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达a股上市A股第3000家上市公司是谁

A股上市公司突破3000家 总市值逾52万亿
作者:来源:上海证券报
  日,如通股份、易明医药、高争民爆3股在沪深交易所同时挂牌,A股上市公司突破3000家。从“老八股”到3000股,从“试验田”到“主战场”,从无人喝彩到应者云集,A股市场历经26年新陈代谢,如今已汇聚产业标杆与国人财富,不仅成为中国经济最佳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总平台,而且在全球资本市场已举足轻重。
  3000只上市A股,年产值近30万亿元,总市值逾52万亿元,这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跨越,亦是中国经济全面进入资本时代的重要标志。
  数往知来。站在这个历史时点上回望来路,中国A股市场的成长已然呈现三大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独具时代特色,拂去惊涛骇浪般的牛熊轮转表象,一条中国经济创新转型的历史发展脉络隐然其中。
  股市“抢跑”与市场经济
  日,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的第一槌响起,新中国的证券市场悄然开启。当天,在上交所上市的股票8只。从“老八股”开始,到第一个千股,市场耗时十载;到第二个千股,又走了10年,第三个千股却只用了6年。
  26年,3000只上市A股,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怎样的非凡历程?
  “这26年非常值得回忆和总结。”清华经管学院客座教授、清华控股旗下诺德基金董事长潘福祥如此慨叹。25年前,作为中国高校最早开设《证券投资学》的青年教师,潘福祥担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院长助理,投身A股市场进行教学实践,从此,与A股市场结下不解之缘。在潘福祥看来,从时间轴和上市A股数量千位数增长的节点来看,确实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有着鲜明的关联特征。
  “回过头去看,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从无到有的建立和深化过程中,资本市场在第一个10年处于 抢跑 状态。”潘福祥说。
  之所以说是“抢跑”,从理论层面而言,表征为虚拟经济的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其宗旨是服务实体经济。换言之,证券交易须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产权明晰为前提。从历史实践看,大机器工业时代对资本产生巨大需求,于是汇聚社会资本的股份制应运而生,股份发行和流通转让又呼唤出了配置社会资源的资本市场。上述两个层面都决定了资本市场应该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高效率资源配置机制。但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物价尚未放开,商品市场才刚露苗头,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要素市场也没有形成,然而中国资本市场却在此时呱呱落地,跌跌撞撞抢跑了。
  现在回头看,这种先行先试无疑是可贵的创新改革,当时却争议很大。在新旧经济体制的剧烈摩擦和尖锐对抗的夹缝中“早产”的资本市场彼时无人喝彩。
  “这就决定了在一开始,证券市场就是一个相互妥协和不断试错的产物,留下了先天不足的制度缺陷。所以根本不敢让大企业上市。”潘福祥回忆。
  国企在中国资本市场因此“姗姗来迟”。在上交所“老八股”中,除真空电子作为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以“全国第一家成立的大型股份制国企”的身份上市外,其余均非国资正规军。比如,飞乐音响的改制主体是为解决职工子弟就业问题而成立的企业劳动服务公司(当时俗称“三产”);延中实业的改制主体是上海市的一个街道生产小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这类企业的产品和生产资金大都不在计划内,需自找集资途径,而尚未市场化的银行体系无法为它们提供服务,从而决定了这些企业试图抓住其实自己并不懂的“股份制”,出发点只有一个:向社会融资。
  “融资,是中国发展资本市场首要的功能。”朴易资本董事长尚志强如此表示,A股创立初期那几年属于中国探索股市融资功能的试点阶段,这不仅体现在企业属性上,而且从地域角度看,是先从上海、深圳两地企业试点,再逐步扩大到全国。
  这是一块试验田。不管以什么方法衡量,这些公司都不涉及国计民生的主导行业,不影响国家经济命脉。代表经济成长的主要龙头不上市,市场只有“股价”没有“估值”。
  偶然中有历史之必然。最终,这块试验田试出了一条中国经济现代化大道: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可以很好地结合,股份制改革可以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推动。于是,转折发生在1992年。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当年,全国各城市经批准建立了近400家股份制试点企业,使全国股份制企业达到3700多家。同时,国务院还批准9家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并到香港等地上市。
  思想解放,池深鱼跃。数据显示,1992年,A股迎来37家新上市公司;1993年,又新增上市公司107家。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http://bdimg./static/js/shell_v2.js?cdnversion=" + new Date().getHours();A股上市公司突破3000家 26年来绘出精彩画卷
  央广网北京12月10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昨天,对于中国股市来说,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3只新股在沪深交易所同时挂牌,A股上市公司突破了3000家。从“老八股”到3000股,从“试验田”到“主战场”,从一无所有,到年产值近30万亿元,总市值超过52万亿元,A股市场历经26年与中国经济走过不凡的历程。
  从“老八股”到突破“3000家” 资本市场26年精彩画卷
