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平罗县招聘念经

头图加载中...
过年期间去走亲戚,顺便游玩了一圈。主要只去了两个城市:和石嘴山。的游记是另外写啦!此篇游记光介绍在石嘴山的游览情况,去的景点大多也是小众景点,说拉僧庙、石嘴子等等,除此以外还去了北武当、五七干校和奇石山等景点。不过由于天气太冷,所以没有去这个大景点,具体游玩的情况,请朋友们关注这篇游记吧!
另外有点需要总结的就是最后我把此次行吃到感觉比较有意思的美食放在最后面,一起总结,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惠农区初体验
首先到达的是石嘴山市的惠农区。先在大街上街拍几张。
惠农的主要城区面积不是很大,不过大多数的街道都十分的宽阔!开车还是很舒服的。
世纪春天购物广场,不过没有进去看一下,也不知道怎么样!不过想来购物广场都差不多吧!
广场还是人很少的!毕竟还在过年期间。
另外比较惊讶到我的就是石嘴山的出,基本上什么牌子的车都有,看样子比较管的松,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用吧!比很多市里只能购买某单一品牌的减配出要好!价格都比较便宜,区内一般都是5元。
感觉惠农区并不是很大,但是开车在此还是很舒服的,去哪儿的路都很宽,车也比较少。
黄河桥下观捕鱼
由于惠农区就在边上,于是强烈的想去看看的景色。于是就去看了,把车停在了桥下,而桥的下面则聚着一大堆人。
大桥修的还是看上去比较结实的,应该建成的时间还是有点早的,并不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斜拉桥。
桥下聚的一堆人中有三个人在用网捕鱼,剩下全是如我之类看热闹的。
而大多数的河面都是千里冰封的场景,这对于我来说还是很少见到的。
只有边上的一点可能是被人为打开了一些,而捕鱼的人就在此开始下网。
不得不说一看动作就知道这几个捕鱼的人应该是比较熟练的,把网抛的那个圆呀!
整个动作是一气呵成!网在张到了最大的时候进入水面。
如果我自己扔,肯定扔不到这样!
可惜技术熟练并不意味着高的收获,我在边上看三人一连下了好多网,结果总是收获仍然是零。
看来生态环境真的是不太好呀!
看完了大桥下面的人捕鱼,又沿着前进了一公里多,这儿还有一个非常冷门的景点—石嘴子码头。
远远就可以看到像招牌一样立着的皮筏子。
而石嘴子码头的大字则远远可见。亲戚说以前上没有桥的时候,都是通过此过河的。
而石嘴山之所以叫石嘴山,跟图中照片里的石嘴子很有关系。&明《嘉靖新志》记载:&“&出北行&300&余里,岸边有一巨石,凸出如嘴&”
拍石嘴子时,我也到了的岸边,感觉冻的还是非常结实的,我还上去走了走。
这儿还有个碑亭。
亭里立的碑上刻的大字就是“石嘴子”。
而此景点却是一个游人也无,看来是冷门中的冷门景点了。
碑的背面则有明确的记述。
下图的这片枯草,亲戚说是枸杞,夏天过了就会结很多的野枸杞,看来真的是枸杞之乡。
景点:石嘴子
类型:地标
推荐度:石嘴山这座城市名字的由来,可以一游!
游览时间:十分钟至二十分钟。
注意事项:在岸边,如果从惠农区前往的话还是打的或比较方便。
大武口区初探
另外说一句与旅游无关的就是石嘴山人民太能喝了,趁清醒时拍一下一会要被灌翻的青山宾馆,不过这已经移师口区了。
以前石嘴山的核心区域是惠农区,不过现在市委、市政府都搬到口区来了,所以这儿成了新的市中心。
个人感觉口区的外围道路都修的实在是太好了,非常的宽阔,路况很好。不过核心地区还是路有些窄,尤其是车道划的有点窄,感觉要是开个悍马肯定把车道都挤满了。
不过随它吧!反正我也没有钱买悍马,就不操这份闲心了。
去口区最核心的商业步行街去转转。
由于是过年期间,步行街上虽然是张灯结彩,却没有什么人在走动。
步行街还是比较长的,不过卖的东西也都是比较平常的。
毕竟全国的百货商店里面卖的东西也大多类似。
和亲戚去吃了碗羊肉面,感觉不错。
不过说实话,石嘴山市的消费看上去也不低呀!
大风中参观满巴拉僧庙
游记的顺序是按着时间来的,这样就导致了地点变化的多样性。主要原因是我期间在惠农区和口区往返了多次。
这一天亲戚说带我去满僧庙去看看。不过这个庙的位置可不在石嘴山,而需要过了进入。所以第一件事就是需要开车经过上次看的铁桥。本来过桥是要收费的,不过过年期间还是省了一点钱。
在桥上看可以说是冻的结结实实,而远处的工厂则在冒着大量的烟,这个场景可以说在整个游的时候全程伴随,真希望国家能把这事管农牧民,能不能不排放、不污染。
桥上其实并不宽,来往的大车还不少。
过了河后就是一段很烂的路,不过还好不一会儿就上了新修的路面。拉僧庙虽然是的,但距离惠农区更近一些。
把车停在了山下,过年期间也没有人管理,更不要说收费了。
而上山的路则是非常的陡峭,幸好没有开车上山,起码有三十几度。但是人走缺点就是要冒着寒冷,因为山上的风真是太大了。
而远处的工厂依然故我的在冒着各种颜色的烟。
爬山的尽头有一座白塔,提醒大家这是个密宗寺院。
站在白塔边上看山的另外一面,不出意料的还是烟囱冒烟的景象。
而拉僧庙则是感觉还在修建,很多工程都是因为天气原因而停工了。
果然上山后看到的第一个建筑就是拉僧庙建设委员会,看来真的还没有全建好。
而这个宏大的建筑群只能说是建筑效果图了。
正在修建的就是佛大殿,等一下也可以看到。
而已经建好的只有正殿、后殿和两个偏殿。
不过没有任何人在管理,就连个僧人也没有。
如果不是寺庙崭新的外表,感觉更像被遗弃的。
而边上的石碑上则刻着拉僧庙的由来,原来这是个以医学为主的寺院,怪不得这儿供着药师佛。(谁立的这个碑,背面直接靠墙,还让不让人看呀!)
