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我评定 投资经理理的反思:为什么我会错过一些好案子

揭秘:本来可以坐拥知乎和58的,周鸿祎却错失了!--百度百家
揭秘:本来可以坐拥知乎和58的,周鸿祎却错失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周鸿祎做投资太抠了,嘿嘿。
今天来点关于红衣教主周鸿祎童鞋的八卦。嘿嘿。
话说,最近,58和知乎神马的都风头挺劲的,比如,知乎获得了腾讯搜狗投资又赶上了知识变现的大潮,再比如58吃下了赶集,又分拆各项业务融资,俨然一个小巨头了。不过捏,这些公司其实都曾经可能在关键时刻获得过周鸿祎的投资,但最终周鸿祎都错过了。
而在这些投资事件,最了解内情的要数周鸿祎手下的投资部门了。今天,前360投资部创办人、投资总监王翌在其回顾了周鸿祎与知乎失之交臂的过程。同时,八姐又与王翌恰好关系还不错,于是,就邀他来回顾下他在360时,周鸿祎曾经遗憾错过的那些投资案。
八姐总结一下,周鸿祎之所以错过了很多还不错的公司,其主要原因如下:
1,周鸿祎太“抠”,希望以100-2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获得创业公司30%的股份,这令很多创业公司最终不愿接受他的投资。
2,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周鸿祎有自己的执念,对于自己关注的项目,也要插手产品细节。
3,还是执念,对于自己不看好的项目,即使很多人劝他投,他也不会投资的。
八姐觉得,周鸿祎在360流量最有价值的时候(PC时代),错过了太多可以合纵联合的布局,现在回头看来,这无疑是令人遗憾的。当然,这与周鸿祎的性格息息相关。而可能,很多人跟我的观点相左,认为即使不投资不布局,现在的他依然是足够成功的。
anyway,不废话了,来,附上王翌本人对曾错过的几个投资案例的回顾自述:
1,错过墨迹天气
2010年初的时候,我们(360)曾有机会以200万的价格投资墨迹天气,获得20%左右的股份。当时,墨迹天气只有3个人。但最终,周鸿祎坚持只能给100万元,最终,这个案子没有投成。其实,这种小案子是比较划算的,但很多的案子都因为价格问题,老周卡着没投。
2,错过58同城
最可惜的是没有投资58。老姚(注:姚劲波)在2011年的时候就没钱了,我当时听说这个消息,就想推动360去投。
当时我在内部提了一个策略,就是360刚刚上市,现金有大把,盈利也不错,360导航的流量也越来越高,超过了百度的hao123,如果在这个时机点上,快速用资金+流量资源的方式战略入股一批垂直领域的互联网领头羊公司,是有机会在未来几年内收获一批行业市场的。对于这个策略,姚珏(注:奇虎360联席CFO)是很认可的,但老周心思不在这上面。当时因为58第一次冲击上市未成功,而赶集还咬住不放,在那个时间节点上,如果360入场,不止是给钱,还可以给流量资源,绝对是非常合适的。
而后来2011年底,老姚没办法了,又找华平投了一笔4000万美金,才给救过来了。我当时是跟还在启明创投的hans(注:知名投资人童士豪)通过电话,建议一起投,因为我知道老周不愿意出钱,所以当时还跟hans讲,我们可以一起投,启明给一些钱,360给予坚定的流量支持并且也稍微给一些钱,这样似乎会有些说服力,hans也去努力找过58,但他也没拿下58,我们这边老周干脆就不理这个事情来。所以就失之交臂了。
后来我才明白,老周根本就不看好58,直到58后来IPO前夕,需要找几个基石投资人,那次老姚是主动向360伸出了橄榄枝的,但老周仍然在问“谁能告诉我,58这个公司有什么价值?”我们当时讨论是在一个line的群里面。(你懂的,哈哈,只能用line。)我记得那会儿有个高层给了个回复,说58是个垃圾公司,团队非常low等等等等。老周其实也是这么想,他看不上58,所以就犹豫了没投,后来是我跟姚珏还是坚持认为58可以持有,主要是姚珏力挺。最终老周给了点儿面子,在58上市前作为基石投资人,投了一点点,不过据说58上市后之后,一到锁定期结束,老周就卖了。
