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教)中多修空住速证菩提佛学院官方下载是什么意思/解释

种性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编辑:佛教用品网
佛学大词典 对“种性”解释如下:
【种性】 梵语gotra。又作种姓。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说一切有部等部派不认为众生具有先天之性得佛性,故仅说后者;大乘唯识宗则承认五姓有先天上之区别,故说性种性,此外亦说习种性,此乃属于护法之学派。换言之,种性究属先天或后天,在唯识十大论师中已有异说。据成唯识论卷二载,由于对种子之见解有所差异,护月主张‘本有性种性’(先天),难陀主张‘新熏习种性’(后天),护法则对以上两者皆表认同。唯识宗大抵采用护法之说,天台宗、华严宗等则主张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唯识宗复承认三乘有种性,可分为二种性,即至得三乘果之有种性(有性)与完全无法脱离迷界之无种性(无性),并从中再细分五姓之区别,允许‘无性有情’之存在。 有时亦转用种性之意义,以表示菩萨修行之阶位。如仁王般若经卷上立三种性之说,即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依序可配于大乘菩萨修行阶位中之十信心、十住心与十坚心。又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立有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六种性,依序可配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阶位;其中除妙觉性,其余五项并称五种性。此外,大集经卷八等亦列举十种性,即:(一)凡夫性。 (二)信行性,听闻善知识之教,而如是信受奉行之三贤位。(三)法行性,信奉佛说及善知识之教而修行之四善根位。(四)八忍性,即具有八忍七智之见道位。(五)须陀洹性。(六)斯陀含性。(七)阿那含性。(八)阿罗汉性。(九)辟支佛性。(十)佛种性。[解深密经卷二无自相性品、入楞伽经卷二、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佛性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卷三十五、华严经探玄记卷五](参阅‘五种性’1179、‘六种性’1302)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种性”解释如下:
【种性】 (术语)种为种子,有发生之义。性为性分,有不改之义。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种性”解释如下:
【种性】(梵gotra,藏rigs-pa)又作种姓。此词原义有‘宝山’(埋藏有珍宝之山),及血统、家族等义。印度自古即有种性制度,将人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四种阶级,在此一社会意义下,种性即为社会身份的象征。在佛教,此词转指修行人之资质,或指佛与三乘人得证菩提之本性。如《解深密经》卷二〈无自相性品〉云(大正16·695a)︰‘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入楞伽经》卷二谓有五种性,前三者即声闻、辟支佛及如来等三乘,此外,在一切有情中,有种性未决定者(不定乘性)与无种性者二种。关于一切有情界之种性差别,系先天法尔抑或后天修得,此有异说。