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强于南方,但现在南方经济却充满活力 英文,这种改变过程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原因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真题专练:专题2 古代中国的经济(五年高考含解析)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真题专练:专题2 古代中国的经济(五年高考含解析)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7次
资料类型:说课稿
文档大小:1.17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015·课标全国)《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A项。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项因果倒置错误;农业的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项错误。
(2015·天津文综)“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种粒”“下通足窍”“且行且摇”由此判断是播种工具——耧车故选B。A、D两项是耕作工具排除;C项是灌溉工具排除。
(2015·课标全国)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
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解析 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是随着北方战乱较多大批人口南迁带去了众多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而形成的故C项正确。坊市制度瓦解、海外贸易拓展影响商业的发展、D两项错误;土地集中加剧不仅是在南方地区且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项错误。
(2015·江苏单科)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
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解析 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2014·重庆文综)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
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A、C两项错误。经济重心在向南转移但仍在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两宋时期因此D项错误。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显著发展江南经济开发出现了新局面。故答案为B项。
(2014·广东文综)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
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
解析 “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说明唐代土地兼并盛行致使土地制度遭受破坏即当时的均田制受到破坏故C项正确。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瓦解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项不符合唐代史实。
(2013·课标全国)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
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 宋代中央集权日益强化项与史实不符。“不抑兼并”会造成土地高度集中故C项不正确。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正确。
(2013·江苏单科)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A、C、D三项都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故均可排除。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成套农具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符合题意的是B。
.(2013·海南单科)右图反映的是(  )
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男主外、女主
解析 本题为图片材料选择题。仔细观察图片:图上方为一位古代男子正驾驭一头牛在耕田图下方为一位古代女子在织机前织布所以图片反映的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形式。A、C、D三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2012·海南单科)《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
“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解析 从题干反映统治者“藉田”“亲蚕”的现象以及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仪式的历史现象说明统治者重视农桑生产这正因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故D项正确;本题易因表面认识而误选A项主要是无法正确解读“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信息;B项无从体现;C项说
(2011·山东文综)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
出当时(  )
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 图片反映出农民使用较为先进的农具进行耕作说明当时农民注重精耕细B项正确。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开始使用铁器故A项错误。汉代时铁犁牛耕已经推广到全国故C项错误。图片不能体现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2014·课标全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万人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解析 第(1)问通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得出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据材料一中的“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可得出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可得出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据材料二不难得出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一“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和材料二“黑龙江以北……居民不足1万人”可看出移民有利于缓解关内人口压力;据材料二呼兰地区“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可得出移民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据“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可得出移民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其他的作用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答案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2013·浙江文综)(节选)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解析 第(1)问考查农业经济特点答题的关键在于紧扣材料抓住时代背景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总体概括。
答案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011·安徽文综)(节选)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
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解析 本题以历史热1)问注意从材料中概括如“犁耕”“丰给”“大旱”等分析即可。
答案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考点二 手工业的发展
(2015·福建文综)《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
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  )
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解析 据材料“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借玉器和朝贡的名义提高了瓷器的知名度;故选D项。依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可知“景德镇”一词出现于宋故A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说明陶玉是私营手工业者故B项错误;“畅销海内外”在材料中未反映故C项错误。
(2014·浙江文综)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
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解析 B、C两项不是科学方法项是科学方法但考古的目的也是为了确认“秦”和“瓷”哪个在前。故答案为D项。
(2013·北京文综)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
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B.元末明初
D.鸦片战争时期
解析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故该船在理论上的最早沉没时间应为C项。A、B两项两个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尚未成立故可排除。D项不符合“最早”这一要求。
(2013·福建文综)《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
别入诸色”;《新唐书(  )
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解析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表明工匠职业是世袭的不可更换工种排除①④正确答案为B。
(2013·天津文综)“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
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自宋代至明代棉花作为纺织原料其地位日益重要这得益于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故选B项。A、C两项不属于“前提条件”;棉花成为经济作物也是棉纺织技术改进的结果D项。
(2012·江苏单科)《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
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C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手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工序分工情况不能体现生产技术、产品品种和产量状况故A、B、D三项错误。
(2011·浙江文综)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下图是宋代部分名窑
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解析 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结合地图可以得出D项。
(2014·四川文综)(节选)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
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
