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工匠精神看待我在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修文物

《我在故宫修文物》呼唤慢生活 解读工匠精神
大家都在看
腾讯娱乐讯 由萧寒执导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于12月16日全国上映。继昨日全国十二城巡回首站广州后,今天影片巡回来到深圳,导演萧寒、文物修复师屈峰、史连仓、高飞、音乐人、摄影师严明等出席现场活动。现场,众人就深圳的“快”与修复师的“慢”谈了自己的感悟,更有“收音机匠人”曾德钧表达“慢工细活”肯定导演萧寒的创作初衷,几位修复师也聊到工匠的话题,史连仓、高飞两位说起工匠传承,“哲学家”屈峰师傅再蹦金句解读“工匠精神”的四层境界。萧寒导演与观众分享了电影的创作心得,并表示为了影片的上映,虽有妥协,但不忘初衷,坚持在纪录片制作的道路上走下去。与深圳:“深圳速度”撞上“慢工出细活”,等一等自己的脚步与心灵。 从广州来到深圳,各位电影主创纷纷表示自己最大的感受是深圳的快节奏。深圳作为一座年轻、充满活力、崇尚科技、勇敢接受新鲜事物的城市,诠释了典型的“深圳速度”。而这种日新月异的“快”,和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修复师讲究的“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场,导演萧寒表示,深圳以“深圳速度”著称,人们多少有些疲于奔命,可能我们更需要的是等一等,要知道,等待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也是一种快乐,等一等自己的脚步,等一等自己的内心。猫王收音机创始人曾德钧作为现场嘉宾,肯定了导演萧寒的说法,“深圳速度”的快需要《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慢来协调,越是高速发展的时候,越是停下脚步,平心静气的想一想。故宫中的文物修复师在默默地传承着人类的精华,这是我们需要去瞩目和学习的。一语激起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在电影中可以看到,年轻的文物修复师用上了谷歌眼镜、3D打印技术这样的新科技来辅助文物修复。修复师高飞表示,科技并非万能,人的心性、人的经验始终是修复工作中最重要的。谈创作:电影版无旁白悠闲出画,萧寒“会有妥协,但不会忘记本心”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与剧集版最大的不同表现在情感状态的呈现上,剧集版用导语来串联剧情,电影版则是退后一步,让情绪向前,使得观者能主动调动情绪,用心感受,而不是去告诉观众有怎样的感受。活动现场,导演萧寒表示,电影累计拍摄了超过100个小时的素材,剪辑时间长达7个月,从主创们最喜欢的3个小时剪辑版本到如今不到90分钟的成片,是经过艰难取舍的,他表示,自己并不在意票房,更在意的是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看到影片,才做出了选择。在创作上,自己虽然对市场做了一些妥协,但不会忘掉初衷,不会放弃,对影片注入的情感只会让自己更加坚持自己的创作热情。音乐人姚谦在谈到电影的音乐创作时表示,导演给了自己很大的创作空间,而自己也反复观看电影素材,跟随着空间及文物发出的悠扬声音与空灵的律动,在自然声音的旋律中寻求最好的契合。话工匠:“哲学家”屈峰再蹦金句,史连仓、高飞聊传承包袱不断修复师屈峰因为酷爱思考,总有“金句”蹦出,而被奉为“故宫文保科技部”的哲学家。在当天活动上,“哲学家”屈峰再蹦“金句”,表示工匠精神自古有之,从哲学角度阐述了四层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什么事情都是踏踏实实的;第二种境界是,乐之不如好之。你做这个事情不如你真正喜欢这个事情;第三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工作中达到忘我的状态;第四种境界是,逍遥游,游于艺。