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中国海外收购购屡屡受挫,到底怎么回事

新闻资产价值:
上传时间:
新闻资产评估模型
News Asset Evaluation Model
屡屡阻挠中资海外收购,西方一些国家在害怕什么
摘要:大力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中国企业近来在海外被接连泼了好几盆冷水。
最新的一个事件是,德国经济部宣布:撤回之前对福建宏芯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爱思强公司发放的通行证,并重启相应评估程序。
其实,中资企业海外收购受国外政府阻扰并非孤例。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发起了收购狂澜,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收购计划遭到外国政府的否决。
比如,去年底清华紫光掀起的一些列并购屡屡受挫,今年初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就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了中资企业收购飞利浦旗下照明业务品牌Lumileds,不久前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交易也被迫延期&&
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美国、德国等国外政府突然这么针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1、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可能用于军事目的&?
先来看看一些国家阻挠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说法。
以最近这起&中资企业收购德国爱思强公司被美国政府横加干涉&事件作为案例来分析:
德国经济部国务秘书马希尼科(Machnig)表示,重启评估程序的原因是德国政府收到了某些&与安全相关的消息&,但拒绝透露更多信息。随后,德国《商报》10月26报道称,中国投资者收购德国爱思强的计划引起了美国情报机关的注意。
在美国驻柏林大使馆10月21日的一次会议上,美国情报部门向德国方面展示了调查结果,其中展示了爱思强的产品也可以有军事用途的证据,(收购)可能让北京获得用于军事目的的芯片生产技术。该报还援引德国情报部门专员的话说,美情报机关曾直接与德国总理府取得联系,目的是阻止这桩收购案的进行。
那么,美国情报部门的说法是否有依据呢?
在德国经济部撤回中资收购半导体制造厂商爱思强的通行证之后,德国时间10月26日,爱思强最大股东Argonaut资本公司在其公司官网上发布了一篇措辞强硬的公告,谴责德国政府的这一行为&尽显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姿态&。
Argonaut资本公司首席执行官巴里&诺里斯将收购遇阻的真实原因归结为政治因素,并将矛头直指德国副总理、经济部部长、社民党(SPD)主席加布里尔,甚至称他为&受美国资本操纵的傀儡&。在公告中还指出,&收购可能让北京获得用于军事目的芯片生产技术& 完全是一种阴谋论式的论调,爱思强的产品从未与军事工业有过直接联系,也没有员工参与美国政府的研究,不涉及任何军事应用程序的开发&&
德国经济部的这一逻辑要是成立,那么未来他们还可以用这个理由阻止中国收购德国的钢铁企业,因为&钢铁可以用来制造美国和德国的坦克&。
其实,中国资本收购欧洲企业被美国政府以&该项技术可能被用于军事目的&为由的还有不少。比如在今年1月下旬,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就否决了中国投资者以29亿收购飞利浦LED元件厂Lumileds的提议,与此同时,《纽约时报》刊登题为《美国对中国芯片雄心的担忧与日俱增》的文章,影射该项收购之所以会被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否决,是因为一旦收购达成可能会提升中国军事力量和科技产业。
根据媒体报道,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之所以阻止中资企业收购Lumileds,原因在于中国企业一旦完成对Lumileds的控股,则有可能获得氮化镓方面的相关技术。氮化镓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光电子、高温大功率器件和高频微波器件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功率密度是现有的砷化镓材料器件的10倍,不仅可以广泛运用于通信基站、风力发电等民用领域,还可以用于相控阵雷达等军事领域。
不过,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阻止中资收购LED元件厂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出于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保持美国科技公司技术优势方面的考量。
同理,美国情报机关曾直接与德国总理府取得联系阻止中资收购爱思强,虽然名义上是因为&收购可能让北京获得用于军事目的芯片生产技术&,但其本质也是为了在MOCVD设备等半导体设备上维持美国相对于中国的技术优势&&如果说中资收购Lumileds还能因为氮化镓材料和军事技术扯上关系,那么将中资收购爱思强和军事技术相联系则有些牵强附会了。
2、警惕心最重的还是山姆大叔
美国政府不仅在欧洲频频阻扰中资收购欧洲企业,在美国本土对中国资本可谓是严防死守,特别是在中国对美国高科技企业发起收购时,基本上很难通过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核。
以清华紫光对美国镁光、西部数据的收购为例。2015年,中国市场总NAND Flash(NAND Flash主要用于固态硬盘和手机ROM)消耗量已达约65亿美元,占全球28%。据估算,2016年将更进一步达到三分之一。然而中国的NAND Flash市场却基本被外资把持&&三星与东芝联合的Toggle DDR阵营和英特尔与镁光为首的ONFI阵营垄断了NAND Flash市场,国产NAND Flash比例相对而言微不足道。
为使中国摆脱NAND Flash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实,清华紫光试图以收购美国相关企业掌握先进技术:先在去年7月试图以230亿美元收购镁光,但因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核铩羽而归;后又力图通过收购西数15%股权,成为西部数据第一大股东,再由西数出面,绕过美国政府的管制,拟以190亿美元收购闪迪。在西数整合了闪迪NAND Flash相关技术后,再与西数成立合资公司,以此获得NAND Flash俱乐部的入场券。但这场收购亦遭到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核而终止交易。
