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承认灵魂三承什么意思?

借花献佛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jiè huā xiàn fó]
借花献佛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jiè huā xiàn fó,意思是用别人的花进献给菩萨,比喻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语出清·刘鄂《》第六回。
借花献佛成语解释
【示例】 今儿有人送来极新鲜的山鸡,烫了吃,很好的,我就借花献佛了。(清·刘鄂《》第六回)
【例句】李总,今天在老王的家里喝酒,我就借花献佛,先敬您一杯了。
借花献佛成语典故
1,元·萧德祥《》:,“既然哥哥有酒,我们借花献佛,与哥哥上寿咱。”
2,《》一:“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
【英语翻译】 offer a present to a guest with other people's things
【日语翻译】 人の褯(ふんどし)で相扑(すもう)を取る,もらい物で义理をすませる
【俄语翻译】 сделать подáрок за счёт другого
【法语翻译】 emprunter pour faire un cadeau,pour traiter un hǒte[1]
从前有一个小镇,闹蝗虫闹得很厉害,所以,不管种什么植物都长得不好,加上常常有猛兽下山吃鸡鸭,让镇民感到很不安,因此释迦牟尼佛特地从天上降临人间,施展佛法收拾了蝗虫,也驯服了猛兽。
镇上的人十分感谢佛祖,其中有一位穷人特地为佛祖献上一束鲜花。当释迦牟尼看到送花的人穿著破烂的衣服,浑身脏兮兮的,却捧着一束美丽的鲜花,忍不住就说:“你家需要我帮忙吗?”献花人说:“佛啊,我不敢欺骗您,我家里是很穷没错,就连这束花都是我去借来的,可是,这是我一片诚心,所以,请您一定要收下。”十分感动,便让镇上所有的穷人都摆脱了贫穷,从此大家过着幸福的日子。
在中记载曾有一位名为善慧的弟子,在参访至途中,听说将前来莲花城说法,善慧于是想以鲜花来供养燃灯佛,但是国王已先一步将城中所有鲜花都收纳齐集供养燃灯佛。
正当善慧寻遍全城也不得鲜花之际,在井边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婢女,手中捧著插有七枝优 罗花的瓶子,善慧于是至心诚恳的求她将花卖给他去供佛,受到善慧诚心所感,婢女答应给他五朵,另外两朵则托善慧帮她拿去献佛,以积自己的功德,并要善慧答应在他未得以前,要生生世世结为夫妻为条件。善慧为了得到花就答应了这个条件。
在将花献给后,燃灯佛也为善慧,告诉他在无量劫后必可成佛,号为;而借花的婢女就是释迦牟尼成佛前的妻子耶输陀罗的前身。
在佛教各种供物中,花是最常被用来供奉也是最具意义的,据《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记载,凡诚心、欢喜以花果时馐等物供养佛者,必得安乐、大福德等,并迅速成就。
从前有一菩萨,生于钵摩国,当时他是一位外道的修行者,名字叫儒童。儒童跟著老师学习天文,饱书,不管是听到的、或见到的都能马上融会贯通;个性又真实孝顺,国人非常嘉许他。
一天,老师对儒童说:“你学道各方面都具备了,何不开始游历他方去教化人呢?”儒童回答:“弟子宿生贫穷,没有什么可以报答老师,不敢离开;而母亲又生重病无法医疗,只有靠行乞取药物。”老师说:“你真是孝顺啊!”
儒童顶礼而退后,开始周游近国,一天见到有五百位外道修行者,集合于讲堂准备一高座。高座者一旦升坐,众人便开始问难,凡是学问渊博,不被考倒的,就赠予他女人及银钱五百。儒童看他们个个智慧浅薄,连问难都不太会问,便向大众说:“我也是修行人,可以加入你们的讨论吗?”大众答应后,儒童便升座,并对大众的问难,都能对答如流,所说的道法深远而广泛。于是,大众便地说:“您的道行高明,可以当我们大众的老师了!”
