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真的很低吗

世界唯一能装下A380部件中国制造轮船下水
空客在A380项目上,由于主要部件在英国布劳顿、德国汉堡和西班牙波多里尔以及法国圣南泽尔的工厂分别生产,部件的运输就是一个难题,过去,采用A300-600ST“白鲸”飞机运送,由于A380部件过于庞大,“白鲸”也无能为力,为此,空客提出了使用巨型滚装船的设想,来自中国南京的金陵船厂在巴黎击败了西班牙和韩国等竞争对手,拿下了这艘巨型滚装船合同。这艘巨型滚装船于2003年7月下水,并命名为“波尔多城号”,船上专门建造了一个巨大的货运空间,高11米,宽21米,长120米,承载A380大型部件的海运任务,配合陆路运输,将部件运往法国图卢兹进行总装。日,经过近两年的全力打造,这艘完工的5200吨级巨型滚装船被正式命名为“波尔多城”号,并在当年4月交付给船东F.R.E.T/Cetam。由中国船厂制造的“波尔多城”号是空客公司在A380飞机开发过程中租用的第一艘专用滚装船。“波尔多城”号随即就投入了使用,并在春末参与执行了从英国布劳顿运送首架A380飞机机翼至法国图卢兹的任务。与登一般轮船不同的是,上“波尔多城号”要从船的尾部大门进入,而这座大门尾部的水密艉门尺寸达21.5米×14.2米,因为要装载巨大的飞机机翼或机身。而门的重量有60多吨重。开关门都由电脑液压系统操作,即使7级大风,也要能保证开关自如。这艘滚装船总长度达154.15米,宽24米,从最底层到最上面甲板高21.85米,约有7层楼高,舱位有4层,甲板可升降,上下还有电梯。几层货物甲板加起来不比足球场小,面积达6720平方米,连船上运输飞机部件的车道也长达1805米。而先进的巨轮驾驶室,更让人大开眼界,主控台上布满各种复杂仪器。控制中心有现代化的通讯、导航及安全设备,除中央控制台外,还有2个桥翼控制台,在恶劣条件下,能够在高速行驶中减少90%的晃动和4度的倾斜。船的整高有154米,像地面上的五、六层楼房高,可以运输重5200吨的货物。为了运输世界上最大飞机A380的部件,船上专门建造了一个巨大的货运空间,高11米,宽21米,长120米。这是世界上唯一一艘能装下10米高的飞机机身的滚装船。船的甲板也与众不同。为了承受飞机部件的重量,甲板是用超强劲的材料做的,每平方米能够承受50吨的重压,是同类船只的5到10倍。飞机进入船舱的斜坡可承载200吨的重压。为了保护飞机部件不被碰撞,船上装置了两套特别防摇晃设置,试验表明,摇晃能减少90%。船体两侧装有稳定翼,当船速高时,这套装置启动。船上货运舱还装有空气湿度和盐分表,装有专门的防水船尾门。闭路通风系统会判断货舱里的空气,根据飞机部件的需要,及时进行去湿以及过滤。船上装有专门的仪表,时刻提醒船员飞机部件在船舶不同航行速度下受到的冲击力,船员可及时调整船舶航行速度,避免给飞机部件施加过大压力。此外,这艘船的速度控制装置和导航设备也很独特,船舶安全行驶系数加大。船上1个船员有1间卧室,带有可沐浴的卫生间。由南京金陵船厂制造的空中客车A380飞机部件运输滚装船日被正式命名为“波尔多城号”。这艘轮船将为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客机——空中客车A380提供大型部件的运输服务,其诞生是飞机部件运输史上一大革命性标志。这条船将承载A380大型部件的海运任务,它将把空中客车分布于英国、 德国、西班牙和法国等地工厂制造的A380飞机部件运送到法国的波尔多港。其后,这些部件将通过驳船和卡车等运输工具被运往法国图卢兹进行总装。这艘5200吨级的滚装船,总长154.15米,型宽24米,至上甲板型深21.85米。货物甲板面积6720平方米,车道长度为1805米。船尾部的水密艉门设计尺寸达22米在滚装船中是最大的。
猜你感兴趣
