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先就业后择业辩论赛,再择业?

先就业再择业 别当校园“毕剩客”
  制图/王斌
  长沙晚报记者 李静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再创历史新高。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距离6月毕业季也只剩下两个多月时间,应届毕业生们都找到心仪工作了吗?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应届生没有拿到录用证(offer),工作尚无着落。专家建议尚未就业的同学先就业再择业,网络申请投材料,或多跑招聘会现场,加强与招聘单位的有效沟通,或许可提高求职成功率。
  先就业再择业,不做校园“毕剩客”
  【实例】 一个班只有一半同学拿到offer
  “工作并不难找,难的是找到一个心仪的好工作。”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人力资源专业应届毕业生小邓告诉记者,临近毕业,自己班上的同学签了工作的却只有一半多一点。“找到工作的同学,不少是抱着先找个工作再说的心态。”
  作为应届毕业生,小邓觉得自己对实习期的要求并不算高,“三个月实习期,一个月2500元实习工资应该差不多够花,当然需要包住宿,租房子太贵。”但是跑了不少招聘会,大部分人力资源岗位实习期工资都在2000元左右。
  “很多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我也没想好是不是要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要毕业了还有不少问题没想明白。”招聘会也跑了,简历也投了,不想做校园“毕剩客”的小邓当前想法是,先签一个差不多的工作,积累多一点经验,等到以后职业方向明确了,再考虑换工作。
  【数据】 毕业后3年内六成大学生曾跳槽
  “先就业,后择业”是不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近日,求职网站“找座儿网”联合数十家合作企业、院校及相关机构发布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大学毕业后有1至3年工作经验的1073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60.7%有跳槽经历。
  数据显示,这些职场新人入职2周内就毅然跳槽的只有7.99%,在入职半个月至三个月的时间出现一个跳槽小高峰,跳槽比例达到26.57%,入职3到6个月以及入职半年到2年内跳槽的比例分别为18.89%和21.51%,入职2到3年内跳槽的占25.04%。
  【建议】 先找份工作干起来
  “对绝大多数毕业生而言,缺乏对岗位的必要了解,一次找到理想的岗位并不容易。”湖师大一名辅导员指出,在如今就业形势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很难在就业的同时实现择业,与其让自己处于失业状态,不如先找份工作干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会发现自己积累了社会经验,学习了职业技能,这是将来发展必不可少的,毕竟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经验。但前提是,求职者必须做好再择业的准备,真正积累了经验和技能才有可能打赢求职仗。该辅导员同时也建议,年轻人不要频繁跳槽,这样会给用人单位造成心浮气躁、不稳重的感觉,反而容易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网申+跑场,多渠道求职效率高
  【实例】 139份简历回信只有十几份
  “上学期考研了,但是没考上,耽误了找工作的大好时间,现在挺着急的。”中南林科大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王同学至今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王同学说,每天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网上填写简历。“现在网络申请材料都不支持复制粘贴,每个选项都要一个字一个字输入,每天就是不停地输入个人信息、教育经历、社会实践、个人荣誉、自我评价等等。”基本上填写一份简历需要半个多小时。
  “有时候寝室网络不给力,辛辛苦苦填了半个多小时,点击保存提交的时候提交不了,所有资料都白填了,这个时候真的想哭。”王同学说,其实网申最让人伤心的还并不是这些小事,而是网申得到不回应时,那种煎熬的心情。“我算了一下,在网上投了139份简历,有回信的只有十几个,大部分都是石沉大海,连个泡都不冒,拒绝我至少给个理由吧。”
  【数据】 55.64%学生希望与HR加强沟通
  不少同学反映,网申比较方便,一天可以提交好几份简历,也不用天天跑宣讲会、招聘会等,但是网申最大的缺憾就是不能与企业工作人员面对面沟通,“被拒了都不知道为什么”。
  “找座儿网”调研数据显示,在“与HR(即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沟通交流的机会少得可怜”、“专业技能不达标”、“求职技巧太匮乏”、“实习机会太有限”等方面,应届毕业生迫切需要支持以走出“被拒”阴霾。其中,60.86%的同学希望获得更多实习或社会实践机会,55.64%希望与企业HR或者现有员工进行沟通交流。
  【建议】 现场求职有利于增加面试经验
  “应届毕业生求职要兼顾网络申请和招聘会现场求职。”湖南某知名企业招聘主管介绍,网络申请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可以在不耽误写毕业论文的情况下多多进行求职申请。但是网络申请一般没有人工问答环节,投完简历后就只有坐等信息反馈。
  求职者在招聘会现场则可以面对面与企业招聘专员进行沟通,提问题并得到回应。此外,现场招聘一般情况下都会安排简单的面试,这样求职者就可以根据现场招聘专员的反馈了解自身情况,有利于增加求职者面试经验。
  政策延伸
  关于档案
  1.什么是档案?它有怎样的重要性?
