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两天去堑北坦克兵 维修营在哪有知道的嘛

【转·长文慎入】(工业党教材)从过去的龙年看未来中国(附部分评论,随原帖更新) - 红龙骑士团的日志,人人网,红龙骑士团的公共主页
转自杜哈梅-Eifrig: 转自唐东炜: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与其他文明和国家不同,中国是唯一将炊具(鼎)作为最高权力象征的文明和国家,我们就是大吃货帝国,我们是真正代表人类幸福的文明。(mb)
【转·长文慎入】(工业党教材)从过去的龙年看未来中国(附部分评论,随原帖更新)
在刚刚过去的那个龙年里,中国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某种趋势,无论是经济指标还是科技成果,无论是军事装备还是工业设备,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高端产业,无论是国际贸易还是生活消费,方方面面都呈现出一种喷薄欲出的态势。从隐形飞机到航空母舰,从载人飞船到深海探测,各种成就和之最层出不穷,这些都不是孤立的数据,或者偶然的事件,而是隐含着某种必然性,似乎预兆着什么,从中又隐隐约约似乎能看到些什么。究竟是什么呢?中国常被网友们昵称为小白兔。从这个龙年中中的情况来看,表面上娇小可爱、人畜无害的小白兔,骨子其实是一头身材庞大、钢筋铁骨、牙尖爪利、蓄势待发的巨龙,并且这头巨龙的体量、筋骨和爪牙仍在不停地增长,带着令人胆寒的气息,正在陆地上、海洋里、天空中和太空外飞翔。
多少年来,各种关于中国崩溃的预言我们已经听得太多了,各种把中国讥讽成神奇国度的段子已经流传得够广了,各种抱怨各种谩骂各种负能量在网络上反复流传,却少见有人真正地好好看看我们的自己祖国,看看这个五千年不曾湮灭的文明,看看这个用千百万烈士的鲜血建立起来的共和国,看看这个用亿万先辈和今人的汗水浇灌的国家,看看这个生养我们的国度,看看这片无法离弃的土地,看看未来的中国到底会怎样。难道从过去到现在都是一片漆黑么,难道周围的现实之中只有悲哀和不堪么?不,绝不是这样。
  只要仔细去听、认真去看,就会发现,这里的人民并没有沉沦,这个国家正在走向兴盛,这片土地上充满着希望。从最深的海底到无垠的太空,到处都有龙的身影;从广阔的太空到浩淼的海洋,到处都能看到龙的航迹;在广袤的国土上,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工业化进程,为巨龙打造着强悍的身躯。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这条巨龙的飞腾了。沉睡的巨龙已经苏醒,中国龙不再是个传说,而是已经实实在在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我们的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让人震撼,我们所要做的是创造一个可以包容十几亿人口的工业体系,像这种疯狂的吸收各个产业然后白菜化正是某种不足的现象,我们所期待的是下一次工业革命)
支持这条巨龙腾飞是历史的传承、工业的力量、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智慧勤奋。历史的传承来自于我们这个历经五千年不曾湮灭的辉煌文明,也来自于我们曾经拥有过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国――秦帝国,大一统、向心力、组织化、自强不息等文明因子使我们得以从逆境中翻身,并以极高的速度实现了工业化。工业的力量不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物质层面上改造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生活,从高铁到网络、从汽车到手机,而且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改造着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文明,工业党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发出声音。国家的意志作为全体人民意愿的总和,集中了整个国家的力量去推动和引导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完成个体和私有资本所无法想象的巨大工业工程,比如高铁和航天。人民的智慧勤奋更是令中国不断强大的根本原因,人的因素原因是一切因素中最重要的。建设国家的不是那些喷吐各种言论的所谓知识分子和精英,而是那些默默无闻、辛勤奉献的劳动者,从建筑工人到飞机设计师,从铲车司机到航天员,是他们让高铁飞奔、航母远航,是他们让我们有房住、有车开,是他们让我们的生活一天一天变得更好。所以,这些人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或者换个角度说,是令巨龙飞翔的魔法师,是他们造就了今天的中国龙。
中国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回望巨龙腾飞的轨迹,不能忘记六十年前的1953年,那是中国的工业化元年,也是中国龙起飞的年份。从1953年开始,中国启动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从此走上了工业化的轨道。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建设的协议,中国由此获得了工业化所需的基础支持。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署,这标志着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中国从此结束了被侵略战争干扰和破坏的历史,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中专心和自主地建设国家了,这是中国得以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得以享受今天和平生活的根本原因。
  谨以此文纪念《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六十周年,向那些在抗美援朝中流血牺牲的所有战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如果英灵地下有知,希望本文能够告诉他们,他们付出的鲜血和生命是有意义的,当年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所保卫的那个国家正在变得日益强盛,后来者们没有辜负他们的牺牲,正在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伟大国家。
  在此一并向那些为我们的祖国贡献正能量的建设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正是因为他们的劳动,才使得今天的中国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是一个前途远大、拥有未来的国家,他们的汗水没有白流,他们的成果值得骄傲。同时希望能够以此告诉大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将会拥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景的角度去描绘现在的中国,涉及基础建设、清洁能源、政治外交、军事装备、设备制造、科技研究、产业竞争和航天探索等几个方面,介绍一些在刚刚过去的那个龙年里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并且以此为基础,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展望未来的中国。
(一)工业巨龙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经济危机的纷扰、世界末日的预言、政治版图的变幻、各种冲突的加剧,所有这一切都将被长久地保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然而,很多年以后,当我们再次提到2012年的时候,一定会说,那是一个龙年,因为这一年是属于中国的,是属于中华文明的。在这一年里,各种迹象表明,中华文明已经完成了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嬗变,工业化打造出了龙的钢筋铁骨和锋牙利爪,并且给了龙在天空翱翔、海底潜游和陆地飞奔的力量,中国龙不再是个传说,而是真实地出现在了世界上。
A.见龙在田
  这是一条工业的巨龙,各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均傲视各国,从钢铁、煤炭和水泥到手机、电脑和汽车,有些甚至已经了占据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从总体上看,中国已经成为一部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工业机器。即便是按照汇率计算,2012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也达到了美国的1.3倍。
(也就是说部分小电厂没统计在内?中国的发电量实际比这还要大?)
(确切的说,是中小电厂的都没算)
(还有工厂的配套电厂。一些大型工厂会有自己的配套电厂,或者是像我所从事的冶炼行业,也会有很大一部分余热发电。这部分电能并不计入总发电量&&而美国这部分电能是非常少的(工业规模和产业结构决定的),总体来说中国的余量更大)
(是的,很多大型钢厂比如宝钢武钢鞍钢都是热电联产的,像宝钢不光能供自己,还能供给周围的居民。。)
 不必对这个数字感到惊讶和怀疑,从电力指标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中国的发电量早已超过美国,而且其中大部分都被用于工业。中国的工业用电占总用电量的约73%,而美国的数字是26%。2011年,中国的工业用电量为3.463万亿千瓦时,美国是0.976万亿千瓦时,中国是美国3.55倍。从1992年到2012年,美国的工业用电量已经连续20年徘徊在1万亿千瓦时左右了,而在此期间中国的工业用电量则增加了大约6倍,达到2012年的3.606万亿千瓦时。
(还有原料也是,产业结构也是,也就是说中国工业只有被低估的可能,我们统计只统计规模以上和严重的透漏税)
(我看吧里有个吧友说到好,中国的税收是:底层的随便糊弄、中层的按规定办、高层的听中央调控。这比美国对于中低层复杂的税收要明确的多)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不但是工业大国,也一个实实在在的工业强国,不仅庞大,而且强大。这个强字表现在产业的广度和高度两个方面。在产业分布的广度方面,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能够自主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一切工业产品,可以满足民生、军事、基建和科研等一切领域的需要,中国产业界藉此赢得了独一无二的巨大范围经济效益,成为中国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进一步的产业升级所必须的基础和动力。在产业高度方面,中国的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方面也在不断攀升,全面占领中低端产业的同时,正在向高端产业发起冲击,在个别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奥黑09年的时候召集过一次大型跨国公司的总裁会议。他明确提出,希望与会者能对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有所贡献。结果乔布斯很直白的说,这不太可能,如果回流的话,成本太高了,没法向董事会交代。实在拗不过奥黑,乔布斯就迁了一个很小的质量监督之类的部门回来了账。。。)
很多人指摘中国的工业不够强,算不上强国。其实,这种说法所指的无非是中国和少数几个世界最强工业国相比、在少数几个顶尖行业中尚存在差距。综合来看,中国作为一个能靠自己的力量建造全球最快的高速铁路和机车的国家、一个能独立建立载人空间站和完成深空探测的国家、一个能自力更生打造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的国家、一个能自主设计和制造中央处理器和超级计算机的国家,是当得起工业强国这个称号的。目前中国所欠缺的,是还没有做到全方位的最强,而这将是中国龙的下一个目标,到那时,中国将不仅是最大的工业国,而且同时成为最强的工业国。
  其中的关键在于&工业&二字,正如古代世界里农业(包括畜牧业)是国家的基础,现代社会中工业才是立国的根本,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是以第二产业的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所以工业GDP而非全部GDP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最佳指标。从化肥、农药和育种到灌溉、收割和加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是全方位的。没有工业支持的农业只能在低水平上维持,比如今日的印度,工业GDP仅略高于农业,占GDP的18%,虽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三,却不仍能摆脱饥荒的阴影,相当比例的人每天只能吃一顿饭。
(有一种说法:&累不死的&中国人惯坏了世界所有的人,发达国家享受中国提供的高品质生活,欠发达资源国家享受中国原材料进口的轻松赚钱节奏,无资源不发达国家吃着中国的救济粮。这尼玛中国完了世界不乱套了?)