28楼yuanjian2510问题在于,在国内制造的东西都不是核心的。当你快要开发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时,人家就会把相关的技术转移给你,一方面扼杀让你已经投入大量资源的研发变的无利可图,另一方面把快要淘汰的技术再卖个好价钱。这一手,发达国家已经在我们身上玩过不知多少次了。最近的例子,我们的自主高铁技术,就是在刘志军这个汉奸的协助之下,以这种方式被扼杀在摇篮中。现在国内的高铁全部都是用的德法日三国的技术,每年光技术授权费就要交上百亿,而且人家还不转让核心技术!国际产业转移,其本质就是把制造过程中收益率不够高的部分转给其他落后国家,而本国只进行其中收益率最高部分的生产。也就是形成所谓的产业梯度。我们曾经犯过的最大错误就是提出“以市场换技术”。市场失去了,换来的却都不是核心技术,更不是最新技术。不要这样泛泛而谈,说一大堆,可什么信息都没有。我不是造船行业的,我做电梯行业的,就具体说说电梯,外资品牌的电梯现在已近过了引进的阶段了,以前国外品牌的电梯公司设立中国公司后直接引进图纸,翻译成中文就开始生产了,核心部件(如曳引机,控制柜,编码器,安全部件等)直接由国外工厂供应。其实这种模式对外资公司是很不利的,进口要交关税,这样其实是在推高自己的生产成本,只是以前没有竞争对手,价格再高也有人买。后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些核心部件(低端电梯)找国内代工(外资公司给技术给图纸,代工厂负责生产),这些代工厂获得部分技术后自己也在慢慢的技术积累最后走上的研发的道路,现在这些工厂的产品线越来越丰富,原来授权只能生产2.0m/s以下曳引机的工厂,现在都能推出2.0到4.0的,有些做的比较好的都在推出7.0以上的,现在外资电梯公司都在国内成立研发中心,推出全新的梯型,直接采购这些公司的产品。市场换技术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一步步走,直接进口成品--中国组装--中国部件代工--推出中国自主部件产品--最终推出自有品牌,这里的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的走过来,没有捷径。开口就喷的人不知道怎么想的,技术的发展不是喷喷就会有的。
30楼zhangfx668886小朋友,你还是把造船技术看到太简单了!!造船,并不是说能造出船体就具备造船技术了。造船是个系统工程,从冶金技术到热处理技术,从机电技术到光学技术,从化工技术到信息处理技术,需要的技术跨越了上百个学科,而这么多种类的技术中,只要缺少哪怕是一项,都不可能建设起完整的造船工业体系。事实上,如果不掌握这些技术,就算给你成套装备,你也用不了!就拿军舰用的装备来说,你以为我们没有买过欧美的军用设备吗?买过的!!但是问题在于,买来了设备,并不代表就掌握了技术。而没有相关的技术,设备在你手里也发挥不出效能!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军舰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曾经困扰了我们超过20年!!知道什么是电磁兼容性问题吗?就是一条军舰上装上各种电子设备之后(各种雷达、通信、指挥、干扰、反干扰设备等等),一旦电子设备开机,还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呢,自己就开始相互干扰。每种设备单独开机都没问题,但是只要一起开机,就谁都别想正常发挥作用。当年旅大级就曾经被这种问题困扰了十多年:警戒雷达与远程通信系统相互干扰,不能同时使用。后来,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美中欧蜜月期时期,通过引进欧美技术,总算大致凑合着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兔子海军实在弱的几乎等于没有,凑合着解决了旅大的问题之后,曾经想直接全舰引进英国的42型。但是开始谈判了没多久,马岛海战爆发,谢菲尔德号的沉没给兔子当头浇了盆冷水,于是引进42型的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英国人倒挺想卖的,但是兔子此时看不上了,所以就想着买欧美的设备回来改装自己的旅大。包括海虎搜索雷达、海响尾蛇点防空导弹、英国的SNTI-240卫星通信天线和舰用数据链、白头鱼雷等等差不多都是那时候引进的。而用引进设备改进兔子自造舰时,又出了类似的问题:海虎和SNTI-240不兼容。开了海虎就别想用SNTI-240,开了SNTI-240就别想用海虎。这个问题又是折腾了好几年,再往后,因为某事件,中国和欧美进入寒冰期,对华军售彻底冻结。