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下各大宗教和神话传说传奇中神系及神的设定哪个体系神

论中国神灵体系中的至上神:昊天上帝、帝俊、东皇太一、玉皇大帝
我的图书馆
论中国神灵体系中的至上神:昊天上帝、帝俊、东皇太一、玉皇大帝
论中国神灵体系中的至上神:昊天上帝、帝俊、东皇太一、玉皇大帝如果用一个字形容中国的神灵体系,恐怕很多人都会想到的是——乱!首先,中国地广族众,上古以来的神话起源恐怕就是多元的;其次,随着西周人文精神的觉醒与儒家世俗哲学的兴起,中国的神权时代早早就结束了,来不及融合各大体系(恐怕也融合不了),后是流传亦仅零篇断章。仅论谁是中国神话中的至上神,恐怕就众说纷纭,一堆烂账。这里尝试梳理一下,亦是给自己的思路打个小结。1、昊天上帝早期中国文化大抵可以分为黄河流域的北方文化与长江流域的南方文化,以北方中原为华夏正统。前者历唐虞夏商传承以周集大成,南方以楚为代表。北方华夏文化的神灵体系中的至上神无疑是“昊天上帝”,唐虞夏商周以至清朝历代王朝统治者祭的那个“天”就是祂。《尚书·舜典》讲舜“类于上帝”,殷商甲骨文中的“帝”“上帝”,周代的“天命”观念,“天子”称号,皆本此。华夏圣经《五经》中大量保留了关于“天”“上帝”的记载。后世以《周礼》中的“昊天上帝”一称作为定名。这一“上帝”是中国上古以来以敬天法祖为核心的自然宗教——“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牟钟鉴语)——的至上信仰。这一宗法性宗教是唐虞夏商周以来中国的国教,后世并未消失,经过孔子以降儒者的改造,汉武帝以后明确演变成了加入儒家义理的“儒教”。儒教继承了先秦华夏的宗法性宗教,完善了其“昊天上帝”信仰,确立了祭天郊祀的国教制度,历代皇帝恭行不辍,直至清代。但由于儒家重现世而轻彼岸,“神道设教”,崇敬神灵只为现世教化服务。所以虽然它继承了上古宗法性宗教的一层“神”皮,但神灵体系其实非常薄弱。上至天子,下至儒士大夫,或崇道,或信佛,“上帝”观念其实只是高高虚挂而已,并未深入人心。虽说宋以后三教合一,但最本质而言宗教有如配偶,只能一元抉择。譬如一个虔信佛法轮回解脱的皇帝,真的能满心虔信的站在天坛之上敬仰“上帝”吗?毕竟,“缘起性空”的佛法否认一切创世神、主宰神的存在,世界只是因缘和合的幻相,空无自性,无有永恒的存在,更无所谓“上帝”。个别崇信佛道的皇帝,著名的有譬如梁武帝、宋徽宗。满清皇室更是整体信奉藏传佛教(清代的朝珠、皇帝冠冕“夏朝冠”上的金佛皆其标志)。统治者信若不纯,下层百姓益无柢守。更由于儒学的精英性,儒教的宗法性、等级性,使得祭天权为皇帝垄断,庶民与“上帝”的联系更为淡漠。20世纪以来,帝制终结,儒教制度性瓦解,祭天典礼更是久已废弛。这位“昊天上帝”可谓神隐已久了。一个非佛非道的中国人口头说的“老天爷”“伤天害理”“天地良心”中的天,指的即是这位儒教的“上帝”,但这仅是碎片性的无意识遗存罢了,常人心中并无一个自觉明确的至上神概念,譬如“上帝”之于基督徒。今人谈上帝,绝大多数情况下恐怕指的是那位“洋上帝”——戈德(God)耶和华。这本是明末利玛窦借用了儒教圣经《书》中的“上帝”一词。如今可谓久借不还,宾已夺主了。总之,这位“昊天上帝”应是中国最正统的至上神了。无论先秦的宗法性宗教,还是汉以来的儒教,作为贯穿华夏始终的国教,“昊天上帝”皆其至上信仰,官方认证。另外,在儒教的神灵体系中,还有所谓“五帝”,祂们又分为五天帝与五人帝:中央黄帝含枢纽 轩辕东方青帝灵威仰 伏羲南方赤帝赤熛弩 神农西方白帝白招拒 少昊北方黑帝汁光纪 颛顼五人帝是五位上古圣王的神化,战国以来即有,西汉承秦立雍五畤,祀五帝。五人帝位居上帝之下而辅佐之。东汉谶纬神学兴,又发展出五天帝,“含枢纽”之类即是,皆出于纬书,位反居于五人帝之上,上帝之下。故后世儒教完整的天帝系统,即是:昊天上帝——五天帝——五人帝祭天之时,以天人十帝配祀。另,对应儒教五帝,道教亦有“五方五帝”: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又有以所谓“帝俊”为中国神话至上神者。此仅见于《山海经》,学者以为或是帝喾的神化。这一支独特的神话体系后世无传。2、东皇太一这是南方文化神话体系中的至上神,尤以楚国文化为代表,见屈原《九歌》。汉室本楚人,故西汉时国家祭祀的至上神名“太一”,仍带南方巫教色彩,还未彻底儒教化(北方化)。东汉正式确立“皇天上帝”(昊天上帝)之名,不再见“太一”一名。南北朝以后太一降格为儒教中的一位次级神灵,不再是至上神。此神后亦被道教吸收,发展成为“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3、玉皇大帝道教的神灵体系最为晚出,且多从儒教发展而来。但由于儒教的现世性,许多神灵在儒教中的概念非常淡薄,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而当他们被借鉴发展于道教中时,则往往会有一套详备的神学构建。譬如太一,譬如上帝。&玉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据明《道藏》本《搜神记》、《玉皇本行集》等道籍讲,祂是一位光明妙乐国的王子修道而成的后天之神。然而玉帝概念实从儒教上帝概念发展而来。上帝观念在儒教中日益淡漠,宋以后几乎仅仅抽象为“天理”这一儒学理念。但发展在道教中却保持了人格性。但儒教上帝本是先天的存在,而非后天之人修道可成,在这一点上类似于基督教的耶和华。并且,道教中的玉帝地位降格,低于所谓“三清”,儒者朱子还曾对此表示不满。但根本而言,道教玉帝从上古以来上帝观念分化而出,已有别于儒教上帝。