(国家在基础学科方面的政策性加强是睿智且必须的。比如特种钢材特种陶瓷和纳米材料为首的材料学,数论担纲的基础数学,这些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生产控制等的基础。)
没有工业支撑的GDP是虚弱的,正如百多年前的中国,靠农业产量撑出来的GDP虽然数字庞大,却到底挡不住工业化国家的进攻,从割地赔款走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同样,没有工业支持的第三产业也是空虚和脆弱的,脱离实体经济支持的虚拟经济表面上虽然风光无限,无论GDP的数字多么好看,最终只会在危机中破产,姑且不论冰岛、希腊、塞浦路斯这些小国,即便是当今世界的第一强国――美国――也不能幸免。现在美国的工业GDP所占比例已经下降到了19%,在十大经济体中仅仅是略高于印度,而其第三产业占据GDP的80%,但是这辉煌的数字反而让美国深陷经济危机的泥沼,以至于喊出了让制造业回归美国的口号。相比之下,现在中国的GDP虽然刚刚超过日本、排在美国之后,但其中47%是由工业贡献的,代表着实实在在的国家实力,和金融泡沫不同,是戳不破、打不垮的。
当然,可能还有人会说,中国的人均数字还是很低,算不上强国。确实,目前中国的人均工业GDP只有美国的45%,单独拿出一个人比较的话我们还算不上强。幸运的是,我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竞争的。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我们的种种人均虽然不多,但聚集起来却可以成为巨大的力量,让我们能做到很多人均更高的国家所望尘莫及的事情,比如搞出两弹一星,比如从利比亚撤侨,从而让我们每个人能享受到超越人均水平的国防安全和公民权利。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一再表明,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我们才是一个强国,才能生存下来并且有效地保护和发展自己,否则只是一盘散沙,只能任人宰割,分裂和单干是没有出路的。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也只有团结成一个整体,把整个国家搞好,最终把人均提高到傲视环球,同时成为总体强国和人均强国,那才是中华文明的真正复兴。
【主页君语:内事看均值,国关看总量】
要达成这个目标,中国还必须在工业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今日的中国虽然已经称得上是工业大国和工业强国,但尚有一半国民没有进入工业循环、还有很多高精尖的工业产品不能制造,全国范围的交通网、通信网、能源网还没有全部完成,很多人均指标还不高&&,前面的道路还很长,中国龙的腾飞才刚刚开始。即便如此,从2012年中发生在中国身上的几个小小片段来看,从国家到个人,从国际到国内,中国已经脱胎换骨,不再是过去的那个中国了,必须重新审视、全面观察和认真看待,而不是停留在过去的眼光和心态当中,才能把握这头巨龙的现在和未来。
B.工业中国
  从传统上,我们中国人总是以农业国自居,把农业当成根本,总爱说我们有几亿农民。不过,从2012年起,我们的观念必须开始转变了,因为中国已经开始成为工业国了,工业给中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便是:城镇化率超过50%。
这是中国继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事件,意味着中国的工业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中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上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发展城市靠的是工业,通过进城打工的形式把农业人口吸入城市,把农民变成工人,把农业人口转变成工业人口。和某些发展中大国不同,中国的城镇化人口是切切实实的工业化人口,不是聚集在贫民窟中的、脱离工业化的、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目前中国已经拥有6.9亿的城镇人口,而且是工业化人口,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业化人口集团,超过了全部八个主要工业国家城镇人口的总和,即G8集团――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的城镇人口之和,这既是中国工业化的成果,也是中国工业化的动力,更是中国在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资本,任何国家、任何集团在与中国打交道时,都不得不考虑这个数字背后所代表的含义。
  当然,目前还有约两亿城镇人口仍然是农民工,面临着户籍、养老和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相信这些都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深而逐步解决。因为随着工业的扩大,会需要更多的人口加入城镇,于此同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减少,另外,随着工业化从沿海发达地区逐步向内地辐射,更多的人可以在本乡找到工作,于是城市也必须向这些人提供更多的接纳和回报,才能把他们吸引过来工作,并最终平等地成为市民。中国开始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和户籍制度改革试点都表明了这一点。
(我国貌似没有像印度或者巴西这种发展中国家那么大型的贫民窟,而且在我国还有一些很奇特的现象,高档住宅区和破旧的楼房穿插分布,比如一片高档住宅区很可能旁边就是破旧的贫民区甚至棚户区,有时在一些比较低档的小区也能看到住户的豪车。在同一个社区里面,可能会有亿万富翁也可能会有小白领甚至还会有普通打工者,有的人开着车拿着很高档的电子用品但是却住不起好房子)
今日中国社会的另外一项显著变化就是汽车的普及,从中心城市到偏远小镇,汽车正在进入千家万户,堵车开始成为常见的烦恼。
中国的汽车社会不是买来的,是造出来的。2012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和销量都突破了1900万辆,不仅产量超越美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而且连续刷新着单一国家汽车产销量的世界记录。全年中国汽车产量为1927万辆,占全世界总产量的23%,几乎相当于第二名美国(1033万辆)和第三名日本(994万辆)的总和。中国的汽车出口也是连创新高,2012年中国汽车的整车出口超过100万辆,同比增长约30%,其中奇瑞和吉利均超过10万辆,出口的主要车型为轿车和货车,所占比重分别为45%和28%。汽车不仅是工业社会的标志,也是最能反映工业化水准的工业品,其涉及的产业链之长之广,覆盖了从冶金、机械直到电子和软件的几乎所有工业部门。中国进入汽车社会不单意味着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意味着这个工业体系的提升和进步。
 工业化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种种变化,也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版图,中国制造不但改变了中国,也正在改变着世界。回首近年的世界经济,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各种经济指标都在不停地向上攀升,一项接着一项,从第N到第二、第一,再到超过第二到第N的总和,有的甚至超过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比较的目光从仰视逐渐变成平视,再变成俯视,有的甚至成了无视,而我们比较的对象,也从中国和那些国家慢慢变成中国和那几个国家,再成为中国和某个国家,有的甚至成了中国和其他所有国家。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目标就这样被一个个踩到了脚下。2012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
中国的对外贸易是用工业制造力撑起来的,不仅有数量,而且有质量,绝非简单的血汗工厂,也不是靠卖资源和搞三来一补。在中国的出口货物中,服装、鞋帽、家具、玩具等工业品的比例只有17%,机械、电子、汽车、仪器等中高档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例超过51%,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机械出口国,美国第二,德国第三。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名单中包括飞机和卫星,在个别的高新技术领域,中国甚至对美国实行了用途限制和出口限制。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的工业化和产业进步。
(注意是&个别行业&,中国有不少方面科技超美了,尤其是大型重工业设备这一块,还有清洁能源和可承受超高电压的超大型电力运输线(只有中国有技术,而且中国已普及了),都让美国望尘莫及【主页君表示看到这四个字的瞬间泪流满面】。美国主要强大在电子、军工业。)
(关于电力行业这一点上,本人现在正在一家做二次电力设备的公司,由于这些设备比如超高压运输线,和电能质量设备上面,中国让世界其他国家望尘莫及,因为国情不同,中国能源较多的地区与电能消耗较强的地区不重合,所以面临的问题都是其他国家永远碰不到的。所以强,是逼出来的。这一点,前段时间工程部的经理和我们科普过这个问题,就电网这一点,美国的电厂分布平均,用电量较为平均,碰不到很多传输问题,俄罗斯的电网与中国有相近之处,但比中国的电网面积不在一个档次上。其他有工业实力的国家,都国土面积较小,永远想不到西电东输这种玄幻的问题。然后再这个基础上,电力设备制造商内部残酷的市场竞争,让各种科技手段不断攀升,20年前,经理刚刚作为一个电力专业的高材生从大学中走出来的时候,很多设备都是什么通用电气,西门子,现在国货已经开始反攻国际市场了。发电厂用的,基本都是国货,这就是工业水平的发展。但是反过来,比如1000KV的输电线,是其他国家不用去想的,因为这是电力系统内部为了垄断而做出的技术手段和现实条件所带来的必然。并不一定是某些国家没这个水平。)
(还好吧,我家小妹毕业后考到了科技部门,工作两年后国家荣誉感暴增,已经有天下群雄尽是渣渣的气魄了&&)
在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工业大国、贸易大国的同时,作为其组成部分的中国企业也在世界的经济版图上占有了自己的位置。继GDP总量超过日本之后,2012年,中国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占据的份额超过了日本,上升到第二的位置。
和美国、日本的下降曲线不同,中国的500强企业数量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着明显的上升势头,并且有逐渐加速的趋势。这同样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说明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些中国公司中,除了传统的资源类、能源类和金融类企业,还包括钢铁、船舶、电信、化工等重工业和高科技企业,有以华为和大唐为代表的电信企业,有以武钢、中国建材、中国机械、中船重工和中国化工等为代表的传统重工业企业,还有以吉利和沙钢为代表的民营企业。
有人说,中国的这些企业不过是凭借垄断地位或者国家补贴做大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话不对,恰恰相反,它们都是在残酷竞争成长起来的,如果出现了任何垄断的苗头,国家都会通过拆分和重组加以打破,重新形成竞争格局,电信行业有移动、联通和电信,石油行业有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银行业有工农建中四大银行,钢铁业就更多了,单是500强中就有宝钢、河北钢铁、首钢、武钢、沙钢和鞍钢六家。那些500强中的外国企业反而往往是本国本行业内的垄断者,比如印度的塔塔集团。除了国内的竞争,有些中国企业还面临着极其激烈的国际竞争,比如在个人电脑领域,市场环境接近于经济学中的完全自由竞争,国际国内存在着不计其数的厂家和品牌,其竞争的激烈程度用残酷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联想电脑的例子充分说明了中国企业具有怎样的竞争力,这不但是在市场中真刀真枪杀出来的,而且是在外国政府的歧视性采购政策之下做到的,因而显得更加难能可贵。类似的遭遇同样发生在了中国的太阳能企业和华为等电信企业身上。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上升和产业的升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将会更多地遇到类似的情况。这是必然的,因为中国不会满足于被那些发达国家安排好的产业位置,中国人也不可能永远只靠做衬衫去换飞机,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就必须自己制造更高级的产品,这必然对那些发达国家的产业构成竞争,也就必然会面对来自他们的种种压力。过去他们乐意接受我们的产品,是因为那些都是脏活苦活累活,他们自己只需要轻松的干一点点高级工作,便可以换来这些产品,悠闲之余还可以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批判我们破坏自然环境、劳工条件恶劣。现在我们也可以制造出和他们一样的东西了,甚至更好更便宜,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怎么能高兴呢,怎么能容忍呢,明里暗里的排挤和打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中国的工业发展到目前的阶段,这个坎是必须要面对的,从世界500强名单的逐年变化和联想电脑的例子来看,这个坎也是会被迈过去的。
