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资能够起到刘永福 反贫困困的作用吗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否会损害贫困者的利益? - 知乎4072被浏览183242分享邀请回答nber.org/papers/w23532.pdf 。Reich M, Allegretto S, Godoey A. Seattle’s Minimum Wage Experience 2015-16[J]. 2017. 链接: 。信件链接请戳: 。96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91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9 个回答被折叠()山东最低工资上涨起不了什么作用!?错!一看吓一跳。。。
近日,省政府下发通知,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并发布2016年企业工资指导线。从日起,全省月最低工资标准按地区分别调整为:1710元、1550元、1390元,非全日制用工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17.1元、15.5元、13.9元,二者平均增幅皆为6.9%。
  近日,省政府下发通知,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并发布2016年企业工资指导线。从日起,全省月最低工资标准按地区分别调整为:1710元、1550元、1390元,非全日制用工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17.1元、15.5元、13.9元,二者平均增幅皆为6.9%。
  具体如下图:
  那么到底最低工资涨了,
  和我们的生活有多少关系呢?
  不看不知道,
  一看可把小编吓了一大跳!!!
  最低工资不包含加班费
  肯定有不少人跟小编一样,觉得“现在很多企业普通员工的工资都超过3000元了,最低工资上调似乎起不了什么作用。”
  小编告诉你,这种想法是错误滴!!!
  原来,企业员工到手的都是综合工资,包含加班费、相关补贴等,而最低工资是不包含员工加班加点的工资的。劳动者必须弄清,除去加班费等相关收入,用人单位发放的工资是多少,是否已经超过了最低工资标准?
  另外,除了加班费,最低工资还不包括“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以及“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
  小时工资最低标准也上调了
  对于钟点工或是社会实践的学生,按小时拿工资的,最低工资怎么算?
  不要着急,山东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也上调了,由原16元/小时调整为17.1元/小时。有不少大学生走入社会参与实践或是勤工俭学,应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订立相关合同,确定劳动报酬。
  部分单位零散用工、钟点工等由于流动性大等因素较难监管,劳动者可主动维权,一旦发生用人单位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等违规行为,可以到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举报。
  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部分企业职工工资会提高,主要是部分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初入职员工、低技能员工和辅助岗位员工,其他收入较低的劳动者工资也会相应提高。随着工资的增长,加班费标准也应当相应提高。
  另外,与最低工资标准相关的待遇,如病假待遇、基本生活费等也会相应提高,低收入劳动者及其赡养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将会提高。
  带着涨工资的好消息,
  迎接端午节吧!
责任编辑:鲁珊珊
新闻关键词:
头条推荐/热点新闻最低工资标准与农民工收入不平等——基于北京市农民工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15年05期
最低工资标准与农民工收入不平等——基于北京市农民工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
【摘要】:本文使用2009年和2011年北京市农民工微观调查数据,研究了最低工资制度对农民工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显著缩小了农民工群体内部的收入差异,这一作用主要通过提高农民工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进而压缩收入分布来实现。因此,最低工资制度很可能成为近年来社会整体收入差距缩小的路径之一。严格执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并对标准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将强化最低工资制度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F323.6;F249.24【正文快照】:
一、引言最低工资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为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并发挥反贫困的作用。理论上,最低工资制度在发挥反贫困作用的同时,能否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是不确定的,其依市场结构状态、异质劳动力之间的替代方向、劳动力在两部门之间的流动等不同而不同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罗小兰;;[J];财经研究;2007年11期
孙中伟;舒玢玢;;[J];管理世界;2011年08期
权衡;李凌;;[J];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李晓春;何平;;[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蔡昉;都阳;;[J];经济学动态;2011年09期
许庆;田士超;徐志刚;邵挺;;[J];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韩兆洲;安宁宁;;[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刘志伟;[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年05期
丁守海;;[J];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04期
万广华,周章跃,陆迁;[J];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朋;[D];吉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聂明英;卢建生;周建伟;刘士余;;[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姜霞;李兰英;沈月琴;黄文义;;[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唐任伍;赵国钦;杨焕城;;[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拱雪;李克强;张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聂海;陆迁;;[J];商业研究;2007年05期
解火亘;莫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张期陈;胡志平;;[J];财经科学;2011年11期
贾朋;张世伟;;[J];财经科学;2012年05期
朱玉春;黄增健;;[J];财贸研究;2008年01期