远处则又是一座白塔,以及一座还打好框架的建筑。而右边则是殿的顶。
而这座白塔则是拉僧庙四世活佛的灵塔。
过了灵塔,坡下面的殿的顶子可以看的很清楚了。
而左边这个建筑感觉不像宗教建筑。虽然只开了个框架。
拉僧庙的主殿和偏殿
寺院里的风马旗与远处的烟囱交相辉映。
而后殿的墙上则画着密宗风格的壁画。
一看就是画上去不久。
接下来就是去看殿了。
殿远远看上去只有个顶,感觉不是很高。不过到了跟前才发现是建在坡下的,十分的高大。
由于没有开门,而且正在建设中,也无法确定里面是什么。不过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巨大的莲花座,看来里面的佛像的规模是十分惊人的。
景点:满僧庙
类型:密宗寺院
推荐度:虽然不收门票,但是离城市太远,而且正在建设中,如果很想去的话可以一游!
游览时间:半小时至一个小时。
注意事项:还没有建好。另外冬天风很大。
石嘴山边找长城
这一天亲戚说带我们去看长城!我们一家都很惊讶的说这儿还有长城?(后来发现真的是我太孤陋寡闻了,石嘴山的口可是很有名的长城关口)亲戚说离的不远,就是很久没有去了,不知道找的着路不。
结果他在红果子附近找了很久,我们也只是能远远的看到长城在远处的山上蜿蜒,却不知道如何去那儿。
而且找着找着居然找到了火车道边上。
不过风景也是不错的。
不过返回时无意中在路边上发现长城的遗迹。
亲戚想起来说长城就是这儿,不过要去烽火台的话就需要沿着长城走很远才行。
原来这段长城也叫红果子长城,怪不得我们在红果子找了半天。
而长城的起点就在道路边上,只有地面的隆起才能证明长城曾经存在过的印记。
沿着长城前进了一段距离,穿过了村庄,才看到了长城的全貌。
长城虽然已经没了,但是还是可以看到一条非常有气势的长龙蜿蜒向山上爬去。而这就是我刚才看到了。
长城边上的树则在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以前看过一个纪录片《长城》,专门提到了古长城的情况,看来国内还是有很多的长城如眼前这个,默默的存在在荒凉的角落,慢慢的瓦解、死去。
景点:旧北长城
类型:长城遗址
推荐度:不能说是游览吧!如果对古长城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游览时间:十分钟至一天(一天可能这整段长城还走不完)。
注意事项:无。
新老结合银善寺
由于没有准备,所以只能沿着长城向前走了一小段,去无法走完整个长城了。返回的路上,远远的看到有一座塔,十分高大威武。问亲戚他说是银善寺,于是决定去看一下。
不过来到大门口,我感觉有些失望,因为整个门脸真的是太新了。
就连门口的石也新的不行,不过都到这儿了,还是进去看看吧!
不过新的门面后面却是古老的寺院的感觉。看来重新翻修时规划的人还算聪明,并没有把旧的东西全都拆了,还保留了下来。
这个石的味道比起前一个有味道多了。
而这个法物流通处也是很有古老的感觉。
不过后面的所有建筑就又都是的了。
当然比较吸引人眼球的还是那座把我引来的塔。
十分的高大,可惜好像内部建设还没有完工,所以无法上塔一观。
寺院里面的僧人也不走动,而是在佛堂里面念经,走在寺院里感觉很有意味。
虽然天气晴朗,不过有风起来的时候还是很冷。
古老建筑的另一面。
边上的这口钟也挺古老的。
景点:银善寺
类型:寺院
推荐度:普通的佛寺,有空的话可以一游!
游览时间:十五分钟至二十分钟。
注意事项:还在建设中。
黄河边上观芦苇
参观银善寺就没有用多一会儿时间,亲戚说带我去边上再转转。中间路过了好几个冰场,孩子们乘着自制的冰橇玩的不亦乐乎,亲戚问我们玩不玩,说自己的车的后备厢里就有冰橇,随时准备儿子玩的。不过考虑天太冷,还是没有玩。免费的冰橇没有玩,后面跑到去玩花钱的(见游记),亲戚怕是这么想的吧!
