,我仔细思索,我这个随心随口后面包含着什么呢,想到下面几点,与先生说说:
  1:曾在其他地方贴上回过一问题:    “何为僧?何为佛?施主重佛缘还是重僧缘?”  -------------------------------------------------------------  当事人欲出家但回答不出来,海天看后直接的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回答不了,僧是修自己,以自己为重心,佛是修天道,无我的。问你这个问题,是问你有没有求道,普世,对世间众生的慈悲之心,还是学佛只想化解你自己的痛苦。      2:我又去搜了一下,曾经看过的一段话:    “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这段话中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心正,修身后,这才是开始的意思。      3:我过去也没仔细的去了解,小乘和大乘有什么区别,但我感觉这个话题和此有关,所以又去搜了一下,在下述连接中,说,小乘是度自己;大乘是度自己,又度他人。  /question/.html
  所以,如果说如果通过上面所说的小乘的实践,达到个人解脱的境界,是许多人修佛的目的及愿望的话,那,那位先生说的有些道理,渡河弃筏是对的,但如果是有普世的慈悲之心的话,那这才开始,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许多的困难和未知,所以海天说:“前面还继续有河要渡”。    这是海天内心的真实想法。
  作者:体用不二
回复日期: 14:35:00    万物之本性与自己的本性有区分吗?如果没有区分,何谈见到的只是万物的本性而不是自己的本性?如果没有区分,见自性即见万物本性,又何谈所见只是万物本性呢?更何况,从佛教来说,万物有所谓的“本性”吗?如果万物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本性”,又何谈见万物之本性呢?连万物都是意识攀缘而生,又何谈万物本性呢?再进一步,就自性而言,亦是一无所见,只不过是空和无而已,故所谓自性只不过是假借名言而已,何曾有真实存在?所谓自性不过是能见与所见合一不二而已,此状态下心意识绝平静,再无纠緾攀缘,实际并无所“见”,故为空为无。  -----------------------------------------------  前面说得有点绕口,看得有点晕,但感觉好像没多大的区别,因为这个故后面的结论和海天的理解没什么差别:所谓自性只不过是假借名言而已,何曾有真实存在?所谓自性不过是能见与所见合一不二而已,此状态下心意识绝平静,再无纠緾攀缘,实际并无所“见”,故为空为无。    当然,有此结论的话,前面那些本性啊,自性啊,万物之性啊,都可以当做用过的名词丢开就是了。  
  我觉得这种解释也好。是和我自己“人性是物性的精华和部分”吻合的。我顶。
  楼上,是的,据此,海天曾推出,我是谁的一个结论,我是谁,答案是,我是时间和空间的片断。人这个物,是时间和空间片断的一个映射。
  嗯,清净先生好,从这个时间与空间片段的映射,我还推出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待理清后,与先生和各位探讨。
  作者:清净幻现2011
回复日期: 20:46:00    心性晦物性,点物示同性;性空非顽空,真空证妙有    ---------------------------------------------------------  嗯,加上36楼清净幻现说的这几句话,我在35楼说的才算完整。
  清净先生的那四句诗,我读得似懂非懂的:)
  今天,先写了一段,先发来看看:
  一:为什么说人是时间和空间的片断呢? 这里没有再说映射了,映射是形式上,我们把形式丢开,直接用实质,这样以后好理解一些。人,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片断。     抛开人物理上的差别,高矮胖瘦,性别,种族,年龄等,抛开人作为动物的生物属性,那可以说,人在出生时,人的内心是个空洞,是个空袋子,当人开始成长时,这个空洞开始填装东西,而这些东西,就是由周围的环境和人填给他的,当他主动开始认识时,所能认识的也是周围的环境,把这个环境定义为围绕他的时间和空间,觉得是可以的。    