这之后,才有了一边加紧自行开发,一边购买现代级之类的举动。换句话所,光是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电磁兼容性的问题,就困扰了我们将近30年的时间!直到1991年第一艘旅大Ⅲ级下水,才算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一看你说“用不了几年估计就能实现了”,就只能送你五个字:无知者无畏!很多看似简单的技术,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几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解决。而你竟然认为造船这么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用不了几年就实现”。我只能对你说:孩子,记住了,现实没有金手指,也没有修改器,更没有作弊码!科学技术没有捷径可走。基础不牢靠,一切都是扯淡。没有基础学科的支撑,一切应用技术的开发都是无本之木。所谓“技术的飞跃性发展”,实际上是因为有了十几甚至几十年的积累,在大量资金、时间、人力投入的支持下,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想“飞跃”,纯属扯淡!!呵呵,我是小盆友,不过你也把造船看的太复杂了吧当然要是让印度造呢确实难,先来说说你所说的“冶金技术到热处理再从机电技术到光学技术,从化工技术到信息处理技术,需要的技术跨越了上百个学科,而这么多种类的技术中,只要缺少哪怕一项,都不可能建设起完整的造船工业体系”。这几项技术航天上也用把,中国的神舟和天宫都对接了这还难不,还有这几项技术有一样不行呢航天也不可能实现吧,我说这些不是说中国现在多先进但是这几项技术中国现在的发展对中国的国防来说也应该够用了吧,还有你说的电磁兼容,我想问你中国的第一艘愿望1号是什么时候下水的,它不需要解决电磁兼容吗光是对空探测的直径超过5米的探测雷达就装了三部而且它一下水就执行了中国的第一枚洲际战略导弹的全程监视探测数据收集传送,在当时可以说这艘测量船是及中国科技于一身的,在世界上不能说最先进吧,但当时能早这样的测量船的全世界估计也不超过3个国家吧,我所说的中国用不了几年就能实现并不是说中国能一口吃个胖子,中国过去20年的发展你就给忽略了,从辽宁号来看国产的航母也应该在建了虽说这是国家机密,官方也没承认,不过傻子也知道国产的航母已经是开建了,先不说什么时候形成战斗力,就是什么建成下水估计也就是5到8年吧,载人航天这是空天技术上的明珠,现在中国有了,航母是军事技术上的明珠,你说从现有的数据来看中国是不是用不了几年就能有了啊,,,看你的两篇回复完全是用30年前老外看中国的眼光来看中国的,记住我说的中国现在才开始崛起并不是已经崛起,我们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用一句电影台词告诉你“我们这才刚开始............”11楼&以下是引用血未寒
在第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杀鸡无需屠龙刀
在第3楼的发言:在中国建造不是因为中国的技术有多高,而是便宜,人家考虑的是价格原因,至于技术上管你那么多,不达标就罚款。为什么好好的事经你一说就这么不是味道呢? 欠啊。事实上,人家并没有说错,只是,这个事实往往让无知的人觉得难以接受。一艘船,最值钱的不是船壳,而是主机、机电与航控系统。这三者加起来的价格,要占到一艘船总造价的60%以上。中国虽然造的船不少,但是这些核心配件的配套能力却极差。国内配套率只有不到40%——所谓国内配套率,就是指造船的时候,在本国境内能够采购到的船用设备比率,这个数据显示的是一个国家内部造船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尤其是船用主机,中国所制造的万吨以上民用船舶,80%以上都需要进口主机。给你们个对比,你们就明白这些数据的含义了:同样是亚洲的造船大国,日本民用船舶造船业的国内配套率是95%以上,韩国是90%以上。世界排名前25位的商用船用主机制造商中,一家中国企业都没有,相反,日本占了6家,韩国占了1家,其余都是欧美企业。