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农民的出路路在那里????

农业的出路在哪里?
原标题:农民如果靠农业养活不了自己了,该怎么办?
农业,这一古老的产业,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和困境。一方面,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居民,均离不开农业;而另一方面,中国农业已难以“养活”农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越是发展就会有新的问题发生。
农业的问题在哪?农业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农业问题的根源是劳动生产率过低
造成农业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水土资源制约,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
然后业内的相关专家也曾提到农业的问题。可归为如下几类:
01、水土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剧;
02、土地、劳力、农资成本快速上升,使粮食价格居高不下,降低国际竞争力;
03、“黄箱补贴”已逼近WTO的底线,难以为继;
04、主要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以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价托市的政策难以为继,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
就以上的四个问题,上海“农业之窗”认为,其实主要问题可以总结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粮食过剩,粮食营销部门亏损,财政负担加重,粮价下挫,谷贱伤农。
人多地少也不是农业生产的制约,只是说明我国需要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生产率。我国耕地退化严重。土壤肥力有下降趋势,北方黑土退化、南方菜地酸化严重,水土流失。所以土地资源的利用也应该珍惜,要多方面的保护土地资源。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全新的发展,要抓住农业,解决农业的困境才能找到农业的出路,农业的出路尤为重要,找到了好的出路就能有新的农业发展。
农业的出路一:农产品品质与农产品的产量并重。
国人的粮食够不够吃?粮食农产品的安全也都是国人所关心的,所以产量和品质同等重要,把产量提高,严控把关农产品的安全。让食品安全可追溯,建立健全的追溯平台,制定标准,在恰当的地区种植农产品和粮食,同时促进贸易,达到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并重。
农业的出路二:小农与大农相结合。
在考虑国人的农产品安全和粮食安全时,农民是在为自己的生计苦恼的。当前农业养不起农民,导致了农村的劳动力流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目前可以让一些散户和农业企业同时生产农业,让农业进行商业化、金融化。中国的农业主要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社会结构在现代农业下开始变化和流失,中国从小农到中农,大农的迈进过程,但是小农经济的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特色,以台湾、日本农业为例的小农经济精致化、特色化,具有农家特色相结合,这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农业出路三:农业发展需要城市放哺。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的成本是由农村承担的,农村看似落后,农民比城市居民更贫困,原因就是工业化成本由农民承担了,于是进入新时期的现代农业,中国在“三农”面临困境时,应该需要城市反哺。要照顾好离开农村去城市的农民工,给他们提供机会,如工作,医疗保险,教育,另一方面还应该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农村,把技术、资金、激励机制补贴给农民,让他们能留在农村。企业下乡带动农民的发展,给农民提供技术、金融、市场和养殖全体系服务,实现“互联网+”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现在国家大力推行农业改革,就是要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如果还以传统的旧思维来干农业,肯定是不赚钱的,甚至赔钱。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农业之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声 明:本站原创文章,版权为作者和中国乡村发现网共同所有,只要注明出处为“中国乡村发现网”,便可自由转载。
本站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 站内文章及言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版权问题敬请告知 我们会立即处理&&投稿邮箱: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浏河村7号&&邮编:410003&&电话: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失地农民的出路在哪里?--《蚌埠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失地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摘要】:正近期,笔者对我市雪华乡、燕山乡的9个行政村生产用地因城市建设被国家征用后,失去土地农民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专题调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截止去年末,随着蚌埠市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地处老城区周边的雪华乡施徐、沈圩和烟墩等3个村,燕山乡燕山、岗北、陈梁、陶店、金圩和雅郢等6个村所有耕地或大部分耕地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301;F323.89【正文快照】:
近期,笔者对我市雪华乡、燕山乡的9个行政村生产用地因城市建设被国家征用后,失去土地农民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专题调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截止去年末,随着蚌埠市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地处老城区周边的雪华乡施徐、沈圩和烟墩等3个村,燕山乡燕山、岗北、陈梁、陶店、金圩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敏之;[J];国外城市规划;1980年03期
,唐石;[J];兰州学刊;1980年02期
陈衡;[J];城市规划;1980年02期
夫见;[J];城市规划;1980年05期
邵纪泉,高柳根,薛国屏;[J];社会科学;1980年01期
蔡北华,谢自奋,蒋淑芳,莫建备;[J];社会科学;1980年01期
蒋明;[J];社会科学;1980年01期
沈峻坡,李哲,王雅平;[J];社会科学;1980年06期
田尔;[J];社会科学;1980年05期
王沛芳,王伟军;[J];社会科学;198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志毅;薛金兰;李波;;[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林建人;黄坚辉;;[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曾思育;傅国伟;;[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张寿宝;;[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白英;;[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蒋源隆;;[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周凤祥;;[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刘学善;赵彦淑;周悦先;;[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高飞;刘虹;;[A];海峡两岸第六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文集[C];1999年
于福海;;[A];中国消防协会年会面向新世纪消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欣;[N];北京日报;2000年
;[N];北京日报;2000年
杨鑫;[N];中国测绘报;2000年
中共诸暨市委
诸暨市人民政府;[N];中国财经报;2000年
塘沽区档案局馆
刘佩云;[N];中国档案报;2000年
李百鸿;[N];中国国防报;2000年
福建省龙岩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廖桥榕;[N];中国环境报;2000年
宁波记者站
陈刚;[N];中国旅游报;2000年
西部采访组
张华;[N];中国旅游报;2000年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陈刚;[N];重庆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周平;[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张信贵;[D];广西大学;2002年
孟曙初;[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代志宏;[D];广西大学;2003年
林星;[D];厦门大学;2004年
张旭;[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刘敏;[D];重庆大学;2004年
苗建军;[D];四川大学;2003年
杨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月望;[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0年
郑圣峰;[D];重庆大学;2001年
卢春霞;[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罗云光;[D];重庆大学;2001年
葛勤奋;[D];湖南大学;2001年
伍灵;[D];西南交通大学;2001年
张永生;[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肖爱玲;[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袁国华;[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韦晓清;[D];暨南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您(@)目前可用积分:331894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转帖]中国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3635 次点击
