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索达吉:什么是闻法时的如法行为

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索达吉堪布:闻法规律与共同外前行
闻法规律与共同外前行——中国文化书院演讲
2012年 12月23日上午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是开经偈。
《大圆满前行》的作者,按我们安多语,叫华智仁波切,康巴语是巴珠仁波切,稍有差别。这就像用广东话和东北话念《心经》,音上虽然有些不同,但加持是一样的。所以,发音不是什么问题。据《华智仁波切略传》中说,他是观音菩萨、夏瓦热尊者和寂天菩萨三者合一的化身。菩萨和一般的文学家不同,他的作品具有加持力和摄受力,所以,《大圆满前行》不仅让修行人获益,不学佛的人也都把它当作了解藏传佛教的重要资料。本论主要分两部分: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内加行。在讲这两部分之前,首先介绍闻法规律。
我们在听闻佛法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发心和行为。
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一个大乘佛子在做任何善法时,首先要想到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听一堂世间普通讲座,老师讲、学生听,仅此而已,没有人要求你怎么发心。但是听佛教的课程,且不说内容,发心都不能有偏差:讲的人要想到,我今天讲法,是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听的人也要想到,我今天听法,是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这就是显宗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密宗发心要求观五种清净圆满:传法者圆满,要观作普贤王如来、无量光佛或莲花生大士;听法者圆满,要观作男女菩萨或勇士勇母;传法地点圆满,是极乐世界、邬金刹土或东方现喜刹土;所传的法圆满,是大乘法;时间圆满,是本来常有相续轮[1]。
总之,我们不能把传法者当成一般的人,把听法者当成一般的人,也不能把传法的处所当成娑婆世界的一块平庸之地,要把这一切都观想成清净的。
听法时的行为,分所断之行为和应取之行为。
(1)所断之行为
所断之行为有三种:法器之三过、六垢、五不持。
法器之三过
耳不注如覆器之过:听法时耳根不专注,上师讲法就像在反扣的碗上倒水一样,一堂课下来,可能一句正法都听不清楚。
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如果只是很敷衍地听听,没有记在心里,那就像漏底的容器倒进多少水都会漏光一样,听多少法也不会往心里去。
印度当年有得了不忘陀罗尼的人,一听就记住了。我们没有这个能力,重要的地方可以记到手机或笔记本上,以备将来复习。否则,听的时候好像懂了,但过两天就忘了。
杂烦恼如毒器之过:听法时如果存有贪求名位的心思,或者处在嗔心、嫉妒等烦恼妄念中,那么正法也就成了非法,对自心毫无利益,如同把上好的乳汁倒进了有毒的容器一样。
傲慢:如果因为世间或出世间某方面有少许功德,就自认为了不起,觉得自己跟上师没什么差别,“他也是人,我也是人”,这样就见不到自己的过失。因此要断除傲慢,恒时谦虚谨慎。
无正信:不具备信心,就阻塞了迈进正法的大门,所以要具备不退转的信心。
不求法: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础,不希求正法,也就不可能成就正法。
外散:在听法过程中,一会儿想中午吃什么,一会儿想下午做什么,家里的事、单位的事……人虽然坐在听法行列,但心已经离开了教室,这样得不到法。一定要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而听法。
内收:听法时心仅仅受持个别词义,就会得此失彼,不能了知全部,过于内收时,甚至会昏昏欲睡。