  A股上市公司昨天突破了3000家,这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跨越,也是中国经济全面进入资本时代的重要标志。26年前,号,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的第一槌响起,新中国的证券市场悄然开启。当天,在上交所上市的股票8只。从“老八股”开始,到第一个千股,市场耗时十年;到第二个千股,又走了10年,第三个千股却只用了6年。
  从8只股票的“试验田”,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当年,全国股份制企业达到3700多家。数据显示,1992年,A股迎来37家新上市公司;1993年,又新增上市公司107家。
  到了2000年8月,A股数量达到划时代的1000只,两大石油集团、十大军工集团先后组建。此后的十年间,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到了2010年11月,A股股票数站上了2000只的新高地。A股市场的股票结构也丰富起来,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不同层次,实现了全覆盖。如今,A股上市公司数量再次突破了3000家。
  上市公司变革与中国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从股市的发展来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从当年国企的上市大潮到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不同层次的完善,都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比如,经过26年新陈代谢,A股公司主体结构已经多元化;民企在上公司群体的比重逐年提高,表明民营经济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已成为重要力量。
  此外,今年11月24号,工信部对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批60家示范企业名单进行公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不计上市公司发起人企业或集团公司的话,有25家A股上市公司入列示范企业名单,占比42%。而同时公示的5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批培育企业名单中,有18家A股上市公司,占比31%。
  而从更大的时间幅度来看,1995年到2015年,以结构来看,周期性行业、消费性行业和新兴产业特点明显。这些都可以看出股市和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央广短评:“后3000”时代 资本市场与中国经济的“星辰大海”
  二十六年,3000只上市A股,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非凡的历程。股市不仅成为中国经济最佳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总平台,在全球资本市场也已举足轻重。但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来说,“后3000”时代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如今中国的资本市场,汇聚了一大批优秀公司和行业龙头,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和时代特征。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资本市场还有诸多地方不如人意,股市的监管体制、退出机制、投资者保护等等都需要更加完善。
  我们还应看到,我国的资本市场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交集还不够多,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百度却在借助海外资本市场蓬勃发展壮大。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中国资本市场助力创新企业快速发展的资源配置功能也需要加强,在推动新产业兴起、落地和深入发展上,资本市场应有更大作为。此外,一些传统行业龙头,也期待着借助资本市场在新兴产业中发扬光大。
  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现在及未来经济领域的很多改革和创新都需要依托资本市场这个平台。正像习近平主席所说,“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的改革方向”,这个方向也是“后3000”时代,资本市场成熟完善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星辰大海”。
编辑:昌朋淼
关键词:A股;上市公司;资本市场
今天,如通股份、易明医药、高争民爆三只股票在沪深交易所同时挂牌,至此,A股上市公司共计3002家,突破3000家,其中上海市场1159家,深圳市场1843家,总市值逾52万亿元。
深港通的最终发车时间终于正式确定。证监会公告称,深港通下的股票交易将于日开始。
A股震荡中上行,技术面如何防范风险?《交易实况》的微信朋友圈里,分析师和财经评论员热议不断。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A股上市公司破3000家!中國經濟全面進入資本時代
  這一刻來了!
  日,如通股份、易明醫藥、高爭民爆3股在滬深交易所同時挂牌,A股上市公司突破3000家。從“老八股”到3000股,從“試驗田”到“主戰場”,從無人喝彩到應者雲集,A股市場歷經26年新陳代謝,如今已匯聚産業標桿與國人財富,不僅成為中國經濟最佳的市場化資源配置總平臺,而且在全球資本市場已舉足輕重。
  3000只上市A股,年産值近30萬億元,總市值逾52萬億元,這不僅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個跨越,亦是中國經濟全面進入資本時代的重要標志。
  數往知來。站在這個歷史時點上回望來路,中國A股市場的成長已然呈現三大歷史階段,每個階段都獨具時代特色,拂去驚濤駭浪般的牛熊輪轉表象,一條中國經濟創新轉型的歷史發展脈絡隱然其中。
  股市“搶跑”與市場經濟
  日,隨著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市的第一槌響起,新中國的證券市場悄然開啟。當天,在上交所上市的股票8只。從“老八股”開始,到第一個千股,市場耗時十載;到第二個千股,又走了10年,第三個千股卻只用了6年。
  26年,3000只上市A股,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留下了怎樣的非凡歷程?
