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无执乎私,天下感通易,宜致其仁术仁心仁术1 怎么理解

走近阳明精舍-欢迎光临当儒网!
当前位置:>>
阴明精舍 >> 精舍简介 >> 正文
走近阳明精舍
来源:儒学联合论坛 ( 14:20:02) 作者:月窟居人
&&& 在倥偬短促的人生旅途中,在这个重物质、重技术的时代,人们到底为什么而活?究竟追求、希冀什么?难道一个人拥有了现代享受、超级消费,或社会认可、功成名就,就算是拥有了一切?拥有了幸福?难道人的神圣性只体现在一片物化的风土、非精神的结构之上?带着这些苦苦的思考和寻问,我由江淮大地到了贵州一个荒僻的儒家书院——阳明书院……
一、星空下听课
&&& 踏着4月的春风,揣着一份心的渴求,我上路了!
&&& 此次远行,不是走亲访友,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为了去寻找这些年来生命中或缺的精神营养,去寻找一份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临行前,我曾给一位朋友写信道:“我将要到那里去寻找一个理想的家园。这个‘家园’能否找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上路了,我更在乎在‘路上’的感觉!”
&&& 我和这个儒家书院结缘在1998年深秋。那年我去竹城故乡探亲,偶与书院蒋院长相遇。他是海内外有名的儒学专家,而我却是一个儒学“门外汉”。出于好奇,我跟随他和他的学生们一起上了山,并在书院小住了几日。不想此行竟一再唤起我生命的向往与回归,使我人生的价值观有了根本的改变。
&&& 这个书院位于贵州修文县龙场镇境内,是依凭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灵气修建而成,显现着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宗旨。更准确地说,在书院制丢失了几百年之后的中国,这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和探索,是中国人在经历了“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尝试之后的“返本开新”。
&&& 院四周群峰叠翠,泉水潺潺,鹤鸟结伴,稀有人烟。崎岖的山路造成交通十分不便,因此也使得书院远离了城市的喧闹,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幽静的读书环境。也许这正是这位院长所倡导的“道在深山,学在民间”的绝好写照。
&&& 书院的条件十分简陋。且不说生活的艰苦,单是没有电灯,就够我们受的。晚饭几乎都是摸着黑吃的,院长不让我们点灯,风趣地要我们“充分享用天光”,体会“天人合一”的感受。而夜里,我们只能在微弱的烛光下看书,跳跃的烛光闪烁在万籁俱寂的星夜里,不由使人联想到人类是怎样从远古走向文明……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我们在星空下聆听蒋院长富于激情的讲课,他讲到孔夫子周游列国、著述六经的艰难;讲到王阳明先生受贬至此,历经磨难,终悟圣道的经过。刹那间,我真实地感受到一种空灵,一份激动……我想起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对话;想起了中国许多先古圣贤伟大人格的感召,想起了许许多多久违了的思想和信念。终于,我发觉自己这些年来丢了一件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沉下心来问问自己:生命的意义、价值到底何在?!
