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谋攻篇论文·谋攻篇》提到国君对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几种

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中孙子认为谋攻敌国的最高明用兵原则是什么?强调的是一个什么字?
srSF84MC82
在这段中,孙子强调的是一个字:谋.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经常说的不战而胜.谋功篇中提到了谋攻的几个层次,分别为伐谋(用计策),伐交(通过外交手段),其次伐兵(在远离城池的地方打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图文】《孙子兵法》谋攻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孙子兵法》谋攻篇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13.66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孟凡群的BLOG
&我的日志分类
My Article Sort
NEW article
&&《孙子兵法》中的三个重要战略原则
09:53:12 &
《孙子兵法》①是我国古代一本著名的军事著作,经过两千多年的继承、发掘、不断扩展应用范围,其很多原则和原理已经在其他一些存在竞争和对抗的领域得到应用。所以,现代有些人将它与《道德经》和《论语》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宝库。
  《孙子兵法》博大精深,我经过反复阅读,虽说有不少心得,但远远不敢说系统地把握了它的思想和智慧。这里,我们从其中的几大战略原则出发,对相关的原则和原理进行归纳和引申,以求更好地学习和理解。
  军事问题都是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种问题相关联的,从以上背景来考察战争的并制定的战略,我们称之为大战略。而就战争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所制定的战略,就可以称为亚战略。本文所提及的三个战略原则,虽然跟大战略有很大的关联度,但在亚战略的层面上更容易理解,也更加实用。
  所以,我们这里是假设战争不可避免的状况下来讨论战略问题,这一点也是《孙子兵法》写作的根本前提。
  一.不战而胜
  孙子之所以成其为伟大的军事家,是因为他真正思考过军事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关心百姓生活,珍惜生命价值,所以从内心深处想避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不战而胜,正是孙子这一伟大品格的具体体现。这一点使得他有别于很多好战的军事家,也不同于被强权所御用的军人。反战和善战,在他身上得到了统一。
  在《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中,孙子这样写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很显然,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是指没有流血冲突。但这里的不战,决不是厌战、怯战,也不是没有能力应战,而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后,对冲突形式进行把握,形成的强烈的军事力量和状态的对比,迫使敌对一方主动认输,从而达到保存实力,避免流血,减少社会灾难的根本目的。所以,不战的后面是积极的备战,需要有更高的能力和技巧。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和平解放北京,就是不战而胜的典型战例。在对北京和天津进行了分割包围以后,政治宣传上主张避免流血和平解放,在社会舆论上宣传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在军事上用打天津来展示战斗力威慑北京。以上种种彻底动摇了傅作义顽抗的决心,最后采用和平方式将北京交到了解放军手中。
  中外历史上不战而胜的战例很多,通过研究,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一些不战而胜的条件和方法,而这些条件和方法,孙子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做了阐述。
  (一)五事七计。《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着重讲了五事七计。这里的&计&就是比较。
  所谓&五事&,是指五种直接影响到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在《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的原文中有关于这五件事的基本解释。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在这里,孙子只做了狭义的解释,而从广义上看,天、地、将也可以解释为政治气候、所占资源、人才的类型数量和组织方式等等大的范畴。既天时、地利、人和。