然而由于儒道互渗,中国人常常无法分别二者,譬如我们含混使用“老天爷”一词时。但有一点是分明的:皇帝祭的是儒教上帝,道徒拜的是道教玉帝,后者没有享受国家最高祀典的资格。然而在由始至终没有祭天权的普通百姓那里,后者实质代行了前者的权责与作用。“昊天上帝”自洪宪皇帝末次祭天后实已绝祀至今;玉皇大帝今日仍香火不断,受到实质性的信仰与奉祀。除却佛教,中国本土信仰大抵有三支:儒教、道教、民间信仰。中国上古以来的宗法性宗教为北方中原华夏正统,其主体为后世儒教继承。道教于东汉末又从中分化,并大量吸收原南方巫教成分。儒道二教可谓同源(宗法性宗教)异流。剩余非儒非道的神灵崇拜则成为今日所谓的民间信仰:在野而未被儒道二教收编,但却是二教潜在的资源土壤。原本儒道二教同根而生,最为接近,许多神灵都是兼任二教之职。甚至于上帝是儒教的董事长,改名玉帝则成了道教的总经理(道教董事长是“三清”)。但是最大的区别在于道教接受了佛教的轮回观念,而儒教没有。故道教玉帝是凡人修道历劫轮回后天成神,儒教上帝则是先天之神,与天地同生。总之,中国神灵体系中的至上神,正统而言是儒教上帝,在野而言是道教三清天尊,都不是玉帝,玉帝于道教亦不过代理主宰之神而已。至于东皇太一,后世成为道教“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帝俊无传。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王母娘娘是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
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王母娘娘是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
姐的拽你不懂
西王母,尊称王母娘娘。在道教神仙体系中,西王母是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原是掌管不死药、罚恶的上古女神,现多传为护佑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的女神。全真教的祖师。王母娘娘在汉代时成为重要的汉族民间信仰,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长生不老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对长生的追求。在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中,王母的全称即为西王母,中国几部最古老的著作中都有关于她的记载。商代的《归藏》已有西王母的记载,说她拥有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神药。《穆天子传》中,西王母的形象是一位雍容的女帝王形象。《山海经》中的形象则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但也有神话版本说,《山海经》中言西王母人身虎齿,豹尾蓬头云云,乃西王母使者西方白虎之神,非西王母之形。历史学有说这是中国西部地区西王母国的一个部落首领或图腾的称号。历史上可能不止一位西王母而是好几代西王母。东汉末年,道教兴起,把作为上古先祖神只的她纳入道教神话体系,在后来的许多古代著作中,她开始成为天上的一位帝王,人类幸福和长寿之神。道教把王母娘娘的地位抬得很高,是统领三界所有女仙的祖师,与东王公分别对男女神仙进行管理。折叠西王母&西王母&的称谓,始见于《山海经》,因所居昆仑山在西方,又叫西昆仑,故称西王母。又称金母或金母元君,全称: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或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或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总称: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瑶池大圣西王金母无上清灵元君统御群仙大天尊。在道教中地位极高,后因历史演变,民间宗教对她作了新解释,故广受信仰。在中华道教形成和发展之路上,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据《集仙录》载:西王母即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又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系先天西华至妙之气化生!折叠王母&王母&一词,出自《山海经》的《大荒西经》:&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词,出自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或称&瑶池金母&、&金母元君&、&西灵王母&、&九灵太妙龟山金母&、&西池极乐金慈圣母&、&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全称为&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瑶池大圣西王金母无上清灵元君统御群仙大天尊&)是道教上古神灵,也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位至高无上的女神。