&&& 这样,在那些面对生命的真实而进行深刻思考的日子里,我找回了“自己”,并开始了“心的旅程”。&&&&&&&&&&&&&&&&&&&&&&&&&&&&&&&&&&
&&&&&&&&&&&&&&&&&&&& && 二、幽静的月窟居
&&& 离开喧嚣、嘈杂的城市,我来到依山傍水、清雅庄重的阳明书院。因为我是书院第一个长住女宾,被安排在桂竹园内的“月窟居”住下。
&&& 竹园种植了许多桂花树、樱桃树和一丛丛翠竹。园内有一个小鱼塘,呈太极形,名曰“两仪池”。沿池而行,一条弯曲的石径通向书院内宅。“月窟居”就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竹林后面。为着迎接我的到来,书院总管小王在门前摆了一盆映山红,远远看去,真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
&&& 月窟居,顾名思义,便是“月亮居住的地方”。此外是否还有别的含义?譬如:阳明文化的学者们喻月亮为“良知”,因而居于此室的人更应懂得体认良知的要义?或者,由于月亮亦称“太阴”,借以引申此居室专为女性所用?不论作何解释,这个幽雅的环境会让每一个爱静爱美的女性喜欢,更会使人的情操在此受到陶冶。
&&& 月窟居门前的一幅对联深深吸引了我:
&&& “无轩冕肆志,天外逍遥,物耶我耶;
&&& 家国关情,人间造次,仁也义也。”
&&& 好一个“无轩冕肆志”、好一个“有家国关情”!儒家倡导一种圣人心境,追求完整的人格和洒脱的内心世界,这对联既包含了一种超凡脱俗、人物相融的自然神韵,又体现了儒家关注“家国天下”的高尚情怀。对于我这个趋向于淡泊与平和、且自动提前退离仕途却并不消沉的“一介女布衣”来说,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 书院蒋院长说:“这对联是专为你挑的,希望你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精神空间,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 我明白,书院育人,教则有方:营造一种氛围,使受教育者置身于其中,感受到相应的文化气象,随之而潜移默化,以达到自觉提升品性修养的效果。
&& 月窟居,我将从这里起步,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走近儒学。
&&&&&&&&&&&&&&&&&&&&&&&&&&&& 三、不朽的楹联
&& 几年前,一位海外教育学家在走访了中国的各大书院后说:“中国的书院是中国文化的守护者。”这个评价一点儿也不夸张。当祖先留下的悠久历史文化在我们记忆中越来越淡薄时,书院或许会唤醒我们的一些记忆。
&&& 沿袭传统,书院选址于远离城市的山林胜地,为学者们提供了研习、问答、讲解儒家文化的环境,提供了一个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而且可以认识这个文化的历史智慧和现实价值的环境。书院有一种人文气象,一种氛围,一接近它就能感觉到它的文化张力。
&&& 楹联便是这氛围中的一种表达形式,一种似乎可以直接触摸的文化形式。
&&& 阳明书院内有几十幅书写工整优美的楹联,散发出浓浓诗韵。饭厅门前的那幅楹联,更是令人难忘。这幅楹联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的文化内涵。上联是:“万物有恩于我,此身回报难,唯惜之诚惶成恐”;下联是:“圣人无执乎私,天下感通易,宜致其仁术仁心。”此厅被命名为“感物厅”。
&&& 来访者到此就餐,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总会吟诵数遍,体悟其中之道理。
&&& 儒家视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类的生存与天地万物息息相关,生命中都体现了宇宙的“生生之德”,因此人类必须遵守宇宙的最高价值,必须充分认识生命的尊严与生命的神圣。在王阳明先生的心性儒学里,认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在这个具有普世性的深度生态学中,不仅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还为人类精神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项重要依据。
&&& 书院的楹联使人初识儒家的价值理念。在这里,楹联的装饰功能已降到次要地位,而它的文化价值却成为显要。当人们细细地品味这些楹联时,会感到犹如春风扑面、荡气回肠。
&&& 一幅“山月出时,清萧一曲乾坤静;松风过后,浊酒半杯天地宽。”道出了儒家闲适清雅的田园情趣;一幅“强学达性,不枉此生,方为宇宙真豪杰;潜修通天,莫求来世,才是古今大丈夫。”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学有所栖、实践社会的人生气概。还有一幅言简意赅:“一等人无思无欲;两件事存理存心。”描绘了圣贤境界至仁致简的精神境界。
&&& 在今天这个所谓充满“文明”的时代里,传统文化已离我们远去。然而,没有自己的传统,哪有自己的文化?又拿什么去“入世”?
&&& 若干年后,我坚信即使摩天大楼被变成平地,钢筋水泥早已成了残垣,但是,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壮美的历史名句像楹联一样,将永不退色,永存于华夏大地!