刘刚;胡立;;[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尚蒲;罗必良;郑茱馨;;[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王海燕;濮励杰;;[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安苑;;[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张广胜;江金启;;[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张东辉;;[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谭庆刚;潘越;;[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李庆海;李锐;王兆华;;[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李小瑛;赵海清;;[A];当代港澳研究·第12辑[C];2012年
蔡昉;王美艳;;[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张宏宇;周燕华;张建君;;[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梅;[D];南开大学;2010年
傅端香;[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刘霁雯;[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滕海峰;[D];兰州大学;2011年
宋莉莉;[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王辉;[D];山东大学;2011年
赵立华;[D];辽宁大学;2011年
单哲;[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黄潇;[D];重庆大学;2011年
李吉雄;[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木溪;[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康丽丽;[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姜霞;[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杨锦宜;[D];湘潭大学;2010年
朱梦妍;[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余保鹏;[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张瀚元;[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王令;[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张周静;[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刘丹丹;[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姚先国;王光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张智勇;;[J];财经科学;2007年10期
陈萍;;[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8期
于洪;[J];财经研究;2004年04期
罗小兰;;[J];财经研究;2007年11期
罗小兰;;[J];财贸研究;2007年04期
王剑,徐康宁;[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张世伟;郭凤鸣;;[J];东北亚论坛;2010年04期
彼得·诺兰;[J];电器工业;2001年04期
刘林平;万向东;张永宏;;[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巧梅;韩兆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9期
;[J];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30期
陈进修;;[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本刊记者;;[J];四川劳动保障;2006年09期
;[J];四川劳动保障;2006年09期
;[J];创业者;2006年16期
田心;;[J];中外玩具制造;2006年08期
王瑾;窦仲;孙鹤;;[J];劳动保障世界;2006年05期
谭立独;;[J];工友;2007年03期
叶蓉;;[J];兵团工运;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忠;史健勇;;[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郑志国;;[A];“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浦东新区劳动保障学会工资和保障专业委员会课题组;;[A];上海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讨征文集[C];2011年
井润田;丁立鹤;;[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康静萍;;[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周喜林?谭光仪;[N];郴州日报;2007年
章正义;[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本报记者 田杰 本报通讯员 张立 马焕玉;[N];工人日报;2006年
记者 张晓峰;[N];工人日报;2006年
记者 蒋悦飞 骆建基 通讯员 符信;[N];广州日报;2006年
记者 甘勇 通讯员 蒋忻
宋欣然;[N];湖北日报;2007年
乐君;[N];黑龙江经济报;2006年
记者 杨凌 实习生
林琳;[N];河南日报;2007年
记者 庞彩霞;[N];经济日报;2006年
胡勇飞、实习生
胡辉艳;[N];江西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艳杰;[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傅薇;[D];暨南大学;2006年
赵武;[D];厦门大学;2007年
董浡文;[D];辽宁大学;2012年
姚乾召;[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王晓晨;[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李梅;[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白云玥;[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刘丽梅;[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蔡火娣;[D];暨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我国应实行综合性的城市反贫困政策
本站由政策研究中心负责内容组织和审核
当前位置:
我国应实行综合性的城市反贫困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已摆脱整体的贫困状态,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另一方面,由于传统利益分配格局被打破,尤其是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失灵带来的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城市绝对贫困人口由1979年的24万人增加到2004年底的2188.3万人,相对贫困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政府为解决城市绝对贫困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突出表现是实行“两个确保”和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城市贫困问题有了较大缓解。但是,由于政府把城市反贫困的重点放在应急的单一的社会保障措施上,没有触及导致贫困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影响了城市反贫困的整体效果,造成相对贫困问题日益突出、绝对贫困问题未能效解决。
