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矛盾上升为中日战争主要矛盾盾

必修一&专题二&第7课&&伟大的抗日战争&人民版&共32张&&人民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因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第7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19世纪60年代 侵略台湾年 发动侵华甲午战争1897年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1900年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年 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一战期间 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思考:30年代日本为什么又大规模地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一、全民族的抗战1、战争爆发的原因3、全民族的抗战2、局部抗战1、历史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原因日本根本原因:1931年的经济危机历史原因:“大陆政策”(蓄谋已久)中国中国近(近水楼台)中国弱(容易得手)中国肥(地大物博)国共对峙十年: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国际英法美的绥靖之风盛行日本局部侵华,民族危机加深(1)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侵占东北(中日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2)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3)进犯山海关)华北事变1935日军入关,威逼平津 标志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日本局部侵华,民族危机加深(1)九?一八事变①中共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②东北军抗日(2)一?二八事变蔡廷错蒋光鼎国民党十九路军(3)进犯山海关1933.1安德馨、宋哲元冯玉祥与吉鸿昌(4)华北事变1935一二?九运动(5)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国共第二次合作 (1)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3、全民族的抗战(2)侵华路线:八一三事变,上海失守广州武汉失守1938.5南京大屠杀1937.12/his/200706/cac-4ebb-d445aa0.shtml结果: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日本推行“以华制华”政策暴行之一:南京大屠杀屠杀中国百姓人头示众日军轰炸后尸体遍野的街头为掩盖滥杀罪行,封存此照半个世纪之久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疯狂研制鼠疫、伤寒、赤痢、霍乱、炭疽、结核等各种病菌、并在至少5000名中、苏、朝战俘和平民的健康人体上,进行过包括活体解剖和各种生物菌培养在内的大量惨无人道的实验,但这十多年间被试验的具体人数和种类却一直是个谜团。731部队用于放人肉的铁槽731部队用的骨锯用于挂人肉的铁钩被日军细菌弹杀死的中国青年(1)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3、全民族的抗战(2)抗战史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统一战线: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国共合作宣言改编八路军和新四军背景:日军占领平津以后,继续向华北和华中发动攻击,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①淞沪会战37.11(上海失守,但打破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②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抗战首次胜利③徐州会战1938年春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最大胜利④武汉会战1938.10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战役:有人认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所组织的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丧师失地,因此,抗战的胜利跟国民党无关,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讨论:第一,抗战初期,由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抗战比较努力,是防御阶段的主战场,广大官兵也表现出勇敢顽强的精神;第二,正面战场的抗战,迟滞了日军进攻,消耗了日军部分有生力量,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第三,由于敌强我弱以及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造成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土沦陷。如何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1)制订:时间:1937年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2)实施: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内容:敌后战场逐渐发展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3.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日)三、抗战的胜利1、抗战史实2、胜利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日)3、胜利原因: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一次庆功酒会上,大家在谈论抗战胜利的原因,有人把它以谜语形式归纳为几个名人的名字,如“蒋干,共工,屈原,苏武”等等,你能猜出来是代表哪些原因吗?三、抗战的胜利3、胜利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日本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和各国人民支持根据所给图片思考: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上处于什么地位?三、抗战的胜利1、抗战史实2、胜利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日)4、胜利意义:国内意义维护主权,完全胜利增强自信国际意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部分,国际地位提高3、胜利原因:――全日南京大屠杀日本――面――军――潘家峪惨案侵罪七三一部队华行卢沟桥事变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四次会战抗国内意义全抗日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战中国―国―民族―百团大战胜抗统一国外战场利国际意义战战线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本课知识结构一条战线,两个战场,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阴魂不散”――日本老兵参拜靖国神社/his/f17d1e-67b3-a-bf.shtml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先后四次参拜靖国神社华沙之跪小泉拜“鬼”正确对待历史可以赢得朋友――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课堂训练1、1937年的“七七事变”标志着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C、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正式开始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2、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内容是A、政府与军对共同努力作战B、在一切日军占领区进行抵抗C、海外华侨也要参加抗战D、动员全民族的一切力量,进行人民战争DD3、抗战初期,国共双方在哪一方面是一致A、采取了相同的抗战路线B、都进行了积极的抗战C、都积极动员民众抗战D、都建立了民主政权4、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主要原因是A、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B、苏联对中国的帮助C、英美对国民政府的帮助D、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5、日本近代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战争的相似之处是:①都是日本实行“大陆政策”的具体表现②都是为了摆脱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③都对中国平民进行了血腥的屠杀 ④都刺激了欧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 6、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突出表现在A、中国战场扩大B、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C、中国反法西斯斗争时间最长D、中国战场对日本法西斯势力的牵制
亲!请或新用户?