近代由于罗教系民间秘密宗教的盛行,许多人把无生老母与西王母视为同一神,号称&母娘&。来历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元始上真众仙记》:&……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常游厚地之间,仰吸天元,号曰太元圣母。……太元圣母生天皇十三头,九光玄女,号曰太真王母,即西王母。九光玄女与太元玉女(即太元圣母)二者不是同一尊神,太元玉女是九光玄女的母亲。人物经历据葛洪晚年的名著《枕中书》说,道教最高最先的神是元始天王(名为盘古)。他在天地尚未开辟是时就已存在,天地开辟之后,他居于天中心的玉京山。另有自然道气结成了另一尊神太元圣母(太元玉女),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神交留下的后代,一位是东王公扶桑大帝,另一位就是九光玄女,太真王母(西王母)。以后上清派等皆重视西王母,后是道教出现了尊崇她的教派。又载:上古之时,黄帝讨伐蚩尤之暴时,蚩尤多方变幻,呼风唤雨,吹烟喷雾,王母即遣九天玄女授黄帝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遂克蚩尤于中冀。虞舜即位后,王母又遣使授白玉环、白玉管及地图,舜即将黄帝的九州扩大为十二州。[5]《山海经》曾对西王母做出过这样的描述:&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这是早期的王母形象,和女娲炎帝黄帝等神早期一样,都带有兽相。《史记·周本纪》:&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见西王母。&东晋学者郭注释:&西王母者,西方一国君也。&《中荒经》云:&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博物志》称:瑶池有桃树,&三千年一生实&。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但凡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西王母管辖。《墉城集仙录》载:&金母元君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台金母,一号曰西王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生化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焉,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生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王公焉。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焉,金母生于神洲伊川,厥姓缑氏,生而飞翔,以主阴灵之气,理于西方,亦号王母,皆挺质大无毓神玄奥于西方,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与东王木公共理二气,而养育天地,陶钧万物矣。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所居宫阙,在龟山之舂山。昆仑玄圃,阆风之苑,有金城千重,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台,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飚车羽轮不可到也。所谓玉阙暨天,绿台承霄,青琳之宇,朱紫之房,连琳彩帐,明月四朗,戴华胜佩灵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宝盖踏映,羽旆荫庭,轩砌之下,殖以白环之树,丹刚之林,空青万条,瑶干千寻,无风而神籁自韵,琅然皆奏八会之音也。……&在大量文学作品中,多有对西王母的描绘,她是&瑶池金母&,首创开种蟠桃,三千年一成熟,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开寿宴,诸仙前来为西王母贺寿,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即有精彩描写。因住在瑶池,所以又叫瑶池圣母。西王母在瑶池中开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不料被齐天大圣孙悟空搅乱了蟠桃盛会。西王母种的蟠桃最为神奇,乃仙树仙根,小桃树三千年一熟,人吃了体健身轻,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树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飞升,长生不老;最好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在中国道书古籍中,多次记载西王母显圣遣使下凡,曾经派她的徒弟九天玄女,帮助黄帝打败蚩尤、授天下地图予舜帝整治国家、遣二十三女瑶姬(封为妙用真人)下凡助大禹治水,而幸睹圣颜者,则有以孝闻名乡里的舜帝、游瑶池拜金母的穆天子以及好神仙之术的汉武帝等。