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海军衰落为什么衰落了

帝国的落日:英国到底为什么会走向衰落
帝国的落日:英国到底为什么会走向衰落
在20世纪初期,英国还是那个赫赫有名的大英帝国,此时美国在怎么不愿意也只能做世界第三,因为世界第二是德国。但是短短30年之后,大英帝国已经种种的跌下来神坛。此时英国虽然还拥有很强的实力,但是已经沦落为美国的助手。面对强大的苏*联,英国已经丧失了单独对抗的底气,不得不抱紧美国的大腿。那这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一、疯狂的军备竞赛和广阔的殖民地
德国是欧洲列强中的后起之秀,也正因为它崛起的太晚,以至于它崛起时,世界已经基本被瓜分干净。德国未来与英法等国争夺殖民地,开始寻找国家共同对抗这两个老牌帝国。但它找了两个不靠谱的国家,意大利简直是万年坑爹的货色,至于奥匈帝国,它搞浪漫可以,打仗它差得远。起初是法国和俄国一起对付德国,英国表示很不屑。这个时候的英国还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老大,他对这些国家的争端不感兴趣,因为英国认为大英帝国足以面对任何威胁。但是德国越来越强大,英国最终放下了面子,加入了法国和俄国的联盟。英国与德国展开了海军竞赛,英国表示:&德国每建造一艘战列舰,英国就建造两艘作为回应。&英国虽然实力强大,但是双倍的支出让英国也不堪重负。
1918年,德国宣布投降,德国在全世界的100多万殖民地被英法等国瓜分。其中英国拿的是大头,法国只得到了20%。有很多人认为殖民地广阔就一定赚钱,其实也不一定。从一战结束以后,英国为了维持庞大的殖民地,每年都在赔钱。截止二战爆发之前,英国已经亏损了45亿英镑。1929年,从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英国作为欧洲大国,自然也不例外。英国的经济下降了20%以上,这对英国的打击是巨大的。就在这一时期,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出事了。印度人民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下开始民族觉醒,英国为了维持在印度的统治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打击是致命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对英国造成了一些影响,但英国在世界上还是说一不二的,美国最多与英国平起平坐。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造成的损害太大,大到几乎崩溃的程度。1939年9月,二战爆发,德国在与苏*联瓜分了波兰以后,迅速掉头西进。荷兰、比利时相继陷落,号称欧洲大陆第一的法国也只坚持了不到40天,随后法国向德国投降,维希政府唯德国马首是瞻。此时整个西欧只剩下了孤悬海外的英国还在抵抗,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演讲:&我们决不投降。&也正是因为英国孤悬海外,才致使德国的坦克大军毫无用武之地,要知道英国的陆军其实很水。
------分隔线----------------------------
环球军事热帖排行榜
环球军事报道排行榜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无不与海军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政府5月26日发表《中国的军事战略》国防白皮书,强调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
数百年来,从西班牙到荷兰,从英国到美国,几乎每个大国的崛起与发展都与海军的强大、海权的巩固息息相关。即日起,“天下军事”推出“大国海军”系列策划,解读海军在国家崛起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透视各国海军的历史与现状,可从中得到诸多启迪与借鉴,敬请关注。
在人类历史上,要了解海军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英国无疑是最佳样本。曾拥有世界最强海军和最多殖民地的英国,对近现代人类历史和文明投射出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大英帝国“日不落”的辉煌,虽已随其海上霸权的失去而终结,但英国海军由小到大、又由盛而衰的历史,仍不乏解读与思考的价值。
从欧陆逐鹿到海洋扩张——
弱势岛国崛起为欧洲强国
地处西欧一隅的英国,是个不折不扣的海洋岛国。从上古时代到中世纪,罗马军团、日耳曼人、北欧海盗……接踵跨过英吉利海峡踏足不列颠,在相互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英吉利民族。近代以前,易遭大陆方向侵袭的梦魇,为英国的对外政策烙上了深深的“大陆印记”。英国积极地介入大陆政治,在建立“跨海峡帝国”的梦想中耗费了几乎全部热情和精力。