按教材找资料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事件是: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6.大革命高潮的起点是五卅运动、大革命失败的标志;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以前未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7.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将中国变成其殖民地;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名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事件是
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事件是: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6.大革命高潮的起点是五卅运动、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是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③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以前未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7.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将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名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事件是一二?九运动、五二○运动一二?一运动一二?三○运动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经济方针是“发展生产、保证供给”, 洛川会议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土地政策“减租减息”。
国民党五界三中全会标志着国民党内外政策转向和平、抗日。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注意与建立的区别)。
国民党五界五中全会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8.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五四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方针。
9.农业: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自典国);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积稳);循序渐进的步骤(循)。
手工业: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积稳)
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工业);经销代销(商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政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四马分肥。全行业公私合营:定息。
10.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的主要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矛盾():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主要矛盾(1956以后):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矛盾,经济文化需要不能满足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中共会议★★★★(记忆)
一大奋斗目标提,革命对象错确认
二大高低两纲领,秋白统一战线提
三大国共忙合作,思想组织要独立
国民一大新三民,联俄联共扶工农
四大首分两资产,无产领导工农盟
五大工农小资产,新创民族独裁制
八七独秀枪杆子,土命武义总方针
六大新民革命定,无产基础批左右
古田军队服从党,党建军建纲领性
六界四中王明左,冒险主义占中央
遵义军组路线提,老毛领导地位立
瓦窑堡抗日战线,人民共和代工农
洛川抗日有措施,减租减息转游击
六届六中新阶段,首提马义中国化
六届七中整风结,若干问题有决议
七大少奇改党章,三大作风论联合
七届二中西北坡,农村转城两务必
七届三中新中国,不要四面出击提
七届四中总路线,工业为体两改翼
一届人大通宪法,三届人大宣四化
八大三主三补充,反守反进稳前进
八界二中鼓干劲,主观宗派和官僚
八界九中促经济,调整巩固充提高
六届人大三会议,一国两制是国策
①党二大提出两步走,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七届二中提出两个转变,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
八界二中全会反对的错误倾向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
③党十二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并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④党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三步走”的反战战略,确立了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
⑤南方谈话(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个有利于,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现代企业制度;标志:公有制为主体),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⑥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纲领基本目标基本政策)。
⑦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党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抗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⑩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初级阶段理论(13)→经济体制改革(14)→邓小平理论(15)→三个代表(16)
毛泽东著作★★★★(记忆)
《国民革命和农民问题》1926年
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
1.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3.认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4.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共产党人&的发刊词》1939年
1.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
2.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特点:①主要的革命形式是武装斗争;②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民族统一战线;
3.第一次提出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4.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想原则;
5.分析了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对象(帝、封)、革命动力(无、农、城、民)、革命的形式(武装斗争)。
简称“一大工程、二大特点、三大法宝”
分析了党的建设面临的困难:①党的理论不是很充足②封建思想③小资产阶级思想④教条主义倾向。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和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成熟;
2.强调“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3.指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这是由于:①中国是一个大国②中国长期处于军阀割据的状态③中国是受多哥帝国主义国家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1.阐述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制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3.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体系已经完全形成。
《改造我们的学习》 1941年
对“实事求是”作了新解释:“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认为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标志着整风运动的开始。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
提出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标志着整风运动的结束。
《论联合政府》1945年
1.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2.概括了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判。(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志)
3.中国一切政党对于中国人民所表现的做用的好坏、大小,归根结底要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的大小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