我们今天谈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坚守,而是在择一事,守一生的基础上,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去创新,推进事情的发展。”史连仓和高飞两位修复师则聊到了“工匠的传承”,史师傅还有240天就要退休了,但屈峰作为他的领导,直接以“一入宫门深似海”表示想要退休没有那么容易。高飞则分享了自己与王有亮师傅师徒之间的相处之道,两人互相尊重,师傅也对自己关怀有加,其中无外乎“真诚”二字。三位文物修复师史连仓、屈峰、高飞不断抖出幕后拍摄趣事,引得现场观众笑声不断。现场观众也用热情肯定了电影品质,“电影里师傅们在瑰宝中浸润出的气质,颇有溥仪那句‘就是与我家里的那些不样‘的超然。”“来看电影版依然热泪盈眶,大电影跟三集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不一样,每一个镜头仿佛都深入到了修复师们的生活中。”“一部努力走进主流院线的国产纪录片,却没有揭秘,没有煽情,很平实。我在故宫修文物,不谈功名,只是享受每一个与文物交谈的当下,更深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不枉世间走一遭。”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于12月16日全国公映,由杭州潜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及故宫博物院出品,猫眼、B站、微鲸、广州弘图光合联合出品,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联合制作,作家绿妖参与撰稿、摄影师严明参与摄影、著名音乐人姚谦、音乐制作人刘胡轶、歌手陈粒、音乐家参与电影音乐制作。(腾讯新闻app电影频道,汇聚全球电影资讯、好片推荐,更有全国通兑电影票,好莱坞原版电影周边送不停!)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surizhang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娱乐最深度
最新娱乐资讯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精彩书评】工匠精神的伟大 文化传承的神奇│《我在故宫修文物》
工匠精神的伟大 文化传承的神奇
文/安住我心
之所以买这本书,是因为看了记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有三集,当时看了觉得很有意思,了解到了有关文物修复的很多秘密。听说还有电影,不过还没看。照理说看了纪录片不可能再买书,但我看介绍时发现书的内容跟纪录片是不同侧重点,纪录片侧重于文物修复的日常,书侧重于修文物的人的讲述,还有书和电视的区别实际上是很大的,电视受时间限制,一个几十分钟的纪录片,所包含的信息量始终是有限的,书的包容量比电视大得多,可以有细节,可以有深度,基于这些原因,我还是买了这本书。读了过后感觉确实比纪录片得到的信息更系统。并且,在看这本书时,我又经常回想起娟推荐的《山山水水聊聊画画》,有些内容相互映照,如展子虔的《游春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宋徽宗的《宣和画谱》等,觉得印象更深。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了六个部分,介绍了故宫修复文物的六个部门,铜器室、裱画室、摹画室、木器室、漆器室,每个部分都是先总体介绍这个组的情况,然后就是修复大师的口述。前面有序,后面有个简单的尾声和跋。感觉稍有欠缺的是整本书还缺个第三者,前面的序和后面的跋都是电影导演和书的作者写的,没有一个更权威的人来对这个纪录片或这本书里面纪录的内容进行一个权威或客观的评价,感觉是不是自说自话,是不是应该有这样一个东东,我实际上也不确定。因为觉得这个绿妖毕竟不是这个圈的,她所记录下来的这些东西有没有什么差池,在深度上是不是还有些东西没有挖掘到,我自己当然搞不清楚,需要点业内人士来说一说,可惜没有。