疲厌:一两个小时的课是正常的,不要生厌烦心。有位老上师下午讲课,从三点讲到七点多,四五个小时下来,底下的人累是累,但都不敢动,规规矩矩地耐心听完。所以,佛法难值难遇,听的时候要有一种欢喜心,不要老是看表。
持文不持义:有人只受持优美动听的词句,不分析甚深的意义,这样不能使内心获得利益。
持义不持文:有人只注重意义,轻视文字,这使得词句和意义脱离,也理解不到意义。
未领会而持:不领会了义、不了义、秘密、密意这些道理而受持,会误解词句和意义,最终违背正法。
上下错谬而持:如果上下错乱而持,则违反了佛法规律,以致于处处觉得矛盾。
颠倒而持:内容明明是这么讲的,你却颠倒地那么去理解,于是滋生种种邪分别念,毁坏心相续。
(2)应取之行为
应取之行为也有三种: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止其他威仪。
依据《华严经》的教义,我们应该把自己作病人想,把佛法作妙药想,把上师善知识作明医想,把精进修法作医病想。这四想的道理不难,但非常重要,修行中能够依止它,也就基本有了一种很好的态度。
不过遗憾的是,现在有些人很颠倒,他把自己作医生想,把上师作病人想。上师给他讲法,他却反过来教训上师,“你的行为应该怎样”、“你说话应该怎样”、“你应该怎样观想”……这不是求学的态度。
闻法过程中可以具足六度。
布施度:闻法前摆设法座、供花等,以及听课的本身,是布施度。
持戒度: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是持戒度。
安忍度:听课过程中忍耐各种困难、痛苦或疲劳,比如腰痛也一直忍着,这是安忍度。
精进度:闻法时满怀信心和欢喜,态度积极认真,这是精进度。
静虑度:心不散乱,专心谛听上师所讲的法义,是静虑度。
智慧度:能够了解、辨析上师所讲的意义,是智慧度。
依止其他威仪
传法时,传法者的位置要高,听法者的位置要低;听者要具足温顺的威仪;要以欢喜、开心、恭敬的表情看着上师;要像品饮甘露一样听闻法义……
以上讲了闻法规律。一个懂得发心、行为如法的闻法者,一看就知道受过佛教的教育。
共同外前行
共同外前行主要有五部分: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依止上师。
所谓共同不共同,有几种意思:
外前行与显宗共同,所以叫共同,内加行是密宗的不共修法,所以叫不共;外前行与萨迦、格鲁等藏地各教派的修法一致,所以叫共同,内加行如上师瑜伽等的观修方法与各教派不同,所以叫不共;外前行与声闻乘的道理相同,所以是共同,内加行皈依、发心等是大乘的不共修法,所以是不共。大概这么了解即可。
1.暇满难得
暇满难得分四部分讲:
(1)思维本性闲暇
有人说:“人身有什么难得?城市里那么多人。”
这种人身的确并不难得。佛说人身难得,是指具有暇满修行正法的人身,这样的人身难得。
所谓暇满,“暇”是闲暇,“满”是圆满,远离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就是暇满人身。
八无暇是指地狱、饿鬼、旁生、长寿天、边地、持邪见者、佛不出世和喑哑。无暇就是没有闲暇修法,转生到这些无暇之地,确实是没有时间修行的。但现在的人不是没有时间,是不爱修行,“你为什么不修加行?”“我太忙了,没空”——“没空”只是借口而已。八无暇处才是真的“没空”。常常思维他们的状态,我们会庆幸自己没有转生到那里,进而善用这个人身,自由地修行佛法。八无暇不是藏传佛教的独有说法,《佛说八无暇有暇经》里就有,也叫八难[2]。远离了八难的人身,不要空耗。
(2)思维特法圆满
特法圆满有十种,五种是依于自身圆满的,叫五种自圆满;五种是依于他身或其他因缘圆满的,叫五种他圆满。
五种自圆满
所依圆满:修行的所依是人身,没有得到人身,就无法真正修行妙法,所以,生而为人是先决条件。
环境圆满:佛法兴盛的中土是修行的最好环境,没有转生到这种地方,就很难值遇佛法。
根德圆满:五根中任何一根不具足,很可能成为自己修行的障碍,所以,必须具足五根。
意乐圆满:业际颠倒的人,就是意乐不圆满,他们的所作所为都违背正法。所以要调正意乐,不入于颠倒的业际中。
信心圆满:对佛法没有信心的人,就没办法脱离轮回和恶趣的痛苦,更无法解脱。
在座的应该都具足这五种自圆满了,否则你不会来听这堂课的。非佛教徒不爱听佛学课。
那天在社科院的论坛上,我说:“从佛教高一点的角度看,所有众生都是佛教徒。”
“为什么,”有一个专家马上说,“我们可不是佛教徒。”
