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 样刊话婚姻:什么样的伴侣最理想

你有多欢乐?经济学家是这样计算的
人常常必须选择到底是该接受目前最好的选项,还是继续寻找。欲获取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Wind资讯或下载万得股票APP来源:智谷趋势作者:保罗.欧耶尔 / 翻译:郭恬君(本文获授权发布)1 预期效用的大小决定你能坚持多久效用是经济学中最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是直觉上最吸引人的概念,这基本上就是经济学家计算一个人有多快乐的方法。如果我有一段满意的长久关系,或是快乐的初次约会,能够让我开心的话,这就是增加了我的效用,所以我花时间在OkCupid网站上,希望能遇见一个人,在未来增加我的效用。我们不断在做决定,将预期效用最大化。就在我们讨论这个议题的当下,你就是在做这件事。某种程度上,你正在自问:究竟继续阅读此书会让你比较快乐,还是放下这本书去做别的事比较快乐?有没有注意到,刚才我说的是将“预期效用”最大化。因为有些决策的后果你自己也不太确定,或许你日后会后悔这个决策,所以也只能尽力去猜测现在的决定会如何影响未来的效用。人常常必须选择到底是该接受目前最好的选项,还是继续寻找。经济学里的搜寻模型,就是在分析此种抉择所涉及的取舍(trade-offs)。在网络交友的世界里,这代表我知道再看一个使用者档案会创造一个机会,而这个人可能就是我的终生挚爱,是最能让我快乐的女人。当我有这种想法时,我几乎觉得自己有责任要多看一些使用者档案,如果我在上点阅的下一位女性可能就是我最契合的伴侣,我现在怎么还坐在这里写这本书呢?因为我们都知道,这种逻辑行不通——我们不会不顾时间,一直寻找完美的另一半。我们会将就着“定下来”。没错,就是这样,但你一定不想承认。你深爱自己的另一半,觉得对方就是最棒的;也或者你还在寻觅,心里企盼着能找到一个“完美”的人。但你找不到的。我不想戳破你的幻想,但你绝对没办法找到那个完美的另一半。就算那个完美的对象真的存在,你也几乎不可能找得到对方。于是,到了某个时机点,你就会跟自己说(虽然我不建议你大声说出来):“我的另一半真的很棒,虽然如果我继续寻找,可能会找到更好的人,但是我还得谋生、准备晚餐、练习钢琴等等做一大堆事,所以我还是将就着和这个人定下来,继续过活,因为这已经比最糟的情况好很多了。”其实在网络交友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出现“停止搜寻”这个决策。首先你要面对的是,到底要不要再多看一个使用者档案;接下来,则要决定是否与对方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或后续的约会,或是再找其他对象;与某个人约会一段时间后,又得决定要不要进入稳定的关系,或许同居、或许走到结婚这个终点,或许还是要回到交友市场再试一次。最后,如果你与现在的伴侣已经在一起很久了,你就必须不断决定:现在这段关系是否 比分手寻找一个更佳的对象还要好?我当然希望你不需要在一段长久的关系里,刻意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在冥冥之中,你仍然是在选择自己现在所拥有的,而不是可能在其他地方获得的东西。你或许认为,只有经济学家才会用这种角度分析交友市场,一般寻找对象的人才不会这样行动。尼克波卡登(Nick Paumgarten)曾在《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发表过一篇关于网络交友的文章。在写作的研究过程中,他访谈许多交友网站使用者,发现有一群人很愿意“骑驴找马”——在更好的人出现之前,先与某个人交往。波卡登写道:“只要外面还有更好的选择,你就会无法自拔地试着去找到对方。”《欲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里的米兰达霍布斯(Miranda Hobbes),也提供了“骑驴找马”现象的另一种说法:“我现在同居的男人,内裤上总是有擦不干净的污渍……如果你的男友已经放松到连那里都不愿意擦干净,那么两个人之间的浪漫情愫也就结束了,可以画下句点。”2 搜寻成本最低的人会选择继续寻觅到底是哪些人会将就和眼前的对象定下来,而哪些人又会持续寻觅呢?对经济学家来说,有一种人比较不可能将就眼前的选择——也就是搜寻成本最低的那群人。在网络交友的世界中,这个概念有许多种不同的意思。首先,有些人就是喜欢(或是不太介意)寻找的过程。他们很喜欢浏览交友网站,就跟有些人喜欢看产品型录、到商店或购物中心逛街,或周末时到古董店泡一整个下午一样。这些人没有定下来的理由。对他们来说,打猎搜寻这件事的效用很高。波卡登写道,他发现在这群人当中,至少有一部分认为“网络交友本身就很好玩,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但我不是这种人——我不喜欢埋首在网络交友的世界里,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我希望能把时间拿来做很多其他的事。这点跟第二种不会定下来的人有关,也就是那些除了逛交友网站以外没事可干的人。