1.规定土改基本任务是废除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2.规定土改须遵守的原则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保护工商者,正确对待地主富农。
3.规定保护土改的司法措施。对一切对抗破坏土地法大纲的罪犯,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和处分。
《目前形式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
1.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②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③保护民主工商业。
2.提出土改的两个基本原则(常考):
①必须满足贫农雇农的要求;
②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是我军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也是主要的作战方法。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第一次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工业生产”;
3.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
简称“新民土改总路线”
《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年
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报告》1949年
1..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的号召。
2.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决定把党的工作中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
3.强调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
4.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文:国营经济、合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人经济、国家资本主义。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
1.全面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他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规定共同构成了《共同纲领》的基础。
2.总结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3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4.提出新中国在政治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论十大关系》 1956年
1.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标志着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2.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借鉴苏联,走自己的路”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1.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
2.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中国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重、轻、农的发展关系问题
4.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5.详尽论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萌芽阶段――“国民党 分析 运动”
2、形成阶段――“井冈山 红色 本本 之火”
3、成熟阶段――“共产党 论 战争 文 学”
第一次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张如心,1941年《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 第一次提出毛思的概念:王稼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
第一次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著作:《井冈山的斗争》;
第一次明确提出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的代表作:《共产党人发刊词》; 第一次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著作:《整顿党的作风》;
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论联合政府》;
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会议:六届六中全会;
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文章:《&共产党人&发刊词》;
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
最完整系统地阐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和理论阐述;
毛泽东思想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形成;
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一篇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献: 七大刘少奇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第一次提出建设一项伟大的工程:《共产党人发刊词》;
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的报告:《论十大关系》;
第一次明确指出执政党建设问题: 七届二中全会;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人怎样活着”;人生意义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知道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3.人生价值评价的普遍标准: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的贡献。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4.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①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③社会分工,促进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道德形成的关键。
④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个人品德具有:①实践性②综合性③稳定性
5.法律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
法律评价的客体是人们的行为。法律强制的主体是国家、社会成员、社会组织。
6.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
7.《劳动法》原则:①维护双方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②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③劳动平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④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专业论文、外语学习资料、任汝芬53等内容。 
 2016任汝芬4套题选择题答案详解完整版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模拟试题(一) 1.C。本题出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A。抓住题目中的“从我国...  考研政治综合(任汝芬必背)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产生:客观因素:...  2、政治: 我的复习资料:政治考研红皮书+任汝芬考研政治序列一至四+高联的冲刺辅导讲义+启航 20 天 20 题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我是从 10 月份...  2014年任汝芬最后补充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重点补充 考前猜题 ――充满信心,抓大兼小,熟练方法,成功在望 任汝芬 2013 年 12 月 29 日亲爱的...  (人民日报) 任汝芬的课让我无语了 在考研宣传的海报上我看到“紧跟任汝芬,肯定的高分”的宣传 标语,我带着无比的希望报了他的政治辅导班,不报不知道,一报后 ...  任汝芬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政治主观题答题步骤及方法 在掌握知识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答题技巧的不同可能使总分相差 10 到 20...  以政治参考书为例,有陈先奎、任汝芬、高教版等多种版本,有的说这本好,有的说那 本好,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哪本书都一样,没有哪本比其它有...  2016任汝芬教授考研政治序列之四选择题答案解析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2016考研政治任汝芬最后四套题 选择题 答案解析 模拟试题(一) 1.C。本题出自...  2页 免费 任汝芬 2页 1下载券任​汝​芬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考​研​政​治​总​结​(​不​看​后​悔​)绪论...柳建辉孙新
