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人员能力得以充分体现和形容发挥能力的成语并得到有效保证,应遵循哪些原则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工作总结范文网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其它考试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第一部分
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基础篇第一章:创新能力是驱动创新的关键第二章: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评价第三章: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培养第二部分
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素质篇第四章:审视创新的战略视野第五章:驱动创新的市场情结第六章:开发创造的心智第三部分
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技能篇第七章:激发创新能力的方法第八章:重视技术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九章:创新成果的保护和运用第十章:创新能力培养的标杆
导 读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更是财富积累的途径第一章 创新能力是驱动创新的关键第一节 创新驱动的时代一、时代需要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及机构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各组织机构为了获组织取竞争优势,都在致力于打造和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进一步显著提高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促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进步的源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市场准入和融资环境,是关系其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成为制约企业生存和企业科技创新活力的瓶颈,目前融资环境严重遏制了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地方政府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政策。“既要从理论上,也要从法规上创新。”1
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注入能量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竞争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主攻核心技术,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间的科技竞争、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才能形成持久的竞争力,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突破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离不开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制度创新――把握科技创新的方向管理创新――实践科技创新的成果市场创新――实现科技创新的收益专业技术人员是推进所有创新的生力军二、创新对获取竞争优势的贡献1.创新可以提升新产品开发能力,获取市场竞争优势靠技术创新保证市场竞争优势2.创新可以提升工艺能力,打造先进的制造优势工艺是将产品设计图样和技术要求物化为实际产品的方法和过程。工艺创新是采用现代科学知识,创造新的工艺原理、方法、手段和生产模式,提高制造能力和效益的创造性实践活动。重视产品创新而忽视工艺创新的倾向和行为,不仅在我国,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也普遍存在。这是一种同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的现象。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早日进入市场取得较大经济利益,必然首先把资源投向产品创新,尤其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然而,过分注重产品创新而忽视工艺创新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首先是产品市场周期缩短,很多新产品上市后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因质量、性能、价格等问题被淘汰了,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不断地转换产品也使企业成本增加。其次,最主要的负面影响是产品质量滑坡,能耗物耗居高不下,使企业效益滑坡。由于忽视工艺创新,某些进口商品一旦实行了进口替代,即国产化之后,质量明显下降,产品竞争能力降低,有的很快就退出了市场。因此工艺创新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3.创新可以提升服务能力,赢得持续竞争优势4.创新可以提升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构筑战略发展优势2
变化的动态能力,构筑战略发展优势
第二节 创新的内涵一、创新的概念1.创新概念的经济学解释展理论》中提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于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从而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2.创新概念的管理学解释创新是指从新思想产生,到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直至首次商业化的全过程,是发明、发展和商业化的聚合,在这一复杂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短缺,都不能形成最终的市场价值,任何一个环节的低效连接,都会导致创新的滞后。3.创新与创造的区别两者密切相关,在某些情况下,互相包容,互相替用,但又有区别。 创造的本质内涵是:“首创性”、“独特性”,创新也具有这样的内涵但创新的标志是技术进步,而创造的标志是专利和首创权;创新还具有价值性、实践性,此外创新还强调商业化的首次运用。3.创新与创造的区别两者密切相关,在某些情况下,互相包容,互相替用,但又有区别。 创造的本质内涵是:“首创性”、“独特性”,创新也具有这样的内涵但创新的标志是技术进步,而创造的标志是专利和首创权;创新还具有价值性、实践性,此外创新还强调商业化的首次运用。二、创新的类型1.技术创新2.市场创新3.管理创新4.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3
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分类: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突破型创新与渐进性创新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改善或创造产品,进一步满足顾客需求或开辟新的市场。如一款新的手机、电脑。工艺创新:改善或变革产品的生产技术及流程,包括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变革。如早期福特公司采用的流水作业生产方式以及现代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都是的工艺创新。突破型创新与渐进性创新产品用途及其应用原理有显著变化者可称为突破型创新。突破型创新往往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相联系。渐进的产品创新是指在技术原理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基于市场需要对现有产品所做的功能上的扩展和技术上的改进。比如手机附带收音机、照相机功能。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不仅大大缩短了创新时间,而且降低了创新风险。
市场创新人们一般把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和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归纳为市场创新。事实上,市场创新,完整地说,企业市场创新是指企业从微观的角度促进市场构成的变动和市场机制的创造以及伴随新产品的开发对新市场的开拓、占领,从而满足新需求的行为。市场创新不同于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属于较为广义的创新范畴。在现实生活中,创新一词常被人们理解为某项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这种把“创新”仅限于技术范畴的狭隘理解,妨碍了人们运用“创新”这一锐利武器。因此,我们应该拓宽创新的视野,将创新理解为一个远远超出“技术”范畴的、综合性的经济概念。如在销售过程中的一种“创新”――分期付款方式的发明,就是经济意义的创新。分期付款,也就是用未来的收人购买现在的商品。这种购买方式,使目前暂元购买力的人有了购买力;使看似“没有购买力”的商品有了巨大的购买力。它加速了商品的实现过程,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实现了经济类型由“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的重大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整个经济的面貌。因而,分期付款这一“创新”意义重大。探究了问题的原因,通过采用与众不同的营销方法,这位建筑商不仅销售了他的‘“基本住宅”,而且在短短的5年中,将原来经营范围仅限于一个大城市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一个业务遍及7个大城市的大公司,并且在每一个城市它都是数一数二的。从1978年至1982年,是建筑业的萧条期,美国的一些较大的建筑商在整整一个季节里连一所房子也没有售出去。然而,前面介绍的这位住宅建筑商却仍然继续得到了发展。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指组织形成一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也即,