此时,儒童却下座顶礼辞退。大众又不约而同地说:“您虽然智慧高人,却是异国之人,恐怕不能接受我们国家的女人,全部换成金钱送给您好了。”
儒童便回答:“真正有修行的人,是看他的德行;而我所修的更是无欲之道,以道传神,以德授圣,神圣相传,绵延不朽,如此才是真正的继承者。如果你们破坏修道的根本,将来便无后继之人。”儒童说完即行离开,在场的五百位修道人都感到。
原本被当做赠物的女人,此时开口说了话:“那位清高的知识,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正仁君子啊!”于是女人马上撩起衣服,徒步四处找寻那位心目中的君子。一路来到了钵摩国,却已经、脚足长疮,便在路旁休息。
就在这个时候,钵摩国国王制胜在巡视国界,遇到了正在一旁休息、疲惫不堪的女人,便问道:“你是什么人?为何在路边?”女人向制胜王报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国王听后便喜欢、称赞她的志趣,同时又可怜她流落他乡,便想认她做干女儿,带她一起回宫。
女人便说道:“我们来自不同的姓氏,我怎么可以白吃白住呢?如果国王您可以给我一份差事做,在下就可以跟著大王您回去。”制胜王说:“那好,你就专门采花来给我装饰好了。”女人便恭敬从命的跟著大王一起到宫中,每天采名贵的花供大王使用。
其后,儒童回到了钵摩国,却见到路人们不是在忙著填平路面、就是在打扫脏乱,疑惑的他便问路人:“今日国家里是有什么值得庆祝的事吗?”路人们欢喜地回答道:“是啊!定光如来将来我国教化大众,所以举国上下无不欢欣。”儒童听了,便心生欢喜寂然,保持心净无垢,知道了佛陀即将到来,于是向路前的采花女子,乞得了五朵鲜花。而此时全国上至国王、,下至什民百姓,大家也都排班在道路的两边,儒童更也取得小小一块地方,亲自排班恭迎佛的到来。
突然,有一喊道:“前方有一条小溪,水流湍急,土石正流得不停呢!”儒童说道:“我若以神通之力,一下子就可填平,但是,大众要知道,真正的供养应该身体力行、亲自去作,才是最的供养。”便决定不使用,而亲自搬石运土填平溪流。
就在大众齐心协力地填土时,佛陀到了,而眼前的地有一些却还没有填平!眼见路面潮湿,儒童便解下身上的鹿皮衣盖在湿地上,并用五朵鲜花撒在佛身上供养佛,花絮飘落在空中,佛陀便告诉他:“经过九十一劫,你当成佛,号为能仁,所住世界颠倒,父子互相仇恨,国王不勤政不爱民,你得在那里济拔众生,到时候得度者将难以算计。”
儒童听了心生欢喜,跳跃虚空,离地七仞再从空中而下,用自己的头发铺地,让世尊踏过。
世尊经过之后,便告诉诸比丘:“我并没有踏过的这块土,因为它是授记之处,至尊无上,只要有智慧的人,就知道应该在此处建造宝刹,其中功德同于授记。”此时,诸天人也都齐声赞同说道:“我们一定会在此地盖宝刹。”当时,就有一位长者之子,叫做贤乾,马上就以一根木柴,插在地上说道:“我已盖了宝刹!”诸天人便欢喜赞言:“虽是凡夫平民之子,却有著圣人之智慧啊!”贤乾于是取出宝物,就地建设宝刹,顶礼说道:“今天承佛陀教化,在此立宝刹,会有什么样的福德呢?”世尊便慈悲地说:“当儒童成佛时,你就会被授记了。”
此时,佛陀便告诉鶖鹭子:“儒童就是我的前身,而卖花女则是现在的俱夷,长者子贤乾即是座中的非罗夷。”非罗夷一听,立刻顶礼佛足,佛便为他授记:“后当成佛,名为快见。”
佛说此经已,诸四众弟子,天人龙鬼,无不欢喜,顶礼佛足。
借花献佛词语辨析
【成语正音】 佛,不能读作“fú”。
【成语辨形】,不能写作“拂”。[2]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成语谜语】 做顺手人情[3]
【使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4]
.成语大全[引用日期]八十八佛 蒙山施食 心经 往生咒 弥陀赞(四生登于宝地,三有托化莲池;河沙饿鬼证三贤,万类有情登十地)念佛 伽蓝赞 大悲咒(晚课 承天禅寺)-佛经-单曲-酷我音乐-好音质用酷我
八十八佛 蒙山施食 心经 往生咒 弥陀赞(四生登于宝地,三有托化莲池;河沙饿鬼证三贤,万类有情登十地)念佛 伽蓝赞 大悲咒(晚课 承天禅寺)
下载歌曲需用酷我音乐客户端
该专辑其他歌曲
歌曲榜TOP10查看: 634|回复: 37
掺杂外道和自赞毁他——祸害自己的慧命和破坏众生慧命
在线时间148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当今净土宗的坑是:(一) 掺杂外道典籍修佛,在净土宗众行者中持诵、宣扬外道典籍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骘文,把弟子规作为修佛的基础,坏佛弟子三皈依,坏佛正法住世。 2 大坑——自赞毁他——祸害自己的慧命和破坏众生慧命——“宣扬导致很多净土宗弟子认为,末法只有净土宗才能了生死,其他法门都解决不了生死问题(误解为白修,修了也没有用处)。”这个等于谤大乘其他各宗,且养成了很多净土宗行者的我慢。并且,过度强调往生净土了生死(实际是逃离地球),阻碍自己在佛前三皈依的“发无上心”誓言; 反对深入经藏,阻碍自己在佛前三皈依的“深入经藏”的誓言,障碍他人的深入经藏,破坏佛法住世。
