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可以快速得到诛仙3功德香怎么得

怎样随喜才能获得最大福德
索达吉堪布开示:如何正确的随喜,怎么样随喜获得最大福德
摘自入行论29课
本品先讲了八支供的其余四支,首先是随喜支。所谓随喜,根据《俱舍论》的观点,就是指无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根发自内心地欢喜。在大乘论典中,随喜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现观庄严论》第二品中就讲到了三种修道——胜解修道、回向修道、随喜修道,其中,令未生起的善根生起,叫做信解修道;令已生起的善根不失坏,叫作回向修道;令善根不坏且越来越增上,叫做随喜修道。一般而言,这三种修道从资粮道到十地末尾都必须具足。
菩萨的善心不能离开随喜,随喜在整个大乘佛教中一直具有无比的功德。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说:“假如我们听到别人行持善法,心里没有嫉妒的恶心,且诚心诚意对他的善根进行随喜,那么佛陀说此人能获得同等的福德。”
佛经中也有一个公案:从前,波斯匿王迎请世尊及其眷属应供,当时有位贫女对此非常的随喜,认为波斯匿王是由往昔所积累的福德才成为这样的君王,如今又遇到释迦佛这样殊胜的福田,仍然积累这般广大的福德资粮,实在是太稀有了。世尊对此清清楚楚,在傍晚回向功德时问国王:“你所积累的这份福德善根是回向给你自己,还是回向给比你获得福德更大的人呢?”国王说:“谁的善根大就回向给谁吧。”于是世尊先念那位贫女的名字作了回向。可见,若是发自内心地随喜,可以获得无量福德。
然而,从实际行动中来看,随喜的善根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别人行持善法、享受快乐,这时候一定要看看我们有没有嫉妒心、嗔恨心、懊恼心,通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真正随喜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了这部论典,希望大家今后不管看到别人做什么样的善法、有什么样的功德,都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尽量生起无有嫉妒的善心,这一点极为重要!
辛五(随喜)分二:一、随喜世间善;二、随喜出世善。
今天讲的随喜,分为世间的随喜、出世间的随喜两个方面。按照有些高僧大德的分法,也可以分为下士道的随喜、中士道的随喜、上士道的随喜这三种。
壬一、随喜世间善: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作为大乘修行人,内心应该随喜一切众生能息除恶趣痛苦的诸种善行,以及他们在善趣中享受人天安乐的福报。这里包括了因随喜和果随喜。
先讲对世间善的因随喜:在这个世界上,一般人都害怕堕入恶趣受苦,希望能够获得人天善趣的种种圆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行持十种善法,如戒杀放生、不妄语、不邪淫等,以及修持四禅定、四无色定,这些善业都是不会堕恶趣的因,我们看见任何人行持这些善法,都应当从内心数数随喜。
果随喜:倘若有人往昔造过十善业,或四禅、四无色、四无量心等善法,即生中不但没有堕入恶趣——地狱、饿鬼、旁生,反而获得了圆满的人身、天身、阿修罗身,并且正在享受各种福报,这时候也应该对他随喜。这即是所谓的世间随喜。
平常我们也应该这样,假如看见某人已经发财了、获得地位了、今天赚大钱了,当他获得这些世间福报时,应毫无嫉妒地对他随喜。世间上有一些求福报的人,其实求福报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他们通过积累资粮,发愿将来成为富裕的人,或获得四大天王、梵天、帝释的果位,当他们为此而造各种善业时,我们的随喜就是因随喜;如果他们真正获得了这些地位或果位,那时的随喜就是果随喜。
然而,有些人看到别人坐豪华轿车,或者买了新房子搬到里面去,虽然表面上说“随喜、随喜”,但心里马上想“他的车很高级啊,要是我的就好了”、“他的房子真阔气,我为什么住得那么差”。凡夫人就有这种毛病,一看到别人有福报,就希望自己也能获得,这是非常不好的!
