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营销,可以为营销带来什么

【How-To】技术型营销人必看:Airbnb早期是如何用Growth Hack获得更多用户的?
SocialBeta
【How-To】技术型营销人必看:Airbnb早期是如何用Growth Hack获得更多用户的?
SocialBeta |  14:58
编者按:本文来自XDash,前盛大创新院产品经理,科技博客同步控作者。该文章系作者正在编写中的新书的章节段落试读。如果您在读后对该主题感兴趣,欢迎关注作者的微博: 或微信:ifanbing。关于这本书的进展,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 ID:growthhackerbook。
Growth hacker 这一概念来自硅谷,由Qualaroo现任首席执行官Sean Ellis首创于2010年。凭借Andrew Chen 在 2012年4月发表的一文,这一概念开始广为传播。Growth hacker 即 marketing 和程序猿的混血儿,一个会以 A/B 测试、landing page、email 送达率和开放图谱(Open Graph)来解决“我该如何为产品找到更多的用户”这个问题的人。 在这个案例中,Growth Hacker 在用户增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得尤为明显。希望这个案例能为营销人和技术宅带来一些启发。
2007年,住在美国旧金山的两位设计师——Brian Chesky与Joe Gebbia正在为他们付不起房租而困扰。为了赚点外块,他们计划将阁楼出租出去。传统的做法是在Craigslist网站发帖子。“但我们不想这么干,因为在Craigslist发千篇一律的帖子会显得冷冰冰的,于是我们打算自己动手建一个网站。”
当时城里正好举办一个设计展,周边的旅馆都被订满了。他们便很快搭建好了一个简易的网站,招徕开“家庭旅店”的生意。网站上包含地板上摆放的三张气垫床的照片,以及供应家庭自制早餐服务的承诺。很快他们获得了3个租客,每位支付了80美金。一周后,他们开始陆续收到世界各地人们的电子邮件,询问何时能在世界其他热门旅游目的地享受这样的服务,包括布宜诺斯艾利斯、伦敦、日本。
他们于是将这一做法复制到其他大型集会,如SXSW,并允许人们通过信用卡在线支付。在2008年民主党全国集会期间,奥巴马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发表十万人演说。当时全市只有三万余个旅馆房间,于是Airbnb适时地选择再度在公众面前高调曝光,一度获得了极高的流量和关注——尽管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又逐渐归于沉寂。
时光快拨七年,当年的Aired & Breakfast已经成为了享誉全球的Airbnb。其夜间租住的房间预定量甚至一举超过了酒店巨头希尔顿。截止2014年春,Airbnb拥有全球超过1000万用户、55万间房间,以及100亿美金的估值。
早期的资金募集
2008年项目创立之初,几位创始人需要想办法获取启动资金。起初他们试图靠自己做边缘业务来养团队,就买来大量的盒装麦片,并重新设计了两种总统选举主题的包装盒——奥巴马款和麦凯恩款。他们在秋季展会上以每盒40多美元的价格销售这两款麦片,最终卖出500多盒,为他们的项目筹集了近3万美金。
但这些钱对于他们而言仍然不够。选举的结果最终尘埃落定后,他们还不得不设法处理掉所有麦凯恩款包装盒的剩余尾货。这让几位创始人焦头烂额,一度陷入低谷。这次不算成功的试水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小公司早期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努力尝试任何可能性。