这次他带我来的地方我很喜欢,距离还有点点距离,不过比较吸引人的就是那一大片的芦苇。
下午四、五点钟,太阳照着芦苇,呈现出梦幻的颜色。
而风吹过,芦苇发出沙沙的声音来。
唯一的不爽是风吹过还是很冷。
亲戚说夏天来这个地方的人很多,不过冬天就没有什么人来了。
而这组廊桥夏天时则是在的。
这府迎宾亭则是很破旧的,感觉立在此有段时间了。
四周张望,唯一让人很不爽的还是烟囱。
阳光的下午,看着成片的芦苇,我是很喜欢的。如果是温暖的下午就更好了。
平罗参观玉皇阁
在惠农区待了几天,又转到了口区了。不过过年免过路费的活动结束了,从惠农到口的过路费(非高速)为8元,感觉还是有些贵呀!
这一天我说想去参观玉皇阁,原因不光是这个玉皇阁是最大的玉皇阁,而且我买的旅游年票里面也包含着,所以我很想去看一看。不过去的路上,我先看到了下面的场景。
的玉皇阁就在县城的中央,远远就可以看到!把车停到门前被收了停车费两元。
看着大门和石也是感觉比较新的。不过好内容在后面。
里面就是玉皇阁的介绍。可以看出这个玉皇阁真的是很有历史的。
不过先入眼的却是观音的像。感觉玉皇阁是道教的建筑好不好!不过后来参观发现自己还是知识不够广博呀!观音在道门里也是有职称的,被称为慈航道人。
不过古代后面道佛一体化比较严重,老百姓也是感觉哪个灵就信哪个。
而观音像下面则是刻着很多仿制的“贺兰岩画”,感觉有些画蛇添足“。
观音像后面的风景也不错。
而这个碑亭则是记录玉皇阁最新一次重修。
前面逛了半天,这下终于到达玉皇阁的前面的。此时工作人员出来检了票,我的年票果然可以用,省了22元,算是收回了部分成本。
这座玉皇阁不得不说规模还真是很大的,道教里面基本上所有的神仙都敬到了,前面第一个殿就是城隍殿。
前殿边上一侧则是”娘娘殿“,即传统意义上的送子娘娘。这个香火肯定挺旺的。
从娘娘殿边上可以上去,则到达了玉皇阁的中间部分。
楼梯一上来就是看到两个灵官楼相对而立。一边是王灵官。
另一侧是赵灵官。
两个灵官分别是黄虎灵官和黑虎灵官。
上到二层,就是南了,可以说进了南才真正进入神仙办公场所。
一进南,正对着的就是”三清殿“,这个也对,三清在道家里面的地位是极高的。
边上的亭子也很有韵味。
看了下走廊里面的雕花,也很有历史气息。
而从这儿看玉皇阁边上,可以看到县发展还是挺快的。
大街笔直而宽阔,还有高楼大厦在兴建。
继续玉皇阁的游览,三清殿后面是一坐高楼,而楼下左边则是关帝殿。
也不知道楼前的这个香炉是不是文物。
高楼一楼则是洞宾殿。
中间是无量殿。
无量殿里供着的是玄武大帝。
一楼另一侧与洞宾殿相对的则是”三官殿“。
而与关帝殿相对的则是供着文曲星的”阁“。
从楼下看,可以看到二楼则是”三皇殿“,三楼则是”三母殿“。
不过上楼可不是件轻松的活,楼梯十分的狭窄,而且最后面感觉都接不上!总之腿脚不方便的人还是不要上楼了。
感觉楼上的亭子设计很别致。
二楼则是供着”三皇“
接着又上三楼,感觉比上二楼一点都不轻松。不过上去后发现三楼后面画的除了山水画,还有吕纯阳。
这下可算是站在高处看到整个县的风景了。
而这最高处则供着”三母“。
站在最高处看着玉皇阁,感觉明代就能够修建这样的建筑,人还是很了不起的。
县的主干道宽阔而笔直。
下来途中我又好好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个古老的建筑。
而下来最后参观的一个殿就是观音殿,这个殿是与送子殿相对应的,在城隍殿的边上。
回到最下方,感觉玉皇阁就像一个城堡。
但是有一点十分不解,就是玉皇阁为什么没有供奉玉皇大帝呢?知道的朋友可以告诉我吗?
感觉很像文物的破车轱辘,放在墙角。
书画也在此展览,不过没有开门。
门票是22元,把旅游年票的成本收回了一点。
边上还有个介绍八仙的照壁。
这个照壁的雕功也就一般了。
再看一眼像一座城堡样子的玉皇阁。
而观音仍在此静静的站着。
边上有个碑廊,主要是展示历史上的名人的。
没有想到秦军大将蒙恬是人,另外一个熟悉的名字则是李双双。
而碑廓的尽头则是一座小佛寺。
佛寺边上的风景。
佛寺虽然小,但是一应俱全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和罗汉殿。
不过此处的大雄宝殿供的是玉佛,也算是非常独特的。
景点:玉皇阁
类型:道教建筑
推荐度:非常有气势的古建筑,道家、佛家的福地,值得一游!