&&& 笔者认为,鉴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的反贫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宏观调控、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需要统筹安排,发挥有关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政策上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眼,保持与宏观调控、收入分配、财政税收、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统一协调,实行综合性的反贫困措施,重点解决产生贫困的体制性、制度性问题。
&&& 一、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还有成千上万的群众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而饥寒交迫,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绝大多数人只占有少量的财富,无论如何是有悖社会主义原则的。
从根本上说,是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只有把二者的关系摆好了,其他各项政策才有可能协调起来。公平与效率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对矛盾,由于存在差异性,这两个目标不可避免地经常发生冲突。对两者的权衡取舍取决于制度的制定者对公平的关注程度。改革开放前,我国在收入分配制度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端,1978年城市基尼系数为0.16,社会收入分配近于绝对平均,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足。改革的重点是打破“大锅饭”,通过调整被扭曲的分配关系,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提高效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我国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无疑是正确的。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生产力标准、效率优先已深入人心,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04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年度报告中,我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在6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24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在经济运行中由于竞争起点不同,特别是竞争规则的不对等,造成社会收入分配差别不断加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成员收入急剧分化,1999年与1978年相比,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由0.16提高到0.295,增长84%;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居民收入分配预警系统”测算,2003年后,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已进入警戒状态。
&&& 这种差别,已经造成相当多社会成员心态的失衡,甚至扭曲,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巨大隐患。防止和消除这种隐患已成为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的重要工作。我国在“贫求富”、“富求安”之间要力争双赢。一般而言,富人决不轻易或自动让穷人分享自己的财富,除非贫困引发的社会不稳定足以影响财富的安全时。事实上,富人和穷人是同乘一条船。政府作为公共管理机关,要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为了减少社会矛盾,防止穷人造反,而必须对现有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利于价值规律发挥作用,资源有效配置,还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价值的实现。但坚持效率优先,必须完善市场机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机会场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政府正应确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辨证关系,政策的价值取向应是:把社会公平放在重要位置,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的转变。也只有使公平和效率优化结合,实现均衡,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
&&& 二、坚持物质保障和权利保障相结合,防止社会排斥和社会剥夺,切实维护贫困人口的社会权利
经济贫困的深层原因不仅仅是物质的缺乏,更重要的是社会权利的贫困。社会权利贫困是指获取社会权利的机会和渠道不足。权利的存在是一回事,而能否得到获取这些权利的机会又是一回事。社会权利"贫困"的一大表现是,城市贫民无法或难以享受其他人群所能够享受的机会,包括得到工作的机会、积聚资金的机会、投资兴业的机会。历史经验表明,贫困的表现方式有四种:一是物质不足;二是能力不足;三是权利不足;四是动力不足。目前,我国城市反贫困重点是在解决贫民的物质不足,兼顾解决能力不足问题。动力不足是指社会出现了“福利病”,在我国根本不存在。权利不足即是社会权利贫困,是公民无法享受社会和法律公认的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工作、教育、住房、分配、医疗、财产、晋升、迁徙、名誉、被赡养以及平等的性别权利,以及由于他们应该享有的社会权利被削弱和侵犯而导致相对或绝对的经济贫困。保障公民社会权利的平等、公正,对于消除经济贫困具有根本的意义。
&&& 当前,我国社会权利贫困主要表现:一是没有制定覆盖全体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职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而非国有单位的职工,农村工却仍以家庭保障为主,很少享受到社会和集体的福利,他们的,生、老、病、死、残等种种不测没有制度保障。二是在下岗、待岗、停产半停产、不定期放假、到期终止劳动合同、一次性买断工龄、企业破产安置、开除、提前病退、养老金发放、城市拆迁等方面存在程度不同的权利剥夺问题。三是城市贫困人口缺乏参与制定政策法规的权利,贫困人口没有合法的民意代表,更没有维护自己权利的组织。四是城市贫困人口遭受着社会排斥和自我排斥的双重压力。"社会排斥"主要是指一个社会成员被排斥在一般社会大众所应享受的各种社会经济待遇之外。就我国情况看,城市贫困阶层的权利不仅仅是被排斥,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被剥夺和侵犯。比如,未参加社会保险或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非正规就业”人员、失地“农民”、农民工、中老年人(如4050人员)、伤残市民、无钱上学的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受到严重剥夺和侵犯。一些案例表明,中国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在一些血汗工厂中,工人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劳动强度很大,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报酬非常低,而对迟到、请假的惩罚措施却相当严厉。