——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提炼影响因素如“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相对安定的景德镇”“分工不断细化”“创制”“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诸多
答案 (1)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
考点三 商业的发展
(2015·课标全国)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
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  )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间崇拜的现象得到朝廷的认可而且后世影响不断的扩大本质上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故选C项。中国古代王朝没有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故A项错误;古代社会女性地位根本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古代封建统治者是统治思想不可能与D项错误。
(2015·课标全国)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政治重心南
解析 表格体现了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状元人数逐渐减少而江苏地区的状元人数逐渐增多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地处东南的江苏经济发展超过了地处北方的河南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故选B项。宋明理学对河南、江苏都有影响故A项错误;虽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但是并不表明中原地区的经济衰退项错误;明清时期的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D项错误。
(2015·课标全国)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
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解析 据题干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加强对全国的政治统治当时经济重心在江南地区通过政治中心的转移客观上必然带动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故选B项。A项错误;迁都北京与区域性商帮的形成无关项错误;迁都北京并不能改变南北经济文化格局且不符合“客观”这一限定词项错误。
(2015·北京文综)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
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解析 从材料中提取关于唐代对商业店铺所做规定的具体信息再结合南宋都城临安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并且有‘四百四十行’”的信息可知南宋时期的商业与唐代相比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正确选项为B。选项A、选项C信息材料无以显示;选项D既不符合材料信息也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史实不符故可排除D。
5(2015·重庆文综)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
(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解析 题干所给材料中“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表明宋C项正确。A、B项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排除。宋朝时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故D项错误。
(2015·浙江文综)“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
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解析 “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是唐宋以后而不是汉唐以来时间上错误故选A。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他们居住于地中海地区项说法正确排除;由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限制了丝路商贸的发展繁荣项说法正确排除;15世纪以前的“丝绸之路”未能改变人类历史的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因此不具有全球化的意义项说法正确排除。
(2014·课标全国)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
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据材料“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可知交子是为了贸易的方便而产生的一种交易凭证故A项B、C两项错误;交子的产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非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项错误。
(2014·山东文综)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
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户专门进行某项生产反映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历史史实;D项与材料无关。
(2014·大纲全国)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
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芜湖是浆染业中心松江的白布”“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说明松江是织造中心芜湖是浆染中心这正是区域分工的表现故答案为A项。
(2014·江苏单科)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
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解析 由材料“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而不是“绝不许设市”项错误;唐朝后期市的交易依然受到官府监管直到宋代市才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项错误;由“若要路须置”可知并非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前后期对市的建置制度的调整故答案为A项。
(2014·上海单科)唐朝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下
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史实是(  )
丝绸之路的繁盛使西域的风物传入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带来国
C.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洋诸国的交流
民间海外贸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跃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时的中外交往。依据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唐时中外之间社会风俗的交流。B项是经济方面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朝贡贸易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亦不合题意;海禁政策是明末以来实行的政策故D项错误。故应选A。
(2013·课标全国)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
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 从材料信息“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可知广东大庾岭南北物产存在差异但无法说明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排除A。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岭南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从材料信息看广东大庾岭南北经济差异明显这一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故选D。
(2013·海南单科)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
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解析 对比唐初与南宋征收赋税的主体与计算单位可知南宋的货币化程度较高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货币化的程度故A项符合题意。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不符合史实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经济控制逐步加强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D。
(2012·课标全国)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
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后期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内涵。从材料信息可知明正B项。A项与史实不符;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D项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012·山东文综)《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
(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以自衣被”“穷乡……男妇……须织工”反映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正确;“余布……鬻(yùB项。
(2011·天津文综)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解析 宋代城乡手工业都在发展故B项不符合史实;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故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诗句无法反映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故D项错误;从“西家卖丝籴新谷”可知丝、谷已投入市场这反映了宋代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因此选A。
(2015·北京文综)(节选)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廓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解析 第(1)问材料呈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路线图一是配合该图的文字说明。观察丝绸之路地图可知古代丝绸之路起点为长安终点为西亚与欧洲路线长沿线都是古代重要城市。阅读文字材料发现该段文字主要针对中国境内的丝路特别是河西走廊进行解释其一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其二河西走廊等中国境内的丝路路线深受中国古代王朝治乱兴废的影响。据此归纳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表述。
答案 (1)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2013·课标全国)(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解析 第(1)问既要归纳材料一的要点又要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总结其他特点。
答案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考点四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2015·安徽文综)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