3,错过投资知乎。
(此部分内容摘自王翌知乎专栏,已获其本人授权)
2010年底,知乎刚刚上线,那时候对标的是美国另一家创业公司Quora,周鸿祎很快就有了兴趣,因为那个时候老周本人也是Quora的粉丝用户之一,正在深入研究这些新玩意儿。
我其实刚开始对这个Quora是不太感冒的,原因挺简单,工作这么多年,我的英文都扔还给老师了,所以我自己其实是从来不上美国的网站去研究新产品的,反正看不懂!现在资讯如此发达,如果真的有什么美国互联网产品挺不错,我一定可以从朋友或其他媒体方面得到足够的信息。而且,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国情与欧美的国情完全不同,研究美国的互联网项目其实借鉴意义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我更愿意花时间深入到中国的草根形态中去研究真实的中国创业者。
知乎上线后,我是在第二天受邀请去注册的,当时注册知乎还必须有邀请码,我的邀请码好像是张亮(创新工场投资总监)给的吧,或者是杜晨?真的想不起来了。张亮是知乎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当时他还在创新工场任职投资经理,我比较喜欢这个家伙,虽然好像知乎上很多人对他有些争议,不过他是媒体出身的,大概是因为老同行吧,我天生也比较喜欢媒体出身的人。
刚才提到的杜晨,是知乎创始人周源在更早一个项目上的联合创始人,现在杜晨在今日头条任职。而周源和杜晨之前都是《IT经理世界》的记者,我10多年前是《计算机世界》的记者,两家媒体同属于计算机世界媒体集团,就是楼上楼下的关系,所以也算是有点儿渊源,尤其和杜晨,我们是在2004年就认识了,而我到360的时候,杜晨也因为和周源一起的上一个项目失败了,就去了360的公关部做PR。所以当知道杜晨和张亮这些朋友都与知乎有这样那样的关系之后,我对知乎的兴趣还是蛮大的。
大概在知乎用户不到1万的时候,周鸿祎就与知乎的创始团队见面了,这个我就忘记了是谁先找了谁,又是通过谁找的,好像是张亮直接给老周发的短信?我确实记不清了,我只记得我第一次跟老周提到知乎的时候,他因为在讨论另一个事情上面(好像是关于团购的东东),所以对我说的事情没有留意。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知乎是一个刚刚上线的小网站,张亮自己还在创新工场,所以老周好像还质疑了一下,大概意思是,张亮你就应该从创新工场出来全职加入知乎啊,怎么可以有两个身份呢?(我不记得老周当面跟张亮是否表达过这个意思,至少他在跟我们讨论的时候提过这个,老周是个很爱才的人,他当时还想过要不要挖张亮来360做投资)
(知乎周源)
与周源的第一次见面,是约在了周鸿祎自己开的一家酒吧,在好运街那边,我和凯锋(注:360投资部张凯峰)都去了,所以坐在那里一看,好嘛,除了周鸿祎,我们所有人都是从媒体出来的。好像第一次聊得不是特别愉快,老周跟周源在产品方向上面没有达成特别多的共识,其实周鸿祎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经理,可一旦你跟他在产品讨论方面陷入细节,就麻烦了,他一定会想办法在辩论中把你打倒!这是他的个性使然。
当时的周源以及其他知乎的合伙人其实都还是在纯初创阶段,对这个事情的认知一方面来自对Quora的研究,一方面来自于他们自己在行业中的经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周鸿祎对这件事的理解,也来自于他对Quora的研究和自己的经验,双方的认知PK一下,结果一定是周鸿祎赢了,他可是大佬啊,号称中国最牛产品经理!尤其当时的周源还是一个并不太成功的产品经理(之前只有媒体经验,做的第一个创业项目还很快就失败了)。
