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销售绿色种植加工销售老板名单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青海新闻网讯  今年,海西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种植户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建设枸杞烘干生产线,加强枸杞采摘人员合理调配,引进、扶持和培育枸杞加工企业,提升枸杞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延伸枸杞产业化链条,加强柴达木枸杞产品质量安全,强化政府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截至目前,全州枸杞种植面积已达42.23万亩,枸杞采果期面积30.3万亩,盛果期面积28.35万亩。今年枸杞总产量达6.22万吨,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现已销售4.4万余吨,销售价格平均在46-52元/公斤之间。全州申报绿色枸杞产地认证1万亩,有机枸杞产地认证1万亩,推广植物源杀虫剂(藜芦碱)面积3万亩。全州枸杞种植加工企业70家(种植企业13家,加工种植企业56家,加工企业14家)。枸杞专业合作社47家(其中种植和加工枸杞专业合作社26家)。全州年生产能力500吨以上的烘干生产线30条,年生产能力150吨的烘干生产线260余条。  培育壮大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引进、扶持和培育提升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成规模、上档次的枸杞加工企业,提升枸杞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延伸枸杞产业化链条,推动枸杞产业上水平。  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园区、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区共入驻枸杞企业14家。德令哈市林生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青海藏地生物科技集团公司、青海佳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入驻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园区,总投资7.63亿元,建设办公楼、枸杞烘干生产线、柴达木枸杞交易市场、枸杞质量检测、追溯体系、柴杞博物馆、电商平台、电子大屏幕、枸杞仓储、物流库房及中小企业孵化中心;红黑枸杞果、白刺果酒、饮料、果粉、含片生产线;年出口600万美元的自动化加工出口级有机枸杞干果生产线,有机枸杞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德令哈市林生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入驻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园区后,完成交易市场、电商绿洲等建设,现已投入使用,在召开的枸杞需求客户与枸杞种植户订货洽谈会上,完成电商交易额5000余万元。  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区入驻企业11家,总投资2.15亿元。已入驻企业大漠红枸杞实业有限公司、高原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枸杞果汁饮料生产线、枸杞茶、黑枸杞胶囊生产线、白刺果酒、果醋、果汁籽油生产线。  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  今年,海西州组织培训枸杞种植人员4000余人,有效提高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格尔木市编制农药化肥市场准入制度及枸杞基地植物源农药及生物肥使用实施方案,安排市级支农资金150万元,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1万亩。都兰县制定印发《枸杞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各相关部门枸杞标准化管理方面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措施,并与诺木洪农场、枸杞种植乡镇、枸杞生产企业、枸杞专业合作组织以及部分种植大户分别签订了《枸杞标准化管理目标责任书》和《枸杞标准化生产目标责任书》,对新增枸杞种植基地进行GPS定位。乌兰县现场轮训16个村1300人,发放专用肥290吨,兑现科技示范户物化补贴4万元,确保枸杞标准化生产。  落实补助政策让企业更好发展  强化产品质量让“柴杞”更绿色  落实海西州试点都兰县、德令哈市两地枸杞烘干初加工项目及蔬菜贮藏设施建设项目,共补助783.6万元资金(其中枸杞烘干初加工项目补助680.7万元,蔬菜贮藏设施建设项目补助102.9万元)。