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菩萨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缍(读朵)的简译音。菩提意思为觉悟,萨缍意译为有情意的生物或众生。大乘佛教认为,以阿罗汉果为修行的目标还不够,应修持佛果,即达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应先作菩萨,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
在藏传佛教中,有八位菩萨像最为常见:文殊,普贤,大势至,观世音,地藏王,弥勒,除诸障,虚空藏。汉地佛教中,以四大菩萨最受崇奉:文殊,观音,普贤,地藏。现存佛造像中,汉传以这四类菩萨及弥勒菩萨为最常见。
(注: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的意译。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据称,阿罗汉辟支佛(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缺后二项,菩萨缺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閦(读‘醋’或‘错’)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从佛身上说,还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观世音菩萨(Avalokitesvara),「观自在菩萨」(唐玄奘译),是以慈悲救度为根本誓愿的十地等觉菩萨,也是大乘佛教中信仰最为广泛的神祗之一。其崇拜源自印度,因佛教的传播而传入中国内地,并随《正法华经》西晋、月氏三藏法护议等的译出而博兴,继因净土思想的盛行而获得进一步发展,长盛不衰。7世纪中叶传至朝鲜、日本等地。约在同一时期,观音信仰也传入了西藏,并在藏传佛教中尤为兴盛起来。
藏文史籍记述,观世音菩萨源自“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神猴菩萨和度母的化身岩罗刹女”的结合;更将松赞干布及历世达赖喇嘛均视作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达赖喇嘛所居的宫殿也以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布达拉”(梵文potalaka)命名。观世音菩萨本身更被奉为雪域高原的神圣护持者而被虔诚地尊崇与祈求。
观世音菩萨的造像因信仰的普及而于汉藏等地均十分隆盛,其形象则因其应化无方而相状众多,有所为莲花手观音、狮吼观音、四壁观音、马头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十一面观音,乃至“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等,在密教中更有本尊形象的出现,此中以一面二臂之正观音为其本形。
正观音形为:头带宝冠,,绶带束绿。袒上身,披带,下着裙裳,周身佩饰缨络、手镯、臂钏、脚镯等,身侧芬陀利花庄严左右。左手当胸竖三指,屈名指与拇指捻持经书,右手覆掌撑莲台上结滴露印(bindumudra)。上体略呈三折肢势,右舒游戏坐姿(lalitasana)。通常又称此造型者又“自在观音”,也名“世间尊观音”。造像底座为莲花台。
13世纪时,藏传佛教传入内地,为元朝皇帝所崇信。明朝继续扶植藏传佛教,但一改元朝专奉萨迦派的作法,实施多封中建,而宫廷造像则作为颁赐的定例品,由御用监佛作承造。著名的永乐宫廷造像,风格上乃以印、藏模式为原形,有机融入汉地传统审美意趣,表现为高度融合的艺术风格,并以铜质细腻,鎏金纯厚,装饰华丽,工艺精良著称。
藏传佛像中,观世音像则比较复杂,有码头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圣观音、四壁观音等等。其中,以四壁观音与十一面观音数量较多。明清宫廷铸造的四壁观音像和正观音形,其造型大方华丽,庄重而又灵动流畅,整体气度即兼备宗教神圣气韵而又富有皇家王者气派。因而,“大明永乐年施”宫廷观音造像,永远是佛造像收藏者的梦想。
文殊菩萨,文殊师利(manjusri曼殊室利),略称文殊,汉译为妙德。义为万德圆明,皆彻性原。在众菩萨中地位最高,据传为如来之子,大乘经里称文殊为「法王子」、「导师」。这一尊称在佛弟子中是少见的,汉地流传的一些重要的大乘经基本上都是文殊发起的,在「华严经」里,文殊是青年的导师,他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等比丘那样,整天坐在大树下面;要学习佛陀那样至高无上,修集善根,学六波罗蜜,在学习上要永不满足。
过去古佛说中称:过去五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于此南方,有国名平,地平如掌,有佛名龙种上尊王佛,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磐,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处胎经》中菩萨意谓: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
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文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此五顶山,即我国山西五台县的五台山。当汉明帝时,佛法初来,摩腾竺法兰以天眼通看文殊菩萨住于此山,奏帝建于灵鹫峰,自此以后,五台山即为文殊道场。东晋以后,崇信文殊之风渐盛,已传播遍及西藏、蒙古、关外等地。