另,净土法门,大乘修行法门,求无上正等正觉法门,和其他大乘佛法法门一样,都殊胜稀有难得。
可是现在的有些净土行人,硬是把大乘的净土法门作为了小乘自我解脱的法门来修,甚至为了逃离地球(实际也是贪生怕死)而修。而且还以此为荣,贬低其他追求发无上心,即便历经艰辛,耗费多少劫也要求无上正等正觉,众生无量誓愿度的正法弟子。本来,无论任何大乘法门佛弟子,皈依时就有誓言,“发无上心”,“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这些还没有做好做到,大家心里都很惭愧,在积极努力上进,刻苦闻思修。极乐世界,是为了进一步修行,不是逃离地球,逃离生死。净土法门的佛弟子也应该是一样要惭愧,要积极努力上进,刻苦闻思修,去实践实现自己的三个誓言。佛弟子不可以无视自己的三个誓言,没有做到,惭愧,追求即可。不可以去贬低和鄙视其他努力实践实现自己佛前誓言的佛弟子。 大乘佛法修行,是要发心发愿的。发三皈依心,和佛菩萨心相应,就易于加持,修行就快,就是相对的易行道。发心为了自我了生死,这修行相对就难一些,就是相对的难行道。发贪生怕死的逃离地球心,这个修行就更难了,现对于其他求无上菩提而所修回向往生净土的修行,此贪生怕死的逃离地球心修行成了相对的极难行道。
往生净土的信愿行同样和发心有关联。发三皈依心,易于去掉妄心,易真信,真愿,也易真行。发为了自我了生死心,相对较难去掉妄心,较难真信,真愿,也较难真行。
往生极乐世界,也同样是和阿弥陀佛的心越相应,妄心越容易去,越容易往生极乐世界。发心只为自我解脱,妄心越不容易去,较难真信,真愿,往生极乐世界相对就难一些。
在线时间147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舍利弗,若有比丘著外经义,是人为舍微妙佛法,诵持外道语言为大众说,但作野干吼。舍利弗,如是恶人名为朽坏沙门。何以故?是外道义,非佛法故。舍利弗,著外道法比丘,不应自称是佛弟子。何以故?沙门释子不说尼犍子语,于大众中但说佛语。舍利弗,若人著不净语,欲作师子吼,但作野干鸣,是人不能解佛法第一义。《佛藏经》
在线时间147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舍利子言。我等云何离诸诽谤。不生邪见。常生中国。见佛闻法。修声闻行。如是语已。
佛告舍利子。善哉善哉。汝能问于如来如是法义。舍利子。若诸有情乐习世间外道典籍。不应为说。若于佛法恭敬信解。志乐修学即当为说。何以故。舍利子。若于世俗外道典籍而不远离。我则说为斗诤根本。是佛法难。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坚固信解不生放逸。于长夜中寻伺观察。于诸有情心生救护。乃能往诣如来咨问法义。闻是法已。欢喜爱乐如说修行
在线时间147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于彼时中。若在家出家。欲修福业应诵佛语。欲增长智。彼等乃舍菩提。读外道经典摄受忆念。以诵习外道经故。诽谤佛语。舍是身已当堕地狱。愚痴无智到阿毗支大地狱中。入不闲处。彼等罪人无所能作。阿难。假使非前非后于阎浮提中。百千俱致诸佛世尊出现于世。为彼堕阿毗地狱者。演说佛法不能觉知。是故阿难。有智丈夫。勿以随心诽谤佛法。阿难。以是因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自利益者。一向不得受持诵习外道经典。如是比丘。亦应一向不得亲近。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第三
在线时间147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舍利弗。有四种法。若习近者。增长愚痴不生智慧。何谓为四。读讽修习外道经典。是增愚痴不生智慧。亲近修习诸邪见法。是增愚痴不生智慧。乐决断事。是增愚痴不生智慧。斯诸深法与空相应。不受不读亦不正观。是增愚痴不生智慧。是名为四。舍利弗。违此四法能生智慧应当修习。何谓为四。修习正见能断邪见。是第一法。能破愚痴得生智慧。若有读诵外经典处。修净行者当远舍离不应止住。
《佛说华手经》
在线时间147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复次,比丘,更有七法,汝等当行:一者、身常行慈;二者、口常行慈;三者、意常行慈;四者、若有檀越种种布施,平等分与无使有偏;五者、于深妙法乐说不厌;六者、不以世间典籍而教于人;七者、见非同学不生憎嫉。汝等若能修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长。《大般涅槃经》
