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和玄奘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谁对佛教的贡献最多

  鸠摩罗什万古流芳!
楼主发言:9次 发图:0张 | 更多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梵语Kumarajiva,出生古代西域的龟兹国,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童寿。是东晋时后秦的一位高僧,译经家。后秦姚兴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即东晋安帝义熙五年(西元409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在逍遥园火化。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炎,天竺人,家世显赫,世代为相,其父鸠摩达多,倜傥不群,驰名遐迩。鸠摩炎天赋异禀且有节,本应嗣继相位,然而他不但推辞不就,而且毅然出家。随后东度葱岭到龟兹国,龟兹王非常敬慕他的高德,便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延请为国师。 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王的妹妹,聪敏才高,能过目不忘且解悟其中妙义。其身体有红痣,依命相之法来说,正是必生贵子的特徵。已届双十年华,虽有各国显贵竞相提亲,但她却不肯答应。等到一见鸠摩炎,十分倾心,决意嫁他。当鸠摩罗什的母亲怀孕时,不论记忆或理解,都倍增于从前,甚至能无师自通天竺语,众人都感到非常的讶异。有位阿罗汉达摩瞿沙说:“这种现象,必定是怀有智慧的孩子。舍利弗在母胎时,其母智慧倍常,正是前例。”等到鸠摩罗什出生时,其母便顿时忘却天竺语。
  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的公主。鸠摩罗什7岁时,信奉佛教的母亲就带着鸠摩罗什出家。鸠摩罗什从小天资极高,能“日诵千偈”,即每天可以背诵1000首诗。为了修行的需要,母亲在鸠摩罗什9岁时,又带着他来到印度学习,师从佛学名师盘头达多。  3年以后,12岁的鸠摩罗什随母亲回国。在龟兹,鸠摩罗什跟从一位名叫佛陀耶舍的僧人学习《十诵律》。这段时间他学习的《中论》、《百论》和《放光般若经》,都是大乘重要的经典,后来传到汉地,有很大的影响。
  鸠摩罗什的名声越来越高,他的名字不仅在西域各国广为人知,而且也传到了长安。公元382年,前秦的皇帝苻坚派遣大将吕光征讨西域。临行之前,苻坚特地嘱咐吕光攻克龟兹之后,将鸠摩罗什带回来。吕光俘获鸠摩罗什后,带着他撤回内地。军队走到凉州,就是甘肃的武威,长安的苻坚就被杀死了,吕光便留在了凉州称王,鸠摩罗什也只好滞留在后凉。  公元401年,后秦打败后凉,把鸠摩罗什迎请到了长安。这时鸠摩罗什在凉州已经滞留了16年。前秦和后秦的皇帝都虔诚地信仰佛教,由于鸠摩罗什的到来,佛教在长安或者说整个关中地区盛况空前。  佛教在两汉之交时传入中国,真正开始翻译佛经是在汉末。但早期翻译的佛经不仅词语不规范,还很难看懂,而且许多重要的佛经没有翻译出来。后秦皇帝请鸠摩罗什专门从事佛经翻译工作。与前人相比,鸠摩罗什翻译佛经的优势十分明显。他的梵文水平极高,来自龟兹,到过印度,还懂西域其他的一些语言,在凉州16年学会了汉语,可以说是最佳的翻译人才。
  鸠摩罗什译有&中论& 、&百论& 、 &十二门论& 、 &般若经& 、 &法华经& 、 &大智度论& 、《维摩经》、&华手经&、 &成实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首楞严三昧经& 、 &十住经& 、 &坐禅三昧经& 、 &弥勒成佛经& 、 &弥勒下生经& 、 &十诵律& 、 &十诵戒本& 、 &菩萨戒本& 、佛藏、菩萨藏等等。有关翻译的总数,依&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共有三十五部,二九七卷;据《开元录》卷四载,共有七十四部,三八四卷。 东汉明帝时,佛法传来中国,历经魏晋诸朝,汉译的经典渐渐增多,但是翻译的作品多不流畅,与原梵本有所差距。鸠摩罗什羁留凉国十七年,对于中土民情非常熟悉,在语言文字上能运用自如,又加上他原本博学多闻,兼具文学素养,因此,在翻译经典上,自然生动而契合妙义,在传译的里程上,缔造了一番空前的盛况。
