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医学模式缺陷与不足或不足?

有谁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缺点吗?反正我至今都没听说过有何不足之处,宇宙真理十全十美,完美无瑕.
1、从世界观的角度讲:目前人类科学对宇宙的认识还不到5%,运用5%的科学只能去推理整个宇宙的存在和运动规律,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科学依据,所以,至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并存.2、科学是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至今还停留在一百年以前的科学基础上,近百年来,人类科学飞速发展,许多前沿科学已经超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扩范围,特别是非线性科学、暗物质、暗能量、基因学、量子力学等科学,本来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但是,至今还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3、从人生观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从社会的高度,从人的社会性的角度解释了高尚的思想的意义,而缺乏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对自身意义、短期意义的解释,这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人们追求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境界时,缺乏理论依据、实践依据,显得很空洞,甚至成为空话、大话.在今天的科学基础上,可以初步推理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科学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备更严谨的科学性、实践性,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人来做这样的工作.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克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种错误倾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要“解决好真懂真信的问题”,也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还要“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到怎么用上来”。要做到这几个方面,有一个前提性问题特别重要,那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涉及能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也涉及以什么目的去学习研究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更关系到怎么用马克思主义和能否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克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错误倾向。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联系历史与现实实际,笔者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特别注重克服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等几种错误倾向。一、克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本身当教条对待,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论述,固守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要害与实质是没有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典作家具体论述论断之间的关系,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以这种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有违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然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是今天才有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直存在着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就曾反复告诫人们,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党的历史上,同样也不乏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做法,对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对此,毛泽东曾多次予以批评,1930年他曾写了一篇题为《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专门批判教条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倡导开展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反对教条、本本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后来立足总结革命经验教训,适应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毛泽东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强调要立足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而不能脱离中国实际抽象空洞地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上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1](P534)强调“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P534)换言之,就是要结合中国实际来谈马克思主义,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对待。日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还专门提到教条主义在历史上的危害,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反对教条主义。他指出,奉行教条主义,“在政治上我们是吃过亏的。什么都学习俄国,当成教条,结果是大失败,把白区搞掉几乎百分之百,根据地和红军搞掉百分之九十,使革命的胜利推迟了好些年。这就是因为不从实际出发,从教条出发的原故。教条主义者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2](P79)邓小平也坚决反对教条主义,他曾对教条主义做出过一句概括:“什么叫教条主义呢?教条主义就是脱离自己的现实”,[3](P267)精辟地道出了教条主义的实质。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然存在,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些人不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及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复杂性去思考问题,而总是固守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一两百年前关于社会主义的原则构想和具体设想,以至于僵化保守、故步自封。习近平总书记讲,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指出“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4]这就是说,如果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会脱离实际,理论就会僵化,也就无所谓创新,更无所谓发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论述论断,科学的做法应该是透过具体论述把握其贯穿始终的基本原理,领会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具体灵活地加以运用,而不是固守教条。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5](P797)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习、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和个别论断,但要正确地予以运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简言之,“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3](P111-112)二、克服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实践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来讲,具有“实用性”。但这只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所谓实用主义的态度,就是依据一定的实际需要“剪裁”“搬用”“评价”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为我所取、合己所需。实用主义者总是把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作为自己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根本标尺,至于自己所实践和坚持的是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实质是混淆了“应用”与“实用”的区别,用“实用”替代了“应用”。“应用”与“实用”,尽管都要“用”,但具体如何用则是截然不同的。毛泽东说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5](P815)一个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能说明问题,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那就说明他对马克思主义掌握得越到位。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毛泽东曾经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具看待,没有什么神秘,因为它合用,别的工具不合用。”[6](P263)应用理论,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必然会带来实用价值,体现出理论的实用性,但不能颠倒过来,用“实用”去决定“应用”,因为“实用”总是具体的,而“应用”则是普遍的。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用有限的现实去框定、限制理论的普遍应用、用局部的不实用否定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在实用主义者眼里,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整体,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蕴含着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论“整钢”,而是由一些具体的理论要件和论述论断所构成的。