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大老板,他说自己一年能赚一亿多,我当时就想“要是给我们学院投资一千万该多好啊”,尽管这种发心不是为了我自己,但毕竟是为了我所,后来我立即转变念头:“这是非常不好的,应该随喜别人的功德!”怎么随喜呢?希望他的福报比现在还大,更多地获得种种资财受用。以前我们学院中有位法师就是这样,他一听说别人什么有财产,或看到别人富裕、身体健康,就口口声声地说“多好啊、多好啊”,他的随喜非常诚恳,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
实际上,随喜应该是身、口、意三方面的随喜,身体比如说眼泪直流、汗毛竖立,有一些不同的表情,但有些人并不是这样,他一见到别人给上师做事,就挤眉弄眼地说“随喜、随喜”,这种表情就不是真正的随喜;从语言上,要用一些话语来赞叹,“你这样做真是功德无量”、“你真了不起”等等;心里没有任何杂染,以非常纯洁的欢喜心来随喜,这才是所谓的随喜。然而,有些人可能身体不具足,或者语言不具足,或者内心不具足,因此平时在随喜的时候,一定要看自己能不能真正地随喜。尤其在世间当中,有些人做一些世间善法、享受一些世间福报时,我们一定不要掺杂自私自利、而是要远离我和我所、发自内心地进行随喜,生起这种善的分别念。平时我们不管到哪里去,做什么事情,只要听到别人有一个好名声、获得了什么快乐,都应当从内心中马上随喜,这就是对世间的随喜。
反过来说,假如别人造恶业,你心生随喜,也能获得同样的过失。前不久有些人说“日本人以前对我们中国如何如何,要是日本发生地震多好啊”,还有些人说“阿富汗出现这样的灾难,真是大快人心”,包括有些佛教徒在内,也是在心里或口里这样说。要知道,作为大乘佛教徒,这样随喜是非常不合理的,看到别人杀人,你在心里随喜,那你也有杀生的过失。所以,随喜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对境,一切善法应该随喜,一切恶法不能随喜,否则自己照样有这些过失。
值得一提的是,随喜的对境如果不同,获得的功德也有差别。譬如,若对佛和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只能获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这是对上等者的随喜;对中等者诚心随喜,可以获得同等的功德;对下等者随喜,能获得超越他的功德。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如果对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能不能获得同等功德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文殊菩萨一刹那度化众生的无量善根,如果一随喜就得到了,那我们早已经成就了。但与我相当的人在做善事的时候,若对他进行随喜,可以得到同等的功德。或者比我更差的人,譬如我发了菩提心,另一个人只是为了世间八法而修佛塔、做一些善事,我对他进行随喜,那我能得到超越他的善根。因此,前面公案中为什么贫女获得了超过波斯匿王的功德,原因就在这里。
在随喜功德的问题上,有些现象值得分析。有些人说:“我作为凡夫,天天在家随喜释迦牟尼佛就可以了,这样的话,我的善根跟释迦牟尼佛是一模一样的。”去年还是前年,听说有个老太太天天绕大幻化网坛城,有个年轻的居士问:“你绕了多少圈啊?”她说:“不告诉你!如果告诉你,你会随喜我的,你一随喜,我的功德就全没了。”这也不一定,她的功德并不是别人一随喜就马上抢走了,不会这样的。那天我在深圳时,有个居士说:“你们去放生,我不出一分钱在这里随喜就可以了,只要随喜,别人放一百万,我也能获得同等的功德。”实际上随喜并不是这个意思,所谓的随喜,前提必须是内心非常纯洁,不杂有任何烦恼,假如你什么事情都没做,光是投机取巧地随喜,能不能获得功德也不好说。
可见,随喜获得同等功德也有一定的界限,佛陀告诉我们,对于随喜,应该分析在哪些情况下获得同等的功德,哪些情况下获得超越的功德,哪些情况下只得一部分功德,在这些问题上,大家值得好好思考。当然,如果你亲自去造一些善业,这个功德是最保险的。
以上讲了对世间善法的随喜,下面是对出世间善法的随喜,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士道善根的随喜,二是对上士道善根的随喜。或者可以说,上面是对“随福德分”善根的随喜,下面是对“随解脱分”善根的随喜,这又分为随喜声缘阿罗汉的善根、随喜大乘菩萨的善根。
壬二、随喜出世善: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
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随喜小乘善行包括因和果两个方面,因随喜:欣然随喜获得声闻、缘觉果位之因的一切善法。果随喜:随喜众生真正脱离轮回的痛苦,获得声缘阿罗汉的果位。