同时,加强补助政策组织实施和管理指导工作,引导支持枸杞企业提高枸杞产品质量,建设烘干设施及蔬菜贮藏设施。  为加强柴达木枸杞产品质量安全,强化政府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尽快构建与相关法律法规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切实规范绿色有机食品枸杞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确保枸杞产业健康、快速、协调、持续发展,州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枸杞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意见》,各地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均成立由主管领导任组长,公安、农牧、林业、商务、工商、食药、质监等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对种植生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户全面进行核查并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执法人员长期蹲点、拉网式不间断检查、网格化管理、发放宣传册、现场咨询、组织培训等措施,对枸杞产区生产加工环境进行全面管控,违规添加“焦亚硫酸钠”等添加剂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在德令哈市、都兰县、乌兰县、大柴旦行委推广种植柴杞1号、2号、3号2500亩,秋季移苗栽植2500亩,全年完成5000亩。  借船扬名“柴杞”品牌  在浙江嘉兴建设柴达木枸杞一条街,充分利用嘉兴物流、信息、区位等优势,形成覆盖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等城市,辐射长江三角的枸杞新品销售网络,主要销售红枸杞干果和黑枸杞干果,枸杞果酒、枸杞冻干果、枸杞茶叶,枸杞浓缩汁、枸杞果汁、枸杞籽油胶囊、枸杞保健酒、枸杞花蜜、枸杞化妆品等系列产品。枸杞柴达木一条街的启动,是海西州枸杞企业首次组团走出去,将进一步扩大枸杞市场销售份额,加快提升品牌知名度,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与此同时,与青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协商,在德令哈绿色产业园区的柴达木交易市场内建立枸杞质量检测中心,从源头上为枸杞质量把关。持续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柴杞”品牌,继续利用覆盖全国26个省、市180条线路的列车电视全面展示和传播柴达木枸杞品牌印象。州内枸杞生产企业通过专题报道、建立网站、制作宣传牌、印发画册等方式积极宣传“柴杞”品牌,形成政府、协会、企业合力宣传打造柴达木枸杞品牌良好氛围。宁夏中宁县绿色枸杞生产现状及破局之路
编者按:由中药材生产基地共建共享联盟、华中农业大学、中药材天地网等单位共同发起的“2017年中药材植保万里行”活动,于日正式启动出征。本期,第3调研小组对凯丰农资服务有限公司、宁夏大地生态有限公司和宁夏中卫市中宁县枸杞产业发展服务局进行调研:
图1:日,调研组到达宁夏大地生态有限公司枸杞基地。
一、调研时间:日-19日
二、 调研目的地:中宁县凯丰农资服务有限公司、宁夏中卫市中宁县宁夏大地生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中宁县枸杞产业发展服务局。
三、调研内容:宁夏中宁枸杞农资农药使用情况、生产基地建设概况、面积、品种和枸杞加工流程,以及中宁枸杞植保现状和未来。
1、调研中宁县凯丰农资服务有限公司
中宁县凯丰农资服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化肥、农药、农用地膜零售;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农副产品加工、销售;苗木销售;包装完整的种子销售等。
图2:采访农资经销商
实践团成员在宁夏大地生态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主任王秀池的陪同下,来到中宁县凯丰农资服务有限公司,向公司老总马建军咨询公司农药和化肥的销售情况。
马总表示公司销售农药比较看重防治效果,销售化肥优先考虑肥效;同时,对于农药问题,会大力推行销售低毒无毒农药。
图3:与农资经销商负责人合照
2、调研宁夏大地生态有限公司
2.1 宁夏大地生态有限公司基本概况:
宁夏大地生态有限公司,是中宁县重点招商引资的一家高科技企业。专注于以枸杞产业为核心的节水型、标准化现代生态农业,致力打造标准化种植、精心生产加工、网络化营销、品牌文化旅游为主线的枸杞产业……
公司目前已投资3亿元建设的红梧山枸杞GAP认证基地,占地总面积约6000余亩,是中宁县枸杞产业“八大示范片区之一”。该项目区2013年3月开始建设,规划筹建科研创新平台――中宁枸杞创新工程研究中心,围绕枸杞GAP基地进行节水根灌器材厂、辐照灭杀厂、生物肥料厂等相关配套建设。
图4:宁夏大地生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的红枸杞
2.2 调研情况
图5:实践成员参观生产基地
图6:技术员为实践团成员解答疑问