(这个必须顶 很多人说中国国企垄断 实际上 政府让国企进行了充分的竞争 就拿石油企业来说 我所在的陕北 延长油矿管理局是世界500强油企 是国企 但他对中石油 中石化有着天然的敌视态度 极度害怕这两巨头 加速提升自己的技术 竞争力快速的提升了)
 C.见微知著
  工业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除了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在个人层面,工业化也为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切实的变化。对每一个普通中国人而言,姑且不论衣食住行上的巨大变化,原先不敢奢望的出国旅游,如今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昔日遥不可及的出国,如今成了普通百姓家的寻常活动,从表面上看,这是因为大家兜里有钱了。但钱又是怎么来的呢,不是地里长出来的,也不是银行印出来的,而是工业造出来的,工业越先进越发达,工业品就越多越好越便宜,相对而言老百姓兜里的钱就多起来了,才会有余钱去旅游。
  在国内游方面,2012年中国达到2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其中自驾游14.2亿人次;国内旅游花费2.2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几乎占到了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一成。枯燥的数字背后,反映出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收入,以及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手段。在中秋和国庆形成的超级黄金周里,国内游客超过4亿人次,庞大的自驾游队伍让高速公路陷入了瘫痪。如果还有人怀疑普通的中国人是否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获得了收益,看看这庞大的旅游人群,看看高速公路上拥挤的车流,就知道了。
  其实,与其说是钱多了,不如说是相同时间挣来的钱能买到的东西多了。三十年前一个普通家庭可能需要攒一年或更长的时间的钱,才能买一辆自行车,换到现在,则差不多可以买下一辆普通小轿车。这体现出中国工业能力的长足进步:花费原本只能造一辆自行车的劳动量,现在的中国可以造出一辆小轿车。从老百姓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原来只能挣出自行车的钱,现在则可以挣出小轿车的钱,钱就是这么多起来的。所以,中国人才能进入汽车社会,也才变得有能力出国旅游了。
(话不能说的这么绝对,无限资源例如汽车等因为工业发现而变越来越廉价,同时带动其他有限资源例如土地等的飙升。对大多数人来说房屋是必需品,汽车是消费品,大家对房地产的价格更加敏感,给人造成自己得到的利益越来越少的感觉,这就是矛盾所在,不能一概而论)
工业化给中国带来的另一项成就表现为奥运奖牌。不必觉得奇怪,现代奥运会本质上是一场工业的比赛,不但是工业化程度的比拼,更是工业水平高度的比拼。
不信的话,不妨看看历届的奥运奖牌榜。2012的伦敦奥运会,奖牌榜前十名依次是: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意大利,从最近三届看,尽管名次有升降,但这十个国家的名单始终没有变化。公认的工业强国恰好占据了奥运奖牌榜的前十位,既无遗漏也无多余,而世界十大经济体中的印度和巴西没有入围,这绝非巧合,而是因为工业化质量决定了奥运奖牌的多寡。
  工业能力通过几个不同的方面转化成奥运奖牌。首先,工业对奥运的直接支持表现在竞技器材和技术上,即便不论高科技的场地、装备和科学分析诊断技术对提高运动成绩的意义,如果没有相当的工业基础,缺乏基本的项目器材,就无法开展训练,遑论参赛和夺牌,特别是诸如自行车、赛艇、射击等,体操、跳水、击剑也不例外,最简单的跑步也需要塑胶跑道、起跑器等器材。其次,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可以对体育提供高强度的资金支持,还可以通过工业体系――交通系统、通讯网络――支撑起高度发达的商业化、职业化体育,比如广告、赞助、职业联赛等第三产业,从而拉升竞技水平,所有这些没有发达工业的国家是玩不起的。最后,发达的工业使得少量人口就能生产出足够的产品,从而产生大量可以脱离直接生产的剩余人口,再从中挑选有天赋的参与竞技体育,剩余人口的基数越大,选出天才运动员的机会也就越大,再辅以良好的设备和训练,获得的奖牌就会更多。那些没有工业的、工业规模不够大的和工业水平不够高的国家,只能寄希望于个别的项目,无法全面参与奥运竞赛。
  所以,一个国家参与奥运项目的多寡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全面程度。比如具备全面工业能力的三个国家:中、美、俄,恰好也是参赛项目最多的国家,次级工业强国的参赛项目相对较少,工业小国、工业弱国就只能在参与一两个小项。再看各国奥运代表团的规模,也是基本上和工业规模成正比。可见奥运会是一面镜子,比赛和奖牌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中国的奥运奖牌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其说是参赛者的运动成绩,不如说是国家工业化的水平。
(这个从宏观统计上真能联系起来&&从全民体质到运动量、营养补充、基础建设、社区服务、培养体系等各方面,都跟这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有关。所以有人说奥运会是争个面子,绝对是瞎说&&)
(工业化会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体国民的饮食质量。从中国人均的蛋白质摄入量就可以明确的看出来。像印度在奥运会上施展不开,就是因为它工业不行,从而造成农业生产不行,进而是饮食结构差。蛋白质摄入量和摄入人群总量直接决定了奥运会上的竞争力。)
 D.前世今生
  那么,可能有人不禁要问,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为此,我们必须从中华文明的源头说起。
  中华文明作为迄今世界上唯一生存下来的原生文明,历经五千年薪火相继,从部落联盟直到中央帝国,始终不变的是基于农业的生存方式。开疆拓土是为了获得耕种的土地,兴建水利是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抵抗游牧是为了保卫收获的果实,国家制度是为了维护耕种的秩序,手工业也是作为农业的配套产业而存在的。毫无疑问,在这方面中华文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建立了人口众多、国土广大、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政治稳定的统一国家,内乱后能自我重建、分裂后能重新统一、异族入侵后能再次复国,自诞生之日起传承不绝。
  然而,在遥远的西方,从15世纪开始,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开始在地中海地区萌发。到17世纪,这种文明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废墟上获得了新生,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工业,有别于以往的手工业,这是一种基于机器制造的工业。工业在其诞生后的短短百多年时间里,就创造出了比过去一切时代的总和还要多的财富,并从那时起开始席卷全球。然后,对于其它地方的人来说,那些率先实现工业化的人们带来的,却是征服、奴役、掠夺乃至毁灭,包括中国。
 历史上工业的萌芽也曾在中国一再出现,甚至一度可以大规模地制造具备互换性的工业品&&秦弩机,但却总是一闪而过,没能持续发展下去。当西方工业文明兴起的时候,中国也是从一开始与之有了接触,从红衣大炮到自鸣钟,人员往来和技术交流始终存在。有人说那时的中国是闭关锁国的,其实闭锁的不是物质,而是心灵。中华文明没有看到工业中隐藏的无穷力量,满足于以农业为基础的生存,拒绝了尚在幼年期的机器工业,以为那不过是些奇技淫巧而已,错过了把学习吸收工业的最佳时机。后来,当中华文明再次遇到和已经发展成熟了的工业文明时,才猛然发现,自己面临的是灭顶之灾。此时历史已经进入了19世纪。
1840年,一个对中华文明来说屈辱的年份,最大的农业国败给了最大的工业国,从那年开始,在接下来的一百年中,中国的每一页史书上都写着割地赔款和丧权辱国。同样也是从那时开始,中国人走上了艰难曲折的工业化之路。然而,从满清到民国,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一直在内忧外患之中蹒跚不前。起初中国人对自己的文明还有些自信,认为无非是器物不如西方,中体西用即可,于是搞起了洋务运动,派留学、办工厂、买舰队、练新军,也攒了些家底,隐隐地有了些新气象,号称同治中兴,但没过多久,先是输掉了马尾海战,接着更是在甲午战争中输了个彻底。从失败走向失败,从输给老牌列强到输给新兴邻国,于是中国人彻底丧失了自信,觉得这一定是制度问题,于是开始了变更制度的探索,从保皇、立宪直到革命,最后把两千多年的帝制干脆利落地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换成了共和制。
 可是制度的更替并未带来预想中的奇效,皇帝走了,议会和选举来了,中国却仍然一步步向下沉沦,明明是一战的战胜国,却还是要被割地被殖民。这回中国人连自己的文化也不再自信了,孔家店要打倒,要全盘西化。制度层面的革新尝试也在持续,既然满清换成北洋还是不见起色,那就继续打倒,换成国民政府。但中国的情况并没有太多的好转,好不容易发展了一点工业,也号称&黄金十年&,却被日本的入侵轻易击得粉碎,之后是山河沦陷、生灵涂炭,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境遇。才有了&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这是中华民族不屈的怒吼,同时却也是无奈的宣言。正是因为没有工业,我们才不得不用血肉之躯去抵挡那些被钢铁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
从那时起,从中华文明沦落到最低谷的那一刻起,我们痛定思痛,艰难而顽强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用最原始的方法开始造枪、造炮、造子弹、造炸药、造地雷,直到赶走了侵略者。紧接着,为了决定中国的未来,两个政党、两种道路、两种前途在中华大地上展开了殊死的决战,最终,主张依附买办的去了小岛,主张自主自强的赢得了政权。之后,靠着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机智和牺牲,抗美援朝的胜利为中国从苏联赢得了工业的种子。以此为发端,中国开始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前进,其间虽然不乏挫折,前进的脚步却始终没有停止过。三十年过去,从无到有,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完整而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是中国的立国之本。
  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带着这笔来之不易的宝贵而微薄的本钱,中国毅然投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循环,在巨大的技术差距、国际资本的庞大洪流和反覆的政治态度中挣扎求生,各种崩溃的预言不绝于耳。但是,奇迹般地,中国没有崩溃,中国的工业没有崩溃,不仅没有崩溃,而且在世界产业大循环中不断壮大和攀升,无底洞般地吸收各种原料、资本、产业和技术,成为了世界工厂。
工业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是深刻而全面的,其中包括数千年来作为中国立国之本的农业。今日的中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或者不如说已经是工业生产的一部分了,从育种、耕地、播种、收割到深加工,其间使用的农药、化肥、农膜和灌溉体系,无处不是高度依赖现代工业的成果,包括化工、机械、能源、交通、水利、生物乃至卫星技术。所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农业生产也逐渐从个体农业、小农生产转化为机械农业、大农业生产,粮食和各种作物的产量节节攀升,这首先要归功于工业的进步。
