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共产主义特点有哪几次高潮,每个时期有何特点

有学者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A.《-历史试题及答案
繁体字网旗下考试题库之栏目欢迎您!
1、试题题目:有学者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 05:30:00
有学者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试题来源:江苏中考真题
&&试题题型:单选题
&&试题难度:中档
&&适用学段:初中
&&考察重点: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
2、试题答案:该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内容如下:
3、扩展分析:该试题重点查考的考点详细输入如下:
&&&&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有学者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初中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关该知识点的概要说明可查看:“初中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
4、其他试题:看看身边同学们查询过的历史试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高二历史题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与社会共产主义经历了哪几次大的曲折?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萌小楠TA136
社会主义: 1848年,以《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为标志,社会主义也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也由理论变成了现实。欧洲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使无产阶级革命越来越成为可能。1917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的隆隆炮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诞生了。苏联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社会主义也由理想变成了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变成了多国实践,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从而结束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个阶段,是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的初创阶段。 但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并没有充分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反而陷入僵化和教条的桎梏而裹足不前。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势力纠集在一起,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和平演变”,进行经济战、政治战和文化战,终于在20世纪还剩下不到10年的时候,在国内外复杂因素的作用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有史以来的最大挫折。这是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的阶段。 国际格局: 一战前: 由于1870年资本主义制度在德意志完全确立,德意志发展成为了资本主义新兴的强国,资本主义不平衡性加剧。但在政治地位方面并没有取得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权利,因此在殖民地等问题方面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英德矛盾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英法矛盾成了欧陆的主要矛盾。 一战后: 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前: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强,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 二战后: 1)美、苏等大国根据战争期间雅尔塔会议上确立的一系列原则建立了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美、苏两大国根据自己的利益重新划分世界版图。雅尔塔体系相比以前的世界体系有较大的进步性,但带有一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2)随着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利益的冲突,美、苏战时同盟破裂,随着北约、华约的相继成立,两级格局正式形成,冷战拉开帷幕,具体表现为美苏争霸。 20世界80、90年代: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两级格局及雅尔塔体系瓦解 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目前多极化表现为“一超多强” 国际格局变更原因: 总的来说,各种力量形成一定的均势,则一个国际格局确立;均势被打破,则这个格局瓦解。 目前,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力量的多极化;之前国际关系的变更主要是因为战争,战争是政治经济不平衡性最激烈的体现。 后半部分完全是我根据所学的总结,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请多多指正。 附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 知识归类 (一)国际工人运动的重大事件 1.法国 (1)里昂工人起义(1831年和1834年)——法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法国工人六月起义(1848年6月)——“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 (3)巴黎公社革命(1871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英国:宪章运动(1836年)——英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德国 (1)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年)——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德国十一月革命中柏林工人起义(年)——推翻德意志第二帝国,基本上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无产阶级力图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失败。 4.美国 (1)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罢工(1886年)——在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中影响最大。 (2)一战后初期美国钢铁工人罢工。 5.俄国 (1)1905年革命——因俄国在日俄战争失败而引起,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革命持续到1907年,列宁称之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 (2)俄国彼得格勒工人武装起义(1917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6.匈牙利: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1919年)——实现无产阶级和平夺权,但在协约国武装干涉下,最终失败。 7.印度: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1905年)——印度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8.中国:五四运动中的“六三运动”(日)——上海工人为声援学生举行罢工,各地工人也相继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9.意大利:一战后工人夺取工厂运动。 (二)国际工人运动组织 1.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6年)——马、恩建立于布鲁塞尔,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筹备建党起了重要作用。 2.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成。1847年底,马、恩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这就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3.第一国际(年)——1864年成立于伦敦,原称“国际工人协会”。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4.第二国际(年)——日成立于巴黎,这次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讨论了国际劳工立法、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等问题,以及通过每年庆祝“五一节”等决议。第二国际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行动方向,推动了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争和工人运动发展。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进行斗争。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内多数政党倒向本国政府一边,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瓦解。它的特点:是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活动的;它不是各国工人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国际性工人组织。建立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阶段。马、恩积极参与第一国际的领导,恩格斯参与了第二国际前期活动的指导。(2)不同点: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而第二国际由社会主义政党组成。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只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它的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组织上,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明方向。 5.共产国际(年)——1919年成立于莫斯科,又名第三国际。在列宁的领导下,它对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作出了贡献。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反法西斯斗争政策和策略,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三)各国工人政党及其活动 1.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演变: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69年成立)→德国社会民主党(1890年改名)→德国共产党(1919年底由社会民主党左派“斯巴达克团”为基础建立)。 活动:①德国共产党在1918年“十一月革命”期间于巴伐利亚建立苏维埃政权;②30年代德国共产党展开反法西斯斗争;③戈林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德国共产党。 2.