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连吧有人说俾斯麦副炮流加点的主炮威力比大和还大,可能吗

二战时期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VS日本大和号战列舰?哪个厉害
二战时期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VS日本大和号战列舰?哪个厉害
军队向前行
毫无疑问是大和。大和的吨位、火力和防护都远超俾斯麦,比如满载排水量大和几乎是俾斯麦的一倍,主炮大和460毫米也远超俾斯麦381毫米主炮,射程和威力都不是一个量级的。探测和火控方面,尽管日本不先进,但举国之力建造的大和号依然是二战末期世界上先进的电探和炮瞄,也超过早在1941年就战沉的俾斯麦。俾斯麦几乎没有任何一项性能能处于优势或持平,在一对一交战时,大和的性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1942年试航时的大和号刚刚服役的俾斯麦号在战列舰设计上,有一个背景值得注意,即俾斯麦建造时德国因为凡尔赛条约已有20年没有设计建造战列舰,俾斯麦设计上沿用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超无畏舰设计,防护理念处于一战时期的均衡防护,对于二战已经大规模出现的航空火力、新型弹药等根本无力招架。而日本一直保持着战列舰设计,能够紧跟时代需求,加之地缘环境导致的国家需求不同,日本的战列舰设计远超德国,对海军的投入也比德国大得多。俾斯麦的传奇只适用于北大西洋这类低空中威胁的环境中。俾斯麦的成名战,丹麦海峡之战,俾斯麦3分钟击沉胡德号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运气好,以及胡德号本身的设计问题。胡德号是战列巡洋舰,适合在海外殖民地压制敌方巡洋舰,其作战对象是沙恩霍斯特、欧根亲王这样的重巡。如果面对重巡,胡德垂直装甲不足就不是太大问题。与胡德搭配的威尔士亲王号则存在着主炮威力不足的问题,这与英国在经济大萧条中国力不振导致战列舰研制放缓有不小关联。在面对老式剑鱼鱼雷机打击时,俾斯麦防空弱势的特点便暴露无遗。德国事实上只是把俾斯麦当做巡洋舰进行海上破交作战,虽然丹麦海峡赢得很漂亮,但是在战略上则是注定失败的战役。当时德国海军只能让俾斯麦吸引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坐视其被群殴而死,别无任何办法。俾斯麦号的传奇,很大程度上是战略失败导致的悲剧,与舰艇性能无关。如果俾斯麦放在高强度海空对抗的太平洋,表现只能比大和更差,其宿敌反击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在1942年初被日本陆军航空队围殴击沉便是最好的说明。大和号和武藏号至少在挨了15+的航空鱼雷和20+的航空炸弹后才被击沉,而俾斯麦面对缓慢的剑鱼都无法有效对抗,在太平洋战场会分分钟被美军航空兵恁死。所以不要认为俾斯麦性能逆天,运气好才是俾斯麦传奇的原因。大和尽管没有实质性的表现,只在莱特湾对着美军机群和TF58开了火,但论平台性能,大和才是战列舰的顶峰作品,俾斯麦只能算是二流战列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军队向前行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清末,民国,建国之间的世界军事的故事