假设其他条件都一样,如果你没有嗜好、也没有什么赚钱的好方法,常常无聊地坐着发呆、度过空闲时间的话,那你就会一直寻找那个完美的伴侣。不过在这个例子里,“其他条件都一样”是很重要的要件。我刚刚所形容的这种人,可能因为没其他事好干所以变得十分挑剔,但他“没事可干”这个特质,同时也会降低他在别人眼中的吸引力。所以,这种除了上交友网站外没事可干的人不仅会持续寻找,而且他的选择也不会太多。如此一来,让他认为自己可以找到更好的人,而不断寻找的原因(以经济学的语言来说,便是他的时间成本很低),很可能让他变得不那么吸引人,进而不得不继续寻觅。这是种“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的概念。总之,没有其他事好干或是喜欢打猎寻觅,都会降低一个人定下来的意愿,因为寻觅的成本对他们来说并不高。除此之外,一个人若认为继续寻找的利益够高的话,也比较不愿意定下来。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预期继续找真的能找到更好的伴侣,那他就不会定下来。那么“骑驴找马”的最大受益者是谁呢?老实说,就是那些挑剔的人。如果我只是想找个伴,找个会在家里等我、能够陪伴彼此的人,那么只要这个约会对象日后没有抛弃我,我就会接受这个人,很快地和她定下来。如果大部分的潜在伴侣都还算可以的话,何必要“骑驴找马”呢?3 必须付出的搜寻成本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比其他男人更挑剔,不过我确实有着特定的口味。举例来说,我觉得自己讲笑话时,另一半觉得好笑是很重要的。我无法只靠网站上的个人档案,或是一次约会就判断出对方会不会觉得我的笑话好笑,我必须深入认识她们之后才会知道。从与同事、朋友、前约会对象及前女友的互动经验中,我蛮清楚一般人对我的笑话会有什么反应(通常觉得不太好笑),也知道有多少人(很少)会觉得我的笑话很好笑。我知道自己大概要与许多女性见面,花上好一段时间,才可能找到真心欣赏我笑话的她;而且在与大部分的人互动过后,我还是得继续搜寻。光是这样就已经很麻烦了,但我除了希望另一半能欣赏我的笑话之外,也希望她本身就很幽默,还要有开放的心胸,与我畅谈政治时事而不觉得无聊,喜欢的电影类型也要和我一样。当然,她也得体谅我必须花很多时间陪伴我那些青春期的孩子,还有那只不守规矩的大狗。在单身女性人口中,以上几点都能夺得高分的人比例非常低。如果我在OkCupid上认识一个女生,与她约会几次之后,我很可能会发现她并没有完全符合以上几个条件。然而,事实上,还是有人比我更挑剔。有个中国的女研究生,在交友网站的个人档案上列出以下征友条件:“没有婚姻记录;硕士以上学历;武汉人、农民家庭与独子勿扰;不可抽烟、喝酒、赌博;身高一七二厘米以上;结婚前需至少交往一年;热爱运动;父母不得离异;月薪人民币一万五千元以上;年龄二十六至二十八岁;每周保证至少四晚在家吃饭;前女友数目需在两人以上、四人以下;处女座与摩羯座勿扰。”可惜我二十八岁时没看到这个女孩的交友档案,我当时可是符合标准的人选(除了其中一条之外,稍后再揭晓这个秘密)。如果我跟一个女人约会几次,发现我们很合得来,但她并非百分百符合我的条件,我该怎么办?比如说她喜欢的居然是恐怖片,或者那位中国女研究生认识了一个一七一厘米高或处女座的男生呢?遇上这种情形,我们该放弃重来吗?答案当然是取决于,补足这个不符合的条件所能增加的快乐感,与重新再来所需花的时间之间的关系。耐心需要付出代价。如果我或这位中国女孩降低原本的标准,就可以很快定下来,免于承担更多搜寻成本。这样的逻辑也可以推论出另一群比较可能继续寻找、不会跟眼前对象定下来的人——那就是耐心的人。想象一下,假设布莱恩和卡尔两个人都想找一个伴,而且两个男人的择偶条件一模一样,不过卡尔比较有耐心,常常思考未来,对自己的人生有长远规划。卡尔比较会存钱,布莱恩则比较喜欢出去玩,或把薪水全拿来买台好车。那么,卡尔这样的人在挑选伴侣时,可能会比较挑剔。对布莱恩来说,即使停止寻找可能代表他得跟一个不那么理想的伴侣相守终生,他也会想省掉眼前的麻烦,不再费心寻找下一个人(而且寻觅时还得孤单度日)。卡尔的耐心则会让他相当挑剔,幸运的话,有一天他会找到一个更契合的女人,但现在他就得付出寂寞这个代价。现在回到我跟那位挑剔的中国女孩身上。相较之下,我比较有诱因将就与一个没有百分之百符合标准的人定下来。我应该是比较没有耐心的那个人,因为我的年纪比较大,没有太多时间寻找下一个对象,所以在我眼里,现在比未来还要有价值。至少与那个中国女孩相比,我所拥有的未来没有她那么多。4 什么时候该定下来?——“效用最大化”的时机经济学家相信,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根据现有的信息,做出最好的决定,判断何时应该定下来。当然,有些人会犯错,太早定下来(导致日后离婚)或是太晚定下来(导致孤老余生,后悔当初没有把握与前女/男友厮守一辈子的机会),但是只要每个人都尽力地“最大化”决策当时的效用,大部分的人都会在某个时机找到好对象。有些不以经济学理论思考的人可能会说,人类对于效用最大化,其实并不在行。意思是说,人常常不愿意在应该定下来时定下来,所以有很多单身的人都错过了生儿育女的最佳时机。这种说法常被拿来形容某一种女人,也就是那些生理时钟拉警报,但又不愿为了生孩子而大幅降低择偶标准的女性。