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 题干中县民蒋泽捉拿、官府处罚沈赞的主要依据是他在贩卖罗帛时沿路偷税这说明了当时北宋政府禁止人们偷税、漏税并通过奖励赏钱的方式鼓励人们检举、揭发偷税行为故A项表述与题意相符;B、D两项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沈赞是因违法而被官府惩罚这是官府的正常履职行为项表述错误。
(2015·广东文综)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
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麻缕机织”“耕耘、刈获、桔槔”可知材料描述了家庭生产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现象这是中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因此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与官营手工业等信息、D项错误;C项错误。
(2015·江苏单科)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
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解析 材料中“多金商贾尊”体现尊富思想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说明追逐商业利润故D项符合题意;诗中“水乡”指盛泽镇而非水上集市且宋朝时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罗绮”走中原而不是“纺织工”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
(2014·课标全国)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
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 本题关键时间信息是“实施海禁前”且材料显示“市井贸易”中“外国银钱”很多说明此时中国对外贸易中“赚钱”较多处于优势地位。B项“资本市场”与D项“冲击清廷统治”均与史实不符;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以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为标志的材料无从体现。故答案为A项。
(2014·大纲全国)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
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
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解析 题干材料并没有反映出政策的变化因此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提到休养生息政策项错误。题干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禁止‘衣丝乘车’”到“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即从商人禁止穿丝绸的衣服乘车到商人按照两千石官员的级别穿着服装说明原来的禁令受到挑战故答案为D项。
(2014·江苏单科)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
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  )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解析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而不是禁绝对外交往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有限贸易”。根据材料信息“请开市舶……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说明官府有条件的开放“海禁”项正确故B项。
(2014·福建文综)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
种祭祀仪式。读右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解析 结合图片中的关键信息“祭先农坛”明清统治者每年春天都举行祭祀先农的仪C项正确。A项不是核心信息、D两项无从体现。故答案为C项。
(2013·大纲全国)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
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
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解析 由材料中明初对户籍的详细分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可知这有利于加强对民众的控制故C项正确。A、D两项均与题干无关;由于户籍划分的主要对象是民户所以对社会分化影响不大项错误。
(2013·广东文综)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
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解析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富商大贾收入堪比封君无法说明商人与封君勾结故B项不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从材料信息看桓谭认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可以“抑并兼、长廉耻”主张限制富商大贾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
(2012·福建文综)《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
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农工商谁重谁轻的问题排除A、C两项。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012·北京文综)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
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B.不尊儒术
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在统治阶层眼中商人不从事生产劳动无助于增加社会财富对维护统治不利这是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故A项正确。
(2011·福建文综)《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
矣;尊农夫农夫(  )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上自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百姓皆重商轻农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解析 材料反映出贱商而商贵、尊农而农贫的现象说明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未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并相背离。故选D项。
(2011·江苏单科)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
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解析 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可以判断出张瀚主张农工比重适当故C项符合题意。“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说明百工可以支持农业但不能说明农业仅仅依靠百工故A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未能从材料中体现排除。
(2014·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8年 450万贯 113
年 700万贯 175
~1068年 846万贯 212
年 879万贯 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紧扣材料对“农商”的重视程度来概括;第三小问从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角度回答。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直接归纳“措施”目的”根据材料二的信息来分析归纳出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盐铁官营、货币官铸、物价管理等角度来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可以归纳出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的信息归纳。第(4)问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再结合材料三中宋代重视商业的信息可以总结出答案。
答案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2014·浙江文综)(节选)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
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3)根据所学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
解析 第(2)问第一小问注意是“经济领域”材料中给出的信息是玉米、番薯的种植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分别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第(3)问本题就是整体史观的考查。以西欧为例明朝中后期大致属于16~17世纪这一时期西欧国家经过新航路开辟正在进行殖民扩张葡萄牙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侵占了我国的澳门明朝政府为了防止外来势力的入侵实施“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2)新气象: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出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
老政策: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2012·海南单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隆庆年间(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
解析 本题考查海禁政策。第(1)问一方面要对材料一的有效信息进行提取用简练语言加以概括;另一方面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问难度不大但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提炼。第(2)问难度不大关键是从材料进行分析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语言要简练有概括性。
答案 (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考 点 命题统计 命题导向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5年16考 (1)利用考古遗存、历史文物、文献记载等考查小农经济
(2)结合现实生活考查农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二、手工业的发展 5年11考 (1)结合历史记
(2)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中国古代手工技术在当时的先进性
三、商业的发展 5年20考 (1)结合文献记载、文物史料考查古代商业的概况
(2)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5年19考 (1)通过中西结合、中西对比考查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发展及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2)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的影响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充满活力 富有朝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