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经历了图腾崇拜的第一个意识会以“巫术崇拜”的形式出现

  摘 要:巫术发生说的魅力,在于其以丰富的蕴含和无限可能性触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人们越来异己化的思维方式获得生机"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文学的起源——巫术发生说再思考
2013年30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巫术发生说的魅力,在于其以丰富的蕴含和无限可能性触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人们越来异己化的思维方式获得生机和活力,在面对自己心灵的时候是自然亲近而非异质剥离。 中国论文网 /5/view-4416661.htm  关键词:巫术;原始思维;自然崇拜;当代启示   作者简介:   李艳永(1987-),男,河北满城人,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韩文涛(1985-),男,河北邯郸人,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30-0-01   文学的发生,历史上有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和劳动发生说。这里我们来论述巫术发生说对文学发生的影响在当今时代下的话语可行性。   一、巫术发生说的理论背景   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最早提出艺术源于巫术的观点。指出巫术活动和艺术活动之间存在共通性,在意识上二者都表现出人类的愿景、期待和渴望,在思维方式上二者都富于形象思维和想象。弗雷泽在《金枝》中,将巫术活动分为“相似律”和“接触律”。相似律是指A作为被模仿者,模仿出B,通过对B的控制,可以间接控制A。接触律是指被接触物体A,B作为接触过A的物体,通过对B施加影响,可影响A。认为巫术活动的产生过程对文学活动的发生有启发意义,比如巫者与诗人同作为勾连天人的代言人,分别运用巫术和文学传达天意给人们,另一方面巫术活动亦为文学内容提供了可贵的题材。   综合而论,巫术活动对文学发生的影响,一是功利性影响,二是非功利性影响。先说功利性影响。巫术活动作为祈祷、医病、降福、祛灾、求雨、祭祀等具现实功利性目的的活动,其愿望性、象征性和表意性,无不启发文学活动承载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或蕴含,比如可用文字记录下巫士的言语歌辞以获得独立性,甚至进而应用到服务巫术活动中去。实际上,相对巫术活动,文学活动的现实功利性要远较巫术活动弱得多,只不过在原始人意识中,艺术活动或文学活动的现实功利性相较其他功能比如艺术的审美性而言,更被早期先人所看重。再说非功利性影响。文学的一大本质特征即审美性,这对立其实用层面的功利性。巫术活动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远远大于其审美性和娱乐性,可以说巫术活动的进行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冲着审美性和娱乐性去的。但是这不能抹煞巫术活动的审美性特征,因为巫术活动表现出来的动作性和音乐性,以及其神秘性和感染性,都在相当程度上引发人们的好奇和欣赏,这虽与文学活动更注重审美性不尽相同,但在无实际功利性和无现实目的性上它们又保持一定程度一致性,这可谓巫术活动对文学活动发生的非功利性影响。   二、巫术发生说的历史存在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释。第一,巫术活动的普遍盛行。远古先人的劳动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处于最初级阶段,对自然的认识存在严重缺陷和不足。天与人的关系是人对天的崇拜和畏惧。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巫术作为勾连天人关系的活动,尤其受到重视。巫术活动在原始人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就不再举例说明,单明白巫术活动可以使得远古先人在与自然的抗争中求得心理的平衡这一点,足够。第二,原始思维的影响。原始思维可以归入第一方面的原因中去,因为这两者间有直接的联系。正是由于原始思维的不开化,才造成自然崇拜和巫术活动的盛行和普及。当然,无论是巫术活动的普遍盛行,还是原始思维的影响,都可以根本地归结为生产力的低下和落后,因为生产力决定这二者。第三,文学活动发生的自身要求。当巫术活动和文学活动之间出现或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时候,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就脱不开干系。也正是文学活动孕育着与巫术活动或功利性或审美性的共同特质,才使得巫术活动对文学的发生施以影响。   然而,巫术发生说的合理性也仅停留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和原始思维不开化的历史条件下。巫术发生说的当下阐释和现今存在的可行性是否存在又如何存在呢?   三、巫术发生说的当下阐释   巫术活动的进行基于原始人的自然崇拜。自然中的天空、大地、太阳、星辰、月亮、森林、海洋、风雨雷电等,在早期先人眼中都是不可战胜的神秘力量,对之充满畏惧和崇拜。这些自然形象印在先人意识深处,作为原始意象在人类代代遗传中延续至今,在无意识中影响着人们。