作家萝莉戈利伯(Lori Gottlieb)就是“女性不知如何让个人效用最大化”阵营的拥护者(但我想她大概不会同意我的措词)。她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我的建议是:定下来吧!这才是对的。不要担心有没有激情或浓烈的感情……根据我的观察,其实定下来才是日后让你更快乐的选择。”她鼓励大家只在重要的特质上精挑细选——诚实、善良、大方、共同的价值观等等,不重要的条件就算了吧。作为一位单身男性,我看到这种说法会马上说:“没错!就是要这样教她们才对。”但作为一位经济学家,我认为戈利伯写的最后一句话必须修改一下:“女性低估了单身所损失的效用。如果女性与低于自己标准的男性将就着定下来,可能可以增加人生中的效用。”戈利伯在书中举了电影《收播新闻》(Broadcast News)中珍(Jane)这个角色为例。戈利伯认为,她终有一天会后悔自己拒绝了“聪明、幽默又善良”的艾伦(Aaron)。戈利伯写道:“她深爱着艾伦,却没有感受到任何火花”,反而深切渴望着“帅气却肤浅”的汤姆(Tom)。经济学家会认为珍在整个过程中都做了理性的选择,无论她的爱情结局为何,她都有理由相信拒绝艾伦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快乐。戈利伯认为,她完全想不出任何理由证明珍的决定没有错,而且至少对一般女性而言,直接跟艾伦结婚才是更好的选择。我猜戈利伯若碰到那位不与处女座交往的女孩,一定会建议她大幅删减自己的择偶条件。许多想反驳戈利伯此种观点的人,都会采取“女性知道如何最大化自身效用”这个立场。交友网站Plenty of Fish的论坛里就有一位使用者说道:“我知道色拉对身体好,所以我可以强迫自己吃下去;但是我不可能跟一个失败者聊天,持续二十年都不间断。”另外一位网友则说,戈利伯应该担心自己的效用有没有最大化就好,根本不需要指导别人如何增加效用:“我实在是受够这种文章了,用一大堆东西规定女性应该如何处理私人与专业生活。这只是你个人的想法,不要把自己对安全感的那种渴求,当成福音来传播。”我不会告诉你什么时候定下来,或是应不应该定下来——你可以自己决定,好让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戈利伯认为应该要有更多女性定下来,而这种说法是对是错无法定论,但无论人类是否过于挑剔,在我们寻找伴侣或人生各种事物的过程中,有一件事绝对没错——无论你是否完全理性,搜寻理论都认为,那些你没有把握住的机会,未来都很有可能让你感到后悔。本文来源:节选至《社交网络学到的十堂经济学课》 &中国友谊出版社盘前买什么?一键将好股票加入自选盘中看什么?实时跳动的高速行情盘后做功课?专业机构为您解盘回复财富圈至公号主页,即可加入微信群戳“阅读原文”亦可下载万得股票APP经济学家话婚姻:一种不完全信息下的契约关系
[摘要]《经济学就这么有趣》全书分五个章节,以中外历史、文学、新闻时事、社会现象等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素材为线索,讲述了这些日常现象或背后包含的经济学原理、商业运作规则以及企业管理策略。《经济学就这么有趣》,梁小民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本文摘自《经济学就这么有趣》,梁小民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4年6月。七、选摘内容:厨师不做家务在美国时我住在美国人家里。我的房东尼克是个优秀的厨师。他的相片曾作为当地希尔顿饭店的形象印在广告上。退休后他常到许多举行“派对”(家庭聚餐)的家中主厨。他文化不高,但心灵手巧,样样精通,做家务也是一把好手。然而他除了当厨师之外,家里一切活都请人做。我问他为什么不自己干家务。他笑笑说这样合算。别看他不知道经济学,其实他的行为表明他是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贸易有利于双方——行事的。应该说,尼克无论做饭还是做家务都很麻利,他雇的小时工珍尼哪方面都不如他。但仅仅由于尼克做家务好,他就应该做家务吗?我们可以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来说明这一点。机会成本是把资源用于一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另一种用途。对尼克来说,资源是时间。尼克做家务的机会成本是他为了做家务而放弃的当厨师的时间。或者说,是尼克做一小时家务而放弃的当一小时厨师所赚的钱。比较优势是他与珍尼相比做同一件工作的机会成本大小。假如做同一件家务,尼克需要一小时,珍尼需要两小时。这说明尼克做家务效率高,他比珍尼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生产率的大小)。但尼克当厨师每小时工资是30美元,珍尼如果不当小时工到麦当劳店工作每小时工资为5美元。如果尼克把一小时用于做家务,他就要放弃当一小时厨师的30美元收入,即尼克做一小时家务的机会成本为30美元。珍尼在尼克家做两小时家务要放弃在麦当劳店工作两小时赚到的10美元,即珍尼做同样家务的机会成本为10美元。