当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又继续奔赴宁夏大地生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进行实地的调研,技术员刘老师带领我们来到种植基地。她向我们介绍此基地开展中药材枸杞的种植已有4年,种植面积达4500亩,分为枸杞种植区、枸杞芽茶区、枸杞采摘体验区、枸杞新品种和高新技术示范区、有机枸杞种植区、枸杞生态观光区等。
图7:基地枸杞套种红花
随后实践团成员前往基地加工厂了解枸杞的后期加工流程,一路上刘老师详细讲解了基地的各项先进生产技术。实践团成员同刘技术员进行了问卷访谈,详细了解了宁夏大地生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的枸杞生产情况、病虫害动态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图8:宁夏大地生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的加工环节
图9:烘干后的红枸杞
图10:基地病虫害监测仪
3、调研中宁县枸杞产业发展服务局,对调研形成总结
中宁县枸杞产业发展服务局,是中宁县政府针对枸杞这一特色产业专门成立的一个部门,主要负责全县的枸杞生产,监督和对农民的培训工作。
图11:调研枸杞局
发展局王少东局长主要就中宁县枸杞的种植历史与当地种植面积、枸杞种植发展方向、生态污染问题、枸杞的市场销售以及精准扶贫等作了以下几点介绍:
图12:同王少东局长合照
(1)枸杞的种植历史与当地种植面积:野生枸杞食用历史有2000多年,而人工栽培历史为600多年;全县枸杞种植面积目前约13.7万亩。
(2)枸杞种植发展方向:现阶段全县60%的种植地已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种植地域逐渐向荒山过渡,外来移民种植户的队伍逐渐扩大,大型企业公司已慢慢形成规模。
(3)生态污染问题:枸杞局和相关部门严格控制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大力提倡低毒农药和有机肥的施用。
(4)枸杞的市场销售:枸杞价格波动比较大,行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普通农户的枸杞销售主要为自己单售和公司批量收购,大型企业公司主要走国际市场的路线,对枸杞进行深加工制成各类产品。
(5)精准扶贫:政府相关部门招商引资,建立大型企业和公司,为附近的贫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创造双方互惠互利的局面。
(中药材天地网也欢迎各产区及农户,及时将当地病虫害情况反馈回来,整理后交由相关专家进行解答)
中药材天地网原创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设为首页 |
站内检索:
柴达木枸杞飘红国际大市场
发布时间:
  青海新闻网讯  如果说,柴达木八百里瀚海,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成就了海西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领跑地位的话。那么,海西的七年之功,在茫茫戈壁绿洲上种下的30余万亩枸杞,则是在&绿色发展&的召唤中,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另一个&引擎&,营造出了柴达木枸杞品牌的国际形象之路,打通了致富奔小康的富民之路。
  这条路径的选择,缘起于2008年,我省围绕&生态立省&战略,在全省&棋局&中下出&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一步妙棋。
  这条路径的选择,在让亘古的瀚海戈壁因之鲜活与生动中,既描绘了新的生态亮点,又以红色产业链,把触角伸向国内外市场的博大空间。
  曾几何时,柴达木的野生枸杞&养在深闺人未识&,不成规模的零星种植也因&身单力薄&不为人知,在出售给外地客商后,只能穿上人家的&嫁衣&找到&婆家&。虽有&天姿国色&,品质出类拔萃,却只能望市场兴叹,望&洋&兴叹。
  俱往矣,还看今朝。七年枸杞种植之路迤逦而来,31.45万亩的枸杞种植面积,使柴达木枸杞种植闯进全国第二大生产基地。顺势而上,立于高处,这里又把目光锁定在打造全球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基地上,全国有机枸杞出口量的九成出自柴达木盆地。去年,海西全境枸杞干果产量达5.2万吨,销售收入达23亿元之巨。
  海西的枸杞种植比起其他省区起步这么晚,走得却是这么快这么远,凭啥?
  凭的是看似严酷的柴达木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其常年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纯净无污染,成就了柴达木枸杞营养成份高、口感佳、外观好、纯天然的上乘品质。为柴达木枸杞&掀起盖头&,走上国内外舞台,从自身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凭的是在打破传统的农耕观念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手牵千万农户,从小麦、油菜、青稞&老三样&的庄稼地里走出来,在土地上&转身&,一手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方面提供支撑,引导农户种植枸杞;一手及时推出各类倾斜优惠政策,对枸杞种植户,由政府&买单&提供优质种苗,并给予相应生活补贴,先是部分村干部率先在耕地上种下枸杞苗,几度风雨,这些最早的枸杞种植户大多成为最早&发家致富&的人。谁都算得清这样一笔账:以前种小麦亩产毛收入只有一千元钱左右,改种枸杞后一亩地能稳收一万多元钱。农户跟进、地块连片,枸杞在海西大地卷起&红色风潮&。
