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开展中科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生工作

谈谈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博士期间的绝佳出国机会!
我的图书馆
谈谈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博士期间的绝佳出国机会!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介绍我对出国留学的一些个人看法:《》,然后便有很多朋友向我询问各个学习阶段出国深造的流程和优缺点,而这些内容也都在我原本的写作计划之中,希望大家不要着急。今天我打算先从一种比较特殊但又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出国方式说起:在国内读博期间的出国之路——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也即我们说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为什么先从这样一个出国项目说起呢?因为它是国家资助的公派研究生项目,对GPA没有硬性要求,并且这种项目对外语水平的要求是各种出国方式当中相对较低的。我们知道,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他的外语水平一般都会突飞猛进。但是问题在于,如果在国内时无法获得足够的外语考试成绩,他便很难获得(非自费)出国学习的机会,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反之出过国便容易学好外语,学好外语便容易出国,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很多人会被卡在外语这样一道坎上从而与远方的世界失之交臂,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给了这些同学一个绝佳的出国交流机会。另外,公费出国联合培养意味着国外接收方的培养负担很轻,不会因为外国导师Funding不足而影响招收名额——还没出国便有资金支持,这可是非常给力的!要知道很多可能的合作机会都是因为导师Funding不足而搁浅的,哪怕你的工作方向和个人能力与国外导师的需求非常匹配,没有钱,全都是空谈。如果博士期间所在工作组与国外实验室有合作项目或者友好关系,有的时候联合培养只是老板之间打一声招呼的问题,这等好事,据我所知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我在美国这些年里,一起工作过的联培博士生也有不少了,他们有的已经回国,有的还在美国工作,有的回国之后又再次回到美国从事研究和其他相关工作。但无一例外地,他们都对自己这一到两年的出国经历非常满意。现在同我一起在哈佛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的王蓓博士听说我正在写作有关出国深造的文章和计划相关讲座,于是她写了一篇关于她自己的联合培养经验的文章,并托我把她联培期间的感想和收获拿来同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借此机会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预备信息和行动上的鼓励,以下为她的文章,我只做了一些很小的改动:——关于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国内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对比西方而言,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甚至从国内就业而言,不仅企事业单位,高校招聘也往往更加青睐于海归或者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才。因此作为已经在国内读博的同学们,能够参与一次国家组织的联合培养项目,是一个提升自己能力,开拓视野,为自己未来简历增添亮点的绝佳机会。来到美国已经将近1年的时间,也即将结束我的联合培养回国,回首自己的联培经历,希望能够给有意向申请该项目的同学一些借鉴和启发。申请篇其实这里主要谈一下申请的感受。我为什么申请联合培养?正如第一段所提到的,现实一点说,出国经历是找工作的一份很好的加分项。其次对于做科研而言,西方国家的科学发展程度目前仍然领先不少,出来学习不仅为自己开拓了眼界,对于国内外实验室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搭建一个平台。再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出来走走”,一直在国内待久了,多少会因为周围同学晒出得国外经历而产生兴趣,萌发对外面的世界的兴趣,这也不失为一份宝贵的人生经历。而对于申请经历而言,最开始我是非常担忧的(性格也比较谨小慎微),担心自己的硬件不够份量做敲门砖,担心自己的表达不够好,担心自己最终努力了一把,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刷掉。但是我的经历恰恰证明了不去试一次怎么知道自己不可以?首先在充分了解自己欠缺的硬件后,那么就需要用软件的事实去充分的包装自己(在此我强调一定要是事实,不可以欺骗或者虚假)。从搜集资料,了解项目,未雨绸缪开始做起,积极准备英语,在网上查找资料,咨询老师等等…...本着“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导师,一流的学生”的三个一流原则,按照兴趣,科研方向等开始筛选心仪的国外导师,积极勇敢的套磁。认真准备研究计划,按照CSC的要求准备申请材料。