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民族构成民族为什么不认同

阿富汗民族国家的构建及特点
我的图书馆
阿富汗民族国家的构建及特点
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载体,一个国家现代化的主要特征都植根于其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之中。阿富汗被称为亚洲的十字路口,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枢纽,也是欧亚大陆各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从而造成了阿富汗国内文化的多元性以及民族的多样性,这是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的主要特征。
阿历史上曾是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和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但直到1747年,伊朗国王纳第尔被刺身亡后,阿富汗贵族阿赫马德被推举为阿富汗国王,独立的阿富汗国家才得以建立。
杜兰尼王朝建立后,阿赫马德国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固其统治。杜兰尼王朝在对外交往方面则是以暴力的方式为主,阿赫马德对印度进行了八次远征,与波斯进行了数度交锋。在这些交往中,有为捍卫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统一的白沙瓦、赫拉特之战,也有为掠夺财富而对印度的远征。在阿富汗历史上,杜兰尼王朝是第一个把所有阿富汗人联合在一个国家之中的王朝。
阿富汗国家的重建是围绕着两次改革而展开的,即希尔-阿里国王的改革和阿布杜尔-拉赫曼国王的改革。希尔-阿里国王的改革首开阿富汗改革之先河,拉赫曼国王的改革则使阿富汗民族国家的构建向前迈出一大步。
希尔-阿里以英国军队的建制为基础,组建了一支兵种齐全的正规军。他还建立了阿富汗第一所军事学校,甚至一度设想建立海军;建立了由12人组成的国家咨询会议,成员由他在市民首领和军官中遴选产生。他还成立了内阁,阁员由包括首相在内的六名大臣,没有一位王室成员。此外,阿里国王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阿里国王是重建阿富汗国家统治秩序的第一位国王,他的改革是新阿富汗的开端。
1880年,阿布杜尔-拉赫曼继任国王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政治改革,他把伊斯兰教纳入政治进程,并成功地利用伊斯兰教为政治服务。拉赫曼国王试图切断贵族、政府高官身后的部族纽带,将一些省分为若干地区,打破了按民族和部落划分区域的标准。拉赫曼国王吸取了之前王子间为争夺王位而内耗的教训,命令王室成员只能呆在王宫之中,避免他们在地方发展自己的势力。
拉赫曼国王去世后,阿富汗权利实现了和平转移证明了这项措施的合理性。在拉赫曼国王的政府中,官员不再是国王的直系亲属,也不是地方的显贵。有影响力的家族和部落首领要把他们的子嗣送入喀布尔当做人质。拉赫曼国王实行的各项措施实现了民族与国家的双重建设,是阿富汗民族国家的缔造者.。
希尔-阿里国王和拉赫曼国王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国王要成为国家的绝对权威而不只是各派力量的头领。中央集权国家要求国家内部树立一个权威、实行一种法律、建构一套国家机器、灌输一种意识形态。从理论上讲,这意味着在国家面前,民族与宗教的差别将消失,阿富汗国家已不再是普什图族的国家,而是阿富汗民族的国家。
1837年,英印当局决定推翻道斯特-穆罕默德国王在阿富汗的统治,将杜兰尼王朝前国王舒佳扶上王位,建立由英国人掌权的傀儡政权。1838 年,英印政府对阿富汗宣战,第一次抗英战争爆发。1840年,道斯特国王投降。道斯特之子阿克巴汗领导阿富汗人民对英国侵略军进行顽强抵抗。1842年,英印政府释放了道斯特-穆罕默德国王,被迫承认阿富汗的独立。
1874年,迪斯累利就任英国首相,奉行对外扩张政策。1876年,迪斯累利任命李顿勋爵为印度总督,试图肃清中亚细亚的莫斯科人。希尔-阿里国王勉强维持着中立的外交政策。但1878年,俄国使团强行进入阿富汗,引起了英国的愤怒。1878年英国对阿富汗宣战,第二次! 抗英战争爆发。1880 年,迪斯累利的保守党在dx中被格拉斯顿领导的自由党击败,新首相决定从阿富汗撤兵。
在俄国流亡的阿布杜尔-拉赫曼回到了阿富汗,急于撤军的英国人在拉赫曼承认英国对阿富汗外交的控制之后,便承认其为阿富汗的国王,第二次抗英战争结束。
1919年,被称为! 自由王子的阿马努拉成为阿富汗国王。阿马努拉在加冕仪式上称实现阿富汗的独立是其执政的三大目标之首。同年5月,阿富汗对英国宣战,第三次抗英战争爆发。两次侵略阿富汗的惨痛教训以及一战结束后英军的厌战情绪使英国不得不考虑与阿富汗和谈。战争的进行也使阿富汗军队的人数、装备和组织的落后暴露无疑,特别是在英军战斗机轰炸喀布尔和贾拉拉巴德后,引起了市民心里的恐慌。1919年,英阿双方签订了拉瓦尔品第合约,阿富汗赢得了国家独立。
三次抗英战争过程中,作为西方殖mz义的副产品现代民族主义思想也传到了阿富汗,阿富汗各族人民共同抗击英国殖民者,逐渐形成了阿富汗民族主义。对外交往的挫折也使一些阿富汗人求学于西方,找寻复兴阿富汗的良策,使阿富汗民族主义具有更多的现代因素。三次抗英战争的胜利标志着阿富汗民族国家建构的初步完成。