《穆天子传》中:记有穆天子梦游见西王母的故事,这里的应该指历史上的西王母,是一位女王。《汉武帝内传》载:&七月初七,王母降,自设天厨,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像鹅卵般大,圆形色青,王母赠帝四颗,自食三颗,帝食后留核准备种植,王母说这种桃三千年才能结果,中土地薄,无法种植。&这时的西王母是一身帝后打扮的绝色佳姝,她上殿接见数千神仙,俨若女仙领袖。东汉末,道教兴起,推崇王母娘娘奉为尊神,将王母娘娘列为七圣之一,说西王母是道教第一大神元始天王的女儿,三界内外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都是西王母的属下。有的则视为元始天尊的母亲,类似人间的皇太后,具有掌握宇宙的无上权力。许多地方祠祀的西王母,左右有六位夫人,有两送子者、两催生者、两治瘟疹者,为仁慈、至尊的神明。《路史·前纪·一》记载:昔二气未分,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浮黎元始天尊,不是三清里的玉清元始天尊),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复经四劫,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依,天地之外,辽瞩无端,玄玄太空,无响无声,元气浩浩,如水之形,下无山岳,上无列星,积气坚刚大柔服维天地浮其中,展转无方。若无此气,天地不生。天者,如龙旋回云中,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虫,元虫生滨牵,生刚须,刚须生龙。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常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当游厚地之问,仰吸天气,号曰太元圣母(王母之母),元始君(元始天王、盘古)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当此之时,二气絪缊,覆载气息,阴阳调和,无热无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并不复呼吸,宣气合会相成自然饱满。大道之兴,莫过于此,结积坚固,是以不朽。[5]牛郎织女,民间故事中传说牛郎是地上一位勤劳、善良的贫穷小伙子,一位名叫织女的仙女跟其他仙女从天上下到凡间洗澡、玩耍,被憨厚、勤劳的牛郎所感动,两人成亲,成为了一段美好的爱情童话。而当王母娘娘知道后,因为织女违反了天庭的法律:&禁止天仙擅自与凡人婚配&。在天兵天将把织女带回天庭的路上,牛郎紧追不舍,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因考虑到天庭的律法严明,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神簪,凭空一划,便出现了一道无边无际的天河,把织女和牛郎拆开。后来,王母娘娘动了恻隐之心,法外施恩,准许二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只能见面一次(天上一天人间十年)这漫长的等待,换来的是焦灼的恋人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这样的结局,也给予了人类对美丽爱情的向往。&谒金母,拜木公。&东晋葛洪的《枕中书》这样描述这段东方创世纪:&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元始天王(浮黎元始天尊),开天辟地,创世成功以后,蜕去躯壳,一灵不昧,游行空中,见圣女太元,喜其贞洁……&圣女孕十二年,始化生於背膂之间,言语行动常有彩云护体。西王母乃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为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而所有男仙之首,为先天阳气凝聚而成的东王公,据《三教搜神大全》卷一释曰:&东华者,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也,分治东极,居东华之上也。其掌管蓬莱仙岛。各司其职,井然有序。而玉皇大帝为群仙圣之首,三界六道之皇。虽然史记中记录的西王母出现的比玉皇大帝早,但是玉皇大帝存在于始劫之先,是宇宙的示现,本体是三清祖气所化生衍变。人物信仰太真西王母对于她的信仰,在中国由来已久。《山海经·西山经》载:&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郭璞认为这句指西王母掌管对灾厉的预知,郝懿行则认为:&厉及五残,皆星名也。&据《列仙全传》所载: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西王母是汇集西华奇妙真气,降诞于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先居西方,德配坤元,主掌阴灵真气,是洞阴至尊。瑶池金母仙居住于中国西方的岩山峻岭之中,其第一座主奉庙宇于现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的回山。可见,瑶池金母的圣地应不出甘肃一带。仙居圣域,非凡人所能达,因此古人难得一见瑶池金母之圣颜,关于金母仙貌装束之描述,雍容华贵,凝重端庄。