要知道,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是严整的,同时也具有多个层次。各个层次依据其反映范围的广度和具有的实践意义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基本原理和个别论断两类。基本原理的应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个别论断的应用则具有特定的条件性,条件变化了个别论断就会体现出“过时性”和“不适用性”。实用主义者往往为局部需要所支配,关注的更多是具体论断而不是基本原理,并且把基本原理和基本原理的应用相混淆,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做出错误的价值评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无疑这些说法都是以实用主义评判看待马克思主义得出的武断结论。根据一己需要,基于局部实践、片面实际得出马克思主义过时,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这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同理,“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剪裁’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4]本质上,这些都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应该努力予以克服。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它既源于实践,也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优良学风,本身就蕴含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键就是要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努力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让马克思主义符合实践之用。我们之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方面也在于马克思主义可以指导实践,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具有实践应用价值。能否为实践应用,是判断一个理论学说价值的重要依据。要知道,“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也是不起作用的。”[7](P1515)理论的实践应用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的意义和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三、克服以形式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含糊,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不能用形式主义的态度对待。所谓形式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不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联系”上下功夫,而是抓住一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非本质、非关键的方面,做一些表面文章,重形式轻内容。毛泽东当年写作《反对党八股》就是反对文风上的形式主义,倡导马克思主义的良好文风。形式主义的危害就在于它以形式遮蔽了内容,影响到人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形式主义态度有多种表现,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符号化”“标签化”“口号化”,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符号”“标签”“口号”来对待,不在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上下功夫。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一知半解,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办法不多,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流于表面,不能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三是搬用马克思主义的论述论断装点门面,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装饰品”“挡箭牌”对待。无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话语中是否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书柜中是否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否明确声称自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无本质关联。现实中一些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惯用这种手段和伎俩,做出一副忠实马克思主义的样子迷惑大众,需高度警惕。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离开这个根本的方面我们就会为一些形式的东西所迷惑,就会上当。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强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1](P707)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曾对形式主义提出批评,强调会议不要太多,讲话不要太长,不要老是重复讲,要精简地讲管用的话。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多次讲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倡导“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8](P382)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贵在把握精神实质,而不在于是否读了马克思主义的大部头,指出“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8](P382)这实质上就是反对以形式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出现这些情况,并不是说在这些场合没有了马克思主义的字样,而在于用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替代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内容,这是十分危险和有害的,必须加以明确反对。四、克服以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主观是相对于客观而言的,主观主义的态度是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相对立的。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曾写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对以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主观主义的态度,从根本上是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直接相对立的,无助于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也无助于在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何为主观主义的态度,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做了精辟的概括和归纳,指出“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5](P799)可见,简单地说,主观主义的态度就是从主观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出发,是用主观替代客观,而不是用主观去反映客观,为主观所支配和左右,对客观了解不够,根本上讲就是主观脱离客观、理论脱离实际。毛泽东曾为主观主义者画像,说他们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无疑,以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然不会像马克思所倡导的那样详细地占有材料,从材料中得出结论、引出规律。正如毛泽东所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5](P797)正是立足于反对主观主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今天提出注意克服以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仍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实践针对性。现实中,“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4]也有一些人疏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掌握望文生义、主观臆断,甚或妄加附议、自以为是;对现实实践和社会生活缺乏调查研究,一些情况的掌握含有主观推断和想当然猜测的成分,用主观替代客观,等等。这些情况的存在,对于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无疑是一个制约和挑战。克服以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倡导要“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5](P801)唯有如此,所得出的结论和做出的判断,才不是主观的臆断和想象,才符合客观实际,才有助于推动实践发展。&参考文献:[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本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致远
看完这篇文章心情如何
民主党内部机密邮件被泄露,无数黑暗真相被揭开;比《纸牌屋》剧情还要黑暗,揭示政客的权谋与野心
扫一扫订阅
环球视野微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下孔德实证主义的不足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下孔德实证主义的不足
  孔德认为社会分析的对象不是个体或个体现象,而是整体现象,并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社会有机体学说,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下孔德实证主义的不足的,供大家阅读借鉴。
  作为实证主义观点的首创者,孔德提出了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科学,对西方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几乎与孔德同时代的马克思也多次在自己的着作中提及&实证&一词,那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与孔德的实证主义又有哪些异同呢?孔德的实证主义方法论有哪些局限性?马克思又是怎样在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方法论的呢?
