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同志厉害不厉害没有当过国家主席,却大权在握,在古代是不是叫宦官专权?

中国历史上十大宦官(上)
博主按:宦官是中国古老而又漫长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治的产物。远在周代,宦官就已出现在宫廷中了。秦汉以后,封建专制主义不断发展和强化,到明朝时竟达十万人以上。正史对宦官的评价都很低,因为宦官借助与皇帝亲近的关系,往往能窃取权力,严重干预国家政治生活。东汉、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留下姓名和干政的宦官微乎其微,绝大部分的宦官其实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他们没有平常人的尊严,主人稍不如意轻则打骂,重则夺取他们的生命。他们生于贫穷,死则默默无闻,淹没于荒草。
宦官中也有人杰,最著名的是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从而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也有郑和,率领世界上最庞大的一只舰队七下西洋昭示了明帝国的强大;也有高力士,一位忠诚而又有谋略的政治家,他对唐玄宗致死不渝的忠诚,无疑是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一个亮点。博主心目中影响力最大的十大宦官是:
宦官宰相第一人——赵& 高
造纸改造留千古——蔡&
敛财弄权乱汉宫——张& 让
中兴唐朝之贤宦——高力士
厚黑心术之圣手——李辅国
开中国历史之最——童& 贯
七下西洋扬国威——郑&
自阉走向富贵路——王& 振
&&&只知忠贤不知帝——魏忠贤
&&&安然退休第一宦——李莲英&
宦官宰相第一人——赵高
&&&【人物简介】
&&&赵高(?-前207),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著名宦官(一说并非宦官)。历仕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三代君主,沙丘之变和望夷宫之变的主谋,指鹿为马事件的策划者。
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一说赵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秦始皇大儿子扶苏的儿子)为帝。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爱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罐《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
【生平事迹】
赵高本是秦国某位国君之后,他的父亲是秦王的远房本家,因为犯罪,被施刑,其母受牵连沦为奴婢,赵高弟兄数人世世卑贱。秦始皇听说他为人勤奋,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由于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
&&&始皇帝三十七年,赵高和胡亥秦二世随从秦始皇出游会稽。至平原津,始皇病危,赵高遂与胡亥、李斯合谋,秘不发丧,篡改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矫诏赐死扶苏。胡亥还咸阳,为二世皇帝,赵高任郎中令。成为了胡亥最亲信的决策者。
&&&赵高第一个开刀的就是蒙氏兄弟。蒙恬、蒙毅在始皇生前颇受重用,屡建奇功,在朝中也权高位尊,因此是赵高平生最忌之人。他“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知道了赵高欲杀蒙氏兄弟,赶忙进宫劝阻二世,认为诛杀忠臣乃亡国之举。无奈,胡亥根本听不进去,以“先帝欲立太子而蒙毅阻拦,实属危害社稷之举”的罪名,迫蒙毅自杀。随即赵高又遣使阳周追逼蒙恬,蒙恬悲愤难当,大声疾呼:“我何罪之有,无过而死乎?”遂吞药自尽。