在线时间147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复次,舍利弗,说法比丘处在大众,信乐法者为敷高座,舍佛正法,而说外道严饰文辞。我久勤苦求是法宝,而此恶人舍置不说,但以经中相违语义,互相是非不顺正法,于圣法中高心自大,随意而说为求利养。舍利弗,若比丘说法杂外道义,有善比丘勤求道者,应从坐去。何以故?舍利弗,有信白衣敷置高座,不应演说外道语义。若不去者,非善比丘,亦复不名随佛教者。舍利弗,说法甚难!如是说者,我说此人名为外道,尼犍弟子,非佛弟子。是说法者命终之后,当生尼犍子道。何等是尼犍子道?邪见是尼犍子道。何等为邪见?谓是地狱、畜生、饿鬼。何以故?舍利弗,身未证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必堕地狱。舍利弗,如是因缘如来悉知,我诸弟子,以种种门、种种因缘、种种诸见,灭我正法。舍利弗,若有众生,闻如是经第一义空无所有法,心欢喜者,当知是人真我弟子。
《佛藏经卷第三 净法品第六 》
在线时间147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宝云经七卷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乐说辩。何等为十。爱语。不颦蹙语。义语。法语。等语。不自高语。不轻他语。不染语。不恼触语。种种言辩。善男子。菩萨爱语。能令众生心生喜乐。和颜悦色咸使安慰。菩萨义辩能以美语令众悦乐。菩萨法辩教授利益。菩萨等辩常以等心为众生说法。能令一切悉皆喜悦。菩萨不自高说法。除诸憍慢自是心故。菩萨同事说法。悦众生故。菩萨不轻他说法。心能专一故。菩萨不染语。坚持净戒悦众生故。菩萨不恼触语。以忍辱力悦众生故。菩萨种种言辩。能以乐说悦众生故。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乐说之辩。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善说法。能令众生信受。何等为十。堪任法器者而为说法。称其根性而为说法。不为讥呵者说法。不为外道异见者说法。不为憍慢无诚心者说法。不为无信心者说法。不为谄诳伪者说法。不为求活命者说法。不为求利养悭贪嫉妒者说法。不为颠狂愚痴聋哑者说法。善男子。菩萨以何因故不作法悭。己所得法悉与众生令他信解。不为师匠秘而不说。菩萨终不于众生起不慈愍心。亦不外于众生。但不任法器者则入舍心。除盖障菩萨白佛言。世尊。而此众生若不为说者当为谁说。佛言。有信心者我当为说。善根成熟堪任法器者当为说之。于过去佛种诸善根。心不谄曲无虚伪者。亦非幻惑诈现威仪者。不求名闻为利养者。常为善知识之所守护者。有智闻之能随信解者。诸根利者。闻法能行勤精进者。能随顺佛教者。若有如是善男子等。诸佛菩萨而为说法。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善能说法。令众生信受。
在线时间147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何看待佛教徒弘扬外道典籍——从《文昌帝君阴骘文》谈起作者 : 释成峰法师
  近几年来,一些法师和居士印赠流通大量佛经,使很多没有佛法的地区得闻正法,对于弘扬佛法、净化人心起到很大作用,功德很大,实在是续佛慧命的好事。可是也有人用信徒的助印款,印一些外道典籍,如《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宣传宿命论观点的书。即使有劝善之功,但由于所宣传的宿命论与佛教的缘起论完全背离,所以为不如法。本文拟用佛教的教理与《阴骘文》进行分析比较,再据佛陀对于弟子印送修学外道书籍的态度,最终得出结论。
  二、《阴骘文》简介
  《文昌帝君阴骘文》(以下简称《阴骘文》),这本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其广泛和深远,与《太上感应篇》、《关帝觉世真经》同为过去社会上十分流行的劝善书。此文的作者不详,是道教劝善书的一种,简称《阴骘文》。“阴骘”一词源于《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意谓冥冥之天在暗中保护人们。 文昌本古代星名,帝君指梓潼帝君。宋元道士造作的《清河内传》及《梓潼帝君化书》称玉皇大帝委任梓潼神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司文人之命。旧时士大夫往往于科举考试前向其卜问功名。
  此文是假托文昌帝君的名义制作的善书,约成书于元代。其内容结合道教人生哲学和伦理学,以通俗的形式劝人行善积阴德,久之即得神灵赐福,所谓:“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是种天人感应的报应论。