  档案实际是指人事档案,是适应我们国家人事管理的一项制度安排,是个人经历的记录,也是人事管理和服务的依据。它与转正定级、职称评定、办理各种人事手续、工龄计算、养老等都有关系。毕业生一定要重视,妥善的处理档案。
  2.毕业后没及时找到工作,档案还能在学校存多久?
  如果没有找到心仪的用人单位,可将档案转至你的生源地或经学校同意暂时留在学校,按照政策学校只代为保管两年。如果你超过两年未落实工作单位,学校会将档案转至你的生源所在地。
  3.留学人员档案如何处理?
  留学人员档案一般都存放在留学服务中心或人事代理机构,关于海外学历有专门的认证机构。
  关于就业协议
  1.和就业单位签协议,需关注什么?
  在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时,首先要注意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或合同是否符合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单位的相关信息、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地点、时间及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是否都有明确规定,还应重点关注劳动合同内对试用期的说明。
  2.三方协议什么时候签?
  三方协议是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后,用人单位拟为毕业生申请办理工作地的户口等手续,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签署的就业协议书。签订三方协议要慎重考虑,尽可能不要违约,这也是一个建立社会诚信的需要。
  3.派遣证有什么用,什么时候领?
  派遣证也叫报到证,签订三方协议后,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上报就业方案,审批通过后为学生办理报到证,每年7、8月毕业生毕业前领取。报到证是人事关系接转的依据,是办理户口、档案的凭证。延期毕业,可等到毕业时再办理相关手续。
  4.就业发生纠纷,该到哪里投诉?
  如果遇到纠纷,建议先向学校联系咨询,寻求帮助,同时,毕业生有权向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也可提交给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进行调解和仲裁,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高校毕业生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举报、投诉。
( 17:49:35) ( 15:34:46) ( 09:24:25) ( 16:11:46)当前位置:&&
&&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 “毕剩客”求职要迈四道“心理坎”   很快就要进入“金九银十”的求职高峰期,求职机遇将更加广阔。但是对那些刚刚跨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面临的心理门槛依旧不少。某人才机构针对应届毕业生首次求职状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就业还是择业、如何谈薪资待遇、去哪里及选择公司等问题,最让毕业生犯愁,一些学生因为不能摆正求职心态,在毕业后迟迟没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网络上将这类群体称为“毕剩客”。人力专家因此提醒,不做校园“毕剩客”,应届毕业生求职要跨心理“四道坎”。
  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到底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在接受调查的上千名应届毕业生中,六成毕业生对此选择“相当模糊”,模糊的原因是毕业生观点冲撞激烈。
  反对“先就业后择业”的毕业生认为,一旦当你踏入某个领域工作后,真正想要跳出来肯定难如登天,转行不是轻易说转就能转的,没有经验积累,谁要一个“门外汉”?对“先择业后就业”,不少毕业生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如果这样做后果很可能是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几年内,会一次又一次地因为某些客观条件被心仪的企业拒之门外。“要知道,毕业生是有一定保质期限的,一旦超过时限,与其他新的应届生相比也就失去了竞争优势”,一毕业生坦白。
  对此,人力专家建议,在“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这个问题上,毕业生要懂得审时度势,惟有如此,才能尽快摆脱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无薪就业还是漫天要价
  在调查大学生在应聘第一份如何与用人单位谈薪资问题时,毕业生回答亦相当“纠结”,整体看,毕业生处理此问题易出现“两个极端”,极少数毕业生“无薪就业”,多数毕业生“漫天要价”。
  人力专家分析,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无薪就业”看似见怪不怪,但事实上,一个人工作却不要薪水,不仅不合法也违背常理。《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动报酬是劳动合同应当具备的主要条款之一。“无薪就业”显然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无薪就业做法很荒谬,而漫天要价也要不得”。有些大学生觉得自己学业优秀、能说会道,就应该拿高薪。但是,学校和企业完全不同,在学校毕业生可能十分优秀,但不代表其一定能在企业生存。因此,找工作没“薪”不行,过于要“薪”也不行。如何把握好尺度,需结合自身情况和企业情况做出合理判断。
  去一线城市还是小城市
  前几年,“南下广深”一直是就业热门中的热门,调查发现,最近几年,风水逆转,应届毕业生求职“刮”起了“倒一线兴二线”城市之风,不过,在省城,大学生求职的地域难题并没有改变。
  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毕业生不妨在做选择前,构想一下未来,那块蓝图中的“要件”是需要大城市的现代化与高科技来达成,还是需要小城市的悠闲与平静来“拼装”?有了初步的构想,再来搜索一些现实信息。现在生存于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人真实现状又是如何?给自己打个“预防针”。