依《佛性论》卷一所载,说一切有部等认为一切众生无有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分别众生,凡有三种︰(1)定无佛性︰永不得涅槃,即一阐提犯重禁者。(2)有无不定︰若修时即得,不修则不得。(3)定有佛性︰即三乘人。然而,法相瑜伽家认为无始以来法尔即有‘五种性’之别,并且别说习种性。即谓菩萨之依身中,具有无始以来法尔展转相续之无漏殊胜种子,称为性种性(prakr!tistha-gotra);由于后天修习而得之性能,称为习种性(samuda^ni^ta-gotra)。又,关于此性、习二种性之废立,唯识十大论师之间曾有异说。即︰(1)认为唯有本有性种性,不承认新熏习种性,此为护月等所立。(2)唯主张新熏,不说本有,此为难陀等所立。(3)承认本有及新熏二种,此为护法所立。法相家更以菩萨种性等为本有,将未发心未修方便者唯称为种性持,已发心而断粗烦恼、不造五无间业等之人称为种性住。《菩萨地持经》卷九〈住品〉云(大正30·939c)︰‘云何种性住?是菩萨性自贤善,性自能行功德善法,性贤善故,率意方便诸善法生,不待思惟,然后能得。种性菩萨是一切佛法种子。一切佛法种子在于身中离粗烦恼。种性住菩萨虽起上烦恼缠,终不能行五无间业及断善根。’我国的天台、华严等宗,反对法相宗之所说,认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此即‘一姓皆成说’,此说为我国佛教史上的主流思想。◎附一︰吕澄〈种姓义〉(摘录自《吕澄佛学论着选集》卷一)佛法中种姓之说,乃据有情自性,(性质)胜解,(存尚)行为,成就各别不同而言。谈此义者,略有三类。谓此种姓为一趣向为多趣向耶?为本具耶,抑后起耶?为决定耶,抑不定耶?如此问题,迄无定论。然极关重要,学佛者尤应于此先求明白也。何以故,若种姓有多种趣向,又是本具决定者,则成佛事,即不可必。且从无姓说,非但不定成佛,反而定不成佛矣。故此问题,实应求其确解。溯佛法东来,《法华》、《涅槃》相继译传,学者于此问题,即加注意。历三百余年,至唐初玄奘宏传《瑜伽》,慈恩一宗,坚持五姓,是时‘种姓’之诤,遂达顶点。今所知者,于奘师译场中有灵润者,为地论师慧远再传弟子,而改宗《摄论》,对奘师多所不满,而举旧译十四异义,反对五姓说。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姓,皆可成佛。当时神泰著论斥之。法宝作《一乘佛姓究竟论》救其说,而谓一乘佛姓为究竟,三乘五姓不究竟也。窥基弟子慧沼复作《能显中边慧日论》,以破法宝。今神泰之着已佚,法宝之作,残存一卷。但沼书具存,其初二分破斥异说,逐义申破,故宝说藉而见焉。由沼书窥察,此番争辩,双方各致全力,自是一场巨辩。但于问题中心,是否已得定论,慧沼以后情形,不甚了了。今依吾人研究,沼论仍有待于刊定。以彼于根本处尚未接触,所引证据,亦须简别也。姑试为解说,然未可遽执为定论,但指示一解说之途径耳。循此途径,庶有助于纷诤之理解。兹分三层言之。初谈种姓说之依据。‘种姓’一名,意指族姓。《大乘庄严经论》〈种姓品〉中,训释为功德度义故。盖种姓原文乔多啰(gotra),乔字(go)通于功德。梵语求那(gun!a)为功德也,‘多啰’通于‘度’,梵语‘多啰’(tara)为‘度’义也。如此一字,析之有‘功德’与‘度’二义,合之为‘种姓’。以是,佛法用此字,本以表示一种趣善之因。此善指解脱善言。谓种姓趣善,不但能得功德,且能度脱。何以又谓之因?《庄严论》释种姓云︰‘住种姓位,应知有非有。’有即有因相,非有即无果相。谓有情当种姓位,只有趣解脱之因相,而无解脱果相,故谓之为因也。然此解脱,云何得耶?则在能证圣种(即无漏法界),所谓能见佛性也。《庄严论》释三乘云︰‘证圣性平等,解脱事亦一。’即谓解脱在于圣种姓之证得(即见佛性)。而种姓说归之能证,以能证圣性平等为解脱之因也。《楞伽》于此名义益备,而名此五种姓为五现观种姓。