  《阴骘文》尤其强调做阴功,积阴德,即暗中施德于人 ,暗中做有德行的事。它要求人们多积阴功阴德,做好事不要张扬,只要悄悄去做,自然得到上天的福佑。一旦伤了阴骘,自己及后代就会遭受恶运,受到上天的惩罚。
  《阴骘文》宣扬的“阴骘”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影响很大。对很多人来说,行善的目的就是累积阴德,以求改变命运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人们在劝人行善时,总是叫人“积阴德”为子孙后代着想。如果你“缺德”就会引起天怒人怨,不得善名,还会为子孙后代留下债务。
  《阴骘文》还提倡三教合一,帝君叫人们“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印造经文,创修寺院。”
  三、佛教的因果观与《阴骘文》中的承负说
  1.《阴骘文》中的承负说
  《阴骘文》要求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这段话中包含了道教的承负说。早期道教信奉的《太平经》中,有大量关于承负的内容。所谓承负,即今人受到的祸福归结为祖先行为的善恶,同时今人的善恶行为也会使后代得到相应的祸福结果。这种因果关系,从后代角度说是“承”,而从先人的角度是“负”。“承负说”是古代天人感应论的继承和发展,它是一种独特的报应论。
  古代的天人感应也包含了一种报应论,认为人们行为的善恶,都回从天得到相应的反应,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等。但在现实生活中,未必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太平经》的“承负说”,就是要解决这种疑难问题。它在《解承负诀》中非常明确地提出:“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反得善”,这是什么原因呢?它回答说:“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来流及此人也。”这就是说,这种善恶报应的反差,是来自其祖先所行功过的差异,前者是承负先人之过,后者是承负先人之功。那么自身行为的善恶与报应又有什么关系呢?它说:“能行大功完万万倍之,先人虽有余殃,不能及此人也。”这是说,先人虽有过错,只要自身的善行很多,抵消了先人所积之过以后还大大有余,那么就可避免先人的“余殃”了。反过来也是如此,尽管先人积有功德,但如果自身的恶行太多,先人所积功德也抵消不了,就该自己受到恶报了。如果自己死后尚有余罪,即由自己后代的儿孙来承受此报应。这样就使善恶报应如一根链条,环环相扣。自身要承负五代,后负五代,前后共十代为一个承负周期。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可见,承负说肯定天要赏善罚恶,一个人是行善还是做恶,一定会有报应的。
  根据以上所说,我们可以把《阴骘文》的因果报应分为三种:一是承受先人的善恶报应,可称之为先世报;二是自身行为的善恶在自身生前遭受报应的,可称之为现世报;三是自己行为的善恶由将来自己的子孙后代得报应的,可称之为来世报。
  2.佛教的因果观
  佛教的因果观与《阴骘文》中的承负说是有本质区别的。
  首先,《阴骘文》的承负说认为,人的福祸是由于自身的行为善恶而感得上天的赏罚,从而把上天看成是人类的主宰者。人们行善的目的就是为了迎合巴结上天,希望获得他的赐福。但佛教认为一个人得到乐或苦的果报是自己行善或造恶感招来的。如《增一阿含经》云:“尊者阿难闻提婆达多兴起恶心向如来身,身坏命终入阿鼻地狱中;尔时,尊者阿难悲泣涕泪不能自胜。世尊便说斯偈:如人自造行,还自观察本;善者受善报,恶者受其殃。世人为恶行,死受地狱苦;设复为善行,转身受天禄。彼自造恶行,自至入地狱;此非佛怨咎,汝今何为悲?”这就是说,人的命运完全由自己掌握,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不仅是天神就是诸佛菩萨也无法左右你的吉凶祸福。
  其次,《阴骘文》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在本人生前受报,而且如果没有报完还会延及到自己的子孙继续承担。佛教的因果观却认为,受报者仍然是实施者本人,即使是父子至亲,也不能互相替代,他们因业力的不同而感受苦乐之报。如《起世经》经云:“此之苦报恶业果者,非汝母作、非汝父作、非汝兄弟作、非汝姐妹作、非国王作、非诸天作,亦非往昔先人所作,是汝自身作此恶业,今还聚集受此报也。”另《般泥洹经》云:“相须所作好、恶,身自当之;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这就说明自作自受与果报不可互代的道理。
