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2全面战争苏维汇汇该用什么宗教,拉丁基督么

来自中文百科专业版
(重定向自)
基督教祖的想象图,也被称为「纳匝肋的耶稣」或「耶稣基督」
基督宗教(:Christianismus),音译“切支丹”,简称「基督教」(:Religio Christiana),乃一切信仰为之“”(:Christianus)总称,凡之、之、之、及之、、皆从此类。其教与、列为三大。
基督宗教出自天启宗教,但因其相信耶稣是神,因而与其他天启宗教存在根本差异。
  基督教是一个信仰神和天国的宗教组织,并在发展史中扮演一定角色,现代各地仍然遍布为数众多为信众提供宗教生活方式的教堂。会众们相信耶稣为神(上帝、天主)的圣子、人类的救主弥赛亚(默西亚,即基督)的一神论宗教。估计现在全球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约占世界人口的33.32%。
  基督教以《》为经典,并认为《圣经》系由上帝的圣灵感动作者写成,具有最高权威,是信仰的依据和教义的标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有:①三位一体的上帝(或译天主、神)是创造并治理天地万物的主。②上帝无形体无方位,但有理性有意志,超越于万物又内在于万物。③上帝有3个位格,其一为圣父,无限公义而又慈爱;其二为圣子,即“道成肉身”为人受难的耶稣基督,兼具神人二性,已经复活、升天,还将再临、审判;其三为圣灵,运行于世界,作用于人心,使人知罪、悔改、成圣。④教会乃基督所建,由上帝选民组成,具有圣洁性和普世性,使命是在世上传播福音。⑤人乃上帝按其形象所造,由灵魂和肉体构成,虽有神的“形象”或有“原义”,但因“堕落”而有“原罪”,陷于恶魔势力之下,故须信奉基督,才能称义获救。
  基督教起源于1世纪地区,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信奉者称耶稣为基督(希腊文Christos,转译自希伯来文māshiah,汉译弥赛亚,意为受膏者,原意指上帝敷以圣膏油而派立来复兴以色列国的救世主)。最初为一下层派别。1~2世纪间逐步同犹太教分裂,成为新的宗教。基督教一词最初见于2世纪初安提阿的伊纳爵《致马格尼西亚教会书》,指区别于犹太教、崇奉基督为主的新教派。此后传及东部沿岸各地。4世纪成为国教。时在占统治地位,是欧洲封建制度的重要支柱。11世纪分裂为罗马公教和东正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来,出现了路德宗(亦称信义宗)、归正宗(亦称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亦称圣公宗)三大新教主流派;后又陆续分化出其他许多宗派。以后,基督教各派系逐渐传遍世界各大洲,对欧美各国、有深远影响。
  早期基督教曾有多次传入中国的时期但都没有形成广大的影响,直到末时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再次进入产生了巨变,等人因阅读早期基督教(含天主教)研究(中国传统天人)教义中领悟到传统信仰被2000多年帝王“奴役化”释道儒的羁糜思想,有了革命的动机,并接受教团的协助,借着许多骨干教友(、、、、、、、、等人)的鼓吹与牺牲,以政治变革的军事行动后,继之以推动革新财经、学术、科技、环境、医疗、人文关怀等领域(、、、、、、、、、、等人),让中国完成快速的现代化。
  基督教的创始人是生活在公元1世纪前后的纳匝肋人耶稣。耶稣活动和基督教创立的历史背景,是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社会。一方面,犹太民族及其文化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浓厚的宗教精神,但历经亚述、巴比伦、波斯和希腊等外族入侵和压迫之后,又沦为空前强大的罗马帝国属国,并多次遭到暴力镇压,犹太社会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古代先知预言而认为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思想,以及对犹太人的复国救主即弥赛亚的盼望十分流行,尤其盛行于犹太教某些下层派别之中。另一方面,罗马帝国使用当时最完备的军事、行政和法律力量对地中海各国强权统治,使各民族原有的文化和宗教急剧衰落,包括罗马本土在内,整个帝国开始显示出精神、道德习俗的败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同时,生活的颓废,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增加,也造成了东西方宗教和哲学思想的更多的交流。
  按照基督教的说法,耶稣是上帝为拯救世人而派遣“道成肉身”为人受难的上帝之子,所以信仰他的人称他为基督(对弥赛亚的希腊文称呼),即承认他为全人类的救主。有些怀疑者认为耶稣未必存在,但多数史学家并不怀疑耶稣的历史真实性。按照记载耶稣生平最详的《新约圣经》四福音书的说法,在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当政时期,加利利的拿撒勒城木匠约瑟之妻玛丽亚从圣灵受孕,在伯利恒客店中生下耶稣,当时曾有“异象”出现。耶稣长大后曾从约翰受洗并经受了魔鬼的考验,然后开始宣讲天国福音,劝人悔改,宣扬爱人如己,敬爱上帝。又选召十二使徒,到处治病救人,行了很多奇迹。当时犹太教当权派对耶稣既猜忌又害怕,买通耶稣的门徒犹大,逮捕了耶稣并送交罗马巡抚彼拉多。判耶稣死刑,钉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后3日复活并向门徒和众人显现,第四十日升天,第五十日遣圣灵降临。众门徒领受圣灵后以使徒保罗为代表四出传教,基督教走出犹太社会,开始在罗马帝国境内迅速传播,并成为地中海沿岸各国的跨民族的世界性宗教。
