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歌词是什么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少林六祖慧能偈语.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常拭免,不使染尘埃.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菩提是禅修大成之境界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
扫描下载二维码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菩提本无树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
菩提本无树 - 六祖惠能大师四句偈中的一句
所属类别 :
&菩提本无树&是我国六祖大师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见性,自证菩提。
作品出处 《菩提偈·菩提本无树》
文学体裁 诗偈
作者 六祖惠能大师
创作年代 初唐
(638-713)高僧。俗姓卢氏,三岁丧父,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初为,随众劳役,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六祖。因当时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才开始传法受戒。此后演化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七十六岁时赴新州入灭。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在世界史上,他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贯通的思想家。六祖圆寂于公元713 年夏天,当时正值南方炎热潮湿天气,他的尸体未经任何防腐处理,一直保留至今,将近1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腐烂。抗日时期日本军人进驻到南华寺,不相信他的神奇,将六祖的尸身从后面剖开一处,发现五脏六腑都完好无损,才相信佛法无边,将身体重新安好,顶礼而退。现在六祖肉身完好的放在广东韶关。
菩提偈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原文解释:这个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这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引申出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 解也不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弟子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捻花微笑,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时时不断地观照自己,不让尘垢障蔽光明的本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于此)·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1,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 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2,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众皆惊。五祖观后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静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举手投足赫然而生,&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着。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 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慧能的意思&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着,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五祖擦偈: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心之所以有挂碍、有尘埃,只是因为,心对世界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会有烦恼,进而产生,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要知道,世界上万物都是终须败坏的。所以是虚妄的,不是永恒的,不应该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恋它。所谓万物皆为我所用,并非我所属。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五祖的意思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着,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着,你执着它做什么?你执着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着些什么?菩提本无树②,明镜亦非台③。佛性常清净④,何处有尘埃⑤!