  “這26年非常值得回憶和總結。”清華經管學院客座教授、清華控股旗下諾德基金董事長潘福祥如此慨嘆。25年前,作為中國高校最早開設《證券投資學》的青年教師,潘福祥擔任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院長助理,投身A股市場進行教學實踐,從此,與A股市場結下不解之緣。在潘福祥看來,從時間軸和上市A股數量千位數增長的節點來看,確實與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進程有著鮮明的關聯特徵。
  “回過頭去看,在整個市場經濟體係從無到有的建立和深化過程中,資本市場在第一個10年處于‘搶跑’狀態。”潘福祥説。
  之所以説是“搶跑”,從理論層面而言,表徵為虛擬經濟的資本市場,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産物,其宗旨是服務實體經濟。換言之,證券交易須以商品經濟為基礎,以産權明晰為前提。從歷史實踐看,大機器工業時代對資本産生巨大需求,于是匯聚社會資本的股份制應運而生,股份發行和流通轉讓又呼喚出了配置社會資源的資本市場。上述兩個層面都決定了資本市場應該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情況下代表社會先進生産力的高效率資源配置機制。但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仍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物價尚未放開,商品市場才剛露苗頭,勞動力、土地、技術等要素市場也沒有形成,然而中國資本市場卻在此時呱呱落地,跌跌撞撞搶跑了。
  現在回頭看,這種先行先試無疑是可貴的創新改革,當時卻爭議很大。在新舊經濟體制的劇烈摩擦和尖銳對抗的夾縫中“早産”的資本市場彼時無人喝彩。
  “這就決定了在一開始,證券市場就是一個相互妥協和不斷試錯的産物,留下了先天不足的制度缺陷。所以根本不敢讓大企業上市。”潘福祥回憶。
  國企在中國資本市場因此“姍姍來遲”。在上交所“老八股”中,除真空電子作為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以“全國第一家成立的大型股份制國企”的身份上市外,其余均非國資正規軍。比如,飛樂音響的改制主體是為解決職工子弟就業問題而成立的企業勞動服務公司(當時俗稱“三産”);延中實業的改制主體是上海市的一個街道生産小廠……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初期,這類企業的産品和生産資金大都不在計劃內,需自找集資途徑,而尚未市場化的銀行體係無法為它們提供服務,從而決定了這些企業試圖抓住其實自己並不懂的“股份制”,出發點只有一個:向社會融資。
  “融資,是中國發展資本市場首要的功能。”樸易資本董事長尚志強如此表示,A股創立初期那幾年屬于中國探索股市融資功能的試點階段,這不僅體現在企業屬性上,而且從地域角度看,是先從上海、深圳兩地企業試點,再逐步擴大到全國。
  這是一塊試驗田。不管以什麼方法衡量,這些公司都不涉及國計民生的主導行業,不影響國家經濟命脈。代表經濟成長的主要龍頭不上市,市場只有“股價”沒有“估值”。
  偶然中有歷史之必然。最終,這塊試驗田試出了一條中國經濟現代化大道: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可以很好地結合,股份制改革可以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推動。于是,轉折發生在1992年。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當年,全國各城市經批準建立了近400家股份制試點企業,使全國股份制企業達到3700多家。同時,國務院還批準9家國有企業改組為股份公司,並到香港等地上市。
  思想解放,池深魚躍。數據顯示,1992年,A股迎來37家新上市公司;1993年,又新增上市公司107家。
  國企大軍與“實至名歸的10年”
  是不期而遇,還是歷史必然?區域試點之後,A股市場開始被賦予國企解困這一歷史使命。
  2000年8月,A股數量達到劃時代的1000只,這背後,是始于1997年提出的國有企業深化改革“三年之戰”,而2000年,正是實現三年目標的最後一年。最終,在股份制改革的推動下,國企三年脫困的成果是:月,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839億,同比增加1.6倍。
  期間,兩大石油集團、寶鋼集團、十大軍工集團先後組建。1997年5月,新興鑄管成功發行,成為首家由軍需企業發起、改制上市的股份公司。1998年至2000年,國有企業在境外上市22戶,共籌資267億美元;在境內上市307戶,共籌資2723億元。
  記者統計發現,1997年至2000年,A股新上市的公司達529家,其中半數以上歸功于這三年多的國企深化改革,期間國企股份制改造上市數佔比高達58%,從而確立了中國資本市場的牢固地位。這期間,鞍鋼股份、上海汽車、東方航空、國電電力、雲南銅業、兗州煤業、太原重工、太鋼不銹、寶鋼股份等重點國企先後在A股上市。