  新文明的精神动力受到罗马帝国当局的压制。罗马统治者为了维护垂危的罗马宗教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并防范异己力量的壮大,对基督教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迫害。其间基督教徒中出现了大量坚持信仰的殉道者,吸引了众多的慕道者和信徒,其中既有社会中下层广大民众,也有社会上层显贵以至皇室成员。各地信徒组成的教会力量逐渐壮大,宗教礼仪和管理方式渐趋定型,产生了各种圣事和以主教为首的教政制度。各教会流传的《圣经》各卷书逐渐集中,并开始有学者翻译整理,为七十子希腊文本、通俗拉丁文本等权威译本的出现和圣经正典的编定创造了条件。教会在向反基督教的当局进行抗争,对教外的怀疑和误解进行解释,同教内的错误或偏激理解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重要的著作家和理论家,这些被称为护教士和教父的人物吸收了当时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希腊哲学的概念,使基督教的信仰表述更加系统而精密,为后世的神学和教义发展奠定了基础。基督教实际上已成为取代衰落的古代文化的新兴力量。
  经过3个世纪的斗争之后,在教会影响日益上升和帝国内部矛盾加剧的情况下,罗马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东部皇帝李锡尼于公元313年共同发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392年,狄奥多西一世以帝国名义宣布基督教为国教,由此完成了基督教在西方世界从非法变为合法,又从合法变为独尊的过程。
  由于罗马帝国东部和西部在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分裂,再加上其他因素,基督教内的东部希腊语地区教会与西部拉丁语地区教会之间的隔阂和对立不断加深。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和蛮族入侵的环境下,罗马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提高了教皇的政治地位,加强了教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8世纪时,法兰克国王丕平献土,开始了教皇对延续千余年的教皇国的统治。从9世纪开始,查理曼大帝由教皇加冕,开创了西方皇帝须由教皇承认的惯例。以教皇为首的西部基督教会在整个西欧,不但主宰了人们的精神文化,而且在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也具有举足轻重的甚至与世俗政权相抗衡的地位。造成西欧长期王权受到制约,政治上各种力量多元并存的状况,对后来的西方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反之,在东罗马皇权一直强大的环境下,东部教会则长时期受到世俗政权的控制。一方面,罗马教皇因自称为使徒之长彼得的继承者而要求位居众教会之首,另一方面,在曾自称教会元首,力求恢复西部治权的东罗马皇帝支持下,东部教会长期与罗马教会分庭抗礼,再加上教义和礼仪上的一些分歧,终于导致罗马教皇与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于1054年相互绝罚。以后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在中国称天主教),东部教会自称正教(在中国称东正教)。
  罗马教廷在教权高于王权的理论支持下,同世俗君主进行了长期斗争。从11世纪到12世纪的主教叙任权之争,以相互妥协而告终。13世纪初教廷权势达到顶峰,当时西欧各国君主多向教皇称臣纳贡。其间教会还以收复圣地为名发动了8次十字军东征,英法德等国君主均曾率军参加。13世纪末, 教皇在与法王斗争中失利,一度托庇于法国,并造成14世纪时阿维尼翁与罗马两个教廷并存的局面,15世纪初还曾出现三教皇鼎立,致使教廷威信大大下降。从13世纪开始出现的异端裁判所因鼓励告密、审讯不公开和使用刑罚迫害异端而声名狼藉,对异端派别的讨伐则从反面促成天主教内的不同见解从思想领域发展为广泛的社会运动。
  东正教会自9世纪起向东欧各国发展,保加利亚、 俄罗斯等国先后皈依并以基督教为国教,但教会仍受世俗政权控制。11世纪时东罗马(拜占廷)帝国开始衰落,11世纪末至12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多次取道拜占廷领土,13世纪上半叶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期间,东正教普世牧首区曾被迫迁离。在此期间,东正教四大牧首区已有两个为穆斯林占领,一个为十字军所占领。到15世纪初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威胁拜占廷帝国期间,君士坦丁堡牧首曾被迫在佛罗伦萨公会议上同意与罗马教会合一,承认教皇的领导地位,但因东正教内部反对,使这次史称佛罗伦萨合一的行动流产。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四大牧首区均沦为受苏丹保护但位居伊斯兰教之下的教会。君士坦丁堡牧首只具有象征性的首领地位。