相比之下,我们南边那个人口和中国相当的大国,耕地面积是中国的1.4倍,粮食总产量却只有中国的42%,单位亩产只达到中国的三成,其根本原因来自于两国在工业上的差距。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的工业总产值是中国的17%,按汇率计算则只有9%,这种差距不是靠发展第三产业、让各产业在GPD里的百分比接近于发达国家可以解决的。发达国家的标志是工业总量,不是第三产业的比例。 (三哥躺枪)
回首中国的工业之路,如果说新中国的第一个三十年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建立了工业基础,完成了初步工业化;那么,后三十年则解决了大和全的问题,把一半的人口带入了工业化,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具备了强大的产能,并且达到了相当的科技水平,使中国成为工业大国和工业强国。展望未来,中国将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让工业更高更强,一方面要把全部中国人口带入工业化,另一方面要在各个产业和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不但在总体上成为最强的工业国,而且要把人均也提升至世界中上甚至更高的水平。在此基础上,中国也将会在科学领域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一阶段可能会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
  由此我们看到,无论政治斗争风云变幻,无论是求生还是求强,工业化的问题从始至终贯穿了全部的中国近现代史,而且将会延续到可以预见的未来。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从农业国到初级工业国,再到工业大国,直至工业强国,中国已经走完了前面两步,现在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看待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脱离工业发展这条脉络,就无法准确理解和把握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在中国身上和周边的一切。
  下面,不妨让我们从刚刚过去的龙年里撷取几个片段,看看工业到底给中国带来了那些变化,看看现在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看看中国的未来终究会走向何方。
(每个阶段三十年 百年工业啊)
(二)龙筋铁骨
  不妨让我们把注视中国的目光稍微拉远一些,从太空中注视这片土地,我们将会看到,高低起伏的大地被纵横交错的山岭和河流分割得支离破碎,大自然在赐予我们生存空间的同时,也给我们的通行留下了不小的难题。自古以来,为了能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我们的祖先从未放弃克服自然的障碍的努力,从秦直道、灵渠直到京杭大运河,一直追求着在大地上自由通行的梦想。
  如今,借助工业的力量,这个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中国的土地上正在展开人类世上最壮观的基建工程,其中包括铁路、公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城市铁路,形成了一张巨大的交通网络,克服一切自然障碍、跨越所有沟壑天堑,把广袤国土上巨量的人口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上面运行着世界最大规模的人流和物流,无论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政治、军事等方面看,产生的作用都是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为过的。不仅如此,中国大地上还正在建设着规模空前庞大的能源网和通讯网,和交通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巨龙的筋骨、血脉和经络,是巨龙腾飞的基础。
(嗯,从现在物流的送货速度就能看出来,所以网购才能繁荣起来,基建才是基础)
(所以电子购物的辉煌在其他国家很难全面复制,我昨晚在京东定的手机,今天早上8:30就送到!物流真牛逼!)
(基础建设可以带动经济可以延伸经济圈可以发展加工业,等等,要致富先修路没错)
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庞大的工业产能为规模空前的基础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机械,例如产品占世界一半的钢铁;与此同时,工业能力的提高使得基建设施的水平也随之提高,例如高铁的铺设;另一方面,良好的基建设施使得人员、物资和能源可以更好的在全国范围内调配和流动,反过来提高了工业的运行效率,例如北煤南运;此外,基建的需求也会反过来推动产业升级,向工业要求更好的施工机械、更多的能源供应等等,例如核电站的建设。于是中国的基建和工业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系统,高水平的工业成就了高水平的基建,高水平的基建带动高水平的工业,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滚雪球般的共同高速发展,这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将持续下去。
 A.天堑通途
  交通线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对政治版图、国民生活、军事部署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都无需多言。中国作为一个山多水多、地形复杂的国家,交通一直是十分困难的,蜀道难、进藏难,各种天堑把国土分隔得支离破碎,国土整治一直是历朝历代中国政府试图解决的重要问题。秦始皇修直道、灵渠,前者支持了抵御匈奴的战争,后者则将岭南地区收入版图;京杭大运河前后修了一千多年,成为了明清两朝的经济命脉。农业时代的人们只能尽量利用天然河流开辟运河进行交通,修建道路和桥梁的承载能力很低,对地形的克服作用十分有限,遇到较大的山谷、河流等就只能望洋兴叹了。而工业化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在钢铁的力量目前,大江大河、崇山峻岭和沟壑深谷都不再是障碍,穿山洞、架桥梁,现代工业把天堑变成通途。
(直道,咸阳连通九原郡的道路,与地球经度线几乎平行;驰道,咸阳为起点,连通天下和郡的道路。都是存在的。可以百度一下。)
先说铁路。新中国在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拼尽全力修建了全国性的铁路网,为日后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中国暂时放缓了铁路建设。最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工业的逐渐成长,工业开始反哺铁路,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和以前不同的是,这次不仅是简单的里程加长,而且是地域扩张、速度跨越和运量增长三者的结合。2012年,中国铁路的运营里程达到9.8万公里,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达到50%以上,其中高铁的里程和速度更是傲视全球。
日,哈大高铁按计划实行夏季运行图,时速达到300公里/小时,令之前曾出现的关于其路基不合格的谣言不攻自破。
(表示学铁路工程的有话说,在高速铁路和铁路电气化这方面我们国家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我们说第一他们也必须要翘起大拇指说我们是第一...)
(其实最该感谢刘志军!要不是他用各种手段帮铁道部坑投资骗技术,中国会有今天? 我觉得刘志军是一代枭雄,他为了铁道部把坏事都扛到了自己的头上,我打心里佩服他!!!!&【当贪官当出一堆粉丝的世界奇闻=_=|||】)
谈起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铁,里程的增长是有目共睹的,容易被忽略的是通车地域的扩展。铁路的意义不仅在其长度,更重要的是其连接性、覆盖性。一条铁路可以看作一条把不同地区连接成一个整体的纽带,纵横交错的铁路网把各个地方组成为一个完整国家。中国的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很多高原、高寒、沙漠、深山的偏远地区,能在这些地区建立铁路,甚至是高速铁路,除了促进经济发展,铁路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比如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通车,意义大于形式,毕竟是通了,有不合适的还可以改,前辈有一条命一公里建设祖国的热情,我们就应该有寸土寸金建设祖国的觉悟。花钱多不是问题,问题是该不该花。青藏铁路,那是花多少钱都值得修的铁路。)
 在经济发达地区,铁路更是工业和经济的倍增器,京广高铁的作用更无须赘言。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高铁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除了铁轨铺设和机车制造水平的提高,还包括各种测试设备和通讯装备的研制和升级,以及桥梁、隧道和路基的建设技术升级,如京广高铁线上的黄河大桥,还有高寒、冻土地区的路基维护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带动中国产业升级的动力,其成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显示出来。
2012年,随着哈大和京广两条高速铁路的相继开通,中国高铁的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高铁总里程到9356公里,位居世界首位。但对中国的高铁网络来说,这才仅仅是个开始。未来的中国将拥有更庞大更完整的铁路网。不仅如此,中国的铁路网除了更长、更广和更快,还将向重载方向发展,重载机车不但运量大,而且更节能环保、运输效率更高。以大秦线为例,其全长不过653公里,年运载量却超过4亿吨,几乎等于波兰全国两万多公里铁路的运量。2012年,大秦线运煤3.9亿吨,高峰时一天的运量是133万多吨,相当于给全国每人每天运去1公斤煤,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工业血管。中国现阶段正出于工业发展的爬坡阶段,需要巨量的交通运输支持,发展重载铁路对维持工业运转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再说公路。&要想富,先修路&是一条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也是深入每个中国人内心的认识,所以在具备了必要的工业基础之后,中国开始了狂飙突进的道路工程建设,前后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一张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出现在了中华大地上。特别是高速公路,其规模之庞大、进展之迅速都是令人咋舌的。
2012年,中国全年建成等级公路8.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万公里,这是极其惊人的一组数字。相比之下,德国是世界第三的的高速公路大国,其高速公路全部加起来也不过1.2万公里。换句话说,在高速公路方面,现在中国的工业能力已经达到了这样的一个高度,差不多可以每年重造一个德国。再看我们身边的韩国,其全部铺设路面的公路里程是8.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千多公里。也就是说,中国完全可以每年重新打造出一个韩国的全部公路,包括高速公路,还绰绰有余。现在的中国就是在以这种速度改造着自己的国土。
如果从空中俯瞰这张网络,我们会发现每一根线条都无视一切地理障碍,穿山越水、跨谷填壑,顽强地向每一寸国土延伸着,把亿万国民联系在一起。看到这些令人惊叹的工程,不禁令人感叹工业的力量,不仅把古人咏叹的天堑变成了通途,而且创造出了新的地理奇观。
(想起司马迁描写秦直道的话:&堑山堙谷&)
如今的矮寨大桥已经称为了极限运动爱好者的新乐园。日,在首届湖南湘西矮寨大桥国际低空跳伞节上,来自中国、加拿大、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的41名低空跳伞运动高手,在这座大桥上为人们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空中芭蕾。
(材料和技术...我土木工程老师告诉我这桥属于逆天的存在......)