空间好理解,比如狼孩,成长在山林,围绕着的都是狼,当稍微长大后,他的内在成为了狼;  比如在一个封闭的山村中,在一个隔离的海岛上,当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后,他的内在是不可能超出对这个山村和海岛的认识的,比如大多数人成长的家庭空间,乡村,城市空间等。    所谓时间呢,这里是指在普通社会化的环境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父母,家庭亲人,学校,区域,社会等非空间环境内容的影响,这些非空间环境的内容,是时间内容沉淀后的结果,比如受祖上三代的影响,这就是受到100年左右内容的影响,我们是那个区域,那个国家的人,就受到这个区域,国家的习俗,文化,宗教等的影响,而这些都是过去时间内容的沉淀。对于大多数人,主要是受到空间和过去及现在时间的影响,少量的人,具有前瞻开拓性的人,还会受到未来时空的影响,这些少量的人,是探索者和领导者,是具有更大时间和空间的人,是大时空的人,但依然是属于时间和空间的片断中的。    上述是对这个结论的说明和解释。    二:关于林深先生的“人性是物性的精华和部分”。这种说明,类似于我上面的时空之片断,但有些不同意见,这个精华是带个人主观认定的,不具有客观性,同时,这是属于性质的描述,这种性质的描述,也不具有准确性,比如一个人在很恶劣的环境中长大,他长大后具有精华的概率性就低很多了;人性是物性的部分,什么部分呢?这就是我说的归结为时间和空间片断的部分。 关于“人性是物性的精华和部分”,我感觉,这样可能更好一些:人性是物性的部分,这部分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这些性质是怎样的,这样来描述,可能更好一些。
  作者:海天君平
回复日期: 22:13:00    所以,如果说如果通过上面所说的小乘的实践,达到个人解脱的境界,是许多人修佛的目的及愿望的话,那,那位先生说的有些道理,渡河弃筏是对的,但如果是有普世的慈悲之心的话,那这才开始,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许多的困难和未知,所以海天说:“前面还继续有河要渡”。        这是海天内心的真实想法。  ==================================  无我无你,无法无天,一切都是空无,又何须慈悲之心?呵呵。
  楼上,你这句话用上面小乘与大乘中的一段话来回答:    大乘菩萨道的思想学术,开拓小乘厌离世间的思想,化为积极人世的精神,不但要以出世的心情,跳进人间的火坑地狱去救世救人,而且要救一切众生;不但要度化善人,而且要度化恶魔;不但赞叹笃信佛道真理的善男信女,同时也赞叹凡是具备这种同一真理、同一原则的异宗外道,虽然对于最高见地因有差别而形成说教的方式各有不同,只要是同具慈悲觉世的心肠,认为即同于大乘菩萨道的同行善友。    下面有个佛学扫盲帖中,写了佛,菩萨,罗汉的差别:    佛:是修行获得成果的最高层次,特点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三项都齐全。   菩萨:是修行获得成果的次高层次,特点是“自觉、觉他”,缺“觉行圆满”这一项。   罗汉(阿罗汉):是修行获得成果的基础层次,特点是“自觉”。缺“觉他”和“觉行圆满”这两项。   
  从人是时间和空间的片断这个结论,体会到几点,与大家探讨:
  一:东西方哲学的差异及一些现象的解释:    东方哲学:理解了人即时空之片断,那站着绝对旁观者的角度,人这这个小物本身就是大物世界中的一部分,所以东方哲学中讲“人顺天”,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这个顺字就体会了小物是大物的一部分。这也是前面说过的,目前看上去,显示出的,东方思想智慧内强而外弱的特点,但这个“弱”本质上,并非是弱,而是由于“顺”的原因产生的,这个“顺”是因为不愿意对“天”逞强对抗的原因造成的。 这样,许多的问题现象都好理解了,把皇帝人为的塑造为“天子”,也是在这种哲学文化下的自然产物,并由此塑造了中国两千年来的社会结构关系。    关于这个外弱,要说明一下:这“外弱”是在近两百年与西方对比之后,才发现和明白的,如果无和西方的对比,那这个“外弱”的感受,也是不存在的。 关于到底是不是弱,这一点,在后面还要叙述。    西方哲学:强调人是主体,把世界分为客体和主体完全对立的两面,没有东方这种,人的主体顺客体,人这一小物是大物之一部分的意识。