一路走下来,从担忧,懵圈,焦急,等待,走到准备出国,来到美国,直到即将结束联培,回想来路,我从中不仅仅收获了一次来发达国家生活学习的体验,双方导师给予的机会,更是锻炼了自我,培养了“不打无准备的仗”的能力。生活篇在来美国之前,我对于美国生活的印象:出门无法方便的坐到公共交通;天一黑绝对不能出门;到处都是流浪汉;随时随地都得准备好一部分零钱,遇到抢劫时候逃命用……总的来说就是资本主义水深火热的生活。这大概来源于在国内时听到或看到的新闻,传言等。因此在来美之前,我是比较担心和焦虑的。寻找住处的时候,我对于房子的标准第一关键因素就是安全,其次是地理位置,价位,周边设施等。万幸,我在来美前就找到了还不错的公寓。来到美国之后,之前对于美国的印象几乎都被推翻(仅代表大波士顿地区)。在大波士顿区域,最方便的莫过于公共交通,出门地铁公交十分方便,免去了买车开车的麻烦。此外由于住在治安良好的区域,夜晚10点路上仍然有车流及匆匆回家或夜跑的人们,相对安全。吃不惯美国食物,也能够很快找到附近的中餐厅,尤其是学习工作的附近,美食广场,中餐车步行2,3分钟即可到达。若想自己做食物,去往中国城中国超市也十分方便。在此我想提到两点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1 、感谢与对不起以感谢与对不起为题其实比较狭隘,想要谈的更多的是礼貌。朋友同事同学间,每次碰面都会打招呼,“How are you?!”的回答也决不再是“Fine, Thank you! And you?”;打喷嚏咳嗽不再单单是自己的事情,也许会有小伙伴“bless you“,而自己一定会说“excuse me”;晚上回家大家也会道一声再见,晚安。最为惊讶的莫过于在公交车上,当人们上车下车时,近一半的人都会友好的向司机道谢。而美国的公交车也人性化的考虑到了行动不方便的人士,如遇到老年人或者残疾人,他们会将上下车一边的车倾斜(可能是释放了一些车胎气),方便老人或残疾人上下车,随后再恢复正常。在这里,当你哪怕帮助了对方一点点,或者减轻了对方一点点麻烦,即使就是帮忙开了下门,对方都会感谢你。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似乎每天的心情都会变得很好。2、购物这里最想要说的是美国购物的退换货。没有出国前,在国内网购还是挺令人担忧的,质量如何,大小怎么样都无法透过简单的买家秀得到。但是在美国,绝大部分的商家提供无理由退换货(有天数限制),甚至将退货邮寄所需的label都一起寄过来,如果你需要退货,你只需要包好贴上label,扔在邮箱或邮局即可。大小不合适?退!质量觉得不好?退!买回来发现不喜欢?退!再有就是美国商家的服务态度,以星巴克为例,我经常在楼下星巴克买咖啡,曾遇到几次下单后无货的情况,服务员除了帮忙换了同等价位的东西后还会万分抱歉的赠予一些gift card。科研篇以出国为深造目的的同学可能更关心的是联合培养的科研经历。其实这一点要因人而异,不排除一部分同学出国后到了相对条件更不好的地方,或者遇到无人指导成日旅游玩耍的情况。但是至少在波士顿,顶尖高校云集的地方,我自己包括我遇到的同来的CSC小伙伴们都是非常忙碌于科研的。进入实验室前,第一件事情就是实验室安全培训。只有经过了安全培训后,才能够拿到学校以及实验室的ID卡。这一点是国内众多高校实验室缺失的部分。但是实验室安全恰恰是尤为关键甚至有时是致命的。国外好一点的实验室大多硬件设施相对齐全,日常实验所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基本可以满足,甚至条件会更好。但是无论是公共仪器还是实验室自己的仪器,都有相关的规定,在首次使用前必须接受培训,确保基本掌握仪器的使用后才可以预约。实验室的氛围与国内相差不大,实验材料的交换以及信息的交流非常通畅,没有明显的隔阂,感觉非常自在。但是相对压力会比较大,在交流中会发现周围的人都是学霸天才尖子生,自己的水平不足一下子就凸显了出来,但是应用那句名言“见贤思齐焉”,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与强者的交流,当年很多想不通的问题,突然一下子迎刃而解。此外,国外不管是研究所还是高校都会有丰富多彩的课题报告,可以大大的开拓视野,培养兴趣。我在刚来实验时就选择旁听了一门课程,以期弥补自己跨学科欠下的一些理论知识。 语言篇科学领域的主流语言应该就是英语,因此即使在国内读博,理论上,英语阅读应该不会太差,但是出国后,我们遇到的并不仅仅是文献,更多的是与人的交流,因此英语口语交流也是一大问题。但这也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英语口语的好机会。刚来到美国时,我也曾遇到严重的交流问题,例如在实验室与导师和同学之间,讨论课题时,往往需要对方解释很多遍才能理解个6分左右;在去餐厅或星巴克买餐时,望着完全看不懂的菜单,与服务员打着手语都费劲。试想当初托福口语也能考到20多分(也许这成绩对于一些学霸而言还是战五渣),一出国才发现“实战经验”是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美国,除了与实验室的同学多多交流(不仅仅指科研)外,还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与当地的人聊天等,都可以很大程度上锻炼口语交流,勇气是第一步,能力是第二步。甚至有机会,还可以在旅行的途中认识朋友。 感谢其实这一份感想写的有些流水账,很多的感受是需要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悟,我的经历仅仅是一份了解。太多的努力,太多的工作,太多的故事,并不是简单的几页纸能够说得清楚的,因此我也非常鼓励有意向出来走一遭的同学们自己亲身体验一番,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故事,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美国并非是天堂(文章中我举了一些好的例子,当然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不如国内的地方),但至少在我的经历中,它也并非是地狱,取长补短,多发现美好的事物,多关注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是我对于出国联培的一份感受。