  “所以,‘第一個千股’所經歷的10年是‘補課的10年’,補市場經濟的課,補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追上來的課。”諾德基金董事長潘福祥如此點評。他同時表示,直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成為“補課”成功的標志。
  而對“第二個千股”形成的10年,潘福祥認為這是中國資本市場“實至名歸的10年”。因為這期間,中國證券市場在總量上和結構上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國有大型企業上市快跑,改變了之前資本市場整體上不具備成為國民經濟晴雨表條件的狀況:2001年至2010年,中國石化、中國聯通、中信證券、長江電力、國有五大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中國石油、中國鐵建、中國建築、中國重工等紛紛上市。
  2006年12月,國資委發布《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推動了央企優質資産上市,提供了A股市場建構有效估值體係的充分條件;與此同時,2005年至2006年的股權分置改革,解決了困擾資本市場的先天不足問題,使得資本市場得以在相當程度上體現國家經濟發展在改革開放後的成果。
  “始于2006年的大牛市,很好地反映了國民經濟整體發展綜合成果,是企業業績增長和經濟基本面改善密切相關與良性互動的結果。”潘福祥稱。
  2000年,國家提出“到2010年,基本完成戰略性調整和改組,形成比較合理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目標,2010年11月,A股上市的股票數與此“巧合地”站上了2000只的新高地。此時,A股市場的股票結構也極大豐富,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的不同層次。
  “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推出,對改變整個上市公司所有制結構意義重大,也反映了資本市場的全覆蓋。”在資本市場扮演過多重角色的尚志強如此表示。1997年以來,尚志強先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市金融辦上市重組處、上市公司天業股份當過高管。
  尚志強認為,國企解困告一段落之後,A股市場進入“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時期並持續至今。期間A股市場的擴容開始加速——A股迎面跑過“第三個千股”只用了6年。
  “這6年,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社會資源最優配置和轉型,促進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改善,發揮了資本市場基礎功能。”不約而同,諾德基金董事長潘福祥和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市場研究總監桂浩明都表達了這樣的看法。
  “轉型”成為這個階段的關鍵詞。其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代表新興産業的創業板和中小板,為A股輸送了新鮮血液,資本市場率先啟動經濟形態轉型,起到了對新經濟的引領作用;二是市場的並購重組潮涌,新興資産適時借助資本市場進行重新配置。今年以來,圓通速遞、申通快遞、順豐控股迅速通過借殼上市登陸A股市場,成為最新的典型案例。
  由此,站在3000只A股的“高度”省察,豁然解悟的是,上市A股“千進位”用時的縮短,是緣于前20年資本市場于艱難中基本完成了國企解困歷史使命後,走向成熟的A股市場配置資源的核心功能此時得到了充分發揮。
  行業結構調整與社會經濟轉型
  拉開A股歷史畫卷可以發現,26年裏,上市公司行業結構調整與社會經濟轉型的步伐有著特殊的關係。
  “經過26年新陳代謝,A股公司主體結構已經多元化;民企在上巿公司群體的比重逐年提高,表明民營經濟在中國實體經濟發展中已成為重要力量。此外,證券市場匯聚了一大批優秀公司和行業龍頭,從上市公司就能看到中國經濟的發展脈絡和時代特徵。”上海市雙創投資中心總經理張賽美如此表示。張賽美此前曾在海通證券深耕投行業務多年,投資了一批新興産業公司,並幫助這些企業登陸了資本市場。
  官方發布的産業數據是個佐證。日,工信部對制造業單項冠軍第一批60家示范企業名單進行公示。記者看到,如果不計上市公司發起人企業或集團公司的話,有25家A股上市公司入列該示范企業名單,佔比42%。而同時公示的58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第一批培育企業名單中,有18家A股上市公司,佔比31%。
  “我們的數據研究發現,1995年至2015年,從結構來看,周期性行業、消費性行業和新興産業特點明顯。”諾德基金的基金經理胡洋説,他和他的助手諾德基金策略研究員潘永昌,分類描繪出了25個行業20年來的資金效率和行業排名曲線。