次年春天,他们终于得以与硅谷创业教父Paul Graham共进晚餐。尽管Graham坦承“我觉得这个点子简直太疯狂了……怎么会有人想到做这么一件事?”并且2009年每周的收入仅200美元,差点破产,但Airbed & Breakfast还是得以加入了由Graham一手创建的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的2009年冬季班,且获得了2万美元的投资。当时Graham看中他们的理由是“这群甚至可以靠卖麦片来维持项目的人,他们的项目死不了”,认为这是他见过的最努力的团队之一。拿到钱后,项目正式改名为Airbnb,很快又获得了一笔6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
尽管融资成功,市场上依然有投资人看不懂他们的商业模式,或是对两位创始人同属设计师背景不为看好。
从现有平台挖掘新用户
当时该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Craigslist拥有Airbnb羡艳的海量用户基数。尽管Airbnb一直试图靠塑造差异化的产品形态来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区隔起来,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对于订客房这样的供需平台服务而言,用户数的多少是人们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因为供方会选择潜在消费者最多的平台发布信息,而消费者也会挑货品足够充足的市场来比价下单。
意识到这点后,Airbnb将Craigslist的用户群视作了一块肥肉,试图从中分一杯羹。于是他们推出了一项功能:允许用户在Airbnb发布信息的同时,方便地将信息内容拷贝一份发布到Craigslist上——尽管Craigslist并没有提供这样的现成接口。
据工程师Rishi Shah介绍,当时针对Craigslist的这一hack技巧其实并不怎么费事。由于当时Craigslist通过网址中的一串明文的参数结构来保存列表内容(而不是使用cookie),所以Airbnb写了个机器人去访问并解析网址,在其中加入特定的信息,再将修改后的网址转交给用户用于发布。
用户在Airbnb发布信息,随后会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告知用户:将该信息同时发布到Craigslist可以帮助每月增加高达约500美元的收入,您只需要点击这个链接,我们就可以为您完成。
于是用户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点击链接,毕竟这没什么不好的,反倒是省了很多事。
接下来,Airbnb的机器人会自动执行一些动作,除了原封不动地拷贝内容之外,还需要做一些深加工,比如选择投递到Craigslist的哪个分类目录下,以及选择一个当前所在的地理位置。这项苦差事对工程师而言着实需要花费一番体力,因为要对被抓取对象给出的每一个目录选项,或是州县市及其对应的邮编做一一对应。此外机器人还需要对匿名邮件地址做屏蔽、绕过禁止HTML代码限制等。
工程师Chen回忆说:“这些工作很细碎,我甚至觉得一些非常聪明的技术达人也需要花不少时间来把它做到尽善尽美。传统的市场推广负责人应该根本想不到这个技巧,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技术细节需要攻克。估计也只有被要求从Craigslist上获取用户的工程师才能想到了吧。”
这次成功的技术营销为Airbnb带来了几大回报:首先,更多来自Craigslist的回流撑起了Airbnb的人气,更多人加入注册,发布更多租出的信息;其次,原本习惯去Craigslist发布信息的用户,开始变成Airbnb的用户,因为现在只要在一处发布就能同时出现在两处;最后,原本的Airbnb用户的黏性更强了,因为他们确确实实在这里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借花献佛”利用第三方邮件系统
Airbnb从Craigslist“挖墙脚”的另一个不太厚道的做法是,使用他们的Email通知系统给自己打广告。
Airbnb会检测发布到Craigslist的新招租信息,然后模拟成客户给屋主“留言”,推荐Airbnb的服务。通过Craigslist自动的Email通知系统,屋主也会收到这样一封邮件,信中告知说:我非常喜欢你发布的这则招租信息中的房间,你把它也发布在Airbnb上吧,这里可是每月有超过300万次的页面浏览量呢。