管理创新富有创造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当管理者说到要将组织变革成更富有创造性的时候,他们通常指的就是要激发创新。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制度创新5
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同时,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目前科技创新存在和面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等诸多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能否以改革的精神拿出创新型的新思路,同时政府从经济活动的主角转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努力创造优质、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综合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制定和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执行好已出台的政策,激发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三、创新的模式1.线性模型线性创新模式是对创新过程的一种描述观点。它认为,创新过程是一个基础科学→应用科学→设计试制→制造→销售的单向的、逐次渐进的过程。
这种模型又有两种不同形式:技术驱动型和市场拉动型线性模型的两种不同形式:
技术推动型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客户市场拉动型营销――研究开发――生产――客户
过去很长时期里,这种简单的线性模式在人们对创新过程的认识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后来人们对发达国家和东亚国家发展历史的研究表明,某个国家由公开发表论文的数量所体现出来的科研潜力与其创新能力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例如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成功地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与它们国内新创造的知识即在基础研究中的“创新”并无直接联系,从而证明创新的线性模式与实际创新过程不相符合。由于创新线性模式忽视了创新过程的开放性、创新各阶段之间的复杂联系及反馈等因素,后来它逐渐被更加全面的创新系统方法所取代。2.同步耦合模型同步耦合模型表明企业内部三大基本职能的相互耦合作用促进了创新的产生,同时创新的起点不能预知。3.相互作用模型相互作用模型是同步耦合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他将线性模型融合进来。 相互作用模型认为创新来源于市场、科学基础与组织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整个模型中贯穿一条逻辑主线:创新过程由一些列边界清晰的功能组成,同时这些功能又相互作用。模型的中心是组织4大职能:研究与发展、制造准备与设计、市场制造以及市场营销。
四、创新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发明阶段:也即获得设想实施阶段:也即将设想在公司内进行转化市场渗透阶段:也即将新产品、新设想、新材
料等首次商业化运作的过程。第三节 创新能力的内涵一、创新能力的概念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在创造性的变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整合,即从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再到将新事物推向社会使社会受益的系列变革活动中,创新主体所具备的本领或技能。二、创新能力的构成7
创新能力的构成五个阶段(1)确认机会阶段(2)思想形成阶段(3)解决问题阶段(4)试制生产(5)技术应用扩散
确认机会只有在特定的创新战略环境和市场驱动背景下才能捕捉创新的机会。最典型的例子是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思想形成阶段思想形成阶段,是创新人员知识结构和创造技能综合作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创新人员本身所具有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如著名的建筑大师米克?皮尔斯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从白蚁利用气孔来调节蚁穴温度而使其恒温得到启示,从而在炎热的津巴布韦建立了一座不用空调设备的写字楼,开创了建筑设计的新领域:自然拟态工程。解决问题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创新人员将创新思想逐步实现,因而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获取、整理、团队组织管理能力。在科学史上,不乏依靠团队合作取得科学创新成果的例子。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领导的卡文迪许实验室,集聚过一大批杰出的研究者,培养出了许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其中有原子结构理论的提出者、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玻尔,有发现中子的查德威克,有建立相对论量子力学、正电子的预告言论者狄拉克等人。玻尔领导的丹麦哥本哈根研究所,不但以出色的科学成就为人所知,而且以其无与伦比的哥本哈根精神在科学史上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成了物理学家眼中的“麦加圣地”。试制生产与技术应用扩散这个阶段是创意产生到最后走向市场成功商业化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创新人员不但要具备研究开发能力,而且要能够实现商品的市场化。产品创新、工艺创新8
很重要,市场创新也同样重要。无法走向市场的产品,永远只能是产品,而不是商品。
第四节 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一、创新在全球经济变革中的新趋势1.创新的基础是智力资本2.创新的平台是管理实践3.创新的主体是创新人员4.创新的关键是创新能力创新的基础是智力资本人们最初发现企业的无形资产跟人有关,人力资本便应运而生,但后来人们发现人力资本远远不能解释企业无形资本的内涵,于是在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概念。此后,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真正开创了智力资本领域,被视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将智力资本定义为,“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而这定义更广为现今企业研究所采用。智力资本正是企业创新和竞争力的核心支柱,对其日益深入的研究也极大启发了众多国际企业的管理创新。创新的平台是管理实践创新是一种破坏性的变革,各个因素错综复杂,相互影响,每一因素都可能会对总体创新效果及其它因素产生波及影响;更重要的是由于创新过程的阶段性的特点,使得各因素间的联系和影响也呈现阶段性的动态特征,并随着创新的阶段发展而不断变化。因而对创新过程进行周密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失败的可能,降低变革风险。创新的主体是创新人员创新人员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所谓创新人员,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而所谓常规人才则是常规思维占主导地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人才。创新型人员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等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而产生的不同分类。无论是理论9