作者最新文章查看: 5401|回复: 39
衣阿华 VS 俾斯麦
其实这个题目应该是“提尔皮茨VS依阿华”才对,因为俾斯麦对于依阿华来说,已经是“牺牲”过的前辈了,真要说差点对上阵的,只有她的姐妹舰,一辈子没有大出息的提尔皮茨。
既然大家那么喜欢关公战秦琼的游戏,那么俺就附庸风雅一回,把前人的冷饭再炒一次。
依惯例,先列举一下这两位选手的基本资料,看看各自的先天身体条件如何。
俾斯麦级战列舰:德国货,首舰俾斯麦号,于日始建,日服役,标准排水量41,637吨,满载排水量49,136吨,该级舰最高航速30节,装备52倍径380毫米主炮八门。
依阿华级战列舰:美国造,于1938年5月确定设计方案,首舰依阿华于日服役,标准排水量44560吨,满载排水量55710吨,最高航速33节,装备50倍口径406毫米主炮九门。
战列舰的单舰战斗能力,取决于机动性、防护、火力三要素。以下从这三方面来对两级舰进行比较。
首先比较机动性。俾斯麦主机功率136200马力,最大航速30节,载油8000吨,巡航能力为19节/9000海里;依阿华主机功率212000马力,最大航速33节,载油8765吨,巡航能力17节/15900海里。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高速性能还是经济性能,依阿华级都明显强于俾斯麦级,在海战中,依阿华的占位能力占优。
从防护性能上来看,俾斯麦沿用一战以来“全面防护”思想。其舯部轮机舱和主炮塔弹药库装甲最厚处为320毫米;主装甲带向艏艉方向逐渐变薄为240毫米;炮塔装甲最厚处360毫米,顶部和侧面为150毫米和203毫米,炮座340毫米,副炮装甲80毫米;司令塔装甲360毫米;全舰覆盖50毫米装甲板,轮机舱上方和炮座周围增加到80-120毫米。而依阿华级侧舷装甲带307毫米,其内侧还有一层厚22毫米的钢板,舷侧装甲带内倾19度,整体防护能力相当于439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在19千米距离上可防俾斯麦级主炮的800千克穿甲弹,在27千米距离上可防大和级主炮的1460千克穿甲弹,在20千米距离上,也可以防南达科他、北卡罗来纳的主炮发射的1225千克穿甲弹——如果她们想不通叛变了的话;其水平装甲带厚度222毫米;水下部分与南达科他相似,分四层防御区,装甲最厚达307毫米;主炮塔前装甲432毫米,顶部184毫米,背面241毫米,司令塔正面445毫米,顶部184毫米。
由于美、德两国在技术水平上的接近,其装甲质量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只能由厚度决定防护能力——而厚度完全取决于工业能力和资源水平,这当然是美国佬的强项。经过装甲厚度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俾斯麦全面逊于依阿华,尤其是其水平防护能力,远逊于依阿华,在远战中,俾斯麦非常吃亏,其水平装甲最厚才120毫米——因为远战中落下来的炮弹,其着角几乎成直角,这就是为什么英国战舰在远距离能够有效的打击俾斯麦,而到了近距离反而无法击沉她,还要靠巡洋舰和驱逐舰用鱼雷帮忙——就俾斯麦的装甲防护来说,她很可能被击毁,但是很难被击沉。而依阿华和俾斯麦对决,无论远战近战,前者在装甲上都占有优势。