做同样的家务,尼克的机会成本为30美元,珍尼的机会成本为10美元。我们说,机会成本小的一方有比较优势,即在做家务上珍尼有比较优势。现代经济社会中,贸易——无论是个人之间的贸易、一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和国际贸易,甚至如果外星球有人的话也可以包括星际贸易——的基础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各方生产并出售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购买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各方都可以获益。这就是贸易有利于双方的原因。以尼克和珍尼的例子来说,如果尼克以低于30美元而高于10美元的价格雇用珍尼做家务,双方都可以获利。例如,雇用珍尼做两小时家务,每小时工资7.5美元,共15美元。这样,尼克把这做家务的一小时用于当厨师可赚30美元,支付珍尼15美元后还有15美元剩余。珍尼做家务每小时比在麦当劳打工多赚2.5美元,共多赚5美元。他们各自从事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事情,然后相互交换,双方收入都增加了。尼克没有学过什么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但他实际是按这一原则办事的,他所说的“合算”其实就是我们讲的这一套道理。过去我们习惯用互通有无来解释贸易,而且认为弱的一方在贸易中总处于劣势,强的一方总要通过贸易来剥削弱的一方,由此出发也就强调事事不求人的自力更生。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贸易中强的一方尽管生产率高,有绝对优势,但并不会在各方面都有比较优势;弱的一方尽管生产率低,没有绝对优势,但必定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贸易不是产生于绝对优势,而是产生于比较优势。各方无论绝对优势如何,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所以,贸易有利于双方。这也是经济全球化最终有利于各国的基本原因。我们用的例子是两个人——尼克和珍尼。其实如果把尼克换成一个发达地区(发达国家或发达星球),把珍尼换成一个不发达地区(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星球),道理仍然相同。两个经济发展水平差别相当大的地区(国家或星球),根据比较优势所进行的贸易一定是有利于双方的。对我们国内而言,开发与发展西部的关键在于发展东西部贸易。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的关键在于与世界各国贸易。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有利于我国和其他国家更好地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中美双方达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之所以实现了“双赢”,就在于尽管中美双方经济发展差距相当大,但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把美国当作尼克,把中国当作珍尼,这道理就不言而喻了。经济学家话婚姻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专家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以爱情、婚姻和家庭而言,文学家认为爱情是两颗心碰出的火花,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哲学家认为,婚姻与家庭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人要结婚是必然性,与谁结婚有偶然性,偶然性体现了必然性;社会学家认为,婚姻出于社会协作的必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政治学家认为,婚姻往往是一种政治行为,有阶级性,焦大不会爱林妹妹;生物学家把这些都看作人类繁衍的需要;经济学家则把婚姻和家庭看作理性人的一种经济行为。经济学家认为,结婚和其他行为一样是一种不完全信息下的经济活动,在这种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由契约制约的关系。所以,婚姻是一种不完全信息下的契约关系。婚姻双方都有自己的私人信息(对各自个性的了解),恋爱中各自都有意无意地掩盖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公布甚至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婚姻不稳定的基本原因。家庭稳定的基础还在于双方的信息交流。