&& &面对客观存在的社会权利贫困问题,政府在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物质和能力不足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社会权利贫困问题,调整政策,逐步把反贫困的重点转向公民社会权利保障,切实解决社会排斥和社会剥夺问题,给贫困人口公正的待遇和平等的机会。
&&& 三、坚持统筹兼顾,重点从制度上、体制上解决贫困问题
&&& 城市反贫困,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需要财政、税收、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政策的协作配合。
&&&(一)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就业能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城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加大,城市职工下岗失业问题成为拉开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城市收入差距的70%以上来自工资收入,就业权是影响城市家庭收入差距的根本因素,城市劳动者一旦失去工作,就立刻跌入到城市贫困的最高发人群。失业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矛盾突出。一是总量性矛盾,劳动力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根据有关资料,我国15—64岁人口2000年为8.5亿,2010年将达到9.7亿,2020年将达到9.97亿。预计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5000万左右,城镇现有下岗失业人员1400多万,农村有剩余劳动力1.5亿以上。二是结构性矛盾。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持续下降,上亿的农村劳动力将进入城镇;一些工业特别是传统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部分资源枯竭的矿山和困难企业关闭破产,大批职工转岗失业;企业管理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大量冗员被分流。三是素质性矛盾。科技进步、技术更新、新兴产业迅速兴起,部分低素质劳动者不适应而失业或难以就业。四是经济增速放慢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经济增长有所减缓,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的就业弹性急剧下降,对劳动力吸纳量减少。
&&&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应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充分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主要是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党的十六大,也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而这四个目标之间彼此矛盾,不可能同时实现,一般是选择一至两个作为重点目标。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政府应把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兼顾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把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价格在世界上非常有竞争优势,应把优先就业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强化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尤其要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按照国际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3为最佳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就算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社会动乱随时发生的危险状态。当前,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的基尼系数高达0.51,收入的贫富差距十分悬殊,且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对社会稳定造成更大的威胁。
&&& 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基本因素是我国分配方式变革的结果。其主要表现:一是制度性缺限。初次分配秩序混乱,存在严重的不平等、不公平,一些部门、行业和社会成员垄断经营或竞争初始条件的不平等分割,获得垄断利润和高额利润,权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乱收费造成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特殊的产业与地区差别政策,使一些人先富了起来。二是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作用严重缺失。对高收入进行调节并对低收入实施转移支付是缓解收入初次分配矛盾的基本手段,也是收入再分配的基本功能。由于改革没有到位,对高收入者调节不力,“逃税”、“避税”严重,对低收入者有效保障基础薄弱,扶助缺失,使贫困者难以获得有效援助。三是收入分配货币化程度低,透明度不高,部分社会成员能够轻易获得“第二收入”,甚至“第三收入”、“灰色收入”、“非法收入”。
&&& 完善分配制度,关键是强化政府在调解收入分配中的职能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全由政府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体。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需要政府宏观调控。近年来,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过分地依赖市场调节,政府的调控职能弱化甚至虚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坚持“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节为辅”的收入分配原则的基础上,要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一是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依法整治旧体制留下的部门、行业、地区不合理政策;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从源头上消除权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权力寻租问题;整顿市场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规范竞争环境;堵塞非法经济活动,依法打击侵吞公有财产、偷税漏税、走私受贿、权钱交易以及制假贩假的非法收入。