13:59:03 发布在
&&&&&&&&&&&&&&&&&&中国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李昌平(1963年――)湖北监利周河人。曾于本世纪初的“两会”召开期间,就“三农”问题上书国务院领导,反应了当地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受到高度重视。三年后,在“两会”即将结束之际,李昌平第一次面对电视镜头回忆了他当时上书总理的心路历程,阐述了他对“三农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李昌平现为经济学博士,兼任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体改研究会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并兼任香港乐施会中国部顾问,朝鲜项目高级专员,“三农”问题专家。&&&&农民的出路在哪里?答案是: 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远的不说,近的就有亚洲“四小龙”。&&&&然而,从1978年算起,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了30多年,有户籍农民却由7亿增加到了9亿多。2008年,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袭来,中国2000多万“打工者”一一新工人不得不返回农村,重新做农民。&&&&中国依然是9亿农民为4亿市民“搞饭吃”一一“供大于求”,农民不穷都难啊。&&&&中国必须减少农民&&&&假如中国真的像发达国家一样,只有10%的农民了,8亿农民进城成为了“打工者”或者市民,那会怎么样呢?&&&&世界上发达国家不到6亿人,中国、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数十亿人。数十亿人为6亿人“搞制造”,“供大于求”,“打工者”不穷也难啊。这和“9亿农民为4亿市民搞农业一一越搞越艰难”是一个道理。&&&&发达国家制造业100元GDP有75元转化为国民收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100元GDP只有35元转化为国民收入。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发展中国家的“打工者”收入这么低,“打工者”何以市民化呢?假如将来中国城市里生活着8亿多月工资只有2000元的“打工者”,农村8亿多农民问题转化成了城市8亿多“打工者”问题,那会是什么局面?&&&&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中国必须让农民尽快尽多地变为工人或市民,否则,中国的农民是没有前途的。但站在全球的角度思考,中国农民转变“打工者”越多越快,全球性“中国制造”过剩就越严重,中国“打工者”就会越“制造”越穷。中国的“打工者”一一新工人是没有前途的。&&&&假如中国不减少农民,农民问题会更加严重一一中西部问题;假如中国农民转变为“打工者”越多,中国“工人问题”就会更加严重一一东部和城市问题。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中国拐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和劳动力总量占全球的1/5强。全球一般制造业一直是梯度转移的。在中国进入全球制造业梯度转移历程之前,全球一般制造业的格局是少数人为多数人搞制造;中国加入全球一般制造业梯度转移之后,全球一般制造业出现了"中国拐点"一一由少数人为多数人搞制造转变为多数人为少数人搞制造了。&&&&在全球一般制造业出现“中国拐点”之前,一般制造业100元GDP转化为国民收入70元,在工业化中后期基本可完成城市化,即85%以上的农民转化为市民,社保、医疗、教育、生态等现代化水平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可是,“中国拐点”出现之后,一般制造业100元GDP转化为国民收入只有35-40元了,因此,我国“出口导向”工业化搞了快30年了,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了,但有户籍的农民数量还有9.4亿,比30年前还多出2亿多,社保、教育、医疗、生态等现代化水平远远落后于亚洲“四小龙”及更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即城市化大大落后于工业化。&&&&这就是制造业全球梯度转移进程中的“中国拐点”出现之后的重大改变,因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劳动力报酬大大低于亚洲“四小龙”之前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农民转化为市民的速度大大延后,城市化大大落后于工业化,进而导致内需不振,产业升级缺乏内在动力。中国现代化陷入了“劳动力比较优势”和“出口导向工业化”的陷阱。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战略解决不了中国的农民问题和打工者问题。&&&&不能重复1997年的故事&&&&中国现在怎么办?这是中国当下要回答的重大问题。&&&&中国现在的思路大体上是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思路:一方面,大幅增加政府财政投资,维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就业,维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采取出口退税、增加流动性等多种措施,帮助东南沿海出口企业度过难关,期待在短期内重新走上快速增长轨道。