大家应该清楚,作为声闻行人,将整个轮回视如火坑,相续中有强烈的出离心,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通过修持四谛十六形相,完全证悟了人无我空性。缘觉是自己修持十二缘起,证悟了部分法无我,最后获得了这种果位。如果有人修持十二缘起、抉择四谛,或者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我们应把他当作自己的对境,生起极大的欢喜心,这就是对中士道的因随喜。倘若有人获得了声闻阿罗汉果位,或者获得了缘觉果位,如在佛陀时代,很多弟子一闻佛语马上证悟了一来果、无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或独觉果位,我们也应该加以随喜:“佛陀的某某弟子获得了阿罗汉果,真是非常高兴,多么随喜啊!”如果产生这种心态,就叫做果随喜。
现在已经过了释迦牟尼佛的果法期,真正获得阿罗汉果、缘觉果位的现象非常罕见,但在这个世间中,希求自我解脱的修行人是非常多的,不管是修密法还是显宗,相当一部分人都希望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若把他们当作对境生起欢喜心,这也是对中士道的随喜。
另外,斯里兰卡、泰国等处的小乘行人,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每天也是托钵化缘,对于这种庄严的威仪,我们应该从内心当中随喜。汉传佛教的大多数出家人过午不食,守持比丘、比丘尼戒,居士守持八关斋戒,这些都是获得小乘果位的一种行为,对于这些功德也要进行随喜。同时,我们看到别人做善事,帮助病人、救济贫困众生,或者为上师、为众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都应该发自内心地随喜。
然而,现在很多人并不是这样,两个人同时为上师做事,表面上互相随喜,但过一段时间这种随喜的密意才能揭开。前段时间我就遇到了一个人,他对我说:“上师,您老人家身边有某某人这样做,我非常随喜、非常随喜!”我当时真的以为他很随喜,但后来通过他的好多行为,跟别人的种种摩擦,才发现——哦,这种随喜原来是不了义的,并不是真正的随喜!所以,你们有时候如果实在不能随喜,口头上也不要说好话,欺骗人是没有必要的,真正为上师、为三宝做事情,应该从内心由衷地随喜,这是很重要的!
如今这个时代中有没有阿罗汉或独觉,我也不是特别清楚,不过,以前宣化上人在讲《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时讲过一个公案:有位阿罗汉从印度来到汉地,途中看到两位童子在虚空示现神变飞行,他便以神通将他们定住,并问他们到哪里去。童子答道:“中国有华严菩萨,我们准备取出他的牙齿到印度的文殊讲堂供养。”言毕,阿罗汉就放了他们。后来阿罗汉来到长安,当时皇帝的国师——清凉国师已经圆寂,据有关记载,清凉国师有四十颗牙齿,他到棺材里面一看,两颗牙齿不见了,于是后人皆称清凉国师为华严菩萨的化身。从这个公案来看,清凉国师的那个时代,距今不是特别遥远,那时候也有阿罗汉应世。大概在十年前,新加坡也有位法师声称获得了无来果,是真是假不太清楚,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别人获得这些圣果,一定要从内心中随喜。
颂词说“彼为菩提因”,这里的“菩提”是指声闻、缘觉等小乘果位,“菩提因”就是修持四谛、十二缘起,随喜作为声闻缘觉菩提之因的善行,叫做因随喜;随喜众生远离整个轮回,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这就是果随喜。
以上讲了对中士道的随喜,下面讲对上士道的随喜。
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
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对大乘菩萨善根的随喜,也包括因与果两种。果随喜:对于究竟的佛陀果位,以及暂时的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果位,我们应当一心一意地随喜。世间中出现过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无量无边的佛陀,每一尊佛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对于这些佛陀的功德善根,我们要随喜;一地到十地之间也有无量无边的菩萨,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这些菩萨每一刹那利益众生的行为也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无法言说,这些也应该随喜,此为果随喜。因随喜:没有嫉妒地欣悦随喜给众生带来安乐的如大海般的菩提心,以及利益众生的一切善行。这种因随喜不仅包括了帮助众生的发心,而且还有行持六度四摄的实际行动。