今天的人们对自然中这些形象不再畏惧和崇拜,取而代之的是认识和探索,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崇拜转化为当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但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和作用常在,人类对由古至今的这些自然形象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若说同一意象面前古今人类态度的相似处在哪里,古人的态度是崇拜,今人的感受是崇高。巫术活动中崇拜的偶像,天人关系更多的在于现实功利性,今天文学活动中原始意象的地位,最大程度上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人类与之是非现实功利性的审美关系。   巫术发生说的魅力,在于其以丰富的蕴含和无限可能性触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人们越来异己化的思维方式获得生机和活力,在面对自己心灵的时候是自然亲近而非异质剥离。巫术活动中巫者作为自然伟力的代言人,勾连起天与人的关系,天传达意志于巫者,巫者通过巫术活动转达天意于人类,这在原始文化思维下具有合理性,如同《文心雕龙》中所言,“《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1][p10]又言,“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2][p18]大意是自然之道欲显于人,必先授之于圣人,圣人转达天道于众人,需托之于经,这就是文的由来。说巫术发生说具有丰富的蕴含,是指巫术活动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基于自然崇拜的自然神论,在个体意识中看待事物往往主观意识先行,以为人借天的启示和神秘力量,可以做到心想事成,加上早期人类对待事物好以己度物,事物皆具有我的属性。比如看到大地干旱,会说大地口渴了,看到天下雨,会想到天在流泪,看到弯的月亮,会认为月牙在笑等。说巫术发生说具有无限可能性,也是依据原始思维的想象性和自然崇拜观。远先古人的头脑里充满了由图像构成的感性经验,日常生活中所见所思所感皆是图像的组织、交叠、合并与重构,理性认识自然也有,但所占比重甚微。面对现实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充满想象,不断尝试所能想象到的诸种可能,这种想象具有无限性。在这基础上借助巫术活动得来的自然神秘力量,能得到远较今天人类所能获得的心理慰藉。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离自己的天然本性越行越远,在物质同化人类的条件下,人类越来非我化,我们在巫术发生说中所能得到的当代启示,值得每个人认真反思,以重新构建人类诗意的生存家园。   参考文献:   [1]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6   [2]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6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登录网易通行证
使用网易通行证(含网易邮箱)帐号登录
提交您的投诉或建议
视频画面花屏
视/音频不同步
播放不流畅
登录后才能查看我的笔记
暂时没有笔记!
确定删除笔记?
即将播放下一集,请您保存当前的笔记哦!
对字幕纠错要登录哦!
内容不能少于3个字
一、上大学与大学教育的使命,通过对人类审美发展史的研究分析,培养青年对事物的认识力、判断力、远见力和洞察力,提升科学思维素养。二、对美的本质进行探索,力求以最切合实际的分析来揭示艺术的本质。
一、艺术是意识形态的产物。美究竟是什么?美的规定性到哪里找?通过物种的生命本体现象,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引发人们对人的精神生产——艺术活动的思考。二、提出美的本质是旺盛的生命力的新概念,审美活动是人将现实的感性对象作为自己生命对象的塑造过程,其意义在于鼓舞人们去实现对现实社会的改造,从而推进社会的进步。
一、审美具有两个重要因素,即:生理内容和社会内容。审美活动是追求积极向上的生命力的活动,一切与之相悖的都无助于人类的进步。二、艺术的起源,人类思维的形成,原始洞穴壁画并非人类审美活动的产物。万物有灵论与巫术崇拜;巫术崇拜与绘画样式;不能将绘画、雕塑样式等同于艺术;样式可以为艺术服务,也可以不为艺术服务。人类的审美思维在劳动中形成,劳动使人摆脱了巫术崇拜,上升到了图腾崇拜的历史新阶段。
[第4课]奴隶社会美的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一)
一、劳动使人类由巫术崇拜上升到了图腾崇拜的历史新阶段,并由此引发了人类对自身生命活动的全新的思考。二、图腾崇拜是人类意识的质的飞跃,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并由此打开了人类通往美的世界——对人生命力赞美的艺术之门。三、后原始时代的反自然、反社会、反人性的宗教迷恋。四,破除单一血缘的旧氏族社会体制,向多血缘、多民族国家体制的转移;王权时代的到来。奴隶制及奴隶主阶级的形成。从埃及金字塔和中国青铜器探索奴隶主阶级的“强力”意识在艺术上的表现形式。
一、通过古希腊雕塑,展现古希腊民族在创建奴隶制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完美地体现了“强力”时代的审美特征,开创了现实主义艺术的典范形式。二、揭示古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维护既得利益,不惜制造荒淫的色情文化和血腥残暴的暴力文化,以及新生的基督教反抗暴力,崇尚仁爱思想的崛起,反映出旧的奴隶制不可避免地走向历史的终结。以“强力”向“暴力”转化的历史史实,唤起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深层思考。