16世纪初,随着英法百年战争的结束和都铎王朝的建立,无奈离别大陆的英国人,方才开始明确地朝“岛国民族”的方向发展。此时,地理大发现正使欧洲经贸重心从地中海向“西欧-大西洋”方向转移。为对付外敌入侵,都铎王朝的君主们开始组建和加强一支正规海军,并自觉地把视野转向海外。
正式成立于1546年的英国海军,在与海上强国西班牙的财富争夺中找到了发展的催化剂。1588年,被英国海军海盗式的打劫勾当所激怒的西班牙君主,出动庞大的“无敌舰队”,意欲一举踏平不列颠。殊不料,以大海盗德雷克、豪金斯为骨干的英国海军不畏强敌,一改传统的接舷战法而采用远距离炮战,一举击溃“无敌舰队”。这是英国人在夺取海上霸权征程中的第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会战。正如英国人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一书中所言,这场胜仗“如同一个耳语一般,把帝国的秘密送进了英国人耳中:即便是资源和势力都极为有限的小国,只要控制了海洋,照样可以赢得和守住巨大的海外领土”。
此后,英国人满怀必胜的信心和对海权的强烈渴求,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至17世纪上半叶,以海军为后盾的英国不断扩大海外贸易规模,积极向印度和美洲渗透,基本确立了其欧洲强国的地位和英帝国的雏形。
【责任编辑:闫培】日不落帝国衰落启示:没海权和仅有海权都不行-中新网
日不落帝国衰落启示:没海权和仅有海权都不行
  “日不落”帝国日落的背后
  英国以海权为依托,凭借数个世纪经营,方才营造起纵横四海的“日不落”帝国。何谓“日不落”?一曰疆域辽阔,日出日落始终不离其领地;二曰国寿绵长,国势长盛不衰。谁料想,“日不落”竟很快沦为“神话”和陈迹。这是历史的必然,抑或偶然?
  如果从海权和陆权博弈的视角入手,就会发现:英国始自19世纪后半叶的颓势,与当时的“陆权”勃兴大势密不可分。
  支撑起英国霸主地位的,除了举世无双的海上力量,还有欧洲大陆为英国玩弄均势外交所提供的腾挪空间。英国能长期操纵欧陆“互搏”,固然得益于其外交手段高超、善于相时而动,更要“归功”于欧陆各国长期囿于封建桎梏,国力有限,不得不轮番充当英国在欧陆的“代言人”。
  然而,发端于英国、迅速扩散开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却于无形中侵蚀了大英帝国的霸权根基:倒逼欧洲内外的一干大国为争雄而走上经济“升级”与政治整合之路。德国、美国堪称其中翘楚:前者以“铁和血”完成统一、虎踞欧洲大陆;后者经过内战洗礼,在美洲大陆雄起,进而谋求发展海权。横跨欧亚的陆权“超级潜力股”俄国也奋起直追。这一来,国际舞台上可供英国玩弄均势的机会在变少,能纵横捭阖的新“玩家”却不断涌现。
  可见,要维系一个超强帝国,没有海权和仅有海权都是不行的。适合英国的“海权至上”时代已然走过,无论何等天纵英杰也难以长留住那镜花水月。陆权、海权“双修”的美国最终取代了英国的世界首强地位。
  不过,“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尽管英国的衰落大势不可逆转,但其“走衰”的速度和幅度实在令人侧目。这与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前的战略运筹失误大有干系,其教训发人深省。
  传统观点认为,德国一战前“挑衅”式的海军扩张导致了英德海军竞赛,英德矛盾也随之成为强国间的主要矛盾和大战的重要诱因。但需认清,在海军领域,比起地缘环境复杂且根基浅薄的德国,“老牌”的英国始终是强势一方,其各型舰艇的产量和关键技术全面占优。德国对此也心知肚明,其扩张海军绝非旨在取代英国的海上霸权,而是为了增加与英国讨价还价的筹码,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然而,对自己海上绝对优势地位过于敏感的英国,过分夸大了德国海军的威胁程度,从未认真对待谈判桌上的转圜。英德海军军备较量陷入了欲罢不能的“死循环”,铤而走险的德国以两次世界大战与英国直接对撞,导致英国的国际地位彻底无法复原。正如政治学家戴维?卡莱欧所言:“拒绝给予新崛起的国家合理的安抚,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英国本有机会争取到更体面的结局,但在历史转折关头,其坐拥强大海权,却未加以富有战略弹性的运用,致使“日不落”的余晖如覆水难收。还应看到,“日不落”帝国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其在全球范围内掠夺的大量殖民地。这种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致富”方式注定无法长久,随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日不落”帝国终成过往。(王超伟 李 海)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衰落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