  那么,毕业生求职到底该选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答案是选择自己需要的,并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选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
  如果选择城市是选择生活方式,那么选择公司则是选“爱人”,是选名门望族中的“大家闺秀”还是选名不见经传的“小家碧玉”?接受调查的千余应届毕业生普遍表示“不好选择”。
  大公司在毕业生眼里,戴上了薪水高、待遇好、有着良好的管理制度的标签,但在大公司里毕业生同样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升职难等。相对而言,小公司新人表现的机会更多、挑战更大。毕业生选择公司时考虑客观条件的好坏是必要的,但不要过分纠结公司的规模的大小、薪水的高低,而要看公司所提供的职位是否与你条件相符。先就业后择业的认识
先就业后择业的认识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转向大众化普及阶段。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也就是从那时起,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后择业”。各高校也是按照这个指导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而近两年,由于毕业生在毕业35年内跳槽现象加剧,引起了一些用人单位的不满,据此有人得出结论,这是“先就业、后择业”的指导思想,造成了大学生盲目就业、然后频繁跳槽的原因。而且使企业增加了招聘成本,降低了大学生在社会上的诚信。应该“先择业、后就业”,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气质特点等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去寻找工作,这样就可使学生有目的的就业,降低了就业的不稳定性。那么学生应该是“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  一、就业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先弄清楚“先就业、后择业”的真正含义。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人数急剧增加,一方面社会提供的岗位不可能都是人人满意的大公司、公务员等,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已经不都是社会的精英。提出“先就业、后择业”,主要是号召大学生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自己的实际能力去找相应的工作岗位,而不是盲目攀高,也不是鼓励大学生盲目就业。是希望大学生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再选择更好的工作。很明显,这里的“先就业”是指先从基层工作做起,再选择更高层次的就业岗位。这才是“先就业、后择业”的真谛。社会上一些人谈的“先择业、后就业”,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中“人职匹配”的理论,强调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根据自己的气质特点、能力优势、职业价值观、经过职业探索,从而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和工作岗位。显然、这里的“先择业”是指先选好发展方向,再去有目的的去就业。由此看来,所谓“先择业、后就业”与国家提倡的“先就业、后择业”并不矛盾。  二、职业生涯分析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金斯伯格把人的职业选择心理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幻想期、尝试期、实现期。在实现期中包括:第一,试探阶段:试探各种职业机会和可能的选择。第二,具体化阶段:根据试探阶段的建立作进一步的选择。第三,专业化阶段:依据自我选择的目标,作具体的就业准备。施恩关于人生职业周期的阶段和任务中提出有成长期、幻想期、探索期,在此期间发展和发现自己的能力、需要、兴趣、寻找试验性工作和兼职工作的机会,作出早期职业决策。  加里德斯勒综合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定阶段、维持阶段、下降阶段。在探索阶段,开始的时候,他们往往做出一些带有试验性质的较为宽泛的职业选择,随着个人对所选择职业以及自我的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这种最初选择往往会被重新界定,人们在这一阶段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和天资形成一种现实性评价,并尽可能地了解各种职业信息。  从以上三位专家的职业生涯阶段发展理论看出,职业人在职业早期都要经历一个职业探索期或尝试期,即探索性的选择自己的职业,试图通过不同的工作或工作单位而选定自己喜欢、适合自己并将长期从事的职业。这个时期员工调换不同工作的愿望非常强烈。所以,学生早期就业跳槽频繁也是可以理解的。通过这个过程,职业人能够客观地认知自己的优势、职业价值观,再根据所获得的职业信息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做出职业选择。现在的大学毕  业生绝大多数都是一直在学校,有目的的接触社会很少,对职业的概念非常模糊。虽然,一些大学引进了人才测评软件,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能力、气质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选择性的寻找就业岗位。但如果学生仅从适合自己的职业出发,而没有切合实际的岗位层次的定位,仅凭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找工作,也是很难如愿的。因为我们的学生社会经验、职业经历少之又少,一个科学的职业观或者一个客观的就业定位,既要有对自己的认识还要有对环境的认识,即职业环境的认识,学生只有经历了职业探索这个过程,才有可能建立可行的职业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一份适合的岗位。况且,在当前这种背景下,只有寥寥几所重点大学有这些测评软件,而且测评后结果的解释还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这方面多数学生是不具备条件的。