  对以上五点,孙子做了如下七种对比。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为什么五件事却进行了七种比较呢?我们不难看出,前四&计&比较的是&五事&,是&七计&中最重要的部分;后三&计&比较的项目与前四&计&密切相关,是前四&计&作用的结果。兵众强需要在主有道、将有能、天地得、法令行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士卒练和赏罚明都需要在将有能和法令行的情况才能实现。孙子做这样论述,说明后三个问题上虽然从属于前面四个问题,但在战争中又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单独进行比较,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环节。比如,兵众孰强的比较使我们明白一个小国无法从兵众的角度与一个大国从规模上分庭抗礼;而士卒熟练,则使小国的精锐之师有可能战胜大国的乌合之众。同时孙子对七个条件的重要性做了排序,前面条件对战争的影响总是大于后面的条件,而且很多时候不一定七个条件都具备才能取胜,只要排在前面的绝大多数条件与敌方相比占优,就可以控制战争的发展方向。
  毛泽东的著名军事著作《论持久战》虽然没有完全套用&五事七计&的格式,但他从政治历史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分析应该说是深得其中三味的。 
  (二)形与势。《孙子兵法》的第四篇为&形篇&,第五篇为&势篇&。在这两章中,孙子进行了这样的说明: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孙子兵法》第四篇&形篇&)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
  除此之外,孙子还在其他很多地方说明了形与势的含义、特点、以及怎样运用。例如: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
  在这里,如果摆脱了对孙子顶礼膜拜的盲从心理,我们也可以对他的描述进行更更广泛的讨论。按现代人对&形&&势&的理解,&形&既是形态,可以描述静止形态也可以描述运动形态,而孙子多用它来描述的是后者,是个动中求静的概念;而部队的规模、编制等等静态概念,一般用&数&来表示。&势&既是优势或者趋势,是一个静中有动的概念。
  物理学上有势能和动能的定义和相关定律。&势&应该是占据高位,应该是&千仞之山&上的&圆石&,它随时可以&转&下山来,它不&转&,就保持了势,它一转就会转化为动能,动能越大,势能就变得越小,而动能就是所说的&形&。所以,&数&是物体的质量,&势&是物体的高度与&数&的乘积,而&形&则是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数&的乘积,而两者是相等的,用公式表示为:MH=MV。
  很显然,造成对敌的威慑作用,主要靠&势&,其次靠&形&。&势&是静态的,是不战;而&形&是动态的,是或战或不战。当然,很多时候,&势&的大小,需要用&形&进行展示,而&形&的强弱,要以&势&为根本依据。所以,在战争中不断经营并保持自己的&势&,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策略,是由&形&到&势&的运动过程。
  毛泽东重兵围困北京,形成了&势&,这个时候傅作义和邓宝珊仍抱着侥幸心理,于是毛泽东用二十八个小时打下天津,让对手看看&形&。
  (三)谋与交。孙子在第三篇&谋攻篇&中,在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原则之后,紧接着给出了一种重要的实施方法。&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里的&伐谋&和&伐交&是不战的重要手段。&谋&是总体战略,&交&&兵&都从属于&谋&;而&攻城&则从属于&伐兵&。
  因此,在任何战争开始之前或进行当中,在任何竞争和对抗开始之前或进行当中,&谋&是最重要的行动。而对于&不战&为原则的策略,一定是先抓好&五事七计&,经营好自己的&势&,再采用包括&伐交&在内的各种谋略。任何懒惰思想和碰运气的心理,都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即使到了非战不可的地步,也要&先胜而后求战&,而不是&先战而后求胜&。
  二.自保全胜
  孙子作为军事战略家,以不战作为第一战略原则,当战争不可避免时,孙子也不是头脑发热,意气用事的草莽英雄。他的第二条重要的战略原则的基础就是慎战。既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孙子兵法》第四篇&形篇&的一开始,就讲到:&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侍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所谓慎战,是指在必须通过战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一方面表现出孙子对待战争问题的科学态度,也表现出对人类对历史对国家负责任的崇高品格。所以,《孙子兵法》相比于其他兵法显得保守,&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等,虽然也是历史上的经典战例,却只能作为《孙子兵法》的思想体系中最末梢的小技巧,其精神实质和战略原则,已经与孙子的初衷相去甚远。