(我当时就在想,这玩意怎么可能存在呢,高差无所谓,你看那悬索,还有桥面板,1000多米的预应力钢筋砼,怎么做到的?后来才知道有了碳纤维)
除了陆地上大桥,还有正在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它横跨在伶仃洋之上,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全长50公里,为避免影响航道,其中有6公采用沉管技术建成海底隧道,并采用钢管围堰技术在海中修建两个人工岛,用来完成桥梁和隧道之间的转接。大桥预计于2016年前后完工,届时它将取代原来排名世界第一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成为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至于跨越河流的大桥就更多了。
(跨台海的话,还是海底隧道吧,找内线把东端出口选址的地买下,盖上厂房,就可以秘密施工了。挖完拉一票99坦克出来,举行竣工庆典。)
值得指出的是,所有这些建设成就全都是靠中国人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取得的,我们建成的不仅仅是道路和桥梁,而且从中获得了更为宝贵的工程技术和能力,每一项第一、每一项突破的背后都凝聚着施工者的智慧和汗水。和看得见、摸得着的道路相比,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技术才是我们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正财富。
(恩恩,现在中国在高原、冻土、沙漠、山区等恶劣条件修铁路的经验完全齐全了,只要其他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修建铁路!)
谈起中国的铁路网和公路网,可能会有人说,我们的人均水平还如何如何之低,这么说当然是不错的,但却陷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在考察铁路和公路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用长度除以人口,还需要考虑其运行速度、宽度(铁路的复线,公路的车道数)、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率,这些方面中国都拥有很大的后发优势,不是平均数字可以表现的。还有,评价交通体系的时候,里程和人口之间不应是简单地作除法,而应该考虑被纳入交通体系的人口数量和物资流量。
一个是100公里的道路连接两个100人的村子,另一个是1000公里的道路连接两个10万人的城市,前者的人均道路是1公里,后者则是0.01公里,只有前者的百分之一,但显然后面这条道路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前者的。所以,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使得同样里程的铁路和公路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比如中国的铁路以占世界6%的里程完成了25%的运输量。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就不用修路了,恰恰相反,中国的路还将继续延伸,如果有朝一日中国连人均里程都赶上了世界水平,巨量的交通路网和巨量的人口叠加在一起,那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曾经郑州修建三环时,有人骂,一个小破郑州修那么宽的路干嘛,浪费!现在三环要全程架高架,又有人骂,当初干嘛去了,怎么不提前规划好!)
除了全国规模的铁路网和公路网,中国的城市交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表现在城市轨道交通的逐渐普及。曾几何时,全中国仅北京拥有两条地铁,而现在内地已有十余个城市开通了地铁或轻轨,这些城市有平原城市,也有山城和水城,轨道交通不仅在平地上展开,还穿越江河和山丘,克服一切地理阻碍,构建出更通畅的城市交通网。
2012年11月,武汉的第二条穿江地铁隧道开挖。目前南京地铁的穿江工程也正在建设中,穿江隧道已于日贯通,预计将于2014年6月建成通车,其最深处在长江下58米、全长3600米,超过了武汉地铁,为国内掘进距离最长、埋深最深、直径最大的单洞双线地铁穿江隧道。此外,截至到2013年2月,南昌市轨道交通1号线的穿江隧道已掘进280米。所有这些穿江隧道表明,在桥梁之外,中国又掌握了一种通过江河的手段,未来隧道将与大桥、渡轮一起构成跨过江河的立体交通。
重庆单轨为复杂地形城市的交通开辟了先例,未来可以应用在更多的山区城市中。单轨城铁、穿江地铁和已有的地上地下轨道交通加在一起,说明中国拥有了全面的、立体的城市轨道交通手段,山地和江河不再构成障碍,未来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了。
(重庆轻轨是在平西王到来之前就已经规划,并且二号线早通了。与平西王关系不大,如果有的话也是一号三号六号的建设速度提高吧。)
012年,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大都市的轨道交通也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线路里程继续增加的同时,客运量也各创新高,至2013年3月,两市的地铁客运量分别突破了1000万和800万人次。目前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已达2100公里,居世界第一,未来还将修建6000公里、惠及三十多个城市的城市轨道。
012年,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大都市的轨道交通也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线路里程继续增加的同时,客运量也各创新高,至2013年3月,两市的地铁客运量分别突破了1000万和800万人次。目前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已达2100公里,居世界第一,未来还将修建6000公里、惠及三十多个城市的城市轨道。
(为什么只有三十几个城市,不是每个城市?)
(地铁的建设是为了快捷,轻便的交通运输,原因是城市中的巨大人口流量。34个省中只有首府城市有全省最大的人口流动量,且具备与其它城市交流的重要职责。而且在一些人口不多的城市建设地铁,不是我说有钱也不是这么个玩法啊!)
(国际上基本默认, 市区常住非农业 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叫特大城市,兔子表示这样的城市我们有66个,按中国2010年标准市区常住非农业人口300-1000万人的我们有22个。美国除了纽约有1000万人口,第二大城市洛杉矶400多万人,第三大芝加哥270多万人)
毫无疑问,中国的道路建设还会继续高速前进,届时由铁路、高铁、公路网、高速公路和城铁、城市道路结合在一起,将构成一张覆盖全国的、庞大而细密的交通网,实现大交通、大运输,有如遍布全身的血管,为中国龙的腾飞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
下面说说水运。和铁路、公路以及空运相比,水运作为一种古老的运输手段,现在已经不大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但实际上,河流一方面是交通的障碍,但另一方面也是天然的运输通路。中国是世界上内河航道最长的国家,总长度超过12万公里。今天,水运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其承担的货物运输周转量接近于铁路和公路的总和,超过8万亿吨公里。为此中国将继续进行现有航道的疏浚和排险工作,包括长江下游深水航道的建设,以及荆江、西江、柳江和钱塘江的航道整治工程,在提高通航吨位和改善通航条件后,其运输能力可以和复线铁路或高速公路相比拟。
在海运方面,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海运能力仍然继续保持增长。2012年,中国分别占据了十大集装箱港口中的7个和十大吞吐量港口中的8个,这也显示出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分量。和上年相比,2012年全球十大集装箱港中,中国占据的名额从6个增加为7个,分别是:上海港、香港港、深圳港、宁波-舟山港、广州港、青岛港、天津港,名次依次为1、3、4、6、7、9和10,其余三个依次分别是新加坡港、韩国釜山港和阿联酋迪拜港。
按照吞吐量计算的十大港口中,中国港口从上年的7个增加为8个,其中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天津港、广州港、苏州港、青岛港、大连港、唐山港的全球排名依次为第1、2、4、6、7、8、9、10,剩下的两个依次是新加坡港和荷兰的鹿特丹港。
且中国的基建并不限于国内,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便是一个例子。这个港口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条件都十分优越,巴基斯坦多年前就有意开发这个港口,期间两次和美国合作,都因为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原因没能成功。直到2000年前后,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援建之下,这个港才从设想变成了现实。不过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瓜达尔港建成后被租给了新加坡。众所周知,新加坡是美国在东南亚的桥头堡,在经济上极度依赖马六甲航道。而瓜达尔港和中巴铁路一旦建成之后,大量原来经过马六甲航道的石油和货物将转由瓜达尔港进行运输,这势必极大的影响新加坡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所以,在新加坡拥有瓜达尔港经营权的几年时间里,这个港口的发展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好在现在中国已经拿回了瓜达尔港的经营权。
到2013年2月,瓜达尔港已经正式完成签约和接管工作,转由中方经营。不难设想,和港口配套、已搁置多年的中巴铁路也将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条贯穿巴基斯坦全境的铁路一旦建成,将是一条具备高度战略意义的铁路,不仅给中国提高了一条绕过马六甲航道的路上交通大动脉,也势必极大地提高巴基斯坦的交通运输水平,从而带动其整体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实现真正的双赢。
最后说说航空。鉴于客机主要靠进口,目前中国并没有特别大力发展和建设航空网。预计在国产大飞机、国产直升机的产业启动之后,中国才会发动相关的全国性机场建设工程。届时中国将拥有密布全国的飞机场,空中交通和地面、水面、地下、水下交通互相重叠,届时那将是地球上最壮观的立体交通网。
(几乎可以肯定的说,邪恶的美国人会暗中资助一些武装份子,以&恐怖份子&之名袭击那条铁路。。。)(估计铁路沿线的部落都不会放过他们。)
(那还真是,铁路修到哪里基本就把机遇带到哪里,你还敢妨碍老子赚钱,不等中国的小平头军兔来,当地部落就纷纷以各种斩首、点天灯、浸猪笼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他们处理了。)
B.资源调配
中国地大物博,但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匀,经常需要进行全国性的资源调配,为此中国建立起了一整套蔚为壮观的资源调配工程,包括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和南水北调等,每一个都全国范围的宏伟工程,堪称世界之最。
工业对我们的影响是渗入生活中最细微之处的,甚至到了视而不见的程度。当我们轻轻转动燃气灶的旋钮,看到蓝色的火苗在喷口上跳跃的时候,可能不会意识到,这是工业给我们带来的方便,背后是数百万吨的钢铁、塑料和电子组成的工业机器,当然还包括数以万计的工程师、技术员和工人,是这一切共同组成的工业体系为我们带来了方便舒适的生活。眼前一朵小小的火苗,是数千万年前阳光的产物,在地下沉睡数百万年之后,被开采出来,经过提纯、加工、存储,又经历过了数千公里管道的旅行,才来到了我们的面前,这是工业的奇迹,是一种农业时代的帝王都不敢想象的奢侈。当我们随意享受生活方便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这源自工业的力量,其中有西气东输的一份功劳。