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上的悬圃里,是一座空中花园,叫做&阆风&的苑中,一共有玉楼九层,左绕瑶池,右环翠水。有五女(见王母之女),名&华林&、&媚兰&、&青娥&、&瑶姬&与&玉卮&。王母有长生不老的仙桃(又称蟠桃),此桃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吃了可以增长寿命。王母娘娘每逢蟠桃成熟时,就会召集群仙,大开寿筵,称为&瑶池集庆&。因此,民间遂以王母娘娘为长生不老的象征。神话中的姮娥,就是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不死药,而飞上月亮的。西王母掌管西方,举凡天上或地上所有成仙之女子皆由她来治理,并且是天地间一切阴气、阴物、阴元等的元祖,与&东王公&共同统辖东西两股元气,化育天地,陶治万物。而王母娘娘自称为天帝的女儿,而天帝是皇天上帝的泛称,据《礼曲礼集》解说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都称天帝,但从道教的发展史来看,所谓&天帝的女儿&中的&天帝&指的是元阳上帝盘古。《西王母传》中提及金母与木公共理阴阳二气,养育天地,陶均万物,三界内外十方得道之女仙,名籍皆归其管辖。《道藏三洞经》记载:&西王母者,太阴之元气也,姓自然,字君思,下治昆仑,上治北斗。&列西王母为第四神仙,仅次于玉清、上清和太清三位天尊。《列仙全传》记载:&西王母即龟台金母也,系西华至妙洞阴之极尊,育化诞生于神州伊川,姓缑,(一作何,一作扬)讳回,字婉妗,一字太虚。&《道藏道迹经》记载:&王母上殿东西坐,着黄金褡,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戴太真晨缨之冠,履玄凤文之,观之,年方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灵颜绝世,真灵人也。&《云笈七签》记载:&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西王母。&家庭东王公有多种版本说法。有称东王公为先天阳气所化,西王母为先天阴气所化。也有称元始天王盘古和太元圣母是东王公和西王母的父母。《元始上真众仙记》记载:&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资绝妙,常游厚地之间,仰吸天元,号曰太元圣母……太元圣母生天皇十三头,号曰太真王母&。在正统道教神系中,西王母原本是由先天阴气凝聚而成的母神,在天宫中是所有女仙之首,&为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并执掌着昆仑仙山。而先天阳气凝聚而成的男仙之首为东王公,并执掌着蓬莱仙岛。可以说西母与东皇相当于神仙中的人事管理。西王母在战国时期就已见诸记载,并成为长生不死的符号,《庄子·大宗师》说:&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但东王公却始见于东汉时期。在当时颇为高涨的宗教情绪中,西王母与东王公对举而被奉祀。西王母与东王公在东汉时期对举的记载凡三事:《历代神仙演义》:木公至方诸,以紫云为盖,青云为城,静养云房之间。广种青芝于圃,以玉屑壅布,所产极多,取以为饵。与金母二气相投,生九子五女。渐收有缘男女,录为仙官仙吏,各有司属。西王母与东王公相会,见于郭宪的《洞冥记》和伪托东方朔的《神异经》。灵帝时人服虞曾引过《神异经》的有关文字,故胡应麟言:&汉人假名东方朔作《神异经》&。《洞冥记》:昔王母乘灵辇,以适东王公,税此马于芝田,东王公怒,弃此马于清津天岸。祀东王公与西王母为阴阳二神,见于东汉中叶赵晔《吴越春秋》。《史记》言越王勾践靠&七术&复国,具体内容未详,而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则言其第一术--&尊天祀鬼神以求福&,即&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西王母与东王公皆作雍穆王者之象,俨然为长寿富贵的守护神,而事实上,西王母本是作为司刑罚之神的。纪年为汉元兴六年(公元105年)的环状乳神人神兽镜铭文曰:&元兴元年五月丙午日天大赦,广汉造作尚方竟(镜),湅(炼)三商周得无□,世传光明长乐未央,富且昌,宜侯王,师命长生如石,位至三公,寿如东王公,西王母,仙人子立至公侯&。在吴承恩《西游记》中,东华大帝君出场诗就很有暗示意味:盈空万道霞光现,彩雾飘祆光不断。丹凤衔花也更鲜,青鸾飞舞声娇艳。福如东海寿如山,貌似小童身体健。壶隐洞天不老丹,腰悬与日长生篆。人间数次降祯祥,世上几番消厄愿。武帝曾宣加寿龄,瑶池每赴蟠桃宴。教化众僧脱俗缘,指开大道明如电。也曾跨海祝千秋,常去灵山参佛面。圣号东华大帝君,烟霞第一神仙眷。[1]女儿神话传说中,《神仙传》、《墉城集仙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文献中记载王母共有二十三个女儿,其中有五人已明确身份。1.《墉城集仙录》:南极王夫人者,王母第四女也,名林字容真,一号紫元夫人,或号南极元君,理太丹宫,受书为金阙圣君上保司命。2.《墉城集仙录》正文·卷三○云华夫人:云华夫人者,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受徊风混合万景练神飞化之道。