游览时间:一个小时至两个小时。
注意事项:玉皇阁上楼十分危险,注意安全。
忆红色岁月,访五七干校
从县返回了口区,亲戚说带我去看个红色景点。就见他在口区外围转来转去,先带着我去吃了个暖锅(这个后面美食篇集中介绍),然后又开车出来不久,就到达了五七干校的旧址。
五七干校是按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建起来的,这座算是比较大的,是国务院直属机关的五七干校。
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在这个指示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同时也要批判资产阶级。五·七指示也成为“文化大革命”中办学的方针,造成了教育制度和教学秩序的混乱。
所谓五七指示,现在看来就是要求各行各业,都要种田、经商乃至工业制造等,行业没有专攻了!结果导致大量掌握文化知识的人又跑回去种地去了。
话说现在到达这个地方,如果自己不开车的话,坐公交到达还是很不容易的。而在当年,到达这个地方肯定是很不容易的。
进去后有一个很大的博物馆,不过我们去的稍稍早了,并没有开门。所以先在院子里逛逛。
院子里面整理的倒是井井有条,正前方则是五七干校的原校门。
与镇北堡的文革场景一样,这儿到处都是毛主席的指示印在墙上。
博物馆大门紧闭,要两点钟才开门。
用来碾谷子的石碾子,这个在北方很常见。
老一点的人,都会有这种平房记忆吧!
再向前则是工具棚。
这个岁月留痕不知道是干什么。就是一个大石头。
另外一侧看博物馆。
当年的高精尖装备—东方红拖拉机。
半农半读,啥都不成。
工具棚里的工具式样还是比较齐全。
比较同意左边这句话。
这个车轱辘,和刚才在玉皇阁里看到的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这两台拖拉机的外表还是不错。
这个明显就是人拉的车了。
这些农具,感觉和清代、民国的并无大的区别。
这个就是“五七指示”。
校舍外表肯定是已经重新修过了。
内部则是这种一目了然。
供销社和卫生所。
用来储水的大缸。
用来储存粮食的粮仓。
感觉五七干校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学校的样子。
感觉房屋下面这段的话的意味不像是那个年代的。
铺在房上的瓦,看来什么都要自己动手。
来个全景。
这个应该是礼堂。
下来就是养殖区了。
养殖区里有假的,上图这个喂鸭子的。
不过养的羊却是真的。
而养的马儿却又是假的了。
虽然磨练自己是好的,但是总是感觉违背人性。
这一大片都是平房宿舍。
虽然吃了很多苦,但是老一辈人对毛主席的感情却很深。
这边的校舍应该是原来的校舍翻新的。
又从大门转了出来。
然后博物馆开了,就进去参观一下。
&我把所有的版块介绍都拍下来了。
放下笔杆,拿起锄头。
丢掉书本,拿起马鞭。
又是拖拉机。
当年的生活肯定是很清苦了。
上面的两个盘子我都见过。
虽然生活很苦,但是人都能够找到娱乐自己的办法。
在干校的都是国务院直属部门的,后来当然还是有几个混的不错的。
离开城市,来到荒野,不容易。
参观完了博物馆,发现路的对面还有个五七干校文化园,不过去看了一下没有开门,于是就离开了。
景点:国务院直属五七干校
类型:文革遗址
推荐度:有文革或者红色情怀的可以一游!
游览时间:半小时至一小时。
注意事项:博物馆中午休息。
奇石山的漫游记
从五七干校出来,天色尚早,亲戚说带我去口奇石山看看。
不过先经过了石嘴山的市委、市政府。
由是新修的,感觉还是非常气派。
包括市委市政间的广场。
奇石山的位置距离市委市政府不是很远,距离星海湖的距离也不是很远。
这个也算是科学普及吧!野外打雷时不要站在巨石下。
进去后开始是一些石。
巨石山所在的山丘上的树并不高大(后面才知道这儿原来就是煤渣山,后面改造成了现在这样)。
也不知道这个是什么植物。
远远看到一片的巨。
原来刻的是三十六计。
内层的刻的三十六计。
外层则是什么也没有。
我想如果人造的都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那的巨石阵不是要上天?
然后就是感觉比较小的石头堆的。
从这片穿出来,就开始是人像了。不过说实话,稍稍水平偏低,感觉就是不太熟练的石匠的作品。
第一片全是文化历史名人。
古今都有。
第二片则是将帅系列。
也不知道文化名人天天和将帅面对面啥感觉。
民族文化雕塑园。
我感说半夜肯定没有人敢在这儿待。
历代军事家,太祖居于正中呀!
前面几排多是国的将帅。
后排则是秦皇汉武、成吉思汗,看样子这些人只是吃了时间久远的亏了。
接下来就是五十六个民族了。
、的按民族分,按肤色分。如果建个这样的园,只用雕四个就行了,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红种人。
感觉像华表却又不是。
写的是石,却不知道是哪块。可能是后面那块大的吧!
奇石山的由来,虽然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但是还是比煤渣山好。
看了一下,我只是转了一半,不过另外一半在施工,也就没有去。
远处还有很多石制的雕塑。
整体的介绍。
这儿还有个湖,建起来很不容易吧!
唯一的石桥。感觉石匠雕石比较有心得。
里面很多地方还在施工。
金字塔,与的还有较大区别。
规矩园,刻的都是儒家的东西。
著名科学家。
中华奇总体来说就是这样子了,山上面还有儿童游乐园等内容。
景点:中华奇石山
类型:看石头
推荐度:不收门票,有空的话可以一游!
游览时间:一个小时至两个小时。
注意事项:山上灰尘比较大。
寻踪北武当庙
这天出门时石嘴山没有往日的太阳,天气有点冷冷的。这次的目标是位于口区郊区的北武当庙。
这儿其实并不只是光是北武当庙一个景点,而是边上有个韭菜沟可以游览,另外还有北武当森林公园。不过当天天气真的是太冷了,所以虽然一大早就到达了,还是临时决定不去这两个地方转了。
从左边上去就是北武当庙,右边进去就是韭菜沟。下回再来吧!