非但种姓,复云现观,即依能证圣性边说也。五姓,谓声闻乘现观种姓,独觉乘现观种姓,如来乘现观种姓,不定乘现观种姓,无(宋译作各别不在三乘中也)现观种姓。无种姓虽无三乘种姓,亦可与现观道理相顺,故亦名现观种姓也。乘示能趣,现观即能证,种姓之义,即由能趣能证而得安立。但所趣所证之圣种姓(佛姓)是一,故此一切有情无不平等也。是义亦见《庄严论》,如颂云︰‘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此颂引自《阿毗达磨经》。如来藏,乃佛性异门。颂中说如来藏体是‘如’,为‘一切无别’之主词,‘如’即真如,‘无别’即平等。非但平等,且为性净。佛即从此出生,故号如来。谓从真如中来也。此如清净性,一切有情平等具有,故说众生名如来藏。谓此不即是如来,乃如来之胚胎也。后来《宝性》、《佛性》等论,皆依此颂立宗。世亲《摄论释》,于自性清净,亦用此义为解。可知无著、世亲学,同许此义。由是知众生佛性相同,无不等者。故说种姓由能趣能证虽有五种差别,而所趣所证,毕竟是一,并非多向。非但三乘一趣,即以此一趣为标准而立无姓焉。无姓之乘,即天梵乘,以其有定中现观(世间现观),虽非出世现观,故《楞伽》亦以现观名之。足见无姓之建立,亦依三乘之归趣而有。现时未得同趣,异时则毕竟同趣也。由此种姓依据观之,五姓一趣多趣之诤,可以得一解决矣。次谈种姓之法体。种姓所指之法为何?依一般说,凡有多种,或指所证而言,谓之理性(此名唐人所立,凡如、佛性、法界、涅槃等,皆谓之理)。或指能证而言,谓之事性(法宝语)、行性(慧沼语),能证复有有漏无漏之分。种姓究指理性、事性、有漏、无漏耶?说者不无纷歧。若指所证理性言,则止一姓。若指能证有漏说,则难决定种姓区别。故讲种姓,多就能证之无漏法说。谓种姓为本具或后起者,皆偏指无漏法言,此旧说也。今言种姓法体,则据《大论》本地分卷二〈意地〉所云︰‘复次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三种菩提(三乘)种子。’此文谓种姓法体,即三乘菩提种子。而此等种子,即在一切种子识中。则此种姓法体之为有漏无漏本具后起等问题,皆易解决。盖般涅槃法者,即有种姓,一切种皆具。不般涅槃法者,阙三乘姓,即为不具。但此未详其为本具后起,《成唯识论》中主张无漏种本有者,尝引此文为据,然《论》固无本有明文也。且《大论》卷五十二抉择分〈意地〉中,抉择此段文颇详。大意谓一切种指第八赖耶中计执妄执习气。此习气限于有漏,又名遍行粗重。然则出世法之生起,岂非无因?曰︰出世之法,由真如所缘缘为种子而生,此以真如为种子,由真如因属所缘缘称为种子。种子即因,因以生果得名,范围甚广。出世法不谈因缘生,但显其从真如所缘生。若尔,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以为所缘缘,则一切众生皆应生出世法而无差别,云何又有三乘之说耶?曰︰此依障之有无而有种姓区别。谓于通达真如有毕竟障者,即是无姓。有一分障者,即二乘姓。无障,即如来乘姓也。〈抉择分〉所说要义如是,种姓既是一切种中之三菩提种,而一切种是有漏,则三菩提种应于有漏种中求之,可不待言。盖依有漏种之势力强弱,而安立种姓差别。若势力强者,即无法可障,是为无障。其次则一分障也。此有漏种,克实言之,乃指有漏善根。此分三类,即顺福报分、顺解脱分、顺抉择分。三菩提种,则尤重有漏善根中之顺解脱分。此义与小乘大同(一切有部主张此说)。于理实亦应尔,盖所贵乎种姓者,谓于异生位有用故耳。若偏指无漏种则于异生位不起用,何益之有。《辩中边论》入道方便,于此义趣,极为明白扼要,即〈辨修对治分〉所示之‘随’字(亦即顺字),如云︰‘颠倒顺无倒,是凡夫异生位。入道,则为颠倒随顺无倒。过此以往,即无倒有倒随。最后佛位,乃无倒无倒随。’知此随字之要,则知以能顺解脱之有漏法为种姓法体也。若知此体,则于种姓说之本具后起等问题,均易解决。盖由有漏善根顺无漏善根而熏成无漏种子,可从前举《大论》两段文推得。