虽然这一做法相比之前的技巧逊色很多,也的确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垃圾邮件,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早期帮助Airbnb成长的更快,且几乎是零成本。Craigslist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很快采取措施将其封杀。
好卖相带来好收益
此前提到,Airbnb在雏形阶段曾成功吸引到3位前来旧金山参会的旅客,并在此后开始陆续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住宿需求,提出他们想去的城市并建议Airbnb设点。可以说,Airbnb得以迅速发展成如此体量,是因为人们的确有这样强烈普遍的刚需,而Airbnb的服务满足了他们。
随着公司的发展,到2009年,Airbnb开始筹措乔迁新居。在寻找一手房源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那年夏天的成交情况其实并不十分可观。于是Gebbia和Chesky着手调研此事,他们四处飞行,总共在24家不同的家庭旅店订房体验,试图找出问题根源。
最后水落石出:许多在Airbnb上招租的人,并不懂得如何在发布内容时尽可能地展现出房间最好的一面。他们拙劣的拍摄技术和糟糕的文案组织,掩盖了房屋本身的优势,让远在世界另一头的人们隔着屏幕难以做出判断。“好吧,这事一点也不奇怪,没有人会为了不知道会买到的什么玩意儿而付钱。”Chesky说,“一般网站的做法是给用户群发邮件,教会他们如何去拍照,并给他们评估打分。”
但Airbnb采用了一种看似低效,实则奏效的方式。谨遵Graham的一句“不要在意有多少人喜欢你,关注那些真正热爱并使用你产品的人”的教诲,他们花5000美金租借了一部高档相机,挨家挨户免费为纽约的许多招租者的房屋拍摄照片。于是很快纽约的订房量上涨了两三倍,月底时Airbnb在当地的收入整整增加了一倍。这一做法很快被复制到了巴黎、伦敦、迈阿密等地。
2010年夏天,他们正式成立了专门的项目,为屋主提供拍摄服务。任何屋主都可以事先预约一位专业级的摄影师上门拍照。起初Airbnb签约了20位摄影师,这在当时又引发了一次流量井喷。
虽然启动这个项目对创业公司而言费用不菲,但创始人深谙其带来的长远利益:受益于专业摄影师拍照的房屋相较同类能获得两到三倍的订单量,并且Airbnb随后也能从屋主那里额外得到每月约1025美金的分成,这绝对值回票价。到2012年,已经有2000余位自由摄影师受雇于Airbnb,在六大洲拍摄了超过13000间房屋。
在亲赴现场拍摄的过程中,Airbnb也得以从线下接触到典型用户,这为日后产品的发展打下了稳固基础。
打通社交关系链
Airbnb这一新兴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人们往往可以便宜30%-80%的价格入住家庭旅店,而不必破费预订专业的酒店宾馆,并且还能与当地人交流结识,成为朋友。
但也有尖锐的媒体指出,如果这一模式成为主流,那么不法分子借机从事盗窃、抢劫、非法集会等犯罪活动也将得益于这一体系,这将会使世风日下,制造恐惧与堕落。如果的确存在这一隐忧,那么Airbnb也势必无法做大。
媒体的担忧不无道理,Airbnb若想继续成长,就必须面对用户之间的相互信任问题。于是在2011年夏天,Airbnb开放了社交网络连接功能,允许用户接入他们的Facebook账号。
当启用社交网络连接功能后,人们可以看到与房主之间的共同好友是谁,或是哪些人曾经租住了这间房。人们也可以根据屋主的地理位置、性别等参数进行搜索,找出感兴趣的房源。为了保护隐私,这项功能既可以设定为只对所有已登记自己社交网络的用户开放,也可以完全关闭。
当这一产品特性上线后,Chesky很快宣布,Airbnb上已有16,516,967对好友关系,并且持续猛增。在通过社交网络解决了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后,人们得以轻松自在地事先考察屋主的背景资料,选择合适的入住对象。来自同一座城市、同一所大学、同一个街区的好友之间的联系与交易也更为紧密。
2012年夏天,Airbnb重新设计了“心愿列表(Wish Lists)”功能。四个月后,45%的用户使用过该功能,累积创建了超过10万个心愿列表。