北武当庙边上都是这样的小山丘。山的上树也不是很大。
远远的看到北武当庙的门脸还是很大的。
来之前由于受“武当”的影响,还以为是道家寺庙,去了后才发现原来是不折不扣的佛寺。
门前这个应该是济公吧!没有听说济公在有神迹呀!
挂着红花的石非常威武。
北武当庙的门票8元。不过现在没有什么人,看门票上的介绍一年有四次大庙会,当时人是非常多的。
刚进去后,感觉和其它的寺庙并没有什么区别。
钟楼、鼓楼、天王殿,可以看到佛旗飘扬。
然后发现里面的佛殿特别的多。无量殿、地藏殿、药师殿。
山上的亭子也很有意思,下面的“佛”字很有力。
里面还有个财神阁,拜财神可以来北武当。
但最惊艳的则是后面的这座塔。
真是非常古老的塔!
而后面的大雄宝殿给人的感觉也是非常的古老的。
这座大殿真是很有历史的。
大殿上面是佛祖成佛的过程。
而下面的图案也是非常的古朴。
更给人以惊奇的则是大雄宝殿之后的空间更大。
远处山上的亭子十分显眼。
泥犁宫,可以要另外收费才能进入。
感觉可能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没有进。
后面这个是藏经阁。
左边这个建筑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好像漆都还没有上。
而最后面则是最漂亮的。吸引我的是山上的颜色。
返回时又看到了熟悉的烟囱,哎!
景点:北武当庙
类型:佛寺
推荐度:内容挺丰富,外面的风景也不错,可以一游!
游览时间:一个小时至两个小时。
注意事项:无。
在口区街拍了几张,大家看看。
石嘴山美食总结
首先是在口区吃的羊肉面。这家羊肉面在步行街的口上。
不过忘了给面拍照了,只好把价格表拍回来。
不过羊肉面吃的感觉也就一般般,里面的羊肉不是那么多,但是价格还是不低的。最重要的是面的量比较小!这家店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就是羊蹄,不过我前一天喝醉了酒,所以早上并不太想吃太油的东西,所以也没有吃!不过同行之人吃的很销魂,应该还是不错吧!
另外特色的就是青拌面。开始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后来在景区边上吃了一次,主要是蒜苔、青菜炒完了拌在面里,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
接着就是在惠农区吃的早饭,羊杂。特别的好吃,不是很辣却特别的香。
看上去是非常的油,不过到嘴里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香而不辣,没有任何羊肉和内脏的味道,只有一个香!个人最喜欢的还是羊肠。
把饼子泡在里面更好吃。这样的吃法对于习惯吃肉丸胡辣汤的我来说,最喜欢这种了。不过缺点是把汤里面的油都给吸上来了,油脂吸收太多,减肥的人还是不要这样吃了。
接下来就是在黄渠桥吃的爆炒羊羔肉。
记得这天是去完镇北堡后回来的路上吃的。不过亲戚想带着我去吃的店由于放年假还没有开,只好去了另外一家。
先上来的是沙葱。
沙葱在石嘴山算是比较常见的菜。不过对于外地人来说却是一款蕴含了平原野性的食品。个人觉得最好还是用来下馒头或者稀饭。
这个是羊排,不是羊羔肉。不过羊排炸的比较硬,吃起来比较费牙。
豆腐。就是普通的配菜,还是不错的。
这个才是正主,羊羔肉。
由于有小朋友,要了两盘,一盘辣的,一盘不辣的。个人感觉也就一般般吧!主要还是羊肉不够细嫩,还是需要使劲咀嚼才行的,而且瘦的比较,肥的比较少,导致过于柴。
不过羊羔肉里面的土豆粉则是很不错的,吸收足了羊肉汤的味道,非常的好吃。
不过毕竟是想去的那家店没有去成,所以只吃一次代表不了黄渠桥羊羔肉的水平。
接下来就是暖锅。这个是在口区五七干校边上的吃的。
这次也是运气背,想吃的店放年假还没有上班,只好另选一家店。
等了十分钟左右,锅就端上来了。
这个锅的感觉和的土锅子相似,锅的形状和老式火锅一样,里面是炭火,吃的时候能够确保保温。
里面的内容很多,有肉片、粉丝、各种菜等,吃上一会儿还要加水在盆里,确保炭火不把盆加热了。吃这个的感觉就是暖和,怪不得叫暖锅。不过吃这个要有耐心,另外再配几个下图中的大馒头,就更加圆满了。
接着就是砂锅面了。的砂锅面与其它地方的不太一样,不是按份卖,而是按几人份的卖。这家是在惠农区吃的,据说这家的鸽子面特别好吃。
去的人有点多,于是点了鸽子面、牛肉和羊肉面三种。砂锅端上来后发现是非常大的一盆,保温效果奇好。而鸽子已经炖的比较酥了,吃起来入口就无。
牛肉面也不错,这锅是有辣椒的。不过个人觉得和一样,加辣子不是为了增加辣味,而是为了增加香味。
羊肉面,没有膻味,好吃!吃这三种面,都是把面从砂锅舀到自己的小碗里,然后可以自己再加调味,冬天吃这个真的是太爽了,吃的我混身大汗。
接下来就是此次来最想吃的东西了—手把肉。
手把肉是在口区吃的,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去吃老字号。不过价格同样的不便宜,个人感觉没有吃出心中向往的那份感觉.