我记得当时回来与老周讨论之后,老周还给了一些建议,希望知乎按他的思路做一些改变,不过显然周源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当时认为是可以投他们的天使,原因只是——看起来知乎至少可以做成一个内容库,做成一个媒体形态的东西,而一旦成为媒体模式,周源的团队基因就比较符合了。
老周最终也决定可以投知乎,他给了一个价格,我已经忘记具体的了,大约是100万人民币占20%?这个比较符合2010年底的周鸿祎对投资估值的习惯——当时360的投资部其实还只有我和凯锋,而周鸿祎对每个项目的想法都是希望能投一两百万人民币,但是能占到30%左右——大家不要呵呵,当时就是这样的,以后我会专门写一篇对估值的理解的文章来讨论。
随后我和周源联系,告知我们可以投知乎,并且给了老周的价格,周源回复说最近马上要出去一趟,要不就等回来再说,这个价格确实太低了,如果能再提高一些,知乎团队还是很愿意接受360的投资,也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向周鸿祎讨教产品方面的问题。
这好像就是我最后一次与周源见面沟通投资的事情了,等周源再回到北京的时候,知乎已经拿了一个比360给出的价格高不止一倍的termsheet,并且投资方也显然没有老周那么强势。。。。。。
后来我在知乎上泡了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忙就比较早的离开了,中间有好几年都没有再上来泡过。不过对知乎的关注一直在,从360离开之后,去年终于也到知乎的办公室找黄继新坐了坐,吃了知乎团队的午餐——大锅饭。那天很巧,回到家就看到当天网上爆出知乎完成新一轮融资的消息,大概在新闻发出来的时候我正在跟老黄在办公室里神侃,我还跟老黄说,真是缘份啊!
等后面有了时间,我会再写关于知乎的一些我个人的看法,不过现在可以先帮周鸿祎反思一下,为什么没有坚定的去投知乎。其实如果老周真的想投,以我们的执行力是可以拿下的,归根结底是两个原因:1、价格;2、看不清。
今天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这两个理由都是没意义的。如果早知道知乎做这么好,什么价格都可以是吧?就算当时看不清,投了之后满满等机会就是了。
可惜,事后诸葛亮是不值钱的!
我后来在做投资的时候,发现心态是最重要的:
1、天使投资不是买大白菜,项目可以给出白菜价,但投资人关注的不应该只有价格;
2、早期看不清才是正常的,做种子轮天使轮的投资,要有点儿想象力,同时更要愿意陪创业者去等去熬;
3、对于最早期的投资,只要有一些足够的亮点,就不要再去看项目的缺点,反正谁都有缺点,但如果一个创业团队有自己独到的优势,就值得你试试!比如知乎这件事,就算做不成中国版的Quora,我相信这个团队至少能做出一个新型的媒体业务,这也够了。
------------------
嘿嘿,这是自述完毕的分割线。怎么样,料还挺多的吧。
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关注王翌知乎专栏,其中还是有不少值得一看的东西的。别说我没告诉你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2791
阅读:6609
热门文章HOT NEWS
今天下午在家里写着文章,有人提醒我淘宝小卖家正在QT语音频道里...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张颖:我每天都很焦虑 纠结能否抓住下一个腾讯阿里--百度百家
张颖:我每天都很焦虑 纠结能否抓住下一个腾讯阿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张颖坦言,最近陷入到了比较大的低谷,所以更喜欢独处,跟一两个摩托车高手同事去深山老林里骑摩托车,露营,吃方便面,冻得半死。这样做是为未来二十年的厮杀做更多的准备。
雷帝网 乐天 12月3日报道