结婚实际是双方签订了一个契约,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但在不完全信息基础上的契约不可能是完全的,各自都可以在不违背契约的前提下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留私房钱大概就是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之一。如果机会主义行为太严重,只有解除契约,这就是离婚。签约(结婚)、履约(过家庭生活)、解约(离婚)就是结婚的交易费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婚姻也有成本与收益,理性人的婚姻行为也是有意无意地以最大化为目标。两个人结婚要付出成本,用于结婚和组成家庭的费用是直接成本,各自放弃的单身时的自由(再爱别人的自由和行动自由)是机会成本。收益包括实际收益与心理收益。组成家庭两个人一块儿生活实现了规模经济,不仅生活费用减少而且共同努力收入增加,这是实际收益。家庭生活给人带来的种种享受则是心理收益。一般情况下,收益大于成本,所以才有婚姻。也有人认为成本大,尤其是机会成本大,就宁可当一个快乐的单身汉或单身白领丽人。也许人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中不会有这种成本与收益分析的意识。但在处理婚姻中的一些难题时,肯定会有一种成本与收益考虑。比如面临是否离婚时这种考虑是首要的。解脱不幸的婚姻能给当事人带来收益,但当事人更多要考虑成本。财产分割的损失、离婚付出的赔偿、打官司的费用等都是直接成本,也许这种成本还相当巨大。名声的损失、对子女的心理影响等可作为心理上的成本。如果离婚的收益大于成本,会作离婚决策,但如果离婚成本太高,就只有维持“死亡的婚姻”了。文学家常感叹没有爱情的婚姻如何可以维持,经济学家的回答很简单:没钱离婚。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当然有适度规模问题。大家庭固然有规模经济,但像巴金的小说《家》中所描写的那种封建式大家庭中机会主义行为实在太严重了。这种大家庭中的每个小家都想从大家中得到利益而不付出成本(不干活儿或干活儿赚了钱不上交),这种大家庭能不解体吗?现在一些人对某些年轻人的“吃老”现象不以为然,其实“吃老”就是大家庭中机会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代社会以“核心”家庭(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为主是符合经济规律的。这种对家庭的经济分析还有政策含义呢!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比城市困难也在于成本与收益。传统农村中的养儿防老就是生孩子的直接经济收益,也可以作为一种养老保险投资,养儿越多,保险投资越大,收益越高。但抚养孩子的成本(尤其是机会成本)并不高。养儿收益大于成本,自然不愿计划生育。城市养儿的收益主要是心理的(孩子带来的欢乐或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成本高,不仅直接货币支出多,机会成本也特高。成本大于收益,你让他放开生,他也不想多生,甚至还有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所以,降低养儿防老的作用,以社会保险代替养儿保险,提高抚养子女的成本,尤其是给妇女更多机会,提高机会成本,是控制人口的有效方法。这也是人口学家的共识。传统经济理论只偏重于分析经济行为,当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提出对家庭经济行为的分析时许多人还颇不以为然。但现在这种分析已被广泛接受并运用于政策制定。经济学家还用同样的原因分析种族歧视、犯罪等广泛的社会行为。许多人把经济学扩大到非经济行为分析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其实现在所需要的是各学科的相互“帝国主义”。这就是说,只有各学科的交叉才能更好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本文为腾讯文化独家签约的合作方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arronyao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
经济学家眼中的理想婚姻伴侣