  本文选自柳建辉、孙新编著的《正视抗日战争》一书。  该书集中归纳、辨析、解读了关于抗日战争史研究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重大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廓清了许多历史迷雾,纠正了不少认识误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70年前的那场民族战争、高扬爱国主义激情颇有裨益。该书被中宣部列入“全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重点图书 ,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之际,本报独家选载该书一些内容以飨读者,共同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对此,我国史学界存在着许多重大的观点上的分歧。由于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的分期问题,也关系到对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的评价,其实也关系到对当年蒋介石政府反共误国的定论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必须做出正确的回答。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学说  与关于抗日战争起点的争论相联系,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政治生活的主流问题成为我国史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归纳起来,主要观点有以下3种:  (一)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说  这一观点一般是九一八事变为抗日战争起点说的主要根据。  何英即认为:九一八事变“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前,“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一般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而事变后,由于日本迅速占领了我东北全境和华北大部……并不断向中国腹地进攻,妄图变全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于是中国“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社会主要矛盾也“变为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他还认为:从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就“成了全国政治生活的主流”。当时“虽然在江西中央苏区发生过"围剿""反围剿"与的两次斗争,但是与全国人民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抗日洪流比起来毕竟不是主流。所以这段时间不应包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内,而应包括在抗日战争时期内”。  王维礼、高二音也认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面临着"版图变色,国族垂亡""民的族存亡之生死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历史的主题。它决定着中日关系的性质,影响着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制约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趋势”。其理由是:“首先,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从侵占东北到控制华北的整个过程表明,它的侵略手法虽然有所不同, "直以灭我国但是家,奴我民族,为其无变更的目的"。”“其次,"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为主的状况,使中国国内的政治格局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中日民族矛盾这个历史主再次,题制约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都曾漠视中日民族矛盾为主”的国共两党“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不能不实现由阶级斗争向民族斗争的转变,最终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后来,王维礼又几次论述了这一问题,并批驳了有的文章以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论述和国共战争的史实说明九一八事变后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的观点,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客观事实是不能抹掉的,中日民族矛盾的主旋律,制约和影响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阶级动向和历史发展的进程。”当时“某些地区"剿共"战争的激化,并不表明中日民族矛盾不是主要矛盾,只是扭曲历史的一种表象。它并不像有人认识的那样,这是国内阶级矛盾为主的自然发展,而是悖国情违民意的倒行逆施”,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中日民族矛盾这个主旋律,而且在中日民族矛盾的制约下,蒋介石最终也被迫实行了由阶级斗争向民族斗争的转变”。总之,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魏永录也认为:“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要变中国为独占的殖民地,这就使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到了突出的地位,而使其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相对下降到从属地位;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坚决反对,而且民族资产阶级、一部分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也反对。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问题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有共同性。这样就使国内的阶级矛盾相对下降,而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突出起来了。因此,从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来看,九一八事变是个历史的分水岭。从此,开始了日本要变中国为殖民地的阶段,中日民族矛盾也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他针对认为“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只在东北地区成为主要矛盾,到华北事变后才在全国成为主要矛盾,它并不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开始,而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之后的继续深化”的观点提出异议,指出:“那种认为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只在东北地区成为主要矛盾,而华北事变时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有意无意地把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割裂开来了。”他还举证说:“在我国30年代的历史上就把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视为一体的,而且特别明确指出不能以地方事件来对待东北问题和华北问题。”  广德明也认为:“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实质上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首先从质的规定性考察,九一八事变不是简单的局部事件和地方事件,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侵华政策的继续和发展,是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独占中国为殖民地的侵略战争的开始。”其次,“ 从中日矛盾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方面考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成为九一八事变后的历史主题,它决定和制约着这段历史的发展进程。”再次,“ 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和英美等其他帝国主义的关系方面考察日寇妄图独占中国为殖民地,使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同其他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下降为从属地位。”  (二)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说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观点是抗日战争一二?九起点说、七七事变起点说、八一三事变起点说的主要依据。  张锦堂认为“抗日战争”始于九一八事变而“抗日战争时期”始于七七事变的主要根据,就是因为他认为“九一八事变后,虽然东北地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但就全国来说还是局部性的,不能依此来决定当时全国的历史时期的性质,因为当时的主要矛盾还是阶级矛盾。所以在七七事变前,就全国范围来说,还是属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贾俊民等认为抗日战争应以一二九运动为起点,也是因为他们认为“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一直未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日本侵略的范围暂时还限于东北四省,“使人们觉得似乎日本帝国主义不一定再前进了”,直到1935年的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代替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主题”。