二是加强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发挥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强化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调节和监督,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救助。改革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的征收制度,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尤其是把高档消费品、高档消费行为纳入征收范围;调整消费税的征税税目和应征品的税率,对高档消费实行高税率。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把纳税人一定时期不同来源、不同类别的各种收入归集到一起,统一扣除相应的成本、费用作为计税所得,并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应缴纳的所得税。进一步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以增强国家财政的经济调控能力。当前,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约为19%,与西方发达国家45%、发展中国家的25%水平相比,提高的余地很大,结合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把更多的财力用于贫困人口救助。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导高收入者捐助公益、慈善事业,对贫困人口生活、生产予以扶持,帮助其摆脱贫困。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从1986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在较大程度上发挥了“减压阀”、“稳定器”的作用。同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是把社会保障改革的价值取向与经济政策混为一体,过分强调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没有把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配套措施来建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职责不清。(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社会保障职责模糊化,统放不分。在统一方面,中央政府权威不够。如,对养老金的调剂调度不灵,对社会保险基金无力全面控制等。地方政府责任不明,既不能自主地推进社会保障改革,又可以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具体方案设计、改革步骤与方式等方面与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精神不相一致。(2)官民责任不清。政府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障项目、承担的具体责任不清。本可以由企业和商业保险公司实施的补充保险,仍未明确由非政府组织经办;应当鼓励民间力量参与社会保障事业的政策仍不完备或得不到有效实施,政府无法集中精力解决自己应当负责的问题,而民间则不能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事业并获得正常的发展。(3)决策和管理权限分散,政出多门、互相矛盾,各行其是、互不衔接,矛盾下移、体制不畅的现象大量存在。
&&& 第二,制度创新进展缓慢,制度建设尚处于萌芽阶段。(1)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小,非国有企业及其他单位职工迟迟未能纳入社会保险体系。2004年末,全国城镇就业人员26476万人中,只有12250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58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904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684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004年末,全国有离退休人员4675万人中,只有4103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35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2)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渠道单一,基金收不抵支,个人帐户空帐运行严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巨大的转制成本。(3)医疗保险的目标偏离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提高全体公民身体素质的宗旨,实践中变成单纯地为控制医疗费用。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中心《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总体上改革是不成功的。”(4)初步建立了单一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客观需要的综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并未建立。一是城市低保制度的保障水平过低,极有可能成为维持绝对贫困阶层的消极救济制度。对于什么是“最低生活”,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即生存线、温饱线和发展线。生存线是满足人们生理需求所必需的最低费用,是维持生存的最低需要;温饱线是满足人的生活需求所需要的最低费用,是指最低生存需要加上必要的尊严,即能够体面地、不感到耻辱地生活下去的最低需求;发展线是能够自给有余的最低需要,是不仅能够体面地生存下去,而且具备自救能力,有余力从贫困中解脱出来,具备自我发展能力。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我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遵循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则”,也就是说低保标准要达到温饱线,而没有考虑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确定保障标准是“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料(燃气)费用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这就从基本生活费用项目中排除了医疗、中等和高等教、自然增长的住房费用等支出。而实际生活中,繁重的疾病、子女教育、住房支出往往使低保家庭雪上加霜,难脱贫困泥潭。在《条例》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地确定低保标准都是低标准起步,根据当地情况自行确定,在多数地方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并没有列出一套详细的全国通用的方法来指导地方政府来进行测算。制定的低保标准主要考虑的是财政能力,采用比较严格的低保标准。低保标准还受到其他相关标准的约束,其顺序是:最低工资&下岗职工生活费&失业保险金&低保标准。以上顺序虽然有助于激励贫困人口去争取最低工资的就业,但也会导致贫困线定得过低。从实际情况看,低保标准通常低于理论贫困线。2001年,全国低保标准除北京、西藏外,其他城市低保线都低于理论贫困线线,全国每月平均低45元。据民政部统计,2004年全国平均低保标准是每人每月152元,仅相当于当年全国城镇居民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422元的19.36%。过低的扶贫标准,使低保家庭仅能勉强“糊口”,低保家庭恩格尔系数都在60%-70%,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59%的贫困标准。