  記者看到,從2000年開始,鋼鐵行業上市公司資金效率開始由負轉正,説明此時鋼鐵行業上市公司創造的平均價值高于全社會所有行業創造的平均價值,並且在2004年達到價值創造的最高水平;同時,帶動鋼鐵行業在當時全社會所有行業中排名第四位。對比A股市場,1999年和2000年,正值武鋼股份、首鋼股份以及寶鋼股份上市,而在此之前,鞍鋼股份、大冶特鋼、本鋼板材、太鋼不銹等上市。隨著鋼鐵板塊在資本市場中的壯大,有力地提升了鋼鐵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作用。
  這種密切的關係還表現在紡織服裝行業。日,隨著上海浦東12萬錠落後棉紗錠回爐報廢,紡織業率先壓錠脫困。數據顯示,恰從1998年起,紡織服裝業上市公司的資金效率由負轉正,一直保持到2001年,同時,帶動紡織服裝行業在1999年和2000年位居全社會所有行業排名第八位。
  從長期情況看,食品飲料行業和家電行業上市公司成為亮點。這兩個行業上市公司的資金效率較長時間為正且名列前茅,並帶動其所處行業在全社會所有行業中也名列前茅。
  一個有趣的插曲是“5·19”行情,這可視為中國新經濟在資本市場的一次預演。日,A股引爆了一場“5·19”網絡股行情。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市場研究總監桂浩明回顧説:“當時一些科技型企業陸續開始上市,為此次網絡股行情打下了基礎,並激發全社會形成了一股互聯網革命熱潮。”
  盡管網絡泡沫很快宣告破滅,但時至今日,研究數據透露,新興産業資金效率近年來已轉正並持續上升,顯示出新興行業上市公司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力在逐漸增加。體現在申萬一級行業分類中則較集中地表現在醫藥、計算機、通信和傳媒業。
  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的發展,申萬一級行業分類中的行業分類也發生著變化,經過對新舊行業分類的對比可以發現,舊的行業分類有23項,新的則增加到28個;金融服務、信息設備、交運設備、信息服務幾個舊的分類被取消,取而代之的則是銀行、國防軍工、非銀金融、通信、傳媒、汽車、電氣設備、計算機。
  生生之謂易。從A股3000家這時點起跑,“後3000”時代的A股應該如何變易革新?
  “近兩年來,A股市場並購重組浪潮大部分都與新經濟新産業相關,尤其是互聯網、新能源及人工智能,都備受産業資本及二級市場投資者青睞。”有投行人士指出,這一方面是諸如鋼鐵有色等傳統行業陷入了行業大周期尋底階段,前景看淡,另一方面亦反映了A股IPO通道對新經濟的開放度有待擴大。
  創投大佬靳海濤亦有同感。他建議監管層可在交易所另設板塊或層次,允許部分新興産業的不盈利企業上市,他認為這有利于高科技産業快速發展。
  “中國資本市場與互聯網産業的發展交集很少,這不能不説是令人遺憾之處;希望未來市場的包容性和市場化步伐再加快。”尚志強對上證報記者説。
  産業界與資本界期待A股在推動新産業興起、落地和深入發展上有更大作為。曾經,A股發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5·19”網絡股行情,但中國領先的互聯網公司卻在借助海外資本市場蓬勃發展壯大。
  從行業龍頭的視角審視,A股上市公司的龍頭結構不夠均衡;創業板和中小板公司在其中的活力還相對偏弱;貴州茅臺、格力電器、萬科等借助資本市場走出來的行業龍頭,其精髓還有待在新興産業中發揚光大。A股市場既要匯聚産業龍頭,更要發揮助力創新企業躍居行業龍頭的資源配置功能。
  上海雙創投資中心總經理張賽美指出,證劵市場是培育企業由小到大、由弱轉強的最佳資源配置場所。比如,東方財富網上市前主業是財經新媒體,但上市後得到了快速發展,通過一係列並購運作,迅速蛻變成一家頗具實力的金融服務平臺公司。“從單一業務到整合金融資源,必須借力證券市場。”張賽美如此表示。
  期待之外,還有近憂——當下A股市場出現了部分金融資本“圍獵”産業資本的現象。
  對此,諾德基金董事長潘福祥認為,這種“圍獵”雖然也是發揮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若金融資本用竭澤而漁的方式圍獵産業資本,最終後果會從根本上破壞經濟循環的健康生態,反過來使金融資本自食惡果。鑒于此,在未來更有效的市場中,産業資本與金融資本應該在維護經濟活力和壯大産業實力方面,通過良性博弈走向雙贏。
  “會有一天,家數到了一定程度就會不那麼重要了。”尚志強稱:“重要的是A股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和市場進退機制的正常運作。”在他看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目前剛剛進入第四階段——資産配置時代。
  百物不廢,懼以終始。A股3000家,創新轉型之路還很長。
  (原題:A股3000家:中國經濟的資本鏡像)
[責任編輯:上市公司26年破3000家 平均每3天即有一家公司上市_凤凰财经