尝游东海还,过江之上,有巫山焉,峰岩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平博可玩,留连久之。时大禹理水驻其山下,大风卒至,振崖谷陨,力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拜而求助,即敕侍女授禹策召百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助禹斩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禹拜而谢焉。……云华夫人金母(即王母)之女也,昔师三元道君,受上清宝经,受书于紫清阙下,为云华上宫夫人,主领教童真之士,理在王映之台,隐见变化,盖其常也。亦由凝气成真,与道合体,非寓胎禀化之形,是西华少阴之气也。3.《墉城集仙录·紫微王夫人》:夫人名清娥,字愈音,王母第二十女也。昔降授太上宝神经与裴玄仁,裴行之得道,拜清灵真人。4.《墉城集仙录·太真夫人》:夫人者,王母之小女也,年可十六七,名婉罗,字勃遂,事玄都太真王,有子为三天太上府都官司直,主总纠天曹之违比,地上之卿佐。年少好委官游逸,虚废事任,有司奏劾以不亲局察,降主东岳,退真王之编,司鬼神之师,五百年一代其职。5.《墉城集仙录》正文·卷五○云林右英夫人:云林右英王夫人,名媚兰,字申林,王母第十三女也,受书为云林宫右英夫人,治沧浪宫。《墉城集仙录》中载妙用真人瑶姬为&西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而又载太真夫人为王母之小女,丈夫为太真王。二位仙女有着截然不同的神话事迹,我们常在瑶姬助禹治水神话中称瑶姬为西王母之幼女,是为何故?6.一些汉族民间传说中,七仙女、织女也是西王母的女儿[2] 。7.《历代神仙通鉴》载,王母第二女为太武夫人青女氐。8.巫山民间传说里,除幼女瑶姬外,尚有十二神女为王母之女:登龙、圣泉、朝云、望霞、松峦、集仙、飞凤、翠屏、聚鹤、净坛、起云、上升。9.《龟台琬琰》玉卮娘子:玉卮西王母第三女,崔书生遇之,遗以白玉合。10.《封神演义》:龙吉公主为瑶池金母[3] 所生。辨别1.太元圣母,也称&太元玉女&。传其出于天地构成之后,出而能言,是东王公和西王母的母亲!2.太真王母,即西王母,是一种尊称,俗称王母娘娘!3.太真夫人,是西王母的小女儿,名婉,字罗敷,丈夫是玄都太真王!以上三个称谓,人们容易弄错,但在道教神仙体系里,却是三个不同的女性!①蟠桃会明降清后,王母娘娘在汉族民间善男信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影响遍及整个中国。清朝北京竹枝词《都门杂咏》中有一首《蟠桃宫》曰:&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飏。&北京的蟠桃宫本叫太平宫,在东便门内,宫内主祀王母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有著名的蟠桃会,届时百戏竞演,热闹非凡。泰山王母池道观也是如此,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240多名香客签名刻勒的《合山会碑》(现存王母池院内)载:&泰邑城东石碑庄有祭泰山之会,由来已久,饮和食德,咸获神庥,靡有缺遗矣。……会中人恐世远年湮之后,善事或有不继者,故于道光十五年挂匾王母之上,……今又立石以志,以永建此会云。&港台同胞也不断向泰山王母池捐款维修、粉饰金身或刻碑送匾。王母娘娘之所以如此受到汉族民间的信仰崇拜,是因为她有不死之药,能使人长生不老。西王母王母娘娘能使人长生不死之说甚早,据《穆天子传》记载,王母曾为周天子谣曰&将子无死&;《淮南子》讲:&羿请不死之药于王母&。汉晋时期成书的《汉武帝故事》和《汉武帝内传》中,明知这个不死之药为&仙桃&(蟠桃)。此桃&大如鸭卵,形圆色青&,&桃味甘美,口有盈味&,&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此仙桃因与西王母有关,故有称之为&王母桃&者,如《洛阳伽蓝记》卷一载:&(华林园中)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即熟。亦出昆仑山。一曰王母桃。&吃王母仙桃可长生不死,不仅影响帝王(如汉武帝)、民间,就是古代较为严肃的科学家也这样认为,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称:&仙玉桃,服之长生不死&。另外汉族民间不仅认为王母娘娘握有不死之药,而且还赐福、赐子、化险消灾。如汉焦延寿的《易林》卷一载:&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引船牵头,虽物无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也有说西王母也掌握各种瘟疫戾气,后期渐渐转移为泰山府君的神职[5]②祀庙会西王母(太真王母)庙会始于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农历三月二十,至今已传承了1043届。它是宋代重修王母宫竣工庆典而形成的上层、民众参与的公祭、民祭王母和娱人活动为主题的民俗文化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礼仪、节庆和工艺、技能、商贸、饮食、文艺展销展演等诸多元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每逢庙会,泾川城区居民倾家出动,乡下农民成群结队涌向县城;豫、晋、陕、甘、宁各地客商和王母信众慕名参会。