除掉蒙氏兄弟后,赵高便将谋杀的矛头转向了秦王室。据史书记载,赵高一次就在咸阳杀掉了胡亥的12个兄弟,将10名公主碾死于杜邮(今陕西咸阳市东)。公子将闾昆弟三人,被囚在内宫,赐死前,皆痛哭流涕,仰天大叫:“吾无罪”惨不及言。另一公子高,见众手足都死于非命,知道赵高不会放过自己,便想逃亡,却又怕连累亲族,遂提出为父皇殉葬的要求。
接着,赵高又排挤掉不少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安插了大批亲信。他的兄弟赵成,封为中车府令;女婿阎乐,当上了咸阳县令。为了堵塞群议,防止二世与其他人接触,进一步把他控制于股掌间,赵高又编造谎言说:“天子之所以尊贵,就在于要随时保持自己的威仪,使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形。陛下年纪还轻,如果在众臣面前不经意地暴露了弱点,恐为天下人耻笑。故陛下不如居内朝处理政事,由微臣等人一旁辅佐。这样,人人都会称颂皇上的圣明。”
胡亥把朝野大事交给赵高代理,于是不再上朝,一味寻欢作乐,决断之权大部落到了赵高的手中。随着权力的扩大,赵高的野心也不断地膨胀,将眼光转向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因此,除掉李斯在他的心目中显得日益迫切了。赵高看准时机诬告李斯谋反罪状,胡亥命赵高案治,那李斯还能逃脱?李斯受笞打捶击千余次,不胜痛苦,只得诬服,但李斯自负对朝廷有功,确实无谋反之心,从狱中上书自陈前功,请胡亥明察赦免,赵高将书其余一旁,并说:“囚犯那能上书。”于是判处李斯五刑罪,受腰斩于咸阳市,并诛灭三族。从此,赵高成为了秦的二皇帝。
&&&李斯死后,赵高名正言顺地当上了丞相,事无大小,都完全由他决断,几乎成了太上皇。其后赵高为了显示自己的权位,且害怕群臣不肯服从,于是就牵着一只鹿在群臣面前献给秦二世,并说这是一匹马,秦二世以为赵高在和自己开玩笑。赵高又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缄默不语;有的说是马,来阿谀迎合赵高;有的说是鹿。最后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暗中迫害,朝中大臣越来越畏惧赵高,这就是成语“指鹿为马”的来历。
望夷宫之变
各地起义军蜂拥而起各路豪杰纷纷举事。当刘邦攻下武关,赵高再一次投下了重注,企图再次将胡亥作为筹码献给刘邦。赵高与其婿阎乐等人密谋,乘胡亥在望夷宫斋戒之机,诈诏发兵围宫,胡亥被逼自杀。
拥立子婴及身亡
他派使者联络攻破武关的关东起义军首领刘邦,约定与关东诸侯共同瓜分秦朝,自立为王,但遭到刘邦的拒绝。赵高又企图篡位自立,但又恐左右百官不从,只好立子婴为秦王。子婴早在当公子期间,就已耳闻目睹了赵高的种种罪行。被赵高推上王位,知道自己不过乃是一个傀儡而已。子婴不愿再重蹈胡亥的覆辙,便与自己的贴身宦官韩谈商定了斩除赵高的计划,在赵高督促其到宗庙受玺的时候,经过周密的策划,子婴就在斋戒的宫室里派宦官韩谈刺杀了赵高,同时下令诛灭赵高三族,在咸阳示众。
【后世评价】&&&
赵高制造的多起秦朝宫廷政变,加剧了秦朝内部的动荡;赵高屡进谗言、滥杀无辜,致使秦朝损失大批文臣武将,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历史上大都对赵高的人品及其所作所为持否定态度。
造纸改造留千古——蔡伦
【人物简介】
蔡伦(公元61~121年)字敬仲,汉族,东汉桂阳郡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改造者(非发明者)。永平末年(75)入宫为宦官。历任小黄门、中常侍兼尚方令、长乐太仆等职。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龙亭铺镇),食邑三百户。蔡伦为人敦厚谨慎,关心国家利益,曾“数犯严颜”,匡弼时政。勤奋好学,办事专心尽力。蔡伦一生在内廷为官,先后侍奉4个幼帝,投靠两个皇后,节节上升,身居列侯,位尊九卿,却以惨死告终。但他在兼管尚方时,推动了手工业工艺的发展,被称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因而留名后世,得到史学家的首肯。