什么样的婚姻伴侣最理想?这是一道多解的人生思考题。可谓见仁见智。比如,有的倡导&郎才女貌&,有的主张&门当户对&,有的宣扬爱情至上,等等。经济学家的看法是:在生产方面能力互补,在生活方面情趣相投,是比较理想的婚姻伴侣。 ??经济学家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婚姻家庭行为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们组成家庭的主要目的是追求最大满足。这是家庭与其它组织的最大区别。对自己为什么要结婚一点都不知道,象余华短篇小说《我为什么结婚》中的主人公那样的朋友,只能算个别例外。在经济学家看来,人们只有在婚姻所得大于单身所得的情况下才会结婚组成家庭。所谓婚姻所得,即婚姻给当事人带来的满足。如果人们认为婚姻不能带来比单身更多的满足就不会结婚;如果婚姻给当事人带来的满足不仅不比单身更多,而且低于重新变为单身的期望所得,夫妻就会分手。因此,婚姻所得是维系婚姻家庭的重要因素。 ??那么,婚姻所得从何而来?怎样才能增加婚姻所得?经济学家的观点是,婚姻所得来自家庭活动。为了获得最大满足,家庭必须进行一系列活动。按照活动与满足之间的关系,这些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即通过工作将家庭资源转换为获得满足的手段。如上班为养活自己和家小赚钱;再一类是生活,即通过消费家庭资源直接得到满足。如娱乐。从婚姻经济学的角度看,夫妻的能力互补和情趣相投,都可以增加婚姻所得。 ??能力互补可以增加婚姻所得,是因为它有利于夫妇在家庭生产分工中扬长避短。婚姻经济学所说的家庭生产并非仅仅是指人们日常所说的家务。它包括社会性生产和家务性生产,内容比较广泛。所以,家务能力只是生产能力的一个方面,它还包括工作能力、社交能力等。夫妇的生产能力互补,是进行合理的家庭分工,达到较大家庭产出的基穿?如果夫妇俩半斤八两,行的都行,不行的都不行,那只能扬长,无法避短。只有能力互补才能增加婚姻所得。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夫妇能力互补的优越性。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等就是我国夫妇在生产方面实现能力互补的传统模式。著名作家蒋子龙先生前不久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羡慕家有悍妻》,说有位仁兄在某大学教哲学,50出头,皮瘦肉长,懦弱有余而精气神不足,一副落魄的模样。他丧偶两载,生活不便,几个朋友拟给他续一个温柔贤淑的&弦&,可是,这位书卷气十足的副教授却要找一个疯狂而又强悍的老伴。令人耳目一&新&。&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一位学者居然置如此沉痛的&历史教训&于不顾,他所追求的也正是夫妇的能力互补效应。哲学家的眼光就是不同一般。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能力搭配对我国公民婚姻所得影响的力度将呈加强的趋势。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力对收入的影响力度,与以往相比更大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国外的研究表明,收入等经济因素是影响离婚率一个因素。如美国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发现,贫困家庭的夫妇更容易离婚。 ??情趣相投可以增加婚姻所得,是因为它有利于夫妇在生活中求同存异。所谓情趣相投,主要是指信仰、观念、爱好和习惯等的趋同或一致。在生活中情投意合、夫唱妇随可以增进夫妻感情,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快乐,即增加生活方面的婚姻所得。经济学家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心理学的支持。婚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对以为他们自己正携手迈进人间乐园的夫妻间,出现的第一个不正常的信号常常是一种孤独感的萌发。&而这种孤独感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夫妻双方生活的不一致和感受缺乏共鸣。如果情趣相悖,爱好各异,夫妻俩就会想不到一处,说不到一处,做不到一处。&忆君君不知&,久而久之,难免&凝恨对斜晖&。相对而言,情趣对婚姻所得的影响更大一些。 ??&婚姻者,祸福之机。&&做买卖不着,只一时;讨老婆不着,是一世。&这都是古人的看法。现在,婚姻自由了,问题已经没有这么严重。不过,由于人们对婚姻的质量更加看重,由于今天比以往任何时侯都更需要幸福的家庭,选择一个理想的婚姻伴侣还是相当重要的。梁晓声先生曾结合自己的婚姻经历,对未婚男士们提出如下忠告:&如果你选择妻子,最适合你的那一个,才是和你最有&缘&的那一个。好的并不都适合。适合的大抵便是对你最好的了如果用&婚姻伴侣&把这个忠告中的&妻子&替换下来,它似乎对未婚女士也无不妥。至于何谓&合适&?作家没有明讲。我想,经济学家的主张作为一家之言,对未婚的先生们和女士们理解&梁氏忠告&还是有些参考价值的。
相关文章:
向医生咨询相关问题
有问题向医生咨询,百万医生在线解决您的健康问题。
大家都在搜:
健康加油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婚姻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