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超级白马股,现价买入中国铝业是投机还是投资

不翻倍我不走: 从伊利股份看牛股如何炼成
原计划写《十倍牛股特征探究》,想从白马股、... - 雪球
我的图书馆
不翻倍我不走: 从伊利股份看牛股如何炼成
原计划写《十倍牛股特征探究》,想从白马股、... - 雪球
原计划写《十倍牛股特征探究》,想从白马股、黑马股、大盘股、小盘股等几个维度切入,尽可能提取一些共性特质供大家探讨。因为小儿最近身体不适,所以实在没有精力收集材料了。所以,切口变小,从伊利股份这一家公司切入写了。本计划昨天发布的,晚了一天,在此致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历史上,封建王朝都会经历“兴起、崛起、盛世、下坡、崩溃”的发展规律,没有一个可以例外。所以,北宋司马光写了本《资治通鉴》,把各朝各代执政得失作了梳理汇总点评,供皇帝参考。宋朝以后,不出意外,元、明、清三朝代依然没有演绎出什么新花样、新故事。股市也是一样。所谓“只有新鲜的人,没有新鲜的事”。中国股市发展了三十年,期间潮起潮落、牛熊交替,盛极则衰,否极泰来。但是细细思量,除了规模不断扩大,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未来的战略新兴板等,似乎真的没什么太大的改变。一方面,牛人、牛骨辈出,极少数投资者通过股市实现了财富自由或财富增值。另一方面,大多数投资者(散户)追涨杀跌、不亦乐乎,但是也在市场中碰得头破血流。为什么赚不到钱或赚不到大钱?我想,这是值得思考和总结的。有些事情,在事前事中时,真的很难看得清楚。股市中,十倍牛股很多,但是只有事后才看到它能涨多高。唯品会在美国上市后,估值上一直是高估的,但是股价一路上涨,涨了近百倍,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复盘、回顾、总结的原因所在,也是事后复盘的价值所在。因为只有复盘,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知道是哪家因素导致或影响了股价,具备哪些特质的公司未来能给投资者带了巨大回报。考虑到大多数投资者不具备财经专业背景知识(我也是半桶水),对于一些特殊行业的公司不具备分析能力,所以本文选择的牛股都来源于生活,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看得懂。基于此,本文选的标的是伊利股份(分析周期:2007年1月至今)1. 股价表现。由上图可以看到,伊利股份日,复权后收盘价256.41元,日,复权后收盘价是1152.2元,9年时间里涨幅达3.49倍。其中,股价在今年股灾前6月30日,达到了1701.61元,涨幅达5.63倍。(2008年9月,因三聚氰胺的黑天鹅事件,股价一度跌至74.7元,如果在这个时候买入,实现涨幅14.42倍。)伊利股份的股价能有这样的表现,相信大多数投资者都很意外。一家规模如此之大的公司,在9年中也可以实现这样的增长,有点不可思议,超出了想象。让我们把时间拉回2007年。那个时候,大家对伊利股份已经有了基本的认可,判断比较一致,给他加上了“白马股、稳定成长、业务简单易懂、快速消费品”等标签,毕竟它的品质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即使有这样的认知,很多人投资者还是没有买伊利,我也没有买?这是什么原因?现在回想,我当时没买的原因主要有3点,看看大家和我是不是想得一样:①时机不好。2007年由牛转熊,530大跌后大盘泥沙俱下,接下去就是漫漫熊途,在熊市中取得超额收益机会不大。②没有耐心,不想参与盘整。按照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历史规律,预计公司股价会会进入长时间的盘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不如等牛市启动时再买。③公司规模已大。公司已经快速成长很多年了,继续实现高成长的可能性不大。正是基于以上比较感性的考虑,所以虽然将格力、伊利纳入观察,但是我一直没有买入。本轮牛市启动以来,我实盘买的还是TMT、国企改革品种,收益还不错。对于伊利股份,虽然没有买,但是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建了一个模拟仓,全仓买了伊利股份(100万),我想看一看到底持有伊利是一种什么体验。