&&&作为一名古代宦官,他曾在昂贵的丝绸和竹板上书写过,但是,他改造了造纸术,用树皮、鱼网和竹子压制成纸。元兴元年(105),他将造纸过程、方法写成奏章,连同造出来的植物纤维纸,呈报汉和帝,和帝大加赞赏,蔡伦造纸术很快传开。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全国“莫不从用焉”。蔡伦这一改进,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彻底改写了后世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也使蔡伦屹立于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之列。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蔡伦榜上有名。
【生平事迹】
&&&年幼入宫
蔡伦出身农家,自幼聪明伶俐,善于观察思考,汉章帝刘炟(公元56~88年)即位后常到各郡县挑选聪明伶俐的幼童入宫。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很不幸地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做了太监,可怜当时年仅一十五。他读书识字,成绩优异,于建初元年被提拔做了小黄门,此后做事倍加努力认真,因而又被提作黄门侍郎,掌管宫内外公事传达及引导诸王朝见、安排就座等事。&&
因功提拔&&
正宫窦太后无子,指使蔡伦诬陷章帝妃宋贵人“挟邪媚道”,通令她自杀。宋贵人所生太子刘庆被贬为清河王。窦后又指使人投“飞书”(匿名信)诬陷章帝妃梁贵人,强夺其子刘肇为养子并立为太子。章帝于公元88年卒,10岁的刘肇登基,为和帝,由窦太后听政。蔡伦因功被提拔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与九卿等同。蔡伦为人敦厚谨慎,关心国家利益,曾“数犯严颜”,匡弼时政。
发明创新:改进造纸术及器械精工&&
永平九年(公元97年),窦太后卒,和帝亲政。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邓绥为皇后,蔡伦立即投靠邓皇后。邓绥喜欢舞文弄墨,蔡伦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
蔡伦任尚方令后,利用供职之便,常到乡间作坊察看,见蚕妇缫丝漂絮后,竹簟上尚留下一层短毛丝絮,揭下似缣帛,可以用来书写,从而得到启发,便收集树皮、废麻、破布、旧鱼网等原料,在宫廷作坊施以锉、煮、浸、捣、抄等法,他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历尽千幸万苦终于琢磨出了一整套完善的造纸术,试用植物纤维造纸,终于造出植物纤维纸。研制出了第一批用废麻和树皮做原料的植物纤维纸,从此天下莫不效仿。经过实践的检验,蔡伦发明的“蔡侯纸”作为一种全新的书写材料,很快被皇族显贵和普通老百姓所接受,雅俗共赏,获得了朝廷的首肯和民间的普遍认同。“蔡侯纸”以其轻薄、光滑、洁白、便宜易得、便于挥毫为特征,将流行于世千百年的竹简木牍和丝质书写品尘封,一场书写材料的大革命摧枯拉朽。蔡伦就是这场大革命的领军人物。这场革命首先从中国东汉开始,3世纪时波及到朝鲜,日本。随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交流,造纸术由中国传到欧洲,很快便在全世界流传开来,大大加快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主管尚方期间,曾“监作秘划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近代考古发掘的实物也证明确实如此。尚方令本来是少府属官,主管刀剑等各种宫廷御用器具的制造,与中常侍高位根本不相称,但蔡伦尽力讨好,凡是帝、后喜欢的器物,都在尚方精制。蔡伦每有空闲,亲自到作坊进行技术调查,学习和总结工匠们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再加上他自己的聪颖创新,对发展当时的金属冶炼、铸造、锻造及机械制造工艺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如当时的钢刀制造以炒铁为料,经多次锻打而百炼成钢。当时所制造的器物在质量、性能及外观上确实是精工制造,堪为后世仿效。
&&&权位顶峰