一、农业文明在华夏地区的形成。铁器的诞生为小农经济的到来提供了物质准备,百家争鸣为封建文明的到来做了思想的准备。奴隶制旧的暴力观受到德行观的挑战,但新思想、新观念也得在历史的反复教训中才能被人们认识和把握,楚汉之争以“恃德者倡,恃力者亡”宣告了暴力观的失败和德行观的胜利。二、东西方审美差异论批判,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的科学性,阐释了东西方并不存在什么审美的差异,所谓的差异不过是以往人们对历史解读的误区。
一、中国封建社会德行思想在魏晋时代得到了士大夫阶层广泛的倡导,在艺术领域出现了画圣顾恺之、书圣王羲之和理论大家谢赫等一批领军人物,他们开创了轻物欲、重简朴的文艺新风。二、代表贵族审美趣味的“绮罗人物”与代表士大夫审美趣味的“水墨人物”这两种审美风格的差异,实质是背离德行与坚守德行在审美上的反映。三、水墨山水画的出现更是以清寒淡泊构成了时代审美的主旋律,在坚守德行观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一、花鸟画作为人的生命力的载体,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水墨艺术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华民族的品格、品行的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二、自宋代起,市民阶层和商品经济的形成,促使文艺的内容和风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首次大规模地出现了妇女儿童题材,甚至静物画等具有资本主义审美倾向的文艺作品。三、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执政集团及其知识精英,对新生的市民以及资本主义萌芽进行了严厉地禁锢,最终形成反人性的禁欲主义。中华民族从此陷入恶俗文化的泥潭不能自拔,“德行”转向自身的对立面,成了反动的“禁欲主义”。
一、时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国力强盛到历史的最高峰,但西方来学习中国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并没有盲目地学习中国制度,而是在落后的中世纪依然掀起文艺复兴,解开了反封建的历史大幕。二、意大利文艺复兴先驱以圣母子题材和神话题材,向封建神学发起了挑战,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了传播,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重要的舆论准备。
一、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历史功绩;资本主义“油画”新样式的诞生;尼德兰式的反封建斗争;新生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的诞生,使艺术发生了质的变化,风俗画、风景画和景物画应运而生,在讴歌现实物质新生活中大放光彩。二、代表法国贵族阶层审美趣味的十八世纪洛可可艺术,以极尽妖艳,华丽的女性形象,折射出法国没落贵族的群体堕落。三,从夏尔丹的被推崇,反观洛可可艺术,不难发现洛可可艺术的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历史贡献。
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确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为终结封建社会奠定了全新的思想观念,大卫古典主义艺术为召唤起人民义无反顾地实现这个理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安格尔的古典主义却丧失了继续革命的意义,因此被浪漫主义取代是必然的。二、浪漫主义不仅受到了封建复辟势力的围剿,也引发了新生的资产阶级的反感,由此暴露出“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性。而批判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命运,更使人们意识到在私有制下谈论自由是多么地荒谬。于是,一个消解作品中的社会内容的新艺术必然应运而生。
一、印象派为满足资产阶级的喜好,开启了把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到纯形式的审美,社会内容第一次被驱除出了文艺的舞台,这对维护资本主义立下了不朽功勋。而当初为资产阶级反抗封建神学立下汗马功劳的现实主义却被打入了冷宫。二、追求精神领域里的个人自由在不同于传统、不同于自然、不同于他人的所谓“三不同”中逐渐膨胀,资本主义文艺最终迈上了把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注意力引向“生活之外的迷狂”的文艺发展方向。
一、揭示梵高艺术现象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二、从来就没有不受社会制约的艺术个性。三、现代抽象主义在实现把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转向“生活之外的迷狂”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毕加索的艺术现象中,人们也不难发现,毕加索回到人性上来就不得不回到现实主义艺术上来,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四、拒绝思想的质疑;“格尔尼卡”的尴尬;三岁幼儿戏耍史学大家;那些让大师“庸俗”了的可怜观众;“小便池”进了大展厅;“无标准、无本质、无主题”的后现代新法则;重蹈荒诞、色情、血腥文化的历史覆辙;“自由”在向自身对立面的转化中迈向“妄为”的不归路。
