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客户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_论文发表网
职称论文发表()
中国十佳诚信论文代理机构为2万多名客户顺利完成职称论文发表省级、国家级、核心级别合作期刊500多种
职称论文快速发表,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各行业学术期刊500余种可供您选择发表!
各种职称论文、毕业论文、办公文书定制服务,快速发表!诚信交易,满意付款!
栏目分类: |
栏目分类: |
栏目分类: |
栏目分类: |
栏目分类: |
最新公告:各种职称论文、毕业论文、办公文书定制服务,快速发表!诚信交易!满意付款!
您现在的位置:
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更新时间: 07:23:22
  对于医院内部的控制评价,主要是为了对医院内部的控制制度与实际的执行情况是否有效的进行测试以及评价。我国的医院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发展的相对比较晚,我们对医院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局限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并没有完全建立一个全面并且实用性较强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医院内部的控制评价工作仍然是以简单化的主观经验判断为主的,一些考核指标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性,即使有的医院已经形成有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但是大多是照抄企业内部的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并没有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形成独特的评价指标体系。现阶段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主要是由医院的审计部门进行负责以及实施评价的,范围主要是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内部控制。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并且行之有效的医院经济活动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这样一来,不仅为评价标准的制度提供科学的依据,也能够统一规范内部审计过程中的内部控制评价。  一、指标确定和体系构建的方法与原则  1 、确定评价指标的方法  建立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标,达到保证指标的科学性以及可靠性,并且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目的。本次评价指标的确定主要是通过查阅医院内部的控制文献的基础之上,然后结合我国医院现阶段的特征,以及有关的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法规,从而找出医院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对找出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找出评价指标。  2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方法  公立医院经济活动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主要是通过指标的初选(目标分解法)、筛选(专家经验法)、指标权数的确定(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检验(统计指标分析)以及指标体系的合成(加权线性和加法合成)这几方面来完成的。  3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的原则主要是涵盖所评价目标的界定范围内所涉及的各个层次面,而不是要求面面俱到,只是为了全面反映被评价的对象。  (2)目的性原则: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中必须把目的性原则始终贯穿体系的构建中,在建立层次结构时,第一层次的指标必须围绕总目标来构建,而第一层次的指标作为下一层次的目标来构建,这样一来,就使最后的评价结论比较客观的反映最初的评价目的。  (3)可操作性原则。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中应用,只有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效果才是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因此,无论是整体的框架还是体系中的各个指标都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保证其操作性。  (4)层次性原则。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是比较宏观的,这就需要将每个目标进行分解,化为具体的指标,在分解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层次性以及逻辑性。  二、公立医院经济活动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 、评价指标的初选结果  通过利用目标分解法,将医院内部控制分为九个方面,即预算控制、收入控制、支出控制、货币资金控制、存货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基建工程控制,对外投资控制盒经济合同控制,如表 1 所示。  2 、评价指标的筛选结果  通过专家研讨会的形式,主要包括的人员是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律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专家以及卫生行政人员等,利用头脑风暴法,构建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有的专家认为将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分为九个大部分与实际的工作是相符合的,并且能够系统的描述出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 ;但也有的专家认为内部控制评价与其他的领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内部控制的九个部分尽管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各个部分还是相对独立的,经过专家的讨论与总结将内部控制的各个部分都设立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控制的有效性(控制失效或者控制确实反映的负面事件)”、“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全面性、科学性)”、“实际执行情况与相关制度的相符程度(控制过程的关键环节或者关键内容)”,对着几方面讲过系统的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国论文服务网创办伊始,致力于为各行各业职称评定客户提供经济论文下载、管理论文快速发表、经济职称论文发表快速写作论文写作指导等服务。  3 、评价指标权数的确定和检验结果  依据各专家对各项指标的评分,可以计算出指标的变异系数。经过预算得出,专家对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在0.00-0.27之间,协调指数在0.832-0.912之间,经过 X2 检验,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从而说明专家对指标评价的波动比较小,意见基本一致。  4 、评价指标体系的合成结果  对于指标体系的构建的最后一步就是指标体系的合成,加权线性和加法合成的计算公式见下面。根据这个合成公式计算出九个部分的合成模型,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如下:
  X―― 综合评价值  W――指标的权数  Xi――单个指标的评价值  n―― 指标体系中指标的个数  K―― 取值为0.1  三、结束语  本文章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专家的研讨会形式,初步的筛选出入选的指标,运用专家咨询的方法来探讨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体系的构建侧重于科学性以及可行性的原则,经过专家的反复验证,将内部控制的九个部分都设立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控制的有效性”、“管理制度的及安全性”以及“实际执行情况与相关制度相符程度”。  参考文献  [1]杨爱玲.关于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0(7).  [2]林素玲.公立医院经济活动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5
上一篇文章:
12-1112-1112-1012-1012-1012-1012-1012-1012-1012-1012-1012-1012-1012-1012-10
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相关阅读
?12-11?12-10?12-09?12-09?12-07?12-07?12-06?12-06?12-06?12-06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浅议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正文
浅议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热
――内蒙古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分析