当日,回山上下人山人海,蔚为壮观,最多时达到十多万人。近20年来,每届王母庙会都有各国家的民俗研究者考察、采风,海内外华人,尤其是台湾同胞组成的声势浩大的王母朝圣团前来朝圣。庙会庆典活动主要有取水、法会、放河灯、演秦腔、唱小曲、舞神鞭以及剪纸、刺绣、小吃等展销。2009年,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王母庙会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③立儿石在野三坡龙门天关小溪河东侧,有一块很大很大的石头,叫立儿石。石面上方有长二尺、宽一尺、深一寸的石坑。离立儿石十五丈以外的崖壁上是一座石刻的如来佛像。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天上的王母娘娘通过乾坤镜看到了人间许多人家,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很生气,王母娘娘心想:&女孩多好啊!女儿!女儿!贴心的小棉袄,世人做事太偏激了,如果没有女人,没有母亲,世上的人如何孕育轮回&。而且王母娘娘还发现,那些生了女儿的人家,她们的郎君,都会抱怨他们的娘子(孕妇),说是她们的肚子不争气,没生出男娃。看到这里王母娘娘更生气了,&真是不讲理&。为了能让世间的善女们不再受恶男人的冤枉气,玉皇大帝听说了,就召见了如来,问他有什么办法能化解这种现象?如来佛祖深思了片刻后,笑道:&如此看来,何不在凡间屹立个&立儿石&,让那些只喜欢男娃不喜欢女娃的人家,不要为了生男生女而抱怨。王母娘娘一听,开心的笑了,也觉得这个办法挺好的。于是,玉皇大帝和王母下凡到人间,来到龙门峡万仞天关之上,站在山顶向下眺望,那真是&两山壁立青霄近,一水中行白练飞&。玉皇问到:&此景如何&?王母娘娘赞道:&此乃人间佳境,正合此意&。而且王母娘娘手一挥,一块&立儿石&瞬间屹立在他们眼前,位于龙门天关小溪流东侧一百步开外的地方。然后,王母娘娘用手指一点,在野三坡的龙门天关景区的小溪河东侧,就立刻突出了一块几千斤重的大石头,在石上方凹下一个很浅很浅的长方形石坑。这样前来求子的人就可以站在规定的地方,向石凹处投石了。生男生女须向石孔掷三块石子讨问,如果三块石子全都投中即是有男有女;如果有两块落入,就是只生男不生女;若是只有一块投中,那就只生女不生男;如果一块也不能投中,便是无男无女。如来早已将这件事情,传达给了各个凡间的寺庙主持,让他(她)们向那些来求子的人传达这一消息。从此&立儿石&便成了人间的&求子石&,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了。后来,野三坡一带的人们每到正月十五,新婚夫妇便成双结队的来到立儿石前,投上三颗石子,求儿盼女,就这样形成了一种风俗。折叠奉祀在《汉武帝内传》中有&王母娘娘&下赐三千年结果之蟠桃事,因此,&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故事深入人心。道教和汉族民间一直将&王母娘娘&作为长寿延年的象征,以&王母娘娘&为金箓延寿道场的主神,为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每逢&王母娘娘&神诞之日,一说是三月初三日,一说是七月十八日,道教徒,特别是女性教徒常聚集在道观内,为&王母娘娘&建祝诞道场,同时祈求健康长寿。[5]唐朝时期,重男轻女的观念严重,女人在那个年代地位卑微,许多官僚不理国政,常常沉迷酒色不能自拔。于是太白金星受命,在人间寻找才女,开始只是想让当时的人们明白一个道理:&让那些欺负女人的男人知道:&是母爱的原因让女人喜欢帮扶男人,女子中也有文武双全的人&。可是正因为人间的一些人,有着偏激的想法和做法,让男女地位产生了严重的不平等,于是唐朝出了个武则天。也说明尊重是相互的,那些心里只有自己的人,永远不明白反光镜的原理。平面镜能照出人的美与丑,反光镜能将投来的光反射给对方。心与心不同所以想法也不同,换位思考的结果也不同,除非身临其境,除非本质相同。否则不会理解对方,更不要说和谐共处了。&王母娘娘主管人间的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承受天命,专责罚散播瘟疫灾难的人,赏善罚恶。&折叠传说①《牛郎织女》牛郎、织女,原本是天上、人间,天各一方的天仙和凡人,织女偷偷下到凡间玩时,被憨厚、勤劳的牛郎所感动,两人成了夫妻,成就了一段美好的爱情童话。而当王母娘娘知道后,因为织女违反了天庭的律法:&禁止天仙擅自与凡人婚配&。在天兵天将把织女押回天庭的路上,牛郎紧追不舍,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为保天条尊严,拔出头上的神簪,凭空一划,便划出了一道无边无际的天河,把织女和牛郎拆开。后来,两人情比金坚,感动了王母娘娘,使她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法外施恩,下法旨让二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天上一天人间十年),在鹊桥上相会一次,算是法理之外的人情,给这一对艰辛的恋人有了个期望,也给了凡间的人类对美丽爱情的一丝向往与追求的动力。[5]②《西游记》王母娘娘的仙桃威力更大: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成道;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与日月同庚。