和实盘收益相比,应该说在牛市里持有伊利还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和中小创相比,涨幅太小、太慢。不过在今年的股灾中,损失不大,算是一个跨越牛熊的品种。2. 基本面变化。公司股价上涨,有很多因素促成,市场资金的追捧、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公司自身发展壮大等等。不过正如习大大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股价涨的再高,如果没有基本面的支撑,还会从云端跌下来,比如本轮的妖股全通教育。茅台价格一直很高,但是有坚实的基本面,股价一直坚挺。好了,我们来看一看伊利股份的具体情况。上图,是伊利股份年的年报数据。从上图中可以发现,即使如伊利股份这样的白马,依然没有做到每年都能盈利。在2007年、2008年分别亏损2060万、16.9亿。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受三聚氰胺的影响,股价也一度跌至74.7元(复权后)。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持有伊利股份,你还能那么坚定吗?如果是在2007年初256.41元买入,74.7元的时候,亏了84%。是不是想死的心都有了?我们再来看一看,除了股价表现,公司发展上有哪些亮点可看?2009年,三聚氰胺影响开始逐步消退,大量中小型乳制品企业因为监管因素、市场因素大量销亡,伊利、蒙牛、旺旺等大企业的春天反而来了。伊利实现营业净利润6.48亿,并逐年递增。2010年,伊利集团实行品牌升级,以“滋养生命活力”为新的品牌主张,向成为世界一流的健康食品集团远景迈进。这个品牌升级实质上标明了一个清晰的战略目标,在巩固国内龙头的基础上,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2011年,乳制品行业也全面回暖,伊利股份战略制定超预期,全年实现超额业绩增长。10月,成为亚洲首家、中国唯一加入“国际冰淇淋协会的企业”。是不是正在逐步走向世界?2012年,继续为中国奥运军团提供营养支持。2013年,在新西兰投资年产4.7万吨的奶粉生产线项目,分别于美国最大牛奶公司DFA、意大利乳业巨头斯嘉达达成战略合作。金典有机奶实现全程可追溯(中国首个)。2014年,习大大视察伊利并作重要指示。在习大大见证下,与荷兰瓦赫宁格大学成立欧洲研发中心,签订中荷首个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协议。纵观伊利股份历年的发展,不看冰冷的财务数据,我想大家看了伊利股份上述的大事记以后,应该会觉得这家企业还是“高大上”的,又是品牌升级、又是全球化、又是奥运会、又是习大大站台等。而年两年的利润负增长,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看一家企业不能看短期,要拉长周期看。再牛的企业,也抵挡不住行业趋势、经济周期、黑天鹅事件的逆袭。现在回头看,年,伊利股份表现不好,并不是这家企业不好,而是整个行业因三聚氰胺黑天鹅事件的发酵,正在经历整个市场的低迷。正如房地产调控那样,其实调控过后,中小型房企大量倒闭或离开这个市场,反而有利于大企业进一步扩张市场。所以,经历两年的恢复,伊利股份2011年的业绩大幅超预期,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本人的理念和大家交流过,就是“与其研究股价,不如研究公司”。公司基本面良好,发展稳定,迟早会体现在股价上。伊利股份的表现其实就是一个典型例子。1. 行业前景广阔。与国外奶业发达国家相比,与乳品消费需求增长相比,我国奶业发展仍是新兴产业、朝阳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一是每年新增人口约600万,因新增人口每年乳制品消费增长4%到5%。二是居民收入增长超过10%,按相关研究成果,可拉动消费增长8%。三是目前我国人均奶类消费仅30千克左右,约是亚洲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要达到亚洲平均水平,乳制品消费需要增长1倍。另据实地调研和网络问卷,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认可牛奶并喜欢饮奶。