  那么,孙子是以什么样的原则来规定自己要慎战的呢?那就是&自保全胜&。
  电视连续剧《长征》中,中央红军的决策机构内部因为打不打打鼓新场发生争论,毛泽东说古往今来的任何军事家在指挥战争的时候,首先要想到保证不被敌人消灭,然后才能去想怎样消灭敌人。这段话为孙子的自保全胜的战略原则做了最好的诠释。同理,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决策者首先是应该想到保证不赔钱或少赔钱,然后再去想多赚钱。  
  那么,孙子&自保全胜&的慎战原则是否就意味着一味的防守,是缺乏主动性和胆略的保守主义呢?或者是一味追求稳妥以至于错失战机,更不会主动寻求和制造战机呢?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孙子兵法》是一本兵书,最实用的部分就是论述如何打仗的,所以他一定会在建立了&自保全胜&的原则的同时,给出积极主动地夺取胜利的方法和技巧的。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这一条,具有多重实用价值。无论处在战争前还是在战争中,都离不开知己知彼。具体到战争当中,孙子专门在第十三篇论述了使用间谍的意义和方法。所以说,孙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懂得了信息战是绝对不过分的。而外国人是从什么时候才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从很多外国电影和历史资料及文学作品里,我们可以略知一二。现代战争以及商业竞争中,不但有自己使用信息的要求,更有施放假信息对敌方进行干扰的行为,即使是这样,也没有超越孙子对信息战的理解。所以,我们更能感觉到孙子的伟大。
  遗憾的是,一切到了孙子就结束了,我们没有很好地继续发展孙子的信息战思想,没有把信息的概念建立起来,没有把它引入到自然科学领域,所以才沦为回过头来向外国人学习的境地。&
  (二)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有了信息,做到了知己知彼,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当然不是。必须得在信息的基础上继续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分析判断工作,这样才能确保所制定战略战术的正确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对信息进行处理,从而找到必胜的战机,做到&先胜而后求战&(《孙子兵法》第四篇&形篇&),也可以做到&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兵法》第八篇&九变篇&)。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过程中,一贯倡导&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就是对这一条原则的诠释。
  (三)避实而击虚(《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孙子兵法》中单列了一篇用以论述虚实的关系问题,并得出战争中最重要的取胜原理是&避实击虚&。其实,&虚&和&实&是对&形&和&势&的总体描述,而避实击虚最主要是在对两者对比也就是&计&算之后,所采取的必胜的行动。我认为这一原理是主要是为了用以保证&自保全胜&的原则的贯彻的。
  与避实击虚原理相关的内容非常多,这里仅列出一些。&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篇&)
  我专而敌分,我众而敌寡。(《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
  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孙子兵法》第四篇&形篇&)
  攻其不守。(《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
  可见,在对&虚&和&实&的分析上,孙子远未局限于兵员数量和武器优劣,还涉及到战略布局&攻其不守&,组织管理&正正、堂堂、治乱、静哗&,到军队士气&锐惰、逸劳&等等。所以,应用避实击虚原理时,一定要正确领会虚实的含义,不可片面理解为简单的数量对比。
  (四)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这条原则是孙子&自保全胜&原则得以贯彻的重要依据之一。战争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长久的策略经常会无法应付和把握这些变化,而饱尝信息过时、计算无效、行动失控等恶果。不在万不得已时,军事战略家不应该打持久战。即使在弱者对强者作战必须通过长时期的力量积累和经营以达到&形&&势&对比的转换时,一旦&形&&势&转换成我强敌弱我实敌虚的状态,还是要&兵贵神速&,还是应该速战速决。所以,孙子看中战争的结果,不提倡持久战,讲究速胜,是从对&自保全胜&原则的支持角度出发的。
  中国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讲究的是战略上的持久战,但在具体战役上仍然提倡速决战。这一点与《孙子兵法》的速胜思想并不矛盾。
  以上四点,虽然可以促成&自保&而达到不被敌人战胜,但离打倒敌人的胜利还有一段距离。孙子清醒地看到&胜可知,而不可为&(《孙子兵法》第四篇&形篇&)的问题,所以在&不可为&&胜&的情况下,主动制造战机的有效方法,就需要从他的第三个重要原则&正合奇胜&出发。