西气东输的天然气除了来自新疆的塔里木,还有境外的中亚国家,这从其线路图中最西端点的位置不难看出来,线路中还包括横跨中亚诸国的管路。要建立和维持如此一条能源动脉,绝不是某个公司可以单独做到的,只能是国家层面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行动共同运作的结果,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中国的另外一条能源动脉是北煤南运。2012年,中国煤炭产量达36.6亿吨,产地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北方地区,需要把巨量的煤炭运往南方,因此北煤南运成为维持中国的工业机器运转最重要的通道。以往北煤南运主要是通过大秦线和朔黄线等铁路把煤先运到港口,再用货轮转运到东南沿海的港口,然后换成铁路和公路送到最终目的地。
对于华中地区来说,如此反复转运煤炭的路程和时间代价都过于过大,而中部铁路的运输能力有限,在满足客运要求之后难于承担如此巨大运量,蒙西华中铁路煤运通道的建成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中国工业打造出一条新动脉。&
和煤炭不同,由于中国地形是西高东低,这使得西部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中国的东部是经济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需要大量的电力支撑,因此需要把大量的水电从西部送往东部,于是西电东送工程应运而生。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全国性资源调配工程,同时开工的工程之多、单个工程的规模之大、工程的技术等级之高、工程涉及的区域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
西电东送不仅把西部的电力送到东部,同时也带动了西部的发展,比如云南借助西电东送工程让电网覆盖了全部偏远地区,实现了户户通电。后面我们还会看到,和西电东送配套的是西部水电大开发,将会有数个相当于三峡电站的水电站矗立在崇山峻岭之中,把奔腾不息的江水转化成源源不断的强大电流。
西电东送工程也带动了中国整个电力行业的产业升级,并使中国的特高压送电技术成为世界的领跑者。特高压是指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正负800千伏及以上的电压等级,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成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项高端输电技术的国家。此前,美国、加拿大、前苏联、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特高压输电的前期研究,历经四十余年,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的设备。
中国的特高压输电工程还包括锦屏-苏南&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该线路已于日全线架通,其全长近2058km,最大输送功率7600MW,途径8个省市,翻山越岭,跨越长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输送电压等级最高、输送距离最远、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条件最为复杂的线路工程。此外,还有哈密南&郑州80万伏特高压输电线,日,这条线路实现黄河跨越,电塔高147米,每年输电量相当于2千万吨煤。
至此,中国的特高压电网跨越江河的技术已经成熟,在全国建设特高压电网已无技术障碍。和路桥工程类似,工业的力量同样令输电线路可以蔑视一切地形障碍,跨过千山万水,把能量送进千家万户。现在中国已经建成并商业化运行三条特高压输电线路,还有三条特高压线路正在建设中,未来将建成三纵三横特高压线路,以及11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最终实现皖电东送、蒙电外送、疆电外送和西南水电外送等全国性的电力调配工程。
(我国超导技术现在进行的如何了?求科普,谢谢。)
(常温超导现在也就200多K吧,想实际使用,不说技术上的问题,我觉得在哲学上都是说不通的)
(常温超导不需要创新研究,把我们老祖宗2000多年前制作的青铜鱼洗搞明白就有现成技术了,可是那玩意儿世界目前每一个国家能搞懂的,所以很多人说中国人是被选中的巴拉巴拉。。。不信的请百度青铜鱼洗。)
&(我也觉得不是很靠谱,就算合成了这种材料也因为成本问题难以投入输电系统里。毕竟都是几千km的线路。我国超导基本就属于跟着先进国家打酱油的阶段。重点还是特高压直流输电。巴西电网被国网收购后,那边也是打算用特高压。应该算是这技术第一次出口吧。)
(我能说亚洲最大的变电站在我们镇么&&整个山头都削了)
如果说中国煤炭的分布是北多南少,水资源则更好相反,是南多北少,所以南水北调成为另一项超级的资源调配工程,其中需要克服数不清的自然障碍和技术难题。
自然障碍之一是地形落差。南水北调的中线可以利用地形上的天然落差实现自动输水,而在东线中,由于水源地的海拔低于目的地,必须在沿途建立一系列的抽水泵站,为此从长江至东平湖共设置了13个梯级抽水站,总扬程65米。
&另一个障碍是途径的河流。如果流向和输水方向垂直,河道反而会成为输水的障碍。好在借助于现代工业的能力,我们不单是挖运河、通水道,还可以做到让河流交叉,形成地上河与地下河互不干扰地立体交叉流过的奇观。
通过这些规模宏大的巨型工程,我们看到,数以亿吨计的物资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奔流不息地运行,穿越山岭、跨过河谷,仿佛巨龙身体上的血脉,为身体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是中国龙生存的基础、发展的源泉和腾飞的动力。
C.信息网络
如果说运输网络是一个国家的血脉,那么信息网络则好比是神经,离开了通畅的信息交换,任何国家都无法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的行动,即使身体再庞大也不过是一潭死水、一盘散沙。从历史上看,烽火台可算是最古老的信息传递网,古代中国的驿站系统则是农业时代最好的全国性信息网络,廉价、轻便、耐久的纸张成为最好的信息传递媒介,藉此我们才得以维持国家统一和正常运转。到了近代,随着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上逐渐落后与西方世界,中国的通讯网络也同样远远落在了先进国家的后面,直到最近才完全改观。
建立现代通讯网络需要从基础工业到高端技术的全面支持,从最基本的铜、塑料和橡胶等原材料,到各种电阻、电容和晶体管等基础元件,再到万用表、示波器和逻辑分析仪等测试仪器,一直到激光器件、芯片和卫星等高技术产品,涉及几乎所有工业门类,只有具备完整工业体系和先进技术水平的国家才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所以在中国追赶工业化的这一百多年中,通讯网络的建设水平是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的。特别是最近三十年,可谓是突飞猛进,从电报和少量电话起步,大约每10年上一个台阶,先后完成了固话的普及、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的普及,并在升级中逐渐追上了世界水平。
现在中国已经拥有多种类、全覆盖的通讯网络,按照通讯方式可分为铜缆、光纤和无线三种,其中铜缆通讯方式除了大家熟知的电话线和有线电视网,还包括电力线通信;光纤不仅构成了全国性主干通讯网络,也开始直接进入千家万户;无线通讯则是近年来发展最快和对国民生活影响最大的。
现今中国的移动通讯网已经覆盖了广袤的国土,其经济和社会上的意义无须更多强调了,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对于偏远地区而言,通讯网具备和交通网同样巨大的战略意义,把移动基站架设到南海,对国家而言,其作用不亚于把铁路铺设到西藏,是把这些地区锁定在国家内部的牢固纽带。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通讯、石油和铁路等行业巨头并不等同于惟利是图的商业公司,而是在赚钱的同时承担着国家的战略建设任务,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架基站、盖加油站和铺铁路,用自身的局部亏损换来国家的全局利益。这种全国一盘棋和算大帐的做法也只有在中国这种国有体制下才能实现,也正是这种体制才使得中国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集中力量发展成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
(嘛,现在是个人手里就有手机。想当年我还在高中(那是2004年前),班里的家伙有个手机都被视作稀罕,现在小学生手里人手一个都稀松平常。)
不仅仅是覆盖范围广大,中国的移动通讯技术水平也是持续快速提高的。2012年,中国开始进入移动通讯4G时代,和已往的2G、3G不同的是,这次中国从一开始就使用了自己研发的通讯标准。
随着中国整体工业水平的不断上升,中国在通讯产业链中的位置也是步步攀升,从做零件到做组装,从做机壳到做芯片,现在不仅可以自主设计和制造各种通讯网络设备,而且拥有了独立而全面的技术研发能力,甚至已经开始推广自己的产业标准了,这表明以通讯业为代表的整个中国工业正在进入产业链的最高端,产业升级已进入最后也是最难的一步。
人们常说,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这话有失偏颇。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流企业做标准、品牌和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和产品,三流的企业只做产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做产品的话,不但没有品牌,也不可能有技术,没有技术,就不可能有标准。标准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升华出来的,是由过硬的产品质量支撑起来的。标准是金字塔的尖顶,产品则是塔基,离开产品的品牌和标准只能是空中楼阁,是立不起来的。
在这方面,中国庞大的工业产能绝非有些人所诟病那样大而不当、缺乏尖端,而是相反,庞大的底层是支撑起尖端的基础。中国工业在产能的急剧扩张的同时,所谓熟能生巧,也带动了产业自发地向高端进军,从做加工到做设计,从做产品到做标准,厚积薄发,逐渐占据产业链中更高的位置,移动通信如此,光纤通讯如此,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工业门类也是如此。
在2012年里,中国的光缆线路长度和上年比增加了超过20%,显示出中国强大的工业制造力。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光纤开始进入个人家庭,这无疑将极大地提高网络的传输速度,还可能催生新的网络应用。
前面提到过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人口半数,说明中国的工业化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而5.6亿的互联网用户则说明中国的信息化也达到了一个相当可观的程度,考虑到年龄因素,这个数字说明中国的信息人口也超过半数,中国在步入工业社会的同时,也正在同步的进入信息社会。
在巨量的信息基础建设之上,中国的信息技术开始想标准进军,除了移动通讯标准,在光通信领域也有所建树。
2009年,中国移动从零开始地自主开发并实际部署和应用PTN技术。这是一种面向连接端到端的电信传送技术,以分组传送为基础、以分组交换为核心,支持多业务承载,并具备完善的保护和OAM(操作管理维护)管理功能。到2012年末,在中国已有超过50万台PTN设备投入使用,全世界范围内也有5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运营商选择PTN改善其网络,形成了事实上的产业标准。在中国移动的带动下,PTN的芯片、设备、仪表从无到有,供应商和型号越来越多,整个产业链逐渐走向成熟。在这次电信大会上,这一标准和美国主导的另一标准进行了激烈交锋,经成员投票,最终以多数票赞同为结果,正式确立了中国的G.8113.1为OAM的标准草案。
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进程,类似的事件将会越来越多,届时从中国走向世界的,除了中国制造,还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创造、中国标准。