在今年2月,半导体行业元老级企业仙童半导体公告称,拒绝了华润和华创组成的中资财团26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交易面临无法通过CFIUS审查的风险。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收购其高科技企业有着极为严格的限制,而且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阻止中资收购Lumileds、镁光、西部数据、仙童半导体都出自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手笔。那么,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到底是怎样一个组织机构呢?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英文名称为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U.S,整个委员会由美国财政部长担任主席,代表们则来自包括国防部、国务部以及国土安全部的官员,主要针对可能影响美国国家安全的外商投资交易进行审查。
根据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最新披露的2014年提交安全审查的案件情况,中国企业遭受审查数量连续第三年名列榜首,中资并购案约占总数近五分之一。美国政府之所以屡屡干出违背市场经济法则的举动,其背后的根源是美国的国家利益。
一直以来,美国对外资收购或投资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
一是严格限制外资控制美国高新技术公司,避免因外商控制美国高科技公司而削弱美国的技术实力和国防能力。
二是限制外资控制关系美国国家安全、国计民生或公共利益有关的行业。
三是限制外资的市场控制,防止外资对美国民族品牌的控制,防止外资对某地区内骨干企业的过度并购而造成对某些关键行业和地区的市场垄断。
四是限制外资的环境破坏,防止外资进入的同时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美国。
正是美国政府对于外资有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使中资很难收购到在行业内技术上和商业上处于优势地位的高科技公司。
3、发展核心技术还得靠自己
正如Argonaut资本公司在其公司官网上发布公告,谴责德国政府阻扰中资收购爱思强公司这一行为&尽显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姿态&。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这使得中国资本很难在海外收购到&会生金蛋&的优质企业。
事实上,欧盟及各成员国不仅用实际行动阻止中资企业收购欧美企业,一些国家的官员还试图修改法律来达到目的&&比如,多家德媒报道,德国副总理、经济部长加布里尔最近正试图通过修改法律,限制非欧盟投资者获得欧盟本土企业25%以上的投票权,并赋予欧盟成员国在指定情况下否决非欧盟资本收购本国企业的权力。
该提案具体列举了四种应该被禁止的收购情形:一是该投资受产业政策影响;二是收购方享受国家财政补贴;三是收购方为国有企业;四是对德国企业只开放有限市场渠道的国家发起的直接投资。
由此可见,西方及其马前卒对于所谓的自由贸易,一直执行双重标准,对其有利的就和你谈自由贸易,比如强烈抗议中国对稀土出口的配额限制。但一旦实行自由贸易会损害其利益,或者对其没有较大的利益损害,但却大大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则立马改成和你谈贸易保护。
这也再一次印证了一句话,从实践上看,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已经证实,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是用市场换不到的。
就被阻挠得最多、国家大力扶持的半导体产业而言,自2015年中资发起的海外收购,成功的收购案仅有清芯华创收购豪威、长电科技收购星科晶朋、通富微电收购AMD封装子公司等7起。其中,长电科技收购星科晶朋、通富微电收购AMD封装子公司都属于封测领域,技术门槛相对于半导体设备制造、IC设计来说要低不少,属于美国高科技巨头并不太重视的领域。
而豪威的CIS虽然曾经被苹果手机采用过,但那已经是几年前的旧事,如今在技术上已经与日本索尼有不小的差距,并非行业领军企业。从中可以看出,中资企业只能收购一些技术上已经脱离第一阵线的公司,或在美国高科技公司不太重视的领域有所斩获。
诚然,如果能全资收购优质的海外高科技公司,并逐步实现技术转移和消化吸收,以及人才的本土化培养,这自然是好事。但也不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海外收购,毕竟靠人人跑、靠山山倒。
在中资企业掀起海外并购狂澜的同时,也应该大力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要有蹲冷板凳20年的意志去苦练内功,在积极海外并购的同时,坚定不移的走自主研发的道路,才能不因海外并购受挫而影响了本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形成逐步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来源:瞭望智库)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看新闻
扫描二维码,下载九派新闻客户端
热门评论条
*邮箱/手机:
邀请注册码:
*邮箱/手机:
获取邀请码
请选择菜单
*兴趣爱好:
请选择菜单 请选择菜单中资海外并购因鲁莽受挫 私下商量更为有效
【摘要】绝大多数买方都倾向于与目标公司的管理层私下谈判之后再公开提出报价。通过这样的私下谈判,买家通常能获得关于收购目标的更多信息,确定关键条款,并获得管理层和重要股东的支持。
  6月7日讯 老马 综合媒体报道&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正不请自来地出现在并购谈判桌上,而他们的收购计划屡屡遭受挫折。
美的对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的并购引起德国政界干预
  这些中国公司常常径直闯入全球并购战,有时是在另一个买家已经达成协议的情况下拿出一份优厚的报价来吸引卖家。今年以来,已经有13家中资公司对海外目标发起总规模780亿美元的主动收购。根据数据提供商Dealogic,2015年这样的收购案例达到创纪录的17宗。
  在最近的一起案例中,中国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Midea Group)提出以50亿美元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Kuka)。从去年8月份开始,美的集团已经逐步持有Kuka 13.5%的股份。美的集团的入局促使德国经济部长表态:考虑到库卡在德国自动化产业中的关键地位,德国政府希望组织一个财团,与美的竞购库卡。
于26日晚播出的韩剧《云画的月光》第11集中,朴宝剑饰演的世子,与金 ...
关于个人征信,你最担忧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参与“2016中国信用小康 ...
《步步惊心丽》今晚播出第10集。解树遭人陷害将毒酒送给太子自己却毫 ...收购计划屡屡受挫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遭遇尴尬_产业市场综合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 正文
24小时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近找工作屡屡受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