法国:法国工人党(成立于1879年)。 3.美国:美国社会主义工党(成立于1876年)。 4.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演变: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成立〕→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1903年〕→俄共(布)〔1918年3月改名〕→联共(布)〔1925年改名〕。 活动:领导1905年革命;领导二月革命;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5.匈牙利:匈牙利共产党,1918年11月成立,领导人库恩·贝拉。 6.西班牙:西班牙共产党,1919年成立,领导人何塞·迪亚斯。 (四)著名工人运动领袖与活动家 1.德国: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 2.俄国: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等。 3.匈牙利:库恩·贝拉。 (五)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1.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1)英国人文主义者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对私有制进行了无情批判,描述了人类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对后来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改造方面的一些天才设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由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 1903年布尔什维主义的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1)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成功地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探索了一条走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2)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包括哪些内容?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怎样?) (六)无产阶级政权 1.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苏维埃俄国——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3.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中,1919年在德国南部建立,很快被新成立的德国右翼社会民主党人为首的临时政府镇压。 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5.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东欧建立的八个人民民主国家: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亚洲包括蒙古、朝鲜、越南、中国等。 (七)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同特点 1.俄国:走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3.匈牙利: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 4.二战后东欧国家 (1)获得解放的方式不同:①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主要靠本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法西斯武装力量。②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投靠法西斯的本国政府,转向同盟国,在苏军的协助下获得解放。③波兰、捷克、匈牙利:主要依靠苏军的力量把法西斯势力铲除。④民主德国:战败后,由于苏联的占领,建立人民政权。 (2)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民主革命的补课:如进行土地改革。它们学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具体表现在:①广泛实行银行和工业国有化,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②在中央的集中领导下,制定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认识:①这种体制在一段时间内,为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经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②随着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日趋暴露,为日后国民经济的全面提高埋下了隐患。 5.二战后的亚洲国家:朝鲜、越南、蒙古、中国(略)。 (八)关于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 1.苏俄——苏联 (1)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内容:A.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B.无代价征收农民多余粮食;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一切生活必须品由国家集中分配;e.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②评价:A.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B.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列宁:新经济政策:①背景:苏联面临战争(四年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和天灾,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困苦。工人改行而大量减少,农民开始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许多地区发生农民暴动。②实施:1921年,俄共“十大”据列宁建议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③内容:▲农业: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工业: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流通:起初实行产品交换,后来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工资级别制。④结果:受到工农欢迎,俄国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⑤评价:列宁和布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3)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此后苏联新经济政策被取消。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联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个体制的特点是:①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②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认识:①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②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2.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1)背景:自1948年被开除出共产党中央情报局后,中断了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南斯拉夫处境虽然艰难,但却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2)内容:A.由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就是由工人集体代替整个社会管理生产资料。B.工矿企业由选举产生的工人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和国家任命的经理来管理。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作用: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即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4)问题: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问题尖锐起来。 3.中国——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年底,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逐渐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九)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戈氏上台、政治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手法、改革的后果)。 2.东欧的变革 (1)变革的背景: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产生了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 (2)改革的主持者:波兰——哥穆尔卡;匈牙利——卡达尔;捷克斯洛伐克——杜布切克。 (3)改革的内容:▲波兰: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匈牙利:从1968年起,开始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联系起来。▲捷克:捷共公布了革新社会主义《行动纲领》,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4)改革的结果:▲波兰:未取得明显效果,60年代末,出现了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匈牙利: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经济发展平稳,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捷克:苏共领导指责《行动纲领》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并于8月出兵占领了捷克,捷克的改革由此中断。 (十)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相似之处:(1)时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都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2)性质:都是共产党丧失了国家主权,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3)原因:都根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都由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的错误政策引起的,都受到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作用和影响。 2.东欧剧变的经过 (1)第一阶段:国内出现严重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党内外出现了反对派。 (2)第二阶段:执政党对反对派妥协退让,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3)第三阶段:反对派制造动乱,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通过大选取得政权,个别国家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 3.