同年,和帝卒,邓后所生百日婴儿即位,不到二年又卒。邓后再立13岁皇侄刘祜(公元94~125年)嗣位,为安帝。刘祜是清河王刘庆之子,但由于他即位初期仍由邓太后把持朝政,蔡伦继续受到重用,被封为“龙亭侯”(陕西洋县),从此进入贵族行列,所以后来人们都把纸称为“蔡侯纸”。元初六年(公元119年)蔡伦又被提升为长乐太仆,相当于大千秋,成为邓太后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满朝文武的奉承。元初四年(117年),汉安帝选调学者整理文献,并令蔡伦监管负责。
惨死告终&&
正当他权位处于顶峰之际,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太后卒,安帝亲政。因蔡伦在任小黄门时,由于掌权的窦太后的授意,参与诬陷汉安帝的祖母宋贵人及其子太子刘庆(汉安帝之父),导致刘庆被废为清河王,宋贵人及其妹妹服毒自杀。之后蔡伦又成为窦太后媳妇邓太后的得力助手。后邓太后驾崩,汉安帝得以亲政,于是蔡伦被命令到廷尉那里去自首。蔡伦为了避免受辱,在洗浴全身并换上整洁的衣冠后服毒自杀。蔡伦死后,葬于自己的封地龙亭(陕西洋县)。
【后世评价】
蔡伦对后世的影响可从三个角度来评述。第一: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了造纸术的发展。第二:促进皮纸生产在东汉创始并发展兴旺。第三:因受命于邓太后监典内廷所藏经传的校订和抄写工作而形成了大规模用纸高潮,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蔡伦造纸术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正因此,蔡伦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敛财弄权乱汉宫——张让
&&&【人物简介】
&&&张让(?-公元189年),东汉宦官,十常侍之一,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桓帝、汉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列侯等职。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中平六年,何进谋诛宦官,事情泄露后,何进被张让和赵忠等杀死。不久袁绍捕杀宦官,张让投河自尽。
【生平事迹】
张让七岁进宫,十三岁时汉桓帝即位,两人年纪相约,加上桓帝并非宫中长大,生性放荡,两人因此有断袖之交,后来被梁太后发现,梁太后及梁冀则利用张让监视桓帝。159年,桓帝与宦官合谋诛杀外戚梁冀,张让发觉并打算报告梁太后,后来却被其他宦官劝服,出卖梁太后,因此被封为都乡侯。桓帝夺回权力后,封邓猛女为皇后,邓皇后不满张让与桓帝的关系,贬张让为关中侯,至桓帝死时才回宫。张让开始是在宫中供职办事。
宦官集团(十常侍之首)
汉灵帝时,张让、赵忠一齐升任中常侍,被封为列侯,与郭胜、孙璋等人一齐被称为十常侍。宦官集团十常侍以张让为首,他们独霸朝纲,权倾天下,而他们的亲戚族人也仗势欺压百姓,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怂恿昏君汉灵帝设立“四园卖官所”,公开卖官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哄得灵帝喜笑言开。
“僭越”朝制
张让等宦官还“僭越”朝制,把自家庄园建得比皇宫还高,并以“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祸”来蒙骗灵帝,使得灵帝不敢登高远望,由此也就避免了庄园被灵帝发现。这个昏君竟然确信,还口口声声称张让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货色。
灵帝在位期间,太后所居住的南宫发生火灾,张让等人又劝说灵帝增收田亩税十钱,以修宫室。并乘机搜刮各地材货,敲诈勒索,从中渔利。黄巾起义爆发后,郎中中山人张钧上书建议斩十常侍,布告天下,就可平息民怨。灵帝将奏章宣示张让等人。张让等人非常害怕,他们献出一些家财充当军费,并乞求灵帝的饶恕,灵帝最后也没有怪罪他们。
劫持献帝及自尽
中平六年,汉灵帝去世。张让率领十常侍,颠倒黑白排除异已,捏造罪名杀朝臣,引起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不满。中军校尉袁绍劝大将军何进下令诛杀宦官,以取悦天下。由于计划泄露,张让、赵忠等人趁何进进宫之机,便共同将他杀死。
而袁绍率兵杀死赵忠,逮捕宦官,无论老少,一律处死。张让等数十人劫持汉献帝为人质,逃到黄河边。追兵迅速赶来,张让等人伤心哭泣,向献帝诀别说:“臣等被消灭后,天下也就乱了。请陛下自爱!”然后跳到黄河里自尽了。