在这个世间上,有无数圣者获得了佛菩萨的果位,我们不管念诵还是修法,对这些果位应该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有些人虽然没有获得佛菩萨果位,但他相续中有一颗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在实际行动中也一直帮助众生、饶益众生,这些利他的发心与行为,都值得我们随喜,佛陀在经中说:“最初发菩提心的善根是无法衡量的。”
《般若摄颂》中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意思就是说,若将三千大千世界的须弥山碎为极小的微尘,一个一个地称量,尚有穷尽的时候,但随喜的善根,任何人也无法衡量。要知道,真正不可思议的功德,唯有大乘的随喜才有。虽然表面上看来,随喜他人的随福德分善根,是一种功德;随喜声闻缘觉的随解脱分善根,也是一种功德;对佛菩萨的因和果随喜,还是一种功德,但这些功德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把随喜的对境定为诸佛菩萨或者他们的发心和行为,这个功德的确无法衡量。
有关随喜的功德,《华严经》以微尘为比喻宣讲了很多,在《法华经·随喜功德品》中也专门讲了随喜听闻此经的殊胜功德,《普贤行愿品》中也云:“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意思就是,对于一切众生的善根,我们要随喜;对声闻缘觉的有学、无学道的善根,我们也要随喜;对所有佛和菩萨的善根,我们还是要随喜。这些功德随喜,包括了以上所讲的一切内容。
当然,口头上谁都会说“随喜功德”,但实际上必须要了解随喜的对境、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生起随喜,这些问题一定要分析。所谓学习佛法,不是只会讲一些名词就行了,有些人因为没有好好学习佛法,随喜也是修不来,看到别人行持善法、获得快乐,心里始终有一种说不清楚的不高兴,这样不太好!别人考一百分,自己就算得零分,也应该随喜别人;作为单位里的同事,如果别人赚了一百多万,你不但不赚反而亏了很多,这时候也应该替他高兴,希望别人再多赚一点,千万不能想“他赚了这么多,我赚一点多好啊!他不要再发财了,应该让我发大财,三宝加持,保佑保佑”,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你随喜学得一点也不好。
有时候随喜也很不容易。前段时间汉地很多寺院迎请了一些上师开光,做了不少善事,我当时观察自己的心态,有时候随喜得很不错的,这些高僧大德到各地为无明愚痴的众生宣讲佛法,令他们明白取舍的道理,每每听到这些善举,心里都不禁数数欢喜。但有时候对于某些上师的行为,到底能生起随喜还是生起邪见也说不清。昨前天听人说,某地举行了隆重的法会,邀请了一些了不起的上师,但是见上师必须要交五百到七百块钱,交钱以后,他可以给你宣讲大圆满,让你马上证悟,甚至他的弟子也要交钱。别人让我随喜,但我随喜的心始终生不起来,心想:如果证悟要靠钱来买,那世间上的大富翁应该很快成就了,毕竟几百块钱对他们而言,根本就微不足道。所以,这些行为对佛法有利还是有害,有时候也不好说。在我们学院中大多数人是随法者,但有个别人也是随信者,一听说“某某大德很了不起,他的功德如何如何”,就来不及观察,马上跑去依止。真正有智慧的人,必须通过再三观察,觉得这位大德确实如理如法,才去依止的。也许是我智慧浅薄之故吧,对于某些现象经常困惑不解,随喜心也生不起来,但有时候真的觉得有些大德的行为非常了不起、不可思议,心里生起欣然快乐。
但不管怎么样,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我们作为修学佛法的人,应该对佛法负起责任。传授佛法的这些上师,发心不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我看现在的很多上师,不管是财产还是名声,该有的已经有了,如果再对佛法一点都不负责任,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今生没有报应,来世肯定有的!无论你是什么佛菩萨的化身,都应该对因果负责,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
身为修行人,所作所为一定要观察对众生有没有意义,对佛法有没有意义,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所做的事情没有意义,即使别人赞叹你、随喜你,有没有功德也不知道。假如没有功德,随喜也是没有什么用的,就像山谷里的水在“哗哗”响,我随喜水声那么大,这到底是功德还是过失,也说不清楚。所以,有时候大家应该观察自己的行为!