我说:“每个众生都有佛性,既然有佛性,怎么不是佛教徒呢?”当然,我是从广义上讲的。
五种他圆满
如来出世:佛陀不出世的劫叫暗劫,佛陀出世的劫叫明劫,如今佛已出世。
佛已说法:有些佛出世,一劫中不说法,那时候世间没有正法,但现在佛陀已为我们转了三转法轮。
佛法住世:佛陀虽已转法轮,但如果佛法隐没,就与暗劫无别了,幸好现在还有佛法住世。
自入圣教:虽然世间还有圣教,但如果自己没有步入佛门,依然得不到教法和证法。所以要皈依。皈依和不皈依有很大差别。
师已摄受:即使皈依了,但如果上师没有摄受,就不会懂得总结佛法要领而修行,所以也没有什么收益。
以上的八闲暇和十圆满如果全部具足,就称为具有十八暇满的人身。此外,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还讲述了暂生缘八无暇[3]和断缘心八无暇[4],不被这十六种违缘所转也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能够得到一个真正可以修行的人身,的确是非常难得的。
(3)思维难得之喻
“盲龟值木轭”是说明人身难得最好的比喻。从前,有一位童子听法师讲到这个道理以后,决心做个试验。他把木轭扔到家门口的一个水池里,自己也跳了进去,几次三番想把头钻入木轭孔,但木轭漂来漂去的,始终不能如愿。“一个小水池里尚且如此,”他想,“那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只盲龟,又是一百年才上来一次,怎么可能值遇这木轭孔呢?”想到这里,他相信人身确实难得,并专心修持这一法门,终获解脱。《涅槃经》等经典还讲了其他比喻,比如“光壁撒豆颗粒难留”以及“针尖堆豆颗粒不存”等。
(4)思维数目差别
得到人身的众生数目,是微乎其微的。
经典中说:“地狱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饿鬼则如白昼之星;饿鬼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旁生则如白昼之星;旁生众生如夜晚繁星,而善趣众生则如白昼之星。”还有说:“地狱众生犹如大地的微尘,饿鬼众生犹如恒河沙,旁生犹如酒糟,阿修罗犹如弥漫大雪,而人及天人仅仅如指甲微尘。”总之,善趣的身份少之又少。
以上介绍了人身难得。
不少人以为“人身难得”简单,没什么可修的,其实这是一个很深的修法。
在我们藏传佛教中,有人就专门修这个法,像金厄瓦格西,他一辈子修人身难得,并念了九亿不动佛心咒。上师仲敦巴劝他休息,他说:“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我一想到此暇满难得时,就觉得无有空闲休息。”
现在很多佛教徒都是早起晚睡,每天工作之余,功课也没有落下,这就是懂得了人身难得。当一般人还在把财富、事业当作人生的意义,或者认为“只要生存、活着就可以”的时候,他们却已知道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把握好这个难得的人身,努力修行。
& 2.寿命无常
寿命无常分七个部分:
(1)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
整个宇宙天体,我们的地球、山川陆地,没有一样是恒常的。如果“大爆炸”是这一切的起源,那么因为有了那一刻的产生,将来注定会有毁灭的一天。如果这些看似恒常不变的东西都会消失,那我们所居住的房屋以及生活的场所,更没有坚实性可言了。
这就是外器世界的无常。假如这种无常如“世界末日”一般突然到来,没有人能躲得过去。有人跑来跑去想找个栖身之所,但地球都没了,能躲到哪里?要仔细思维器世界无常的道理。
(2)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内情众生,就是指上至天界有顶、下至地狱底层的所有众生,这一切有生命的有情,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
我们人也好,我们附近的旁生也好,有没有一个降生了却不必死亡的?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对这个注定会来的死亡,我们甚至从未怀疑过。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不了解它,所以要多观修有情的无常。