所以,西方的人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一个完全单向的,对抗,主动,改造的关系,同时,在社会学上,西方人把精力花在了研究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这样就带来了民主社会理论和发达的科技物质这两个结果。 但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西方始终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于是把自己不理解的,就推到上帝那里去了,并由此寻找归属感。也就是说西方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各自单方面的研究,宗教,社会理论,和科技物质,是单方面进入的,三个方面之间缺乏整体的联系。    所以,西方在解释,“我是谁”的问题时,就会茫然,只可能推到上帝那里去。同时,西方文化中由于缺少主体和客体和谐关系的认识,当上帝不能解释时,当科技物理有局限时,与东方的外弱相比,西方更容易在内在上发生混乱,在归属感和精神方面发生混乱。    这段是,自己的一些感受而已,不是重点,重点在下面的一段。
  二:如前“人是时间和空间的片断”所述的,人是时间和空间片断的产物,那么我们可以解释,人群与人群的差别是什么造成的这一问题。这里说,人群,是忽略了过于微观的个体的特性来说的,说人群是比如说中国人,或者,那个省的人,或者其他国家的人,美国人,日本人,爱斯基摩人等等。    人群与人群的差别是什么造成的?明白了人是时空之片断的产物,那么人与人的差别就是时间与空间的边界造成的。    这个时空的边界,如果增强,隔离,那么相互之间的封闭性就越强,相互之间时空内容的互换就会越弱,人群与人群的差别就更强。 现实中带来的结果就是,沟通和理解的困难,矛盾的产生和强化。 反之,如果这种时空的边界消弱或消失,那么人群与人群的同质性,同类性就会增强。    写上面这段话,是要说明个什么呢?    结论是:现在,在交通工具,网络信息工具发展到时空边界逐渐消失的情况下,那地球上的人类的同质化,同类化就会增强,国家文化间的差异就会削弱。    这里,贴一段以前写的话:中国人是很强大的,在过去交通工具能达到的条件下,西至戈壁高原,北至苦寒之地,东南至海洋,中国人能到达的范围都进入了中华文化圈的范围。 也就是说,过去在人力,交通的时空边界能达到的时空范围内,中国人都能同化。与第一点中提到的,东方文化真的外弱吗,历史曾经证明过,而现在开始,进入再一次,长大数世纪的证明了。那在未来,世界面临什么样的局面和趋势呢,就是国家和地区核心文化的竞争和磨合的局面。    上面这段,是对前面“未来几十年,全球主题将面对的是各宗教与思想文化的冲突,争斗、以至极端之战争”这句话的一种说明和阐述,同时也是对未来大同社会的一种猜想。  
  还有一段,等写好再发上来了,休息一下。
  第三点:西方在向东方走近:    说到这一点,由于不是学哲学的专业人士,也缺乏相关的知识,所以这里,只是把一些过去看到的现象陈列,顺便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1:牛顿在物理科学研究到一定地步后,晚年开始进入神学。(个人评论:分裂不能持久,需要归属)    2:爱因斯坦更进了一步,他说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     3:索罗斯是西方最为成功的金融投资家,他的成功来自于他的投资哲学,包含三点,不确定性原理、反身性理论、开放社会理念,我主要说一下前两点的感受。    不确定性原理来自于他的老师波普:科学理论不能被证明是正确的,只能被证明是错误的。不确定性原理和西方的逻辑,理性结构有背离,但索罗斯成功了,虽然他的哲学是并没有被西方认可。    而东方文化中对这种不确定性有着天然的适应性,无为,道法自然等,或者说,人这个小物在天这个大物下,对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有着坦然的接受。    反射理论,实际上就是东方文化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反馈关系。也就是说,他的理论脱离了西方的前面说过的,主体对客体的单向关系。    这里,例举索罗斯,是因为他在西方文化的丛林中,在他老师的影响下,探索出了与东方文化核心几乎一致的哲学认识,他成功了,并且是最成功的。这个例子是很有说服力的。
  上面这三点,都是我在想到,人是时间和空间的片断后,慢慢体会到的几点,不成系统结构,只是些感受和想法而已.