能够获得国家的资助出来联合培养,不仅仅是从自身要求要对得起这份支持,对得起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感谢国家提供了这个机会,并大力支持国内的博士生走出来,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还要感谢国外导师给予这个机会,不仅仅在科研上我学到了很多,还提升了我的自信与勇气。再有还要感谢国内导师的支持与开明。一句俗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不试一下你怎么知道自己不可以?那么有了机会,就要勇敢努力的争取,认真负责的带着感恩的心前行。相信大家看了王蓓博士的文章,一定会对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有更多的兴趣。当然了,我也需要在这里提醒大家一点,接受国家资助的博士生在出国之后需要回国服务两年时间,并且在签证和移民事项上有些要求,希望大家对此要有基本的了解。不过我也认为接受国家的资助和国内实验室的支持,并尽自己所能回馈国家和国内的老板,其实是对大家都有帮助的。一般而言回国之后用一到两年时间毕业或外加一小段博后就可以满足回国服务的需求,这对国内的老板也算是一种回报吧,希望大家不要把这件事情看得太坏。最后,总的来说,以我经验和所见所闻,我会推荐有条件申请联合培养的同学一定要试一试这条路。虽然这需要一些努力和运作,但是我认为这对于没有在申请研究生阶段出国的同学是非常有价值的,尤其是对于希望将来从事科研工作以及海外工作的博士朋友们。希望这对大家会有所帮助!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使用值乎或者在文章下面给我留言,我会尽力解答大家的疑惑。
TA的最新馆藏因项目研究需要,欲招聘在京联合培养研究生2名,长期有效
已有 1344 次阅读
|系统分类:|关键词:研究生 联合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体污染源控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因项目研究需要,现欲招聘联合培养的在读硕士研究生人员2名一、&&&&&&&&&&具体要求如下:1.&&&&&&&北京市在读硕士研究生;2.&&&&&&&环境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化学工程等相关专业;3.&&&&&&&具有丰富的实验操作经验,良好的实验操作规范,会使用常规分析仪器,如GC、LC和IC等;4.&&&&&&&具有较高的英语读写能力,通过6级的优先考虑;5.&&&&&&&联合培养期间应遵守北京林业大学的相关规章要求,并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踏实的工作精神;6.&&&&&&&联合培养的周期一年以上,研一已经上完基础课程的学生优先考虑;二、&&&&&&&&&&项目研究内容1.&&&&&&&催化膜反应器的构建及其催化臭氧氧化除污染能力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藻类有机物对含氮消毒副产物的贡献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联合培养期间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联合培养期间的实验成果归北京林业大学所有,但课题组将负责协助研究生至少完成1篇第一作者论文(若实验成果多,可多发)和毕业论文,保证学生毕业。四、&&&&&&&&&&联合培养期间北京林业大学主要提供一下几方面研究条件:1.&&&&&&&基本生活补贴为600-800元/月,若表现良好可酌情增加;2.&&&&&&&在实验期间可以学习很多实验与仪器的操作,增强实验能力;3.&&&&&&&在实验过程中可参与很多国家课题的研究,并可以给开具联合培养证明。&有意者请发邮件至:。招聘人主页:简历要求:学习经历、研究经历和专业背景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齐飞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当前推荐数:0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国防科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委属高校与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文告》2006年01期
国防科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委属高校与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
【摘要】:正 各军工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委属各高校: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国防科技工业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推动国防科工委所属高校(以下简称"委属高校")与军工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使各方面的潜力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特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意义1.委属高校是国防科技工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特别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E252;G649.20【正文快照】:
各军工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委属各高校: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国防科技工业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推动国防科工委所属高校(以下简称“委属高校”)与军工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使各方面的潜力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卢小丽;袁天凤;;[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8期
董怀智;戚英喜;汤文庭;;[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25期
张云;聂瑾芳;李建平;陶慧林;杜甫佑;;[J];广州化工;2011年14期
马静;胡涌;常新华;刘翠琼;;[J];中国林业教育;2011年04期
高兴武;王华荣;;[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9期
;[J];石油教育;2011年03期
;[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1年04期
;[J];神州学人;2011年07期
陈黎明;;[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2期
;[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士宏;;[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马星;陈劲松;张存泉;;[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陈广汉;;[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C];2011年
史庆;高秋香;王秀明;张浩;;[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牛建昭;;[A];第九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刘忠宝;马国远;王庆华;;[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A];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工——纪念中国化工学会成立80周年[C];2002年
杜彬恒;陈遇春;;[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秀梅 石晓改
张守帅;[N];四川日报;2008年
梅格;[N];中国文化报;2009年
李启昌;[N];云南日报;2009年
余荣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邱齐龙;[N];黑龙江日报;2010年
余潇;[N];福建日报;2010年
胡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余潇;[N];福建日报;2010年
叶县香;[N];三明日报;2010年
杨晨光;[N];中国教育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雯;[D];青岛大学;2012年
刘云;[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卜洁;[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肖国芳;[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胡振萍;[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赵露霞;[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蒋学平;[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郁嘉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蒋学平;[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王辉;[D];兰州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联合培养的利弊
联合培养研究生利弊 联合培养的利弊