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艺型人才,都需要有创造性,都需要成为创新人员。 创新的关键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创新能力,便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可能还同猩猩它们一起还过着钻木取火的原始生活,如果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人没有创新能力,他们何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收获,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庸才;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它便是一个落后的民族。二、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1)原则:战略、理论联系实际、全员开发和重点提高相结合、 注重投入。(2)模式:激励、配置、培养、综合作用。(3)方法:在职、模拟式、学校培训式、项目锻炼新人
第二章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评价本章要点1、时代需要自主创新能力2、专业技术人员的新特点3、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力4、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综合要求5、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 专业技术人员的新特点一、新时代需要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否造就一支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俱佳,具有国际视野、远大抱负和创新精神的科技队伍,尤其能否培养出具有未来高素质创新人才潜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只有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国家未来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10
通过国防基础科研、军工技术基础和民用专项科研等科技计划的成功实施,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防科研成果。二、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的界定本书所涉及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和创新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以创造性劳动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包括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社会服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技术应用和生产 人员等各类专业专有技术人员。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知识型工作者的特点,通过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企业(组织或国家)带来知识资本增值。三、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的功能定位1.创意人2.创新与创业倡导人3.项目领导人4.技术桥梁人物5.市场桥梁人物6.创新指导与辅导者
为了使创新有效地进行,必须在一个创新组织中配备具有各种不同独特功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创新与创业倡导人
第二节 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力一、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力内涵(1)内涵:专业技术人员个体所具备的,与成功实施创新和管理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价值观和动机。(2)分类外显胜任能力:知识 技能内隐胜任能力:社会角色 价值观
态度 个性 动机
二、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力结构1.高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汇聚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的知识基础3.多元复合的实践技能4.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商务技能5.个性化与创新精神的完美结合三、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特征1、具有开拓精神2、有恒心和毅力3、有敬业精神和责任心4、有强烈的自信心5、兴趣广泛,信息沟通广泛6、有好奇心、并能够拼搏奋斗7、有远大抱负,有魄力8、有风险意识9、善于合作10、具有市场和应用意识
第三节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评价一、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综合要求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创新活动,需要各种能力,绝不是单凭一种能力或几种能力就能达到创新预期目标。二、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1.代表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科学性原则5.层次性原则
三、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2
(一)创新素质(二)创新技能(三)创新氛围(四)创新成果
(一)创新素质1、创新人格2、战略思维3、市场意识4、创造思维5、知识结构及储备
(二)创新技能1、信息获取与处理2、团队协作能力3、学习能力4、创新技法能力5、创新工程化能力6、知识产权运用(三)创新氛围1、创新文化2、组织构成3、任务特征(四)创新成果1、专利、商业秘密、软件登记、集成电路布图2、植物新品种3、新标准4、论文、著作、品牌5、新理论、新方法、新流程四、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评价标准13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评价定位3个等级,3个等级划分的依据是: 一级创新能力表现为在他人指导或启发下,能够进行创新活动。二级创新能力表现为能够独立进行创新活动。三级创新能力表现为不仅能够进行独创和首创性的创新活动,而且能够组织、指导他人进行创新活动。
第三章 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培养本章要点1、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和开发2、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3、国外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与开发一、创新能力培养是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与开发的重心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所在,创新能力是驱动创新的不竭动力,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是企业获得永续创新的制胜之路。 企业要想提高出创新水平,关键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开发的重心,建立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开发的制度体系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务。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与开发1.建立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的战略规划体系2.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设计,突出创新能力的要求3.建立基于创新胜任力评价的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和甄选体系4.推进对创新技法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开发5.关注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规划和发展6.改进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福利体系,建立职能工资制7.建立能力评价和KPI导向相结合的绩效改进体系8.创建良好的心理契约,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体系9.加强创新文化管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质量14
第二节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1.战略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全员开发和重点提高相结合原则4.注重投入产出原则二、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和方法(一)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1、激励模式2、配置模式3、培养模式4、综合作用模式(二)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1、在职开发2、模拟式开发3、学习培训式开发4、项目锻炼新人开发