国内配套率低的结果就是,看起来中国造的船很多,但是都只是造了不值钱的船壳,真正高价值的核心设备都要境外采购,于是就很容易被别人卡脖子,导致造船业利润率很低。中国民用船舶造船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10%左右,而日、韩的造船业平均利润率都在30%甚至更高。换句话说,看起来造了很多船,其实大头利润都被境外的船用设备制造商赚走了,中国船厂赚到的并没有多少。而且,这里还没有提到船级社的问题。加入别人的船级社,使用别人的标准图纸,也是要付钱的,这更是进一步降低了中国船厂的收益(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要搞自己的船级社的原因)。另外,民用船舶的建造与军用船舶的建造也完全不是一回事情。有能力造万吨级货轮,并不代表有能力造万吨级军舰。因为军舰要求的是小分舱、耐高海况、极高的电磁兼容性,这些要比民船的要求高出若干个数量级。要说万吨级货轮,我们国家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在1963年就已经下水了(遗憾的是处女航就触礁沉没了),而第一艘万吨级近海货轮东方号甚至更早,1959年就下水了,但是万吨级军舰的建造,要晚了30年。原因就是在于同等吨位的情况下,军舰的建造难度与技术水平要求远高于民船。那种“能造5万吨级民船就能造航母”的想法,纯属痴人说梦。本文内容于
15:59:26 被lostlover编辑18楼事实上,人家并没有说错,只是,这个事实往往让无知的人觉得难以接受。一艘船,最值钱的不是船壳,而是主机、机电与航控系统。这三者加起来的价格,要占到一艘船总造价的60%以上。中国虽然造的船不少,但是这些核心配件的配套能力却极差。国内配套率只有不到40%——所谓国内配套率,就是指造船的时候,在本国境内能够采购到的船用设备比率,这个数据显示的是一个国家内部造船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尤其是船用主机,中国所制造的万吨以上民用船舶,80%以上都需要进口主机。给你们个对比,你们就明白这些数据的含义了:同样是亚洲的造船大国,日本民用船舶造船业的国内配套率是95%以上,韩国是90%以上。世界排名前25位的商用船用主机制造商中,一家中国企业都没有,相反,日本占了6家,韩国占了1家,其余都是欧美企业。国内配套率低的结果就是,看起来中国造的船很多,但是都只是造了不值钱的船壳,真正高价值的核心设备都要境外采购,于是就很容易被别人卡脖子,导致造船业利润率很低。中国民用船舶造船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10%左右,而日、韩的造船业平均利润率都在30%甚至更高。换句话说,看起来造了很多船,其实大头利润都被境外的船用设备制造商赚走了,中国船厂赚到的并没有多少。而且,这里还没有提到船级社的问题。加入别人的船级社,使用别人的标准图纸,也是要付钱的,这更是进一步降低了中国船厂的收益(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要搞自己的船级社的原因)。另外,民用船舶的建造与军用船舶的建造也完全不是一回事情。有能力造万吨级货轮,并不代表有能力造万吨级军舰。因为军舰要求的是小分舱、耐高海况、极高的电磁兼容性,这些要比民船的要求高出若干个数量级。要说万吨级货轮,我们国家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在1963年就已经下水了(遗憾的是处女航就触礁沉没了),而第一艘万吨级近海货轮东方号甚至更早,1959年就下水了,但是万吨级军舰的建造,要晚了30年。原因就是在于同等吨位的情况下,军舰的建造难度与技术水平要求远高于民船。那种“能造5万吨级民船就能造航母”的想法,纯属痴人说梦。你说中国的万吨巨轮很早就下水了,军舰却不行,你前后说话矛盾了吧,,,知道为什么民用的能下水军用的不行,,不是你说的技术不行,是你前边说的配套率不行,民用的可以全世界采购,军用的行吗,别说当时国际上不买给中国就是买中国当时也不敢用啊你知道他上边有没有间谍用的什么东东啊,知道什么是崛起吗,知道什么是转型吗,中国现在才是崛起并不是已经崛起,你说的这配套率随着国产航母的开建还有就是经济实体金融的转型,用不了几年估计就能实现了,,,,这些不是一句话就能实现的,中国现在做到这些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小朋友,你还是把造船技术看到太简单了!!