(3)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
在这个贤劫中,从毗婆尸佛到释迦牟尼佛,从二胜六庄严到八十大成就者,从藏地君臣二十五大持明等诸多成就者,到内地净土、华严、禅宗等一代代的祖师们,都已经离开了世间。菩萨如此,阿罗汉如此,我们的上师高僧大德们也是如此。
我依止过的上师现在只剩一两位了,其他的都已示现圆寂。现在住世的上师们,不久的将来也会离开,他们有不共的修证,有超越的境界,但仍要显示无常。这些道理要常常观想。
(4)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历代的国王们就是世间尊主,他们都已离开世间了。就中国来说,从尧舜禹至唐宋元明清的所有帝王将相,现在只有历史记载而已。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各个国家的领导换了多少?而他们也是无常的。包括我们身边各层次、各部门的领导们,都是一样。
(5)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
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用来修习无常。比如春夏秋冬的交替,比如一个家庭的兴盛、没落和复兴,比如每一个人的曲折人生,比如邻居的转换,比如宠物猫狗的变化……这些都是教授无常的老师。
总之,生际必死、积际必尽、聚际必散、堆际必倒、高际必堕,乃至亲怨、苦乐、好坏等都是无常的。
(6)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
每一个人一出生就必定走向死亡,但死的方式、死的因缘和死的时间却决定不下来。我们随时都会死,坐车可能翻车而死,睡一觉可能醒不过来,昨天我听说一个孩子突然昏迷,三天三夜还没醒过来……所以说死缘无定。再怎么样,百年之内也会死。
(7)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我们随时随地要唯一观修死亡,观想行、住、坐、卧一切所为都是最后一次。吃饭时要观想“这是最后一次吃饭”;走路时要观想“这是最后一次走路”;说话时要观想“这是最后一次说话”;睡觉时要观想“这是最后一次睡觉”……要习惯这样一种观修。
有人以为这不吉祥,“乌鸦嘴,什么最后一次,我活的时间还长着呢。”
其实没什么不吉祥的。观修死亡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平时就修无常,所以得了癌症时,很容易面对。如果换作他人,要丢下那么多财富,可能人没死,精神已经崩溃了。
塔波仁波切有一个弟子,是大成就者,有人向他求法,但他一直不传。经再三请求后他才说:“你也会死、我也会死,这就是最深的法。”那个人有些不解:“你也会死、我也会死,这算什么深法?”但他慢慢思维进去以后,知道上师的确给他传了最殊胜的窍诀。
印光大师的禅堂里有一个大大的“死”字。去年我让一位书画家也给我写了个“死”字,学着大师的样子,挂在房间里。结果好多客人都说:“哎哟,不吉祥,摘了吧!”我只好摘下来了。本来是想学印光大师的,但没有学成。
不过对死亡这件事,就算不是修行人,提前想清楚也是有意义的。
四川省藏文学校的老师就给学生们讲无常。有个从那里毕业的女孩,生孩子遇到生命危险,已经没救了。但她对家人说:“生命是无常的,老师讲过,所以我有准备。迟早的事……我很感激我的老师。”
“她非常优秀,”她的老师边哭边说,“可惜了。”
教育里有这些是对的。如果只教怎么赚钱,生命里明明有死亡,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却没有人提,就有所缺失。缺了这种教育,当学生们面对真实人生的时候,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有人生了重病不敢去检查,怕是癌细胞,怕从此失去一切,没有胆量面对。这就是不了解无常的原因。如果有人讲过,自己也修习过,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迟早的事”,像那个女生说的。当我们对死亡的认识和观修,让我们对那一刻已经有所准备的时候,它何时到来都无所谓了,“不过是换个单位而已,以前我在人间工作,今后换个地方”,仅此而已。