D.网络社会
一个真正的网络社会不是在仅仅互联网传递信息的虚拟社会,而是建立在交通网、能源网和信息网等硬件基础上的物流社会,通过这些四通八达的网络通道,人员、物资、能量和信息得以畅通无阻地运行到任何地方,使得资源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整个社会才能生机勃勃、蒸蒸日上。那些虚拟网络、网络经济也只有建立在这些实实在在物理网络之上,才有可能存在,否则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
中国良好的基础建设为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伴随着道路的扩展、铁轨的延伸和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口被纳入了网络社会,网上通讯、网上娱乐和网上购物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据报道,随着扎墨公路的重修和嘎隆拉隧道的贯通,在曾经是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也出现了网购潮。
当我们享受网购的乐趣和方便时候,不知是否会想到,把选中的宝贝送到我们手里的,不是鼠标和屏幕,而是工业化打造出来的一整套网络,其中有支持计算机运行的电网,有收发买卖信息的互联网,有运送货物的铁路网、公路网、水路网和航空网,还有电话通知取货用到的移动通讯网等等等等,这些网络的建设都是由钢铁、水泥、橡胶、塑料等基础工业品搭建出来的。正是由于近年来中国工业的爆炸性增长,生产出了巨量的基础工业品,包括7亿吨钢铁和22亿吨水泥,才打造出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能源网和通讯网,这些钢铁变成了工厂和仓库、铁轨和机车、路桥和汽车、发电站和输电塔、电缆光缆和通讯基站,乃至把货送到楼下的那辆铁皮三轮车,于是我们才得以享受到网购的便捷。
因此,中国网络经济的兴起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业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价廉物美、品种丰富的产品,还赋予我们农业社会所不可想象的购买力,更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快捷方便的交易途径,于是才有了网络上的狂欢。可见,对一个国家来说,只有具备强大的工业体系才能支撑起这样的网络社会,工业化程度越高网络经济才会越发达。所以,网络经济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现在美国仍然是网购规模最大的国家,报告指出,2012年,美国的网上消费额是2287亿美元,而中国消费者在网上的购物总开销则是2124亿美元。不过中国的网购增长速度十分惊人,从2009年到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平均年增长率为71%,而同期的美国只有13%。根据这个趋势预测,2013年中国的网购量将毫无意外地超过美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经济体。
中国而言,网络社会不单是指狭义上的互联网,还包括交通、能源和通讯等全国性的基础设施,这些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享受,还有工业体系的升级和国防潜力的提升,以及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全面进步,其意义是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过份的。
如果把中国比作一条巨龙的话,基建网络就是龙的骨架、筋络、血脉和神经。公路网、铁路网等等相当于龙的骨架,支撑起了巨龙那越来越庞大和强壮的身躯;输水网、电网、油气管道等等相当于龙的血管,其中流动的是令巨龙成长和飞翔的养分和能量;电话网、无线通讯网和光纤网等等则构成了龙的神经,使龙的身体得以协调运动、如臂使指。
正是因为有了所有这些基建网络的支持,正是因为多年来在基建上的长期巨额投入,中国才在得以如此飞速地崛起,以巨龙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所以,对中国而言,必须继续全力建设全国性的交通、能源和信息网络,才能让这条巨龙未来长得更强壮、飞得更高远。
(那群人老是说zf花巨资造这造那的就是不明白,绝对基础和重要的东西往往被人遗忘,比方说:空气。人们会说自己缺钱缺房缺车子,但是几乎一辈子不会说自己缺空气。基础建设就是空气)
(三)力量源泉
能源之于工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中国逐渐转变成工业国家,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国、最大的电力生产国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途,还有一半的人口尚未成为工业人口,已有的产业还需要扩张和升级,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对能源的需求还将继续上升。为此中国正在尽一切可能发展能源产业,除了传统的化石能源,还有各种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开发海外的能源渠道。能否解决能源问题,将是决定中国能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走多远的关键。如果中国能在未来能源上取得突波,比如可控核聚变,将会引发新工业革命并在其中取得领先地位。
现在中国的工业也到达了这样一个水平,可以为发展各种能源提供基建、设备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这使得能源和工业之间构成了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正循环:能源为工业提供动力,工业为能源提供设备,能源的增产和制造的扩张相互推动,两者的升级同步进行。与前面提到过的基建和工业构成的正循环相似,这个正循环同样推动了中国的工业以滚雪球的方式高速前进。
A.清洁能源
清洁能源对中国来说具有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升产业水平和占领高端产业等多重意义,还是弥补化石能源缺口、摆脱进口依赖的重要手段,加上其技术相对成熟、实用,因此清洁能源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发展方向。经过上一个十年的迅猛发展,中国的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已经从21%增加到了28%,水电装机总量世界第一。
水电是最传统的清洁能源,也是中国大力发展的能源种类。2012年,中国水电方面最重要的新闻恐怕要数三峡电站的完工了。经历了设想和争论,从勘察到开工,从截流到发电,太长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如今这座堪称世界奇迹的工程终于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正如中国的其他很多工业纪录一样,三峡水电站的之最并不会保持很久。在中国的大西南地区,正在出现更多的三峡水电站,构成蔚为壮观的巨型水电站群,令西部高原成为中国的能源宝库,也是西电东送工程的能量源头。包括金沙江水电基地在内,中国已经在西部展开了十三大水电基地规划,包括雅砻江水电基地、大渡河水电基地等等,其中每一个都相当于一个或几个三峡水电站,工程总投资超过2万亿,建设期间至2050年。此外,雅鲁藏布江的水电开发也被提上了日程。
(这个略恐怖啊,当年我是看着电视直播三峡合围的。那时候央视全程直播啊。现在造这等规模的跟玩儿一样,太恐怖了。)
回想当年建设三峡电站的时候,一种声音认为中国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所以造不出这样的工程,还有人认为其工程量过于浩大,所以我们造不起三峡电站,全国上下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现在的中国同时展开了几个相当于三峡的水电工程,却是波澜不惊,从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工业能力的巨大进步。原本造不出的现在能自己造了,而且能造得更大更好,原来一个都造不起的现在能轻松开工了,而且能同时造好几个,这完全是得益于近年来中国工业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制造水平的快速上升,水电站的核心设备――水轮发电机组――便是这样一个缩影。
中国有能力开展如此规模宏大的水电建设,自主制造核心设备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否则靠对外采购的话,各种限制姑且不论,不知要做多少衬衫袜子才能换来一台,何况就算买得起也不一定用得起、修得起。自己生产核心设备不但节省了工程造价和后期费用,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升级,把更多的劳动者带入高端产业,给更多的高技术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为进一步的科技进步积累了能量,同时挤压了发达国家高端产业的生存空间,可谓是一举多得。不单是水电,中国的风电发展也同样得益于自主制造。
太阳能也是清洁能源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从发电方式可以分为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两种,前者利用光电池直接把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后者则是把太阳能先变成热能再提供给已有的热电装置发电。2012年对于中国的光伏发电企业来说可谓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在双反调查和生产过剩的双重压力下,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陷入了破产。不过中国并未因此退出太阳能发电的竞争,而是继续保持这方面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
在包括太阳能发电在内的很多产业领域中,中国对于高新技术、高新产业的态度都是全面竞争、追平差距和寻求突破,首先,全面追踪一切先进方向,以保证自己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技术发展方向;其次,在全力弥补自己的每一块短板的同时,力求在某些方向上取得领先。要实行这种全面追赶型策略,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意志、持续稳定的国家政策、全面而强大的工业体系、庞大的知识人口和全面而发达的教育体系,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能满足这些条件。于是我们看到,在上一个龙年里,经过多年的坚持和积累,中国不仅在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方面紧追不舍,而且在核电方面甚至开始出现赶超的势头。
B.未来能源
很多人对于核能的使用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恐惧,美国的三哩岛、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的福岛核事故更是加深了这种恐惧。是的,核电站是具有危险性的,但核能也是目前唯一能把人类文明带入更高级阶段的能源,否则,在耗尽化石能源之后,仅仅依靠水电、风电和太阳能的话,连维持现有的能源消耗都不够,人类社会必将陷入衰退甚至灭亡,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退路可言。试想,如果祖先们在点燃火堆的时候出于害怕被烧伤而放弃,那我们的现在将会怎样?千万年来不知有多少人葬身火海,我们从未因此放弃用火,同样,也没有必要因为害怕而放弃核能。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让核能变得更安全,是去驯服核能而不是逃避核能,正如我们的祖先当年驯服了火而不是象其它野兽那样逃开了事。
