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看破红尘禅心易语,想请教看什么书,可以静下心来

不是每一个隐士,都要看破红尘
比尔·波特谈及成都文化隐士时表示:“成都人很休闲、自在、自得,他们很快乐,这很重要”比尔·波特其人比尔·波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汉学家。他将大量的中国古代佛教典籍翻译成英文,在欧美引起了极大反响。他创作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文的作品,其代表作《空谷幽兰》一经出版,即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与此同时,该书也受到了中国读者的热烈欢迎,一版再版,畅销至今。美国著名的当代作家、翻译家和汉学家比尔·波特的精神巡游这一次有了新的意义。继热销的《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之后,这个“生活在城市里的隐者”携最新作品《黄河之旅》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4月14日、15日,他来到北京和重庆为新书宣传,同时透露今年10月将启动新的旅程,“寻访”、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圣贤,向他们道声“谢谢”。成都商报记者近日独家专访到这位话题人物,他表示,20年过去了,中国隐士的现状他已不再关心,《空谷幽兰》的热销,在他看来是个偶然事件。而对于中国隐士,他的点评更是首次这般云淡风轻,“不是每一个隐士都要看破红尘,只要在内心保留一块属于自己的梦田,他就是隐士。”做隐士太难“胡乱的修行,是肯定不会成功的”“修行人的生活确实很辛苦,如果你随便去到山里面,就想成为隐士,我会认为他很愚蠢。”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里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中国传统隐士文化风物图。“我相信我对隐士的看法影响了很多中国文化人,但我并没希望能让更多的中国人进山或者下海,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外国人看的,看看在中国,有这么一群执著于内心想法的人,他们到底营造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做(隐士)这样的人太难,我不主张人们‘放下’,真正的放下就是死亡,何必呢,人永远都在这个现实社会里,生活本身不需要‘凝重’,而是需要‘安静’,隐士是个虚幻的概念,只要你内心为自己留一个安静的地方,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真正生活诉求,这就可以是隐士。胡乱的修行,是肯定不会成功的。”比尔告诉成都商报记者。 贫富皆可隐“如果开口就说是隐士,那他有些狂妄”“富人有富人的隐居方式,穷人有穷人的隐居方式。”比尔认为,“贫富皆可隐”的意思,是方式上的不同,真正的修行人是以内心感觉为评判标准,而不是穿个长衫上山、固守这份寂寞甚至凄凉,“如果一个人一开口就说他是隐士,我觉得他有些骄傲甚至狂妄,修行人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在乎的是内心。”至于为何所谓的修行人都会远离都市生活,比尔说:“修行人一定是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面对自己,想清楚自己真正的生命追求,去‘隐’的时间也不一定是几十年,几年、几个月都可以——换句话说,他们的目的不是为当隐士而‘隐’ ,而是独处一些时间,在心里面找到一个地方,真正地安放自己。”城里的隐士“其实,不是每一个隐士都要看破红尘”“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生活在城里的隐士。其实,不是每一个隐士都要看破红尘。”在离西雅图有两个小时车程的一个海滨小城,比尔一家过着平静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妻子在别墅后面的菜地自己种菜,和孩子一起在海边散步,然后一起安静的共进晚餐,饭后翻译中文经典,周末出去……他的生活还可以,虽然目前受着胆囊炎的折磨。《空谷幽兰》问世20年,影响最多的还是中国人。“我认为中国传统隐士的标志是得到一个东西后去帮助别人,影响其他人。而国外的则不同,比如美国的隐士,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的目的是独善其身。”前年应青峰书院的女主人何洁之邀来成都和本地文化人座谈,他就曾说过,他是慕名来成都这个“文化重地”探访,这里深具中国传统文人儒雅、含蓄而低调的气质,虽然和成都本土隐士并无太多交流,但相信“这里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地方”。