接下来对比火力。俾斯麦为380毫米52倍径主炮八门,单管射速2.6-3发/分钟,全舰最高射速 20.8-24发/分钟,对付敌战舰时主要使用穿甲弹,俾斯麦的穿甲弹为800千克,最大射程36520米,最大抛射能力为19.2吨/分钟,在火力频率上强于依阿华。
依阿华级为406毫米50倍径主炮九门,单管2发/分钟,全舰最高射速18发/分钟,在射速上稍逊于首相。但是依阿华的穿甲弹重达1225千克,最大射程38720米,最大抛射能力达22.05吨/分钟,在杀伤效果上强于俾斯麦。俾斯麦的射速快,在单位时间里命中弹数目高于依阿华,但是依阿华也不是吃素的——俾斯麦更挨不起依阿华的重弹,尤其是在远距离上。
比完了炮弹,再比火控能力。依阿华级没有舰队决战纪录,但是其前辈舰有,在瓜岛海战中,华盛顿(北卡罗来纳级)号就曾用雷达瞄准,在接近最大射程上,七分钟命中9发406毫米炮弹和大量127毫米炮弹,重创了日本战列舰雾岛号——其命中率至少为:9发/(18发/分钟*7分钟)=0.0714(这里是以华盛顿以保持最大射速和最大射弹量来算的,实际上实战中达不到,因为还有测距、齐射等待、火力机动等额外占用时间,分母还应该小得多,如果将分母减半修正,命中率就达到0.14了)。而俾斯麦,在丹麦海峡之战中,总共对战十分钟,共发射380毫米炮弹55发(如果按全射速算,要打出240发炮弹了,由此可证,华盛顿号的命中率计算中分母的修正还是保守的),第三轮齐射才命中胡德号一发,第四次齐射失的,一般认为是首相的第五次齐射击中了胡德,导致其沉没。但从胡德的受损状况来看,第五次齐射,最多也就是命中一发的样子(甚至有可能是欧根亲王203毫米炮的杰作),那么前五轮齐射的命中率,在20公里左右的射程上,最高也就是2发/(5轮*8发/轮)=0.05到2发/(5轮*4发/轮)=0.1之间——因为德舰有几轮齐射是双炮塔齐射。而此后俾斯麦和欧根亲王合力对付威尔士亲王,距离16公里左右,亲王被命中了七弹,其中臭弹三发。但是这七弹到底有几发是俾斯麦的,又实在查不出来,且距离较近,比较意义不大,故姑且不予计算。
之所以选择这两次海战进行比较,是因为前者能见度较低,而丹麦海峡之战虽然能见度略好,但是海况较差,对双方的火控系统要求都很高,具备可比性。依阿华的火控系统是北卡罗来纳改进型,显然不弱于其前辈,而即便是俾斯麦的姐妹舰提尔皮茨,在火控系统上也没有太大改进(这和战争中德国对海军的使用思想有关),所以即便是首相熬到了1943年,有幸和依阿华碰得上,在火控系统上,首相还是要稍逊一筹。
综合两舰的火力来看,在36公里以上的战斗中,俾斯麦对于依阿华来说,一点威胁都没有;在19-36公里的距离上,俾斯麦对依阿华有一定威胁,虽然距离越远,首相的穿甲弹动能越少,但是着角越大,所以还是能够威胁一下美国佬的,但也就是吓唬吓唬依阿华们;而依阿华们在这个距离上,只要命中,是绝对能够对俾斯麦造成有效杀伤的,而且威胁还不小。在19公里以内对决,对于俾斯麦来说有利一些,近距离上他的侧装甲和高射速的轻弹就能派上用场了,这是首相大人梦寐以求的——但是美国佬不是笨蛋,速度快得多,雷达好得多的依阿华,当然不会给德国人这个机会。
所以,只好在20公里左右的射程上,让两舰对打十分钟——这是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了。