一、中央情报局是美国现代艺术的操盘手,打造美国自己的原生态现代派画家,用现代艺术进行意识形态文化冷战。二、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表明反自然、反社会、反人性的恶俗文化是一切旧统治阶级的腐朽精神的共同表现形式,是自由走向其对立面成为反动的妄为的必然。
一、形式应为内容服务;没有思想就没有艺术;为自身命运而战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艺术;为什么要坚持现实主义?苏联时代文艺的不朽乐章;沉重的代价;历史的反思。
一、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出现,为俄罗斯民族争取自身命运而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没有思想就没有艺术,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的完美统一,为艺术的发展找到了新的途径。
二、从精神生产的发展演变规律中,显现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清晰轨迹,找到了人类未来前行的方向。
一、社会主义苏联的诞生,工农兵和社会主义建设者首次以主角的形式登上艺术的舞台,苏联社会主义文艺产生出一批不朽的历史巨匠。二、苏东社会主义被颠覆的沉重历史代价与历史的反思。
三、社会主义的历史远景。
学校:清华大学
讲师:帅松林
授课语言:中文
类型:艺术 历史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课程简介:审美的历程是目前国内艺术史和艺术鉴赏等类型课程中,首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各个社会历史条件下审美观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展开全面的历史研究的一门课程。在揭示一个新的审美观的形成中,始终坚持辩证的研究态度、方法,以科学发展观阐述在人类审美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既要坚持对旧的审美观合规律部分的继承,更要坚持对旧的腐朽部分的历史批判和决裂。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客户端往期回顾 &
巫术文化与文艺起源
&&&&蔺若&&&&【摘要】文艺起源与巫术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舞蹈、雕刻、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都是从原始的巫术和祭祀文化中产生的。宗教祭祀和巫术活动以艺术为手段达到神人沟通的目的,而艺术形式和内涵又在巫术文化的发展中走向深化和成熟。文艺的起源与发展,与巫术、神话、图腾等多种文化观念的交织融合密不可分。&&&&【关键词】巫术文化&&文艺起源&&文化观念&&艺术形式&&&&巫术文化源远流长&&&&巫术文化产生于人类童年时期,是远古初民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环境下认识世界、控制自然的一种手段。学术界普遍认为,巫产生于原始狩猎时代,当时的人类思维能力还很低下,对众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比如电闪雷鸣、日升月落、四季变更等,他们认为冥冥之中有种神秘的力量在操控一切,这是万物有灵观念的来源。而正因为万物有灵,所以需要沟通神灵与人类的中介来表达人类的愿望并传达神灵的意图,这个中介就是“巫”。&&&&巫术信仰在南北美及中亚各民族普遍存在,在我国东北的萨满族及西南少数民族中也很盛行。中国古代的巫术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以前就十分普及,从各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先民们的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早在商代,我国就有以巫为姓氏的,如商王的三个近臣:巫咸、巫贤、巫彭。巫,在《说文》中解释为“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可见,巫字的最初解释是指一个人舞动着袖子跳舞,这也可以看出巫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过跳舞来礼神、娱神。巫的功能就是会通人神,是人与神沟通的中介。巫分男女,女称为巫,男称为觋,他们向主宰世间万事万物的神灵献上祭品并传达部族成员的愿望,祈求神灵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又向民众传达神灵对自然现象和人间的事变灾异的解释和意旨,并指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指引人们未来的行为方向。古代典籍《易经》就是一部巫书,是对人事吉凶和自然现象的预测。《易》中的八卦,相传为远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伏羲所作:“宓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天文,俯则观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八卦,可以说是原始占卜的集大成者,又是极其重要的巫术,可以说,伏羲是巫术的始祖。