成都的隐士“成都人很休闲,他们很快乐,这很重要”“我觉得现在很多中国人每天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忙着赚钱,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赚了钱也不开心。他们太需要停下来好好休息一下了。”在信息时代,我们也无法想象隐士们过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活,比尔说,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山洞前,发现洞里有一位85岁的老者,他在那儿已经住了50年,对于世事变化一无所知。“可以想象,倘若你去偏远山区,将手机与笔记本电脑扔掉,一个月不见人,你会不会疯掉?我们会,但他们不会。”比尔坦言,他知道在成都和四川,有一些人的学问很大,“一些人有了去‘隐’的倾向,他们很多都在艺术圈里,不过,我认为成都人很休闲,我在很多成都朋友身上看到了自在、自得的一面。他们很快乐,这很重要”。隐士论道成都平原多有隐逸之士□《寻访终南隐士》作者、文化隐士张剑峰有谚语:问道在青城,修道在终南。岷江平原雨水充沛,自古战乱较少适合隐居,较少受到外部冲击,所以一直都是隐士高人集中的地方.在青城山和这些山中,以及成都平原上多有隐逸之士。民国时期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慕名入川访道,一路寻访隐士高人多有奇遇,他的老师袁焕仙先生当时就隐居在盐亭这样一个小地方。当代人寻访隐士一般会在青城山外山的青峰书院和成都市区的老庄书院等地落脚,这些地方也是隐士往来之地。隐士本来可以分为入世的隐士和出世的隐士,不久前我上青城山拜会青城武术掌门人刘绥滨,在他身后就有一些身怀绝技的隐士。他们大多数都藏身闹市,还有一些人往来于山林与城市之间。那次,我行程匆忙,与白鹤道人擦肩而过,据说他平时也在云游,大部分时间仍在成都。学者说隐都市静心堪称隐□散文作家、巴蜀隐士文化研究学者 蒋蓝2010年深秋,笔者在青峰书院采访比尔·波特时,他特意指出:“隐士文化不是绝对消极的,也非一成不变。中国人现在很忙碌,生存压力大。其实只要你抽出一点时间来静处,在一个清净的地方静心默想几天,而不是非要利用仅有的几天假期跑到风景区去受罪,那么,你就能逐渐获得一种清净中的觉悟。”现实中,纸上向往山林静美的人很多,甚至打起背包投奔名山莽野的人也不少。但稍不留神,就会落入“大隐隐于市”诡辩式窠臼。在我看来,“隐士”首先是隐而不仕之士。此外,他必须具备丰厚的人生阅历和事业上的觉悟,还应该具备可以睨视红尘的物质基础和居住空间。放眼成都,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人并不稀少,但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能够超越豪气、戾气、暴发气,拥有一种被静谧过滤后的隐者气韵呢?记者手记“我们对隐士的定义可能有误,其实隐士不神秘”他们,只是想过自己的生活对主流文化的回避,是成都商报记者多日来探访成都隐者的一个强烈感受。从3月初开始,记者与众多成都本土文化人士围绕着隐士和隐士文化进行了深入寻访。文艺界、商界人士均有。他们一般具有高素质、高收入,或许之前还保持过高曝光率,但在当下忙碌的社会,公众舆论与生存压力倍增的大背景下,这些各自行业的精英们似乎正在回归一种恬静而更加内在化的生活方式。深居简出、异常低调、绕行媒体、保持着自己独立自主的判断和价值观……在寻找自己精神家园的路上,他们或许走得更远,但也走得更为纠结:一些倾向于隐居生活的艺术家一方面要保持自主和纯粹的创作环境,一方面则要面临作品走向市场并最终被市场所影响的痛苦。这些具有“隐者”特质的人士,或多或少都曾有过非凡的经历;影响他们选择如今这种生活方式,或多或少因为某个人而改变过自己的生存哲学。一位受访的商人告诉我,在目前的商界,很多老板的生活空间其实很小,身边真正能够倾诉畅谈的人并不多,在利益纠葛、尔虞我诈的商战背后,是这些大老板们的精神空虚,他们需要找个静处之地、没有利害关系之地,放空自己,真正地与自己对话。“你去隐地的时候,你就是个隐士。其实隐士并没有神秘的,他们只是想过自己的生活而已。”诚然,我们对隐者的生活方式心存好奇,对隐者本身的定义也各有意见,但正如《空谷幽兰》作者、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说,“现在看来,我当时对隐士的定义可能是错误的。陶渊明一直被中国文化定义为隐士,其实他就是个诗人,他写田园诗而已。他活在山林乡间的本身,就是一首清雅的诗。”的确,这些“隐者”,只是想过自己的生活而已。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摄影记者 王效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破红尘的人可怕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