在此之前,心愿列表功能其实早已上线数年。但团队希望通过优化来探寻更多的可能性,看看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在完成了一系列优化之外,团队特别尝试着将代表收藏功能的“星”形图标修改为一颗“心”。结果他们惊讶地发现,单凭这一个简单的小改动,就让用户的使用率提升了30%。
对此的一种解释是,这一改动使心愿列表从简单的功能价值过渡到了情感价值。人们不仅可以用它来标记自己中意的房间,以便在出行的之前对比和预定,还可以在雨霾风障的糟糕日子里或是焦头烂额的繁重工作外,在这里通过观看精美的照片,寻求片刻的宁静安详。这简直成了一种暂时逃离现实生活的手段。
为了迎接移动互联网的趋势浪潮,Airbnb于2013年十月开始着手筹备专门的移动团队。
早在那年7月,Airbnb就已经允许屋主通过移动设备发布信息和上传照片。十月到来时,已经有约50%的用户在使用移动APP。这些人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是非移动用户的3倍多,这意味着订单的成交率高出8倍。此后在对APP的改版中,又陆续加入和优化了其他功能,包括动态图片、地图定位、探索目的地等。
用户推广计划
2013年年底,Airbnb计划重新启动他们的用户推广计划(referral program)。这一计划之前被认定为“未充分利用”且“实际成效不佳”。Airbnb的产品增长部门经理Gustaf觉得这样的东西实在不值得骄傲。
为了全面改造用户推广计划,他们先是调研了此前的数据,认真研究每一个推介与被推介的用户的使用行为及留存情况,尝试预测什么样的人会转化成真实的用户。同时他们与业界有过成功案例的公司进行交流,探讨好的执行包含了哪些要素。
通过A/B测试对比通过Email、Twitter、Facebook和外链带来的流量特征,他们对文案进行调整,以确保推介邀请看上去像是在“给朋友优惠”,而不是乱发小广告。他们发现在推介内容中加入发送者的照片能提升这种好友之间送礼的感受。
另外,他们也发现通过Gmail和Android手机API调用通讯录获得的联系人,往往有更高的转化率,或许因为这些人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通过A/B测试,他们还有一个关于推介文案的结论:给用户展示“利他”的文案,比“利己”的更容易带来转化。如图所示,告诉用户“邀请好友可以获得25美元”的效果就不如“给你的好友赠送25美元的旅行经费”更打动人。
经过3个月的封闭开发和3万行代码的沉淀,Airbnb全新的用户推荐系统于2014年1月份正式上线,效果取得了明显的提升,在某些地区使订单量提升了高达25%。同时,这些被推介来的用户,相较普通用户而言,通常有更高的留存率,并且也更愿意继续推介其他人加入。
可控性高速发展
Airbnb的发展经历,引发投资人与国际媒体的侧目。《财富》杂志曾在2012年撰文评论,“不管按照哪种衡量标准,房屋租赁网站Airbnb的发展速度都显得太快了些。短短4年间,这家公司已经新增了约500名员工,估值达到13亿美元,在全球各地都开设了办事处。不久前Airbnb又在旧金山开设了新的办事处,还需要再招募700名员工。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人们使用这一服务的盛况:每晚都有5万人住在通过Airbnb网站预订的房间里。”
偶然成为CEO的Chesky此前可能并未料想到,自己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设计,日后却凭借超凡的产品体验和新颖的增长策略引发了商业模式变革的新潮流。
“我们即将迎来互联网新一轮的发展浪潮。似乎无可避免的是,人们将逐步从线上世界走进线下的真实世界。而我们就是要在现实世界里再现人们在Facebook上的活动。”
看来,Airbnb在连通线上与线下的业务上,还将继续越走越远。
你可能喜欢 | You Might Also Like
SocialBeta |  14:13
SocialBeta |  15:20
InAgency |  14:40
sherry |  09:53
SocialBeta |  16:00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时木有评论技术可以为营销带来什么?