  鸠摩罗什在长安前后住了将近12年,依照《出三藏记集》的记载,共翻译出佛经35部、294卷。鸠摩罗什与法显、玄奘、义净、鉴真等一样,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乃至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他译出的佛经在内容的表达、词语的应用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简单地讲,那些印度佛教最主要最重要的经典,鸠摩罗什都通过翻译把它们介绍到了中国,对中国的佛教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从鸠摩罗什的经历,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她的历史和文化,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含辛茹苦历经12载,译出经典74部384卷,这些经卷对中国和世界佛教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影响。他与义净、唐玄奘被尊称为历史上佛教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里程碑。
  @紫气东来VZ
13:11:07  鸠摩罗什译有&中论& 、&百论& 、 &十二门论& 、 &般若经& 、 &法华经& 、 &大智度论& 、《维摩经》、&华手经&、 &成实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首楞严三昧经& 、 &十住经& 、 &坐禅三昧经& 、 &弥勒成佛经& 、 &弥勒下生经& 、 &十诵律& 、 &十诵戒本& 、 &菩萨戒本& 、佛藏、菩萨藏等等。有关翻译的总数,依&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共有三十五部,二九七卷;据《开元录》卷四载,共有七十四部,三八四卷。 东汉明......  -----------------------------  汉人的血泪和麻药--佛教是这样占领中国的&01:  汉明帝虽引入佛教,但看到佛教极端邪性,就把它禁锢在白马寺中,禁止汉人修习!因此自汉朝到三国到西晋,佛教几无影响!  西晋灭亡,因后赵的石虎极其残暴,民间反抗不止。于是胡僧佛图澄就勾结石虎。  宣扬死难的人是前世的坏人,是罪有应得。这个说法比日本右翼还无耻,至少日本承认杀戮是犯罪行为!  同时说石虎前世是捐赠上千匹绸缎给僧人的大善人,做帝王是命中注定的福报,反抗没有用!  后来又杀死倡导儒学的汉族大臣,打出了“胡人用胡法”的旗号,鼓励汉人出家。正统士人嗤之以鼻,流氓汉奸趋之若鹜,纷纷入教。  光在河北就有三千弟子十万信众,他们胡作非为,劳民伤财,寺院盖了一千多座!  害人终害己,壮大的佛教伤害了统治基础,国力衰败,民心颓废。有作为的皇帝就开始灭佛,但毐品虽除瘾君子还在!新皇帝为了迎合他们又开始兴佛!整个南北朝就好像疟疾发作一样,在大冷大热中耗尽了国力民力和高大上的精神!
  如今的佛教教义是劝人向善。  
  教人向善只是个幌子  
  @leiyunew
16:26:03  如今的佛教教义是劝人向善。  -----------------------------  赞同
  佛教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智慧语录:治大国如烹小鲜——道德经
法显&&东晋时期的高僧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早在399年,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  法显、玄奘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姓名:法显
朝代:晋朝
出生地:平阳武阳(今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
出生日期:334年
逝世日期:420年
业:东晋高僧,旅行家,翻译家
主要成就:天竺求法
代表作品:《法显传》(又名《佛国记》)
相关的历史人物
  崂山是一座宗教文化名山,历史上佛道两家接踵而来,在此建宫筑寺、传经布道,以致山中古刹名庵星罗棋布,高僧名道层出不穷。东晋末年,赴天竺取经、由水路回国的高僧法显在崂山登陆,更为崂山增辉不少,亦为崂山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显(337~422)俗姓龚,山西襄垣人,自小在寺院里长大,二十岁受戒成和尚。法显聪慧正直、好学上进、仪规整肃,受到众僧崇敬。由于当时佛经大多没有文本,长期以口头传诵...