  中世纪基督教还有两项重大的发展。一是建立起对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的隐修制度。从安东尼首倡隐修以后,脱离世俗潜心苦修的隐修院盛行于世。4 世纪时大巴西勒和6世纪本笃所定的会规分别成为东部和西部隐修制度的楷模。以后隐修院逐渐涣散,10世纪出现了克吕尼运动,加强并整顿隐修院,13世纪又产生了以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为代表的托钵修会,再次整肃并革新隐修制度。16世纪出现了以耶稣会为代表的深入社会各阶层活动的新型修会。隐修院和修会长期从事垦殖、农业、手工业、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学术甚至政治活动,成为欧洲历史上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二是形成以经院为中心的文化教育。在中世纪,许多古代文献保存在修院里,以此为基础,经过文艺复兴运动,教会和修院修会成为西方世界文化、教育、科学与学术活动的中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西方的大多数著作家和科学家都出自各修院修会,音乐、美术、建筑等各门艺术在同教会活动密切联系中发展起来,大学也在经院办学的基础上开始创建。最突出的是形成了经院哲学的神学和哲学理论。这些分为不同学派的理论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产生了从安瑟伦到阿奎那,从阿伯拉尔到罗杰尔·培根的一系列思想家,是对人类思想宝库的巨大贡献。
  中世纪基督教从原罗马帝国的疆域传遍了整个欧洲。
  16世纪初,在威克里夫运动、胡斯运动以及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新的市民阶级的思想觉醒以及要求纯洁教会和适应新社会形势的宗教思想的传播等因素的促进下,在天主教会的内部矛盾、教廷与世俗君主的矛盾、以及各级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的作用下,一场规模空前的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兴起。运动从马丁·路德在德国实行宗教改革开始,经过加尔文派在瑞士的改革和亨利八世在英格兰的改革,迅速波及荷兰、苏格兰、法国以及北欧各国,造就了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以及其他脱离罗马教廷的新的基督教派别。这些派别总称抗罗宗(在中国称为新教),构成了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三大派。宗教改革及其产生的新教各派对欧美各国的历史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现代社会的产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宗教改革开始,基督教新教各派从反对宗教迫害和宗教歧视到争得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的历程,同以尼德兰革命和英国革命为起点的欧美各国社会运动紧密联系,造成现代社会的多元状况。在英国,从清教徒遭受迫害到参加革命,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各教派的平等权利,信仰自由终于成为社会公认的原则。在欧洲大陆,从16世纪的南特敕令到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新教各派的合法权利终得确立。在北美,以追求信仰自由的各教派为主建立的殖民地,建国原则中就包含了宗教自由。从16世纪后期至今,欧美各国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新教派别,如长老会、公理宗、浸礼宗、卫斯理宗、贵格会等等,还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宗教运动,如虔敬主义运动、大觉醒运动、基督教社会主义运动、社会福音运动、基要主义运动以至本世纪的普世教会运动等。神学也出现了各种学说流派,17世纪以后有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绝对观念主义、自由主义、新正统主义、生存主义、经验主义、基督教现实主义、过程神学、世俗神学、希望神学等等。