  这个空不是那种物理上什么都没有的空,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空;    而是在知道后,用容纳,用厚德去承载后,然后做到了放下,放下后,清净了,澄明了之后的空,这时候是无为的;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有为;关于,有为与无为,清净先生在其他帖子上有段回帖,这是目前我看到的,对“无为有为”最好的解释和阐述,我把它放在这里,以后好经常看:    有为无为皆名相,关键是除贪嗔痴,化欲证慧真无为,转识成智无不为。        “天行健”,何以能“刚健”?“无欲则刚”,故“欲之无”乃“无为”之真义。        “欲之无”包括克治贪欲(“克己复礼”)、进化其欲(“为己成仁”、“炼己证信”)等直道。        “自强不息”乃“无不为”,如何“自强”?“自胜者强”。        何为“自胜”?——“克己复礼”、“为己成仁”、“炼己证信”等直道。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无为法”成就“出世的精神”,“入世的事业”是“无为法”得以成就所运作的“无不为之法”,而不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中所指的那个“有为法”(贪欲等做作沉沦之为,皆导致“梦幻泡影”)。  
  呵呵,无为有为本是一体两面。可不是海天君平所说的那样,  还没懂什么叫见性吗?见性就是“能够了知的性能”。有佛缘,但也不要对经典妄加解释哦,
  补充一下,  比如一块镜子,镜子是无为,镜像就是有为,  众生自性平等,但是不能自知。明白了没???
  楼上好,感觉你的说法不对,也很模糊,和上面的那句类似:“无我无你,无法无天,一切都是空无,又何须慈悲之心?”并没有真明白。    我曾经看过一位修佛很多年的居士对明心见性的解释,总的一个感觉就是在顽空中绕,出不来。      
  你这个“镜像就是有为中的有为”和上面那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中所指的有为是一样的,不是我说的“有为”。    你这个有为还是处在第一层面的自性后的反射,还没有进入清净澄明,要清净澄明后,才会产生第二种“有为”。
  不辨了,这贴子只是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已,说完就该结束了,呵呵。    结贴。
  无所住而生其心,明心见性,天人合一,性空实相缘起。  或者说观照般若 不出户 知天道 也是统一的了  
  “不二法”和无分别可以回答。
  理论的思辨和实修是两回事,思辨千年也认识不到本性。
  每个人具足八识心王【眼,耳,鼻,舌,身,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每个人的八识心王的功能体性是一样的,比如眼见的功能,耳听的功能大家都一样,不一样的是功能缘的境不一样,就形成了每个人不一样的心行。在自己身上找到第8识【阿赖耶识】就是明心。八识心王的每个功能体性是不一样的,眼见的功能不能耳听,这就是界限,界限是很清晰的,明确的,一点都不会乱的。乱了的话,把眼睛蒙住,耳朵就能看见了,真实的现象呢,是根本不可能的。把眼睛蒙住,在去走路看看,你能走的很顺畅吗。意识心的功能是思维,分析,判断。见闻觉知,这个界限也是很明确的,第7心末那识的功能是时时做主,处处攀援。意识心的思维,分析,判断的心行后,做出决定的心行是要交给末那识来完成的,所以自己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末那识来完成的。这也是造业的根本,我们都以为意识心是我们现在的我,其实不是的,我们现在的我是时时做主,处处攀援的末那识。意识心在晚上睡觉无梦的时候是消失了的,他一定要依附一个心行第2天才能够醒过来。依附的这个心行就是末那识。没有末那识的处处攀援的功能,自己根本不会醒过来,比如听到闹钟响,有人推你-----。末那识很顽固就是因为处处攀援,时时做主形成的习气。我们的品行,性格,脾气就是因为末那识形成的习气造成的。所以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在世间的一切的行走坐卧是八识心王的配合运作来完成的。这些心行的运作配合的很好,一点都不会乱的,明心就是在自己身上找到第8心【阿赖耶识】。第8心【阿赖耶识】真实存在。一点不虚。不了解八识心王的功能体性才会说空。佛法三乘,一乘-有,二乘-空,三-大乘佛法空有。第8心【阿赖耶识】的体性是【空有性】【恒而不审】。明心才只是修学佛法的开始,才只是刚入佛门。后面还需要无量世的---见性,十地菩萨位的修行路,在这之前的修学都是培养资粮的过程,明心后也是培养善根,培养菩萨种性,世世常行菩萨道,护持佛法的过程,要做好无量世的准备。