王母娘娘举办盛大的蟠桃会,邀请各路神仙前来赴会,齐天大圣孙悟空从仙女口中只听到上次桃会旧例,旧名单没有孙悟空,一怒之下,他竟然视天条如儿戏,大闹蟠桃会,把王母娘娘精心策划起来的盛会搅乱得一塌糊涂。从而惊怒了天庭之主玉皇,使得天兵天将下凡,与孙悟空好一番大战。[5]③泾川回山1999年亚细亚民俗研究学会、中国民俗学会在泾川举办了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对泾川西王母文化进行了全面考察和科学定位,命名泾川为&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使西王母文化遗存成为泾川联系国内外的一个安全纽带。2005年在泾川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又一次将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和西王母故里定位到泾川,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确定&台湾泾川西王母之旅·泾川回山西王母祖祠&为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考察基地,会长到会授了证书。这足以说明泾川是西王母故里,已成为联系海峡两岸儿女同根文化的重要纽带,成为华夏儿女不争的事实。2006年,论坛即将在台湾召开,并逐年在台、泾两地轮流举办。西王母是我国三皇五帝时代之先的一个原始部落的名称,也是中国西部的地域概念,《尔雅·释地》中有&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的记载,后来又成为西戎母系氏族部落女酋长的专用名,因此西王母确有其人。吴晗说:&西王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带的戎族或西戎的别名。从《史记》、《汉书》等古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在秦汉以前,中国西部的泾、渭、洛三河的上游一带,有&回城&、&回中宫&、&回中道&等一系列与&回&字有关的地名和建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鸡头山即今平凉崆峒山,泾川古称回中,王母宫之山因名回中山,简称回山。秦始皇所经过的&回中&,应是指今天的泾川一带。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诺记上》中写道:&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这句话,是地望在地名中的反映,可以说明为什么泾川称为回中,山也被称为回山。《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穆王使造文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的地方,应该也是泾川回山。据《汉武帝年谱》统计,汉武帝刘彻从45岁到67岁的22年间,曾11次到泾川,其目的就是为了会见西王母。唐代诗人胡曾的《回中》诗中写道:&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欲向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这首诗不但指明了回中与泾州是一个地方,而且道出了汉武帝在泾川回山拜访王母的历史事实。可见,至迟在唐代,泾川回中山已成为全国公认的西王母圣地。唐代诗人沈佺期、卢照邻、陈子良、李白、李贺及宋代诗人陆游、元代剧作家汤显祖等以《乐府诗集》铙歌十八曲之四《上之回》的名称为题,写了不少诗作,都提到了回中。当然,最为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于开成三年落榜后游历泾川回山瑶池时所作的《瑶池》一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些足以说明唐代的人们认定泾川回山就是西王母的发祥地。除此之外,阮籍、陶渊明、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有咏西王母的诗句。至于清代,谭嗣同过泾川,留下了&为访瑶池歌舞地,飘零黄竹不堪听&的诗句。1942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到泾川,为王母宫题写了一副对联:&千年气接文孙驾,万里云开王母宫。&折叠诗词驾我八景舆--缑回驾我八景舆,欻然入玉清。龙群拂宵上,虎旆摄朱兵。逍遥玄津际,万流无暂停。哀此去留会,劫尽天地倾。当寻无中景,不死亦不生。体被自然道,寂欢合太冥。南岳拟贞干,玉英耀颖精。有任靡其事,虚心自受灵。嘉会降河曲,相与乐未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姐的拽你不懂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经不住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传说光明神话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