[ 作者:王云翠,王云松&|&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798&|&更新时间:&|&文章录入:imste&&&2010年&第&18&期 ]
(1.国家统计局 内蒙古调查总队,内蒙古 呼和浩特 .中国人寿& 呼伦贝尔分公司,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摘 要: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从经济发展和收入消费水 平、文化教育、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社会保障、资源环境等多个层面对内蒙古9个地级城 市居民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与比较,并对提高内蒙古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出对策和建议。关键词:生活质量;评价体系;指标构建;因子分析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8―03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得以加强,教育文化蓬勃 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因此,构建一套完整的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准确评估和衡量居民生活水平,从多层面分析和判断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建设小康社会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 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居民生活质量的内涵包括人们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两个方面,涵盖客观领域的生活 质量和主观领域的生活质量;既包括个体的感觉,也涉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
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地评价居民生活水平、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是 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有机结合形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体系。根据构建 指标体系需要遵循的原则,借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选取了经济发展和收入消费水平 、文化教育、居住与生活条件、健康状况、社会保障、资源环境等6个子体系19个个体指标 构成了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2 因子分析法在居民生活质量测量中的运用
因子分析法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用少数几个抽象变量即因子来反 映原来众多的观测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并解释这些观测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因子 分析可以浓缩数据,找出数据的基本结构,将原始观测变量的信息转化为少数几个因子的因 子值,同时,用这些因子值还可以代替原来的观测变量进行其他的统计分析,这是在综合评 价中应用较为广泛和成熟的方法。3 内蒙古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与综合水平比较
基于对居民生活质量内涵和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解,笔者选取了内蒙古9个地级市的指标数据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居民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不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分值和排序。 笔者数据来源于《2008内蒙古统计年鉴》,具体指标见表2~表5。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如下:3.1 在对这些指标综合集成前,将个体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正向指标采用公式: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逆向指标采用公式: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分析计算的过程借助于SPSS11.5软件完成,计算中间过程见表6、表7和表8,最后得到的 内蒙古的9个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综合得分结果如表9所示。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由表6可以看出,第1个公因子在人均生产总值X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X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3、人均居住使用面积X8、人均生活用电量X9、 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辆X12、每万人口医生数X13、每万人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 X14等指标上具有较大的载荷,是从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居住条件、基 本设施 、医疗资源等方面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标,方差贡献率为42.328%,该因子占有绝对 优势。第2个公因子在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X4、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册数X6、每万人拥 有高等学校学生数X7、人均拥有道路铺装 面积X11和就业人数X16等指标上有较大载荷,是从消费结构、文化设施、教育 水平、交通设施、就业状况等方面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标,方差贡献率为20.105%。 第3个公因子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5和城市用气普及率X10等指标上有较大载荷, 是从消费质量、燃气普及等方面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标,方差贡献率为14.742%。第 4个公因子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X17指标上有较大载荷,是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方 面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标,方差贡献率为9.671%。第5个公因子在登记失业率X15和 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X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X19有较大载荷,是从就业状况、 居民用水普及、绿化状况等方面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标,方差贡献率为5.804%。
从表7可以看出,前5个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Cumulative %)达到92.649%,特征值(To tal)均>1,因此选前5个因子就能基本描述居民生活质量的总体水平。用λi(i=1,2 ,3,4,5)表示这5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of Variance),则λ1=42.328,λ2=20.10 5,λ3=14.742,λ4=9.671,λ5=5.804。
由系数矩阵将5个因子表示为19个指标的线性形式。因子得分函数为:F1=0.137X1+0.118X2+0.133X3-0.082X4-0.133X5+0.048X6+0.005X7+0 .134X8+0.097X9-0.029X10+0.031X11+0.163X12+0.066X13+0 .101X14-0.027X15+0.055X16-0.089X17-0.025X18-0.052X 19同理可得F2、F3、F4、F5的因子得分函数。
5个公因子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内蒙古各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的总体水平,但单独使用某 一公因子并不能对各城市在内蒙古地区的地位做出综合评价,因此以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 献率为权数计算综合因子得分。计算公式为: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表9给出了各地级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量化描述,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水平越高,根据得分可从 不同角度对各地区的居民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第1个公因子得分F1,可以看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赤峰市的居民在城市经济发展 、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居住条件、基本设施、医疗资源等方面的综合水平较高;根据第2 个公因子得分F2,可以看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赤峰市的居民在消费结构、文化设施、 教育水平、交通设施、就业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水平较高;根据第3个公因子得分F3,可以 看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赤峰市的居民在消费质量、燃气普及等方面的综合水平较高;根 据第4个公因子得分F4,可以看出乌海市、 巴彦淖尔市和乌兰察布市的居民在生活污水 集中处理方面的综合水平较高;根据第5个公因子得分F5,可以看出乌兰察布市、鄂尔多 斯和通辽的居民在就业状况、居民用水普及、绿化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水平较高。