中国现在采取这样的应对策略,主要基于两个基本判断:第一,全球金融危机很快过去,外需很快就会恢复并持续增长,东南沿海很快会承担起“火车头”的作用;第二,“出口拉动型”工业化战略,可以帮助中国整体上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但这两个判断的现实基础正在改变。&&&&第一,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危机,本质上与全球金融海啸关系不大,是全球制造业梯度转移的必然现象,东南沿海“出口拉动型”模式不可持续;第二,“出口拉动型”工业化战略,在亚洲“四小龙”之后,再不可能帮助大型国家整体上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了。&&&&今天的全球金融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讲,是完全不一样的。1997年,正是中国“出口拉动型”工业化步入旺盛时期的初始阶段,现在是“出口拉动型”工业化收尾时期。如果中国采取1997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办法,只会增加更多的产能,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生产过剩”危机,会造成长时期的“通缩”和更大的“经济危机”。不仅不能率先走出低谷,有可能在别国走出低谷肘,我们正好走进低谷。&&&&退一步说,即使美国等发达国家走出了低谷,也不必然中国就恢复2007年的增长速度,因为,美国等发达国家不一定偏好中国的制造产品,可能更加偏好越南、印度等国的制造业产品,甚至扶持朝鲜发展制造业替代中国的制造业。这都是可能的。发达国家有太多的选择,何况中国沿海的制造业已经失去了低成本优势。&&
防止“海口化”&&&&低增长不完全是坏事。日本在低增长下发展了近30年。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沿海地区应对危机是非常珍贵的。&&&&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在随后的近20年中,也出现了"倒闭潮"和"失业潮"。近30年来,日本一直是有步骤地向海外输出产业、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变日本经济为全球日本人经济。尽管日本国内经济一直处于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状态,但并没有因为经济低增长或负增长,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继日本之后的亚洲“四小龙”,最近10年,产业和资本等也一直在向外转移,同样,亚洲“四小龙”并没有出现十分严重衰退,资本积累快速上升,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为什么向外输出产业和资本等,可以帮助本土度过危机呢?因为“出口拉动型”工业化战略是阶段性的,实现城市化、现代化后“出口拉动型”战略就没有意义了。产业和资本不向更落后的地区转移,必然会“倒闭”。而主动向更落后的地方输出过剩的产业、资本、品牌、技术、管理和人才(包括熟练工人),利用他国的土地、劳动力、资源能源、环境等创造价值,获得的是“绿色收益”(将污染留在了他国)。这是变“本土经济”为“非地经济”,虽然可能导致沿海GDP增长放缓,但沿海人的财富积累会加快,资本积累会加快,更有利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今天面对的问题,和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是同一类问题。要重点研究日本90年代以来是怎么走过来的,一定要将有限的财力用在社会升级和生态升级上(包括环保产业发展)。&&&&1990军前后,海口和北海是中国仅次于深圳的高速增长区和区域发展龙头。可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海口和北海开始走下坡路了,从此一蹶不振,十几年来几乎被人遗忘了。&&&&海口和北海为什么一蹶不振呢?这是值得危机之中的温州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深入研究的。一栋“烂尾楼”要修起来,可能只需要数百万,但往往十几年之后也无人接手“烂尾楼”的修建,为什么?不是因为拿不出数百万的钱,是因为与“烂尾楼”相关的经济关系“紊乱”了,要理顺“紊乱”的经济关系,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数百万付得起,但时间和精力往往耗不起,“烂尾楼”的背后是经济关系“烂尾”了。&&&&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地区或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突然慢下来,应对不好,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烂尾楼”,从而导致经济关系大面积“紊乱”,甚至导致整个经济体(地区或城市)变成一个“烂尾楼”。整个经济体变成了“烂尾楼”,可能是数月之间的事,但重建“烂尾楼”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新工人的未来&&&&东南沿海的很多城市政府,现在手上是有财力的,也可以调动巨大的财力。这些可用的财力非常宝贵,用对了,可以帮助走出困境;“瞎折腾”,就会加速“海口化”、“北海化”。东南沿海很多城市政府视打工者为包袱,异口同声高喊“打工者返乡创业和就业”。这恰恰会加速“海口化”、“北海化”。&&&&为什么吸纳人口和提升社保水平可以防止“海口化”和“北海化”呢?这是因为,“制造业外移”后,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是深化服务业。一个城市的社保水平越高,服务业升级就越快。服务业升级越快,人气就越旺,房地产等财产性收入就会稳步增长。如果一个地方制造业外移,同时人口大幅减少,就会出现财产性收入大幅下降,企业和居民就会出现“负资产”,银行就会出现坏账等等就会出现经济关系“恶性循环”。不仅会出现“烂尾楼”,整体经济关系都会出现“烂尾”。