  天主教在16世纪进行了针对新教改革的自身改革。一方面谴责新教的主张,另一方面确定信仰规范,改革修会制度,成立耶稣会以扩大影响。但在各民族国家抵制之下,教廷的世俗权力渐渐衰落。17世纪法国天主教会因詹森主义和高卢主义争论而分裂,18世纪教皇国遭拿破仑入侵,19世纪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教皇国大大削弱。罗马教廷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根据拉特兰条约确认对梵蒂冈城国的主权。在教义方面,天主教会在1870年制定了关于玛丽亚无原罪和教皇无误信条,加强了思想控制,但在20世纪初仍出现了现代主义神学思潮,后遭到教廷谴责。而新托马斯主义神学则在教廷倡导下蓬勃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标志着天主教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会议改变了以往的保守方针,对内强调革新,对外提倡对话。自此以后,天主教神学十分活跃,除新托马斯主义之外,解放神学和超验托马斯主义等思潮也有很大影响。
  东正教在16世纪以后俄罗斯正教会地位日益提高,但仍受沙皇控制。17世纪推行礼仪改革,18世纪彼得一世废除了牧首制,代之以最高宗教会议制,直至1917年临时政府才恢复牧首制。19世纪以后,东正教各国先后成立了自主教会,各国正教会互不隶属的格局成为定势。
  近、现代基督教从欧洲向全世界各大洲传播。约自16世纪新航路发现开始大规模传播,今已传遍世界各国。从20世纪开始,各国基督教中一方面出现了教会自立自主的运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各宗派联合运动以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普世合一运动。
  基督教基本经典是基督教圣经,由《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两大部分构成,有四十余位执笔作者,前后写作时间跨越约1600年。
  《旧约圣经》是在耶稣的时代以前所写成的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记载了从耶和华创造天地到公元前5世纪为止以犹太民族为核心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神给犹太民族的律法,另外还有诗歌、预言等内容,原文以希伯来语写成。基督教形成以后,基督教的旧约圣经和犹太教的圣经开始有些微独立的演化,基督教自身在演化中不同教派又产生一些差异,但大部分还是相同的。比如现在有7卷被天主教和东正教承认的旧约经书未被列入犹太教和基督新教承认的圣经,被基督新教称为次经,不同教派间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差别,包括分卷、排列。天主教旧约圣经46卷,东正教50卷,基督新教39卷,
  《新约圣经》是耶稣离世以后由耶稣的门徒写成,内容有福音书(记载耶稣言行生平)、宗徒大事录(使徒行传)、使徒书信、默示录(启示录)等几部分共27卷书,最早的新约,原文以希腊语在第一世纪写成,从公元2世纪开始被编排成典,于公元4世纪正式定型,得到基督教不同教派的共同承认。
  圣经一直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信仰基础,但不同教派的认识有一些不同。圣经本身宣称“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提摩太后书是保罗写成,因此这反映了初期教会的观点。第4世纪的奥古斯丁著有“论基督教教义”,专门讲读圣经的方法论和由此所得到的对神的认识,显然他认为圣经是教义的根本基础。在第四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以后,教会逐渐形成一些增补的教导、礼仪,被教会认为也是神所启示的基督教信仰的必要部分,与圣经一样重要。后来马丁路德、加尔文、慈运理等宗教家,反对罗马公教与教皇对宗教诠释的权威,进行宗教改革,提出“唯独圣经”,因此基督新教只承认圣经为信仰的唯一正确、不变经典。
  19世纪开始出现自由派神学,认为圣经中间有些部分只是传说、寓言,圣经中也有错误、过时的内容,由此引起对一些传统教义的质疑。这种思潮影响到不同教派。不同意这种看法的被称为基要派神学,坚持圣经的无误性和传统的教义。
  独一神(或唯一天主/独一上帝):宇宙间有一位独一的至高神,是昔在、今在、永在的全能者,称为耶和华/雅威/耶和威。(英文:“God”,在基督公教里中文常译作“天主”。在基督新教里中文常译作“神”或“上帝”。)
  三位一体:独一神有圣父、圣子、圣神(基督新教中文译为圣灵)三个位格,圣父是万有之源,圣子是耶稣基督,圣神是神的灵。三者同质、同能、同永恒,圣父是神,圣子是神,圣灵是神,但只有一位神,而非三个神。阿塔拿修信经对三位一体进行了比较得到公认的解释,但这仍然是比较难理解的一个概念。圣经中没有“三位一体”这个词,所以这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中较受争议的一项,但也被许多相信三位一体的基督徒看作是最重要的一项教义。否认三位一体的理论当中有一位一体论(只有一个神,乃是父)、三位三体论(父子灵乃是三个神)、形态论等。三位一体与非三位一体论的争论焦点往往是耶稣基督的地位问题。
  创造:神创造了天地万物,最后照自己圣洁良善的形象造人,乃是造男造女,名为亚当和夏娃。
