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所讲“内圣外王 道家”和儒家的有何差异

&内圣外王&这一概念最早源自道家的庄子,庄子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②此一道,即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虽然这一命题最早由庄子提出,但却成为了儒家哲学不能绕过的话语。孔子讲&学而优则仕&。实则讲的也是&内圣外王&之学,这里的学,不仅是简简单单的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是加强道德伦理的训练,&仕&之过程也不能单调表述为做官,应是人由内心走向外在,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之表现。
孟子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公孙丑》上《孟子》卷3页)&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所谓人性皆善,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若此四&端&能扩而充之,则为圣人。孟子的人性皆善是其推行仁政之根据,亦是其&外王&说的基础和出发点。孟子之&内圣外王&学是自内而向外的,首先注重内在德性与境界的培育,然后把内在德性、境界同外在事功密切结合起来。在孟子的时代,儒家的&内圣外王&说在理论上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表达与系统的论述。但是,随着孟子政治抱负的失败,使孟子后期学说逐步走向了内在心性培育,重&内圣&而轻&外王&使&内圣外王&学开始走向分裂。自秦汉经隋唐,随着谶纬、经学,空谈之风之玄学的呈现,外来佛教对儒学的冲击,儒学逐步走向凋零。经韩愈、李翱的努力,儒学逐步走出低落之颓势,至宋明时期,理学家们热衷于心性之学,主张&尊德性&,认为研究学问须剥离&外王&学,方显独立、纯粹之价值。这样,儒家的&内圣&则被放大,&外王&的事功精神则被忽视。自明后,虽有黄宗羲、王夫之等儒学异端看到了宋明理学之重心性铸炼而轻了解和认识事物之缺陷,并开始揭露封建社会所谓&君&和&名教&的本质冲决儒家传统网罗,但他们实际痛恨的是&外王&腐朽,并非&内圣&之政治理想。到现代新儒家的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励等人,他们参照西方民主和科学精神,从西方新实用主义和康德的道德哲学入手,寻找中国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契合点。努力使&内圣&与&外王&统一起来,并赋予&外王&新的内涵。但他们并没有超越&内圣&&外王&,&外王&&内圣&的传统思维模式。为什么说 治世道 乱世佛 由治入乱是儒家!道家的无为而治和拨乱反正有啥关系 请详细说明 儒家的济世治国为什么就是由治入乱 应该是由乱入治才对呀!儒道互补这可以理解 内圣外王是啥意思?这和主题又有啥样的联系?
fenglank1003
拨乱反正是道家,济世治国是儒家。太平盛世是佛家。 道家、法家,阴阳道兵法家等等,调节身体,调节社会有好多高明理论。儒家的不用说了,孔子就是个大政治家。佛家讲太平盛世,人民大众都是佛弟子,你说好不好。 你那个说法在历史的书籍上没有记载的。应该是后人乱说的。...
治世,乱世,由治入乱,由乱入治1,道儒互补.2,内圣外王.(道儒互补的真精神) 内圣是主体的内在的修养.外王是主体内在修养所得平天下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 道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