上市公司26年破3000家 平均每3天即有一家公司上市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进入2010年,每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由之前的两位数升级至三位数。除几乎贯穿2013年全年的IPO暂停之外,2010年至今,每年新增的上市公司数量均超过百家:2010年当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为348家,2011年全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为281家,2012年为155家。去年全年,A股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为223家,2016年年初截至现在,新上市公司已经达到201家。
随着3只新股的正式登陆,日,A股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时代:上市公司总数突破3000家,A股总市值超过52万亿元,居全球第二位。新京报记者通过数据整理发现,在A股走过的26年里,经历了飞速扩容:1990年至2006年的16年间,A股仅有1372家公司;从2007年至今的10年里,A股便新增了1636家公司;飞速扩容的同时,“退出者”却寥寥。同时,上市公司的行业构成也发生了巨大变迁:新股的行业范围从制造业、房地产到现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这也是解读时代变化的一个侧面。6年内新增1000家上市公司1990年,中国股市正式诞生,10年后的2000年9月,迎来第1000只股票。这其中,超过半数的上市公司诞生于1997年后资本市场的“爆炸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在1997年至2000年的三年间,A股新上市的公司达529家,而在此之前长达7年的时间里,累计上市公司数量仅为471家。究其原因,1997年全国正式打响的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是其主要“推手”。1997年至2000年的上市公司中,国企完成股份制改革上市占比超过一半。这一数据意味着,在第一个“1000家”时,改制国企为中国资本市场撑起了局面。其间,鞍钢股份、上海汽车、东方航空、国电电力、太原重工、宝钢股份等大中型国有企业先后登陆资本市场。在此期间,两大石油集团、宝钢集团、十大军工集团也先后组建。1997年5月,新兴铸管成功发行,成为首家由军需企业发起、改制上市的股份公司。据公开报道,1998年至2000年,国有企业在境外上市22户,共筹资267亿美元;在境内上市307户,共筹资2723亿元。2001年,中国加入WTO,分析人士认为,自此之后的十年,中国资本市场脱离了“草创”期,开始试图向制度完善的成熟的市场过渡:2001年至2010年,在此前一大批国有企业上市的先行带路下,中国石化、中国联通、中信证券、长江电力、国有五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中国石油、中国铁建、中国建筑、中国重工等企业纷纷上市,成为第二批进入资本市场的国有企业代表。第二个“1000家”诞生于2010年9月。此时的A股已经不再是国有企业“独一份”的局面,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在此期间冲击登陆资本市场,A股形成以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结构。2010年至今,A股上市公司进一步呈现多元特征:从行业来看,信息科技、医药健康、环保、影视文化教育传媒等领域渐趋均衡,新兴的“互联网+”概念缔造大批新股。从第一个千股到第二个千股用了10年,从第二个千股到第三个千股仅用了6年。财经评论人士皮海洲认为,2010年至今的6年中,资本市场第三个“千股”提速到来,这一现象反映的是“转型”的大趋势:“市场经济加快转型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登陆资本市场。”A股26年“进”多“出”少新京报记者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上市公司数量增长至3000家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上的“进入者”和“退出者”数量对比悬殊。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水仙电器被终止上市、成为第一家退市公司以来,沪深两市至今共有超50家公司退市。与此同时,A股市场迅速扩容。新京报记者统计发现,与10年前相比,2007年及以后,A股新登陆的上市公司数量呈现增速上的“飞跃”:2006年之前,每年A股市场新上市公司数量多在数十家甚至十几家。2005年一年,上市的公司为14家;2006年有66家公司上市。2008年一年上市的公司达到77家,2009年为98家。进入2010年,每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由之前的两位数升级至三位数。除几乎贯穿2013年全年的IPO暂停之外,2010年至今,每年新增的上市公司数量均超过百家:2010年当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为348家,2011年全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为281家,2012年为155家。