《摄论》亦同此说,谓无漏种子,由正闻熏习而生。正闻熏习为有漏,以有漏顺无漏熏,是即新熏之说也(无漏非本有说)。无漏既是始起,有漏之有始起,亦可无疑。盖新熏必追溯无始,谓无始时,能熏所熏俱有。无始已有而以说新熏者,以但说本有,即无变化。如于无始说新熏,则可明闻集之能变化。即由多闻积集有漏善不已,而生无漏种也。此又从弥勒(《大论》〈本地分〉)、无著(《大论》〈抉择分〉)、世亲(《摄论释》)以来,皆加重视。世亲而后,难陀数传至于胜军,亦持此说。奘师《唯识》,传自胜军,当无有违。故依学说史言,本有之说,实为后起之新说耳。如是明种姓法体,而解决本有新熏之诤矣。末谈种姓之成就。‘种姓’有‘三乘’与‘无姓’之异,然非绝对决定,而当视其成就程度言之也。如以‘三乘’说,则有退不退义,小乘以世第一法为不退。罗汉亦有退义,但不退向凡夫耳。又有回不回义,小乘回大,有初果能回,有四果始回。是无决定之义也。《大论》本说四种姓,即三乘与无姓,于三乘中,有定不定义。至《楞伽》乃为五姓说。三乘不定,今不详论。但谈有性无姓,亦复不定。无姓义详于《庄严》,如〈种姓品〉颂云︰‘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此分无姓为二类,一谓时边无姓,于某时限内为无姓,过此时限即有姓。此有四相,皆由善根不具而异,一者一向行恶而不行善。二者普断白法,即失善根。三者顺解脱分善根已断。四者或不断而微细如不具。二谓毕竟无姓,时间无限,即永无解脱之因也。然此所指不详,至《楞伽》始明示,初类为舍善根无姓,以谤大乘为主因。次类毕竟无姓,乃菩萨本愿所为,以度尽众生为期,众生无尽,是以永不涅槃也。舍善根类,由佛力加持,仍可重植善根,是由善境善友为之增上也。故善根断续,内因外缘,关涉极巨。如西方安乐世界,于佛等善友增上外,林声鸟语,皆示无常苦空妙因,何有处此而不生善念耶?次类本愿不般涅槃,于道理亦无有违。诸法本来涅槃,何所入耶。据此义理,由菩萨悲愿所显不般涅槃,仍为契理。是故《楞伽》初类无姓为不决定,次类非真正无姓。依安慧云︰‘初类无姓之无,非有无义,当作恶劣解,如家有顽妻逆子,直谓无妻子亦可,如是三乘姓不定,有姓无姓亦不定也。’慧沼《中边慧日论》说无姓有三类,即一名一阐提迦(iccha^ntika),谓乐世欲者。二名阿阐提迦(aiccha^ntika),谓不乐出世法者,三名阿颠提迦(atyantika),乃毕竟不灭度者。前二当于《楞伽》时边无姓,后一则当毕竟无姓,然此说实有误会。依梵文前二名异实同,皆乐欲阐提。《楞伽》毕竟无姓,为菩萨行愿,亦非毕竟不灭者。慧沼之误,盖出于《庄严论释》,于一向行恶行颂,最后解说毕竟不涅槃为无因处,有一句云︰‘但求生死不乐涅槃人也。’此实与《楞伽》本愿之义柄凿。但勘原本,原无此句。今之译本,增益极多,殆皆译人之说也。如约四智为三身义,译人以为《庄严》之提倡,亦原本所无。译者明友,疑是亲光。持本有说,于后来学说,大有影响。《佛地经论》说无姓义趣于极端,即与之相符。彼谓五姓本有,而无姓绝对不成佛,欲以此显佛德之无尽。盖言佛教化此无姓众生使之生天,报尽仍堕。如是众生往返人天无尽,佛教化无尽,故佛德亦无尽也。此直尽失佛教本意,而有类于耶教之戏论。佛德无尽,岂可拘拘时间而言耶。故知此义出自亲光,实非戒贤之文也(《佛地论》勘藏译并无此说)。无姓不定之义,至亲光而认为决定,始于《庄严》而终于《佛地》。慧沼之失,不过沿用其说耳。是即由种姓成就上而得解释决定不定之诤也。最后结义,此五姓说为究竟说抑方便说耶?此实不成问题。究竟方便之辨,乃以五姓与佛姓相对,又以三乘与一乘相对而论之耳(讲五姓者则说三乘,宗佛姓者则说一乘),故法宝以一乘为究竟,而慧沼以三乘为极致。实则并非相对,乃依佛姓而有五姓,依一乘而开三乘。相待相成,固不能拘泥定说也。◎附二︰霍韬晦〈种姓〉‘种姓’一词译自梵文‘gotra’,原为家族、姓氏之意。