第三节 国外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美国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开发模式1.技术中心吸引专业技术人员2.超前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3.推动技术创新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二、日本政府对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开发模式1.注重高新技术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发2.超前开发未来产业技术人员3.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方式个性化三、韩国政府对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开发模式1.鼓励企业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15
2.创设研究机构3.强化国际合作开发科技前沿人才4.出台特殊措施厚待科技专业人才“2009年大德创新集群国际会议”在韩国隆重召开四、国外组织对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经验的启示1.建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机制2.建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机制3.建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4.确立政府政策导向及资金支持
第二部分 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素质篇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是个体的创新素质起主观能动作用。作为思考和行为主体的个人,只有在具备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及储备、活跃的创新思维、积极创新的心理和人格特征之后,才有面对环境和驾驭环境的能力,才能进行创造性活动并为取得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四章 审视创新的战略视野本章要点专业技术人员的战略视野专业技术人员如何把握创新战略专业技术人员构建创新战略的系统观
第一节 专业技术人员的战略视野1.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培养一定的技术预见能力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预见的能力,对技术本身的新颖度、技术创新的内容、范围的广度和规模的大小等等进行评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创新带来的风险。2.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培养一定的市场预测能力处在科技高速发展和变幻莫测的商业环境中,要想生存和发展,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市场预见能力,从加强战略管理和引导客户需求等多方面着手,拥16
有与核心技术及市场相对应的创新战略,才能形成竞争优势。3.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培养一定的把控动态创新系统的能力创新是一个需要运用多种资源的复杂协同过程,专业技术人员要使多种资源恰当地运行,必须对其有周密的规划与控制,需要其一定的把控动态创新系统的能力。二、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具备战略视野1.战略视野是驱动创新的利器战略并不是一个很玄奥的主题,是一种可以掌握的驱动创新利器。专业技术人员在融入组织创新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把握的是组织创新的计划、创新的模式、创新的定位、创新的远景和具体的创新策略,而这正是对组织创新战略的把握和理解的过程。2.明晰组织创新战略是战略视野建立的前提创新成功的战略要素主要包括:(1)产品优势(2)技术协同的优势(3)与市场需求协调的优势(4)充分的组织资源支持(5)创新战略
第二节 专业技术人员如何把握创新战略一、理解创新战略的内涵创新战略可理解为组织为培育和发展动态的创新能力,对采用何种创新方式以及为达到某种创新程度所做出的选择过程。组织实施创新战略的主要目的是:1.支持和扩展现有的经营领域2.拓展新的经营领域3.扩大和加深组织的技术能力和知识4.促使组织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二、分析创新战略的类型1.领先创新战略领先创新战略就是组织通过技术创新,率先开发出某一新产品并最早进入市17
场,并在市场中一段时间内保持领先优势,即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垄断利润。领先创新战略中新技术的检验标准:1、新技术成为组织的驱动力量2、新技术转变为先发优势3、新技术能够改进整个产业结构2.跟随创新战略跟随创新战略即企业跟随同一产业主导企业开展相应的技术创新活动,其主导方式是对主导型企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加以选择、改进和提高,并在降低制造成本和拓展市场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3.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 即企业自己不进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而是靠购买专利技术进行仿制。模仿创新,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个借鉴、消化、吸收、创新的过程。三、把控创新战略的管理1.外部环境分析2.内部环境分析3.战略沟通与目标确立4.联结组织整体战略5.转化为部门或团队的具体战略和目标6.创新战略反馈与学习
第三节 专业技术人员构建创新战略的系统观一、国家创新系统的特征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定义。国际上通用的定义是:国家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公共和私有部门组成的组织和制度网格,其活动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政府机构、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是这一系统中最重要的要素。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是该系统的主体二、组织创新系统的特征18
1.组织领导与企业家精神2.研究与发展体系3.教育培训与人力资源4.资金供应与管理5.组织体制三、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战略系统观的构建专业技术人员对国家创新系统的把握,应考虑:(1)国家的自然资源,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对创新产品的选择有影响。(2)国家的研究资源,组织如何考虑利用国家研究所和大学的研究资源、利用国家科技项目的溢出效应。(3)国家的生产资源,国家的生产制造能力状况对组织战略选择有影响。(4)国家的人才资源。(5)国家的社会资本(合作、信用程度)。(6)国家的政策能力(政府对组织创新的职能是基础知识的提供、产业共性技术的提供、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的提供)。专业技术人员应根据上述6大系统的特征来选择组织创新战略,并转化为部门和团队的具体战略和行动目标,具体需要关注以下方面:(1)创新的内容:如何根据国家资源的特点,利用互补优势,寻独特、核心的产品和技术。(2)创新的途径:自主创新。(3)在创新系统上,应加大合作创新。
第五章 驱动创新的市场情结本章要点专业技术人员的市场情结专业技术人员如何识别和获取市场需求专业技术人员如何把握市场情结
第一节 专业技术人员的市场情结一、市场需求是创新成功的关键19
成功的创新者对市场给予更多的关注,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在推动创新过程中,许多创新构思来自对顾客的观察和聆听。现有的创新活动的激励和组织方式开始关注外部创新源,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用户经常制造新产品自用,或对使用产品提出更多的改进建议,企业如果能找到这些产品并投放到市场中,便能获利。二、阻碍获取市场需求的三大因素1.缺乏对用户真正需求的把握2.对用户的认知与自身行动产生了偏差3.存在对用户作为创新源的潜在偏见
第二节 专业技术人员如何识别和获取市场需求成功的创新项目必须基于清楚地理解用户的需求。用户需求的表述包括目标用户研究、用户指导小组、关键用户采访和竞争产品分析。一、如何识别市场需求1.采用定性方法识别市场需求定性市场研究是指使用一种结构化的方法从当前的和潜在的用户样本中收集资料并利用这些资料在更大的样本中归纳出结果。它主要包含:正式的调查表、控制性的采访环境、结果的制表和统计测试等内容。在定性市场研究中,遵循以下原则是很有帮助的:(1)无论何时,避免询问直接的重要问题。(2)他们是应答者,因此由他们回答问题。(3)避免使用专业术语。(4)计算应答者。(5)避免要求用户对产品好恶之处进行排序。(6)建立一个数据库。(7)不使用令人误解的精确度。(8)所有的调查问卷,包括用户的调查问卷都不是相当完善的。(9)尽可能使用激励手段。