读这本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初步明白了文物修复的一些知识,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伟大。二是了解到了中外文物修复的不同,修复大师们在这当中的困惑。三是师徒传承未来走向的困惑。
一、有关文物修复的知识和工匠精神的伟大
1、文物修复不是想当然地修。必须有参照物。如果是孤品,除非找到历史性文献资料才能修复,还得专家认可。跟专家组必须沟通必须确定。
2、文物修复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修,一个是复。复就是复制。有很多珍贵文物是不能带出故宫的,但是有时又需要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去展出,于是就需要有复制品。青铜器有复制的,画有摹画的,《清明上河图》就由一个女画家冯忠莲摹了18年,中间因文化大革命中断了10年。所以在故宫的文物有几个系列,一个故宫原存的,叫故字号,一个是新收进来的,叫新字号。还有专门一个复字号,就是复制品。原来我参观博物馆时都没注意到这些文物下面标这些没有,有可能展览时不会标。有时我们看到的或许只是复制品而已。
3、文物修复时间或摹画时间相当长。比如摹画,可能一辈子也摹不了几幅画。郭文林临《游春图》,临了一年多。
修文物,有可能一年才只修一件文物。比如王有亮,在修一个提梁卣的青铜器时修了小一年时间,不过这个提梁卣在全国也就一两件,因为其他青铜器上一般都是饕餮纹,这又回到雪梅讲过的的《美的历程》了哈,但这个青铜器上是像蜥蜴的纹饰,这种纹饰的非常少。修的时间很长,是因为这个东西碎得很厉害,直径30厘米大小的东西,碎片跟蚕豆那么大小,王有亮要把这些碎片一点点地拼接起来,再焊接上。
钟表组的王津修的魔术钟,也修了接近一年。这个钟有七套传动装置,又表演又变魔术。因为清朝皇帝非常喜欢钟表收藏,所以故宫里的钟表藏品非常多。王津说他一年一般只修五六个,七八个,大型的,一年也就一两个。
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效率会这样慢,修复文物,肯定不能从效率上去衡量,而应该从修复的质量和摹制的质量上去衡量,比如为了保证画的质量,他们坚持手工磨墨,因为如果用墨汁,一装裱就会跑墨。很多修复中要用的材料他们都自己做,刀,自己磨,才能磨出自己想要的角度,漆器组要用的漆,也是自己做,还要自己出去采漆,要赶在三伏天太阳升之前的五个小时内采,大概要割六十棵树,忙一晚上才能采到八两,所以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木器组的在打磨时,在用砂纸、动物皮毛打磨完后,会用锉草进行打磨。怎样打磨呢,先用热水泡软,然后用竹签穿入草的空心里,手持竹签进行打磨,这样图案所有部位都能均匀磨到,雕刻图案会变得光洁、细腻、圆润,产生年代久远的感觉。甚至有的老师傅会用自己的手细细摩挲木件,以他们粗糙而温柔的手掌磨掉木件上最细微的毛刺,在木件表面产生一种包浆的光泽。古字画修复时最重要的环节——揭命纸,有时要揭一两个月,过程枯燥,只能拼耐心。修复太和殿龙椅用的鱼鳔胶,需要每隔一两年就要去海边买回来黄鱼鱼肚,用温水泡发、加热,放到铁锅里锤打,直到打成糊状,过滤晾干后裁成手指粗细长条,用时加水熬成胶。砸胶是痛苦的,出了黏性的鱼鳔会把整个锅带起来。木器室时年轻的小伙子轮流着一刻不停地砸,一天下来,顶多能砸半斤的鱼鳔胶。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伟大。
4、因为文物修复重在质量,也由于文物修复的特殊性,所以故宫里的修复文物的文保科技部都是下午5点准时下班,要锁7重门,贴封条,进出必须打卡。对用电非常严格,估计一般的电器都不会用,所以他们每天都要到寿康宫去打水。现在他们修复文物的地方叫西三所,是野史和传说中清朝冷宫的所在地。
5、工匠们的淡定。在进去时,一般第一年是不能碰文物的,前三年都是给师傅打打下手或是磨工具时,书中说叫“磨性子”。比如前面所说的砸鱼鳔胶。因为文物修复太需要耐心了。等到师傅看到你差不多时,才会把文物交给你修复。