达真堪布:在轻松愉快之中获得福慧功德的方法
随喜是一种特别殊胜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当看到他人闻思修法、行善积德时,如果能生起欢喜心,诚心诚意地随喜,双方得到的善根、功德、福德是完全一样的。
从前有个胜光王,迎请世尊及其眷属,供养一切受用。当时有位行乞贫女得知国王这一善行后,生起了无上欢喜心。在回向功德时,世尊问国王:“你愿将这些善根回向给自己,还是回向给比你福德更广大的人?”国王说:“回向给福德更广大的人。”于是,世尊先念了那位贫女的名字做回向。国王做功德的时候,还有傲慢心、嫉妒心等诸多烦恼,而贫女诚心地随喜国王的功德,只有欢喜心,没有掺杂一丝烦恼,所以贫女做随喜的功德比国王做供养的功德更大。
有些人心中怀疑:自己不费吹灰之力,为什么只做随喜就会获得那么大的功德呢?因为随喜是善心、是正念,它对治了嫉妒、嗔恨等烦恼,这是最大的善根,是特别殊胜的正念。好比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它一旦融入大海中,就拥有了大海的力量。
别人做功德了、种善根了、积福德了,那个时候我们不能有嫉妒心,不能有其他的恶念,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生起欢喜心而随喜。众生有一点一滴的善根,我们都要发清静心、欢喜心而赞叹、随喜。平时自己所听到、所看到和想到的他人的善根,都应当随喜。
比如说放生,能亲自参加当然好,如果不能参加就随喜。无论拿出多少钱,哪怕是很少的一部分,也会积累很大的功德、福德。拿不出钱也没关系,只要你能从内心发出真诚的欢喜心,就会获得与他人所做的善行同样的功德。
如果你发心清净,拿的钱越多越好;如果发心不清净就不要拿那么多,拿再多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在发心清净的前提下,有多大的能力就用多大的能力来救度众生、弘扬佛法,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如果不能多拿,随喜一元钱、十几元钱也行。有些人觉得拿得少,怕别人笑话。别人笑话是他的事,那是因为他不懂佛理,他有恶念烦恼,他自己造业。如果你不随喜,浪费了积累功德的机会,心里还有那么多烦恼恶念,这是你不懂修行,是你的罪过!
佛曾说:“三千大千世界及须弥山都能衡量出大小,但诚心随喜的功德却是无法衡量的。”既然想学佛、想修行、想积累资粮,像这样的善巧方便,在轻松、愉快之中就能获得福慧功德的方法,为什么不用呢?
推荐阅读:
改变命运一百天&人天福报一千天
已投稿到:南怀瑾老师讲解: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大福报
&&&&&&&&&&&&&&&&&&&&&&&&&&&&&
&&&&&&&&&&&&&&&&&&&&&&&&&&&&&&&&&&&&&
&南怀瑾老师讲解: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大福报
我常常跟年轻的同学们谈,你年纪轻轻,学这个干什么?我这个话你不要难过,这有两重意义。首先世界上什么都容易学,唯有学佛是最难最难的事;第二重意义啊,人生画虎不成反类犬,老虎没有画成反画成了狗,学佛学不成,我不晓得你变成什么!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来搞这个学佛的事。学佛是要有福德的,“诸恶不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所教。”这是获得福报的基本道理。但是既然今天要学佛了,千万要注意“不住于相”四个字;一住相,什么都学不成了。
金刚经第四品佛说:【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布施有三种,第一种财施是外物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叫外布施。第二种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发,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献等,都是精神的布施,这种属于内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不管是那一种布施,施者应该抱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情来贡献,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必须要做到施者无此念,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家可怜应该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没有事了,忘记了谁接受我的布施。做完了以后,「事如春梦了无痕」,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布施,也是内在的用功。大致上布施分内布施、外布施。我们中国禅宗后来流行一句话──放下,这个话就是布施,一切丢开。人生最难的就是丢开,真丢开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内布施。作到了内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如何降服其心?佛就告诉说,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服其心。这是第一义。第一义很难懂,真正的经典啊,一个字都不须要,本来空嘛!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这个是第一义。