过去的几年,经纬中国抓住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捕捉到了一批优质企业,比如,陌陌、猎豹移动,经纬中国也迅速成为中国顶级投资机构之一。
作为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也在中国投资圈声名鹊起。张颖今日在混沌研习社做了一场演讲,讲述了自己在中国做投资这些年的经历。
张颖说,自己经历过七八个重要的十字路口,至少有一半以上是被动选择,另一半是主动选择,大多是正确的,让其走到了今天。
尽管已经很成功,但张颖说,每天都在反思,很纠结,很焦虑。因为今天几十倍新的资金在产生,竞争压力无比大,经纬中国是否还能取得过往的成绩是自己所有的纠结。
“我不纠结团队,不纠结投后管理,不纠结能不能融到钱,不纠结创始人对我品牌的认可,我只纠结能不能抓住下一个腾讯,下一个阿里,而且这种纠结是切身的纠结。”
对于经纬中国而言,过去有机会投资小米、京东、唯品会、今日头条,但都一一错过了。
张颖说,“我发自内心恨自己,为什么当初没有投,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错过就是错过。这些都深深地刺激着我们,让我们未来做得更好。”
张颖坦言,最近陷入到了比较大的低谷,所以更喜欢独处,跟一两个摩托车高手同事去深山老林里骑摩托车,露营,吃方便面,冻得半死。这样做是为未来二十年的厮杀做更多的准备。
以下是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演讲实录(雷帝网精编处理):
到今天为止,我经历过七八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反过来看,至少有一半以上是被动选择,就是跟我没有任何的关系。另外一半是主动选择,大多是正确的,让我走到了今天。
最激励我的,是同行对我和经纬的鄙视
我小时候随父母移民到美国,大学毕业后进入投行工作,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加入中经合,2003年CFO把我派来北京,这是一个被动选择。
来了之后,有两个同事是分析师、投资经理,慢慢我们变成高效小组,自己找案子。老天爷恩惠,让我们碰到分众传媒,极大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因为快速成长,利润快速超标。
当初我们算是跟着领投方一起,在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做了很多资料准备,沟通上非常认真,分众这个项目做完后,所有在那个点投分众的投资机构都给了我丰厚的条件,邀请我加入他们。
当时有一个机构挖我,我没有去,后来他们当中有一个人说“张颖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投资经理”。
这其实是一个贬义词,因为那时候我已经是一个合伙人了。我深深记得这句话,心想总有一天我就证明给你看:我就是最优秀的投资经理,但这个机构是我的。
虽然别人怎么想是他的权利,但是到今天为止,最激励我的就是同行对我的不认可,或者对经纬的鄙视。我把它变成动力,有一天证明他们是错的。当然,如果最后发现他们是对的,也无所谓,我已经尽力了。
我是一个极其记恩,更加记仇的人。人要活得立体一些,只要你做到自强则万强,你是行业顶尖,就该爱憎分明。如果做不到,就把爱憎分明压在小角落,等到有一天爆发。今天的我,把爱憎分明发挥到极致。
对那些折腾经纬系CEO,给了投资意向书最后又不投的机构——如果第一次,我会提醒;如果是两三次的惯犯,立即把他们老大拉黑。无所谓,我们不需要他们,我们做早期投资,只靠自己。
如果我们自己不争气,没有太多的选择,面对那些老大,我愿意去做任何事情,你让我帮他擦鞋、系鞋带,为了经纬系公司,我都愿意做。
只要我们的被投公司有很多选择,即使这些惯犯再优秀,我也不会让他们进来。而且我会让这个CEO告诉他,因为张颖逼着我不让你进,我没办法,因为我认他,他是我的投资人,足够好。