根据表9的综合得分来看,2007年度,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赤峰市的居民生活质量排在内 蒙古地级市的前三位。这说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居住和生 活条件、社会保障、医疗资源、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直接影响该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 4 提高内蒙古居民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内蒙古地区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发展水平并不同步。 所以如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的共同富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践性 问题。4.1 提高内蒙古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应大力推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根据内蒙古各地 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发展战略重点,发挥支 柱产业、支柱项目的经济带动作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使各地区经济 健康快速发展,从而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4.2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逐步建成覆盖面广、较为完善 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城乡和区域文化。不断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服务水平,改 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确保人民群众进行公共文化鉴赏 、参加大众文化体育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4.3 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扶持 民办教育,不断提高民族教育办学水平,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培养高素质 技能型人才。优化高校布局,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校生均拨款标准。4.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及力度
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研究 解决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参保问题,解决好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 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增加城乡低保人员生活补助,完善分类施保办法,保障最困难群体的 基本生活。加强社会福利机构建设,进一步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加强失业调控和 预警,鼓励全民创业,扩大就业培训规模,增强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4.5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继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在交通、能源、给排 水、通讯等方面的建设,并逐步扩展环境保护、生命支持、信息网络建设,使基础设施的承 载能力、系统性和效率都取得显著的进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参考文献][1] 周长城全面小康:生活质量与测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周长城,等中国生活质量:现状与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国内统一刊号: CN15-1189/N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 国内邮发代号: 16-36
刊社地址: 呼和浩特新城西街141号科技大厦A座 | 邮政编码: 010010
6280620 | 传真: | E-mail:nmkj@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聚焦命中&& 转第条
显示法宝之窗
隐藏相关资料
【期刊名称】
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副标题】 以北京市为例
【英文标题】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of Urbanization Quality
【英文副标题】 Taking Beijing City as an Example【作者】 ,
【作者单位】 ,
【中文关键词】 ,,
【英文关键词】 Beijing City
【文章编码】 16)04-0113-08【文献标识码】 A
【期刊年份】 【期号】 4
【页码】 113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改善。与此同时,我国还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建设还存在地区不均衡、不完全性和经济导向等问题,很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凸显“质量”的重要性,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质量体系,开展及时准确的评价。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紧紧围绕城镇化的含义,要考虑评价方法、评价理论、评价原则、评价维度、评价指标、评价权重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发现,北京市城镇化质量的整体水平较高,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然而,北京市在城镇化质量的不同评价维度上的差异较为显著。
【英文摘要】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achievements of our country’s urbanization have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The urbanization rate keeps rising, and urban residents’ living conditions have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oo.At the same time, China is still in the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of urbanization.Many problems appear in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such as regional imbalance, incompleteness, and economic orientation, etc.It is easy to fall intothe middle-income trap.Therefore, we need to further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carry out evaluation timely and accurately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evaluationindex system need focus on the meaning of urbanization, tak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s, evaluation theory, evaluation principles, evaluation dimensions, evaluation indicators, evaluationof weight and other aspects of evaluation into consideration.Study shows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urbanization in Beijing is high, which is 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Howev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valuation dimensions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Beijing.