2.采用市场细分方法识别市场需求市场细分使公司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从而使研发项目更有针对性。 在细分市场研究中,应当考虑4个关键因素:(1)新产品是否与公司的整个使命相匹配。(2)业务协同。(3)市场吸引力。(4)用户要求。二、如何获取市场需求最成功的创新项目是充分理解用户问题并以竞争性的成本解决这些问题。1.围绕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创新公司首先完全理解用户复杂的需求,这些需求是围绕用户希望解决的问题,由公司通过开发一种产品和服务解决这些问题。公司在将市场需求转化为开发需求时,可采用质量功能配置展开(QFD)作为有效工具。质量功能配置展开(QFD)主要被用于识别产品改进的机会及提高产品的卓异性。2.通过引导用户的潜在需求来获取创新优势公司开发具有新功能和特征的产品,通过引导用户的潜在需求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用户的需求可分为3种:必要需求、单维需求、取悦需求。专业技术人员在详细地理解用户的需求时,可运用3种方法:成为你自己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仔细观察用户,寄居在用户家中;与用户交谈,获取必要信息。三、关注外部创新源的新趋势进入21世纪后,专业技术人员在创新过程中开始广泛关注组织与外部创新源包括组织与用户之间进行的创新活动,出现了交互式创新、合作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式创新和全面创新等新的创新管理理论和模式,对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市场情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交互式创新技术创新中新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中的传递和专门化创新是与用户参与的创新联系紧密的。21
2.合作创新合作创新是指由多个企业(在很多情况下也吸收部分研究机构和大学加入)形成的技术合作契约关系,由多个企业共同投入资源,参与到一个创新过程中,然后基于共同的创新成果,再进行后续的差异化创新,是一种反复交易行为。按紧密程度可分为:内部化合作创新、外部化合作创新和准内部化合作创新。3.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过程模式从单向线型向多元化交叉符合模式的转化,即创新过程中各类创新资源、各环节、各行为主体协同并行为集成创新的实现,表现为企业内部及内外创新资源的重组耦合。4.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意味着好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以从企业外部也可以从企业内部获取,开放式创新策略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创新理念同等对待,以期取得以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时间将创新呈献在消费者面前。5.全面创新全面创新特别强调两层含义:一是涉及企业各创新要素的全面创新,二是各创新要素间的有机协同。
第三节 专业技术人员如何把握市场情结一、过度关注市场需求的误区1.过分关注短期竞争盈利,忽视长期能力培育和发展2.过分关注价值增加,忽视价值创造二、创新需要技术和市场的协同发展在动荡的环境中要解决竞争生存和能力发展就必须同时对市场和技术做出反应,并从机制上促进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三、获取领先用户以促进技术和市场的协同1.领先用户的内涵冯?希伯尔将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个人或厂商定义为“领先用户”:(1)领先用户面临市场上将普及的新产品或服务需求,但是他们在市场上大部分人遇到这种需求几个月或几年之前就已遇到了。22
(2)领先用户敏感地发现解决他们需求的方案并且受益匪浅。2.获取领先用户的方法我国企业在实施领先用户研究时,可以通过以下4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根据以下中心活动加以定义:(1)选择项目的中心和范围。(2)确认趋势和要求。(3)从领先用户处收集需求和方案信息。(4)和领先用户一起开发概念。
第六章 开发创造的心智本章要点创造力的内涵创造过程的演化影响创造力的心智因素影响创造力的环境因素
第一节 创造力的内涵一、创造力的内涵创造力是创新的根源,创新则是创造力见诸社会的具体实践,因此,创造力是人类一切行为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值得研究的行为。创造力体现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新颖性与有用性。二、创造力的分类根据创造力起源不同,将创造力的种类分为3类(1)标准式创造力(2)探索性创造力(3)意外式创造力(1)标准式创造力
标准式创造力关注生产创意来解决某些特殊的需要、问题和目的,这种目的明确的标准式创造力较其他创造力成本更为合适,但同时也限制了创造力的前景。23
(2)探索性创造力探索性创造力关注产生更为广泛的创意,这些可能与已知的需求并无必然关系。探索性创造力不是严格聚焦于发现特定的、已知的问题。探索性创造力揭示机会。(3)意外式创造力尽管以外式创造力或是无意中冒出来的,或是通过随意的观察,或是通过意外实验所产生的结果,但是这种意外式创意其实都是给予那些“有准备头脑”的。三、可以培养和开发创造力吗关于创造力是否人人具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外学者多数认为创造力是某些个体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上帝所赐的礼物。
近十几年来,人们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多数学者认为创造力是所有人都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对于从少数“天才”到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点的转变,为企业实行全员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创造力对组织至关重要,它是打开变革和创新之门的钥匙。第二节 创造过程的演化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准备阶段要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选择与评价,有意识地积累按所研究领域的逻辑规则划分的知识,并确定一种“问题态度”。该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需求的分析和观察。2、观察、分析难点,并找出问题之所在。3、选择和评价问题,确定要研究的问题。4、收集数据和资料。5、分析相关资料。6、消化材料。7、通过思想假设积累各种方案。二、第二阶段――孕育阶段24
这一阶段也称为酝酿或潜伏期,是创造过程中孕育、产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创新过程的核心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仔细审阅现有的信息;(2)形成目标解,分析不同解的优缺点;(3)将分散的材料加以综合分析和整合;(4)孕育和引出思想火花。
三、第三阶段――明朗阶段这是一个看到了对问题的解决的阶段。在此阶段,人们有时会感到一种突然产生的直觉上的感悟和清澈的顿悟,问题一下子变得开朗起来。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产生新思想;(2)修改和完善;(3)发明或创造。四、第四阶段――验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判断创新思想的正确性,是个体对整个创造过程进行反思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把抽象的新观点落实在具体的操作上,提出的解决方法必须详细、具体地叙述出来并加以运用和验证。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进行适宜性的检验;(2)将结果同有关方面沟通;(3)假设检验;(4)进行组织和社会系统的变革以克服创造力的阻碍因素。
第三节 影响创造力的心智因素影响创造力的心智因素:一、影响创造力心智要素之一――个性特征二、影响创造力心智要素之二――智商三、影响创造力心智要素之三――情商25
四、影响创造力心智要素之四――认知风格1.对“内省”的认知2.对“容异”的认知3.对“重构”的认知
第四节 影响创造力的环境因素一、影响创造力环境因素之一――组织创新氛围如果一个组织有完整统一的结构、强调多样性、组织内外具有多元的联系纽带、部门之间具有重迭交错的任务分割、强调合作与团队工作、组织成员具有集体的荣誉感与坚定信念7个特质,将最有利于创新和创造性活动的发生。 有助于创造实现的组织氛围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能力的培养,该组织能鼓励组织成员创造力的培养。2、诱因的提供,即组织能提供有助于创新发生的诱因。3、障碍的排除,指组织能够设法移除阻碍创造力和创新发生的各因素。二、影响创造力环境因素之二――团队创新氛围团队中每个成员都会对团对产生影响,同样团队也影响着其中的个体,影响个体的处事方式、工作能力、甚至是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创造力作为个人的一种复杂的心智能力,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团队的影响。1.团队领导的领导风格和领导支持有助于激发创造力的领导风格应该是:(1)构建明确的发展愿景,并深入人心。(2)对员工创造性工作的及时鼓励。(3)对员工创造性工作的及时和公正的评价和反馈。(4)加强和员工的创造性工作上的互动和交流,提供智力上的支持。(5)适当授权,给员工创造性活动的开展以弹性空间。2.团队成员的支持和交互有助于激发创造力的团队成员的支持和交互作用应该是:(1)团队成员的相互理解和信任。(2)团队成员的积极沟通和交流。(3)团队成员的积极配合和支持。26