相关链接→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龙马潭区十七中初中英语教师,从事教师行业多年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6年最新廉政教育党课【精选】
下载积分:1250
内容提示:2016年最新廉政教育党课【精选】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128|
上传日期: 09:38:4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6年最新廉政教育党课【精选】
官方公共微信清代李彦章集句题观澜小榭
以多文为富;
见大水必观阳明书院-天下大新闻
清代李彦章集句题观澜小榭
以多文为富;
见大水必观
KEY:HIGmiSqfCN&&&&
责任编辑:yangmingshuyuan&&&&
清代李彦章集句题观澜小榭
以多文为富;
见大水必观。书院四周群峰叠翠,泉水潺潺,鹤鸟结伴,稀有人烟。但是,在寻找的过程中,我却发现了两位伟大普通女性,那就是孔子的母亲和孟子的母亲。后为土官岑氏园。清代李彦章集句题观澜小榭
若教闲里工夫到;
为有源头活水来。清代李彦章题润经堂
仁者爱人,方知子弟田畴,古称遗爱;
公之生日,想见文章功业,今尚长生。书院的楹联使人初识儒家的价值理念。月窟居,我将从这里起步,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走近儒学。这幅楹联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的文化内涵。阳明书院内有几十幅书写工整优美的楹联,散发出浓浓诗韵。园内有一个小鱼塘,呈太极形,名曰“两仪池”。光绪间知府黄鸿藻复设书院,刻王守仁石像供院中。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人只需要面对真实的自己,他更能够真正做到“无思无欲”,就能真正体认到人性本源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道出了儒家闲适清雅的田园情趣;一幅“强学达性,不枉此生,方为宇宙真豪杰;潜修通天,莫求来世,才是古今大丈夫。在今天这个所谓充满“文明”的时代里,传统文化已离我们远去。”描绘了圣贤境界至仁致简的精神境界。清代李彦章集吴文英、张寄闵词题玉笋池
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然而,没有自己的传统,哪有自己的文化?又拿什么去“入世”?
若干年后,我坚信即使摩天大楼被变成平地,钢筋水泥早已成了残垣,但是,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壮美的历史名句像楹联一样,将永不退色,永存于华夏大地!在书院居住的日子里,恰逢孩子的生日。他是海内外有名的儒学专家,而我却是一个儒学“门外汉”。清代李彦章题看十万山之楼
智欲圆而行欲方,心欲小而志欲大;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当祖先留下的悠久历史文化在我们记忆中越来越淡薄时,书院或许会唤醒我们的一些记忆。一幅“山月出时,清萧一曲乾坤静;松风过后,浊酒半杯天地宽。1943年由蒙培勤、李宗儒、黄铭珊等筹办成私立阳明初级中学。咸丰间院园俱废。1969年9月改为武鸣县府城高级中学,办学至今。临行前,我曾给一位朋友写信道:“我将要到那里去寻找一个理想的家园。书院座北朝南,占地约十余亩,分东西两院,上下两进,东院为讲堂、号房,西院为院宅、庖湢。对我来说,孩子不仅是我生活的希望,更是我精神的另一支撑。且不说生活的艰苦,单是没有电灯,就够我们受的。同治八年(1868),吉州太守李兴元修复阳明书院,至光绪年间,科举废,书院停课。楹联便是这氛围中的一种表达形式,一种似乎可以直接触摸的文化形式。李彦掌自号榕园主人,曾率诸生333人作王守仁生日。此外是否还有别的含义?譬如:阳明文化的学者们喻月亮为“良知”,因而居于此室的人更应懂得体认良知的要义?或者,由于月亮亦称“太阴”,借以引申此居室专为女性所用?不论作何解释,这个幽雅的环境会让每一个爱静爱美的女性喜欢,更会使人的情操在此受到陶冶。解放前,学生主要来自马山、都安、上林、隆安及我县的两江、 府城、陆斡、罗波等地。阳明书院座落在吉安市东南方,距市区15华里的青原山山麓。作为母亲,还有什么比看到孩子长大成人更欣慰呢?还有什么比努力去做一个好母亲的愿望更具约束自己行为举止的动力呢?!