“联合培养”?本科的时候,对于这个词,我全然不知。直到我误打误撞成为了一名联合培养的学生之后,才开始大彻大悟。不需要长时间的准备过程和复杂的申请程序,联合培养不仅可以让研究生享受两所大学的教学资源,开阔视野,而且也能为你提供一个更高、更好、更优质的科研平台。我就是这么一个幸运地享受到优越政策并乐在其中的人。我的“非一般”保研经历从本科到研究生,我“非一般”的保研经历让我的心情就如同一个开水沸腾的全过程,毫不夸张的可以用一条曲线描绘为:平静-—沸腾—冰点—再次沸腾—趋于平静。我是幸运的,也是努力的。在大四的上学期,我凭借自己综合排名的绝对优势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机会。当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激动的,过后很快就恢复了平静。短暂的平静后突然接到一个值得兴奋的消息,我们学校收到了中国科学院某所的硕士推免接收函,凭借在几个保送生候选人中的各项排名,我顺利获得了这个宝贵的名额。当时的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因为在非“211”院校的普通师范院校,保送外校几乎是一种很奢侈的想法,更别提中国科学院发来的接收函。经过几天的表格收集、填写、审核、盖章。一切准备就绪,就随着学院的安排安安心心的去外地教育实习了。没想到,在教育实习期间竟然接到学院负责人的电话,顿时犹如晴天霹雳――我被告知,由于学院没有及时把推免材料寄过去,最终导致我们错过了对方推免的面试时间!当时由于对外校推免方面了解得不够,最终就决定保留保送本校的名额。其实,现在回头想想,我是可以自己再去其他还没完成推免面试的学校去努力的。本想着就这样继续在本科就读的学校继续我的研究生生活,可是有一天,突然被我现在的导师叫到办公室,由于他当时已经在中国科学院某所任某博物馆的副馆长,和那边的导师关系不错,而且也正想与其中的一位导师进行项目上的合作。恰好就想到了我,让我以“联合培养”的名义,到那边实验室完成我的课题。得知这个消息,真的把我乐坏了,兜兜转转,我怎么感觉我已经经历了一个轮回呢?虽然没能很好的抓住保送外校的机会,可是这么看来,能作为联合培养的学生到中科院度过我的研究生生活,似乎也让我的生活增色了不少。这是个十分难得的机会,尽管在研究所的压力会比在一般的高校的压力大,可是能在中国一流的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能在国内一流的导师指导下进行工作,能与这个领域的精英们一起商讨实验,何乐而不为呢?直到今天,我都特别珍惜我导师给予我的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也在为这个难得的机会时刻努力着。在这里要提别提醒学弟学妹们,作为联合培养的学生也是需要到相关联合培养的院校下载表格,并认真填写表格、经由双方学院学校签字审批后一式三份,分别在联合培养院校、本校、以及本人手上各存一份。这份表格务必认真对待,它有可能让你享受到联合培养单位的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公寓的入住安排会比非联合培养的学生优先,老板给的补贴也会相对只是短时间客座的学生高一些,在所里的身份也相对正式一些。切勿一味的沉浸于兴奋中而忽略了这些关键的细节,否则再次错过就很可惜了。高校与研究所的不同风景作为联合培养的学生,你不仅仅代表的是自己,更代表的是你的学校。高校和研究所也各有各的风景。自从去年7月,我来到了北京,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联合培养的生活。从小到大第一次离开家到这么远的地方学习,而且离开家的时间这么长,又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多少给我带来了些许的不安。但同时我也怀揣着兴奋和憧憬,能来到中科院系统下的研究所学习,是多么好的机会,这也是老师们多年努力的结果,感谢老师们能给我这次机会,在这里进修。以前的向往突然变为现实,研究所里整洁、有序的办公室,宽敞、明亮的实验室,舒适、安逸的宿舍,一切都是那么适合进行研究工作,一栋庞大的建筑已经能满足我们所有的日常需要,完善的后勤系统也值得羡慕。在这里,我开始学习、开始科研,没有了那么多琐事,我有充足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老师、师兄、师姐和同学们都很热情,一切都是那么完美,让初来乍到的我心里燃起了丝丝暖意。可是,毕竟还是有份孤独的感受,一个陌生的环境下会有它自己的生活方式,研究所的环境与大学是截然不同的,少了喧嚣的校园、少了许多陌生的面孔,也少了师大许多独有的校园文化,有时候也觉得自己很奇怪,为何会有如此的不适?两次回到师大,离开时都会有不舍的感觉,在那里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做饭、打篮球、游泳、逛街,每次回去感觉自己好像年轻了很多,似乎也轻松了很多,毕竟是生活五年的地方,也算是我的故乡埃在的时候不觉得,离开时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变了很多,多多少少都有些师大人的气息了,想好好的享受生活。在研究所里,大家通常是没有过多话语的,相对较沉,也许是与压力成正比的原因吧。在科研院所做研究,一定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工作时间里,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我也在看论文,为毕业做准备,休息的时间也多是在看美剧、电影、动画片,有时也会游游泳、乒乓球、逛逛街。只有在运动时心情才是放松的,其他的休息时间好像是为了休息而休息,一种很城市的氛围,但我更喜欢自然,哪怕是心境的自然。回到两个人的寝室,有时候也很想自言自语,但是还是能够控制自己,背背单词也就睡着了。这是非常有规律的一天,起床、看论文或学习、中饭、午休、学习、晚饭、休息、学习、睡觉……在这紧凑的时间里,我的学习效率确实高出许多,也许不是效率高吧,只是一天的时间大部分都花在学习上,进步当然会很大,再加上身边都是优秀的同学还有专于科研的老师,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弥补了以前的很多漏洞,也发现了很多新的研究方向,这种收获可能会让我一生受益,也是难忘的经历。我个人认为,那种性格比较内向的研究生在一些研究所读研,可能会变得更加内向,或者说更成熟稳重。因为交际圈小,平时都忙于埋头自己实验的缘故,平时交流不多,不利于提高其交际能力,在高校这一点要比研究所好一些。