一个主要原因是除了肋条外,其它的肉有点硬!而且最重点就是太瘦了,没有肥瘦相间的感觉,所以觉得很柴。所以感觉性价比不高。
肋条还是比较满意的,可惜上来一份肋条连一半都没有,大骨头太多了。而且结帐时老板连两元钱都不肯省,直接对我说:“如果你是我,你也不会少这两元的。”说的我竟然无言以对。
从回来已经一个月了,有着拖延症的我才把游记写完。突然发现自己旅游时拍照太多了,以后可能会少点,争取照些精品,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旅游本身中去。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已经来了,出游正当时。
如果对我的旅程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微信个人公众号,回复“攻略”可查看已出攻略的地名,直接回复地名即可看相关的游记和攻略。
本篇游记共含9876个文字,343张图片。帮助了名游客。
京公网安备号
新出网证(京)字242号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佛教音乐Buddhistmusic编辑本段起源佛;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一番风味;整体构成一尊“;梵响凌云”的帛尸黎密多罗也是西域人;月氏人支县南;首,每首均五言八句,内容歌颂释迦一生事迹,从其歌;音清澈,四者其音得满,五者其音遍周远闻,具此五者;
  佛教音乐      Buddhist music编辑本段起源  佛教音乐由梵呗发展而来的音乐。始自三国,源于印度五明之声明,通俗讲就是僧侣念经的声音。是指
佛教音乐(梵呗徽标)用清净的言语赞叹诸佛菩萨三宝功德,意为清净、离欲、赞颂、歌咏。属于“三学”的“定学”范畴,后来逐渐引申为佛教仪式中各种唱念的通称。   声明随佛教传入中国,起初一直存在“梵音重复,汉语单奇”之予盾。三国魏太明帝太和四年(230)陈思王曹植,曾游鱼山,感鱼山之神制,依《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传为后式”使得佛经在唱诵时天衣无缝,“贵在声文两得”始创 “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的《鱼山梵》或《鱼山呗》后世简称“梵呗”或“鱼山”,唐初传至日本,谓之“鱼山” 声明,并后世留有唐朝《鱼山声明集》、《鱼山私抄》、《鱼山目录》等手抄本。传至韩国,称之“鱼山”,至此,声明得以中国化。现全称“鱼山梵呗”。   有了曹植的经验,其后历经支谦、康僧会、觅历、帛法桥、支昙钥、昙迁、僧辩、慧忍、萧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的创作和提倡,便开始尝试着进一步用中国民间乐曲另创新声和改编佛曲,使古印度的声明音乐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梵呗从此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兴盛至今。由此得知古之“佛曲”、今之“佛教音乐”均由梵呗发展而来的音乐。故历史上尊称曹植为中国佛教音乐创始人――梵呗始祖。   佛教音乐起源于印度吠陀时期,佛陀根据其中记述梨俱吠陀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而制定伽陀,伽陀即 指偈颂,方便宏扬佛法。佛教音乐被称为梵音,又名梵呗。梵,来自印度语,是“梵览摩”的略称。根据《佛
佛光大辞典光大辞典》:“梵,表清净之义。”“呗,又作呗匿、婆陟、婆师。意译为止息、 赞叹。以音韵屈曲升降,能契于曲,为讽咏之声,乃梵土之法曲,故称梵呗。”中国佛教音乐发展是由陈思王曹植鱼山梵呗开始的(唐密和显教)。梵,是印度语“清净”的意思。呗是印度语“呗匿”的略称,义为赞颂或歌咏。梵呗,亦称赞呗、梵乐、梵音、念唱、佛曲、佛乐等,是佛教徒(确切的说:是指出家人或主持)举行宗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诵、供养、止断、赞叹的颂歌,后世梵呗是鱼山梵呗为标准的简称,泛指为传统佛教音乐。(梵呗注册徽标说明,佛光普照的“花开见佛”是以两片碧绿的“莲叶”捧起敲打着净化人心的木鱼、放出奇异彩虹的五明圆满“佛光”瑞相,光环上,显现映出“南无阿弥陀佛”五线谱的音韵。音符倒有“小荷才露尖
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一番风味;整体构成一尊“佛光普照”似“如意莲花”的吉祥“禅定坐佛”,象征佛陀“宣说神咒”的梵呗,响彻净化整个宇宙的真理,正是包涵“一日一月一世界,一花一声一如来”之境界。清净智慧、吉祥圆满,梵呗“花开见佛”见闻者当受持熄灭万缘,清净身、口、意、三业,智慧圆满。以莲叶,木鱼,佛光构成吉祥如意,佛光圆满的花开见佛禅定图。声光一体,可谓是珠联璧合,浑然天成。寓意深妙,智慧之智,耐人寻味.(梵呗传承人永悟法师设计)。)编辑本段发展简史创立  公元前6~前5世纪,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
释迦牟尼佛教时就使用音乐,以“清净和雅”的吹唱来演说经法,约在公元前 3世纪后,佛教音乐随着佛教逐步向亚洲和世界各地流传。由于民族、地域各异,佛教音乐在流传过程中,吸收着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从而产生不同风格的佛教音乐。传播  约在东汉明帝年间(58~75)佛教传入中国。使来自印度与西域的佛教音乐,掺杂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因素,因而中国佛教音乐既含有中国民族音调,又含有印度或西域少数民族音调。《西河诗话》曰:“李唐乐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八曲,入娑陀调;释迦文佛曲、妙华佛曲等九曲,入乞食调;大妙至极曲、解曲,入越调;摩尼佛曲入双调;苏密七具佛曲、日腾光佛曲,入商调;婆罗树佛曲等四曲,入羽调;迁星佛曲,入般涉调;提梵入移风调。”说明这些佛曲已具有中国民族民间的风格特色。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各宗派的繁荣,佛教音乐也达鼎盛阶段。