  一部《西游记》,让唐僧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长久以来,多数国人并不知道,第一位去“西天”成功取经的人并不是唐僧,而是早唐僧二百多年的东晋时代的法显。更为遗憾的是,还有很多人对法显不以为然,认为一个和尚不足以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品牌的(包括我以前也有如此糊涂认识)。究竟法显在我国历史上的功绩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作用有多大?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有多广?他的精神有多可贵?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
  东晋时期到古印度(今伊斯里兰卡)游学取经的我(中)国佛教高僧法显大师(338/342-423)至今在斯里兰卡的名声家喻户晓。  日,中斯两国佛教界、学术界在北京灵光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东晋高僧法显西行斯里兰卡1600年学术研究会。  鲁迅先生曾用13天抄完法显大师的《佛国记》,并将西行求法的高僧比作“中国的脊梁”。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脊梁”法显大师筚路蓝缕的事迹,最近笔者以崇拜之心重温其大作《佛国记》及《摩诃僧...
  中国网大运视野综合编辑一段时间以来,一台襄垣秧歌剧——《法显》,从襄垣到长治,再到太原的剧场,演了数十场,引得观众热烈追捧,场场爆满。  一个跨越千年的名字——法显,开始被人们频频提及。  一种世代传承的精神——法显精神,开始重新迸发活力。  千年古县襄垣,将发展旅游产业和宏扬法显精神深度融合起来,作为改变一煤独大产业格局的破题之举。  受戒于古城襄垣的佛法大师  人杰地灵的襄垣县,在1600年前,诞生...
  法显所在的时代,佛教主要是没有统一的戒律,佛教没有更好的得到传播,反而与战乱杀戮相关联。法显看到这点,才下了决心想要找到真正能让佛学有更好的戒律可遵循的经卷,于是开始漫长的寻找佛经的过程。  法显西行印度,历经许多国家。学习了梵文和梵语,带回来了以戒律为主的经卷,法显翻译出来的经卷,传播中原,使得他之后的佛学僧侣群体有了可以遵照的戒律,主要解决了僧侣们学习佛教的约束和教义条律。  玄奘所在时代...
  中西交通源远流长,我国有关中西交通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山海经》和《禹贡》中就有昆仑之墟、王母之山、流沙、弱水、析支、渠搜等西北地理、民族习俗及出产方物的记载。《穆天子传》详细记述了周穆王西行求见西王母的故事,并记录了犬戎和月氏的情形。到了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王朝和西域的联系,史称“凿空”,在中西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自此,西域作为中西交流的要道得以打通,中西文化交流进入...
  地位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到了法显时代,达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一个转折点,从过去的基本上是送进来的阶段向拿进来的阶段转变。  晋末宋初的西行求法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根据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统计,西行求法活动自朱士行而后,以晋末宋初为最盛。这时期最知名的求法者有以下一些人:康法朗和其他四人,见《高僧传》卷四;于法兰,见同上书、卷;竺佛念,见《高僧传》卷一;慧常、进...
  中文名称:法显  又名:龚显  性别:男  所属年代:晋代  生卒年:334~420  生平简介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自小出家志坚贞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种佛教流派...
  习近平主席去年7月15日在巴西对印度总理莫迪说:中国高僧法显访问印度,写成象征中印友好交往的历史著作《佛国记》;9月16日在斯里兰卡说:中国和斯里兰卡有高僧法显开启的千年佛缘;9月24日在北京纪念孔子诞辰大会上说: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西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习主席在两个月间三次高度评价法显,说明法显文化已进入了黄金时代。  一、法显与法显文化  法显是被鲁迅先生称之为“舍身求法...
  法显已经知道乘船可以回到祖国,决定南行从海上回家。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像,住了两年。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舶,渡过孟加拉湾,地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舍》、《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至此,法显身入异城已经十二年了。他经常思念遥远的祖国,又想着一开始的“...
  世人皆知《西游记》,殊不知“一带一路”上的“西游”故事,远不止唐三藏一人。  张骞最早奉命“西游”,人称“凿空”。因为这是破天荒的壮举!张骞以后,西游故事不绝如缕。西行的目的,于官方,都是为了政治外交;于民间,则多为取经礼佛。至于为追求商业利益而长途跋涉的足印,则淹没在茫茫沙漠和大海之中,鲜有记录留下,供今日凭吊。  东汉最著名的政治外交使团,是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汉书》作者班...