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怎么修?「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就是这一句话。此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如果你此心随时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经错了,因为你住在空上;如说此心住在光明上,或住在气脉上,都错了,因为那不是无所住。「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什么叫修行?念念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没有了,心中不存。连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坏事当然不会去做了,处处行于布施,随时随地无所住。
不住色。色法在佛学里,分为有表色、无表色、极微色、极迥色。「有表色」指世界上的光色,青、黄、蓝、白、黑,以及长、短、高、矮等,是可以表示出来的。就连我们地、水、火、风,物质世界的东西,包括我们肉体,都可以表示出来。「无表色」是属于精神方面的,是抽象的,没有办法表示。
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学佛的人帮助人、救助人,应该不觉得有对象,有对象的观念要丢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报,并不是学佛的大福报。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别,金刚经专讲福德,重点在福德,不在功德。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报,所谓智慧的成就,指的并不是普通的知识。
我们在身上做功夫,闭著眼睛坐在那里,心里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念咒子也好,都在那里住色布施。嘴里说要放下,放下,结果什么都放不下,两个腿在那里发麻,受不了。为什么两腿发麻受不了?因为他住在色法上,念头住在色身上。如果念头不住在色身上,感觉就可以空掉,感觉空了,两腿两脚发麻你也不会感觉了。所以一切众生都在住色修持,而菩萨所谓「不住色布施」,是不住于这个色身上面,一切都放下,身体也放下。
菩萨内触妙乐,身体内在奇妙的接触到从未有过的快乐。菩萨的戒律,不准入这种定,因为耽著这种禅定,就不肯去度众生了!所以说,菩萨境界是内触妙乐,触是身体的感受,但是一个真正学大乘佛法的人,是不应该住于内触妙乐的境界,是要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法」是意识境界,是属于观念、思想、精神方面。如果你心里还有个空空洞洞清清净净,就已经落在法上。所以说,把身体外面的一切丢完空完了,再把意识方面的也丢下了,这才叫做学佛,也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佛说要这个样子才对。
就像是:「风来竹面,雁过长空」。等于风吹过竹林子,竹林子煞……一阵响风过了,风绝对不停留在那个树叶子上,风早过去了;修行人的胸襟应该也是这样。又像天上的飞鸟,鸟在空中飞,是绝对不留一点痕迹的,雁过长空,飞过去了就飞过去了。修行要有胸襟,要有这个境界,这叫做内布施。
苏东坡有一首名诗,也是由佛学里头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 , 应似飞鸿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指爪 , 鸿飞那复计东西。
  他说人生一辈子像什么?像下雪天那个鸟,在雪地上站了一下,留一个爪印,飞走了以后,雪又下来,把那个印子又盖住了。雪上偶然留一个爪印,那个鸟一飞了以后,早把东南西北一起跑掉了,那个爪印啊也就不留了。
人生一辈子说要成家立业,子子孙孙,等到你两眼一闭,两手一张,鸿飞那复计东西啊?什么都没有了。
我常常跟年轻的同学们谈,你年纪轻轻,学这个干什么?我这个话你不要难过,这有两重意义。首先世界上什么都容易学,唯有学佛是最难最难的事;第二重意义啊,人生画虎不成反类犬,老虎没有画成反画成了狗,学佛学不成,我不晓得你变成什么!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来搞这个学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学佛了,千万要注意不住于相四个字;一住相,什么都学不成了。
佛又说:【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他说假使一个修大乘菩萨的人,能够不住相布施,那么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积功累德,是功夫时间慢慢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的。就像我们一件工程,一天一点累积起来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结果,就是德。福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称鸿福,是世间法;另一种是所谓清福,出世间法。清福比鸿福还难,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难。可是一般世间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时,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谓蛮可怜的!