这就是海口化和北海化。&&&&东南沿海政府现在手上的财力,要重点用在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上;用在闲置厂房改居民楼上,用在打工者市民化上;用在环保事业上;用在成立资产信托公司,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经济关系恶化上。不是向中西部政府和中央政府呼喊“打工者返乡”,而是要向中央要政策,安置打工者,将打工者变为市民。&&&&未来30年内,中国人口高峰不会低于15亿,中国如果像先发国家一样现代化,农民占人口的比例低于10%,城市要生活13亿多人,农民只有1.5亿人。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速度惊人的快,很多资源已经不得不依赖国际市场了但农民数还增加了2亿多,总量高达9亿多。即使今后每年城市化1500万人,再过30年,中国的农民数量可能也不会低于5亿,如果低于这个数,除了资源供应会严重短缺外,社会稳定也难保证。30年后,城市市民10亿人,农村(含乡镇)居民还有5亿多人。&&&&乡镇以下的农村要留住5亿多人,并过上和市民差别不大的“幸福生活”,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农民不能一股脑地进城,应该有序进城,进城的生活水平和没有进城的生活水平相差不大。这就需要安排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来源:南风窗)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草民一言]
[阿推伯数字]
[捷虎如风]
[银河传说]
[孟婆给碗汤]
[孟婆给碗汤]
[闭上双眼陶醉]
[乱步赤国]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11:06 &&
假如将来中国城市里生活着8亿多月工资只有2000元的“打工者”,农村8亿多农民问题转化成了城市8亿多“打工者”问题,那会是什么局面?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8:59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3:44 &&
(贪官污吏,利益集团的情妇,姨太太,七大姑八大姨组成的代言者)炒房团,联合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要把可怜,跟风,猪脑的吊丝,赶上高耸入云的摘星楼,不说暴乱,战争,地震等地质自然灾害,不远的将来,水资源危机,能源(特别是电力)危机,困都把他们困死在天上人间,阿弥陀佛,看看核电站都要修到内陆地区就知道了!!知道深圳水淹,停水,停电,住高层的住户有多不方便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42:15 &&
&&&&任何国家,农民都是最辛苦,赚钱最少,生活条件较差的群体,国家应对农民实行优惠政策,让农民病有所治,老有所养。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52:37 &&
解决农民问题关键吾以为是土地私有化,包括宅基地私有化,可入市交易。农民离开土地后到城市可直截入户。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54:18 &&
12:52:37&&的原帖:解决农民问题关键吾以为是土地私有化,包括宅基地私有化,可入市交易。农民离开土地后到城市可直截入户。这恰恰是李昌平长期反对的政策。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01:07 &&
12:52:37&&的原帖:解决农民问题关键吾以为是土地私有化,包括宅基地私有化,可入市交易。农民离开土地后到城市可直截入户。第 7 楼
13:54:18&&的原帖:这恰恰是李昌平长期反对的政策。不如此我以为所有方法都是忽悠。无非是想把农民圈进城里而变成无业游民任其自生自灭。GD不会真正为老百姓着想。不信你看着。
本版块主题总数:262003 / 帖子总数:2200292
今日论坛共发帖:3273 / 昨日发帖:21628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中国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 & & 正文
李昌平:中国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农民的出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远的不说,近的就有亚洲&四小龙&。
然而,从1978年算起,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了30多年,有户籍农民却由7亿增加到了9亿多。2008年,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袭来,中国2000多万&农民工&一一新工人不得不返回农村,重新做农民。
中国依然是9亿农民为4亿市民&搞饭吃&一一&供大于求&,农民不穷都难啊。
中国必须减少农民。
假如中国真的像发达国家一样,只有10%的农民了,8亿农民进城成为了&农民工&或者市民,那会怎么样呢?
世界上发达国家不到6亿人,中国、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数十亿人。数十亿人为6亿人&搞制造&,&供大于求&,&农民工&不穷也难啊。这和&9亿农民为4亿市民搞农业一一越搞越艰难&是一个道理。
发达国家制造业100元GDP有75元转化为国民收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100元GDP只有35元转化为国民收入。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工&收入这么低,&农民工&何以市民化呢?假如将来中国城市里生活着8亿多月工资只有2000元的&农民工&,农村8亿多农民问题转化成了城市8亿多&农民工&问题,那会是什么局面?