  法显(337-422),东晋高僧,俗姓龚,山西平阳武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人。法显是我国有文字记载,是中国西行求法高僧的第一人,较唐代玄奘还早二百余年,他是发现美洲大陆的第一人,比哥伦布早一千多年,在世界文化与旅游史上有特殊的地位。法显是世界十大旅行家之一,是古代人类伟大的文化传播者,是中国最早舍身求法的人,是鲁迅先生曾经称颂过“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也是世界上横穿中亚、南亚大陆并南洋海陆的中国第一人...
  青岛出品的大型舞剧《法显》,今年6月11日和12日两晚在北京中国剧院首演,引来首都舞蹈界的关注。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历史上,法显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交流先驱者,他62岁从陆上出发列国取经,14年后从海上回归,归途的第一站就是青岛。青岛众多法显文化的研究群体,通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追求发现,法显与青岛海上丝绸之路有紧密的联系,也证实了青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点和南北交通枢纽的必然性。  随着法显文化不断挖掘,...
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历史探秘网官方微信二维码
或者查找”XXXXXXXX”
Copyright (C)
历史探秘网()上海佐赛网络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数据均收集于互联网或其它网友上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扫一扫更多惊喜
历史探秘网微信二维码影响印度历史重建的四个中国人(1 法显和玄奘)
思说过一句话,&印度人没有历史&。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什么马克思这样评价印度历史呢?以前,印度历史记载没有统一的纪年,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纪年也不同,很多历史事件搞不清楚准确的年代。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宗教经典非常发达,他们重宗教,不注重历史,因此史书奇少,神话野史代替正史,只有神话没有信史。什么是信史?它不是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春秋时赵盾弑君,太史董狐刚正不阿,秉笔直言,将这个丑闻写进史册。董狐说,&是是非非,号为信史。&说明,信史便是记录历史事实,真便是真,是便是是,非便是非。由此,我国朝都非常重视历史记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印度缺乏信史的事实,成为制约社会文化发展的瓶颈,重建印度历史成为全印上下的共识。但是,重建历史谈何容易?面对一笔历史糊涂账,印度的学者广泛采集分析,从古代各国与印度之间的文明交往史中,找到大量历史的蛛丝马迹,找到一些历史事件的准确时间和过程。由于中印之间悠久的交往史,我国古代大量涉及印度的典籍,便成为重建印度历史的关键史料。二十世纪初,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马宗达在著作《印度人民的历史和文化》中指出,&法显、玄奘、义净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相当厚的书,这些书有幸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且译成英文。三个人都在印度呆了许多年,学习了印度的语言,法显和玄奘广泛游览,几乎游遍全印。在这方面,他们比希腊旅行家有无可怀疑的有利之处。&1987年,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阿里教授致信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信中也指出,&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义净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除了上述三人之外,明代马欢也对重建印度历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起,堪称影响印度历史重建的中国牛人,为人类文明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cn法显:我国最早且年龄最大的西游取经者法显大师是东晋平阳郡人,即现在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从小学法,造诣高深。