【全文】【】 &&&&   一、城镇化质量评价的现实意义
  城镇化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城镇化质量的高低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开展城镇化建设,有助于协调区域发展,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放眼国外,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变,走上了一条城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道路。聚焦国内,我国也十分注重城镇化建设。以改革开放为起点,我国当代城镇化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以农村土地改革和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走的是小城镇发展的道路。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制造业蓬勃发展,出现了诸如长三角这样的城市核心聚集区域。{1}第三阶段从21世纪初至今,进入新世纪,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压力,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城镇化建设的力度,并对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作出了修正。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强调在城镇化质量上下功夫,以“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新型城镇化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从党和国家城镇化政策的演变中不难发现,我国已不再单纯追求城镇化的速度和效率,而是更加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和城乡协调,以实现城镇化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迅速发展,城市化率每年以超过1%的速度增长,已经从1978年的17.9%提升到2015年的56.1%,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14年的649(地级市加县级市)个,建制镇数量从1978年的2173个增加到2014年的20401个。[1]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土地城镇化率,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城镇生活却无法拥有城镇户口;二是城镇化的不完全性,即进城的农民无法享受市民的待遇,或者不适应身份的转变,无法真正融入城镇生活;三是城镇化的非均衡性,这表现在区域不均衡与城乡不均衡两个方面;四是经济导向,一些官员将城镇化等同于经济化,一味地搞经济建设,大兴土木,导致城镇规划混乱、环境污染严重。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发展思路上的不合拍与相互矛盾,前者将城镇化发展作为未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后者希望通过城镇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以获得更多的土地财政收入和投资机会。{2}与此同时,我国现有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当前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认真领会与贯彻党和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基于城镇化质量的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地开展评价工作,以引导地方政府正确地开展城镇化建设。北京市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代表了我国城镇化的最高水平。以北京市为例,应用本文构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检验和完善指标体系,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的城镇化质量。
  二、城镇化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有关城镇化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关于城镇化的基本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城市布局、城市文化、人口迁移、城市融合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涵盖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第二类是关于城镇化评价的研究,即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不同层级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其中,评价研究是城镇化研究的热点与核心领域,代表了城镇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词组。在国外,城镇化被看作是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因而很少有机构或学者设计专门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国外的不少城市评价调查和研究也都与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世界银行发布的《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贫民窟的挑战――全球人类住区报告2003》等。这些调查和研究所使用的统计指标都与考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此外,国际上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也都涉及城镇化建设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城镇化评价的相关研究。例如,联合国人居奖、城镇发展指数(CDI)和城镇指标准则(UIG)、全球城市指数(GCI)、宜居城市评价、最具影响力城市评选,等等。{3-4}
  与国外相比,国内有关城镇化评价的研究要丰富得多,并形成了两种主要的评价方法。一种方法是单一指标法,主要包括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非农业单一指标法和工业化同非农化关系法。这种方法表征性强,便于统计,但是很多学者认为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复杂性,该类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另一种方法是复合指标体系,也称多项指标法、综合指标法,即构建一套多维度的综合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5}由于城镇化的内涵过于广泛,而当时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主题,因而在具体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不同学者选取的指标和采用的评价方法各不相同,存在较大差异。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目标越发明确,学者们开始集中关注城镇化质量评价。开启城镇化质量评价先河的是学者叶裕民在2001年所进行的一项研究。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构建了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6}学者们基于自身对城镇化质量的认识,将城镇化质量分级为不同的维度,并在每一个维度下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在学者们设计的指标体系中,他们重点关注城镇的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城镇化的积极影响和社会价值、人口迁移、社会融合、城镇化效率等。