  凭的是海西州政府顺势而为,推波助澜,以枸杞为纽带,挂起枸杞产业协会的牌子,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专门部门强化专业服务,上接市场,下连农户,搭建起生产和销售的桥梁。&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为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注入了活力;进而&政府+企业+中介+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推进模式,柴达木枸杞信息网络平台倾力塑造&柴杞&金名片等一系列&组合拳&,使柴达木枸杞在国内外市场风生水起。
  政府倾情倾力的支持与主导,广大种植户发家致富的热情,催生了德令哈市、都兰县、乌兰县等的枸杞产业园区。种植规模日趋扩大、效益迅速提升,&柴达木枸杞&在声名鹊起中产生辐射带动作用,每年枸杞的采摘旺季,几十万省内外采摘劳务大军涌入盆地,红枸杞不但丰富了种植户,也让采摘人尝到枸杞&红利&。一部分曾从事矿山开采、房地产业的&老板&,也纷纷调整方向,或种植或经营跻身枸杞产业行列。一批枸杞种植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形成了种植、精深加工、包装、销售等环环紧扣的完整产业链。
  枸杞飘红柴达木的天空,地下的根须也越扎越深。
  随着枸杞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枸杞产业的&林下经济&渐成气候,枸杞种植加工企业托起枸杞蜜、枸杞鸡、枸杞羊开始显露头角;伴随精深加工的拓展,枸杞系列的籽油、浓缩汁、干粉、果酒、泡腾片等20多种新产品陆续开发&登场&;德令哈、诺木洪等地制干基地建成,浓缩汁生产、保鲜、色选生产线和枸杞交易市场陆续投运。&林下经济&、&大漠红&、&高原美&、&藏地&、&圣峰&等龙头企业凭借研发枸杞新产品,扮靓自己的品牌,走俏国内外市场。
  顺着&青洽会&、&清食展&、&浙江农业博览会&、&美斯科国际食品及饮料展&等一条条国内外渠道,&柴杞&之舟在高挂云帆中,驶向&黄金海洋&。
  柴达木枸杞产业历经种植业结构调整,绿色生物资源培育、产业集群打造的发展过程,已成为我省特色农产品的新名片,产业的发展潜力和产品的市场前景得到国内外的认可和关注。国家按照行业归口分别建立了&柴达木枸杞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柴达木绿色食品保健品出口基地&、&全国高寒区枸杞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伴随着&柴杞&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柴达木枸杞&从此步入了国家保护范畴。
  海西收获的不仅仅是枸杞,而且是大洋彼岸的瞩目和市场。
  目前,海西全境30余万亩枸杞林中,有机枸杞种植面积达6.13万亩,是国内有机枸杞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每年经过欧盟认证的有机枸杞出口额也位列国内首位。去年,海西州出口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市场的有机枸杞出现持续畅销势头,有机枸杞出口量近700吨,创汇近1000万美元,同比增幅达81.2%,创历史新高。
  随着人才、资金和技术源源不断地向枸杞产业这一新高地聚集,国家、省、州及企业共同吹响了打造柴达木枸杞百亿元产业体系的集结号,众志成城共创青海柴达木精品枸杞的国际品牌。
  品牌不仅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还承载着国家、地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国际形象的代表。(作者:刘法营 张浩 李兴发)
  &小红果&富了&特困村&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哈西娃村,曾经是一个仅有100多人的贫困小山村,几年间,通过种植枸杞,这个村摇身成为小康村,人均收入2.3万元,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0余万元。
  为了推行枸杞种植,哈西娃村19名党员首开先河,从诺木洪农场承包了50亩土地组织枸杞试种,实现收入20万元,当年就尝到甜头。其后,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租种1100亩农场耕地种植枸杞,全村人均收入、集体经济收入大幅提升。
  去年,村里借着枸杞种植园的&收成&又搞起了&副业&,开办了藏家乐、文化旅游经典线、家鸭野养和野生蘑菇加工厂等特色产业,使牧民生产经营范围从原来单一的&牧业生产&变为多种特色经营,粒粒&小红果&开启了致富路。(作者:张浩)