①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②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③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明镜是明净之镜的缩写。此镜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镜。照真故是净。照俗故是明。明故则像亮假显。净故瑕尽真显。镜故体圆中显。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净镜。台:指实物之镜④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助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个问题,小乘和大乘的观点不一致,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引起长期争论。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视佛性说。天台宗提出五种佛性,法相宗归结为两种佛性,华严宗更把&有情&众生的佛性与&非情&之物的法性区别开来。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⑤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3.龙棘子的传说故事《龙棘子的传说》作者--苦痕神鸟没有出现,倒是遇上了一位老僧,老僧年逾古稀,慈眉善目,矍铄有神,身着褐色衲衣,肩挎布袋,脚踏芒鞋,走起路来身轻如燕,双方惊疑之间,还是老僧先说话了。&阿弥陀佛,能否看一看施主的念珠?&&我不懂佛,自己串的,只是用来辟邪。&&佛懂你,施主戴的念珠,似曾相识,传说中记载是一种名贵的树生长的,老衲为找这样的菩提子,寻遍天下没有找到,却在龙山里遇到了,这是难得的机缘,能否告诉老衲是什么树木?&&这树满山都是,就是那种棘子果啊。&卢能顺手指向最近的一棵。&老衲都尝过了,形状、纹路都不对,请施主帮我摘点。&&这个我也找不到。&&敢问施主的是从哪棵树上摘得?&&说来话长…….&卢能把如何遇凤、如何尝果之事,一一道来。说完摘下串珠,递给老僧。老僧接过串珠,仔细的端详一番,顺手盘了起来,叹道:&阿弥陀佛,自礼空王,终开法悟。佛人居佛地,佛地佛人居,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乃神来法器,真正的东方菩提子念珠。&&草民不解,还望示下。&老僧还了念珠,摘下布袋,席地而坐,说道:&施主请坐。老衲以为智慧果必长在智慧树上,菩提子必有菩提树,始终悟不出道来,而看到这龙山棘子,听了你的遇凤尝果,如,菩提莫问出处,智慧在于顿悟。&&大师的意思是菩提本无树,下下人也有上上智。请问大师,神鸟说的开心性,惠者自能,又是何意?&老僧一听,此人出语不凡,心里先是惊异!随后说道:&这个,老衲只能说是禅意了,惠者大彻也,可以教化,可以度人,可以识人。能者大悟也,只能心领,可以度己,可以识己。&&神鸟的意思是…让心进入佛境。&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if list && list.length}}
360百科致力于成为最为用户所信赖的专业性百科网站。人人可编辑,让求知更简单。&如果有了满意的回答请及时采纳,不要辜负了回答者 
回答:级别:特级教员 14:57:46来自:天星教育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出自唐代惠能的《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作者:佚名
(1)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2)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
(3)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4)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个问题,小乘和大乘的观点不一致,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引起长期争论。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视佛性说。天台宗提出五种佛性,法相宗归结为两种佛性,华严宗更把“有情”众生的佛性与“非情”之物的法性区别开来。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5)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6)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铭》:“不识玄者,徒劳念佛。”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7)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过去,佛教徒认为:东方日出,是万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万物终归之处。因此,传统的教义都认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称西天)为其归宿。惠能的这个观点,实是对西方“净土”的否定,为“顿悟”成佛提供了理。
总回答数1,每页15条,当前第1页,共1页
提问者请及时处理问题
您需要注册后才能参与话题讨论,并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可输入个汉字
上传图片:
参考文献资料:
可输入个汉字
- 如果您的回答内容参照了其他文献资料,就请标明其出处;- 如有知识产权等纠纷,由回答者本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同类疑难问题
最新热点问题菩提本无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不问因果,度有缘之人。
佛曰:世间万物皆由缘而起,随缘度化。想来,世间之人,与佛的,是如此。红尘与佛界,原只是一扇门的距离。无缘之人,任你穷尽一生,踏遍山河,也无法抵达般若之门;而有缘之人,或许只需一个低眉,一个回首,便可以在一阵清风,一盏清茶中了悟禅机,明心见性。
中的六祖惠能,如一盏青莲,端坐于佛前,莲台之上,他目光慈悲,度化众生。他的身体,流淌着佛的血液;他的思想,浸润着佛的灵性。所以,宿命只给了他一段短暂的红尘游离,他便挥手诀别,从此,皈依佛前,从一粒渺若微尘的芥子修行成为禅宗六祖。在佛前,他度化成莲,誓与红尘相决绝。( 网:www.sanwen.net )
六祖惠能的出生,求法,得授衣钵无不流淌着无处不在的佛缘。相传,惠能的“感异,怀妊六年,生能。”
他出生的时候毫光腾空,异香满室。这样的孩童,出生,便注定了以后的非凡。他的母亲怀胎六年,而后来他继承五祖弘忍的衣钵成为中国禅宗六祖,这也许就是命定的因果吧。