所以在当前这样的实际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鼓励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  三、对就业的认识  从职业生涯的内涵进行分析,职业生涯分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是外在表现出来的职业身份,是从事一种职业时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单位、工作内容、工作职务与待遇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是从事一种职业时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外职业生涯通常由别人给予、认可、别人决定。内职业生涯主要靠自己不断探索而获得。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是外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提,内职业生涯的匮乏一定会影响外职业生涯。对于大学应届毕业生,在初次求职时一味地追求大单位、大公司,要做管理工作、福利待遇要好等外在的东西,而不具备相应的经验、能力、心理素质作支撑,求职失败是必然的。许多大学生也就是在多次求职失败后,才真正体会到“先就业、后择业”的道理,开始总结经验、转向更切合实际的工作岗位。但不论你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只要认真做好这份工作,就能够从中积累内职业生涯,为以后更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就业与社会的关系  从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过程来看,不论大公司、小公司,国企还是外企,一般都经过相应的心理测试或人才测评,然后再过面试、试用期等招聘程序,最终用人单位才决定聘用与否。这个过程已经在力求做到人、职匹配,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盲目就业。学生跳槽有两个原因,第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他们提升了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找到了他们认为更好的工作。第二,初次就业的工作太基础、太苦、太累、或太乏味、用人单位没有更好地给学生作相应的引导或职业规划,使他们感到在这样的单位没有发展,他们因此离职了,但这并不是“先就业、后择业”的过错,而是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事实上很多企业都采取各种办法,帮助新员工做好职业规划和职业引导,如对新员工进行职业培训,给他们配备职业顾问、职业导师等。使新员工很快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并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对于员工跳槽或离职,人力资源管理中正常离职率一般在3%5%。如果一个企业离职率很高,那么说明它的人力资源管理就存在问题。实际上,企业并不怕人员流失,企业需要的是那些真正能够与企业一起成长的适合人才。所以正常的人员流动是无可非议的。就业市场本身就是双向选择,没有流动就没有发展。所以学生跳槽并不全是学生的过错,更不能归咎于”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五、先就业、后择业成为趋势  从这几年的实际就业状况来看,这种“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是切实可行的。首先从2006年度人力资源网所作的一项调查报告中看出,442%的毕业生赞同这个观点,而选择先择业、后就业的只有1395%。而且通过这几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反馈来分析,学生只有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才能体会职业的真正内涵,后期才能获得更多的工作面试和工作机会,而且每一次的选择都更加接近自己的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组织是职业生涯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职业生涯只有进入一个组织,有相应的职业位置和工作场所,才能谈得上  职业发展。所以大学生赞同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再创业的就业理念。从世界上其他国家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美国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有成长顾问,成长顾问时刻关注他的个人特点而且开始灌输职业意识。到了高考的时候,学生填报志愿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兴趣所在选择所修的专业。而且大学期间兼职打工,据粗略估计,在美国,大学生每周花在实习上面的时间至少有20小时。实践证明这些实习和兼职经历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兴趣和价值观,鼓励他们去思考自己到底善于做什么,就连那些不太满意的工作也能够促使他们去思考获得满意工作具备的条件。即使这样,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时也在做一些非常基层的工作,象服务生、办公文员等初级职位。另外,来自巴西的报道,由于巴西大学毕业生的增多,加之劳动力市场的饱和,大学生在寻找第一份职业时失去了选择余地,他们非常赞同“先就业、后择业”。他们认为:不管对工作是否满意,都要干起来,逐步积累工作经验、一边工作、一边寻找自己所喜爱的工作。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大学生在初次就业时也是“先就业、后择业”。由此看来,“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大学生的认可。  所以,综合目前的就业形势,我还是赞同“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热门新闻资讯
推荐新闻资讯
最新新闻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就业再择业的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