二、中外文物修复的不同,修复大师们在这当中的困惑
中国的文物修复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修旧如旧,对一个手艺人的最高赞誉是恢复原貌,就是你所做的让人看不出来。书中还说了一些老祖宗的东西实际上很丑,但在修复时要仍然按照它原来的风格和工艺去修复,而不能加进自己的创造。不能创造性修复。因为这样的文物它承载的是时代特征,如果你按照现代美学的去修复了,时代记忆就没有了。西方的文物修复是“最小干预”和“差异性修复”,比如雕塑,只要能立着,胳膊缺了不配,色也不会补全,尽量不去干预,还有就是在修复时一定要体现你修复和原物的差别,要让人看出来你哪些地方是人为修过的。而在中国的文物修复中,只要有可参考的资料,就会尽力地修复,以达到再现的目的。传世文物必须要接笔、全颜色,出土文物就不全颜色不接笔。书中这些工匠大师不太认可西方的‘最小干预“原则,认为这些文物如果不全不接不修复,那就只会越来越坏,那慢慢地这些文物就没有了。到最后也没法修了。郭文林说,在修复的情况下,我修完让你看不出来,你觉得这个艺术是完整的,那就是对的。中国传统的审美观认为,画面颜色统一,内容完整才称得上保持原貌,全色接笔不弄,时间长了,你再想恢复,就难了。他举例说,曾经有一幅古山水,仔细看,原来的绢实际上只有百分之三十,剩下的全是古人接笔全色全出来的,估计那时应该还能有参照的或者还有些残片嘛。但是古人接得相当好,新绢的颜色和原色一样,画意都全了。在侧着光仔细看时,才能看出差别,接的绢和原来的绢丝不一样,因为不同时代的织法不同。如果这幅画不接笔不全色,肯定早就不在了。现在故宫的文物修复在这方面上没有统一,比较混乱,是各个组自己选择,这些工匠大师们认为应该定下来。我赞同传承中的修旧如旧这个做法。这是一门很高深的工艺,不要让这些所谓的新理念把这些几千年的传承中断了。中国的文化之所以传承了几千年,那么多年前的古字画、文物都还在,就在于有了这些修复工艺。我们不能盲目地去吸收国外的东西。
不过,现在的修复也开始借用很多先进的东西。比如修复古画时会先有个成分分析,分析纸绢的成分,颜色的成分。修漆器时先用显微器观察,看灰胎的层次,裱的是麻还是布,上面髹的漆,贴的金,不同的层次看得非常清楚。还可以进一步检测古人做这个器物的时候,他用的是什么成分,什么材料,贴金是用了朱漆还是透明漆,表面 漆有没有经过修复,修复了几次。对修复还是很有帮助的。
三、师徒传承未来走向的困惑
故宫里的文物修复是靠师徒传承,小班制。现在故宫里面招的都是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对这个传统的师徒制有些就不适应,他们强调个性,干活的时候看手机,戴耳机。这些工匠大师们自己也说,故宫里有好的师徒,也有关系不好的师徒,师傅和徒弟彼此都看不顺眼,这样的师徒就是失败的,师傅不愿意教,徒弟不愿意学。并且现在的徒弟都觉得自己科班出身,多少有些自视甚高,对传统工艺不了解,不敬畏。原来的那一批工匠对师傅很尊重,时时处处跟着师傅,默默地学。原来的师傅还不怎么爱教的。徒弟追着学。现在的年轻人估计没有这样尊重,其中有一个工匠就说对现在的年轻人你要求他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不跟你调皮捣蛋就行了。还有说,现在招聘的孩子,部里面左强调右强调纪律,还经常会有人怎么的。还有说,一开始对这些博士生研究生希望也挺大,但是现在也降低标准了,觉得懂事最好。真的是,别把无知当个性,别的都好办。该遵守的制度,他们甚至有一些藐视。所以这个师傅认为,招人,懂事是更好的一个标准。但也有很适应这里面工作的。
这些工匠大师们认为师徒制是应该延续的。因为这些传统技艺里面很多东西是难以描述只可意会的,需要跟师傅朝夕相处中才能慢慢悟到。比如印章复制,有很多比较特殊的地方,秘密的技艺,要传给下一代。
文章来源:新阅读读书会(书评群)
本期责编:孟兴国
新阅读读书会平台统筹: haha 薛辉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在故宫修文物百度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