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中国必须让农民尽快尽多地变为工人或市民,否则,中国的农民是没有前途的。但站在全球的角度思考,中国农民转变&农民工&越多越快,全球性&中国制造&过剩就越严重,中国&农民工&就会越&制造&越穷。中国的&农民工&一一新工人是没有前途的。
假如中国不减少农民,农民问题会更加严重一一中西部问题;假如中国农民转变为&农民工&越多,中国&工人问题&就会更加严重一一东部和城市问题。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中国拐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和劳动力总量占全球的1/5强。全球一般制造业一直是梯度转移的。在中国进入全球制造业梯度转移历程之前,全球一般制造业的格局是少数人为多数人搞制造;中国加入全球一般制造业梯度转移之后,全球一般制造业出现了"中国拐点"一一由少数人为多数人搞制造转变为多数人为少数人搞制造了。
在全球一般制造业出现&中国拐点&之前,一般制造业100元GDP转化为国民收入70元,在工业化中后期基本可完成城市化,即85%以上的农民转化为市民,社保、医疗、教育、生态等现代化水平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可是,&中国拐点&出现之后,一般制造业100元GDP转化为国民收入只有35-40元了,因此,我国&出口导向&工业化搞了快30年了,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了,但有户籍的农民数量还有9.4亿,比30年前还多出2亿多,社保、教育、医疗、生态等现代化水平远远落后于亚洲&四小龙&及更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即城市化大大落后于工业化。
这就是制造业全球梯度转移进程中的&中国拐点&出现之后的重大改变,因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劳动力报酬大大低于亚洲&四小龙&之前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农民转化为市民的速度大大延后,城市化大大落后于工业化,进而导致内需不振,产业升级缺乏内在动力。中国现代化陷入了&劳动力比较优势&和&出口导向工业化&的陷阱。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战略解决不了中国的农民问题和农民工问题。
不能重复1997年的故事
中国现在怎么办?这是中国当下要回答的重大问题。
中国现在的思路大体上是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思路:一方面,大幅增加政府财政投资,维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就业,维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采取出口退税、增加流动性等多种措施,帮助东南沿海出口企业度过难关,期待在短期内重新走上快速增长轨道。中国现在采取这样的应对策略,主要基于两个基本判断:第一,全球金融危机很快过去,外需很快就会恢复并持续增长,东南沿海很快会承担起&火车头&的作用;第二,&出口拉动型&工业化战略,可以帮助中国整体上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
但这两个判断的现实基础正在改变。
第一,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危机,本质上与全球金融海啸关系不大,是全球制造业梯度转移的必然现象,东南沿海&出口拉动型&模式不可持续;第二,&出口拉动型&工业化战略,在亚洲&四小龙&之后,再不可能帮助大型国家整体上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了。
今天的全球金融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讲,是完全不一样的。1997年,正是中国&出口拉动型&工业化步入旺盛时期的初始阶段,现在是&出口拉动型&工业化收尾时期。如果中国采取1997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办法,只会增加更多的产能,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生产过剩&危机,会造成长时期的&通缩&和更大的&经济危机&。不仅不能率先走出低谷,有可能在别国走出低谷肘,我们正好走进低谷。
退一步说,即使美国等发达国家走出了低谷,也不必然中国就恢复2007年的增长速度,因为,美国等发达国家不一定偏好中国的制造产品,可能更加偏好越南、印度等国的制造业产品,甚至扶持朝鲜发展制造业替代中国的制造业。这都是可能的。发达国家有太多的选择,何况中国沿海的制造业已经失去了低成本优势。
防止&海口化&
低增长不完全是坏事。日本在低增长下发展了近30年。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沿海地区应对危机是非常珍贵的。