此外,学者们还应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和排名。在理论研究的推动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也意识到城镇化评价的重要性,通过积极设计指标体系,评价所辖区域的城镇化发展,例如《湖南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说,我国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成果。但是通过整理和统计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的方法不够科学,没有基于一定的理论设计评价的思路,导致一些评价维度偏离城镇化质量的内涵;二是评价指标的选取缺乏一定的标准,显得较为随意。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城镇化的内涵,借助质量管理和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以应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三、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考虑评价方法、评价理论、评价原则、评价维度、评价指标和评价权重等问题。
  (一)评价方法
  正如上文所述,评价城镇化质量可以采用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体系法,后者被大多数学者采用。在具体的评价指标设计上,也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种是学者基于某种理论及其自己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设计和推导出的评价体系。采用这种方法经常会设计一些特殊的评价指标,而在获取特殊指标数据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另一种方法是学者基于现有的研究和统计年鉴,从中筛选出广泛采用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套新的指标体。这一方法确保了指标数据的可及性,也降低了指标的争议性,但有时难以全面有效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综上所述,本文将采用复合指标体系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首先,笔者基于自身对城镇化内涵的认识,以绩效评价和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设计评价维度;其次,笔者从收集到的指标体系中筛选出高被引频率的指标,并根据研究的需要补充一些新的指标,作为每一个评价维度下设的指标;最后,基于实际应用情况,提出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的建议。
  (二)评价理论
  为了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遵循一定的理论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首先,绩效评价理论。所谓绩效评价,即应用一定的方法和指标,评价职能的履行或事物的发展是否符合预期的目标,达到设定的标准。城镇化质量评价与绩效评价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用绩效评价理论作为指导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而言,绩效评价理论对于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启示意义在于准确地设定目标、科学地选择评价指标、凸显关键性指标、量化指标权重、将个人评价与组织评价结合起来,等等。其次,质量管理理论。所谓质量管理,即控制、保障、评价、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过程。质量评价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大师约瑟夫?M.朱兰(Joseph M.Juran)博士曾经预言道: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成为占领市场的有效武器,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7}开展城镇化建设,同样应该把质量放在首位。而建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应该遵循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一是将质量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因此所设计的指标要体现城镇化质量变化的过程,并确保评价过程的连续性;二是质量管理需要有预见性和导向性,因此,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应该能够体现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三是质量管理需要全民参与,因此,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有体现公众参与的指标。
  (三)评价原则
  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和评价理论相对应,共同确保了评价指标的科学准确。笔者认为,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十大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即所构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尽量涵盖城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提升评价指标体系的解释力;二是科学性原则,即对城镇化质量的界定和评价应当清楚、确切,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使用正确的方法;三是导向性原则,即依据特定时期的发展目标,有选择性地界定和选取评价维度和评价指标,并赋予评价指标以不同的权重;四是实用性原则,即构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应用到实际评价的过程中,并便于城镇间的比较,真实地反映城镇化质量的差异;五是适用性原则,即构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应用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切实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六是经济性原则,即构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符合成本-收益分析的要求,避免开展劳民伤财的评价;七是动态性原则,即构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和各地的实际情况而适当调整;八是可及性原则,即构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便于获取数据(包括统计数据和问卷数据);九是灵活性原则,即构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根据不同层级城镇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十是非总量性原则,用人均指标代替总量指标,凸显城镇化的效能。
  (四)评价维度