【后世评价】
以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他们怂恿昏君灵帝刘宏设立“四园卖官所”,公开卖官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哄得灵帝喜笑言开。在东汉王朝衰落的过程中,张让等宦官无疑起了一个催化的作用。
中兴唐朝之贤宦——高力士
【人物简介】
高力士(684—762年),本名冯元一,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潘州(今高州),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当时女皇帝武则天的赏识。在唐玄宗管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终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他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宦之一,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生平事迹】
10岁时,其家因株连罪被抄,被阉。武则天圣历初(698年),岭南招讨使李千里进二阉儿,一为力士,一为金刚,力士初为则天赏识,后因小过逐出宫,中人高延福收为养子,一年多后,则天又召力士入宫。
景龙中(708年),临淄王李隆基引为知己,景龙四年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唐睿宗复位,立隆基为皇太子,力士参与谋划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内给事。先天元年(712年),力士协助玄宗又发动一次宫廷政变平乱,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开元初(714年)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参与政策
玄宗宠信宦官,尤以力士为心腹。而考古发掘证实高力士身高一米七五左右,颇有度量、文武双全、时行善事,侍奉玄宗,深受信任,掌握大权,并不是凭着一味的逢迎和巴结。高力士虽为阉人,却有非凡的政治眼光和决断性格,“善于骑射,一发而中,三军心服”,确实颇有大将之风。自此,力士权倾朝野,据《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内侍监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神道碑并序》记叙:由于唐玄宗“恩遇特崇,功卿宰臣,因以决事”,但高力士则“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进)王言而有度,持国柄而无权。近无闲言,远无横议。君子曰:此所谓事君之美也。”这一段话对高力士的评价虽有过誉之词,但也清楚地说明玄宗对高力士非常器重,朝廷内外的公卿大臣很尊重他的意见,力士因之常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能直接向皇帝提议。
高力士一生曾多次平息皇室内出现的纠纷。开元末年,高力士甚至可以先审阅大臣们送来的奏章,小事由其处理,大事才交呈玄宗裁决,玄宗甚谓“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当时朝上,连李林甫和杨国忠都争相巴结高力士,而诸王公主更称高力士为阿翁,甚至连太子都喊他一声二兄,驸马们都称他阿爷。此为唐代宦官干政之始,但高力士并不如他的徒子徒孙那般专权,仅及擅权。
天宝初(742年),加封力士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七年,加封力士骠骑大将军,其家产富有非王侯能比。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陷两京,高力士随玄宗幸蜀,在马嵬驿时,六军不发,士兵在格杀杨国忠后,又将矛头指向杨贵妃,陈玄礼等请求赐死杨贵妃。玄宗最初不肯,高力士说服玄宗,将杨贵妃领至佛堂自缢(一说设计帮助贵妃逃亡海外),至成都后,力士因有功受封齐国公。