苏联解体的经过 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独立国家联合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苏联完全解体)。 形成认识 (一)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线索 1.兴起: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共产主义同建立、《共产党宣言》发表。 2.发展:六月起义、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革命。 3.受挫:巴黎公社失败、机会主义滋生和泛滥。 4.高潮: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5.再次受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概况与阶段特征 1.19世纪上半期的工人运动 主要包括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年英国宪章运动、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一般都带有以政治斗争为主、以暴力斗争为主和自发性分散性很强的特点。早期工人运动的兴起,说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所谓独立,是指工人阶级已意识到自身作为一个阶级的存在,从而在主张上和行动上都是独立的,不追随别的阶级并按其所提出的口号去斗争。然而这却并不意味着工人运动已走上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实际上,早期的工人运动提出的那些口号和基本要求,包括普选权、劳动权、增加工资等,无一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当时工人运动所起的作用,客观上只是对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促进和推动,并力争进行得更彻底些,还没有消灭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张和纲领。 2.19世纪中期的工人运动 主要包括第一国际的成立、巴黎公社革命、1864年欧洲工人声援波兰人民反俄起义等。这一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传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工人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提高,不少国家的工人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斗争的自发性比以往减少,工人阶级还加强了国际团结。其中的巴黎公社革命是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最高峰,也是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一个总结。公社是惟一一次夺取全市政权,建立起工人政府并维持了两个月以上的工人起义。巴黎公社革命体现了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所有主要特点,即政治斗争、暴力斗争、一定程度的组织性、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同时,公社还创造了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新经验。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人运动 从巴黎公社以后到20世纪初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俄国由于存在大量封建残余而在1905年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外,都没有发生过革命。社会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由于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人数迅速增加。同时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更注重于剥削工人的相对剩余价值,因而对工人的文化素质也提高了要求,工资水平也明显提高了。这一切就使得这个时期的工人运动带有以往不同的特点。首先,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运动更广泛了。而且由于工人文化素质的提高,使运动更具有理论性,工人政党普遍建立起来。其次,在和平环境中,不具备革命的形势。更重要的是,随着各国自由主义改革的实行,工人阶级长期以来争取的政治权利,大部分已经得到。因此,运动多带有合法性,并以经济斗争为主。最后,随着大企业的建立日益增多,工人的集中程度也不断提高,因而组织性也大大增强。除工人政党外,各种工会组织也大量出现。这一切都带有时代的特征,是工人运动的新发展。80年代后半期,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广泛发展的情况下,各国工人要求加强国际联系的愿望日益强烈,在恩格斯的大力推动下,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通过每年庆祝“五一节”等决议。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建立,它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4.一战后到二战爆发时期的工人运动 一战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英、法、美、日等战胜国爆发了像美国钢铁工人大罢工、日本抢米运动、意大利工农夺厂夺地运动。到了30年代工人运动又同反法西斯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由一国变为多国的发展历程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西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它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与同时代的某些人相比,具有双重的优越性:比起工人活动家,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比起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家,他们具有强烈的实践愿望和献身工人阶级解放事业的精神。因此,正是他们经过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批判继承了人类优秀的文化思想遗产,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系统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2.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俄国十月革命从1917年3月起准备,到彼得格勒、莫斯科中心城市的胜利,再到1918年2月苏维埃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只花了一年的时间。迄今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惟有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绝不是偶然的。从物质基础看,俄国已基本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即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的作用。列宁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同时,20世纪初的俄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沙皇统治者与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阶层广大群众及少数民族的矛盾,沙俄帝国主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以及其他帝国主义的矛盾,日益交织在一起,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和世界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一环。1905年革命,已预示了俄国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国参加一战,加剧了俄国社会矛盾的发展,为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从力量对比来看,俄国的垄断资本势力相对软弱而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在彼得格勒的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布尔什维克党。从主观条件看,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执行了一条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分步进行并适时转化的正确战略,实行合法斗争和武装斗争相结合、巩固工农联盟等正确的政策。从客观条件来看,帝国主义间的战争无暇东顾,为俄国革命提供了极好的国际环境。可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巧妙结合的产物。 俄国十月革命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其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革命道路,这正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第三,在俄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联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的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冲破了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阵线,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它是在一个世界上地域辽阔的国家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它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转化的经验,给各国以普遍的启迪。 3.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由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 从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了它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由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40年代末,科学社会主义在东欧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取得胜利。在亚洲的蒙古、朝鲜、越南、中国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随着东欧和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它以苏联为领导,以中苏同盟为核心,以各成员国之间签订一系列双边、多边协定、条约为纽带,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团结合作。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对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援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曾起过很大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为您推荐:
巴黎公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90年代苏联的解体
巴黎公社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