  罪与死:基督教的“罪”原文的字面意思是“不中靶心”,“罪”指一切不符合神的圣洁良善的行为、思想。人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犯罪,带来了死。从此,罪与死入了世界,世人生而有罪(罪性),必然会犯罪(罪行)。如果没有神的救赎,都要走上灭亡之路,不仅肉体要死亡,灵魂也要永远死亡。
  基督救赎:耶稣基督本为神的儿子,与神同在,他就是神。耶稣基督为了将世人从罪恶中拯救出来而降世为人,从三十岁开始传道,在十字架上被钉死,他的无罪之身成了赎罪的祭,赎了世人的罪。他三日后从死里复活,升到天上,与父同在,他让父差下圣灵住在信他的人心中,与他们同在。他还活着,他在继续地作工。他将要再来,审判一切的活人死人,彻底地消灭罪,成就新天新地。
  复活与永生:耶稣基督将要再来,所有的人都要复活,接受最后的审判。信耶稣基督的人罪得赦免,得到永生,与神和好。罪不得赦免的最后会因罪而下地狱,与神永远隔绝。(圣经对末世的启示不是很清楚,基督教的末世论在细节上可以很复杂,不同意见也比较多。)
  荣耀:全然归给神,使人真正的谦卑下来,做“荣神益人”连结人的枝子。
  崇拜 基督教最普遍的崇拜仪式是在每星期天举行的主日崇拜。起源于1世纪,为纪念基督复活(基督徒相信耶稣被钉死后,于“七日的第一日”,即星期天复活)而区别于犹太教守安息日(星期六)的仪式。新教的少数教派如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等仍在星期六举行礼拜。从初期教会开始,本来每次主日崇拜时都举行圣餐礼,后来天主教将其发展为弥撒。现在新教中不少宗派已不于每次主日崇拜都举行圣餐。主日崇拜的仪式,各派繁简不一。内容主要有唱赞美诗,祈祷、诵读圣经选段,讲道、祝福等。主日崇拜一般都在教堂举行,由圣职人员(主教、神甫或牧师、长老等)主持。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中的安立甘宗以及部分信义宗等教会多使用礼文,有些新教宗派仪式比较不固定。
  礼仪 基督教的某些重要礼仪被称为圣事或圣礼,神学上认为圣事是借助可见的形式或表象将不可见的神恩赋予领受者。举行圣事一般都按规定的仪式。天主教和东正教承认七件圣事,即洗礼、坚振、告解、圣体(东正教称圣体血)、终傅、神品(封立圣职)和婚配。新教一般只承认所认为是由耶稣亲自设立的洗礼和圣餐礼为正式的圣礼,亦有少数宗派不承认圣礼。
  节期 基督教根据教会传说规定每年一定的日期为节日,称为教会周年或教历。教会周年以复活节为中心。从 4世纪起定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纪念救主复活。复活节前的40天(星期天不计在内)为大斋期。大斋期的最后一周为受难周,其第一天(星期日)为棕树节,星期五为受难节,相传耶稣于是日钉十字架而死。复活节后的第40天为升天节,第50天即第7个星期天为五旬节,又称圣灵降临节。教会周年从圣诞节前4个星期的降临节起算。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的习惯从4~6世纪才被普遍接受。东正教和其他东方教会由于历法不同,其12月25日相当于公历1月6日或7日。1月6日为显现节,天主教称为三王来朝节。每年周而复始,其中以复活节和圣诞节最为重要,常举行隆重的崇拜仪式和其他活动。新教也有少数教派不主张守教会节期。 
  基督教自产生后1000年间,已传遍整个欧洲以及北非、西亚的部分地区。11世纪东正教分裂出来后,除保持原有在东欧、西亚、东北非的教会外,还向西北亚斯拉夫语地区传教。16世纪天主教开始派遣传教士到拉丁美洲以及亚洲南部、东部活动。新教的传教活动起步较迟,于17世纪初开始向北美传教。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争夺殖民地,基督教各派都先后成立传教组织(天主教译称外方传教会,新教译称差会),派遣传教士,开展传教运动,按各派特具的教义特点、礼仪、组织形式传到世界各国。19世纪是传教运动的高潮时期,传教士除传播教义、建立教会、兴办一些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外,还有一部分充当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向传教区所在国家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侵略的谋士,有些人则亲自参加侵略活动。20世纪,传教运动遭到亚、非、拉各民族国家人民和基督教徒的谴责和抵制。亚、非、拉各地一些教会正在通过教会自立运动,力图摆脱差会的控制。
  伯利恒或译为白冷——耶稣的出生地。
  耶路撒冷——以色列的首都,耶稣被钉十字架和发生其他圣经事件的地方。
  拿撒勒——耶稣长大的地方,耶稣又被称为“拿撒勒人耶稣”。
  安提阿或译为安提约基雅——基督宗教向罗马帝国开展的中心。
  梵蒂冈——罗马天主教教会的中心,历任教宗的办公地点。
  君士坦丁堡——直到1453年拜占庭灭亡为止,一直是东正教的中心。
或译安德肋
扫描二维码可以用手机浏览词条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本人资料一部分是自己原创,一部分来源于网络,若您发现侵犯您个人权利的,请留言联系我,我立马删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拉丁美洲的宗教变迁
下载积分:350
内容提示:拉丁美洲的宗教变迁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9|