山中的环境是静寂的,书院的环境是静寂的。清代李彦章题知稼亭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坐此亭下,众山俱青。清代李彦章集范成大、朱熹句题鉴亭
拥石池台,约花栏槛;
檀栾金碧,婀娜蓬莱。月窟居门前的一副对联深深吸引了我:
“无轩冕肆志,天外逍遥,物耶我耶;
有家国关情,人间造次,仁也义也。清代李彦章题实用斋
常倚曲栏贪看水;
忽逢佳士与名山。清代李彦章集苏句题画屏山
新添十竹皆紫玉;
恰对九峰如画屏。”
好一个“无轩冕肆志”、好一个“有家国关情”!儒家倡导一种圣人心境,追求完整的人格和洒脱的内心世界,这对联既包含了一种超凡脱俗、人物相融的自然神韵,又体现了儒家关注“家国天下”的高尚情怀。由此,两位普通的妇女用她们的巨大影响培养出了两位名垂千古的思想家,两位世界瞩目的伟人。在这里,楹联的装饰功能已降到次要地位,而它的文化价值却成为显要。清代李彦章题大门
几人得入春风坐;
千载如游夜雪门。除了最本源的母爱之外,你还能给孩子些什么?
我对中国妇女千百年来受封建礼教桎梏的历史一直持不同态度,并且至今还未找到儒家在妇女观上满意而准确的答案。清代李彦章题润经堂
周二千里以观风,统思田之有土有人,士尚能言旧德;
后三百年而至郡,继教化于先知先觉,我仍得与斯文。1994年7月列为市级文保单位。为着迎接我的到来,书院总管小王在门前摆了一盆映山红,远远看去,真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
月窟居,顾名思义,便是“月亮居住的地方”。宣统二年(1910)改为小学堂,1912年改堂为校。几年前,一位海外教育学家在走访了中国的各大书院后说:“中国的书院是中国文化的守护者。清代李彦章题洛学斋
一室简编堆左右;
二铭义理证东西。清代李彦章题崇报堂
史载笔,士载言,自昔怀刘略班艺、虞志荀录;
知其人,论其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中文名阳明书院所属地区广西武鸣主要奖项市级文保单位别&&&&名武鸣县府城高级中学
? 星空下听课
? 幽静的月窟居
? 不朽的楹联
? 领悟母爱
阳明书院,位于广西武鸣。还有一幅言简意赅:“一等人无思无欲;两件事存理存心。孔子三岁失父,是他的母亲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要求他读经书、习周礼,培养他有一颗仁爱之心,这为他以后创立的孔学奠下了良好的基础;孟子母亲的行为更是感人:为了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她三次择居;为了教育孩子成为有用之人,她不惜剪断自己昼夜辛苦织出来的布匹,告诫孟子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为了培养孩子“言而有信”的品格,她用实际行动纠正了自己一次对孩子提问的随意回答,不惜将自己平时节省的积蓄用来履行对孩子的承诺。”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学有所栖、实践社会的人生气概。”这个评价一点儿也不夸张。”
我明白,书院育人,教则有方:营造一种氛围,使受教育者置身于其中,感受到相应的文化气象,随之而潜移默化,以达到自觉提升品性修养的效果。清代李彦章题史论轩
为讽谏之儒,为移风易俗之儒,二千载诂凡六变;
有敦厚之教,有疏通致远之教,十三经义本同源。1956年,康复医院拆除书院院门、殿阁及一排讲堂建职工食堂,破坏了书院原来格局。服其教、畏其神,故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遍为尔德;
官先事、士先志,有君子之词,而无君子之行,莫入吾门。晚饭几乎都是摸着黑吃的,院长不让我们点灯,风趣地要我们“充分享用天光”,体会“天人合一”的感受。出于好奇,我跟随他和他的学生们一起上了山,并在书院小住了几日。为了纪念王守仁,郡人于道光十九年(1889),在青原山建阳明书院,与青原会馆旧址隔溪相望。那年我去竹城故乡探亲,偶与书院蒋院长相遇。明正德五年(1510),王守仁任庐陵知县时,在青原山讲学,奠定了江右王学的发展基础,并使庐陵膺理学之邦。我常常责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别的母亲那样,给孩子提供一个安稳快乐的生活环境?!为什么要让孩子跟着自己吃这么多苦、这么多生活的颠簸?