这是著相的关系,因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其实那个清净境界是最好的时候,结果因为住相,把世间各种会变的现象抓得太牢,认为是真,等现象变时,他认为什么都不对了。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时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报来了。事实上,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如果问人世间什么福最大?答案当然是成佛啦!超凡入圣。靠什么才能达到超凡入圣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够达到智慧的成就。所以佛告诉须菩提,假使能够不住相布施,这个人的福德不可思量,这个福报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
一个学佛的人,要能够做到无相布施,一切相不住。为什么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国古文来讲,就是「义所当为」四个字,人生就应该这样作。利人、助人、慈悲,这样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报,大得不可思量。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住在愁眉苦脸的当然不对,一天到晚在散漫无所归的也不对,不空也不对,要一切无所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是大乘菩萨般若道的修法。所以禅宗五祖教六祖先看金刚经,就是走的这个法门,一切无所住,这就是大乘佛法最基础的修法,也是最究竟的。可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我们看金刚经讲般若,常常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认为金刚经是谈空。金刚经只告诉你无所住!无所住并不是空啊!无所住,如行云流水,你看那个流水在流,永远不停留的过去了,但是又有来的,而一切是无所住,并没有叫你空啊!在第四品中,佛告诉我们一个修行的方法,认识真正佛法,无所住而不是放下,「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就是这样去修。第二个要点告诉我们,真修到无所住,就是福德成就。
比方说我们晓得做生意要有三种资本,一种是开设的资金,二是货卖出去货款未收回时,还要占一笔资金,第三笔是周转金。学佛只要两笔资本就够了,比做生意划得来。那两笔资本呢?就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资粮就是资本,所以我们中国传统给朋友写匾额,写一个──福慧双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双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报,又有钱又有富贵功名,但却没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穷得要死,世间福报不好,也没得办法。佛境界就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这叫作福慧双修,智慧资粮圆满了,福德资粮圆满了,就成佛。所以大家念经的时候,念到皈依佛两足尊,就是这个两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金刚经告诉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样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快乐痛苦皆无住
  这里著重的是刚才提到的法布施,因为须菩提问到怎么使心、妄想烦恼降伏下去!怎么样使自己的心宁静,能够永远安详停留的保持住。佛先答覆他:就是这样。因为须菩提不懂,所以佛接著在下章就说了一段理由,说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方法,也包括精神的生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任何事情一做便休,无所住。应该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个叫修行。你心理的行为随时做到无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丢开了,这是我们普通的话,都丢掉了。禅宗经常用一句话,放下,就是丢掉了。做了好事马上须要丢掉,这是菩萨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丢掉。有些人说,好事我可以丢掉,就是痛苦丢不掉啊!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掉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儒家经常告诫人,不要得意忘形,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发了财,有了地位,有了年龄,或者有了学问,自然气势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难。但是以我的经验还发现另一面,有许多人是失意忘形;这种人可以在功名富贵的时侯,修养蛮好,一到了没得功名富贵玩的时侯,就都完了,都变了;自己觉得自己都矮了,都小了,变成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学佛了。真正学佛法,并不是叫你崇拜偶像,并不是叫你迷信,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等于现在引磬一敲,下楼就是下楼,金刚经还是归金刚经,你还是你,如此应无所住。