上传日期: 13:53:5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5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拉丁美洲的宗教变迁
官方公共微信基督宗教三大教派之比较
我的图书馆
基督宗教三大教派之比较
基督宗教三大教派之比较
&&&&&&& &&&&&&& 在世界范围内,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都以“圣经”为经典。天主教以自己的“普世性”,自称公教,信徒称其所信之神为“天主”。天主教以梵蒂冈教廷为自己的中心,以教宗为最高领导,实行“圣统制”和“教阶制”。天主教的《圣经》有73卷,其中《旧约》46卷,《新约》27卷。天主教堂中一般有圣母、耶稣、圣徒等塑像。信徒祈祷时候在胸前划十字。天主教教职人员均为男性。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必须独身。天主教不主张信徒离婚。天主教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圣诞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等四大瞻礼。教徒在天主教节日和星期日到教堂望弥撒。
&&&&&&& 新教不接受教宗的领导权,没有自己的权力中心,废除了天主教的教阶制,认为教徒无需神职人员即可与神直接交通。新教《圣经》只有66卷,《旧约》中有7卷未收入。新教教堂中一般没有塑像,只挂一个十字架。新教的教职人员是主教、牧师、长老、传道员。有男性,也有女性,可以结婚,新教不主张信徒离婚。新教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和圣诞节。新教节日和星期日信徒到教堂做礼拜。&&&&&&&& 1054年正式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517年,德意志神甫和神学家马丁.路德发表《95条论纲》,要求廉俭化教会,回到圣经,由此引发宗教改革风暴,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教会从天主教脱离出去,另立新教。到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的时候,天主教和新教各自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大致上确定了下来。
&&&&&&& 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的共性是首要的,他们都共同认可——
&&&&&&& 1、一主:即神,—上帝耶和华,他是宇宙的主宰和造物主,自有永有,自在永在,他是大能、公义和仁慈的,他是三位一体的(圣父.圣子.圣灵)。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个位格,同为一体,圣子就是耶稣,圣灵则充满于信徒的身心内,以沟通上帝和人之间的关系。
&&&&&&&& 2、一经:即圣经。分旧约和新约。旧约启示给犹太人,强调人作为受造物的不完满性和罪性以及上帝对人的犯罪的不悦和惩处,用以揭示上帝的大能、权威和公义;新约启示给全人类,上帝派遣自己,经童贞女玛利亚无玷受孕道成肉身,下凡人间,经历苦难,传扬福音,然后被钉十字架,以自己的苦难和牺牲来救赎人类的罪性、堕落和苦难。死后三天,复活,升天,并预言自己日后还要再来,对所有的活人和死人进行审判,善人入天堂享永福,恶人下地狱受永罚,此即为“末日大审判”。新约强调福音,也就是爱,博爱,上帝对全人类的爱,以及人作为回应,对上帝的爱和对人的爱。正所谓的爱人如己,荣神益人。
&&&&&& 3、一信:信三位一体,信原罪,信拯救,信恩典,信审判,信永生。&
&&&&&& 4、一洗:承认自己的罪性,接受救赎,领洗为门徒,爱人如己,荣神益人,实践福音。
二、分歧 &&&&&&& 在前述的那些首要的共性的前提之下,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的区别和分歧却也是显明的,特别是新教与天主教和东正教之间的差别更大,天主教和东正教双方的不同倒不是太多。
&&&&&&& 天主教(普世大公教会)的主张:
&&&&&&&&圣经的权威+教会的传承
&&&&&&& 信心+行为=得救与永生
&&&&&&& 信徒的自治+教会的引导
&&&&&&& 官方语言:拉丁文
&&&&&&& 天主教其实是中国化的一种称呼。天主教强调普世性,其总部设在罗马梵蒂冈,称为梵蒂冈教廷。所以天主教也称为罗马公教。其教会体系自上而下,集中统一,教宗(即教皇)是全球天主教会的领袖,由枢机主教团选举产生,除非渎职或犯有异端罪,任职终身。
&&&&&&& 天主教的所有神职人员,包括修士和修女,均为了全身心的为天主服务而遵守独身制度。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平信徒组成的在俗修会的成员则不受独身制度的约束。
&&&&&&& 天主教在教堂里举行的宗教崇拜活动称为“弥撒”,而新教在教堂里举行的宗教崇拜活动称为“礼拜”。&&&&&&&& 唯独圣经,坚持圣经本身的绝对权威,不赞成以教会来主导对圣经的解释,而应主要由个人凭借自己的信心和良心还有圣灵的感动来理解。 唯独恩典,认为既然耶稣是神—人之间的救赎中保,那么神人间的沟通和交流就不需要教会发挥太多的中介作用。 唯独信心,强调首要的是对上帝的信从,反对单凭行为或主要凭行为得救。教会团体一般比较独立化,较为自由,但也容易造成新的分化。实际上,新教也的确不是一个统一的教派,而是分化的数十个教派的总称。其中,路德派、加尔文派、圣公会是三大全球性的主流教派,这三大主流教派内部也有不少不同的派别,并非铁板一块。没有固定官方语言,各自为政。新教的所有教牧人员都可以结婚生养后代。