所以,如果你影响了经纬系的公司,我会把记仇这件事情发挥到极致。因为我足够强大,而报仇就这么简单。
因为我们是做早期的,就靠自己吃饭,得罪了一些人也无所谓。我把生态管起来,经纬系公司在融资中,被欺负的比例就会下降。
记仇的同时也要记恩。别人在某一些点帮助了我,我会想尽办法十倍回报。
我以前去一些投资人大会,跟人家换名片,大佬在上面,理都不理我。第一个理我的人是毛丞宇,人非常好,他当时是IDG少壮派里很重要的一个人,但愿意跟我交流,有些案子也会想到我。到今天为止,我们仍然是好朋友。
他现在自己创业做云启创投,我跟同事们说:早期投资里没有合作,只有厮杀,不要合投。但是,一些细分行业,只要云启来,我们的额度毫不犹豫分给人家,就是因为毛丞宇跟我的关系。
我觉得如果可以,尽量活得立体一点,爱憎分明,但是前提就是自强则万强。
我只认中国,只相信中国的机会
我从来不看各种经验,就是一个粗人,在战壕里厮杀,悟到一些东西,快速变成实战经验,继续厮杀。
我们已经投了370家公司,经历了几个波段,在不同波段不断思考,从2010年底所谓的人海战术,到后来、2014年的疯狂布局,抓住大的浪潮,分行业小组,每年80到90的投资频率,到今天还是这样子。
什么是做大?简单说,在美国上市,150亿人民币的市值;中国上市,60亿到100亿人民币的市值。
如果在投资上,我们不觉得这个公司未来有做大的可能性,我们就不投。
当然我们经常犯错,有一些公司我们放弃了,人家最后变得很大,比如唯品会,当时投了另一家公司,变成零,这是最大的失败。
这个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个能说流利中文的法国人。那次投资之后,我发誓再也不投以外国人为团队核心精神领袖的创业公司,见都不见。
如果有这样的大成功,我也不要了,我就要聚焦中国的创始人。而且,我们不做一分钱海外投资,我只认中国,只相信中国的机会。
所有一切都在细节,没有一家公司说我们高高在上,把创始人当成驴跟牛来对待,大家都说我们是最优秀的投资机构。
我们对创始人是极其尊重的,我们是他们背后的最大盾牌。我发自内心地相信,我们对待创业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几个观点:
永远不折腾创始人 帮忙不添乱
我跟同事说,当你给一个公司提运营建议,你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水平能给建议,如果你给错了,你跟创始人的关系就是万丈深渊。如果你谨慎,关键点给了正确的建议,创始人对你的尊重就是歇斯底里的。
第二要换位思维,尊重别人,尊重来自于很多细节,比如创始人在适当的节点套一些现,拿一些钱给家里改善生活,这是你要理解的。
另外就是投后帮助,帮忙不添乱。
最后一点,我们投了370家公司,这是一个生态链,我们对生态链比别的投资机构严谨十倍,这里面有很多逻辑。
比如,我们经常有内部分享会,会发到CEO群,你报了名就必须来,如果不来你就早一天通知。如果你报名了不来,又不通知,我可能三到六个月不邀请你参加我们任何活动。
另外,在任何时间我们开始帮忙,不管是危机公关还是公司的品牌运作,如果创始人对我们不尊重,或者让下面人跟我们对接,不够高效,我们全面撤回,零打交道。
我们已经是股东了,哪怕十年不跟你打交道,股份也是这里,你能成就成,成功99%还是靠自己,我们只是帮帮忙。你如果那么对我们同事,我们靠边,不帮忙,你能把我怎么样。
因为我对投后的直接管理,导致我们生态链的整体运营要比别人严谨更高效很多。
唐岩能记恩记仇 拒绝诱惑
在我们那么多的投资案例中,陌陌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案例。
当时我们一个分析师通过各种监控数据发现了这个产品,他观察了一段时间,见了创始人唐岩,聊得不错,就安排了一个时间跟我见。
在见我之前,唐岩已经跟几十家投资机构见过,也拿到了好几个投资意向书,后来被反悔,然后他拿了一个天使的意向书。