  再次,《阴骘文》的承负说还认为,如果一个人今世的善恶要超过祖先遗留下来的功德与罪过,那两者之间就可以相互抵消。而在佛教看来,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苦果,不能将功折罪。佛在《增一阿含经》中云:“夫人修其行,行恶及其善;彼彼自受报,行终不衰耗。如人寻其行,即受其果报;为善获其善,作恶自受报。为恶及其善,随人之所习;如似种五谷,各获其果实。”
  综上所述,《阴骘文》的承负说确是融合佛道有关报应的阐述而成的善恶报应,既主张家族承担自己的功过,也宣扬个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佛教的因果报应是建立在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基础之上。佛教认为业发生后不会消除,它将引起善恶等报应,所谓“已作不失,未作不得。”佛教认为,业报是自作自受,果报是自招的,也是不能互代的。
  四、佛家的行善与《阴骘文》的广行阴骘
  《阴骘文》强调“广行阴骘”,即暗中施德于人,暗中做好事。行善的目的就是累积阴德,以求改变命运和得到上天的福佑,尽管要求不张扬、不宣传,但其中明显带有功利色彩。而佛教则认为行善要不执著于善,更不可藏有私心,禅家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虽未祈求上天的赐福,但因果不昧,自然感得吉祥如意的乐报。
  五、佛弟子印赠修学外道典籍有违菩萨戒
  在《瑜伽师弟论》卷七十五摄抉择分菩萨地之四,对此问题有明确开示:“若以叶纸书似正法及外道论,或先已书,授彼信解众生手中,或劝他与,当知有罪。菩萨唯应劝彼弃舍手中异论,或令书写诸佛圣教,或自欲知彼不坚实,不应开示。”
  这是说,如果用纸书写相似佛法和外道论典劝人信受,无论是自己亲手给别人还是劝其他人流通,都是违犯菩萨戒的。菩萨应该劝人弃舍各种异论(不同于正法),用这些纸来书写诸佛的正法。纸张一词是个概说,其余金钱等也与此相同。如果用信徒的金钱去印送外道异论,都是违犯菩萨戒的。这件事情,我们应引起高度警惕。
  对于热衷于学习上述外道典籍,菩萨戒中也明确禁止,如《菩萨地持经》卷五菩萨地持方便处戒品之余中说:“佛所说弃舍不学,反习外道邪论、世俗经典,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上聪明,能受速学;若久学不忘;若思维知义;若于佛法具足观察,得不动智;若于日日,常以二分受学佛经,一分外典。是名不犯。如是菩萨善于内典,外道邪论,爱乐不舍,不作毒想,是名为犯众多犯,是染污起。”
  这是说,如果菩萨对于佛说经典放弃不学,反而热衷于学习外道邪论和世俗书籍,即为违犯菩萨戒。但在五种条件下不犯:一是此人非常聪明,对于所学内容很快就能掌握。二是此人长期学习佛典后忆持不忘。三是有较强的分辨能力。四是对于佛法有坚固不动的智慧。五是能合理安排学习内典与外典,每天用三分之二的学习时间学佛经,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外典。须指出此地的外典,是指度众生所需除内明以外的四明(声明、工巧明、因明、医方明),并非外道邪论。如果不属于上述五种情况,即使学修再用功,也属于违犯菩萨戒。
  六、总结
  做为佛弟子,学习和弘扬佛法是“家务事”。放着自己的本份事不去做,却跑去宣扬外道典籍,即使有些劝善利益,也为不明智之举。也许有人会说,有些外道相当于佛教的人天乘,这也是不懂佛教的人的见解。佛教与外道建立的基础与归属都有明显的区别,须知五乘佛法均建立在因缘因果的基础上,佛教的人天乘只是趋向解脱的中转站,而外道则把升天看做最究竟的归宿,两者有根本的分歧。因此为佛弟子应依教奉行,切莫弘扬外道典籍。
在线时间148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佛说宝云经七卷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乐说辩。何等为十。爱语。不颦蹙语。义语。法语。等语。不自 ...
在线时间1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无论他有多么大的名气,号称什么化身,如果所言所行不符佛法,就不应该信。
在线时间10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这两本书我都没有看过。如果有,我可能也要看一看。看看有什么不合理的说辞?不过你的标题有点大。针对了印光与现在的一些法师。你的修为应该比他们高。因为都预言到了一些人的未来。本来也不想回复。这会儿没事干,回复一句。有一句话叫做不说出家人过。谤僧的罪过很大,还有谤法。忏悔好像都没有用。
在线时间148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这两本书我都没有看过。如果有,我可能也要看一看。看看有什么不合理的说辞?不过你的标题有点大。针对了印 ...