  lz不必把自己的本性和万物的本性区别 其实是同一物
  作者:糯稻
回复日期: 17:12:00  lz不必把自己的本性和万物的本性区别 其实是同一物  ---------------------------------------------------  是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禅和
回复日期: 21:47:00  我们都以为意识心是我们现在的我,其实不是的,我们现在的我是时时做主,处处攀援的末那识。末那识很顽固就是因为处处攀援,时时做主形成的习气。我们的品行,性格,脾气就是因为末那识形成的习气造成的。所以每个人都不一样。  佛法三乘,一乘-有,二乘-空,三-大乘佛法空有。第8心【阿赖耶识】的体性是【空有性】【恒而不审】。明心才只是修学佛法的开始,才只是刚入佛门。后面还需要无量世的---见性,十地菩萨位的修行路,在这之前的修学都是培养资粮的过程,明心后也是培养善根,培养菩萨种性,世世常行菩萨道,护持佛法的过程,要做好无量世的准备。  ------------------------------------------------------  上面贴的这段话很有启发,谢谢。
  楼上,看了第一页,觉得有不少问题,就没在看下去了:  1:你这个帖子,情绪性太浓,而情绪性太浓的原因,是因为心性功夫还没到位,所以,你理解的儒可能有偏颇。  2:总的观点不明显,寻章摘句比较严重,就是只拿只言片语来反驳说明,系统大成的说明不到位。  3:有一句话,你说对了:帝王们利用儒学愚弄百姓的目的与过程。人民对儒学的误解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此,所以对此与理解和区分是必要的。
  嗯?上面的75行,有人的质疑不见了?  我76的回复是对此回复的,说明一下。
  楼主悟性极高哈,仅仅学佛的话太可惜了  
  作者:TYID007
回复日期: 15:50:00  -----------------------------------------  谢谢,现在,主要在学习金融投资。
  明心见性之见性,说的是证得眼见佛性、六根见佛性,即证得一分或多分、具足首楞严三昧、狮子吼三昧的境界。可参看大般涅槃经佛为狮子吼菩萨讲眼见佛性那一段。  当然有时候见性,说的是能见之性。这是另一个意思。
  谢谢楼上的提示,在百度搜索首楞严三昧、狮子吼三昧的过程中,在莲花生大士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由无明显现出无常的心念流转形成了意识,意识的相续形成了时间性质的存有,而意识与意识的相对,显现了相对的空间特性。  这段话与上面所述的“人是时间和空间的片断”有一定的契合。 但当我作了“人是时间和空间的片断”的结论后,但仍然感到意犹未尽,因为这只是表象上的定义,接下来就直感到与意识有关,所以接着就在这里又发了一个帖子,来尝试了解:想到一个问题:意识之外有什么?是什么?  /techforum/content/666/14780.shtml  现在这句话,“由无明显现出无常的心念流转形成了意识,意识的相续形成了时间性质的存有,而意识与意识的相对,显现了相对的空间特性”,就对这两个帖子作了一个完好的总结了。
  “由无明显现出无常的心念流转形成了意识”  、、、、、、、、、、、、  阿含经说
意法为缘生意识。心念本身就是意识。意识本身就是刹那刹那生灭不住的。建议您最好还是多看经论。  意识之外还有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关于阿赖耶识,大乘显识经说“非 未 见谛 而 能 见 识,识不可见”
解深密经说“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诤论。寻思但行诤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法涌当知。譬如有人尽其寿量习辛苦味。于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欲贪胜解。诸欲炽火所烧然故。于内除灭一切色声香味触相。妙远离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言说胜解。乐着世间绮言说故。于内寂静圣默然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见闻觉知表示胜解。乐着世间诸表示故。于永除断一切表示。萨迦耶灭究竟涅槃。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法涌当知。譬如有人于其长夜。由有种种我所摄受诤论胜解。乐着世间诸诤论故。于北拘卢洲无我所无摄受离诤论。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如是法涌。诸寻思者。于超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内证无相之所行 不可言说绝表示 息诸诤论胜义谛 超过一切寻思相”