(4)针对问题的争论和竞争在一定范围有利于创造性的开发。3.团队的异质构成和结构有助于激发创造力的团队构成的特点应该是:(1)团队成员具有适中的任务经验。(2)团队成员具有与任务及住址相关的知识。(3)团队成员具有适宜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三、影响创造力环境因素之三――工作任务特性1.任务的特征2.任务目标3.资源提供4.评价和反馈
第五节 如何汇聚为团队创造力一、团队创造力的内涵由于创造力概念的复杂性,对团队创造力的定义并没有统一,但总体上来看,许多学者都是从创造过程视角来界定团队创造力,对“团队创造力是团体的创造性品质及其在创造成果中的具体表现”具有共识。二、团队创造力的评估1、团队成员2.团队领导3.团队氛围4.团队构建5.任务水平三、团队创造力开发策略1.建立学习型团队2.构建团队心理契约3.营造易于形成团队创造力的组织氛围4.选拔具有创新管理特点的领导5.选拔并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团队成员
第三部分 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技能篇科学社会学创始人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使我们能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天赋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创新和创造过程既是一个客观的实践过程,又是一个微观的心理过程,掌握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至关重要。 技术学习是提高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基石,是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创新能力的必经之途。
第七章 激发创新能力的方法本章要点创新技法的概述分析型创新技法非分析型创新技法TRIZ理论及方法
第一节 创新技法的概述一、创新技法的概念创新技法是人们进行创新和创造活动时所运用的具体方法和实施技巧,它是根据创新思维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 创新技法在实践运用中主要遵循以下4种原则:1.迁移原则迁移是指以前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对后来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影响,它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迁移原则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5个方面:原型启发、仿生移植、相似原理、对应联想和模拟类比。2.组合原则组合是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将现有的科学技术原理或方法、现象、物品重新安排,以获得具有统一功能的新技术、新形象、新产品。组合类型主要有:同物组合、异类组合、概念组合、重组组合、共享与补代组合和综合。3.分离原则28
组合是创新,分离同样是创新。分离是将一物品拆分开来进行创新研究的手段和方法。4.还原原则还原原则是把创新对象的最主要功能抽离出来,进行研究的手段和方法。
应用这些原则要注意3个问题:一是要注意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发展自己的概括能力。二、创新技法的分类迄今为止,还没有对名目繁多的创新技法进行明确的分类。本书依据创新思维的规律和创新实践的特点,将创新技法分为:1、分析型技法2、非分析技法3、TRIZ方法
第二节 分析型创新技法分析型创新技法是应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方法:一、特性列举法这个方法用于具体事物的创造发明和革新,主要是对发明对象的特性进行分析,将其一一列出,然后探讨能否革新以及怎样革新。应用特性列举法可按下列程序进行:第一步,选择一个目标比较明确的发明或创新课题,列举出发明或创新对象的特性。第二步,从各个特性出发,通过提问、诱发出用于创新的创造性设想。二、希望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是通过提出来的种种希望,经过归纳,确定发明目标的创造技法。希望点列举法的实施形式灵活多样,常用的有以下3种:1.书面搜集法2.会议法
3.访问谈话法29
三、缺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是抓住事物的缺点进行分析,以确定发明目标的创造技法。 缺点列举法的步骤如下:1、尽量列举出某一事物的缺点,需要时可事先广泛调研,征集意见。2、将缺点加以归类整理。3、针对所有的缺点逐条分析,研究其改进方案或能否缺点逆用、化弊为利。四、成对列举法成对列举法是把任意选择的两个事项结合起来,成对列举其特征,或者把某一范围内的事物一一列举,依次成对组合,从中寻求创新设想的技法。使用成对列举法要遵循两个规则:第一,必须十分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要把所列出的事物、因素的所有组合都
加以研究。五、主体附加法主体附加法是指在原有的设想中补充新的内容,在原有的产品中增加新的附件的方法。主体附加法的步骤:首先要有目的、有选择地确定一个主体,运用缺点列举法全面分析主体的缺点,再运用希望点列举法对主体提出希望,进而考虑能否在不变或稍加改变主体的前提下,通过增加附属物来克服或弥补主体的缺陷,考虑能否利用或借助于主体的某种功能,附加一种别的东西使其发挥作用。
六、焦点法焦点法是以一个预定事物为中心,依次与罗列的各元素一一组合构成联想点的创新技法。焦点法的步骤为:1、选择焦点,就是把希望创新的事物,或者准备推广的思想技术,填入一个中心圆圈内。焦点法的步骤2、列举与焦点无关的事物与技术。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罗列,尽量避开与焦点事物相近的东西。将所选内容逐一摘录后,逐一填入环绕焦点四周的小圆圈内。30
3、强行连接中心圆与小圆圈,得到多种组合方案。焦点法的步骤4、充分想象。对每种组合提出创造性设想。5、评价所有的设想方案,筛选出新颖实用的最佳方案。七、排列组合法排列组合法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把现有的科学技术原理或方法、现象、物品作适当的组合或重新安排,从而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形象的创造技法。排列组合的具体类型很多,可归纳为5种主要类型:1.同物排列组合2.异类排列组合3.概念排列组合4.重组排列组合5.共享与补代排列组合八、形态分析法形态分析法是一种利用系统观念来网罗组合设想的创造发明方法。形态分析法的步骤主要如下:第一步,必须能十分确切地说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或所需要实现的功能,这是有效运用形态分析法的前提。
形态分析法的步骤第二步,分析需要创新的对象,确定它有哪些基本参数,要求各基本要素相对独立并尽量全面考虑。第三步,寻找每个要素的可能解决方案。第四步,综合与选择方案,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列出矩阵,一般为二维结构。“列”代表独立要素,“行”代表各因素的具体形态。九、检核表法检核表的根本作用在于正确、有效地把握创造发明的目标与方向。由创造过程的奠基人奥斯本创造的检核表中有75个问题,31
归纳整理后有6类问题、9组提问。6类问题、9组提问6类问题:由现状到目的(转用),由目的到现状(代替),质量的变化(改变),组合排列(调整、颠倒、组合)、量的变化(扩增、缩减)、借助其他模型(启发)。 9组问题分别为:能否他用、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替代、能否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
十、和田十二法和田十二法,即指人们在观察、认识一个事物时,可以考虑是否可以。和田十二法是我国学者许立言、张福奎对奥斯本检核表法进行深入研究后,结合我国的创造发明和上海和田小学创造教学的实际,与和田小学共同提出来的。和田十二法既是对奥斯本检核表法的一种继承,又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和田十二法具体内容:(1) 加一加:加高、加厚、加多、组合等。(2) 减一减:减轻、减少、省略等。(3) 扩一扩:放大、扩大、提高功效等。(4) 变一变:变形状、颜色、气味、音响、次序等。(5) 改一改:改缺点、改不便、不足之处。(6) 缩一缩:压缩、缩小、微型化。和田十二法具体内容:(7) 联一联:原因和结果有何联系,把某些东西联系起来。(8) 学一学:模仿形状、结构、方法,学习先进。(9) 代一代:用别的材料代替,用别的方法代替。(10)搬一搬:移作他用。(11)反一反:能否颠倒一下。(12)定一定:定个界限、标准,能提高工作效率。
十一、5W1H法32
5W1H法是由美国陆军首创。5W1H: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5W1H法
第三节 非分析型创新技法非分析法是按照非正统的方法思想,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使人们的思想从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解脱出来,其根本出发点是交叉和融合,本节重点介绍智力激励法、综摄法、类比法、移植法、仿生学法等。一、智力激励法智力激励法又叫“头脑风暴法”,就是让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通过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补充,在短时间内极大地调动各人的创造力,引起连锁反应和共振效应,产生尽可能多的创造性设想。智力激励法遵循以下原则:1.自由畅想原则2.以量求质原则3.延迟批评原则4.综合改善原则5.限时限人原则二、综摄法综摄法是以已知的东西为媒介,将毫无关联、不同的知识要素结合起来,以打开未知世界之门,从而激起人们的创造欲,使潜在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产生众多的创造性设想的方法。综摄法两个基本的原则:1.变陌生为熟悉(异中求同即异质同化)即在头脑中把给定的陌生事物与以前熟悉了解的事物进行比较,借此把陌生的事物转化成熟悉的事物。2.变熟悉为陌生(同中求异即同质异化)即对已有的各种事物,选用新知识或从新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处理,使看得习33