  评价维度是若干具有相似特征或评价含义的指标的集合,每一个评价维度代表了评价对象的一个领域。基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和城镇化质量的自身含义,笔者将城镇化质量评价划分为以下八个维度:一是经济建设维度,测量的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二是社会发展维度,测量的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社会领域的发展情况;三是人口转换维度,测量的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口户籍和身份的转换情况;四是基建发展维度,测量的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情况;五是公共服务维度,测量的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各个领域公共服务的发展情况;六是环境改善维度,测量的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情况;七是城乡协调维度,测量的是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情况;八是公众参与维度,评价的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情况。
  (五)评价指标
  在上文界定的评价维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济建设维度下设人均GDP[2]、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进出口总额、地区经济建设公众满意度七项指标。[3]社会发展维度下设万人拥有在校本专科学生数、人均寿命、全年专利授权数、社会保险覆盖率、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人均受教育年限、家用电脑普及率、地区社会发展公众满意度八项指标。人口转换维度下设人口城镇化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人口密度、外来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地区人口转换公众满意度五项指标进行评价。基建发展维度下设人均铺装道路面积、移动电话普及率、自来水普及率、用气普及率、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人均生活用电量、每平方公里公厕数、地区基建发展公众满意度八项指标。公共服务维度下设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科教文卫支出占一般财政收入的比重、人均住房面积、登记失业率、地区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七项指标。环境改善维度下设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比、地区环境改善公众满意度六项指标。城乡协调维度下设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率、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比率、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地区城乡协调公众满意度五项指标。公众参与维度下设公众参与城镇化建设方式的多样性、公众参与城镇化建设满意度两个指标。
  (六)评价权重
  评价指标权重设计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综合赋权法三大类。常见的主观赋权法包括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常见的客观赋权法包括变异系数法、多目标规划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等;综合赋权法即在赋权的过程同时使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综合赋权法可以较为有效地避免赋权过程中来自统计指标数量、统计样本数量和统计方法等方面的限制,因而本文采用综合赋权法。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采用专家评价法赋予各个维度以相应的权重,其中经济建设占10%、社会发展占15%、人口转换占15%、基建发展占10%、公共服务占15%、环境改善占15%、城乡协调占15%、公众参与占5%[4];其次,通过查找统计资料(近7年的数据)和发放网络问卷获取评价指标的数据;最后,采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各维度下设评价指标的权重。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如表1所示。
  表1城镇化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维度     │指标(单位)            │属性     │权重(%) │
├───────┼─────────────────┼───────┼────┤
│经济建设   │人均GDP(元/人)          │正向     │1.466  │
│(10%)     │                 │       │    │
│       ├─────────────────┼───────┼────┤
│       │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正向     │0.107  │
│       ├─────────────────┼───────┼────┤
│       │人均财政收入(元)         │正向     │2.022  │
│       ├─────────────────┼───────┼────┤
│       │人均可
  ??????法宝用户,请后查看全部内容。还不是用户?;单位用户可申请试用或直接致电400-810-8266成为法宝付费用户。
【注释】 &&&&&&&&&&&&&&&&&&&&&&&&&&&&&&&&&&&&&&&&&&&&&&&&&&&&&&&&&&&&&&&&&&&&&&&&&&&&&&&&&&&&&&&&&&&&&&&&&&&&
【参考文献】 {1}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三个阶段[EB/OL].()./house/dl//c_.htm.
  {2}谢楠.城镇化发展需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EB/OL]. ()..cn/0357.shtml.
  {3}陈明,张云峰.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名城,2013(2):16-23.
  {4}张春梅,张小林,吴启焰,等.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其提升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7):50-55.
  {5}王琳.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济南为例[J].价值工程,2011(4):154-155.
  {6}郭叶波.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J].学习与实践,2013(3):13-20.
  {7}休伯特?K.兰佩萨德.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指南[M].卞晓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
&北大法宝:()专业提供法律信息、法学知识和法律软件领域各类解决方案。北大法宝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欢迎。法宝快讯:&&&&
本篇【】 &&&&&&关注法宝动态:&
法宝联想【相似文献】  孙维智
周恩惠&《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1999年&第1期& 范|
杨世瑜&《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邹继良&《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贾登勋
马育红&《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王发曾&《河北法学》&2008年&第10期& 朱婷&《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黄学贤 吴志红&《东方法学》&2010年&第4期& 王发曾&《河北法学》&2008年&第10期& 黄学贤
齐建东&《东方法学》&2011年&第3期& 阮齐林等&《政法论坛》&2001年&第1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