印度自古即有阶级分明的社会制度(caste,亦译为种姓制度),分人为四级︰(1)祭司(brahman,婆罗门),(2)王族(ksatriya,刹帝利),(3)平民(vais/ya,吠舍),(4)贱民(s/u^dra,首陀罗)。在这四阶级中,最先只有婆罗门阶层有姓氏,故‘gotra ’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后来佛教输入此一概念,最先的用法,是指众生由凡入圣,初抵圣位(a^ryagotra,即初预于圣者家族)之意,及后在十地中,更有种姓地(gotra-bhu^mi)的设立(如《大般若经》),可见其涵意所在。
另一方面,则与佛教僧团有关︰僧人出家之后,自称‘释子’、‘佛子’,以绍继如来家业,亦即成为佛陀家族中的一员。大乘佛教兴起之后,此一使命感更强,在范围上亦扩展至一切众生,认为不论在家、出家,都是如来家业的担荷者,最终目标都是流通佛法,以救度众生,因此他们都是菩萨,于是在观念上构成菩萨种姓(bodhisattvagotra)与如来种姓(tatha^gatagotra),以对应及包容原来以出家弟子为中心的声闻种姓(s/ravakagotra)。
种姓亦即是‘乘’(ya^na),于是在大小乘对立的时代,种姓有三种︰声闻种姓、独觉种姓和菩萨种姓。由于他们各别所寻求的解脱境界不同(至少在大乘看来是如此),因此种姓概念的用法,一方面说明他们的目标,一方面说明他们的限制;由此向内反省,便成为自身所具备的质素,或性能的意思。众生将来成阿罗汉与成佛,完全由其质素决定,这就成为一个解释生命构造的本质性的概念,而近于一种生理上的先天决定论。
但是,这种划分虽于经验上的观察有据,但却不合于大乘佛教所强调的佛陀的大悲性格。佛陀救世,自当使一切众生皆得成佛,皆得解脱,然后佛陀之觉行方得圆满,其本愿方不落空。所以从佛陀的大悲性格,必进一步要求佛陀有大能,能化度种种众生,使其不为其自身的质素所局限,这就是如来的方便智慧的运用。另一方面,众生成佛,非仅出于佛陀的主观愿望,听任佛陀片面解决;同时在客观上,众生能成佛,亦因其本具成佛的质素。生理上的划分是不究竟的,一切众生其实都是菩萨,都本具成佛的性能,换言之,佛性才是众生的超越的本质。《法华经》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思路下说一佛乘。经中记述佛为舍利弗等诸大声闻授记,预言他们都能成佛,就是这道理。所以一佛乘的观念,即涵对众生成佛质素或性能的一个超越的肯定。但是,这样一来,种姓的分类意义便丧失了。
唯识宗兴起,对种姓问题坚持经验分解的立场,把众生质素分为五类,称为五姓区别︰(1)声闻种姓,(2)独觉种姓,(3)佛种姓,(4)不定种姓(兼有多种质素,其解脱果可大可小,视外缘决定),(5)无种姓(缺乏成佛的质素,或永不入涅槃者)。此中最招人批评的是无种姓的观念,因为这与上文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精神相背,同时亦将使佛陀的救度工作,永无圆满的一日(窥基《唯识枢要》卷一,即依此义,进言大悲菩萨亦是无种姓众生)。但唯识宗的原意,是从经验出发,使人知道现实上的众生各有不同的成佛质素而已。
由于种姓逐渐演变为性能之义,所以在汉译佛典中,有时亦译‘种性’(旧训‘种’为发生之义,‘性’为不改之义,解法虽生硬,仍可曲折相通),如《楞伽经》说有圣种性(a^rya-gotra)与愚夫种性(ba^la-gotra)。但《璎珞本业经》中所说的六种性(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是否亦从‘ gotra’译来则未能确定,不过《瑜伽师地论》中的本性住种性与习所成种性,则很明显是从种姓观念引申(梵文分别为prakr!ti-stha-gotra,samuda^ni^ta-gotra)。因为种姓既有性能之义,放在实践阶位上,便是《璎珞经》的用法,放在解释性能的来源上,便是《瑜伽师地论》的用法。因为‘本性住’即显示其不从经验活动得来,而为众生本具;‘习所成’即显示其可通过后天的修行活动获取。不过这两个概念的真正意义,在解决成佛问题,所以《成唯识论》后来即承此而建立种子的本有和新熏理论。这可以说是种姓中性能义的具体化的发展。