  三.正合奇胜
  从自保全胜的原则出发,把参与战争的双方各方面状态和实力进行对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但不是全部条件。战争双方如果都遵循这样的原则,会出现如下几种可能:一是强的一方不战而胜;二是弱的一方一直避免交战,战争很长时间没有结果;三是双方旗鼓相当,出现长久对峙的局面,同样使战争没有结果。第一种情况,当然是解决了问题,但如果我们是弱的一方,结果就不是我们所期待的。第二情况,如果我们是强的一方,结果同样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第三种情况更是失去了战争的意义,因为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但是,回顾古今战争史,我们发现长久对峙的局面最后都会被打破,以弱胜强的战例比比皆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参战双方各方面的&形&和&势&都在变化,这种变化也许是其内部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其中一方使用计策进行扰乱破坏造成的。
  孙子之所以成其为伟大的军事战略家,不仅仅因为他不战和慎战,还因为他在慎战的基础上还非常善战。如何积极主动地制造自己的优势,如何引导敌人不自觉地走向劣势,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孙子的不战就没有了扎实的根底,慎战也不可能有决定性的效果,孙子的就会被人耻笑为&怯战&。
  在《孙子兵法》的&势篇&中,孙子做了如下论述: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之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基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提炼出《孙子兵法》的第三个战略原则&正合奇胜&。&正合&,按刘伯承元帅的解释大致为按通常的战术原则,以正规的作战方法进行的战斗。而&奇胜&则是指根据战场情况,运用计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打敌于措手不及(见施芝华著《孙子兵法新解》第149页)。很显然,&奇&和&正&的运动是任何军事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聪明的军事家才能主动有效地利用这种&运动&来打击敌人。
  对于&正&,我们这里不做过多解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大的因素是战争中大的&正兵&,这不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在&自保全胜&的战略原则基础上所采取的行动也是&正兵&。而&正&是&奇&的根本依托。
  对于&奇&,《孙子兵法》同样给出了主动出&奇&的若干原则和方法。
  (一)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孙子虽然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虽然具有对人类对历史对国家负责的高贵品格,虽然具有&知&与&算&的对待战争的科学态度,但并不排斥在战斗中使用计谋甚至使用在一些道德家看来比较琐亵的计谋。因为对敌斗争是残酷的,反动派总是不打他就不倒,所以行动服从于目的,计谋在战争中必然会失去了日常的道德评判标准,因为&兵贵胜&,所以才可以&兵以诈立&。只有能够通过各种技巧扰乱敌人的部署,打击对手的信心,才能代表着超越凡人的智慧和水平,才是一个摆脱了妇人之仁的合格的军事家。所以: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
  (二)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致人&,就是调动敌人,&致于人&,就是被敌人所调动。作家金庸在小说《射雕英雄传》中讲过一段非常生动的故事:郭靖、欧阳克一起来到桃花岛向黄药师的女儿黄蓉求婚,其第二道考题就是要按照黄药师的萧声击打拍节。欧阳克表面聪明,一听就进入黄药师的节奏,差点被废掉武功;而郭靖生性愚钝,一直打不准。虽然郭靖无法打准,但却几度影响得黄药师和欧阳锋两位绝顶高手脱离自己的节奏。这其实是&致人&与&致于人&的较量。如果缺乏定力,郭靖早就&致于人&了,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北侠&。虽然这只是武侠小说,但其道理与打仗也是相通的。所以,在战争中也好,在现代其他竞争和对抗中也好,使对手进入自己的节奏,才能牵着对手的鼻子,才能掌握主动权,才能找准时机实施打击。
  红军长征过程中,毛泽东一会要把黔军调出贵阳,一会要把滇军调出云南,从而实现红军穿越贵州云南巧度金沙江的目的。这是最典型的&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例。
  (三)形人而我无形(《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第一个&形&是个动词,就是让敌人暴露自己的&形&&势&,第二个&形&是个名词,是&形&&势&简称。