惯的东西变成看来新鲜的东西,把熟悉的事物变成陌生的事物。
三、类比法类比法指不同的事物或现象在一定关系上的部分相同或相似。主要有5种类比方式:1.直接类比2.拟人类比3.象征类比4.幻想类比5.动作类比四、移植法移植法是指将某个领域的原理、技术、方法,引用或渗透到其他领域,用以改造或创新的事物的方法,移植法也称渗透法。移植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方法移植2.原理移植3.功能移植4.回采移植五、仿生学法通过模拟生物结构或功能原理而导致发明创造的途径称为仿生学法或生物模拟法。根据仿生学的研究成果,向生物索取技术原理大致有如下6个方面:1.控制仿生 2.信息仿生3.力学仿生 4.技术仿生5.原理仿生 6.化学仿生
第四节 TRIZ理论及方法一、TRIZ理论概述TRIZ的含义是俄文“创新问题解决理论”的词头缩写,起源于前苏联,英译为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缩写为TIPS。34
TRIZ理论1946年,以前苏联海军专利部阿利赫舒列尔(G. S. Alt shuller )为首的专家开始对数以百万计的专利文献加以研究,经过50多年的收集整理、归纳提炼,发现技术系统的开发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系统化的、实用的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方法,即为TRIZ理论。到目前为止,该理论被认为是最全面、系统地论述解决发明问题、实现技术创新的理论,它被欧美等国称为“超发明术”。 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产品进化理论2.分析3.冲突解决原理4.物质――场分析5.效应6.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由于TRIZ将产品创新的核心――产生新的工作原理过程具体化,并提出了规则、算法与发明创造原理供设计人员使用,它已经称为一种较完善的创新设计理论。二、TRIZ的工具方法TRIZ理论解决创新性问题的思路在于它采用科学的问题求解方法,具体办法就是将特殊的问题归结为TRIZ的一般性问题,然后应用TRIZ带有普遍性的创新理论和工具寻求标准解法,在此基础上演绎形成初始问题的具体解法。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科学的问题解决思想,富有可操作性。三、TRIZ的应用前景TRIZ理论不仅在前苏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美国的很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如波音、通用、摩托罗拉等公司的新产品开发中也得到应用,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TRIZ理论广泛应用与工程技术领域,目前已逐步向其他领域渗透和扩展,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
第八章 重视技术学习能力的培养本章要点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学习的内涵和特点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学习能力的培养35
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管理平台的创建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学习能力的拓展
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学习的内涵和特点一、技术学习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石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学习才能发展起来。二、技术学习的内涵和特点(1)技术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2)技术学习是有风险的,并且也是需要投入的;(3)技术学习需要考虑外部环境的互动,需要相关机构和外部组织的协作;(4)技术学习具有多层次性,需要组织内部各个层次的协同;(5)技术能力提高具有阶段性,涉及到不同的发展阶段。
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学习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探寻技术学习源。技术学习源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的学习源。一、获取创新的内部学习源内部学习源来自各个部门之间的互动,在互动过中产生交流各类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传播。对于内部学习源来讲,组织应该加强研发部门与生产部门、市场部门、管理层等公司其他部门的联系,这种联系应该是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相结合的。二、拓展创新的外部学习源1.向客户学习2.向供应商和销售商学习3.向竞争者学习4.产学研合作三、技术学习源的国际化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迫使许多公司开始对技术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进行重新考虑。任何公司都无法完全从内部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所有技术。“在合作之上进行竞争”已成为组织发展的主旋律。36
四、基于信息网络获取技术学习源Internet和Internet技术大大增进了公司内部、公司与顾客之间的沟通,从而可以缩短产品导入市场的时间,可以使组织的所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第三节
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管理平台的创建一、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那些可表述出来而能成为公共物品的知识,无论其已成为文字或是尚存在于某些人的头脑中;隐性知识是不能或难以表述的,或者即使表述出来,也会损害其精髓,隐性知识属于经验、诀窍和灵感的范围,本质上是意会性的。二、知识学习的4种方式知识学习主要包括“干中学”、“用中学”、“研究开发中学”、“组织间学习”4种方式。“干中学”、“用中学”已为人们所熟知,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重复操作效率的提高,是操作知识的积累。“研究开发中学”:是在研究开发的创造性过程中进行知识吸收的学习过程。 研究开发可分为4个阶段:发散、吸收、收敛、实施。“组织间学习”:“组织间学习”具有更多的战略性,一般是在战略合作的过程中,组织向合作伙伴进行知识吸收,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组织间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与两个组织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相似性:1、基础知识2、组织结构和补偿政策3、主导逻辑(文化)三、创建知识管理的平台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知识管理:1、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这是知识管理最普遍的应用。2、企业的外部知识管理,如包括专家、顾客意见的收集。3、公司应该设立知识主管,为其信息系统部门重新确定方向,使该部门成为知识传递部,并在研发中心成立知识管理小组。
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学习能力的拓展37
一、改进战略层技术学习根据Carayannis提出了三层次技术学习的框架结构:操作层技术学习、战术层技术学习、战略层技术学习。战略层技术学习是企业长期的学习,其焦点在于重新塑造企业的一些组织性的东西。它是为企业跃迁到一个新的竞争领域而服务的。
二、加强团队和组织的学习力度组织的技术学习应该是全方位的,从个人、团队和组织各个层面都应该加强学习。 团队学习便是建立在以团队为主体上的学习,通过团队内部的沟通互动,对知识和技巧进行提升。组织学习是一种在由组织制度形成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学习的社会过程。三、优化技术学习的激励机制如果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即使员工进行某项培训,也只能是效果甚微。第九章 创新成果的保护和运用本章要点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作专利战略的运用
创新成果保护的利器――知识产权温家宝:“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美国专利界有句名言:“凡是太阳底下的新东西都可以申请专利。”一、知识产权的内涵知识产权: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工商等领域内,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创造性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经验、知识而依法享有的专业权利。