&&&&&&&& 新教教堂里立的十字架上没有耶稣被钉的受苦难的像;教徒祈祷时也不在胸前划十字。新教教堂内外的装饰是最简洁、最朴素的,雕塑和壁画一般都没有。当然,圣公会除外。圣公会在很多方面都是接近天主教的,特别是其中的上层教派——“高教会派” 。除了圣公会高教会派外,其他新教各派都没有修道院和修会制度。圣公会高教会派是在恢复修道院和修会制度的。新教的一般教牧人员称为牧师或长老,而不象天主教和东正教那样称为神父。新教在教堂里举行的宗教崇拜活动称为“礼拜”或“崇拜”。
&&&&&&& 在中国,新教更加正式的名称应为“耶稣教”。但是部分华人新教人士一直坚持把整个宗教等同于新教,结果社会上好象也就慢慢地真的以为宗教就仅仅是新教,新教就是宗教了。其实,这在国际上是绝不被认可的。部分华人新教人士这么坚持,无非是认为只有新教才是真正代表了宗教的正确信仰,另外,也有借此与天主教竞争,争取更多的信徒的意图。
&&&&&&&& 东正教(正教会)的主张:标榜正统性,所以也称为正教。他与天主教的差别主要是以下方面:
&&&&&&& 保守性:坚守古教义和古礼仪,基本不做什么调整。
&&&&&&&& 封闭性:不太强调传教工作,对与天主教和新教开展交流和对话也不大热心。
&&&&&&&& 依附性:历史上一直强烈的依附于世俗政权,受其严格的控制,不象天主教那样一直政教分离和教俗二元结构。
&&&&&&&& 分散性:一直没有统一的全球性的教会首脑机构。名义上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尔)大牧首处于首席地位,但实际上莫斯科大牧首、耶路撒冷大牧首、安提阿大牧首、亚力山大里亚大牧首并不受其节制,而且这些大牧首对非本国的正教会辖区的影响也很有限。
&&&&&&&& 神秘性:强调通过祷告时的沉思默想来达到与上帝的直接交通,很注重这种个体性的和不可重复性的信仰体验。
&&&&&& 主教以下的神职人员可以结婚(修士和修女除外)。但是,有了家室的那些基层神职人员,比如神甫,就没有机会再升迁到主教及以上职位了。东正教不象天主教,东正教的教堂内外都没有立体雕塑,但教堂里有大量反映宗教性内容的平面壁画。东正教的教堂内外都没有立体雕塑,这是拜占廷境内“圣像破坏运动”的结果。不过,东正教的教堂里的其他装饰物还是比天主教教堂丰富,而且宗教仪式也更盛大和繁复。
&&&&&&& 主要语言:希腊文、斯拉夫文
&&&&& 东正教的教堂里一般都没有坐椅,教友们要站着参加宗教活动。这与天主教和新教教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东正教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远远小于天主教和新教。东正教在教堂里举行的宗教崇拜活动称为“侍奉圣礼” 。
三个教派在教阶制度上的区别——
&&&&&&&&& 天主教在历史上形成了严格的神圣教阶制度,以罗马教宗为最高首领。
&&&&&&& 东正教在历史上将君士坦丁堡牧首称为"普世牧首",但是只享有名义上的首席地位。形成了多个自主教会和自治教会。
&&&&&&& 新教反对天主教以罗马教宗为首的教阶制度以及东正教的牧首制,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主要有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等。
三个教派在圣经使用上的区别——
&&&&&&& 《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是宗教各派共同的经典。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所用的《新约》基本相同,但《旧约》差别较大,天主教和东正教所用的《旧约》内容分别比新教多出7卷和14卷。由于中文译本不同,三个教派在《圣经》专名和术语的中文翻译上也有差异,现在中国社会以新教圣经翻译较为流行。 &&&&&&& 东正教除《圣经》(新旧约)外,信仰依据还包括《圣传》(即前七次宗教大公会议决议)、东方教父圣亚大纳西、圣大巴西勒、圣金口约翰等人的著作和神学家格列高利等人的著作;
&&&&&&& 天主教的经典则主要是《圣经》和信仰依据还包括《圣传》(历代宗教大公会议决议)、西方教父圣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的神学著作。
&&&&&&& 新教只接受《圣经》及自己的理解。 三个教派在宗教礼仪上的区别——