  做大做强&枸杞蛋糕&
  具有特优品质的柴达木枸杞闻名遐迩,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至2014年底,海西州新增枸杞种植面积1.14万亩,使全州枸杞种植面积扩大到31.45万亩,位列全国第二。
  从2005年全省枸杞种植规模不足3.8万亩,扩大到万亩,青海枸杞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省、州、市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得益于柴达木枸杞种植规模化的有力支撑,种植区位于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腹地,是枸杞生长的天然绝佳生态区。
  去年,都兰县诺木洪农场6.8万亩枸杞基地,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成为绿色农林产业化发展的示范。当地政府和农场再接再厉打造深加工产业园区,目前已有30余家企业入驻,预计到今年底,诺木洪枸杞林面积将达到10万亩。(作者:张浩)
  柴达木枸杞&身价&倍增
  今年,我省枸杞出口跃居农产品首位。去年,仅格尔木市的枸杞产品出口达581吨,创汇1162万元,都兰县去年的枸杞产值达12个亿。
  为提升枸杞产业精深加工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海西州提出加快构建枸杞产业园区,建设以枸杞干鲜果、枸杞浓缩汁、枸杞颗粒制剂、枸杞提取物、枸杞酵素为主要加工内容的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园,建设枸杞种植、交易、初加工、科研检测四位一体的原料保障供应基地诺木洪枸杞产业园。目前,全州已建成枸杞种植加工企业47家、成立枸杞专业合作社54家,建成浓缩汁生产、保鲜、烘干、色选等生产线30余条,从而推动枸杞产业在精深加工中&身价&倍增。(作者:张浩)
  红红的枸杞带来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巴音河畔的德令哈市地头,一阵阵涌动着隆冬的寒流。但是,去年底,刚刚大面积丰收了&小红果&的百姓们心里是暖洋洋的,今年他们心里的那把&算盘珠&打得更加山响。
  我们走出德令哈市区向西南行驶50多公里,便到了怀头他拉镇的地界,其2.5万亩标准化枸杞种植基地赫然呈现在眼前:枸杞林在走过去年坠满枝头的一派火红后,一望无际的万亩枸杞林,阳光下正在&养精蓄锐&,来自宁夏的技术员为枸杞林修枝剪条,巴望着又一个红红火火的丰收之年。
  走在林间小路上,柴达木防沙治沙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史连基手指两旁的枸杞林说,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沙肆虐的戈壁滩,自优选的枸杞良种在这片&沙窝子&里扎下根,一个绿色生态产业在戈壁的&襁褓&中成长起来了,目前全州枸杞种植面积已达30多万亩,仅德令哈市周边枸杞种植就达10余万亩。几年的功夫,打响了&柴达木枸杞&品牌,从戈壁田野走进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餐桌上,鼓鼓地塞满了咱百姓的钱袋子。
  虽说寒风阵阵,剪枝的节奏并未放慢,来自宁夏中卫市60多岁的剪枝工裴东红,年年要在这里忙乎几个月的光景,已同这里小有情缘。在他看来,宁夏的枸杞一年就能摘十茬,柴达木只能采摘四茬,可因为这里纯净无污染,昼夜温差大,营养也更丰富,因为少有病虫害不用农药,用的都是农家有机肥料。所以,柴达木的枸杞更能在国内外的市场上&站得住&、&吃得开&;随行的州农牧局技术人员说,这把剪刀可不简单,今年每棵枸杞树上&产&多少,都在这把剪刀上呢。
  趁着天好,我们又走进了离种植基地不远处的枸杞晾晒场上,28000平方米的晾晒场地上,望去晾晒的枸杞一片火红,一袋袋晒干的枸杞,在库房内码得如小山一样,&好姑娘&等待&远嫁&。今年春季,为枸杞基地准备&口粮&的以发酵羊粪为主的农家肥料,在另一院落内堆如山丘&&柴达木枸杞绿色国际品牌的形象从源头就开始塑造&&&&&&
  顺着柴达木枸杞走向市场的&脚印&前行,位于德令哈市区西端的长寿三宝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成为柴达木枸杞从产地连接国内外市场的&走廊&之一。在隔着玻璃的走廊里,我们可以看到从生产线自优选到打包成箱的每一个环节,工作人员穿着连体工作服,戴口罩,戴手套,在固定的岗位上忙碌着,一条红色颗粒的生产线缓缓流动&&&&&&
  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尚国彦说,他们的产品主要销往美国、荷兰等欧洲国家,每星期发出一个20多吨的货柜,因为是绿色有机产品,枸杞的&身价&在国际市场每公斤已折合人民币100多元,&黑枸杞&的价格更不必说,简直就是&黑黄金&。
  夕阳西斜,当我们走出万亩枸杞林基地时,大家不由地回首遥望那片枸杞林&&&&&&一位技术员说,明年盛夏,这片枸杞林沉甸甸的&小红果&,如红宝石一样飘红这片盆地,那才如临美景仙地。(作者:刘法营)
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枸杞泡水怎么是绿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