当时,我国佛教文化开始兴盛,但是,佛经翻译赶不上普及推广的需要,尤其是戒律经典方面更为缺乏,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多负面作用。为了求得佛学&真理&,法显决心前往西天取经,成为我国最早去西天取经的&唐僧&。这一年,是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其时法显已经六十二岁高龄,很难想象,这么大的年纪能够爬山涉水,克服千艰万险,行程十万八千里!法显出发后,取经团队先后扩容,成为&10+1&的集体,&1&不是白龙马,是法显;&10&是同行10个取经人。11人中,沿途回去的7人,1人在途中病死,1人在翻越小雪山时,被突如其来的寒风冻死。取经不成先涅槃,难得空门有心人!最终与法显在一起的,只有道整。道整感到西天佛法昌盛,受到感化,发誓在那里学法,不回中土,可能成为最早留学又不回来的留学生。结果,只有法显取得真经,回到祖国。.cn唐僧西游,身边有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伺候,有跨山越水如履平地的白龙马乘坐。法显可没有这么幸运。沿途,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种种磨难,终于到达理想的灵山。具体细节,详见拙作《谁是我国最早去西天取经的人》。法显在古印度留学十三年,游历三十多国,于东晋义熙八年即公元412年回来,其时已经七十八岁,垂垂老者矣!老天爷非常厚爱,给了他将近八年的时间,使他能够完成毕生心愿。他一共翻译佛经六部六十三卷,其中,《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成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法显还将自己十三年亲身经历,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全文九千五百多字,既是典型的游记,也是佛教著名的地志类著作。作品以精辟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中亚和古印度的风土人情、自然地理、人文生态、佛教变迁等情况,成为不可多得的史料类典籍,难怪印度学者非常推崇这部著作,将它作为重建印度历史的重要参考书。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称赞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由此可见,法显的贡献是杰出的、世界性的,他对中国对印度,还是尼泊尔、阿富汗、斯里兰卡等国的贡献同样是不可估量的。唐僧:西天取经难以逾越的一座丰碑吴承恩一部《西游记》,使唐僧取经故事家喻户晓。但是,《西游记》毕竟是一部神魔小说,除了唐僧取经这个线索符合史实外,里面的情节基本是虚构的。由于受到《西游记》的影响,很多人对历史上的唐僧产生严重的曲解,&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唐僧西游&成为千古奇冤。唐僧,便是唐初的玄奘大师,俗姓陈名袆。玄奘在取经之前,已是非常著名的佛学大师。其时,中土盛行小乘佛教,在弘法过程中,玄奘感到存在很多疑问,经典遗留下很多疑问。为了穷尽佛理,解疑释惑,研习大乘之法,玄奘决心前往西天取经。其时,大唐刚刚定国,百废俱兴,加上北部边疆形势严峻,严禁一切人等出境。玄奘在多次申请出国留学,没有获得批准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偷渡西行。可见,《西游记》中,唐太宗亲自欢送御弟圣僧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经过精心准备,并趁着一次良机,玄奘孤身一人,偷偷离开京师,踏上了漫漫的取经路。由于是偷渡出境,沿途遇到了官兵的追捕,几乎被遣送回来。在偷渡过境的过程中,玄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穿越了鸟也飞不过去的边境五个烽火台,走进了九死一生的茫茫大漠,排除了沿途各种贼寇的侵害,战胜了自然灾难&火焰山流沙河&,胜利到达了天竺国,来到了心里的灵山&&烂陀寺。玄奘长途跋涉十六年,于公元643年回国,足迹遍及西域和五天竺,带回佛经五百二十夹共六百五十七部,还有舍利、佛像等一批珍贵物品。回国后,玄奘十九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翻译佛经七十三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尤其是根据太宗皇帝的嘱咐,将西行取经的具体情况,写成了《大唐西域记》这部杰作。