[参考资料] 《大乘入楞伽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卷三十五;《成唯识论》卷二;《俱舍论》卷二十三〈分别贤圣品〉;《成实论》卷一;《大乘庄严经论》卷一;《显扬圣教论》卷二十;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の形成》第二篇。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对“种性”解释如下:
【种智】 一切种智的简称。见一切种智条。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对“种性”解释如下:
【种性】 各种的根性。
编辑:佛教用品网
市场价:¥95.00
本店价:¥59.00
市场价:¥78.00
本店价:¥58.00
市场价:¥765.00
本店价:¥510.00
市场价:¥90.00
本店价:¥60.00
市场价:¥22.50
本店价:¥15.00
市场价:¥102.00
本店价:¥68.00
市场价:¥162.00
本店价:¥108.00
市场价:¥90.00
本店价:¥60.00
市场价:¥69.00
本店价:¥46.00
市场价:¥399.00
本店价:¥285.00念佛速证菩提心要
序言廖荣尉居士编述序言佛陀大医王,识有情无量病,与无量药。特以妙门之阿伽陀法药,疗以群疚,普利群萌。夫,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成始成终之圆顿。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净土,实乃彻底悲心宣说之不可思议法门。夫华严一经,王於三藏,恒沙法海,靡不赅罗。末後普贤乃为证齐诸佛之善财,宣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等觉菩萨,已邻佛地,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逆恶罪人,将堕阿鼻,若能称念洪名,即预末品,法门之妙,无以复加。此之境界,岂凡情所可思议者哉。世人每以为愚夫愚妇所能修持,谓为浅近,鄙弃不学。致令究竟度生之心,郁而未畅;众生当生出苦之道,塞而罔通。行人不修念佛,必欲别求玄妙。未知如来说法,无法不玄;所立行门,无门不妙。然大都皆限於上根利智,未能遍引群机。况夫自力修行,必至断惑证真,方出三界,当生欲了脱生死,实难乎其难矣。印光祖师云:「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又云:「但自西徂东,由北至南,往返万余里,阅人多矣。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爹叫娘。其有老实持戒念佛者,纵信愿未极,瑞相不现,皆是安然命终矣。其故何哉,良由心水澄清,由分别而昏动。识波奔涌,因佛号以渟凝。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净土念佛法门,普被三根,不拣异类。以言玄妙,华藏海会法身大士之班,一致进行,回向往生净土。言以易行疾至,但以信愿真切,持名念佛,临终十念一念,即蒙阿弥陀佛接引而带业往生。一登莲邦,圆证不退,长劫侍佛,亲承弥陀教诲,终必一生补处,圆证无上菩提。是知净土持名念佛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极权巧,异方便。