“这两本书我都没有看过。如果有,我可能也要看一看。看看有什么不合理的说辞?不过你的标题有点大。针对了印光与现在的一些法师。你的修为应该比他们高。因为都预言到了一些人的未来。本来也不想回复。这会儿没事干,回复一句。有一句话叫做不说出家人过。谤僧的罪过很大,还有谤法。忏悔好像都没有用。”
“这两本书我都没有看过。如果有,我可能也要看一看。看看有什么不合理的说辞?“& &网上百度搜索,就有。9楼也有法师的评论。
”不过你的标题有点大。针对了印光与现在的一些法师。你的修为应该比他们高。因为都预言到了一些人的未来。“&&标题确实有点大。和修为无关。我也是跟随其他法师的论述和观点,做了点自己的发挥而已。& &
”有一句话叫做不说出家人过。谤僧的罪过很大,还有谤法。忏悔好像都没有用。”& & 如果反对其观点是说出家人过。那么同意其观点,也就是说僧人过了,因为有法师反对佛教徒弘扬外道典籍以及向佛教徒宣扬外道典籍,以及反对部分净土宗弟子的自赞毁他。&&如果这些论述和观点是你说的谤僧、谤法的话,那么你只要在这些问题上说出明确的观点,你就是谤僧、谤法。
在线时间10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fuyb2002 发表于
“这两本书我都没有看过。如果有,我可能也要看一看。看看有什么不合理的说辞?不过你的标题有点大。针对 ...
记住弘扬与看是二回事,看是看,分辨有没有不合理。弘扬就是不论对与错,都让人学习。
在线时间147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记住弘扬与看是二回事,看是看,分辨有没有不合理。弘扬就是不论对与错,都让人学习。
沙门释子不赞叹佛法,反而赞叹外典讲因果最善,难道不是谤佛谤法?
请看下面这段话:
培植家庭根本之道维何。即凡教子女,必在于孩提之时,先须使知因果报应之说,则一切悖恶行为,自有所畏而不敢为。讲因果之书,莫善于《感应篇》,及《阴骘文》。此二书,能为之常常讲说,自有莫大之利益。盖童蒙天性未漓,善言易入,幼而习焉,久则成性,及既长而不可改也。正本清源,端在于此,故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今天下所以大乱者,皆由一班不明教育原理之父母,有以养成之也。盖既不能以胎教善其始,又不能以因果策其后,根本一坏,遂泛滥而不可收拾。于是非孝无亲之说,家庭革命之谈,乃昌言而不讳。驯至朋友则利交而货卖,夫妇则兽合而禽离。廉耻道丧,天理绝灭,洪流滔天,未知所届。即起孔子释迦于今日,亦无法以救之,岌岌乎殆哉。然则将柰何。曰,挽救之道,唯有注重家庭教育,冀各为子女讲明因果之事理,以培植其根本而已。既植善因,必获善果,庶将来人心丕变,风俗渐淳,天下国家,其有太平之望乎。 《续编卷二 示殷德增母子法语二则》
谤法言论1:赞叹外典,贬低世尊教法
讲因果之书,莫善于《感应篇》,及《阴骘文》。
讲因果,只有佛才能真正讲清楚因果。怎么可能学因果不学佛经,不遵循世尊的教诲呢?
大智度论中说:
& &诸世善语,皆出佛法,善说无失,无过佛语。
  余处虽有,善无过语,一切皆是,佛法之余。
  诸外道中,设有好语,如虫食木,偶得成字
&&诸德福田经中说:
佛告天帝。九十六种道。佛道最尊。九十六种法。佛法最真。九十六种僧。佛僧最正。所以者何。如来从阿僧祇劫。发愿诚谛。殒命积德。誓为众生。国财妻子。头目血肉。以用布施。无恋爱之心。心若虚空。无所不覆。六度四等。众善普备。德慧成满。乃得为佛。身色紫金。相好无比。去来现在。无不照达。三界尊天。莫能及者。言信德重。震动天地。其有众生。发一敬心向如来者。胜获大千世界之珍宝矣。说三十七品。十二部经。分别罪福。言皆至诚。开三乘教。各得奉行。闻者欢喜。乐作沙门。信佛行法。志尚清高。众僧之中。有四双八辈。十二贤者。舍世贪诤。导世开福。天人路通。众僧之由矣。是为最尊无上之道。诸佛菩萨。缘觉应真皆从中出。教化一切。度脱群生。佛说是时。天帝释众。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不可计人得法眼净。于是阿难。长跪叉手。白佛言。此名何经。云何奉持。佛告阿难。是经名曰诸德福田。常奉持之。明宣经道。莫令缺减。佛说经已。天帝释众。一切众会。莫不欢喜。作礼而去。
说什么讲因果之书,莫善于《感应篇》,及《阴骘文》。,分明就是谤佛谤法
佛藏经中说:
或有比丘若二若三已读佛经,便使令求外道经法先自看者,赞言善好。是诸人等,为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贪利养看诸外书,犹如群盲为诳所欺,皆使令堕深坑而死。舍利弗,诸生盲人即是比丘,舍佛无上道求外道经书;诳人是恶魔;深坑是邪道。舍利弗,如群盲人舍所得物,欲诣大施而堕深坑;我诸弟子亦复如是,舍粗衣食而逐大施求好供养,以世利故失大智慧,而堕深坑阿鼻地狱。
谤佛谤法言论2:妄议世尊
即起孔子释迦于今日,亦无法以救之
《观无量寿经》中说: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即便众生造了五逆十恶的重罪,临终遇到善知识也是可以得以往生极乐了。凭什么说世尊无法以救之?