至2020年,乳制品消费市场预计增长1倍。消费在持续刚性增长,必然带动奶业更快、更大、更好的发展。2. 公司有核心竞争力。①基于规模优势下的产品升级及新品创新能力突出:从最初的普通白奶衍生出乳酸饮料(优酸乳)、高端奶(金典)和儿童奶(QQ星);紧接着高端奶又增加新品金典有机,儿童奶中QQ星延伸出QQ星儿童酸奶和QQ星儿童乳饮料,优酸乳产品不断增加新口味,继而还推出了乳酸菌饮料(每益添),酸奶上从畅轻延伸到高端酸奶帕瑞缇,进一步延伸到常温酸奶安慕希,产品创新能力一流。②基于国内乳品最广最深渠道网络,与腾讯强势合作,加强互联网营销和开展O2O模式,真正实现渠道“天罗地网”化:公司实体渠道销售占全国份额高达31.37%,龙头地位牢不可撼,拥有庞大的消费群、广深俱佳的销售网络以及强大的物流配送能力;与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的腾讯合作,将有助伊利利用腾讯极其丰富的移动端与PC端网络营销平台和资源,实现地面实体渠道与空中网络融合和互相促进,并大力加强客户体验。③继续加强上游奶源自控自建,打造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我国优质原奶稀缺,同时为迎合国家政策指导,伊利作为下游乳制品龙头,正在不断加强控制上游奶源,对伊利畜牧引战而增资20亿元来加大牧场建设力度,扩展和优化奶源基地布局,彰显了公司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决心。3. 发展稳健,抗风险能力强。作为行业龙头,在行业发展低迷的时候,反而是公司大发展的有利契机。不利的市场环境可以帮助公司消灭竞争对手,而公司只要保持稳健的发展策略即可。2008年,公司亏了好几亿,一般小公司肯定挺不住了,但是伊利就有这个实力。想当年,蒙牛何等意气风发,如今已完全沦为伊利的陪衬了。4. 战略清晰且执行力强。公司自2011提出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健康食品集团。从公司的战略落实情况看,这个目标正在渐行渐近。成为亚洲首家、中国唯一加入“国际冰淇淋协会的企业”,在新西兰投资年产4.7万吨的奶粉项目,与美国最大牛奶公司DFA、意大利乳业巨头斯嘉达达成战略合作,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在荷兰合作成立研发中心,与意大利斯嘉达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等。伊利股份战略执行踏实有力,稳步推进。5. 公司管理层年轻、有冲劲,与公司发展共存亡。董事长潘刚(1970年出生)年富力强。1992年7月进入伊利集团工作,是伊利内部成长起来地干部。记得当年伊利董事长郑俊怀下台后,潘刚任伊利集团总裁兼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那时才32岁。当时也没想到他有这个能力水平一步步把伊利带到现在。要知道,当时还面临着和蒙牛的激烈竞争。不过事实证明,他做到了。2014年7月,伊利四位高管(总裁潘刚及三位副总裁)共增持公司股份4882万股,耗资12亿元,平均成本24.81元/股;增持后,管理层持股比例由9.4%提升至11.0%。这充分说明公司管理层对公司充满信心,在二级市场增持,和广大投资者一样,利益一致,是负责任的体现。等等。所以,我个人认为,具备以上五点的公司,大家可以多关注,多观察,不能说有这些特征的公司一定是大牛股,起码是有成为大牛股的可能性。炒伊利,是没有前途的。投资伊利,则大大的有前途。最近,马云在第三届世界浙商大会上演讲时说“天下没有人靠炒股发财,要靠投资才能赚钱”。“炒股”与“投资”这两字只差,我想,尽抒马首富言中的深意。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去追求一些概念股、题材股的,幻想一夜暴富,真的不如沉下心来,拿着类似于伊利股份这样的白马股,和公司一起成长,一起发展,一起收获财富。
& &&& &&& &&& &&&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热门文章最新文章&&&&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马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