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江苏省常州市参与申报的“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   山东省东阿县参与申报的“佛教音乐(鱼山梵呗)”   河南省开封市参与申报的“佛教音乐(大相国寺梵乐)”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参与申报的“佛教音乐(直孔噶举派音乐)”   甘肃省夏河县参与申报的“佛教音乐(拉卜楞寺佛教音乐道得尔)”   青海省兴海县参与申报的“佛教音乐(青海藏族唱经调)”   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参与申报的“佛教音乐(北武当庙寺庙音乐)”   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序号637。编辑本段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三国  自佛教传入至三国时,来自印度、西域的一些高僧在汉地传播、翻译佛经的同时,也带来了印度、西域的佛教音乐。月氏人支谦据《无量寿经》、《中本起经》制成《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康僧会亦曾制此曲,又传《泥洹呗声》。此外,作“胡呗三契、
梵响凌云”的帛尸黎密多罗也是西域人;月氏人支县南“裁制新声,梵响清美”,传“六言梵呗”于后世。“原夫经震旦,夹译汉庭。北则些(法)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康)僧会,扬曲韵以讽通。”(宋赞宁《宋高僧传》)他们所传梵四,应该是西域风格的佛曲。然而,这些异国风味的“胡呗”并没有广泛流传开来。    相传我国最早创作梵呗的是曹魏时代陈思王曹植,他尝游鱼山(一作渔山,今山东阿县境),闻空中有一种梵响(岩谷水声),清扬哀婉,细听良久,深有所悟,乃摹其音节,根据《瑞应本起经》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其所制梵呗凡有六章,即是后世所传《鱼山梵》(亦称《鱼山呗》见《法苑珠林》)。”。[唐] 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三十六载曰:“植每读
法苑珠林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生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之遁游处,出则渔戈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由此看来“曹子建游鱼山,闻岩谷水声写之,制梵呗之谱,当为东土梵呗之始”。释慧皎《高僧传.十三经诗论》载曰:“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册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又云:“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管,五众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原夫梵呗之起,亦肇自陈思。始著太子颂及啖颂等。因为之制声,吐纳抑扬,并法神授,今之皇皇顾惟,盖其风烈也。”   曹植将音乐旋律与偈诗梵语的音韵与汉字发音的高低相配合,使得佛经在唱诵时天衣无缝,“贵在声文两得”。采取以梵语发音为基础与新制偈颂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用梵音咏汉语“偈迫音繁”;以汉曲讽梵文偈颂,“韵短而辞长”的问题。有了曹植的经验,历代僧人们便开始尝试着进一步用中国民间乐曲改编佛曲或另创新曲,使古印度的梵呗音乐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梵呗从此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其后支谦、康僧会、觅历等高僧结合当时中国民间音乐以及正统文学开创和初步形成了中国佛教音乐体系――中国梵呗。六朝的齐梁时代,佛教徒开始吸取民间文艺形式(如“转读”“唱导”等)。此时是我国梵呗发展的重要时期。《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卷七七八年)载有齐王融《法寿乐歌》十二
首,每首均五言八句,内容歌颂释迦一生事迹,从其歌辞体制来看,无疑是用这种华声梵呗来歌唱的。隋唐  时代,佛教不仅盛行俗讲音乐(讲唱经文及佛教故事),而且由于西域交通的发展,西域方面的梵呗也渐渐传入汉地。此外还有从其他佛教国家传入的佛曲梵呗,有些梵呗还为朝廷乐府所用,所有这些都对中国梵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中国梵呗从此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陈D《乐书》卷159载“胡曲调”,记录唐代乐府所采用的梵呗就有《普光佛曲》《弥勒佛曲》《日光明佛曲》《大威德佛曲》《如来藏佛曲》《释迦牟尼佛曲》《烧香佛曲》《十地佛曲》《观音佛曲》等26曲。现存的唐代佛教歌赞资料有善导《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和法照撰的《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净土五会念佛咯法事仪赞》。所用曲调当仍是梵呗声调,唐代流行的变文也是梵呗的音韵。敦煌经卷所载唐代佛曲就有《悉昙颂》《五更转》《十二时》等多种音调。宋元  ,我国器乐演奏的形式非常盛行,佛教也较多地采用了这一通俗的形式来供养佛菩萨,并以此来接近民众,以此来接收更多的佛教信徒。同时也大量吸取了南北民间曲调和曲牌,各地寺院相继产生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梵呗。但主要是南北之别,佛乐史上颇有影响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一书,就是采用南北曲的各种曲调填写的,本书50卷,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编。   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现在一般常用的梵呗中所用的南北曲调近二百曲。除了六句赞多用《华严会》外,其余如《挂金锁》《豆叶黄》《望江南》《柳含烟》《金学经》《金砖落井》《破荷叶》以及《寄生草》《浪淘沙》等都是最常见的。近年来,闻北京、江西、天津、厦门等地相继成立了佛教音乐团,已整理、出版、发行中国梵呗的音响磁带。在传统梵呗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已将电子琴等现代乐器用于佛门梵呗,在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梵呗这一古老的佛教传统文化也遇到了挑战,但只要有佛界及音乐界等各界同仁的努力,它会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充实,并会使之流传百世。编辑本段用途  梵呗主要有三种用途。首先是讲经仪式,通常行于讲经前后。其次是六时行道,即寺院每日作朝暮课诵之用。最后就是经忏法会,譬如“观音菩萨圣诞”、“梁皇宝”、“水陆法会”。根据《长阿含五^泥沙经》,“时梵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