在规定时间内,俾斯麦打出55发炮弹(呵呵,照搬丹麦海峡之战,让俾斯麦占据有利位置先——实际上首相速度慢于依阿华,未必能够占领有利阵位,做到侧舷全炮对敌),依阿华打出40来发炮弹(406毫米炮射速慢),美国佬被命中5发,其中两发打中侧舷,震死了几只老鼠,摔碎了不少咖啡杯,但都没能打穿装甲;还有三发垂直命中依阿华的水平装甲,但其中一发是臭弹,只剩下两发弹,一发引信提前引炸,消灭了依阿华的救生小艇一两艘,在甲板上看热闹的水兵数人,还有一发运气好,打中依阿华的中部,掀翻两三座127毫米高炮,造成重大损失——美国人如果高兴的话,可以拖拖拉拉的修理上半个月(在珊瑚海战中受重伤的约克城号,只修了三天),然后突然觉得太寂寞,故意把自己的前炮塔引爆一座,好让让老不死的依阿华提前退役。此后,吓坏了的美国佬开出33节的高速逃走了,还在炮塔上用德语写上“俺要投降!”一边动员水兵把白内裤脱下来缝在一起,打算做一面白旗迷惑德国人,不过在完工之前已经看不见德国人了。
而首相就惨得多了,虽然也只被命中了四发穿甲弹。第一发击中前舷舱侧,但因为脑袋上装甲太薄,被贯穿了油舱,漏了一千多吨油,毒死了不少鱼,林舰长只好下令减速,不然回不了家了;第二发打中了A炮塔,直接报销了它,前甲板一遍狼藉,长长的52倍口径炮管高高地树了起来。德国人的隔舱设计还真不赖,紧邻的B炮塔居然还能继续开火——不过因为A炮塔的炮管高高的树了起来,B炮塔的火力无法机动,只能朝向没有敌人的一侧射击;还有一发弹,凑巧打中了首相的屁股,一个螺旋桨被打掉了,碎片卡住了舵,首相只好扭扭捏捏地在海上扭起了秧歌,姿势很是难看,怎么也转不回头来;最后一发穿甲弹命中了后部高炮弹药舱,引起大火,因为相邻的各舱及时关闭,火势没有蔓延开来,随后德国人往舱里灌了点水,就万事大吉了。首相虽然受了重伤,但是在指挥塔上的吕特晏斯将军,还有足够的时间检讨了一下此战的得失,引经据典写了篇一万多字的论文,题目是“与美国新式战列舰作战要点”,以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精细分析了敌我利弊,得出的结论是应该拆除所有副炮和至少两千吨装甲,改装还在画图板上的H级战列舰的锅炉和蒸汽轮机,再把舰体好好修形,以换来至少35节以上的航速(这样依阿华就追不上了,首相作为袭击舰至少可以逃掉)……末了他依德国人的传统,给柏林发了份满怀豪情但底气不足的电报,说请首长放心好了,俺们绝对不当俘虏,俺们将战至最後一弹……然后首相胡乱打完炮弹(这时怕死的美国佬觉得依阿华的装甲还不够保险,已经逃到40公里以外去了,只派出水上飞机监视首相,想等到晚上再凑到38公里的距离打上几炮),就可以打开通海阀,从容就义,壮烈成仁了。
经过20公里左右距离的模拟实战,俺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了:和比较年轻的依阿华对打,年迈的首相大人很是吃亏,代差非常明显。 所以就有了后面的故事:1943年8月底依阿华跑到北大西洋展示实力,提尔匹茨伯爵大人躲在阿尔屯峡湾就是死活不肯出来,宁可当乌龟,也不当英雄——结果还是被英国人两艘X艇堵在家门口炸瘸了,一直修到1944年4月,这时候盟军都快在诺曼底登陆了。
原文转自:
基本同意作者观点。
俾斯麦号这个满载接近5万吨的大家伙,采用的技术与设计理念不算很先进,但总体设计还算上佳。俾斯麦装甲质量好,然后便是航速快,火力也够狠,综合来讲绝对是一流战舰,如果仅仅当作破交舰来用那是完美的。可是弱点也有,吨位浪费在了穹甲上,采用的还是过时的全面防护。吨位虽然惊人,看似坚固,可是重点部位防护不足,被乔治五世级的威尔士亲王号打的漏油,直接导致了其最后的覆没。