另外,对于那些致力于在今后从事科研生涯的人而言,去研究所做联合培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对于那些想利用读研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然后找一份好工作的人来讲,似乎在在高校里读研更适合。高校里的研究生生活相对自由,活动比较多,自主性比较大的。比如舞会,在有空的周末,可以和几个朋友到学校的舞厅里去转转,既可以放松自己,换一个环境,还可以学习一点新知识。也可以参加学校里组织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认识更多的人,结识更多朋友,晚上的时间也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在研究所里读研,生活相对单一。由于动物所的学生公寓分布在不同的两个位置,我被安置在离所大概6公里外的青年公寓,每天早上8∶00都有所内班车把我们从公寓接到所里,晚上9∶00再把我们送回公寓,如果错过了班车时间就只能自己做半小时以上的公交去所里了。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着,我们的生活也以这样固定的模式进行着。在实验室里,来来回回就是那些再熟悉不过的面孔了;每天除了实验,就是看文献,分析数据,写论文;上班时间相对固定,一般是朝八晚六,一周六天班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倘若晚上你想出去走走逛逛,第二天你准会觉得自己比别人落下了不少。在研究所里,大家都会很拼命,因为他们都是一群热爱科研的人,都想把自己最新的成果第一时间公之于众,所以他们会迫不及待的抓紧每一分一秒,以求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收益。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理学全国第一,工学第二,每年全国发的高档次文章一半是中科院的。科研条件普遍比较好,尤其是东部的研究所。而且每个导师都会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配置了国内各类先进的、大型小型微型仪器设备。他们拥有充足的科研经费,热点的项目课题,成熟的技术方法。这里的硬件资源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共同享有的。假设你需要用到其他实验室的仪器,只要你有一张礼貌的嘴,随时都可以使用。研究所的经费比较充足,科研条件比较好,而相比之下普通高校的经费不那么充足,科研条件也有所欠缺,实验设备简陋、落后,甚至仪器设备不齐全。毕竟一般的高校不像这些专门的科研机构,主攻的方向不同,办学的理念也存在不同的侧重,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自然相差悬殊。且在研究所有更多“牛”导师,可以让你学到更多、更新的科研理念,这对于想在最短时间获得成果的你,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于硕士研究生,大多导师会给你指定一个可行性的研究方向,凭借着其硬件和软件的优势,要想发一篇国外的核心期刊还是指日可待的,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说不定你还能发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这对你日后考博、就业都将会带来不少加分。研究所的学术氛围是相当浓厚的。再加上动物所在首都北京这个得天独厚的城市背景下,会有很多国内国际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想要参加这些会议的机会很多。不仅如此,所里每年都会举办系列讲座、论坛,邀请国际国内一些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来给大家作报告,我们可以享受到第一手的最新资讯,还能和这些大家来个“亲密接触”,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每年研究生除在科研中获得学术知识外,彼此之间的传、帮、带为各自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所牛人多,学习的对象多,只要认真学习就会有收获,而且多体验一下不同机构的研究气氛还是很有益的。研究所和高校都是利弊并存的,没有哪个是完美的结合体,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景,就看你对哪个风景情有独钟了。研究所的处世经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生活,我对联合培养有自己的一些感触。首先,要学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作为一个联合培养的学生,要想能够尽快驾驭一个陌生实验室里的各种机器设备,试剂仪器,操作方法,必须首先与各位实验室同仁打好交道,交际乃为人处世之道也,这可是一门不得不学的必修课!其实,也不需要刻意去学习如何交际,只要你虚心好学,积极上进,吃苦耐劳,踏实肯干,那么,我想实验室的同志们都会对你很好,也会很乐意给你提供帮助。但在实验操作方面,除了该注意的事项必须要小心外,其余的该放手大胆去做的,一定不要畏畏缩缩。放开手大胆的去设计你的实验,大胆的把你的想法告诉给你的老板,对你的结论进行假设猜想。很多诺贝尔奖项获得者的good idea,无一不是在一个又一个假设、猜想中得出的。其次,不计报酬,专心实验。科研院所的规章制度不像高校,时间大多数由你自己支配,科研院所的管理制度完全是把你当作所里的职工来看待,这就是所谓的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自然补助会比一般的高校高出很多。