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
应当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
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堆荆棘丛,常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但转念一想:唉,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也不知道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不如好好修行吧。当他出洞时又想:不知道是否还能返回这个山洞。于是一直都没有砍除荆棘丛。
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修行多年,最后已经获得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
可能有人认为,修无常会影响积极的心态。其实正好相反,你修了无常,工作会更加努力;你修了无常,修行会更加精进。要知道,历代的高僧大德们,也都是在无常的鞭策下获得成就的。
在藏传佛教的修行教言中,描述无常的窍诀非常多,也非常殊胜。像我以前译的《开启修心门扉》、《山法宝鬘论》,里面都是大篇幅宣讲无常。很多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也都尽可能地掌握各教派的无常教言,以此作为自己精进修行的助缘。
而如今我们修习无常,现实生活的实例已经够多了。感情上的、家庭上的、事业上的,不用我多讲,对此稍有了解的人,你去观察生活,处处都是无常。
心情是无常的。今天心情好,很开心,笑容也灿烂,但明天可能就会愁眉苦脸,别人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也弄不清楚。身体也是无常的。有时候特别好,健康有力,有时候突然就垮了,不知道问题在哪儿。
法王在一首道歌里说:“如果你会观察,整个世界的一切都是讲授无常的最好教科书。”
3.轮回过患
轮回过患分两部分:
(1)总的思维轮回痛苦
人死后不是一了百了,必然会投生,有投生就离不开生死轮回。轮回是痛苦的。我们暂时的财富、美貌和快乐,都是以前的善业导致的,善业尽了,我们就会变得一贫如洗、可怜兮兮,甚至堕入恶趣感受难忍之苦。
(2)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
六道是地狱、饿鬼、旁生、人间、非天、天人。
地狱有十八大地狱:八热地狱、近边地狱、八寒地狱、孤独地狱。
八热地狱:复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号叫地狱、大号叫地狱、烧热地狱、极热地狱、无间地狱。
从复活地狱逐渐向下到无间地狱之间,就像高楼大厦一样层层叠叠。这些地狱的地面与周围全部犹如打造的烧铁一般,从一落脚就没有丝毫的舒适感,在熊熊烈火之中只会觉得火烧火燎,热到极点。
这不是一般的高温可比。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不信,“因为我没有看到”,但你看不到的东西多了,不能说看不到就不是真的。如果有人坚持“我不信”,那我举个比喻。比如有个愚人不相信有监狱,而一旦犯法进了监狱,就不得不信了。那时候就晚了。
近边地狱:在无间地狱四方,各有煻煨坑、尸粪泥、利刃原及剑叶林四个地狱。东南西北四方各有四个,一共十六个。同时在东南等各个角上各有一座铁柱山。
八寒地狱:八寒地狱处在雪山、冰川的环抱中,到处是狂风四起、暴雪纷飞。这里的众生,都是赤身露体遭受寒冻之苦。
八寒地狱有具疱地狱、疱裂地狱、紧牙地狱、阿啾啾地狱、矐矐婆地狱、裂如青莲花地狱、裂如红莲花地狱、裂如大莲花地狱。
孤独地狱:孤独地狱的处所没有固定性,痛苦也是变化不定。有的夹在山岩间,有的困在磐石内,还有的转生为人们日常使用的扫帚、地板、门、柱子等无情法形象,但也以识蕴感受痛苦。
饿鬼有隐住饿鬼和空游饿鬼。
隐住饿鬼:隐住饿鬼分外障饿鬼、内障饿鬼和特障饿鬼三种。