从阿富汗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可以看出阿富汗国家建立与民族形成具有明显的异步性。即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经历了没有国家的民族——没有民族的国家——现代国家框架下的民族建构三个阶段。从国家建构的角度来说,阿富汗经历了阿赫马德时期国家制度的初建、希尔-阿里和拉赫曼时期国家制度的再建以及阿马努拉国王进行的政治现代化的初步尝试等三个时期。在反抗英俄殖民者的过程中,以现代民族主义为核心的阿富汗民族的认同感逐渐增强,阿富汗民族逐渐形成。这标志着阿富汗民族国家建构的初步完成。
当然,阿富汗民族国家建构的初步完成并不意味着国家建构过程的结束,相反它仅仅是开端,还要与阿富汗现代化建设同步推进。而且,伴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甚至是挫折,国家建构过程很可能会出现挫折甚至是倒退。20世纪70年代后期,阿富汗mz化的失误使民族国家的整合遭遇重大挫折,深陷战乱之中,民族国家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解构.过程。21世纪初,塔利班政权倒台,阿富汗民族国家的构建出现了重构的契机。
如果从拉赫曼国王的改革算起,阿富汗民族国家的构建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然而,如今阿富汗民族国家似乎还在起点徘徊。原因之一就是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数次遭遇挫折,体现出民族国家构建进程的曲折性和长期性。其原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落后的农牧业经济使国内各地区的联系较差,不利于政府权力的加强与民族的整合。阿富汗国民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在经济方面,各个地区的互补性较差,因此,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有限,仍处于相互封闭的发展状态。
其次,阿富汗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文化加深了民族间的隔阂,不利于各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各民族对国家认同感要弱于本民族的认同,而多山的地理环境加深了这种隔阂。历史上阿富汗国家的形成较晚,建立的各个王朝几乎都是以单个民族为主体(多为普什图族),而不是各民族的联合政府。
再次,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阿地缘环境复杂。正如拉赫曼国王所言:“阿富汗就像两头狮子之间的一只山羊,两块磨石之间的一颗谷粒。”这种复杂的地缘环境下,阿富汗民族国家的构建更容易遭遇挫折。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的曲折性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国,外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民族国家构建的成败,在一定时期起着主导作用。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民族的纽带,穆斯林认同的基础。在伊斯兰世界,对于伊斯兰的认同有时要强于本民族的认同。伊斯兰教也就成为中东各国民族融合的催化剂。但阿富汗是个例外,民族的认同始终处于支配地位。伊斯兰教对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的作用有限。一方面阿国内的政治思潮、运动大多以民族为基础。20世纪以来,阿富汗政局受到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伊斯兰主义的冲击。这些政治运动大多是各民族提出的政治口号,不能产生广泛的认同效应。即使是社会主义、伊斯兰主义这种泛化的社会思潮,也由于参与者分属不同民族而分裂为许多派别。1965年成立的人民mz党就因党员的不同民族属性分为人民派和旗帜派。70 年代兴起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同样也因民族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派别。
另一方面伊斯兰运动往往作为世俗型现代化失误的反馈登上阿富汗政治舞台,加深国内政治危机,甚至导致民族国家构建与现代化的挫折。20年代后期,阿马努拉国王的激进的现代化改革的失误导致了国内宗教势力的反抗,使国家陷入战乱之中。伊斯兰教是一种信仰体系、社会生活方式,还是一种政治思想。如何将这种传统的政治思想纳入到现代的政治生活中,使其有助于阿富汗民族的融合和满足国家的建设,是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作为一个后发型现代化国家,阿富汗民族国家的构建与现代化进程具有同步性,二者相互影响。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内外交往的复杂性使阿富汗民族国家的构建体现出曲折性。阿富汗国家的伊斯兰属性使其民族国家的构建不能离开伊斯兰教因素。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的另一特殊性在于伊斯兰教对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作用的有限性。只有将伊斯兰纳入到现代的政治生活中,才能有助于阿富汗民族的融合和满足国家的建设。阿富汗民族国家的构建不能离开各民族交往的发展。只有建立在政治稳定前提下的经济联系的强化才能使阿富汗民族国家的构建打破民族的藩篱实现突破性进展。
发表评论:
馆藏&5912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议阿富汗人的民族观与国族观