善于观察的玄奘,将西天取经所见所闻,都详尽地记录在《大唐西域记》,该书绝对是那时古印度最珍贵、最详实的文字资料,相当于编撰了一部初唐印度史。由于印度这个民族擅长玄思,擅长宗教实践,却不擅长记录自己的历史,历史原始资料非常缺乏。后来,他们发现中国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对于古印度的地理人文、风俗民情、佛教圣地等记载,非常准确详尽。根据书中披露的线索,终于一一找回佛陀的圣迹,以及古印度的面目。因此,这部书为重构印度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冥冥天意,难以意料!玄奘大师的丰功伟德,至今犹能润泽于整个印度。在西行求法的诸多僧人中,玄奘的贡献绝对是第一位的,称之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合适的。难怪印度的著名学者说,印度的历史欠玄奘的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上拍指数:0件拍品
交易指数:0件成交作品
艺术家拍卖排行
艺术家搜索指导
法显快速通道
| (C)2009 版权所有·搜艺搜此内容是搜艺搜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搜艺搜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您目前的位置:>&&&
法显对佛教中国化的贡献――麻天祥
日 17:35:00
据僧v《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法显法师传末记载:“后到荆州,卒于新寺,春秋八十有二。”慧皎《高僧传》谓之“辛寺”,“春秋八十有六”。另据智N《开元释教录》卷三,法显回国后同佛陀跋陀罗(觉贤)在南京道场寺共译六卷泥洹、摩诃僧o律等,直到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二月末结束;据《高僧传》卷三佛W什传,法显圆寂在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七月以前,因此可以推定,法显卒年当在418至423年之间。按82岁计算,法显生年应为公元336到341年;按86岁算,应为332到337年。据此计算,法显西行至少在58岁,甚或可能在60岁以上了。
如是,法显怀“律藏残缺”之忧,于耳顺之年,“西度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经鄯善,游天竺,巡礼佛教故迹,“凡所历三十余国”,艰难险阻,九死一生,陆去海还,以古稀之年,度过了15个春秋。诚所谓,“盖自大教东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显之比也。”(8)唐代高僧义净也曾就法显和玄奘西行求法予以比较,他说:“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显法师则开V荒途,奘法师乃中开王路”(9),其竭蹶艰难,又远在玄奘之上。更何况,玄奘西去东回,皆取道陆上,上有唐王室之庇护,沿途又有“诸国王侯礼重”;而法显不仅年逾花甲,为求法不惜身命,而且始终是一介普通的行脚僧人,孑然一身,苦心孤诣,百折不回,携归经律十余部,六十余卷,译经百余万言(10),相比之下,也就显得更胜一筹了。
正如梁启超所说,我国人西行求法,目的在于学问,而不在信仰。法显显然也是一个学问僧,其西渡流沙,开V荒途,其目的自然也在于佛教义学之传播。除戒律外,六卷泥洹经之翻译,并流布晋土,使“一切众生悉成平等如来法身”之涅佛性论,同般若性空说并驾齐驱,开中国佛学心性论之先河,为中国佛教哲学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具体说有三:
其一、《法显传》开宗明义,首先说明,“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至天竺寻求戒律”。可见,法显西行,原处动机就是寻求戒律。其结果也不负所望,在天竺获得戒律多部,有摩诃僧o众律一部、萨婆多众律一部、弥沙塞藏本。事实上,佛家戒律五部,即萨婆多部十诵律、四分律、五分律(弥沙塞部)、摩诃僧o众律和迦叶毗律。其中迦叶毗律在中国无传,其它四部,法显携归者有三部。《高僧传》明律部末亦论之曰:“并法显所得梵本”(11),其贡献之巨不言而喻。
其二、法显对毗昙学的贡献。毗昙,意为“对法”、“无比法”,亦有“论”的意思,也是三藏中的“论”藏。毗昙学实为一切有部之学,东晋以下,由道安、慧远提倡,采用名相分析的方法,论证我空法有,有六因四缘之说。其中南方有慧集,北方有慧嵩,号称毗昙师,而成毗昙学派,多兼治其它经典。法显由天竺获得《杂阿毗昙心》、《摩诃僧o阿毗昙》、《杂阿毗昙心》等,并且于归国后同觉贤一起翻译了这些经论。这些翻译经论虽然阙佚,但法显于毗昙学的传译显然不容忽视。