  一、从现实出发
  孔德提倡以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他认为&实证&是组织而非破坏,是真实的而非虚幻的,是有用的而非无用的,是肯定的而非犹疑的,是精确的而非模糊的。因此,他的社会历史研究强调要从现实出发,以观察法、实验法去研究社会现象。反对形而上的思辨,力求在直面现实中寻求解决途径,以从社会困境中解脱出来,这种方法改变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哲学对社会的抽象研究方式。虽然马克思并没有受孔德的直接影响而使用&实证&这一概念,但也以现实为出发点,强调从经验、事实、观察等出发研究社会。马克思反对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强调要从现实的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并认为,在揭示社会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之时,不应当带有任何思辨的色彩。可以说,马克思与孔德的相同之处是当时社会潮流的反映。
  19世纪,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还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思辨哲学的权威性日益受到现实的挑战,面对现实,借鉴自然科学的规律、逻辑和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也成为了哲学家们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德与马克思都从社会现实出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实证考察和科学研究。但马克思理解的&现实&与孔德理解的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孔德那里,现实是局限于经验之上的现象,缺失了现实的人的维度,虽然他承认人的理性的作用,但只是错误地将人的理性作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终究是没有正确地把握人的主体性;而对马克思而言,从现实出发则意味着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把人理解为现实的、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之中并受物质生产条件制约的人,社会历史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要研究社会,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在这一基础上,再通过一系列具体方法如系统研究、主体研究、矛盾分析等来研究社会。
  其次,面对现实,孔德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完全等同起来。孔德分析道,生物体是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的,包括营养、循环和调节三个系统,相应的,社会则由家庭、阶级或种族和城市与社区构成,包括生产、分配和调节三个系统。并且,生物界的自然选择、生存竞争和进化等规律也适用于社会的发展。可见,孔德是以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尤其是和生物现象作了机械的类比,认为&只需将与其性质完全相符的趋势推广到社会现象即可&,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人类社会历史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种延伸。显然,他是混淆了高级运动和低级运动的根本区别。虽然社会不是精神的产物,但也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生物体。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严格等同的结果,只能使他在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道路上越走越窄。而马克思则严格区分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入手来研究社会现象。
  再次,从现实出发研究社会的目的在于寻找规律。孔德一方面强调社会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认为社会必须由标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通过感觉、经验,运用实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描述现象,去发现那些控制着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规律&;另一方面,孔德又认为,这些规律仅仅是事实之间的先后顺序或类似关系,人们不能获得对历史本质的认识,社会研究的方法不在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而马克思则通过各种社会现象,运用科学的抽象,透过现象之间表面呈现出来的联系,发觉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
  二、历史法及其缺陷
  孔德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化的,社会的发展是不需要任何飞跃就可以直接发生的逐渐进化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对各种历史事实的观察与分析来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孔德在他的社会动力学中专门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认为在促进社会进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中,有一种因素在各种因素的互相反作用过程中占有优势地位,并不断地为其他因素提供必要的原始动力,这个因素就是理智。人们应当把理智的进化放在所有进化的首位。&社会的历史是由理性的历史所支配的&.