2008年第3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阿富汗国家复杂的民族构成,使得各民族对于本民族的忠诚远远超过对民族国家的忠诚。本文通过对民族与国族概念的分析,进一步分析阿富汗人民族观和国族观相违背的原因。 中国论文网 /5/view-1857239.htm  【关键词】阿富汗人 民族观 国族观      一、阿富汗国家的民族状况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位于亚洲的中西部,面积652300平方公里,是一个有着2300多万居民的山地国家。阿富汗民族众多,国外有些学者认为分属于50个民族,国内有的学者认为是30多个,也有人认为是21个。体分布状况如下:   阿富汗的主体民族是普什图人(约占总人口的65%),主要居住在阿富汗东部(41%)和巴基斯坦西部(58%),少数居住于伊朗和印度。是南亚和西亚的跨界民族之一,普什图人属两国跨界民族;在一国为主体民族,在他国为非主体民族。   塔吉克人是阿富汗的第二大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主要分布于阿富汗的东北部,另外还有约460万的塔吉克人居住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少部分居住于伊朗、巴基斯坦和中国。塔吉克人属于两国以上跨界民族;至少在一国为主体民族,在其他国家为非主体民族的跨界民族。??   阿富汗人口中的乌兹别克人约占8.6%,早期就居住在兴都库什山以北,除阿富汗外,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和中国也有乌兹别克人。乌兹别克人与塔吉克人属相同类型的跨界民族。??   土库曼人约占阿富汗人口的2%,主要分布在阿富汗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的地区。阿富汗境内的土库曼人大多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他们是与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类型相同的跨界民族。??   阿富汗的俾路支人约占0.9%,是阿富汗少数民族之一,分布极广。东起巴基斯坦的俾路支斯坦和信德省,西至伊朗,北抵阿富汗的赫尔曼德河以南和锡斯坦,南到阿拉伯海,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阿拉伯半岛。俾路支人过游牧和半游牧生活,大多为文盲。属于跨陆海跨界民族;在所有国家均为非主体民族的跨界民族。   此外还有恰拉马克、努里斯坦、吉尔吉斯、帖木里等民族。      二、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民族与国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同属于历史范畴。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极为密切的联系。民族与国家的概念在很多时候通用。在英语中,可以译为中文“国家”的词有三个,即nation 、state和 country.然而,这三个词虽然都指国家,但侧重点不同。nation是指由人组成的国家;state主要从政府角度指国家;而country则主要指地域意义上的国家。这里,nation所指的人,就是形成民族的共同体。所以,英语中,nation既有“民族”的含义,也有“国家”的含义。联合国(The United Nations)也是以nation来表示国家。从这个词义上看,民族与国家是指一回事,即是指民族构成国家,而国家由民族构成。这一点,不仅单一民族国家如此,多民族国家亦如此。      三、民族与国族的概念      对于民族的概念国内外的学者们众说不一,我们通常引用的是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提出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从理论上讲民族,也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并且是被想象成范围有限、享有主权的共同体。它是一种建国进程、一种理论信念、一种政治运动、一种共同体认同,与现代化国家的崛起密切相关。   国族概念是指以本民族为主体建立现代化国家的民族,即民族国家的统治民族。国族的概念直接与国家的概念或至少在一定程度的自治观念相关联。民族与国族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必有自治权及国家形态”,后者“必须有国家的实质”。   国族的建构过程,也是民族的国族化过程。指那些无权建立自己国家的民族,把自己合并入统一的大民族―国族的过程。其实质是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族认同的转变。近代以来的历史事实表明,多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必须以国族化的实现为基础。   民族和国族在相当程度上是重合的。然而在阿富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各民族又分为若干个大部族或集团,下面又分成众多的小部族或家族世系。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各部族间相互隔绝,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部族的内部事务由各自的首领管理,而且大多数部族拥有自己的武装,矛盾错综复杂。