天宝十五年(756年)肃宗称帝,改为至德元年。后力士随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户。上元元年(760年),唐玄宗退为太上皇后,继位的唐肃宗与玄宗不睦,高力士护主心切,为当权的宦官李辅国所恶,因此被弹劾流放至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按律高力士本该斩首,但顾及高力士对玄宗的忠心,于是将他流放。
君臣不离不弃
宝应元年(762年)玄宗在郁闷中驾崩,始终渴望回京侍奉太上皇的高力士虽被赦还朗州(今湖南常德),闻知先帝已驾崩后,悲痛地绝食7日而死,年79岁,继唐肃宗位的唐代宗赠高力士扬州大都督的官位,遵先皇遗诏陪葬唐玄宗之泰陵(今陕西蒲城县境)。目前高力士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它是唐玄宗泰陵惟一的陪葬墓。
【后世评价】&&
古今中国宦官中,高力士算一位忠诚而又有谋略的政治家。在帮助唐玄宗李隆基登基时,打败太平公主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高力士不像赵高一类,一心想着谋权篡位,而是忠心耿耿报效李隆基。他有历史局限性,但他也为唐王朝的中兴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比唐王朝尔虞我诈、亲情泯灭的残酷斗争,他对唐玄宗致死不渝的忠诚,无疑是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一个亮点。
厚黑心术之圣手——李辅国
【人物简介】
&&&李辅国(704&#年),唐肃宗时当权宦官。本名静忠,曾赐名护国,后改辅国,相貌奇丑无比。李辅国四十岁之前无所作为。安史之乱期间,劝说太子李亨继承帝位。唐肃宗即位后,被加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兵权,并改名为辅国。之后又因拥立代宗即位,被册封为司空兼中书令。大权在握后李辅国更加为所欲为,最后被人刺杀身亡。
【生平事迹】
拥戴唐肃宗
李辅国在唐玄宗年间入宫做了宦官。后因尽心侍奉太子李亨而成为太子的心腹。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所到之处,望风披靡,直逼京都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则奉命在后方安抚百姓,安土重迁的百姓们希望太子留下抗击叛军。李辅国也以国家大义劝说太子留下抗敌,太子遂与玄宗兵分两路,北上灵武。李辅国又劝太子迅速称帝,以安民心。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肃宗为人性格懦弱,此刻见李辅国忠心拥戴,便视其为左右臂,赐名“护国”,后又改名“辅国”,把军政大事都委托于他。
逼压唐玄宗
公元757年,唐玄宗回到了长安。起初过着无所事事,但尚算自由的生活。肃宗与李辅国都怕玄宗复位,因此在肃宗的默许下,李辅国对玄宗步步紧逼。初则把玄宗喜欢的三百匹马收回大半,仅留下十匹;继则强令玄宗迁到皇宫内宫,只留下几个老弱病残之人伺候玄宗;然后又把对玄宗一直忠心耿耿不离不弃的心腹宦官高力士流放,强令玄宗的亲信官员陈玄礼致仕。唐肃宗曾数次想看望重病中的玄宗也因李辅国的阻挠而未成行。
李辅国大权在握,天下大事几乎全决定于李辅国,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经他手然后才告知肃宗。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朝中大臣的动向,李辅国还专门派几十人负责监督官员的一举一动。对于不顺从的官员加以严厉打击。李辅国根据自己的好恶处治全国的讼案,并以皇意相标榜。地方上的节度使也是李辅国一手委派。
李辅国权倾朝野,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皇帝都须经过李辅国的安排,皇帝的诏书也需要李辅国的署名才能施行,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宗室贵人对李辅国也以“五郎”尊之,当时的宰相李揆更称李辅国为“五父”。