造船,并不是说能造出船体就具备造船技术了。造船是个系统工程,从冶金技术到热处理技术,从机电技术到光学技术,从化工技术到信息处理技术,需要的技术跨越了上百个学科,而这么多种类的技术中,只要缺少哪怕是一项,都不可能建设起完整的造船工业体系。事实上,如果不掌握这些技术,就算给你成套装备,你也用不了!就拿军舰用的装备来说,你以为我们没有买过欧美的军用设备吗?买过的!!但是问题在于,买来了设备,并不代表就掌握了技术。而没有相关的技术,设备在你手里也发挥不出效能!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军舰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曾经困扰了我们超过20年!!知道什么是电磁兼容性问题吗?就是一条军舰上装上各种电子设备之后(各种雷达、通信、指挥、干扰、反干扰设备等等),一旦电子设备开机,还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呢,自己就开始相互干扰。每种设备单独开机都没问题,但是只要一起开机,就谁都别想正常发挥作用。当年旅大级就曾经被这种问题困扰了十多年:警戒雷达与远程通信系统相互干扰,不能同时使用。后来,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美中欧蜜月期时期,通过引进欧美技术,总算大致凑合着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兔子海军实在弱的几乎等于没有,凑合着解决了旅大的问题之后,曾经想直接全舰引进英国的42型。但是开始谈判了没多久,马岛海战爆发,谢菲尔德号的沉没给兔子当头浇了盆冷水,于是引进42型的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英国人倒挺想卖的,但是兔子此时看不上了,所以就想着买欧美的设备回来改装自己的旅大。包括海虎搜索雷达、海响尾蛇点防空导弹、英国的SNTI-240卫星通信天线和舰用数据链、白头鱼雷等等差不多都是那时候引进的。而用引进设备改进兔子自造舰时,又出了类似的问题:海虎和SNTI-240不兼容。开了海虎就别想用SNTI-240,开了SNTI-240就别想用海虎。这个问题又是折腾了好几年,再往后,因为某事件,中国和欧美进入寒冰期,对华军售彻底冻结。这之后,才有了一边加紧自行开发,一边购买现代级之类的举动。换句话所,光是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电磁兼容性的问题,就困扰了我们将近30年的时间!直到1991年第一艘旅大Ⅲ级下水,才算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一看你说“用不了几年估计就能实现了”,就只能送你五个字:无知者无畏!很多看似简单的技术,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几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解决。而你竟然认为造船这么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用不了几年就实现”。我只能对你说:孩子,记住了,现实没有金手指,也没有修改器,更没有作弊码!科学技术没有捷径可走。基础不牢靠,一切都是扯淡。没有基础学科的支撑,一切应用技术的开发都是无本之木。所谓“技术的飞跃性发展”,实际上是因为有了十几甚至几十年的积累,在大量资金、时间、人力投入的支持下,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想“飞跃”,纯属扯淡!!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电梯维保行业利润薄 国内品牌自保成趋势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