各族对自己族体的忠诚超过了对民族国家的忠诚,他们将把本民族利益的获得与保护放在首位,各民族的共   同利益被束之高阁。      四、阿富汗人的民族和国族观相违背的原因      由于阿富汗各民族的相对独立性,导致阿国民对国家的依赖性很弱。对国族的观念淡漠。多数国民认为,国家是抽象的、遥远的,而部落和家族才是具体和最值得效忠的。导致阿富汗国家的民族和国族关系处于一种相违背的状况。当然,形成这种局面与阿国本身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密切关系。   第一:国族认同的政治基础薄弱。   阿富汗境内几个人口较多的民族大都是跨界民族。与一般国家的跨界民族相比,阿富汗跨界民族背离所在国的可能性更大。许多周边国家与阿富汗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明显差异,对阿富汗的跨界民族,尤其是非主体民族产生强烈的诱惑,也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接受在边界另一方同胞的“援助”,并与之结成“盟友”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在与“盟友”的关系不断加强的同时,跨界少数民族与所在国的关系却逐步疏远了。有人指出,拉希德?杜斯塔姆(Rashid Do stum)领导的乌兹别克民兵武装,实是一支由乌兹别克斯坦武装起来的队伍,杜氏与乌兹别克斯坦关系密切。在盟友的支持下,杜氏曾明确表明,无论如何,喀布尔政府应由他来领导。塔吉克斯坦与马苏德领导的以塔吉克人为主的政府军的关系,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第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的纽带脆弱。   阿富汗冲突各方长期的相持使原本就贫穷的国内经济更加恶化。阿富汗是一个农业国家。因窝藏本?拉登而被国际社会严格制裁并遭受美国的军事打击,再加上阿富汗又遭遇了连年的旱灾,这对于一个完全靠天吃饭的农业国家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阿富汗现在的死亡率高居世界第四,超过三百万的阿富汗人需要靠联合国的援助才能生存下去。阿富汗的可饮用水仅能满足13%的阿富汗人的需要。仅有12%的阿富汗人能得到足够的卫生保障。   第三:各民族长期传承的历史文化陋习。   阿富汗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和联系网络是种族、部族和家族。普什图人习惯以一种消极的态度面对着滚滚硝烟。他们在反对人民民主党统治和前苏联入侵中的表现,远不如在19世纪反英斗争中那么出色。他们曾为争夺国家统治权而拼杀,但却不愿建立起强有力的政府,这是普什图人在长期纷争中所坚持的传统。在其他民族中也是如此。比如:乌孜别克人,他们“似乎由衷地希望任何一个喀布尔政府都尽可能地较弱才好”,因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的出现,可能会威胁到他们与另一边同盟们共同的“理想”。把自己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国家利益的位置上,这是阿国各民族长期以来的一贯作风。   第四:“大民族”的缺失。   国族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增进权利共管、国家统一、文化同质的过程,非主体民族集团与主体民族集团必须寻找到诸民族利益的结合点并以之为行动准绳,以对国家的忠诚代替对民族的忠诚,这是多民族国家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在阿富汗,任何民族集团都难以独立承担起阿富汗冲突的责任。在1994年塔利班崛起之前,普什图人集团已显得相当衰落,他们在内战中所表现出的“中立”,不是出于国家统一的考虑,也不是想制定内聚性政策,实在是无奈之举。 力量日益强大起来的塔吉克人亦无力承担制止内战的任务,普什图人和塔吉克人难以做到的事,让其他民族来完成则是不现实的。      五、结语      民族对国家政权的情感是由国家政权能否维护民族的利益及其程度所决定的。在一个民族感受和认识到国家政权维护了民族的利益或者一个民族可以通过国家政权而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时,就会对国家政权形成肯定性的评价,反之,则形成否定性的评价。   新政府卡尔扎伊总统上台几年以来,阿富汗绝大多数民众由于生活没有得到改善而对现政府感到失望。地方军阀和派系武装对阿富汗稳定的威胁仍未消除,严重制约了中央政府向地方扩展权威。到2005年末,阿富汗政府虽然解除了杜斯塔姆、萨亚夫等五大军阀的武装,裁撤兵力6.34万,但这只完成预定裁军目标的2/3。喀布尔之外仍有不少受地方武装控制、中央政府鞭长莫及的地方。   军阀混战、民族矛盾仍然存在。民族问题始终是阿富汗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在加强自身权力的同时化解民族仇视,实现民族和解,能否顺利完成已启动的解除各派武装的计划,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考验。虽然卡尔扎伊总统努力通过国际援助等各种渠道来改善国家所面临的各种状况。但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一段很艰辛的路程。   (作者联通:710002陕西咸阳市毕塬路双泉学校)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富汗是什么民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