在寂静的阳明书院,我开始了反思:作为一个母亲,上天赋予你爱护孩子的本能。筑天一阁藏书,生徒达数百人。阳明书院(广西武鸣县阳明书院)
清代思恩知府李彦章于道光六年(1826年)在时桂林郡思恩府(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府城镇)创办,取名“阳明书院”,1917年改为“县立阳明高等小学”;1932年又改名为“府西中心小学校”;1935年府东府西合并后又改为名“府城中心小学校”;1943年成立阳明中学,1944年,因日本入侵停办,师生避难,1945年3月恢复课;1948年2月改由县办,按当时县学校排列属第三位,故称“武鸣县立第三初级中学”。离开喧嚣、嘈杂的城市,我来到依山傍水、清雅庄重的阳明书院。思恩府城外东南两江合流处,相传为王守仁(阳明)讲学地,因多榕树,故名榕树园。清代李彦章题大门
合千里外东至屯所,西至田阳,俗喜儒风,今已见从游多士;
愿十年后家有洙泗,户有邹鲁,化行荒服,我又宗先世成公。这个‘家园’能否找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上路了,我更在乎在‘路上’的感觉!”
我和这个儒家书院结缘在1998年深秋。来访者到此就餐,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总会吟诵数遍,体悟其中之道理。儒家视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类的生存与天地万物息息相关,生命中都体现了宇宙的“生生之德”,因此人类必须遵守宇宙的最高价值,必须充分认识生命的尊严与生命的神圣。感谢上苍,感谢书院,让我在做母亲的艰难过程中体会到做母亲的自豪与责任![1]&
1.&&吉安文化网 阳明书院&
, 书院。明万历间,思恩府(今属武鸣)知府侯国治建于府治阳明书院西,后兵燹塌废。随后改名为阳明高等小学校。现东院尚存一排号房,一幢讲堂,西院核室尚存。刹那间,我真实地感受到一种空灵,一份激动……我想起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对话;想起了中国许多先古圣贤伟大人格的感召,想起了许许多多久违了的思想和信念。这个书院位于贵州修文县龙场镇境内,是依凭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灵气修建而成,显现着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宗旨。也许这正是这位院长所倡导的“道在深山,学在民间”的绝好写照。清代李彦章题菜香亭
一水护田,两山排闼;
千岩竞秀,万壑交流。清代李彦章题三百三十三士修禊亭
文昌八座邻枢极;
阿阁三阶敌井干。因为我是书院第一个长住女宾,被安排在桂竹园内的“月窟居”住下。1948年更名为武鸣县立第三初级中学。桂竹园种植了许多桂花树、樱桃树和一丛丛翠竹。她们在教子方面,确实能够成为后人的楷模。1969年9月学校改名为“武鸣县府城高级中学”。终于,我发觉自己这些年来丢了一件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沉下心来问问自己:生命的意义、价值到底何在?!
就这样,在那些面对生命的真实而进行深刻思考的日子里,我找回了“自己”,并开始了“心的旅程”。由于山区通讯信号不稳定,一直与他联系不上,心里十分焦急。沿池而行,一条弯曲的石径通向书院内宅。清代李彦章集宋句题文昌阁
都邑竞喧收杞梓;
文昌新构满鵷鸾。抗战时期,1938年秋至1944年冬,阳明书院曾为国立第十三中高中部校址,解放后先后为青原山康复医院,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员工宿舍。书院蒋院长说:“这对联是专为你挑的,希望你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精神空间,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于我这个趋向于淡泊与平和、且自动提前退离仕途却并不消沉的“一介女布衣”来说,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此厅被命名为“感物厅”。我想,我们在期盼自己的孩子成才的时候,首先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作为现代的母亲,我们在对自己的孩子凝聚母爱的时候,还应该在日常行动中体现出对其他人的“大爱”,这种“大爱”的影响对孩子人格品性的形成更大更直接。书院有一种人文气象,一种氛围,一接近它就能感觉到它的文化张力。当人们细细地品味这些楹联时,会感到犹如春风扑面、荡气回肠。清代李彦章集宋句题榕园东门
人在画屏中住;
客依明月边来。书院的条件十分简陋。我高兴地说道:“孩子,祝你生日快乐!”