3月17日至21日,技术Geek、营销人、代理机构、制片人、音乐人、创业人等聚集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参加一年一度的西南偏南大会,围绕着新的技术带来的可能性、未来的发展方向展开讨论。
3月17日至21日,技术Geek、营销人、代理机构、制片人、音乐人、创业人等聚集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参加一年一度的西南偏南大会(South by Southwest,SXSW)。这个主题包含了创业企业、虚拟现实、流行时尚等各类话题的“大杂烩”,更像是一次次灵感与科技的碰撞,人文与前沿技术的结合,将迸发出各种创意,为未来的商业、营销带来了新的革命。
在SXSW上,许多公司、品牌都尝试为参会者提供最前沿的技术、理念和创意带来的体验,麦当劳用无线充电技术和定制化音乐革新;通用电气公司用自己的技术为人们带来美味的烤肉、三星虚拟现实头盔让观众“穿越”到SNL现场……技术人、创意人和营销人围绕着这些新的技术带来的可能性、未来的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其中一些技术、理念,在当下也许还只是一个概念,但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将成为一种现象级的技术和概念,并因此改变人们的生活,也改变未来的营销方式。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让广告更生动
今年有一些影视作品制作公司出现在SXSW上,通过各种方式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观众深入到剧中场景,体验各种剧情,为作品造势。例如,电视剧《贝茨旅馆》就完全复制了剧中那间阴森的旅馆,供观众参观,幸运的人还有机会在里面住上一晚。而让人大开眼界的,当属HBO《权力的游戏》为其第四季造势,在SXSW开辟的一个互动展览区。在这个展览区内,观众不仅可以喝到“权力的游戏”主题的啤酒,还可以通过互动技术,与剧中的人物进行互动,并通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将自己的形象立体地呈现出来。
在这个展览区内,不仅有剧中的戏服、武器、盔甲和龙模型,观众还可以坐在从剧中复制而来的众人垂涎的铁王座(Iron Throne)上,玩一个名为“攀墙”(Ascend The Wall)的游戏,通过4D虚拟现实的刺激,让观众置身于古老的维斯特洛(Westeros),往墙的上端攀爬。观众需持剑摧毁屏幕上出现的巨石,而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观众的表现越英勇,则他的形象就能够越清晰完整地显现出来。
业内专家CJ Gammon在SXSW表示,网页广告应该积极地调整和改变,尽量减少静态的内容,通过高品质应用和游戏来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人性化交互。在不久的将来,增强现实技术和虚拟实境技术有望应用到网页上,让网页广告给消费者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打造一个平行世界
虚拟现实技术在SXSW上风头依然强劲。Oculus Rift、Valve VR等公司纷纷展示最新技术,游戏玩家也在期待着虚拟现实带来全新的游戏体验。在SXSW的游戏展览区,可以看到许多行业已经引进虚拟现实技术,率先给消费者带来震撼的体验。其中,NBC、三星和导演Chris Milk一起带来了一段令人难忘的VR体验,让观众感受到VR带来的震撼。
在《周末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40周年庆典上,Milk用一个VR摄像机从各个角度录下了Jerry Seinfeld的整场独白。这个视频被三星带到了SXSW现场,在三星工作室里,当观众戴上三星Gear的VR耳机观看Milk拍摄的视频时,突然发现自己竟然置身于《周末夜现场》的庆典上,环顾四周,身边坐着的是泽塔琼斯、道格拉斯等大明星,当Jerry Seinfeld与现场的明星进行互动时,观众也有置身其中忍不住要与他打招呼的冲动。这就是VR带来的震撼体验。
Milk不仅是一位导演,还是一位数字创新者,他已经用VR技术制作了几部作品。他认为,这次体验算不上革命性的,但可以帮助推动VR作为一种超越其他媒介的新媒介。“VR是一种全新的讲故事的方式,而现在讲故事的语言和方式都需要全面进化。未来数十年里,人们能够进入一个逼真写实的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同步,人们可以在静止中体验奔跑。”
在SXSW上,有关VR的话题讨论就达到364场,虚拟实境技术公司Oculus创始人Palmer Luckey认为,VR技术最先改变的是游戏行业,但又不止步于此。VR将带来一个平行的世界,未来人们可以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进行交流和工作。
Luckey表示,目前VR设备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创造一个统一输入、可以在不同环境中试用的设备。不过,在这次大会上,一家日本公司Fove展示的VR头盔,采用眼部追踪的头盔显示器,解决了这个问题。
物联网:未来5年普及?
物联网也是SXSW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人们关于未来的设想中,大数据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汽车到割草机到冰箱和牙刷等,都依托大数据实现全面联接。实际上,现在一些产品已经实现了联接,但物联网的普及离现实还有多远?