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直率的人,我们交流很高效,这是一个很小的投资,也很容易。所以十分钟,我说行,我们投,只要让我们进来,你说什么就什么。
他说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你不许把我的天使踢掉,因为我记恩记仇。我一听,这人不是跟我差不多嘛,这一点极其打动我,我说OK。
因为平时我们都很强势,拼命厮杀。在那个节点,我们出100万美金占10%,天使保留他的股份。唐岩也需要一个一线基金背书。我们就那么做了,进去之后数据暴涨。
我们有不太一样的风格,当我们看到公司数据好,我们会拼命加码,那个时候我就说4300万,我们再加10%。
后来阿里找上来,当场他们就说9000万美金,马上就投资,又安排唐岩去见了马云总。你想,当一个创业公司有BAT这样的关怀,谁都会被打动了。
那时候我想完蛋了,我的4300万怎么办。唐岩说,我说到了一定会做到。但是我觉得他心理还是很纠结的。
我想了一下,说这样吧,我不要你当初的10%,只要7个点,这样子也稍微让你舒服一点,也可以马上去跟阿里合作。他说行,没有签任何的东西,他就答应了这个投资意向书。
你们可以问问自己,当你面对那么多诱惑的时候,谁能做到还保证那个4300万的投资估值,但是唐岩做到了。
所以同一天,陌陌有4300万和9000万美金两轮投资,之后公司发展顺利得一塌糊涂,在4亿多美金的时候,我们又买了10%。当时这个人犹豫那个人犹豫,但我们不犹豫,他就给我们了。
后来红杉和云峰在20亿美金的时候进来了,然后上市。上市之后碰到了瓶颈,我们也担心,这个东西能不能做大,能不能变成泛娱乐的入口。
这个过程中,唐岩压力非常大。但我每次跟他聊天之后,都情不自禁给他加分,就想帮他。在他最低迷的时候,董事会没有一个人对他做出任何挑战,都是百分之百容忍跟信任,你问我为什么,我回答不出来。
我觉得就是他跟你点点滴滴沟通的过程中,让你舒服,让你觉得这个人思考很清晰。你觉得反正我们已经赚钱了,不过是数字的多少,就赌一把继续帮他。
再后来直播出来,到今天为止陌陌都是直播行业最大的受益者。今天去陌陌看直播,没有一丝下三贱,就是一个适合中国特色的移动产品,他们又找到了一个盈利点。
当然,今天陌陌40多亿美金,能否变成100亿,我不知道。但是我想清楚了,我就想跟真实的人打交道。
唐岩有一大堆缺点,如果你内心不够强大,会被他蹂躏、被他欺负,但他是一个很真实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跟我走到一起。
每天都在反思,错过京东小米头条
我们有过很多成功,也有过很多艰难,我每天都在反思,很纠结,很焦虑。
我自己在今天这个节点的纠结,就是想要做得更好,强烈的欲望带来的困惑。有了今天这样的成绩,能不能重复这样的成绩,在我心里是非常煎熬的。
我给自己的目标,在未来十年,经纬在各个我们负责的行业,出来的总市值前十名的公司,有三到四家是我们A轮跟B轮投资的。
过去五年里,我们做到十家有四家是我们的,但是远远不够。现在几十倍新的资金在产生,竞争压力无比大,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但这就是我所有的纠结。
我不纠结团队,不纠结投后管理,不纠结能不能融到钱,不纠结创始人对我品牌的认可,我只纠结能不能抓住下一个腾讯,下一个阿里,而且这种纠结是切身的纠结。
有一些公司,我们认真看了,但是最后没有投,现在发展得很好。
京东给过我们五次机会,但是我们没有投。
唯品会出来的时候,我们也有接触,没有投。
我们四个合伙人去了YY聊了整整一天,根本看不懂那个虚拟世界。
小米雷总很早就给过我一个投资空间,我也没有投。
今日头条六七千万美金的时候,我们跟张一鸣聊过,没有投。
我发自内心恨自己,为什么当初没有投,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错过就是错过。这些都深深地刺激着我们,让我们未来做得更好。