与依阿华比是比不过的,依阿华的雷达与火控就不说了,丹麦海峡那种驱逐舰跟丢了让俾斯麦号抢占T字头的事估计不会发生了。丹麦海峡一战,胡德号虽然1920年下水时是英国较强的战舰,但是毕竟是一战理念的战巡,与俾斯麦号没法比,无论是火力还是防护。该战首先是驱逐舰跟丢了俾斯麦号,让后者占了T字,然后胡德号为了达到射程努力接近俾斯麦号,活活被打,俾斯麦号运气又好。如果碰到的是后辈依阿华级,我认为俾斯麦号是全无胜算的。
有点猛兽大对决的意思。
谁“进化”的最好谁就强,就是这个理
俾斯麦号击沉胡德号,是欺负胡德号各方面都落后于他+运气太好,等到依阿华打俾斯麦号的时候,情况就颠倒过来了。依阿华雷达首先就可先发制人抢位,俾斯麦号相比起来感觉是盲人瞎马。依阿华占个T字头远距离压制,俾斯麦要不选择调头,要不就迫近,迫近的话可能下场与当年胡德号没区别了。另外别看俾斯麦号装甲好,重要部位防护不得当,乔治五世级在俾斯麦号,欧根亲王号夹击中后撤,仍然打的俾斯麦号漏油,迫使其放弃任务航向法国修理,结果途中被英舰队CV+BB的配合击沉。
头像被屏蔽
BSM的设计是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可以说只是巴伐利亚级的升级版而已,德国在沙恩霍斯特之前有15年不准在大型战舰方面进行研究。导致BSM上出现了一大批逆时代的东西:穹甲、双联装主炮、全面防护......其性能甚至落后于黎塞留和维内托,只比KGV那个标准条约舰稍强。和依阿华、大和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但总提而言,BSM也不是全无优势,装甲不能完全看厚度,BSM的KC(克虏伯渗碳钢)质量是依阿华的ClassA的125%左右,而且各层不同装甲之间也不能像VV兄那样加成,不然BSM的320mmKC再加上150mm穹甲就变成无敌了......而且BSM的弹药库设计远好于依阿华级(弹药库射击垃圾是美国最后一代战列舰的通病),再加上大量的水密隔舱,其生存性(切记,生存性和防御能力不是一个概念)是优于依阿华的。火力上讲,BSM的主炮威力超过南达、北卡的MK6,但弱于依阿华的MK7,所以是稍弱于依阿华的,但由于炮塔防护不行,所以BSM在火力生存性上要弱一些(稍弱而已,依阿华的炮塔也好不到哪去)。速度上的问题,由于依阿华在主炮射程上没有优势,所以在单挑时可以完全无视了.....说BSM弱于依阿华没错,但要是说有弱很多,那就是不正确且带有感情色彩的了。
总结,依阿华的速度占用了太多排水量,BSM则是在生存上.....
[ 本帖最后由 thorongil 于
13:45 编辑 ]
解决俾斯麦单用CV足矣,用一条BB去硬挑不过是“其下攻城”的技穷之举。
文章拿来饭后闲谈还是蛮好的
我还以为是在谈俾斯麦宰相呢 空欢喜一场。两个大家伙比起来实在是没意思,不如来点图片更直观些。还有作者似乎是故意在贬低“俾斯麦”号。从“经过装甲厚度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俾斯麦全面逊于依阿华,尤其是其水平防护能力,远逊于依阿华,在远战中,俾斯麦非常吃亏,”,“俾斯麦对于依阿华来说,一点威胁都没有”等等的。
头像被屏蔽
推荐个BB党达人的文章,看看对你有什么启示。
原帖由 thorongil 于
13:31 发表
BSM的设计是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可以说只是巴伐利亚级的升级版而已,德国在沙恩霍斯特之前有15年不准在大型战舰方面进行研究。导致BSM上出现了一大批逆时代的东西:穹甲、双联装主炮、全面防护......其性能甚至落后于 ...