一般来说,所里发给硕士的补助是800元/月,再加上老板额外发放的补贴,这个数目加起来会远远超出普通高校的好几倍。当然这个补助是针对所里正式学生而言的,对于联合培养的学生,也就只能享受导师发放的一点点补贴了,数目的多少就因导师的不同而不同。如果你是抱着这边补助多的思想来做联合培养,那我就劝你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在科研院所做实验,你必须是抱着“这是一个十分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的心理,不管有没有补助,我都会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实验做好。对于有志在科研方面有所发展的年轻人来说,能在科研院所做联合培养,将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你能在最好的实验环境享受到实验的乐趣,还有一个强大的科研队伍给你做坚实的知识储备。在这样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中,你的实验想不成功都难,但是前提是你要能吃苦耐劳。第三,实验设计是基础,多思,多想,多讨论,切勿埋头盲目实验。做研究最忌讳的就是盲目埋头苦干,这完全可以用劳民伤财来形容。在做实验之前,实验设计是前提。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实验设计,我想,你只会踏向一条曲折的研究路:即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又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尤其是对联合培养的学生,最耗不起的就是时间。因为第一年为了修够学分是必须要在所读院校完成的,只有在修满学分的基础上才能有条件到联合培养的单位完成实验。也就是说,如果硕士是三年制的话,在对方单位做实验和写论文的时间一共就只有两年。不过,一般来说,在如此技术、设备成熟的实验室,想要在硕士毕业之际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那还是绰绰有余的。在科研院所做联合培养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科研经费充足。一般地,在正常范围内,导师会允许你去购买一切实验所需要用到的试剂,这是在一般普通高校所享受不到的。因为经费问题,在普通高校你只能购买那些价格比较便宜,档次比较低,效率不高的试剂,从而大大影响到了实验进度,耗费了大量时间。而在科研院所,你可以向导师提出买最适合你实验的试剂,只要理由充分,一般导师都会答应,因为他们也希望在短期内获得预期结果,但节约是前提。第四,良师益友,开拓眼界。由于我们的实验室是一个综合实验室。在这里,你可以结识很多良师益友,通过与不同研究方向的师兄师姐交流,你会得到很多的知识输送,你的视界也会越来越开阔,而不仅限于你自己的学科,这对研究的交叉渗透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结识这些朋友,对你日后的考博,人生规划都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人脉”吧!“联合培养”,让我有机会结识更多的朋友,聆听一场场学术金精英的精彩讲座;让我有机会在国家一流的实验室尽情挥洒我的汗水,享受与众不同的研究生生活,体味了不一样的多彩人生。相关链接跨考辅导老师认为联合培养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简单的讲,就是双方或者多方一起培养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你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知识面也是更加宽泛的,是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要求的全新教育模式。如果你是一个普通高校的学生,通过联合培养,你将有机会进入国内其他名牌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甚至有机会去国外大学进行一年或两年的学习。1.高校–高校联合培养模式为了更好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使研究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很多高校开始与国内高校及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以此来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1)中外联合培养对于中外联合培养的学生,首先是中方导师、外国导师与研究生一起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双方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和基本实验及部分课题研究在国内实验室进行,对课题中的难点和国内无法测试的数据则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完成。研究生进入课题组后,着重培养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融会到实践中去,研究生针对所制定的课题对国际上相关前沿研究进行充分的文献检索、查阅、分析、综述,明确所研究方向的国内外趋势和科学意义,确定研究课题的科研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课题组内定期的学术交流,不同课题阶段进展交流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由于学生在中方课题组掌握了较好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方法,在国外学习期间能很快便能融入国外实验室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秩序中,同时在国外导师的指导下,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并借助国外先进的科研条件,高质量地完成学位论文研究。