&&&&&&&& 在宗教礼仪上,天主教和东正教奉行七件圣事,即洗礼、坚振、告解、圣体、傅油、神品和婚配。而新教则只强调洗礼和圣餐两种圣事,有些新教派别甚至放弃了所有圣事。 &&&&&&& 东正教教士衣着装扮与天主教教士有所不同,东正教主教头戴圆顶帽,身穿银白色或黑色神袍,胸挂圣像牌,手持权杖,而天主教主教则头戴绛紫色或鲜红色桃形尖顶帽或小圆帽,身着特制的镶紫边或红边的黑色神袍,腰系代表级别的绛紫色或鲜红色宽腰带,胸挂十字架,手戴权戒;举行仪式时,东正教会除使用希腊语言外,还许可使用地方民族语言,如斯拉夫语言等,而天主教会则在长时间内只使用拉丁语言,现在有些天主教会也可使用地方民族语言;唱圣歌时,东正教唱诗班没有乐器伴奏,而天主教唱诗班则可有管风琴伴奏;祈祷时,东正教徒用3个手指(拇指、食指、中指)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右向左划十字,而天主教徒则是用整个手掌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左向右划十字;洗礼时,东正教采用浸水式,而天主教则采用注水式;东正教主张婴儿受洗后就有资格领圣餐,而天主教则持反对意见;东正教的坚振礼在小孩(7岁前)受洗后不久举行,而天主教的坚振礼则在小孩长到7至8岁时进行;举行圣餐礼时,东正教使用的是发酵饼和酒,而天主教使用的则是无酵饼,通常神职人员能同时吃饼和酒,而一般教徒只吃饼;礼拜时,东正教堂里不放板凳或坐椅,参加者只能站立。而天主教堂里则放有成排的长板凳,供祈祷者跪坐;告解(即忏悔)时,东正教规定,教徒在神父面前可站,也可跪,而天主教则规定,教徒在神父面前可跪可坐。
&&&&&&& 新教没有这些传统衣着和礼仪,有的新教派甚至西装或便装即可。没有固定通用语言。
&三个教派在节日方面的区别—— &&&&&& 东正教的一些大节日与天主教的大节日大体相同,只是称谓不同。例如,东正教的主降生节,在天主教里称耶稣圣诞瞻礼;东正教的主领洗节,即天主教的主显节;东正教的进主节,相当于天主教的献主节;东正教的主进圣城节,在天主教里称棕枝主日;东正教的主升天节,等同于天主教的耶稣升天瞻礼;东正教的圣三主日,在天主教里为天主圣三瞻礼;东正教的主显圣容节,即天主教的主圣容瞻礼。东正教的圣母安息节,在天主教里称圣母升天瞻礼;东正教的圣母进堂节,即天主教的圣母献堂瞻礼。东正教的其他一些小节日则因民俗习惯不同而异,如尼古拉节、彼得节、乔治节、殉教节等。天主教则在一年中固定庆祝圣人的节日。
新教一般只庆祝复活节和圣诞节,有的新教派甚至排斥任何节日。
&三个教派在神品方面的区别——
****教会的最初神品只有副助祭(副执事)、助祭(执事)和司祭(神父、主教)三个品位。教会后,东正教会实行牧首制,牧首制确立后,神品分为黑白两种:黑神品有修士、修士辅祭、修士大辅祭、修士司祭、修士大司祭、主教、大主教、督主教(牧首派驻国外教区的代表)、都主教、牧首;白神品有诵经士、副辅祭、辅祭、大辅祭、司祭、大司祭、司祭长等。只允许男性担当一切圣职。 天主教会的神品分为七品:司门员(一品)、诵经员(二员)、驱魔员(三品)襄礼员(四品)副助祭(五品)、助祭(六品、执事)、和司祭(七品、神父、主教)。前四品为初级神品,后三品为高级神品。罗马教廷制进一步发展后,司祭品位又从大到小细分为教宗、枢机主教(红衣主教、分别有主教级、司铎级、执事级)、宗主教(东方礼主教,但接受罗马教宗为唯一领袖,东方礼用希腊语;罗马礼用拉丁语)、教省总主教、教区主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主教)、神父(司铎)、执事(预备司铎)。只允许男性担当一切圣职。 新教分为传道员、执事、长老和牧师 ,没有圣品阶级之分,男女皆可担当圣职。
三个教派在教会历法方面的区别 &&&&&& 东正教使用儒略历法,它是现在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的前身,即旧历。
&&&&&&&& 天主教罗马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后来对儒略历法进行了改革,于1582年公布新历法,称为格列高利历法。此历法后来被多数国家所采用,被公认为公历。天主教自那时以来一直采用格列高利历法。 各自的分布范围——(笔者按:限于篇幅,三大教派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分布情形,此处未列入)
&&&&&&& 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西欧诸国如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马力诺,马耳他,安道尔,亚洲的菲律宾等。其中,捷克和匈牙利两国国内的新教的影响也很大,捷克的新教徒人口比例为30%,匈牙利为25%左右。
&&&&&&& 新教占主导的国家:西北欧、北美洲及大洋洲诸国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其中,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国内的天主教的影响也很大,美国的天主教徒人口比例为35%,澳大利亚为28%左右。新西兰(18%)和英国(10%)的比例也较高。
&&&&&&& 天主教和新教势力相当的国家:德国,荷兰,瑞士,加拿大。
&&&&&&& 东正教占主导的国家:东欧及中亚诸国如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希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其中,乌克兰的西部地区以东仪天主教(其基本教义、仪式、体制都是东方拜占庭特征的,与东正教很相似,但承认天主教的教宗为其在世的教会元首)人口居多。而马其顿和保加利亚国内的穆斯林人口也不少,分别占到30%和10%。这主要是当年奥斯曼土耳其500年统治的结果所致。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维汇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