孩子却立即纠正我的说法:“妈妈,今天不该是你祝贺我的生日,而应该是儿子对你说:二十多年来,为了培养我长大成人,您辛苦了!……”我立即泣不能声!
孩子大了,他懂得了对母亲回报以爱。饭厅门前的那幅楹联,更是令人难忘。“月窟居”就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竹林后面。这些年,我常常为自己多舛的命运给孩子带去的不幸而黯然神伤。不想此行竟一再唤起我生命的向往与回归,使我人生的价值观有了根本的改变。清代李彦章书英和联题画屏山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以极视听之娱;
炉烟微袅,草木自馨,人皆英词妙墨、好古多闻,共此清适之乐。上联是:“万物有恩于我,此身回报难,唯惜之诚惶成恐”;下联是:“圣人无执乎私,天下感通易,宜致其仁术仁心。更准确地说,在书院制丢失了几百年之后的中国,这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和探索,是中国人在经历了“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尝试之后的“返本开新”。清代李彦章集苏句题文昌阁此次远行,不是走亲访友,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为了去寻找这些年来生命中或缺的精神营养,去寻找一份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吃罢晚饭,手机终于响了,是孩子从武汉的学校里打来的。崎岖的山路造成交通十分不便,因此也使得书院远离了城市的喧闹,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幽静的读书环境。在这个具有普世性的深度生态学中,不仅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还为人类精神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项重要依据。在王阳明先生的心性儒学里,认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清代李彦章题榕园讲舍
更作园林负城郭;
只今榕叶下亭皋。这次远行,倘若没有他的理解,我是不会下如此决心的。清代李彦章题天学斋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昼有为,宵有得,瞬有养,息有存。而夜里,我们只能在微弱的烛光下看书,跳跃的烛光闪烁在万籁俱寂的星夜里,不由使人联想到人类是怎样从远古走向文明……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我们在星空下聆听蒋院长富于激情的讲课,他讲到孔夫子周游列国、著述六经的艰难;讲到王阳明先生受贬至此,历经磨难,终悟圣道的经过。清代李彦章题经义轩
以禹贡治河,以春秋折狱,以三百五篇为谏书,考古证今,致用要关天下事;
知圣贤源流,知民物利病,知四千余年之得失,先忧后乐,有心须在秀才时。沿袭传统,书院选址于远离城市的山林胜地,为学者们提供了研习、问答、讲解儒家文化的环境,提供了一个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而且可以认识这个文化的历史智慧和现实价值的环境。清道光间,知府李彦章重建于榕树园,仍旧名。讲堂,西院核室尚存。刹那间,我真实地感受到一种空灵,一份激动……我想起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对话;想起了中国许多先古圣贤伟大人格的感召,想起了许许多多久违了的思想和信念。这个书院位于贵州修文县龙场镇境内,是依凭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灵气修建而成,显现着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宗旨。也许这正是这位院长所倡导的“道在深山,学在民间”的绝好写照。清代李彦章题菜香亭
一水护田,两山排闼;
千岩竞秀,万壑交流。清代李彦章题三百三十三士修禊亭
文昌八座邻枢极;
阿阁三阶敌井干。因为我是书院第一个长住女宾,被安排在桂竹园内的“月窟居”住下。1948年更名为武鸣县立第三初级中学。桂竹园种植了许多桂花树、樱桃树和一丛丛翠竹。她们在教子方面,确实能够成为后人的楷模。1969年9月学校改名为“武鸣县府城高级中学”。终于,我发觉自己这些年来丢了一件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沉下心来问问自己:生命的意义、价值到底何在?!