音清澈,四者其音得满,五者其音遍周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另外,《萨婆多毗尼勒迦》 卷六记载:“瓶
萨婆多毗尼勒迦内容沙王信佛法,往诣佛所,白佛言:世尊,诸外道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一处呗诵,多得利养,眷属增长,愿世尊听诸比丘。佛言:听诸比丘八日, 十四日,十五日集一处呗诵说法。”可见当时的梵呗已经在印度各地佛所中流行。佛教音乐的曲目,有些尚保留在当今寺院中。在敦煌杂曲中还保留一部分佛教鼎盛时期的作品。   众所周知,歌曲最容易被传唱,更重要的是,歌曲由于韵律,容易被记住。 因此,佛教音乐对传播佛教起到了很大作用。编辑本段分类  佛教音乐可以分为赞、偈、咒、诵四大类。赞,有祈祷和歌颂佛祖之意。赞同词为韵体体裁,以八句、六句或四句为一组。譬如《戒定真香》、《佛宝赞》
戒定真香、《杨枝净水》等。偈,梵文唱,有五字体和七字体之分,有八句复唱,也有四句复唱。咒,即是咒文,由梵音转读,只可意会而不可解读。无韵咒常以木鱼单点伴击;有韵咒则常以磬、铃、铛来伴奏。诵,即唱诵,与赞同是韵体体裁,但更富音乐性。   佛教音乐梵呗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原声,源于印度声明学.中国汉语佛曲的发展是由陈思王曹植鱼山梵呗开始的(唐密和显教)。梵,是印度语“清净”的意思。呗是印度语“呗匿”的略称,义为赞颂或歌咏。梵呗,亦称赞呗、梵乐、梵音、念唱、佛曲、佛乐等,是佛教徒(确切的说:是指出家人或主持)举行宗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诵、供养、止断、赞叹的颂歌,后世梵呗是鱼山梵呗为标准的简称,泛指为传统佛教音乐。编辑本段意义及功德  ,   《十诵律》云:如听梵呗,其利有五:一者身体不疲,二者不忘所忆,三者心不懈怠,四者音声不坏,五者诸天欢喜。   相传昔时有僧讽诵《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天上的天神闻声,长跪合掌恭敬谛听,直待咒文诵完始起身离去。   《长阿含经》中记载:音声具足五种清净,乃名梵音:一、其音正直。二、其音和雅。三、其音清彻。四、其音深满。五、周遍远闻。   《法华经》云: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法华经《南海寄归传》:能知佛德深远,体制文之次第(能体悟佛法),能令舌根清净,能得胸脏开通,能处众不惶不惧,能长命无病。   在梵呗的伴奏方面,以法器磬、铛、铪、铃、鼓、鱼等为主,也配以简单的管乐器。如《翠黄花》《挂金锁》《水洛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佛教音乐08等内容。 
 佛教音乐之道浅谈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佛教音乐之道浅谈 摘要:儒、佛、道三家的音乐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乐之功能 大约有两点:一是赞佛娱...  佛教歌曲歌词汇总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佛教歌曲歌词汇总佛教歌曲歌词汇总 缘 你我相识即有缘,面带笑容结人缘。 布施欢喜种善缘,你对我错相惜缘。 顺我...  当心灵受伤的时候,佛乐的治疗功用是很大的,它可以陶;台性情,修养身心,佛教音乐、歌曲是属 于情感交流,它能直接融入人们的感情,使人们生起好感,引起共鸣。丛林...  经典佛教音乐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好听的佛曲经典佛教音乐 歌曲名 歌手 地藏菩萨赞 谢洽露 南无阿弥陀佛 李娜 南无阿弥陀佛 空旷版 四字五音 六字四音...  中国佛教音乐的源流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中国佛教音乐的源流 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佛教 音乐有很强的生命力。...  迎春佛教音乐会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迎春佛教音乐会 主题:和美绍兴 妙音禅韵 主办:柯桥海纳百川国际公馆 承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绍兴知名企业 ...  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佛教音乐伴随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我国后, 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而成为我国传统民族音 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然而从...  佛教歌曲歌词集 一、经咒类 1、三字 《准提咒》 稽首皈依苏悉帝 头面顶礼七俱胝 我今称赞大准提 唯愿慈悲垂加护 南无 飒多喃 三藐三菩陀 俱胝喃 怛侄他...  马鞍山甘露寺佛教音乐魏晋南北朝时灵州佛教兴盛。范文澜《唐代佛教》记载: “安史 之乱时,太子李亨逃到灵武,不空遣密使奉表问安,为补军需不足, 曾在当地粥僧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罗县政府信息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