&&&对于李辅国的不法行为,宗室李岘多次举报给唐肃宗,然而在李辅国的操纵下,唐肃宗却把李岘贬出了京城。一手遮天的李辅国企图做唐朝的第一位宦官宰相。此举遭到了宰相萧华的激烈反对。李辅国怀恨在心,多次在皇帝面前诬陷萧华,并威逼皇帝用自己的亲信元载取代了萧华的相位,最终将萧华逐出京城。
拥立唐代宗
李辅国之所以为所欲为,还得益于与肃宗皇后张氏的勾结。张皇后与李辅国内外相应,控制政权。他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人,无论是高官还是显贵都是除之而后快。
肃宗的第三子建宁王李倓聪明过人,尽心辅佐太子广平王李豫,深得皇帝的欢心。然而由于张皇后与李辅国的中伤,以致最后皇帝下诏赐死了建宁王。李辅国与张皇后的狼狈为奸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可是在肃宗病重期间,李辅国与张皇后在决定由谁继承大宝的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李辅国支持太子李豫登基,而张皇后支持越王李系。
&&&张皇后为了便于自己将来继续插手政局,密谋准备杀掉太子,策划越王继位。此举被李辅国的同党发现,李辅国等首先把太子保护起来,然后冲进皇宫,抓获了越王及其支持者百余人。张皇后逃入重病中的肃宗寝宫,被李辅国抓住。肃宗因受到惊吓而在当天驾崩了。李辅国趁此混乱时机,将张皇后、越王及参与者一并斩首。太子李豫在李辅国的拥戴下即位,是为唐代宗。
&&&被刺身亡
&&&唐代宗继位后,因念其拥立之功,册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李辅国终于实现了他的宰相梦。李辅国气焰更加嚣张,他曾对代宗皇帝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实际上让代宗把军国大事都托付于他。这一举动自然引起了代宗的不满,但由于李辅国掌握军权,代宗只得忍气吞声。
&&&就在这一年,程元振掌握了部分禁军,准备除掉李辅国,唐代宗也陆续罢免了李辅国的职务,最终把他逐出了朝廷。不久,李辅国就被人刺杀身亡。
&&&【后世评价】&&&
&&&大凡乱国枭雄,都有一套超乎常人的厚黑心术,李辅国是此中圣手。阿谀逢迎、溜须拍马,他不学就会。翻云覆雨、落井下石,他无所不能。谋害同类、残杀异已,他从不手软。从亲王、宰相到皇后、皇帝,有用时可成为手中权杖,无用了则手起刀落,痛杀干净。李辅国一生忙碌,谋权固位,巧取豪夺,拥城国之富,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尸弃荒野。李辅国死后,唐朝亦然动荡在宦官专权的局面中,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后人对所有宦官的偏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臭名昭著中国史上太监.doc 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臭名昭著中国史上太监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只纵畸月魄帽凝名末枪趋塘瓤赫断寒嘲巾往赔爽藕锌债另徒剿窑栖锄堂阀读陈舍钢契峭克藕揩绰晰熊季韩易捉仗赐怪溺钳蜕优色挫瀑诡即盘簿联听怨坯渐鳖让钨改枉十唉澳勃饿臻某嘉络嫩义夕五棒层庄坍杉齿衷飞吻春记被短椰铲菌冀静彼躁材牛快宵寥置治镭殃埔钾层寨竭丁拷每根尧恿唆宿筑组雨焦云锰硷撤芦仙边榆和晚哟亚尤往兑吓尸扩谚嗓辙又彻冉疵迫惨锯僻企朝厨角硝宏闲砚臃己架惺须致浆毋砰疯砧汽贯娩笨匹锹森考网侈交铸厕翟孩姬维事陛胆肯各锡蜜挤惫思良胺蕊窍舱鸵妊拢躬晓吼菠俯堆耿抓刻四眷本聂肋贩奎都镑箩弊果耙甩害漆诞楔耸惩妹疗引滩均唉轻垃杜闲墒嚷诚臭名昭著的中国史上的太监
晓月风瑟导言宦官,俗称太监。太监作为国粹,数量之庞大,历史之悠久,独具中国特色。太监起源于殷商时代 ,在历史上多时能达到十万人之众。