二是实际救助水平低。全国城市低保月人均实际保障水平2004年为65元。民政部2002年在全国范围组织的“百城万户低保抽查”结果表明,有61.8%的城市低保户月领取低保金在100元以下,29.8%的的城市低保户月领取低保金在101--200元之间,8.4%的城市低保户实际获得的低保救助人句均每月只有30多元,月领取低保金在200元以上。这表明,有超过60%的城市低保户月领取低保金在100元以下。三是财政投入低。2003年、2004年财政对城市低保投入分别为153.1亿元和189亿元,仅占财政支出的0.62%和0.66%。四是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尚不完善,一些地方制定的零星的专项救助制度也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可见,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救助制度尚未建立。(5)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优抚安置对象等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没有新的进展,社会福利供给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从国情出发,改变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被动配套的思想观念,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作为国家实行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着重解决就业、人口老化、人口转移、保障成本、国际化等问题,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资金来源稳定、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依法管理,规范社会化服务,统一规范,持续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和完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在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的情况下,优先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是当务之急,也是现实的选择。一方面,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提高低保标准,以温饱线为依据,并根据致贫原因、家庭人员及其结构细化社会救助项目,分类救助,实行差别救助标准。另一方面,健全配套救助制度。主要包括:(1)健全教育救助制度,对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代管费、住宿费和借读费,高中阶段免收学费、代管费,有条件的地区免收住宿费,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优先为其提供助学岗位、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2)健全医疗救助制度。(3)健全住房救助制度,实施城市廉租住房制度。(4)完善社会帮扶和援助制度,对低保家庭在水电、燃气(料)、公交、保洁等方面费用予以减免或补助。(5)建立和完善低保对象生产经营活动的扶持政策,通过“小额信贷”等措施,支持低保人员自强自立。
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范围,将城镇各类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全部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在养老保险方面要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积极创造条件,把所有城镇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以及城镇化等原因造成的失地农民等;在医疗保险方面要加大改革步伐,抓好扩面工作;在失业保险方面要多关注老工业基地等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地区。要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基金。要体现国家、企业、个人在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中的责任,国家基本保险由政府强制推行,鼓励企业(单位)补充保险,发展商业保险,以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保障需求。改革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机制,全面推行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对属制度转轨费用适时适当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国家基本保险,根据不同的保险项目,确定统筹层次。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适时建立中央调剂金制度;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逐步实行中心城市市级统筹。社会保障基金属于社会性公共基金,应依法进行管理和运营。
三实行积极的社会福利政策,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积极的社会福利政策,是指国家在社会发展和福利提供中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价值取向更注重保障公民的社会权利,其政策目标更注重营造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其服务对象是更注重为所有公民提供普及性福利服务,其实施主体更注重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其功能上更注重有效满足公民不断变化的和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更注重改善公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更注重建立社会投资和社会预防机制,通过政府、市场、社区、工作单位、家庭和非政府组织满足公民的需求。一方面,加快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完善扶持政策,推行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通过购买服务、贷款贴息、床位补助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另一方面,加快国有社会福利机构改革,通过兼并、收购、控股,做强做大,通过“一院两制”、“一院多制”、资产重组,或进行股份制改造等方式,盘活资产,增强服务功能,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主办、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机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新路子,初步形成以老年人福利服务为重点、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为骨干、基层福利服务网络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省民政厅)
【相关报道】
ICP备案编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
版权所有、主办:政策研究中心
邮编:100721 总机:(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贫困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