谤佛谤法言论 3&&
即起孔子释迦于今日,亦无法以救之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凭什么孔子要排在世尊前面?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说的是在孔子钓鱼时,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而不用纲;用带绳的箭射鸟时,只射飞着的鸟而不射宿窝的鸟。“纲”是将一根大绳子拉在河的两岸、绳子上挂着一个个小钩子;这样一排、大大小小的鱼就都会上钩。“弋”是用生丝做成、系于箭尾又细又韧的绳,箭发射出去后,用此绳将其收回,可连续用。 “纲”又指穿在渔网上的粗绳子,俗话道“纲举目张”。
再看一个例子:爱礼存羊是一则成语,原文记载是这样的:“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故事讲的是当时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会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且每月初一到祖庙告祭,以示每个月听政的开始。但当时的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告祭,子贡由此提出了可将祭品“饩羊”去掉。对此,孔子大为不满,故而有了“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的说法。
孔子本人既钓鱼又打猎,还主张杀生祭祀。凭什么排在世尊前面?
在线时间147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藏经中说:
或有比丘若二若三已读佛经,便使令求外道经法先自看者,赞言善好。是诸人等,为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贪利养看诸外书,犹如群盲为诳所欺,皆使令堕深坑而死。舍利弗,诸生盲人即是比丘,舍佛无上道求外道经书;诳人是恶魔;深坑是邪道。舍利弗,如群盲人舍所得物,欲诣大施而堕深坑;我诸弟子亦复如是,舍粗衣食而逐大施求好供养,以世利故失大智慧,而堕深坑阿鼻地狱。
在线时间147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诸德福田经中说:
佛告天帝。九十六种道。佛道最尊。九十六种法。佛法最真。九十六种僧。佛僧最正。所以者何。如来从阿僧祇劫。发愿诚谛。殒命积德。誓为众生。国财妻子。头目血肉。以用布施。无恋爱之心。心若虚空。无所不覆。六度四等。众善普备。德慧成满。乃得为佛。身色紫金。相好无比。去来现在。无不照达。三界尊天。莫能及者。言信德重。震动天地。其有众生。发一敬心向如来者。胜获大千世界之珍宝矣。说三十七品。十二部经。分别罪福。言皆至诚。开三乘教。各得奉行。闻者欢喜。乐作沙门。信佛行法。志尚清高。众僧之中。有四双八辈。十二贤者。舍世贪诤。导世开福。天人路通。众僧之由矣。是为最尊无上之道。诸佛菩萨。缘觉应真皆从中出。教化一切。度脱群生。佛说是时。天帝释众。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不可计人得法眼净。于是阿难。长跪叉手。白佛言。此名何经。云何奉持。佛告阿难。是经名曰诸德福田。常奉持之。明宣经道。莫令缺减。佛说经已。天帝释众。一切众会。莫不欢喜。作礼而去。
在线时间10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pure 发表于
佛藏经中说:
或有比丘若二若三已读佛经,便使令求外道经法先自看者,赞言善好。是诸人等,为魔所惑覆障慧 ...
或有比丘若二若三已读佛经,便使令求外道经法先自看者,赞言善好。
若有比丘指的出家人。不是世俗之人。赞言善好,也没见谁推荐这两本书,说特别好,特别好。只是推荐,让世俗人看看而已。不过我真没看,我也不想看。我觉得没什么意义。谁都不是小孩子。分辨能力应该是有的。有缘看看,无缘网上即使有我也不会看。
在线时间148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民间的求神拜佛,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
在线时间426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我所解,净土法门,易行难知。
难信难入,难知难解,不易做到,
知行合一。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 承担社会责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