参考这里铁公爵兄说的战法,大和号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仍可坚持不沉,但俾斯麦号就说不准了。
还记得乔治五世级的约克公爵号追捕沙恩霍斯特号的经典一战吗?约克公爵号在夜晚通过雷达逼近沙恩霍斯特号,将距离缩短至12000米,此时装有雷达的沙恩霍斯特号仍然被奇袭了,约克公爵号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开火,沙恩霍斯特号慌忙打出照明弹,但已经晚了,被约克公爵号一阵猛打(雷达指挥引导,52轮齐射,近失31发),沙恩霍斯特号一个炮塔被打哑,航速大减,被英舰队的驱逐舰与巡洋舰鱼雷解决。
依阿华级对俾斯麦也可以这么打,乔治五世级都让俾斯麦号漏油失速,依阿华级也可以做到,单舰要击沉俾斯麦号可能要费些力气,但是这种情况下的两舰对抗,俾斯麦号无疑是失败了。如果依阿华级有驱逐舰编队跟随,或是运气爆发,估计有希望将它击沉。
原帖由 白星逐日 于
07:38 发表
推荐个BB党达人的文章,看看对你有什么启示。
现任战列舰吧吧主的“一个巴掌拍死七”的作品,早先就拜读过了。全文的数据与图纸解析很令人受教,部分结论则稍有点夸张。俾斯麦号是很强,毕竟是超条约战舰。
从技术上说俾斯麦是一艘性能优良的战舰,尽管仍然存在一些缺憾,但并不仿碍它成为一艘性能卓绝的能够压倒或抗衡任何除大和以外的新式战列舰的战舰。
单舰可能是这样,但是战争实际情况不一定就是两条战列舰在大白天的对轰,扬长避短还是可以的。总之,我认为不管什么条件,拥有技术优势的一方永远是胜者。
但据说战舰吧哈德哈到家,所以他们的意见可以打折扣。
再说,战舰吧也不是什么权威机构,只能是参考,不能作结论
原帖由 ViveI'empereur 于
08:40 发表
但据说战舰吧哈德哈到家,所以他们的意见可以打折扣。
再说,战舰吧也不是什么权威机构,只能是参考,不能作结论
至少巴掌这篇文章的资料与分析都是精确切实的,是以图纸与权威数据为基础,从冶金,工程学出发的剖析。别的不说,仅这篇文我看不出任何哈德的痕迹,完全是客观的评述。我认为军备业余研究者能这样的努力达到如此水准,已经十分可贵了。
头像被屏蔽
巴掌的在BB吧的态度是令人厌恶的....我门讨论说日本舰炮世界第一时,他非要插上一句“舰炮也是炮,所以拥有多拉的德国才是火炮之王”这种毫不相关的话....而且在他嘴里,320KC+150MM穹甲成了大和0距离都无法击穿的无敌防御了。在他嘴里,只有46架飞机齐柏林性能超过90架飞机的赤城....
但是只要无关于德国的内容,例如大和VS衣阿华之类的内容,他所提出的数据和观点就变成了非常有价值而且客观的了
与此人从不认识,只是读过他写的文章,对他印象主要来自于“俾斯麦号剖析”,仅从文章中了解感觉他在他的专长领域还是很强的。就不背后议论别人了
齐柏林嘛,40多架舰载机就不说什么了,列克星敦舰载机91架。
头像被屏蔽
回复 14# 的帖子
此人关于BB的专业知识确实极强,只是倾向性太大了,呵呵,不议论了。不过他说过的一句话倒是很明了“大和确实是造出来的战列舰里最强大的,这没什么好争的”
头像被屏蔽
原帖由 朔风 于
07:41 发表
参考这里铁公爵兄说的战法,大和号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仍可坚持不沉,但俾斯麦号就说不准了。
还记得乔治五世级的约克公爵号追捕沙恩霍斯特号的经典一战吗?约克公 ...
但是这个战例....沙恩也命中了约克公爵不少,如果换成15寸的炮弹,胜负难料
原帖由 thorongil 于
15:24 发表
但是这个战例....沙恩也命中了约克公爵不少,如果换成15寸的炮弹,胜负难料
命中了几发呢? 15英寸穿桅杆造成损害比11英寸应该差不太多。
嗯,我的意思是当时装备有雷达的约克公爵号舰长已经开始利用这个优势来作战了。在夜间秘密行动,通过雷达引路,这样是十分有主动权的。战斗形势一般也是十分利于拥有雷达的一方,因为缺乏雷达技术的一方在对方开炮前毫不知觉。其实早在马塔潘角一战中,首次实施海面航空打击的坎宁安又在雷达的引导下打夜战,不知这算不算是首次使用雷达夜战的例子。结果三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得以不知不觉的接近对手3500米,3分钟内击沉意大利两艘重巡。
原帖由 iron duke 于
19:46 发表
命中了几发呢? 15英寸穿桅杆造成损害比11英寸应该差不太多。
只击中了两发,没造成任何损害~
头像被屏蔽
回复 19# 的帖子
事實上,雷達曾因為沙恩的炮擊停止工作了一段時間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俾斯麦被击沉多少炮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