外障饿鬼在数百年中,连水的名称也没有听过,整日饥渴交迫,为寻找饮食四处游荡,结果却一无所获。
内障饿鬼嘴巴小得像针眼一样,本想开怀畅饮大海里的水,怎奈水却无法流进它们那细如马尾毛的咽喉,而且在喝水过程中,海水已被口中的毒气一扫而光。
在每一个特障饿鬼的庞大躯体上,都居住着成群的小饿鬼,这些小鬼不停地啖食着大鬼。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不定的疾苦。
空游饿鬼:空游饿鬼包括妖精、王鬼、死魔、厉鬼、鬼女、独角鬼等等。这些饿鬼始终处于提心吊胆、担惊受怕以及恍恍惚惚的错觉状态,经常居心不良,精勤于害他的恶业。他们死后多数立即堕入地狱。
旁生分海居旁生和散居旁生。
海居旁生,就是居住在大海里的动物。在散居旁生中,有的为人类所饲养,像牛、马、猪这些,它们要感受役使和屠宰的痛苦;没人饲养的野兽或鸟类,则要感受互相啖食或被捕杀的恐惧和痛苦,有些连吃口草都是胆战心惊,毫无自在。
旁生是我们看得到的,要对它们生慈悲心。不过我们从小到大肯定都杀了不少生命,也吃过各种动物的肉,对此要好好忏悔。否则,我们今天是人,但做人的时候造了这么多恶业,死后有没有把握不转生地狱、饿鬼、旁生?恐怕谁都没有把握。
以上是三恶趣的痛苦。
人类之苦分三大根本苦和八支分苦。
三大根本苦:苦苦、变苦、行苦。
苦苦就是苦加苦,前面的痛苦还没有结束,后面的痛苦又来了。比如,身体不好的时候,感情又受到伤害,里里外外出现各种压力。
变苦,上午还开心,下午就伤心了,快乐总是瞬息万变。
行苦,表面上我们正过得快乐,但享受的过程很可能成为造罪业的因,引来后世的痛苦,这叫行苦。
八支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不欲临苦。
这每一个苦我们都感受过无数次了。如果地狱的苦我们想不起来,但活到今天,这样那样的苦肯定受了不少。细的解释你们看看《前行》,应该会有感触。
非天就是阿修罗。非天的嫉妒心重,忍受不了天人的受用圆满,总是出兵与之争斗。
天人有死堕之苦。天人活着的时候应有尽有、快乐幸福,但死前七天会出现种种衰相,了知后世将转生何处。这里的七天相当于人间的七百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想想从前的快乐,再看看将来的悲惨境地,这种痛苦可想而知。
总之,在六道轮回中,不管你转生到哪一道都没有快乐,真正的快乐是解脱。
朗日塘巴尊者了解这一切,一辈子没有笑过。一次,侍者对上师说:“其他人都管上师叫黑脸朗日塘巴。”尊者说:“想到三界轮回的痛苦,怎么会有笑容?”
据说,有一天,一只老鼠悄悄地来偷尊者曼茶盘上的一颗松耳石,可怎么搬也搬不动,于是“吱吱”地唤来另一只老鼠,它们一推一拉,将“成果”搬走了。看到这幕情景,尊者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
除此之外,任何时候也没有现过笑脸。
4.因果不虚
因果不虚分三部分:所断之不善业、应行之善业、一切业的自性。
每一个众生都是以各自所积累的善恶业为因,转生到轮回的善趣恶趣当中的。实际上,轮回是由业力所生、由业果所成,上升善趣或下堕恶趣并没有其余作者,也不是由偶尔的因缘所生。为此,我们务必随时随地观察善不善的因果规律,悉心毕力止恶行善。
(1)所断之不善业
所断之不善业分四部分:身恶业、语恶业、意恶业及十不善业之果。
身恶业:杀生、邪淫、不与取。
语恶业: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
意恶业:贪心、害心、邪见。
十不善业之果: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
(2)应行之善业
我们了知十不善业的过患之后,要厉行断除,同时行持不杀、不盗等十种善业。
(3)一切业的自性
一切有情各自感受不可思议、千差万别的痛苦和快乐,都是来源于各自往昔所积累的恶业与善业。
不仅是一般有情,佛陀显现上也要感受果报;龙猛菩萨的圆寂,是因为以前割草时杀虫的业所致;目犍连被外道殴打致死,是以前对母亲不恭敬的行为所引起。可见,业网极其广大,没有谁能逃脱。
现在很多人不重视因果,这一点特别可怕。相信因果不虚的界限,应当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
弟子们问米拉日巴尊者:“您最初是金刚持还是一位佛菩萨的化身?”