就这样,在那些面对生命的真实而进行深刻思考的日子里,我找回了“自己”,并开始了“心的旅程”。由于山区通讯信号不稳定,一直与他联系不上,心里十分焦急。沿池而行,一条弯曲的石径通向书院内宅。清代李彦章集宋句题文昌阁
都邑竞喧收杞梓;
文昌新构满鵷鸾。抗战时期,1938年秋至1944年冬,阳明书院曾为国立第十三中高中部校址,解放后先后为青原山康复医院,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员工宿舍。书院蒋院长说:“这对联是专为你挑的,希望你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精神空间,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于我这个趋向于淡泊与平和、且自动提前退离仕途却并不消沉的“一介女布衣”来说,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此厅被命名为“感物厅”。我想,我们在期盼自己的孩子成才的时候,首先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作为现代的母亲,我们在对自己的孩子凝聚母爱的时候,还应该在日常行动中体现出对其他人的“大爱”,这种“大爱”的影响对孩子人格品性的形成更大更直接。书院有一种人文气象,一种氛围,一接近它就能感觉到它的文化张力。当人们细细地品味这些楹联时,会感到犹如春风扑面、荡气回肠。清代李彦章集宋句题榕园东门
人在画屏中住;
客依明月边来。书院的条件十分简陋。我高兴地说道:“孩子,祝你生日快乐!”
孩子却立即纠正我的说法:“妈妈,今天不该是你祝贺我的生日,而应该是儿子对你说:二十多年来,为了培养我长大成人,您辛苦了!……”我立即泣不能声!
孩子大了,他懂得了对母亲回报以爱。饭厅门前的那幅楹联,更是令人难忘。“月窟居”就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竹林后面。这些年,我常常为自己多舛的命运给孩子带去的不幸而黯然神伤。不想此行竟一再唤起我生命的向往与回归,使我人生的价值观有了根本的改变。清代李彦章书英和联题画屏山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以极视听之娱;
炉烟微袅,草木自馨,人皆英词妙墨、好古多闻,共此清适之乐。上联是:“万物有恩于我,此身回报难,唯惜之诚惶成恐”;下联是:“圣人无执乎私,天下感通易,宜致其仁术仁心。更准确地说,在书院制丢失了几百年之后的中国,这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和探索,是中国人在经历了“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尝试之后的“返本开新”。清代李彦章集苏句题文昌阁此次远行,不是走亲访友,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为了去寻找这些年来生命中或缺的精神营养,去寻找一份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吃罢晚饭,手机终于响了,是孩子从武汉的学校里打来的。崎岖的山路造成交通十分不便,因此也使得书院远离了城市的喧闹,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幽静的读书环境。在这个具有普世性的深度生态学中,不仅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还为人类精神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项重要依据。在王阳明先生的心性儒学里,认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清代李彦章题榕园讲舍
更作园林负城郭;
只今榕叶下亭皋。这次远行,倘若没有他的理解,我是不会下如此决心的。清代李彦章题天学斋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昼有为,宵有得,瞬有养,息有存。而夜里,我们只能在微弱的烛光下看书,跳跃的烛光闪烁在万籁俱寂的星夜里,不由使人联想到人类是怎样从远古走向文明……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我们在星空下聆听蒋院长富于激情的讲课,他讲到孔夫子周游列国、著述六经的艰难;讲到王阳明先生受贬至此,历经磨难,终悟圣道的经过。清代李彦章题经义轩
以禹贡治河,以春秋折狱,以三百五篇为谏书,考古证今,致用要关天下事;
知圣贤源流,知民物利病,知四千余年之得失,先忧后乐,有心须在秀才时。沿袭传统,书院选址于远离城市的山林胜地,为学者们提供了研习、问答、讲解儒家文化的环境,提供了一个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而且可以认识这个文化的历史智慧和现实价值的环境。清道光间,知府李彦章重建于榕树园,仍旧名。
更多详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vb仁心仁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