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在随后的近20年中,也出现了"倒闭潮"和"失业潮"。近30年来,日本一直是有步骤地向海外输出产业、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变日本经济为全球日本人经济。尽管日本国内经济一直处于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状态,但并没有因为经济低增长或负增长,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继日本之后的亚洲&四小龙&,最近10年,产业和资本等也一直在向外转移,同样,亚洲&四小龙&并没有出现十分严重衰退,资本积累快速上升,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为什么向外输出产业和资本等,可以帮助本土度过危机呢?因为&出口拉动型&工业化战略是阶段性的,实现城市化、现代化后&出口拉动型&战略就没有意义了。产业和资本不向更落后的地区转移,必然会&倒闭&。而主动向更落后的地方输出过剩的产业、资本、品牌、技术、管理和人才(包括熟练工人),利用他国的土地、劳动力、资源能源、环境等创造价值,获得的是&绿色收益&(将污染留在了他国)。这是变&本土经济&为&非地经济&,虽然可能导致沿海GDP增长放缓,但沿海人的财富积累会加快,资本积累会加快,更有利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今天面对的问题,和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是同一类问题。要重点研究日本90年代以来是怎么走过来的,一定要将有限的财力用在社会升级和生态升级上(包括环保产业发展)。
1990军前后,海口和北海是中国仅次于深圳的高速增长区和区域发展龙头。可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海口和北海开始走下坡路了,从此一蹶不振,十几年来几乎被人遗忘了。
海口和北海为什么一蹶不振呢?这是值得危机之中的温州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深入研究的。一栋&烂尾楼&要修起来,可能只需要数百万,但往往十几年之后也无人接手&烂尾楼&的修建,为什么?不是因为拿不出数百万的钱,是因为与&烂尾楼&相关的经济关系&紊乱&了,要理顺&紊乱&的经济关系,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数百万付得起,但时间和精力往往耗不起,&烂尾楼&的背后是经济关系&烂尾&了。
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地区或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突然慢下来,应对不好,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烂尾楼&,从而导致经济关系大面积&紊乱&,甚至导致整个经济体(地区或城市)变成一个&烂尾楼&。整个经济体变成了&烂尾楼&,可能是数月之间的事,但重建&烂尾楼&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新工人的未来
东南沿海的很多城市政府,现在手上是有财力的,也可以调动巨大的财力。这些可用的财力非常宝贵,用对了,可以帮助走出困境;&瞎折腾&,就会加速&海口化&、&北海化&。东南沿海很多城市政府视农民工为包袱,异口同声高喊&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这恰恰会加速&海口化&、&北海化&。
为什么吸纳人口和提升社保水平可以防止&海口化&和&北海化&呢?这是因为,&制造业外移&后,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是深化服务业。一个城市的社保水平越高,服务业升级就越快。服务业升级越快,人气就越旺,房地产等财产性收入就会稳步增长。如果一个地方制造业外移,同时人口大幅减少,就会出现财产性收入大幅下降,企业和居民就会出现&负资产&,银行就会出现坏账等等就会出现经济关系&恶性循环&。不仅会出现&烂尾楼&,整体经济关系都会出现&烂尾&。这就是海口化和北海化。
东南沿海政府现在手上的财力,要重点用在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上;用在闲置厂房改居民楼上,用在农民工市民化上;用在环保事业上;用在成立资产信托公司,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经济关系恶化上。不是向中西部政府和中央政府呼喊&农民工返乡&,而是要向中央要政策,安置农民工,将农民工变为市民。
未来30年内,中国人口高峰不会低于15亿,中国如果像先发国家一样现代化,农民占人口的比例低于10%,城市要生活13亿多人,农民只有1.5亿人。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速度惊人的快,很多资源已经不得不依赖国际市场了但农民数还增加了2亿多,总量高达9亿多。即使今后每年城市化1500万人,再过30年,中国的农民数量可能也不会低于5亿,如果低于这个数,除了资源供应会严重短缺外,社会稳定也难保证。30年后,城市市民10亿人,农村(含乡镇)居民还有5亿多人。
乡镇以下的农村要留住5亿多人,并过上和市民差别不大的&幸福生活&,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农民不能一股脑地进城,应该有序进城,进城的生活水平和没有进城的生活水平相差不大。这就需要安排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本文关键词: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工的出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