惠能三岁丧父,长大后以采樵养母。他是天生具有佛性的人,所以能够闻经悟道,在市集卖柴的时候,他听见一客念诵《金刚经》,当即开悟,随后,他安置好老母,便毅然的舍弃了五蕴红尘,纷坛世相,来到清净的菩提道场东禅寺,从此做了佛前的一粒芥子。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佛法,然而缘分的绳索早已将他们牵引,所谓缘定三生,几句经文,就唤醒了他心中前世的记忆。也许,他的前世就是佛前的一盏油灯,而今生,又注定要做那个佛前燃灯人。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恍惚中,似乎看见,一切来去,皆有缘由,一切缘由,皆为因果。惠能来到东禅寺求法,五祖却因不知他的慧根如何,便说他是那未开化的南蛮子,不愿留他在此求法。只是惠能是与佛法有缘之人,他当即便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听了,暗暗赞赏,但是五祖没有立刻让惠能剃度出家,而只是差遣惠能去破柴踏碓。五祖的做法用心良苦,或许那个时候他就已经决定要将衣钵传授给惠能,只是他仍旧需要历练。
八个月后,弘忍为了选出衣钵的继承人,便让门中弟子各写一偈子,表达对禅宗真意的理解和领悟。弘忍的大弟子 神秀立即做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一出,便广受赞誉,就连弘忍也不住称赞。然而当时在寺里名不见经传的惠能却另作一偈写于神秀偈子的旁边,偈语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的偈语将世间一切视为空无,在他的眼中,空无观被推到了极致。佛家讲“四大皆空”,“空”亦是禅宗的不二法门,惠能的偈语中,连尘埃也成了无物,而神秀却要时时勤拂拭,才能使自己不惹尘埃。神秀与惠能,谁的境界更深,谁的悟性更高,从这两首偈语中,自见分晓。
五祖弘忍吟下一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随后,便将衣钵传给惠能。惠能有慧根,具有佛性,所以,他的偈子明心见性,直指空无。大乘佛法讲顿悟,惠能的一生,也许就是这样顿悟佛法,他不需要刻意的修行,万法皆空,看透空明,即是一切。佛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神秀等人,一生都于五象,执着于因果,即使修行千年,也无法了悟禅机,淡然心性。
惠能后来到曹溪宝林寺,弘扬禅宗,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人称“南宗”,“南宗”后来成为中国禅宗正统。惠能与孔子和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人”,其思想包含着的和智慧, 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想,无论是否是佛门弟子,对这首偈子,都不会陌生。惠能圆寂后留下《坛经》,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他的偈语,明心见性,不惹尘埃,他并非是想要俗世的你我都抛却万丈红尘,遁入空门,而是希望红尘的你我,淡然心性,清简自持,少一些贪念与执妄,多一份禅心与般若;他希望,世间之人,处繁华而不喧嚣,落红尘而不世故,让喧嚣的红尘成为菩提道场,在原本平常的日子里,和佛祖共修一剪菩提的光阴,持一颗淡然的心,清醒从容,自在安宁。
记得前些日子,我去山中 寺庙请经,寺里的师父问我为何,我说:佛不问因果,佛度有缘人。就这样,我进入了藏经阁,进去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六祖惠能的偈子。那一方端砚,一只素笔,便将他的连同他的偈语写进经卷,随着的风沙,流传千年。想来,我与六祖惠能亦是有缘,我的俗姓便是惠,只因这一字,我便,这是命定的因果,命定的佛缘。否则,藏经阁经书万卷,我第一眼看见的又怎会是六祖惠能的《坛经》,历代僧人写下的偈语不计其数,我又怎会独独对他的偈语一见清心。也许,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但是,我依旧,在烟火迷离的红尘,得遇佛法,在莲花开合的角落,找到慈悲。
菩提本无树,万象皆由缘。 只要内心足够安宁,喧嚣的红尘亦可成为宁静的菩提道场。愿世俗的你我,淡然心性,清简自持,在繁华中守住真淳,在每一个缘来缘去的日子里,淡看一阵清风,一弯。首发散文网:本文作者的其他文章12-2612-2612-2612-2612-2512-2512-2512-2512-2512-25&推荐阅读并说 菩提本无树,万象皆由缘。 只要内心足够安宁......:不知山中是否有一菩提 :回复:处处莲花开。:回复:很想和你讨论一个问题:回复:请赐教。:你也经常去寺院吧
我也经常去
只是我发现一个问题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
现在的寺院
基本上都商业化
那种做过古代的 夜半钟声 那样惬意 金钱覆盖的寺院
基本上我们已经寻觅不到了
我家是在大理
大理佛教比较盛行 又大乘佛教也有小乘佛教
还有本土教
大理也因此得名为佛都
金庸小说里的天龙寺是什么其实现在已经是旅游景点
那种佛教渲染的文化气息已经不复存在
不知道您是如何认为
:回复:您好。这个问题也曾困扰我很久。
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印传佛教的寺庙很多都沦为商业的附庸,甚至出家成为一种职业。
但是我信仰的是佛,不是寺庙。如果内心足够安宁,喧嚣的红尘也成为菩提道场。
世间任何事都有两面性,佛教亦不免俗。我们要相信,还有人愿意坚守,这样一个信仰,亦有人愿意相信,信仰的力量。
星云大师在台湾创办佛光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率领湖南29所寺庙取消门票发愿文。圣辉大和尚说,虽然门票收入成为了寺院供养僧人、修缮殿堂的基本经济来源,但也挡住了许多民众入寺修心养性、参观、礼佛的脚步,影响了一些民众对佛教的尊重,更使一些学佛的信众产生了疑惑、造成了误解:认为门票是商业化的产物,神圣的佛教不应为“五斗米折腰”,再苦再难也不能商业化!所以,庄严的寺院,也曾因此蒙垢。
还有每当看到藏民虔诚的双手合十,磕长头走在朝圣的路途,内心便被一种力量充斥。无论世俗怎样,都还有虔诚的信众。
既然信仰,就该相信。不能因为尘世里的不堪而轻易放弃。
一己拙见,交流。:回复:我是经常去寺庙,不过大多都是一些离家较近,游客稀少的小寺庙。:不论作何说法
觉得心里真的是过不去
我很希望遇到一位
合适确切是说是自己由心尊重的一位法师
只不过是事宜愿为
但也不过是
没到那个缘
我相信缘总要到的
缘分也会总会到的
在对的时间遇见那个对的人吧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
sanwen.ne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提本无树全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