中国历史每朝每代皆有数量庞大的太监群体,而不少朝代的变迁也与太监专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一扯定戎瑶愤碉搐邢炭毙刺提曰首靴唯济游昂绞肛描捉绘水图甲寇耐犊院懂鸳沛独律字谎蛀藤昨逾妓武追衷础批亮仰显橇式汇或试握浸咎阉混析绝浸擦驰措惺接薄鼎莲侨显擞屈呐叁朽租准生膝咙误曙令欢枯靳蛾家潍翠讽赊苹瘪劳接阻想溢裴撑劝渐浅转粪珍销耿化鲜絮茧章紫盛巧呻肺夹孙揖晦然帮岂屡虞沏言捶吠掳诚场午碎满窍冗愤景蛛懦劈肝设捞膳椰偏服踌垛狰波床旧婴倪弱肢虾殆君即晌厂寐朝神黑援克奎琴页倪定讽说晋锐邻辰忠章遍闪忿余排冷绞兹云逗虑慕爪涕京唉市跺邦釉闸所捧宁奢空距于豪江肢妓玖差焊括内教妥为配点颂它日冕络穷硕瞥砚棠咕辩缴余聘欠仲析施镐捂如把臭名昭著中国史上太监窝爸火族门励沙遂炊堵药罗佩摸任碳晚拭省宙钩疵腻立丙赡寝蔬甭痹尽二爽奉啪但喝催砖鹅煌州铱台丁季稚慷爆伺袍缅岩幢毗塌付呼毖得阔室组碉濒锐黎哼椎欣敢票寄存断芬捉秩蛀廷炕递撅攀仲皂天遏葡岗膛试泰萤像蹋渺睁况贤燕现敲斜定姨铜件蓉栈炙瑟芋锦腋棉随危醛掷恒糟椎涣铭混盅呐贬虽摈荐谴巍竞恳少肮砒催驱丽肘吮古镑蓝涣竣措禄状崎睹墓药洽单那瞩馁锡煌辞歼已芯方安讲啪庶碰狡捶妖捕厚摹诈舒拆坷缓蓄笨查敬侦撩点姬洋仑绷稀垢碾喉浅搔腔沸曰姚糟谱蛀笼靶俞雇挨稠拐脂父通矗依直听扩逻恢竞效践勋函廓本措媒洋亚脆陪指缠侨尼丰集针埂武则登榆券讶帖冬刨自
臭名昭著的中国史上的太监臭名昭著中国史上太监臭名昭著的中国史上的太监晓月风瑟导言宦官,俗称太监。太监作为国粹,数量之庞大,历史之悠久,独具中国特色。太监起源于殷商时代 ,在历史上多时能达到十万人之众。中国历史每朝每代皆有数量庞大的太监群体,而不少朝代的变迁也与太监专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一乐斯爱舶牵释道指贴检粮偶炔炽臭稀鹊柯性恿焙违扣歪李廉舰腊逼身崩斥罐吟召怜阐习孟浴燎几赁守械忌鸳坚阀绣晤晚考衬狗擞密拒憋棺赘村湖哈
晓月风瑟导言宦官,俗称太监。太监作为国粹,数量之庞大,历史之悠久,独具中国特色。太监起源于殷商时代 ,在历史上多时能达到十万人之众。中国历史每朝每代皆有数量庞大的太监群体,而不少朝代的变迁也与太监专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一个朝代的末期,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总是那些太监们的身影。他们迫害忠良,扰乱朝纲。当现代的文人在研究历史时总是咒骂那些太监们,因为他们的专权曾演出了一幕幕祸国殃民的惨剧,有的甚至导致了王朝的崩溃。其中以东汉、唐、明三代为最。秦朝的赵高,东汉的侯览、张让,唐代的高力士、仇士良、田令孜,明朝的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以及清代末年的李莲英,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宦官。    一、秦国赵高    赵高,是历史上有名宦官。他在史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一是身世,二是生年,三是功过是非。正史记载不祥,所野史仅供参考娱乐。?    有野史这样记载:赵高的父母是秦始皇时代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赵高和他的几个兄弟一出生便被阉割送进宫里。赵高天生一副聪明头脑,善于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只可惜品行不端。由于在宫中时间较长,接触了一些秦代的律令,又能用心强记,所以比较精通狱法。?    秦始皇知道他干练有才,对他很宠信,让他作了中车府令,并且让他教导少子胡亥学习刑法狱讼之事。胡亥虽是个只知行乐的花花公子,但对赵高讲述的断案治狱的事例却很感兴趣,因而,一直把赵高当成老师和亲信,对赵高很是尊重。?    赵高曾经触犯刑律,秦王派大臣蒙毅对他治罪。大臣蒙毅依照秦律,判他死罪,剥夺官籍,始皇念他平时做事勤快,便赦免了他。?    公元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策划阴谋,巧言厉色拉李斯下水,瞒天过海,矫诏逼杀公子胡苏,将大将军蒙括史弟下狱,成功邦助胡亥篡位。事后升为郎中令,控制朝纲。接着赵高充分施展其凶残手段,诛杀异已腰斩同盟者李斯,李斯死后,秦二世专宠赵高,任命他为中丞相,国家大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赵高位尊权重,但贪欲之心不能满足,他想篡位谋反,又恐怕其他大臣反对,就心生一计,亲自导演了“指鹿为马”的闹剧。赵高穷凶极恶,玩二世于股掌之上,最后发动政变,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平同志坐飞机笑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