  转化十二类生
  有一位同学提出来说,很多年前,也曾经听我讲过这一段,除了我前面讲过的,好像还有进一步的道理。其实,所谓进一步的道理就是:这个境界就是有愿力,一个大乘菩萨发愿及菩萨行,应该是救尽天下苍生,而自觉没有做什么救苍生的事情。一个人救人、利人是应该的,假使心中还有利人、救世、度人之念,已经不是菩萨道了。这是指外面行愿方面的。内心修持更须这样。我们自己学佛是求戒定慧的究竟,可是大家在修持方面,或者在静坐方面,都是在著相。
  譬如许多人为了身体的健康,学各种的方法,打坐、守窍、修气脉转动,实际上,已经都落入寿者相了;接著我相、人相、众生相也都跟著而来,学佛的成就当然不会大了。又如修净土念佛的朋友们,假使念一句佛号,观念里头或下意识中,附带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情况,那也不能得到究竟的成就。举凡这些,都是要修行人自己细心检查心念才会发现。
  关于卵生、湿生、化生、胎生等,我们上一次也分析过,人的生命里头,本身内在就具备有这十二类生。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几十年,或者一百年,大部分时间并不是为自己活著的。我们仔细分析一个人,活著为了面子、为了漂亮,人生时常是作给人家看,或者作给儿女看的。
  当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父母盯得很紧,他生气了,因为他是个独子,他告诉父母:你少盯一点好不好,否则我不给你念书了。这个话也对啊!现在的青年考联考,好像都是为了父母,为社会,为家庭。人是很可怜的,活了一辈子,一天吃三碗饭,只有十分之三是为自己生命所需而吃,其余大部分是供养自己身体中的卵生、湿生、化生吃的。肠子里有蛔虫,身体中有各种细菌,所以宇宙中所有的一切众生,及各种的现像,在我们人体的内部都统统有了。所以说,人体是个小宇宙,左眼是太阳,是阳;右眼是月亮,是阴;我们身上的大小肠,就是身体中的江河、海洋,西游记叫它是无底洞,吃下去漏出来,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又如身体上有骨骼的地方就是山崖、岩石;人体内部又有各种的生命,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包括精虫卵脏等等,这些都与禅定有关。
真正的禅修持,得定者初禅念住,杂念妄想没有了。二禅气住,所谓打通气脉,外表呼吸停掉了。三禅脉住,脉搏不跳动了,连心脏跳动都非常缓慢。四禅才是舍念清净,整个的身心丢开了,没有感受。但是要想达到气住脉停的定境,必须先把自己身体上卵生、湿生、胎生、化生等十二种类,整个变化了才行,就是儒家所讲的变化气质。
偈颂:(第四品)
    形役心劳尘役人 , 浮生碌碌一心身。
    繁华过眼春风歇 , 来往双丸无住轮。
  这一首偈子,也就是说明修行的原理,真正修大乘的妙行,就是这样子。
  「形役心劳尘役人」,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形,我们这个身体活著很可怜,大家读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吧!讲人生心为形役。我们人都做了身体的奴役,冷起来要穿,热起来要脱,饿了要吃,吃饱了要吃泻药,一天到晚为身体忙。外境界的尘劳指挥我们,我们成为外境物质世界的奴隶。
  「浮生碌碌一心身」,中国文学讲我们这个人生,又叫做浮生,水面上的一滴油一样浮在那里,等一下散掉就没有我了,水还是水,所以人生如浮萍一样飘浮在那里。一天忙忙碌碌,就是为了这个身体,为了一个思想、一点念头在忙碌,自己骗自己。
  「繁华过眼春风歇」,功名富贵呀,儿孙满堂呀,五代同堂呀,好像热闹得很,等于春天到,满院百花盛开。年轻到中年这一段,唉呀,前途无量,后途无穷,觉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尤其站在十二层楼,国宾饭店,或者中央饭店那个旋转厅一看,台北市我最大,就是那个样子。这些繁华景相,几十年眼睛一眨就过了。春天没有了,百花也掉了,什么都不属于我了,只有什么呢?
  「来往双丸无住轮」,两个弹子,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永远在转。我们死了以后,太阳月亮照样的转下去,这个宇宙照样的是无量虚空,决不因为我们死了就没有了。所以有许多老年人感叹,唉呀,不得了啦!现在年轻人真不成话。我说:我以前跟你想法一样,现在我搞通了,你不要看到年轻人乱七八糟,我跟你老兄死了以后,太阳还是照样从东边出来,西边下去,他们乱七八糟的历史啊,也是很繁华的过下去,决不会因为你我死了以后,历史改变了形态。所以人生要把这个道理看通,太阳、月亮,它永远不断的在转,因为它无住,不停留嘛!太阳、月亮有一秒钟停留不转的话,这个世界整个没有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此心此念,怎样叫做无住,并不是叫你求空,你定在一个空上,早就有所住了。金刚经并没有告诉你是空啊!如果解释说金刚经告诉我是空的,那你完全错解了金刚经。第四分我给它的偈子是如此,我这些话也是随便说著玩玩的啊!你不要信以为真,如果你信以为真,那你就有所住了。
——恭敬摘录自南怀瑾老师讲的《金刚经说什么》第四品部分原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问道功德值怎么获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