陷入低谷 更喜欢独处
我最近陷入一个比较大的低谷,各种各样的压力,各种各样的动力,所以更喜欢独处,跟一两个摩托车高手同事去深山老林里骑摩托车,露营,吃方便面,冻得半死。
这样的状态是有问题的,我也在调整,我也想突破这个低谷,把自己调整到一个良好的状态,为未来二十年的厮杀做更多的准备。
我知道370家公司,管理几百亿的资金,如果用好,真的会影响很多值得被影响的人。在这样的位置,如果对自己没有很高的要求,就是一个傻子,就会辜负了很多很多人。
所以有时候像我这种吊儿郎当的智商中上人,一路走来,真的是狗运七分的。到了一个节点,被周边很多人很多事拉着往前跑,被动变成主动,这样也行,我觉得很好。这就是我的纠结跟经纬的纠结。
几个月前,混沌研习社邀请我做这次分享,最初我没有答应。后来深深刺激我的,是越来越多经纬系的创始人加入了混沌创业营,他们的变化非常可怕,成长非常快,让我对这件事情完全重新思考。
我每年都会有几次带着经纬的CEO们出行,体验不一样的世界,各种感官刺激、思想碰撞,对很多人有很大帮助。但是我只能做这种东西,做不到李善友教授做的那种东西。
所以我越来越认可混沌,这一点做得真是太棒了。回头再看,混沌创业营招进去的人,有徐小平、俞敏洪,我问这是导师吗?他们说这是学生,我特别震惊。
后来善友教授跟我讲了他们的思考,我说行,我想不清楚就不做,想清楚了就会拼命做好。今天分享了三个小时,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满意,但是我保证每一句话都是真诚的。
—————————————————
雷帝触网由资深媒体人雷建平创办,其为头条签约作者,若转载请写明来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7335
热门文章HOT NEWS
今天下午在家里写着文章,有人提醒我淘宝小卖家正在QT语音频道里...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一个投资经理的反思:为什么我会错过一些好案子
一个行业的机会是一波一波涌现的,错过了,就意味市场的竞争会非常激烈,要求团队的实力非常强,一出生就要有可以和别人拼杀的能力。而新的机会肯定有,但是却比较少,我们需要扎得非常深,投入很大,才能抓得住。巴菲特说,我们不是怎么提高自己跳高的能力,去跨很高的栏,而是选择那些比较矮的,直接迈过去。选择比提升自己的能力简单多了。我们可以算下从投入产出比。所以,这需要我们对其他机构,在投东西,在看什么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2)不够勤奋。其他机构把一个行业里大部分项目都聊了,而自己总是跑在后面。虽然我们不能保证自己任何时候都跑别人前面,但是至少在他们之前把大部分优秀的项目聊了。3)对行业没基本的认识。我接触了华峰资本的人,他们的老大高盛出来的。他们做精品投行。下面的人特别忙,在去见一个项目之前,要做非常多工作,包括怎么说话,都非常讲究。我看到了自己和他们自己的差距。很多FA机构只能做信息搬运工,而有些机构可以得到那些根本不缺投资的项目的认可,愿意出钱来获得他们的服务。可见做好功课多么重要。大学毕业了去面试,我们都会去网上找一个公司的资料,如果有师兄、师姐刚好在这个公司的,都会去问问他们。而我们却忘记了这些技能。我们在去聊一家公司时,有没有去百度了,去看他们公司的网站,创始人在公开场合的发言,微信朋友圈、微博。我们和一个人聊得来,不是凭空的,是因为我们懂对方,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语言,因为对行业有深刻的理解,投资上显现出专业性,才会得到那些优秀的创业者的认可。3.没有理解能力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投融资经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