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一生成办,最简易直捷之第一妙法。是如来度生胜异方便中之最胜方便。法界众生,欲直出三界火宅,莫如持名念佛,求生净土之超绝殊胜耳。尤极契合浊恶末法当今,我等罪障众生,其摄心之种种修学,非势不能为,即力不暇及,唯持名念佛一法,最为稳当简易方便,是也。晚学幸得人身,幸闻佛法。所不幸者,愧以业深障重,无法自力断惑,速离三界生死。然又幸闻我世尊,大慈大悲彻宣殊胜绝超之净土妙门,断恶修善,忏除宿业,对西方净土,顿生真信,切愿求生,而一心念佛。令我障深之博地凡夫能仗佛慈力,免断惑而带业往生净土,实莫大之幸也。两土导师及祖师大德慈悲教化之深思,实非碎骨粉身所能报矣。晚学具缚下凡,根性庸劣,学浅障深。何足以测净土妙门,绝待圆融,圆收圆超一切法门,广大甚深微妙之义。述所些微之益,如坠露轻尘,虽不足以添江益岳,然乃吾之罄竭愚忱耳。诚与我等有缘共策勉之,但愿共体「是心是佛」发菩提心,真信切愿,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普皆於报终寿尽,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佛以授记,同证「是心作佛」。唯如是与众共结念佛殊胜法缘,同沾念佛往生成佛真实之利,方得冀报两土导师祖师大德教化深思於万一矣。念佛速证菩提偈,法源於净土五经、楞严经之实相妙理。古德常曰:「不知净土,楞严乃破净土之元勳。深明净土,楞严实宏净土之善导。」其二十五圆通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观音菩萨耳根圆通,念佛融摄耳根,圆融於自性,此乃契入性成无上道之绝超妙法。即偈文之「念佛闻中入」是也。注释系以莲池大师之疏钞、藕益大师之要解、印光大师之文钞、圆瑛老法师之楞严经讲义为引证。其解依次开释为五者:初序言,次缘起,三要旨,四纲要,五解义,是也。晚学深知贤哲诸君,前辈大德,早已饱餐王膳,而犹略采野芹献于座下者,唯表穷子思归西有家乡,面见弥陀慈父之寸忱,兼欲忏除宿世罪障,祈深体鄙怀,悯而纳之。偈文述有讹处,当以净土经论为正。尚诚仰大德诸君,不吝教正,是所至祈。岁次丙子〈一九九六〉佛诞日谨识於台北妙音净宗学苑净业凡人廖荣尉和南&
查看: 2041|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佛学(教)中菩提分别障是什么意思/解释? - 百科问答
& 佛学(教)中菩提分别障是什么意思/解释?
佛学(教)中菩提分别障是什么意思/解释?
悬赏分:0 -
- 阅读次数:
佛学(教)中菩提分别障是什么意思/解释?
关于"佛学(教)中菩提分别障是什么意思/解释?"的最佳答案
佛学(教)中菩提分别障是什么意思/解释?:
【菩提分别障】p1128辩中边论上卷十四页云:于菩提分有别障者:颂曰:于事不善巧,懈怠、定减二,不植、羸劣性,见?重过失。论曰:于四念住,有于诸事不善巧障。于四正断,有懈怠障。于四神足,有三摩地减二事障。一、于圆满欲勤心观,随减一故。二、于修习八断行中,随减一故。于五根、有不植圆满顺解脱分胜善根障。于五力、有羸劣性障。谓?五根、由障所杂,有羸劣性。于七等觉支,有见过失障。此是见道所显示故。于八圣道支,有?重过失障。此是修道所显示故。[法相辞典 - 朱芾煌]
&&&&点击左边的图片给他一个评价吧
"佛学(教)中菩提分别障是什么意思/解释?"由
提出。如果您知道该问题答案,欢迎注册/登录后回答。&
对"佛学(教)中菩提分别障是什么意思/解释?"最佳答案的评论
评论字数在200 字以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提佛学院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