去年全年,A股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为223家,2016年年初截至现在,新上市公司已经达到201家。此前据安永预计,按照2015年的IPO发行速度推算,正常情况下,今年A股市场IPO将达到350宗。去年全年,两市IPO共募得资金超1500亿。照A股26年迎来3008家上市公司的“效率”计算,平均每年迎接115家上市公司,相当于每3天即有一家公司上市;而按退市数据计算,平均每年仅“送走”1.9家公司。与上市的“繁荣”程度相比,退市比例明显偏低。在此大背景下,股市“不死鸟”的故事不断上演。与国内A股市场这一现象形成对比的是海外市场,以美国资本市场为例,据公开报道,美国股市1995年—2002年的8年间,约有多达7000多家上市公司被扫地出门,其中由于财务指标不达标或信息报告违法而强退的公司达到其中的半数。来自世界交易所联盟网站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5年的10年间,美国股市上市公司的数量不增反降,从1995年的8155家下滑到6025家;与此同时,10年间退市的公司数量为9273家,超过期间上市公司存量。有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纽交所还是纳斯达克市场,其新公司IPO的数量与退市公司的比例“保持了一种动态平衡”。A股造富,从传统行业到新兴行业通过对相关数据的不完全统计,A股上市公司也在行业分布方面呈现出“强弱”变迁的特征。2006年以前,A股几乎是“房地产”和“制造业”的天下。新京报记者从其间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情况中发现,在1990年至2006年期间上市的1372家公司中,从事房地产、制造业公司的占比几乎超过所有上市公司数量的一半。而在上述“制造业”中,从事机械、化工行业制造的上市公司又占绝大多数。近10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金融”、“互联网”等行业以新兴行业的姿态进入资本市场,改变了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近10年来房地产公司上市的势头减弱;“制造业”仍然是A股上市公司的“重头戏”,但与过去传统的机械、化工制造不同,科技、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制造业崛起。随着国有大型银行及许多股份制银行的先后大量上市,在市值方面银行业在A股中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上市,2007年,建设银行登陆A股市场,显著推高了银行业在A股中的市值占比;2007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上市,2011年新华保险上市,则进一步拉升了非银金融行业在A股的占比。进入2010年后,A股的行业对比呈现出稳定特征。通过对A股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进行排序,截至目前,总市值前20大的公司几乎出自4个行业——银行、非银金融、采掘和化工。其中银行业占去10个席位。如果截取A股市值前30名上市公司来看,银行业占据13个席位,非银金融行业占去4席。新京报记者发现,近10年来,与此前主板上市国企贡献A股大部分市值的状况形成对比:中小板和创业板成为了民营企业个人和家族的“造富”重地。据2013年《财商》统计的一份“千富榜”数据显示,国内1000名上榜富豪中,122名来自年上市的800多家企业;有100名来自年期间上市的400多家企业;2006年至2007年底上市的192家企业制造出57名上榜富豪。而在2008年以后,A股所创造的富豪人数远远高于上述数量。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中小板和创业板巨大的造富能量。2004年和2009年,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相继诞生,大量中小企业通过登陆资本市场实现“爆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创业板诞生5年时,就已造就超过300位身家超5亿的个人富豪。□新京报记者 张泉薇 北京报道
炒股亏钱怎么办?精准预测大盘走势、送牛股。关注微信公众号【复盘大师】(微信号:fupan588)。ps:添加有惊喜哦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证券官方微信
播放数:1035405
播放数:212875
播放数:241154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a股优质上市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