(2)国内高校联合培养联合培养也是国内高校之间一种重要的交流合作方式。国内高校的联合培养解决了许多现实的问题,使高校之间的师资、学生、教学设备和资源得到充分的交流利用。有了这样的后盾,高校可以共同承担一些大型的、有难度的课题,学生也就有机会参与到课题中来,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增强收集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通过多参与课题、多实践,自身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2.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指学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软(师资、资讯等)、硬(实验室、生活设施等)环境,按照培养计划要求,共同培养研究生的一种模式。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校接纳企业选送的人员,为企业培养研究生。二是学校统招的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到科研院所完成学位论文,再回学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这两种联合培养方式的共同特点是培养计划主要由学校单方面制定。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成立该学科的培养联合体,统一命题,统一招生,统一培养,联合教学,共同指导;科研院所相对独立地行使录取权,录取的研究生取得高等学校的学籍。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双方的人力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率,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阶段原则上在联合申报学位点的高等学校上课。根据培养方案的需要,经双方同意,高等学校可聘请联合申报单位的研究生导师或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开设某些课程,以保证联合点招收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如果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异地联合,根据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并经高等学校同意,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可以在科研院所所处地区的高等学校进行部分课程的学习,高等学校承认这部分课程成绩,并按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予以记载。研究生培养方式可采用指导教师负责制,也可以采用以一方导师为主,双方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进行;双方指导教师均可成立相对独立的学位论文指导小组,并聘请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及证书发放、课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以及学位授予工作,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高等学校的有关文件办理。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导师所在单位进行,应聘请双方有关导师和专家参加。高等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托科研院所学位评定委员会相对独立地行使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权利。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由高等学校颁发和注册。3.高校–企业联合培养这种模式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模式有些相似。具体操作方法是:研究生入学后由所在学科点和企业商讨安排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学校导师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与企业导师充分协商,为研究生选定学位论文题目。研究生按培养计划要求在第一学年内完成课程学习、文献检索并做好开题报告,第二学年进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按要求完成论文后回校参加答辩。就爱阅读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合培养研究生利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