后来,贾俊民还进一步指出:“七七事变前中日民族矛盾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转变过程,从1927年东方会议至九一八前,它虽处于次要矛盾地位,但已开始上升。九一八到华北事变前,它与国内阶级矛盾一起共居主要矛盾地位,华北事变后它压倒国内阶级矛盾成为唯一的主要矛盾。”这是因为在华北事变以前,“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了,但旧有的主要矛盾――人民同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未有丝毫下降。二者虽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但都无力将对方推到自身的服从地位,都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国际关系起着重大规定和影响作用。因此,抗日反蒋是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两大主题”,“国内阶级关系受着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双重支配”,而到华北事变以后,抗日救亡才“成为中国政治局势发展的唯一主题",”国共两党及其代表的阶级间的关系由尖锐对立走向缓和与联合“。  (三)七七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说  这种观点以王桧林为代表。他说:因为“在"七七""八一三"或 之前,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还不是企图一举灭亡全中国的政策,而是采取激进的蚕食政策”,与此相“因应”,“那时蒋介石认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还不是他的最大威胁。最大威胁在国内”,所以“从中国通史观点看,从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思想、国际关系、国内阶级关系这个综合体来看,"七七"以前对日抗战还不是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还不是中国各阶级各党派各政治军事集团共同的政治活动的中心。国内阶级斗争、政治军事集团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首要地位,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中日两国矛盾还不是主要的”。“从整个中国看,中日矛盾在"九一八"后逐步上升,向主要矛盾地位转变, "七七"但在 以前还不是主要矛盾,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战争是国内的而不是对日的。九"一八"后中日矛盾在中国政治生活中起了重大作用,但还没成为决定中国政治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综观以上所述,学术界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阶级斗争,直到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甚至认为直到七七事变后民族矛盾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所以会形成这种观点,一是因为毛泽东等人当时就是这么说的;二是也受了中共党史研究模式的影响,因为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虽然发表过抗日的声明,但主要任务并不是抗日,而是进行反对国民党“围剿”的战争,如果明确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就很难解释。  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救亡就“成了全国政治生活的主流”, “虽然在江西中央苏区发生过当时 "围剿""反围剿"与 的两次斗争,但是与全国人民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抗日洪流比起来毕竟不是主流”。当时某些地区“剿共”战争的激化,并不表明中日民族矛盾不是主要矛盾,只是扭曲历史的一种表象。它并不像有人认识的那样,这是国内阶级矛盾为主的自然发展,而是悖国情、违民意的倒行逆施。有的学者还指出:那种认为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矛盾还不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观点,有意无意“地把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割裂开来了”,“在我国30年代的历史上就把"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视为一体的,而且特别明确指出不能以地方事件来对待东北问题和华北问题”。  我们认为:对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从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就开始了日本企图变中国为殖民地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就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制约着中国的阶级动向和历史发展的进程。  (一)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根本性转变,即以武力灭亡中国阶段的开始。  中日民族矛盾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侵略中国,危及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活动的扩大,中日民族矛盾就不断发展。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有日本参加的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年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日俄战争等等,促使中日民族矛盾不断发展,有时还很尖锐。但是,在这个历史时期里,日本和英、 俄、法、 美等列强还限于争夺势力范围,瓜分中国,在中国各扶植一两派军阀,实行间接统治,中国还能维持一个半殖民地状态。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侵略战争,这就使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意味着日本帝国主义要打破与世界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要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它独占的殖民地。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必然引起中国社会矛盾发生重大变化,必然引起国内外阶级力量的重新组合。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存在两大社会矛盾,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大矛盾制约着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进程。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要变中国为独占的殖民地,这就使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到了突出的地位,而使其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相对下降到从属地位;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坚决反对,而且民族资产阶级、一部分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也反对。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问题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有共同性。这样就使国内的阶级矛盾相对下降,而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突出起来了。因此,从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来看,九一八事变是个历史的分水岭。从此,开始了日本要变中国为殖民地的阶段,中日民族矛盾也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刘少奇说:“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已经开始超过阶级矛盾。”(《六大以来》上第807页)这里说的民族矛盾显然是指中日民族矛盾。刘少奇在这里使用“开始超过”一词,既表示了矛盾发展的过程性,也说明了矛盾变化的质的规定性,是一个科学论断。这就说明,九一八事变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标志。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我们之所以认为在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因为中日民族矛盾已经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主导的支配地位,它制约着、规定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这时国内的阶级矛盾、中华民族与其他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虽然还存在,但已经下降到从属的地位。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为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实际问题。只要翻开中国革命史或东北现代史就一目了然、无须赘述了。  华北事变确实是一个严重的事件,但它并不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开始,而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之后的继续深化。日本帝国主义于1933年1月日向山海关发动军事进攻,标志着日本侵略者吞并华北的开始。