知识产权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创造性成果权利,包括专利权、集成电路权、植物新品种权、版权等; 第二类是识别性标记权,包括商标权、商号权等。38
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以下3个重要的方面:专利权、商标权、版权。专利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现有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权有3种:1、发明专利2、实用新型权3、外观设计权商标权:商标权是指商标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专有权。版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版权。版权是法律上规定的某一单位或个人对某项著作享有印刷出版和销售的权利,任何人要复制、翻译、改编或演出等均需要得到版权所有人的许可,否则就是对他人权利的侵权行为。 知识产权的特征:知识产权主要特征是通常所说的“三性”特征:二、知识产权对于创新的推动作用1利于激励知识产权的创造。2、知识产权制度在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研究开发起点和水平,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中具有重要作用。3、申请专利就是公开,是在全世界公开,这种法律保障的公开是知识传播有效、规范的手段,有利于新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三、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可定义为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39
谋取最佳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整体性筹划和采取的一系列的策略与手段,其中专利战略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用的重中之重。知识产权战略的特征包括:1、法律性2、保密性3、时间性和地域性4、整体上的非独立性
第二节 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作一、知识产权与创新的协同发展在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为创新成果提供了法律保护平台,同时也影响着整个创新过程的实施。下面介绍知识产权对以下3个创新过程的影响1.新技术产生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在新技术产生过程中知识产权的服务和保护功能主要表现在:(1)加速新技术的产生。(2)保护新技术产品开发安全进行。2.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阶段的知识产权问题首先,新技术产品商业化上市,要大限度地占领国外市场,就必须保证自己的产品有自己的专利权、商标权、版权。其次,在技术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应更加注意对工、产品的知识产权综合保护。3.创新成果扩散应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专利权是一种排他性的知识产权,未经权利人许可,不得以生产经营为目的使用,但是巨大的专利利润利益会引起很多不法之徒的非法侵权,那么会使得专利权人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创新成果扩散应用中更应该强调其知识产权保护。二、知识产权管理方法1.了解智力资本的价值层次,确定企业目前知识产权所处的管理水平2.明确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寻求现存问题的改善途径3.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三、知识产权运作模式40
知识产权的管理运作,包括知识产权的归类整理、开发经营、控制保护以及管理效果的评价等。其具体的运作模式见下图知识产权具体的运作模式
第三节 专利战略的运用一、专利和专利战略1.专利和专利战略的内涵专利是对发明授予的一种专有权利,它赋予专利的所有者在有效期内对专利的所有权。专利战略的目的是为了谋求获取最佳经济效益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专利战略的对象是专利工作。专利战略的性质是专利工作的总体性规划,是包括近期和中长期工作在内的规划。2.专利战略的特点专利战略包括两个部分内容:1、外部的法律环境2、企业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又包括(1)技术方面因素(2)公司总体因素专利战略的特点可以从以上的两个大的方面来论述:
3.专利战略的作用41
(1)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2)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3)激发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4)专利战略为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保障。(5)保证企业资产的增值。二、专利战略类型1.进攻型专利战略是指企业根据专利情报和市场情报分析,积极主动地位新技术或新产品及时申请专利并取得专利,利用专利权的法律保护抢占和垄断市场。2.防御型专利战略防御型专利战略是相对进攻型战略而言的,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受到竞争对手或其他企业的专利战略的进攻或影响的时候,采取的打破市场垄断格局,改善被动局面的专利策略。3.专利信息战略企业的专利信息战略主要注重与企业经营业务有关的具体专利价值,发掘利用专利所包括的各个方面有用的信息,具体来讲有技术信息、经济信息和法律信息。 专利法律信息是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的基础。4.专利开发战略专利技术开发战略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开拓型技术开发战略。其成果往往是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成为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申请专利一旦成功便会形成对技术和市场的垄断。 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追随型技术开发战略,其成果多为后改进专利、应用专利等外围专利。5.专利申请战略技术开发后要及时申请专利保护。这样才能实现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并为技术贸易提供可靠保障。三、专利战略和标准战略的结合1.技术标准的发展与技术标准战略技术标准是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事物制定的标准,是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活动的基本依据。42
技术标准发展具有两大趋势:(1)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2)技术标准与专利标准越来越密切。技术标准战略是指组织从自身的发展出发,利用技术标准的建立和推广,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策略。2.技术创新的发展对技术标准提出新的要求形成技术标准的根基,是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 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只有将技术标准战略与专利战略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1+1大于2的效用。3.技术标准战略和专利战略的融合对技术创新的
双刃剑作用(1)技术标准战略和专利战略的融合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2)技术标准战略和专利战略的融合对技术创新的阻碍作用4.技术标准战略、专利战略与技术创新3者协同发展的关键在技术标准战略、专利战略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还必须掌握几个关键点:首先以市场为导向是3者协同发展的基础。其次标准先行是3者协同发展的关键。最后不能忽视技术标准领域的利益平衡问题。
第十章 创新能力培养的标杆一、时代的一面旗帜――王选 王选(日-日):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二、自主创新的楷模――袁隆平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世界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三、新时代的蓝领专家――孔祥瑞孔祥瑞,天津港
多年来,孔祥瑞以“当代工人,只有有知识、有技能,才能有力量”为座右铭,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凭的码头工人,成长为一名享誉全国的“蓝领专家”。 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 四、有创新精神的工人有力量43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员能力矩阵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