三星曾预测,在未来5年,大部分的产品都可实现联接,也就是说,未来5年物联网将普及。虽然在SXSW上,大部分该话题讨论的参与者都认同三星的预期,但也承认,目前物联网的全面实现还存在基础设施上的障碍:政府和电信公司需要建设起数字通道,允许所有软件驱动的产品之间可以实现通话;还需要能够持续数年的微处理器和电池。
但总的来说,随着微处理器和宽带价格越来越便宜,再加上带有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的普及,物联网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点从本次SXSW上展示的各种智能设备就可以看出,从联网汽车到智能厨房,再到各种智能设备,都在推动着物联网的发展。
数字商务网站Holonis的CEO Richard Hollis认为,物联网时代已经到了,现在只要再努力往前推进,很快就能实现指数增长。
数字代理机构也在为此做准备。据Huge客户群创意总监Derek Fridman,Huge已经开始将数字和实际体验结合在一起,并招募具有工业设计背景的设计师加盟,在公司开辟出空间,来进行各项试验。
同时,应用App ThereThere的开发者Roberto Moctezuma认为,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营销人将面临着数据管理的挑战。
神经营销(neuroscience marketing):猜猜你在想什么
SXSW上一直不乏派对,今年CW电视台即将上映的《我是僵尸》(iZombie)和BuzzFeed联合举办的一个“brain scandy”派对,把僵尸主题和神经科学结合起来,真正让人“脑洞”大开。
参加派对的人都要戴上一个头戴式耳机,这个机器可以扫描人的脑电波,通过脑电波分析出他的情绪、兴奋点,将人们的脑部活动清晰地展示出来。根据显示出来的脑电波,如果一个人的大脑中某个区域活动十分活跃,就可以得到一块相应颜色和口味的3D打印的糖果,尝到自己的“大脑”的味道,当一回僵尸。
例如,有的人的脑电波最活跃的是β-波,就可以领到一块甜味的糖果;而脑电波中β-波不活跃的人,领到的就是一块鸡肉味的糖果。人们还可以现场看到跟自己的脑电波对应的糖果是如何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了解3D打印技术。
通过扫描消费者的脑电波,了解他们的潜意识,找到消费者行为背后真正的推动力,从而制定恰当的营销策略,也就是营销界当前的一个新兴领域——神经营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像“brain scandy”一样,通过扫描消费者的脑电波,就能掌握他们关注到了什么,什么能够让他们的大脑兴奋起来,把对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在主题为“Big Brother in Your Brain:Neuroscience&Marketing”的小组讨论中,讨论者认为,脑神经科学并不能一目了然地展示什么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在营销中有许多用途,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行为,神经科学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现代消费者的洞察。
目前脑神经科学在营销中广泛应用的障碍在于它的成本极高,对于那些需要长期观察某个消费群的品牌来说,现在还过于奢侈。
GE:美食背后的科学
从3月14日到16日,GE在奥斯汀开了一间R&D实验室,目的是“从德克萨斯州美食文化的角度”来展示自己的技术,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实验室在这三天里收集到的数据,揭开烹饪背后的科学。
实验室里最吸引眼球的是一个12英尺高、带感应器的烧烤烟囱,感应器能够测出温度、烟的速度以及适度,同时,感应器与实验室里的一个巨大的屏幕连接在一起。化学及机器人科学家Lynn DeRose和其他人会根据显示的数据,在实验室里进行各种试验。
这个烟囱由钢和实验室玻璃制成,底部有一个隔间供应燃料,并支撑着一块让肉锅持续运作的木板。在传感器传回的数据及分析软件的帮助下,烤肉架内的每块肉都能被均匀地以合适的温度烘烤。Lynn DeRose表示,这些技术能够确保每次吃到同样好吃的肉。参观者可以吃到GE作出来的烧烤,以及德克萨斯本地的烧烤。人们还可以边吃,边戴上一顶脑神经帽子,通过扫描到的脑电波,看自己的大脑对各种烧烤口味的反应。
作为一家B2B企业,GE希望通过用这种“接地气”的方法,从人们日常的“吃”入手,让大家了解到,眼前这些用来烤肉的东西,就是平时大规模用于工业产品开发、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的技术。