由于国民党政府继续采取妥协退让政策,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咄咄进逼, 1935年间已经把华北地区变成第二个到“满洲国”。这使中华民族危亡的威胁更进一步逼迫到每个中国人头上,中日民族矛盾更加发展、更加激化了。华北事变严重局势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后必然采取的步骤。因此,从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来看,华北事变不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起点,而是中日民族矛盾的继续深化和发展。  (二)“中国本部”之说并不精确,不能以地方事件来对待东北问题和华北问题。  有的学者在阐述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理由时,强调: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在东北地区已经成为主要矛盾;日军进攻华北是向中国本部进攻,中日民族矛盾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里我们首先要指出:关于“中国本部”之说虽然曾在历史上使用过,但其含义并不精确。东北地区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东北地区”是个地理概念。它同华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东(也称“东南”)一样,都是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若将“中国本部”改称为“中国内地”就确切一些,因为内地与边陲是相对应的。毛泽东曾经用过“中国本部”一语,“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说: 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只是日本侵略的范围暂时还限于东北四省,就使人们觉得似乎日本帝国主义者不一定再前进的样子。今天不同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已经显示他们要向中国本部前进了,他们要占领全中国。”(《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43页)他在这里用“中国本部”一词,显然是指“中国内地”的含义。如果以毛泽东这一论述为据,认为只有日本侵略中国内地才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显然是对毛泽东的论述的误解,因为毛泽东首先明确指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殖民地阶段的开始。他用“人们觉得似乎日本帝国主义不一定再前进的样子”的语言,显然是批评人们对九一八事变以来的日本侵华战争的模糊认识,其含义是十分清楚的。  其次必须指出:那种认为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只在东北地区成为主要矛盾,而华北事变时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有意无意地把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割裂开来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阶段的开始,而华北事变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扩大,两者是不可分的。这两起发生在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重大事件,都不是地方性的事件,而是关系到中国存亡的全局性事件。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虽曾使用过“中国本部”一词,但当时报刊评论中也是把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联系起来观察的。这说明,在我国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上就是把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视为一体的,而且特别明确指出不能以地方事件来对待东北问题和华北问题。  再次,从中日矛盾的双方来看更能说明问题。我们前文揭露的《田中奏折》的侵略野心,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战略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步步为营的,这个战略的大规模实施就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实施之时起,不管蒋介石政府抵不抵抗、是否仍然以安内“剿共”为能事,中日双方的民族矛盾自然上升为主要矛盾了。须知矛盾的一方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既然日本帝国主义一方欲灭亡中国,中国一方必然面临民族存亡的头等大事了。  (三)一二?九运动是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之后的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一二?九运动为标志的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华北事变,但它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九一八事变以来全国抗日民主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不能把它作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标志。  如前所述,九一八事变以后,由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全国各阶层人民迅速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的浪潮。其中,日,私立北平汇文中学、私立北平贝满女子中学、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学、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私立北平燕京大学、河北省立法、私立天津中西女子中学、私立汇文中学等学生自治会发表《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宣言》沉痛地说:“九一八事变,三日失地,吾民岂不知尸责者谁,特以外患当前,不愿与政府歧趋。然政府则利用此种心理,借口划一国策,熬煎逼迫,无所不至。昔日以"赤化"为口实,今复可以"妨碍邦交"为内容,而吾民则举动均有犯罪之机会矣。杀身之祸,人人不敢必免,吾民何罪至于斯。”《宣言》要求政府“开放言论集会结社自由……诚以国势,凡属国民,分应共肩责任,奋起救存”。回顾九一八事变以来全国抗日民主运动发展的历史进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二?九运动和九一八事变以来的抗日民主运动是一脉相承的。一二?九运动之所以发生,之所以能在全国得到迅速响应,就是因为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历史进程已经为它准备了条件。  还必须指出:虽然一二?九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华北事变,但是它的斗争目标并不限于拯救华北,而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全中国的侵略战争。一二?九运动的口号是“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 “战,一致对外”,足以说明它是挽救危亡中的中国的爱国运动。这一事实进一步说明了一二?九运动是九一八事变以来抗日救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它不是中日民族矛盾发展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标志,而是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之后的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实上,认为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矛盾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以九一八事变作为抗日战争的起点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互为依据的。既然承认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又怎么能说在这之后中日民族矛盾还不是主要矛盾呢?当时东北四省(黑吉辽热)都丢掉了,日本又步步向关内进逼,怎么能说中日民族矛盾还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呢?请问:假如现在我国的东北被日本侵占了,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能不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吗?当时国民党军队与红军进行的“围剿” “围剿”与反 的战争虽然激烈,但并不能改变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状况。既然从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那么对于这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就应该以这个主要矛盾为标准来衡量,看其是不是有助于解决这个主要矛盾,而不能再主要以国共斗争、阶级斗争的标准来衡量。这又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  《正视抗日战争》一书被中宣部列入“全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重点图书”,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
(责任编辑:HN022)
读书精品推荐
特色: 品牌: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连载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北事变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