编辑:明蓝
欢迎投稿:
(国内) &(国际) &&&&
QQ:& &&电话:010-05&&&&&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信箱:(国内)&&(国际)&& QQ:
传真:010-13 &&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
吉祥宝塔迎请: &&010-26&&010-
&&&联系人:子桑&&&联系电话: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A座公寓9B-11C&&邮编:100011&&
&&义工报名&&QQ:&&QQ群:&& &&技术支持:010-23
京ICP证130013号 Copyright & 佛教在线版权法显西行:被玄奘西游淹没的壮举
[摘要]法显一生没有获得什么政治荣耀的光环,只有对信仰的默默坚守,对事业的顽强坚持。与玄奘西行经历中广结众缘、交好贵族并获得丰厚支持的做法相比,法显的成就殊为不易。世人皆知《西游记》,殊不知“一带一路”上的“西游”故事,远不止唐三藏一人。张骞最早奉命“西游”,人称“凿空”。因为这是破天荒的壮举!张骞以后,西游故事不绝如缕。西行的目的,于官方,都是为了政治外交;于民间,则多为取经礼佛。至于为追求商业利益而长途跋涉的足印,则淹没在茫茫沙漠和大海之中,鲜有记录留下,供今日凭吊。东汉最著名的政治外交使团,是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汉书》作者班固之弟)派遣属下甘英,出使大秦(东罗马帝国)。甘英大约是经由新疆丝绸之路的南道西行,途经十余国,往返路程三万八千多里,走到西海边上,遥望大秦,被当地人告知,不可渡海,于是止步于波涛汹涌的“西海”岸边。美国一些汉学家们连连抱怨甘英是胆小鬼,否则,中国使节就真的会抵达欧洲—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甘英之后,汉唐时期的中原政权,再也没有派遣过这种比较有规模,而且留下具体记载的西域外交使团了(北魏胡太后6世纪中叶派出的宋云使团,曾至北印度,其意义与成果不可同日而语)。就海上丝路而言,《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公元前二世纪初至公元前一世纪末叶,汉武帝经略南海的史实。西汉官方使团,自海路经日南障塞(时属西汉,今越南岘港)、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出海,沿着中南半岛,经今泰国、马来西亚等地,过马六甲海峡,远航到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市)、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然后返航而回。与黄支国的官方交往,打开了中印民间商贸往来的海上通道。魏晋隋唐时代的西域使者,以民间的宗教人士最为突出。唐玄奘是最知名的一个,但远远不是最早的一个。最早的西行僧人就是三国时期的朱士行。魏甘露五年(公元260),他自雍州(治今西安)出发,西涉流沙,到达南疆的于阗,获得“正品梵书胡本经典”90章,60万余言,并遣弟子十余人,护送佛经胡本还洛阳。可惜这位历史上首次留下姓名的西行僧人事迹有限,西行仅及今日中国新疆境内,而且他以80高龄终老西域,并没有返回内地。翻越中巴公路第一人大约140年之后,东晋高僧法显(约公元337~约公元422)开创了西游旅程的新纪元。公元401年,十六国时期,后秦第二位君主文桓帝姚兴崇佛,把西域僧人鸠摩罗什从凉州(甘肃武威)接来长安译经弘法,却不知两年前(公元399),曾有几位高僧结伴离开长安,西行求法。此番西游的一行人中,年逾花甲的长者,就是法显。途中经过河西走廊,取道喀什到塔克库尔干,越过葱岭,来到北天竺(今巴基斯坦及印度西北部),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通道。法显在《佛国记》中自叹“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他是第一个越过葱岭,走通今日所谓中巴公路的中国人。法显西行经过6年的艰难跋涉,法显终于到达中天竺。中天竺是当时印度佛教最繁荣的地方。法显在此礼佛,学习梵文,抄录佛经,数年后又到了东天竺,然后渡海到达狮子国(斯里兰卡)。远离故土十多年后的一天,他在当地偶然看到一件中国汉地的白绢扇子(丝绸之路上的丝织品),不禁泪流满面,故国情思油然而生。法显回国时已年逾七旬,他从狮子国出发,搭乘商船,走的是海路。其间因遭遇大风浪,漂流至耶婆提国(当在印尼爪哇或苏门答腊一带)。又换乘另一商船,计划经50日航行到广州,后来却因为舟师有误,航行了70日,到达青岛的崂山,才得以重新踏上中国大地,时在413年。