  楼上,谢谢指点,有这么几点,可以交流一下:
  “意识的相续形成了时间性质的存有,而意识与意识的相对,显现了相对的空间特性”,这段话,自己觉得意义重大:  对个人而言,以明德之愿力变质无常的心念,由无明而澄清,而愿力,是阶段性的步骤,也是无为到有为的过程。  对佛家修为而言,意识静寂后就是时间的静寂和空间的消失。  对各群体而言,意识与意识相对的消除,就是空间的融合。这是将来全球融合的关键点啊(如果那一天到来的话),同时也为现在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啊。
  “意识的相续成时间,意识相对成空间”,是否可能在物理学上还有些启示?  意识是能量(如神通);时空的互换(轮回及穿越)的可能性及意识的根源性;相对论中对时间不同感受度;地上一年,天上一天;其他空间的存在性等等,这些在佛教中都有些故事的。
  关于读经纶,有些个人的看法,实在说,上面一段经文是一点都没看懂。自己有个看法就是,需要什么时,在看什么,用什么。在遇到问题时,在带着这个问题去想,去看经文,去找答案,这样一边思考,一边理论联系实际,会比较有意义些。  说起经文,第一,那么多的数量,并且语言上又有那么多专有名词,读起来确实不容易,太累;  其二,没有实地感受,读起来,又能真的明白多少呢,那么多人读起来,又有几个真明白的,反而更多的是被文字名相所圈住,成了说文解字,而忘记了是要真解决问题的。同时,觉得如果不能把道理说得浅显易懂的,可能都还是没真搞懂的,坛经中有云: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这里重点是在心行,也就是说:经纶中说的真知,如果你是在真的心行的话,是会慢慢感悟到的,那其实读不读经文,并不是很重要的,比如过去的有些不识字的人,但是还是明白人,六祖初学时,也不识字的啊,所以自己觉得,这个“读经文”也只是个相互的印证而已。同时坛经中也说了:“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其三,对真知寻求有层次性的上升过程,如果在还在低层,觉得就在低层老实用功就比较好,上了一层,就在上的那一层再用功,经纶的复杂,博大和层次性,对于许多学者而言,如果根基不足,过于盲目拔高,有虚停高处之感,反而无益,这个问题主要是缺乏明师指导的原因。  当然,上面说的这些对于专门研究经文的学者是不合适的,这种情况下,是需要通读和博览的,自己目前,完整看过的,就只有《道德经》和《六祖坛经》,许多道理都说得很明白的,一是经典,二是可能不象其他经书是翻译的原因吧。
  关于明心见性,  我参证的体验如是:  因地——无实无虚,无法无念;  行地——不住无为,不尽有为;  果地——如如不动,生生不息;  有同境同修吗?
  头上安头,不达究竟涅槃………真性自如,遍布法界,等无分别,非要分出一个自己与他物、万物,岂不知你每天拖着的就是一物……你所理解的性,更像人们臆测的法则、规律、上帝之类的玩意,算是半只脚踏进禅境,有点无色相的意思了
  @不滞不离
0:14:00  关于明心见性,  我参证的体验如是:  因地——无实无虚,无法无念;  行地——不住无为,不尽有为;  果地——如如不动,生生不息;......  -----------------------------  没达到不昧因果、俯仰乾坤境界。因地,不在有无间,执有无增业苦;行地,有无为皆是为,果地更加显出 没跳出生死境界……楼主对于业之“生”已很熟稔,只要还需在“死”上下功夫,生死两途皆通,悟透业缠业空份上,便可直转向上,这还不是尽头
  作者:奇狮爷
回复日期: 0:41:00  你所理解的性,更像人们臆测的法则、规律、上帝之类的玩意,算是半只脚踏进禅境,有点无色相的意思了  ---------------------------------------------------  好像是这么回事,先生能一眼看出,高啊。
  只要还需在“死”上下功夫,生死两途皆通,悟透业缠业空份上,  -----------------------------------------------------------  不知从何处着力,先生能否指点一二?业缠业空份上,请教,作何解?