更何况我们的技术是在不断地进步的,核电站的安全性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高。核电站实现安全的方式可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种。主动安全的方式依赖于安全设备或人员的监控,如果核设施发生异常,这些设备或人员就会采取动作,将核设施重新置于安全的状态。而一旦这些安全设备发生问题,核电站的安全就会失去保护。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第一代核电站,发生核事故是由于人为关闭了安全措施造成的。日本福岛核电站属于第二代核电站,发生核泄露则是由于海啸破坏了核电站的后备电源,再加上后续抢救不力,使得安全控制措施因断电而失效,最终导致反应堆完全失控。而被动安全方式则不需要安全设备或人员的主动介入,一旦出现意外,反应堆会自动熄灭,从根本上避免核事故的发生。
AP1000和高温气冷堆分别代表最先进的第三代和第四代核电站技术,是目前最好的核能利用方式,和之前的核电站相比,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二者是被动安全式的。而在被动安全措施中,又可以再分为技术安全和原理安全两种,前者依靠被动式技术来实现安全,后者则是从反应堆工作的物理原理上杜绝了发生熔堆的可能。AP1000采用的是被动安全式技术措施,无需任何外部或内部动力供应,依靠自然重力就能发挥作用。
而高温气冷堆则更加安全,其安全性是由物理原理保证的,是由反应堆内部的工作方式决定的,不依赖于任何主动式或被动式的外部安全设备,失去冷却后会自我控制反应温度,不会发生堆芯熔化。2011年9月,由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在国家核安全局的批准和监督之下,清华大学研制的10兆瓦高温气冷堆进行了&不插入控制棒下反应堆丧失冷却&的核安全实验演示实验,来自30多个国家的60余位国际原子能专家在现场观看了实验,实验中该反应堆的安全性得到了验证。不过高温气冷堆也有自己的短板,那就是单堆功率较小,最大电输出功率只能达到10万千瓦左右。&
从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来看,核能的利用方式有两种,除了前面提到的核裂变,最有希望给人类带来崭新未来的是可控核聚变。可控核聚变的技术关键有两个,一个在于必须把原子核极为紧密地压缩到一起才能引发核聚变,因此聚变反应必须在极端高温高压的情况下进行,世界上没有任何材料可以承受这种温度和压力;另一个在于聚变反应会释放出极其巨大的能量,而这种能量会吧参与反应的核材料打得飞散,造成反应中断。所以,如何产生和保持核聚变所要求的极端高温高压是达成可控核聚变的关键问题。另外,如何把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转化成电能也是个问题。
现在世界上对于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惯性约束可控核聚变,用高能激光照射包含核材料的小球,使之发生聚变反应,并且利用原子自身的质量惯性使其在飞散之前完成核反应;另一个是磁约束可控核聚变,利用强磁场产生的力把核材料约束在足够小的空间之内,使其连续发生核聚变反应。
前面说过,中国发展高新技术的策略是全面竞争,所以这两种核聚变方式的研究是一个不能少,同时展开了两个研究方向。要知道,可控核聚变代表了人类最尖端的科技水平,其涉及的产业链之广、技术之高、理论之深、花费之巨,都是难以想象的,即便是美国也只开展了惯性约束这一个研究方向,而中国能同时开展两个,并且一个处于紧随的水平,另一个已经是领先的水平,足见中国的工业和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怎样的一个程度。
惯性约束可控核聚变和核武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本质就是用激光打击含有核材料的靶球,从而有控制地引发微型氢弹爆炸,实际的氢弹爆炸则是不受控的惯性约束核聚变,所以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核大国才有资格有能力进行研究,目前是中、美、法三家。中国从六十年代激光刚出现的时候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理论探讨,七十年代开始激光研究和打靶实验,八十年代建造了神光I装置,从九十年代开始启动神光II工程,2007年开始建造神光III装置原型。&
现可控核聚变的另外一种方式,也是最有希望成功的方式,是基于磁约束的受控核聚变。在这方面中国是和是世界同步的,从50年代起步到现在,相关研究和实验始终没有中断。1984年,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环流器一号,此后又陆续建立了多个实验装置,直到东方超环。
东方超环是一个中国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用于研究磁约束可控核聚变,中国科学家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超导非圆截面的方案,使装置的运行指标大为提高。其中关键的中性束注入系统完全由中国自行研制,涵盖了精密的强流离子源、高真空、低温制冷、高电压及隔离技术、远程测控及等离子体和束诊断等多个科学技术领域。
在东方超环装置中,核聚变容器是其中最核心的部件,内部是上亿度的核聚变反应区域,释放出能量巨大的各种辐射,外面是接近于绝对零度的超导线圈,里面运行着巨大的电流,产生出强大的磁场。整个装置是在超大电流、超强磁场、超强辐射、超高真空、超级高温和极端低温等极端条件下运行的,这对设计、制造、材料、工艺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特别是其内壁材料,需要承各种受极端条件的考验,是目前人类研制出的工作条件最严酷的材料,被称为&第一壁材料&。在其研制过程中,中国科学家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独立研制出了核聚变反应容器的关键内壁材料,并且成为国际核聚变试验堆的供应方。除此之外,中国还自己研制出了该反应堆所必须的其他很多关键部件和核心零件,并由此形成了全套的超导磁体设计、制造和综合实验测试能力。
从当前的进展来看,磁约束可控核聚变是最有希望的突破方向。而中国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是全球最领先的,也是最接近于实际应用的。如果这项研究能够取得成功,将是自人类学会用火以来最大的技术突破,成为把人类带出地球摇篮、走向星辰大海的动力。
C.海外能源
未来的核能的前景固然远大,但毕竟缓不济急,中国当下仍然需要巨量传统能源的支撑。为此中国的经济力量正在向国土之外延伸,为工业汲取急需的能源。在这方面,2012年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中海油对尼克森的收购了,涉及金额高到151亿美元。
经过漫长的谈判和斡旋,2012年里中海油终于完成了对尼克森的全资收购,这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并购案。在付出了61%的股票溢价、承担其全部43亿美元债务、保留原有团队和员工等对价后,中海油获得了尼克森约20万桶的日产油当量、9亿桶油当量的证实储量及11.22亿桶油当量的概算储量,还拥有以加拿大油砂为主的56亿桶油当量的潜在资源量,以及尼克森在石油、油砂和页岩气等领域的技术、设备、销售渠道和管理人才,使中海油的净探明储量和净产量分别增长约30%和20%,具有更好的长期发展潜力。
日,美国境外投资委员会已经批准了中海油收购尼克森交易,这清除了交易面临的最后一个大障碍,2月27日,交易双方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市正式完成交割。实际上,早在这笔交易之前,中国在海外的油气经营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不仅是中海油,中石化和中石油也都在大力开拓海外资源。
中国在海外的油气开发还包括:日,中石化集团和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协议,这是其在海外建设的第一座炼油厂,总投资近100亿美元,中方占股37.5%,预计2014年11月投产;日,中石化首个国外油库项目在印度尼西亚巴淡岛正式开工。
应该说,外面的世界对于中国从打工仔变成老板这种事情还是很不习惯的,不过不要紧,见多了习惯了就好了,没什么值得担心的。真正值得我们忧虑的是,中国的硬实力还没有跟上这种变化。换句话说,我们的军事力量还不足以保卫我们的经济果实。当我们经济弱小的时候,别人可以不在乎。当我们的经济略微强大的时候,别人也许还能忍受。而一旦我们的经济力量强大到了一定的程度,同时军事力量却不能让人信服的话,外面那些彬彬有礼的商人随时会变成凶神恶煞的强盗,买卖不赚就拿出钢刀,把我们一抢而光,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已经一再地证明了这一点,现实的情况也不例外,各种贸易壁垒、贸易调查、经济制裁是软刀子,如果还不管用的话,是有可能换成硬刀子的,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
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活生生的事实。中缅油气管道是中国的重要能源管道,在其立项和建设过程中,遭受到了来自国外各方势力的种种阻挠和破坏,理由从环境保护到民主自由,手段从抗议示威到武装袭扰,无所不用其极。这些也从反面证明了中缅油气管道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不过顶住一切压力和干扰,中国终于还是把中缅油气管道建成了。到2013年6月,这条管道已经全部竣工,7月31日,由它运送的第一批天然气进入云南瑞丽。但是更大考验还在后面,如何维持其运行不受国外势力和缅甸政局的干扰,如何协调工程和当地人的关系,都将是对中国人的智慧和决心的双重考验。
(中缅管道&&我们公司做的)
目前海外能源是从不同的方向的四个通道进入中国的,分别是:从东北进入中国的俄罗斯油气、从西北进入中国的中亚天然气、通过中缅管道从西南进入中国的油气和通过船舶从东部港口进入中国的原油和天然气。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孤悬海外的中国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他们为祖国带来了滚滚的能源,也理应受到祖国的保护。从2011年中国从利比亚的撤侨行动来看,在最短的时间内从万里之外的战乱中安全地撤回了数以万计的本国公民,充分展示了国家的力量和决心。但还远远不够,中国不能只是撤退,还要能留住,留住自己的正当利益,留住海外的能源渠道。这么说不是要鼓吹帝国,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去侵略去抢劫别人,但我们也绝不能容忍过去被侵略被抢劫的历史重演,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
后面我们还会看到,中国工业力量的增长带动了军事和民事力量的飞涨,我们的国家不是颟顸的满清,也不是无能的民国,这个用鲜血奠基和用汗水浇灌的共和国是不会任人宰割的,将会动用一切手段来保卫自己的能量来源。
D.飞翔之力
在国内能源方面,中国除了在本土范围内进行勘探和开发之外,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转向海洋,更多地向我们周边的海洋索取能源。我们身为龙的传人,自然不能永远蛰伏在黄土地上,仅限于在祖先打下的疆域里寻寻找找,而是要跃入广阔的大海,那里才是龙的家园,能够给予巨龙无尽的能量。之前的中国并非不想开发海洋资源,而是受到军事和工业两方面的能力限制,无力开发远洋资源,只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渤海和黄海搞一些油气开发。
今天的中国则是今非昔比,在军事上,一支蓝水海军正在成形,在工业上,已经具备独力研制开发深海油气所需全套设备的能力。中国目前正在东海和南海这两个方向上展开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在东海方向,春晓油气田已经建成投产多年,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田。在南海,荔湾3-1气田正在建设之中、即将投产,这是中国的第一个深海油气田,平均水深达到1500米。为了进行深海开发,近年来中国建造了一系列最先进的重型海洋勘探和钻探设备,包括&海洋石油201&、& 海洋石油720&、& 海洋石油981&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营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