  人类的进步实质上是道德和理智的进化。人类精神的进化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总体进化,因此,由人类精神进化的三个阶段规律可以得出人类社会总体进化的三个阶段规律。&神学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相对应的是&神学和军事的社会制度&、&批判的时代或革命的过渡时代&和&科学和工业的时代&.孔德认为,阶段三的社会最符合人类本性,因此,它是人类社会总体进化的最高阶段,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形态。
  虽然孔德提倡以历史的方法来研究社会,但其方法却具有先天的不足。首先,他认为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理性而不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显然与历史发展规律不相符。
  其次,在对待资本主义态度上,孔德认为资本主义是永恒的、天然合理的超历史状态。他的实证主义方法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自然化、永恒化甚至神化后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对现实进行解说的背后实际掩饰着深刻的保守主义。他把社会现象的发生发展纳入其主观意识上,以掩盖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不合理性,想通过道德上的改变来解决现实的困境,致力于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孔德避开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忽视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性对抗,因此,他也就没有得出要改变现实就要消灭私有制以及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结论。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政治上,孔德为帝国制度辩护;经济上,为资本家辩护;社会问题上则为等级制度辩护&&他不过是新教皇的代言人,用新的教义代替了旧的教皇和旧的圣徒。
  三、价值中立与主体性的缺失
  孔德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将生物学研究的范式套用于社会研究,将社会完全自然化,认为有一个独立于人的存在的客观外在世界,方法上强调研究社会过程中主、客体的分离,坚持价值中立,即主体反应客观事物时,必须是纯粹的、不偏不倚的,要将个人的情感、意志、价值等主观因素悬置起来,以保证知识的有效性,并认为&探索人的意识是无意义的&.因此,其方法论不仅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和意义,陷入了还原主义和机械主义,而且对社会的认知和评价上也缺少了重要的维度。
  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引入社会研究,提出社会历史是由主体人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的,将实践作为沟通主、客体的一种媒介。
  认为社会现实是通过实践而展示出来的,同时,实践又是主体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社会绝不是独立于人的纯粹的客观世界,社会现象是有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构成的,既有客观性的一面,又有思想、情感、态度、价值等因素就会参与其中,蕴含着价值的维度。正如恩格斯所分析的:不同于自然界中无意识的动力,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活动,是有自觉的意图和预期的目的的,参与其中的主体是具有意识的人。社会现象是客观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另一方面,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本身就包含了价值的内容,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等等的不同,对社会现象的认知也是有差别的。因此,价值中立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四、整体法及对个体的忽视
  孔德认为,社会分析的对象不是个体或个体现象,而是整体现象,并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社会有机体学说。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是由各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各个部分的结合在构成了有机的性质,而单独地看某个部分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从有机体整体来看问题,才能在认识整体的同时把握部分。他并将这一原则运用在社会领域,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社会的三个系统,即家庭、阶级或种族、城市和社区,分别是社会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研究社会现象应立足于整体,在整体中考察社会的各个体系。他认为,在研究非有机体时,我们对成分的观察更容易,因此我们可以从简单到复杂去认识事物;但研究社会和人时,我们更熟悉整体,因而更适用于从整体出发。同时,由于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他还主张在研究人类历史时,也要将各个历史时间段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做整体性考察。
  马克思主义中语境的整体区别于孔德的概念,指的是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种社会构成要素有机联系而又互相制约的社会整体,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生产的有机统一,并非像孔德一样将社会整体简单地归结为生物现象。其次,孔德虽然强调整体的意义和作用,明确地认识到整体并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但却忽视了社会中具体的个人,认为整体可以独立于个人而发生作用,而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个人和他所组成的社会是一致的,&应该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社会和国家也是从一定的个人生活中产生的,研究整体离不开对现实中的个人的考察,从而从根本上克服了孔德实证主义方法上的缺陷。
  [1]奥古斯特&孔德着.黄建华译.论实证精神.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鲁克俭.马克思实证方法与孔德实证主义关系初探.社会科学.1999(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转引自:邱觉心.早期实证主义哲学概观.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6]欧力.孔德及其实证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7]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教程.转引自:宋林飞。现代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沃野.论实证主义及其方法论的变化和发展。学术研究.1998(7)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奥古斯特&孔德.实证研究(第二卷)。转引自: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下孔德实证主义的不足相关推荐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下孔德实证主义的不足]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625851" data-title="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下孔德实证主义的不足" data-imag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的缺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