回国后,法显将十余年游历所得,撰成《法显传》,又称《佛国记》,就是关于环南海和印度洋东西方精神与物质文化交流的“西游记”。汤用彤赞誉说,法显是“广游西土,留学天竺”之开创者。西行求法开创之人作为开创西游天竺之路的僧人,法显创造了哪些奇迹呢?唐代高僧义净(635-713),也是一位伟大的西行者,曾经如此比较法显与玄奘:“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荒途,玄奘师及中开王路。”意谓法显“创辟荒途”,筚路蓝缕,是西行求法的伟大开创者;玄奘是西行求法的发扬光大者。玄奘(公元602~公元664)于627年去印度取经时,年仅26岁,在法显之后200多年。《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自言:“昔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使高迹无追,清风绝后?大丈夫会当继之!”玄奘发愿西行其实是受到法显事迹的鼓舞,是继承了法显的足迹、效法法显的榜样而西行的。义净是局中人,在他看来,玄奘“中开王路”,事业广大,轰轰烈烈,是将西行弘法第一人—法显的事业发扬光大之举。今天,玄奘西游的故事经过小说家演绎之后,世人传颂,妇孺皆知。而法显的西行壮举,开创之功,则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其实,法显是第一个走通中巴、中印陆上交通的中国人,今日的“一带一路”规划,让中巴人民憧憬着建设一条连接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到新疆喀什的铁路,法显则是这条路上的先行者。同时法显还是有历史记载以来,印度洋、南海、东海航道的开创者。他记载了从印度洋、跨过南海地区、航行到中国东海这条航线的具体航程和航向。由于法显的航行和记录,早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路径,变得清晰可见。法显回国途中,两次所乘商船,都有承载200人以上的规模,其中商人居多,船上储存共所有人员生存50~70天的淡水和粮食。这都从侧面证明了南海丝路上东西商贸的发达。冰清玉洁之人法显在佛法弘扬上也是功名卓著。玄奘的求法译经事业家喻户晓,世人称道。与玄奘娴于政治、走“高层道路”的辉煌经历相比,法显的西行,则处处体现出冰清玉洁的清辉。家世上,玄奘俗姓陈,河南偃师人,据说是东汉末年名士陈寔之后,父祖也都是仕宦中人,可谓“出身名门”。法显俗姓龚,山西长治人,家境贫寒,自幼父母双亡,从小出家苦修。没有玄奘那般优渥的环境,法显对佛学的虔诚却同样十分执着,只因“慨律藏残缺”,而发下宏大誓愿“至天竺寻求戒律”并独力践行!法显是第一个用行动向后人证明,可以到印度直接求取法经的僧人,开启了汉地僧人西行求法的传统。经历上,年轻的玄奘到了高昌国(治今新疆吐鲁番市)后,受到国王高度礼遇,临行时,更是为他备足盘缠,有马匹丁夫随从护送,其西行途中物质条件的优越,实在比《西游记》的描述要好许多。而61岁的法显西行求法之途,却秉持着十足的苦行僧精神。与他同行的、途中相遇的同修,不下十人,有的中途死去,有的半路遇险,打了退堂鼓,有的滞留印度不归。只有法显,前后历时15年余,云游天竺各邦求法抄经,最终携梵本佛经,搭乘印度洋的商船,几经磨难,从南海、东海,返回汉地。其实玄奘贞观十五年(公元641)从印度回国时,本来也可走这条海路,因为到了唐朝,这条海上丝路已经是贸易发达、航线固定、相对安全方便的路线了,只是为了践行多年前对新疆高昌国王重访的承诺,因而放弃了海路。归国后,二人的机遇也十分不同。玄奘返唐正值贞观清明之世,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隆重迎接,为其提供优越的译经条件,成就弘扬佛法的伟大事业。法显归国,则在东晋南朝战乱频仍之时,地方官的接待也十分有限,他仅仅靠个人之力、信众支持,苦心孤诣地完成了几部重要戒律的翻译工作。法显一生没有获得什么政治荣耀的光环,只有对信仰的默默坚守,对事业的顽强坚持。与玄奘西行经历中广结众缘、交好贵族并获得丰厚支持的做法相比,法显的成就殊为不易。玄奘西行壮举,无论在佛教史还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是一盏明灯,他的事迹和精神千百年来广为传颂。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充满敬意地缅怀像法显这样,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先驱性伟大人物,给予他更多的礼赞、更多的关注。(文/张国刚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katrinache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玄奘贡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