  业缠业空  -------------------------------  是啊,一切都是业力的缠绕,共业之网的缠结,缘不过是时机而已,其实有何生死,业业循环而已,不过,愿力作何解呢?一世应有一世的愿力啊,自己目前是这样觉得的。  先生这句话,觉得与缠中说禅中说得有些接近,再去看看他的教你打坐系列。
  你所理解的性,更像人们臆测的法则、规律、上帝之类的玩意,算是半只脚踏进禅境,有点无色相的意思了  悟透业缠业空份上  ------------------------------------------------------  上面的性,自己倾向于“道”这个词。  佛学,觉得是倾向于认知,是静态的,因为静态有助于认知.悟透业缠业空,目前觉得依然是属于静态认知的。  但认知的目的是有为(如同佛学中的大乘),因为有愿力的存在,有为是动态的(或在另一个更广义上,也可说是精态的)。  今天在缠论中看到这么一句话:阳者,业之显发也;阴者,业之藏隐也。这话或可视作佛道的结合点,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  缠论原文:心者,业之集也。物象者,业之显发也。所谓阴阳者,离心而论阴阳,名言也。离心无所谓阴阳。阳者,业之显发也;阴者,业之藏隐也。一阴一阳,成此共业之心,即道也。道者,必依世而托时,道本无道,依托心之共业而道也。
  @奇狮爷 89楼   没达到不昧因果、俯仰乾坤境界。因地,不在有无间,执有无增业苦;行地,有无为皆是为,果地更加显出 没跳出生死境界……楼主对于业之“生”已很熟稔,只要还需在“死”上下功夫,生死两途皆通,悟透业缠业空份上,便可直转向上,这还不是尽头  ------------------------------------------------------  多谢指教!  末学的确正在参证死关,梦中得些启悟但不是很明晰,需要实证才敢确定。  水火好济,电磁可恒,唯光暗转业障重重,只好请佛菩萨慈悲加持,就地还家,当下解脱。
  @海天君平
0:53:00  业缠业空  -------------------------------  是啊,一切都是业力的缠绕,共业之网的缠结,缘不过是时机而已,其实有何生死,业业循环而已,不过,愿力作何解呢?一世应有一世的愿力啊,自己目前是这样觉得的。  先生这句话,觉得与缠中说禅中说得有些接近,再去看看他的教你打坐系列。  -----------------------------  我参证的“业缠业空”是指真妄不二,缚脱同源。  有同修师兄可以印证吗???
  @海天君平
23:48:00  你所理解的性,更像人们臆测的法则、规律、上帝之类的玩意,算是半只脚踏进禅境,有点无色相的意思了  悟透业缠业空份上  ------------------------------------------------------  上面的性,自己倾向于“道”这个词。  佛学,觉得是倾向于认知,是静态的,因为静态有助于认知.悟透业缠业空,目前觉得依然是属于静态认知的。......  -----------------------------  感觉楼主还是喜欢用心意识解悟明心见性的空性,你若认为是“道”,那道法自然是什么???何况道可道非常道,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最好保持沉默,如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最后:时,维摩默然……
  你若认为是“道”,那道法自然是什么???  ----------------------------------------  前面提过的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法自然最简单的说法就是,该干嘛就干嘛。
  @不滞不离
22:38:00  -----------------------------  如果拿一说即错的观点来看,确实是没必要说,也不能说,但是本来就在探讨,所以要说的,感觉你内心拘谨甚重,这个拘谨和沉重是什么原因呢?
  明心见性之后该干什么呢?
  从个体层面到社会运动层面视野的转变:  如果说过去,是一种对包含社会自然个体在内的各种现象的思考,主要是一种被动的应对和认知,这里包括对外(社会与自然),对内(个体内在的惑),那现在,觉得可以是主动的了解探索:社会运动规律,逻辑,结构,演化的方式,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存在的各种状态及现在所处的状态等等,如果从社会演变这方面去看,许多似乎单独的事件,都较容易明白。  并且:个体与社会,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犹如江海中的浪花与潮流,了解背景,个体的命运也较容易清晰,另一个比方,犹如历史戏台上的演员,戏台是处于一个什么场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状态,那演员的大致戏份或能主动性发挥的程度,方向,结果等,都会有些初步的预见。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慧增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