这已经不是GE第一次把这种互联设备带到SXSW。2012年的SXSW上,GE搭建了一间工作室,带来了激光切割和3D打印机,以及一种具有社交媒体功能的冰箱。
可穿戴下一步:智能纤维
可穿戴一直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随着各种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可穿戴技术也被应用于人类的健康问题以及宏大的社会问题。不过,在极客和技术狂人云集的SXSW上,业内人士对可穿戴的预测,还是超越了普罗大众的想象,仿佛进入一个未来世界。
关于可穿戴的未来,在SXSW上,许多专家的预测是,“可穿戴”这个词将消失在不远的未来,而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将变成一种“隐形”概念——随着3D打印技术和智能纤维等的出现和普及,技术和时尚有可能合为一体——将技术植入到人们平时所穿戴的衣服、帽子、鞋子的纤维里,让这些产品具备可穿戴设备的功能。Wearable Experiments是一家致力于整合技术和时尚的公司,它的联合创始人Billy Whitehouse在SXSW上表示,公司的目标就是致力于让一切“隐形”。
这个概念看似与目前把产品做得越来越大的趋势相违背,但从事工业与时尚设计的Rebeccah Pailes-Friedman认为,隐形是未来的趋势,而且已经初现端倪,只是还没有成气候。
目前,已经出现了类似的产品,如带有可测量心率传感器的衣服,以及传感内衣,情侣可以通过这种传感内衣来与对方远距离亲密接触。更重要的是,如果在纤维中植入这种技术,就可以给佩戴者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专家预测,新的可穿戴设备将追踪和记录健康及健身数据,并且可以通过日光进行自我清洗,提供诸如方向之类的触觉反馈,甚至能够稳定体温。这样一来,寒冷冬日里,人们不再穿着臃肿的羽绒服,只需穿上智能纤维材料的衣服,就可以自动调节体温,不再受冻。
Rebeccah甚至还预测了一个无屏的未来:带有GPS功能的的夹克衫,通过轻拍穿戴者的肩膀,告诉他应该朝哪个方向走。
社交媒体与“现实痛点”
半夜饿了,在Twitter或者Facebook上发条信息,就有人上门送餐;手机没电了,马上有人将充电宝送到手上……很多人平时在有各种不时之需时,都曾梦想有这样的“雪中送炭”,在今年的SXSW上,许多人发现这些需求有了回应。
为了帮助人们解决这些“现实痛点”(real-world pain points),数字商店SapientNitro在其赞助的参会吊牌上印上#SXSBest的标签,这是Sapient的社交内容中心,Sapient根据这些内容来制定一个“奥斯汀最佳”(best-of-Austin)指南。
那些在Twitter、Facebook或者Instagram上提到SXSW最佳讨论小组、最佳餐馆的人当中,有一部分人将幸运地被选中,并收到现场工作人员送来的意外惊喜:一杯咖啡,一把雨伞等小礼物。
另一家解决参与者“现实痛点”的是移动智能设备及配件设计和制造商Mophie,它在SXSW现场安置了一个“急救包”——脖子上挂着一个mophie的充电电源的St. Bernard救援狗,这只小狗曾救过阿尔卑斯山上遇险的人,现在它救的是那些手机即将没电的人。如果你的手机电池即将耗尽,在Twitter上用#mophieRescuef求助,并@Mophie,St.Bernard将根据求助者显示的地址,及时地将充电电源送达。而被选中的人,也会收到一条回复,并能在自己的手机上查看到救援狗当前所在的位置。
在营销人的眼中,社交媒体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营销工具,关于社交媒体的各种可能性,也一直是SXSW上重要的议题。但今年的SXSW上,大家对社交媒体的探讨,集中在了它的“黑暗面”,议题从网上欺凌(Cyber-bullying)到ISIS和其他恐怖组织的社交媒体技巧,再到社交依赖等,随着社交媒体逐渐发展成熟,它的另一面也逐渐引起关注。人们对社交媒体的态度,也从热情高涨变得更为理性。
随着营销人从社交媒体中获益越多,它的负面效应也相应地显现出来:消费者个人隐私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消费者的负面评价对品牌造成的不良影响,已经让营销人意识到,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关于社交媒体,还有很多的规则有待建立。
消息源: 原作者:周瑞华
&后参与评论
微信公众号:梅花网·今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网营销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