尊者说:“你们认为我是金刚持,说明你们对我有信心,但对正法来说,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邪见了。
“为什么这么说?我最初依靠咒力降冰雹,造了滔天大罪,当时想肯定只有堕地狱而别无出路了,于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兢兢业业地修持正法,依靠密宗甚深的方便要诀,在相续中生起了殊胜的功德。
“如果你们能发自内心对因果深深诚信,像我那样刻苦精进,凡是有毅力的凡夫人都能做到,这样一来,你们相续中也会生起同样的功德,到那时,你们也可以称为是金刚持或佛菩萨的化身了。”
米拉日巴是藏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最了不起的上师,他的成就,就是从诚信因果而来的。
所以,我们要诚信因果,要以最大的悔心忏悔以前的罪业,认认真真地取舍善恶。虽然我们不能像出家人那样守护净戒,丝毫不染,但至少要断除十不善业,尽量守护好居士戒,以此圆满自己的人生。
5.依止上师
这一科判之前还有一章“解脱利益”,但内容不多,只是简单介绍了解脱和解脱的分类。
(1)依师之必要
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提过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我造就以及有胆有识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人,一个也没有。所以,佛法一定要由善知识开示,否则就很难通达其甚深意义。
如果连开车、做饭都要向老师学的话,修解脱道、求遍知佛果,就更需要善知识的引导了。
(2)依师之次第
依师之次第分三:
依止前先观察上师是非常重要的,至少五六年。国外有上师讲解说,一上来你不要急着去求法,先请他喝个茶、吃个饭,以朋友的方式了解他,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之后再决定是否依止。
但大多数的人不是这样。就像现在所谓“闪婚”,他们依止善知识也是“闪依”。遇到一个仁波切就求灌顶,这种方式太危险了。依止上师比找生意伙伴严格得多,所以在结上法缘之前,一定要详详细细地观察。
观察好了以后,接下来就是依止上师。依止时要如理如法,不能整天挑毛病、说过失,要尽量具足一个弟子所应该具备的各种条件,以三欢喜依止上师。
修学上师之意行
明确了怎样依止后,要通过依教奉行来受持上师的意趣。
《前行》里讲了三个故事,常啼菩萨依止法胜菩萨、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上师、米拉日巴尊者依止玛尔巴罗扎上师,这三个故事非常经典、也非常精彩,为我们后学者在依止上师方面,提供了真实而确切的教导。
不过有一点我要提醒:我们最好依止行为如法的上师,因为他的行为你能够理解,不容易生邪见。否则,大成就者另当别论,如果不是大成就者,行为上却各式各样的,可能开头你会喜欢,但最后一旦信心变成了邪见或仇恨,彼此都很可怜。
如果是真正的成就者,他怎么做,都有必要性在里面。有位上师开示说,“作为仁波切培训课程的一部分,他们应该去谈恋爱,然后这个女孩应拒绝他,因为那时他才会知道什么是苦。”他说自己二十岁时有过这么一次经历,“她给予了我非常珍贵的教导,我必须视她为使我觉醒的上师之一。”
在成就者那里,这些确实是修行的助缘,不是什么束缚,而且他们做起来,也很贴近世人的心理。
现在很多人不喜欢太保守的上师,像阿罗汉一样,只是坐着,什么都不说。他们不希望有距离。奥巴马逛市场吃这个、吃那个,民众一看,“啊,他跟我们一模一样,选他”。上师也一样,走下法座、贴近大家的时候,“啊,上师太慈悲了”,于是就有信心。
当然,这样的上师也要有修证。不然过段时间,自己真的变成那个样子,弟子们的清净心也很难维持,说不定再也看不惯上师了。
总之,我们依止上师是为了求法,不论上师显现为在家身份还是出家身份,我们都不要杂有太多的世间念头,应该以三欢喜依止上师,以期得到上师的慈悲、智慧以及不可思议的境界。
米拉日巴尊者提到玛尔巴罗扎名号时热泪盈眶,法王如意宝提到托嘎如意宝时也是泣不成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上师的智慧已经融入了他们的心。
所以,什么时候,上师的智慧和加持融入了自己的心,你就会知道,这是以世间任何东西都无法回报的,你的心里将充满感激。那时候,上师的任何行为,也都会成为增上你的信心和智慧之因。
这是依止上师部分。首先是观察上师,然后是依止上师,最后是修学上师的意行,这个过程要求我们用一生来完成。今天依止这个,明天依止那个,像新闻记者一样到处采访,这样“依止”下去,什么都得不到。
一定要如理如法、一心一意依止上师。
1、常有相续轮:是密法中的不共法语,指永恒不变之意。
2、《佛说八无暇有暇经》云:“汝已获人身,复得闻正法,爱护自身者,当除烦恼慢,若有闻正法,不能如说行,轮回八难中,备受诸辛苦,已舍无暇处,常求闻正法。”
3、《如意宝藏论》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
4、《如意宝藏论》云:“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
录自智悲佛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堪布索达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