文殊住三昧力,能于十方世界,化现诸形,教化众生,偈云: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法,变身为异道,或冠或露体,或处小几坐,游戏于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容为老病,及玩饥集苦,处方而求乞,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令发信心已,为说波罗蜜。(注:大乘佛经的人物有两个特点:一、在时间上通三世。对一个人的研究,要从三世的角度上来考虑。在空间上遍十方,要将他方世界与娑婆世界结合起来探讨。)
文殊菩萨像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正法轮身--童子形,即寓意天真无邪。普遍童子形为:头戴五髻宝冠,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放般若经梵匣,右手持宝剑,可斩断一切无名烦恼,全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另一种是教令轮身--表现文殊菩萨智慧凶猛的骑狮像。童子形相对比较常见,而骑狮像则相对存世较少。宫廷所作一般也不选用这种样式。(注:藏传密教认为,佛、菩萨都有两种身--正法轮身,教令轮身。所谓“正法轮身”:即表情庄严凝重的“寂静相”;“教令轮身”:即忿怒相。)
普贤菩萨,(wikipedia)三曼多跋陀罗,译名普贤,又名遍吉。普贤行愿品曰:“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所谓普贤: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名贤。普贤菩萨,位居等觉,证同于佛。将来成佛,名智刚吼自在相王佛,今示现菩萨身,为诸佛长子,得三昧自在,主一切佛的理德,行德,与般若自在的文殊菩萨智德,证德相对。同辅释迦牟尼佛于II娑婆世界,教化众生,为释尊的得力助手。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分身尘刹,随缘教化众生。据史书记载:中国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贤菩萨的化身。
文殊菩萨驾狮子侍佛左方,普贤菩萨乘白象侍佛右方,显示佛的理智合一,行证相应,般若与三昧相即。华严海会,由释尊的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一佛二菩萨,共称华严三圣。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示现教化众生的道场。其山脉起三峰,故有大峨、中峨、小峨之称。华严经言:善财童子,站于妙高峰山上,遥见此山光明遍照,故此山又名光明山。山之最高处名金顶,建有金顶寺,威镇全山,因山顶常放光明,又名光明寺。
地藏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一般的地藏菩萨,有两种造型,一为现比丘像,另一种是头戴五方佛帽子的地藏王菩萨。常见的地藏画像中,中央是头戴五方佛帽的地萨王菩萨,随侍在旁的,一为老者--闵公,另一边为年轻比丘--道明尊者。造像是在座下。
源自:唐朝,新罗国(现今韩国)太子金乔觉,来到中国的安徽省,苦修了七十五年地藏菩萨法门,终于修成了地藏菩萨的化身。这时地藏化身(即金乔觉)遇到了一大富翁员外,也度化了这名叫闵公的员外,这闵公就问地藏菩萨说:「我愿意捐地供您修行建庙」,地藏菩萨只要求自己身上所披裟那么大之土地就可以了,当然闵公便欣然答应了,地藏菩萨脱下身上袈裟,往空中一抛,竟一直扩大到整片山峰,这时闵公看得目瞪口呆,因有言在先,也只有诚心的布施这一整片山了,而这座山就是中国四大名山,地萨菩萨的根本道场「九华山」。随后闵公及自己的儿子道明都皈依了地萨菩萨,并虔诚的修持地藏法门,所以在地藏座下的一长者为闵公,另一为道明尊者。
 普贤菩萨与地藏王菩萨在金铜佛中铸造不多,存世的多是小像,宫廷造像中也少有他们的身影,民间所作的大都艺术性与收藏价值都弱些。地藏王菩萨因他“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精神及与观音一般的慈悲心,在我国民间受到很深的信仰,但更多的是作为石刻佛像出现的。
补充:度母:《大日经》载:度母们是从观世音菩萨的眼中变化而出,与菩萨一样,救渡众生的。因身色不同,共有21种度母。最常见的,以绿度母、白度母最多。绿度母:唐文成公主化身;白度母:尼泊尔赤尊公主化身。度母在藏传佛教中非常流行。度母像的形,与菩萨像基本类似,但更体现出女性的形象特征。面形圆润,双目低垂,丰胸圆乳,细腰软腹,花冠、缯带、耳环、项圈、璎珞、钏镯等周身环绕,身躯呈“三折枝式”,头、腰向右侧微扭,半跏趺坐,右足在莲座踏一小莲花。绿度母造像的数量相对白度母稍多。清代绿度母像存世相对较多,但多为汉地民间铸造,较为粗略。蒙古喀尔喀风格的造像工艺最好,宫廷造度母造像极为罕见,所见则精美传神。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普萨道场:
& 文殊菩萨--五台山清凉寺& 观音菩萨--1.南印度洋内的普陀洛迦岛;2.中国普陀山--海天佛国;3.中国西藏布达拉宫& 普贤菩萨--峨眉山& 地藏菩萨--九华山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世音菩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