  如何形人?就是要通过调动,也就是&致人&来达到使敌人把自己的形势显示出来。如何使我无形?就是要变化,就是要&如环之无端&(《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让敌人无法摸清我方的意图。当敌人示形之后,自然可以做到知彼,也容易计算,就比较容易寻找到敌人的薄弱环节,采取我专而敌分的战术,做到避实击虚。当我方无形后,自然也可以做到&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从而保证不被敌人打击,以求得自保。
  所以,《孙子兵法》是一部逻辑完整的著作,用奇而不忘正,持正而不废奇。所以,正合奇胜也要以自保全胜为前提。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大打运动战,就是通过运动来调动敌人使之产生薄弱环节,从未形成我方在局部上的兵力优势,进而有效地打击敌人。而使敌人产生薄弱环节环节,就是一个&形人&的过程。
  (四)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篇&)。致人的目的就是形人,而敌人为什么会为我所&致&?孙子指出其中一个办法就是要&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红军长征过程中,林彪曾指责毛泽东总是领导红军走弓背不走弓弦。仅就弱者对抗强者的道理而言,红军就无法走直路去正面遭遇敌人,所以,走弯路对红军来说是一种直路,国民党正因为红军走弯路而迷惑不解,所以被调动得晕头转向,破绽百出,最后被红军突出了包围圈。现在以孙子的&以迂为直&的思想看,即使不是弱者对抗强者,也可以通过以迂为直来到达致人和形人的目的。
  红军第一反围剿,采用的是诱敌深入的战略。在当时红军中也有不同看法,认为根据地丢了,不是&利&,而是&患&,国民党更是见利不见害,结果却是红军以活捉张辉瓒为标志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将欲取之,姑先予之&,所以,为了战争的胜利,必要时让给敌方一些利益,让他们忘记根本目的从而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也是常用的策略,也是出奇的表现,也是从属于致人和形人的目的的行为。
  (五)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除了以上那些技巧外,&险&和&快&也是一种奇。&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篇&),这些都是具有奇的特点,只是&险&和&快&更容易被人理解和利用。这里的&险&与猛的意思相近,这里的&快&是节奏的快,是进亦快退亦快,聚亦快散亦快。红军飞夺泸定桥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出奇制胜的战例。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在蒋介石看来是红军的正兵,但他没有意识到红军会出飞夺泸定桥的奇兵。因为路途遥远,因为没有红军主力出现。同样,红军在两天一夜的时间里走完二百四十华里的山路,这是以&快&造成的奇。但有趣的是,从红军踏上通往泸定桥的道路开始,夺泸定桥就成了红军的正兵,而安顺场的一条船就成了调动敌人的奇兵,用以达到致人并且形人的目的。正和奇之间就是这样辩证,这样无声地转换着,所以孙子才有&如环之无端&的感叹!&
  关于&正&&奇&的关系,一直是古往今来军事家们议论的重要话题。&正&&奇&关系的符合辩证原理:既互相对立的,又互相包含,也互相依存并可以互相转化。只有正确理解奇正的关系,才能正确运用,才能时时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
  四.不战、慎战、善战的关系
  不战而胜、自保全胜、正合奇胜是孙子兵法中三个重要的战略原则,它们分别反应出孙子本人不战、慎战、善战的特点,而这三点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是孙子积极推行&以战反战&的思想的重要内容。
  因为追求不战,所以要主观上强调慎战,也就是能不打就不打,而客观上要强调善战,也就是一旦要打就必须打赢。而慎战必须以善战为保证,不然就会被敌人误解为怯战,从而不停地受到威胁和骚扰。同样,善战又必须以慎战为约束,决不能该不该打一律都打,那就成了好战,最终会失去&道&的支持。慎战接受不战的影响,而善战又使不战成为可能。不战、慎战、善战就是这样一种有机结构,这是我学习《孙子兵法》的最大的心得。
  万人闻道、百人得道、十人行道、一人成正果。但愿我们有更多的人通过学习《孙子兵法》能够领会其中的奥妙,在现代的竞争中取得更大的成效,有更多的人修成正果。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孙子兵法》与领导管理艺术(上)100分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孙子兵法》与领导管理艺术(上)100分答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孙子兵法·谋攻篇》《孙子兵法·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孙子兵法·谋攻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子兵法 谋攻篇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