远古时代,巫师是沟通人类与神灵的重要中介,他们依照神灵的意图对事物发展进行预测,占卜和预测的结果对部族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巫职是十分神圣崇高的,因为他们身上肩负着部族命运,人类发展方向,甚至是世间万物的兴衰,只有那些“民之精爽不携二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的人才能担任。远古时代的部族首领同时肩负着巫的使命,或者说,巫就是部族首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巫逐渐与部族首领脱离,成为专门的行当,担负起首领的顾问与助手,在国家大事的决策中充当重要角色。如历史上商王伐纣、盘庚迁都等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都要经过巫的占卜来决定。这时的巫实际上充当着史官的角色,不仅掌管宫廷祭祀,祈求雨水丰年,更要预测国家命运,占卜战事吉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巫师不仅是最早的部族领袖,还是最早的教育者,他们关心的不是实用技术,而是人类在宇宙天地中的位置和他们的精神状况。巫术文化消失后,一些巫师担负起教化人心、传承历史的任务,保护文化传统,推动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歌舞祭神,创造了艺术&&&&“以舞降神”是古代巫的主要特征之一,巫舞是原始祭祀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宗教仪式。无论是中国古代北方的“萨满”,还是南方的“觋公”,他们的主要职能就是跳神。“跳神”是原始祭祀仪式的一种,目的就是向神灵献祭,驱除恶鬼,迎来好运。这种最初的舞蹈基本是以祭坛为中心,围成一个圆圈,将祭坛隔绝成独立的舞台,创造出一种神圣的气氛。巫师一般戴着特制面具,穿着祭服,手执法器,口诵咒语,载歌载舞,有时仿佛发狂一般,到了高潮时候,群众也会跟着起舞。在强烈的舞蹈动作下,跳舞的人可能会进入一种迷狂的状态,他们认为将这种运动产生的活力是巫职人员与神灵交流的结果。在舞蹈的过程中,还必须有歌唱相配,并朗诵咒语,因此在古代,诗、乐、舞都是一体的。符号学家苏珊·朗格认为:“事实上,舞蹈是原始生活中最为严肃的智力活动。它是人类超越自己动物性存在那一瞬间对世界的观照,……当宗教思想孕育了‘神’化概念时,舞蹈则用符号表示了它。对于祈求神明的人们来说,这些创造出来的神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符号。”①在古代社会中,宗教和艺术是融为一体,共同存在的。《吕氏春秋·古乐》对古代宗教仪式有所描写:“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其中展现的就是古代中国人带有宗教色彩的礼乐祭祀仪式,葛天氏之乐的舞蹈分了八个部分,已经具有明显的戏剧色彩,《书·益稷》:“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记载了禹时的乐舞,已经初见戏剧的雏形。&&&&随着原始人对巫术的系统化发展,祭祀活动逐渐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宗教仪式,在这些神秘的原始巫术活动中,最初的艺术意识萌发了。舞蹈、唱歌、戏剧、绘画、装饰等等艺术形式最初都是萌发于此,是在人类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和图腾祭祀中产生的。在很多部落的祭祀仪式中,不但有各种植物的装饰,还会模仿很多动物的形态和动作,并把他们刻画在山洞的岩壁上,由此拉开了艺术的序幕。例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和法国的拉斯科洞的岩画中,那些描绘出马、野牛、长毛象等形象的简单而生动的线条就是史前人类强烈宗教情怀的反映。在人类社会巫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产生了大量象征意味浓厚的原始艺术。几千年前的彩陶纹样多见鱼纹和含鱼的人面,其巫术含义就是对氏族子孙绵绵不绝、不断繁衍的祝福。巫术仪式中的道具,比如巫师面具、用来作法的雕像、木偶和绘画等,都是现代装饰艺术的起源和萌芽。在原始社会里,艺术最初的形态是产生于审美而不是为了实用目的而创造的。巫师借助艺术进行巫术仪式,提高巫术的力量,而艺术又在巫术的盛行中萌芽和发展。艺术与巫术仪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又共同发展和衍生。艺术最初的产生是源于生存的需要,而孕育它的正是巫术活动,可以说艺术起源于巫术文化。&&&&巫术传承了文化,也是文学的创造者&&&&巫术祭祀仪式上的咒语和诗歌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是文学观念萌发的开端和文学创作的滥觞。最早的诗歌源于巫术咒语。《礼记·郊特牲》记载了古人在祭祀时的咒语:“土,反(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典型的巫术咒语,是原始人在巫术神秘观念支配下,试图通过吟唱巫术咒语来控制自然和自身的表现。诗歌采用重章叠唱形式的最初源头应该就是这些早期的原始巫术咒语的反复吟唱,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诗歌也就由此产生。诗经中的《雅》大部分是西周时期的贵族祭祀诗歌,《颂》基本全部是宗庙祭祀的诗歌,用来祭祀先人,歌颂祖德,祈祷丰年。远古的巫诗大多保存在《诗经·国风》中,《诗经·国风》中一部分民间歌谣是原始巫歌的遗存。《诗经·召南》中有原始巫诗的遗存,其中的《驺虞》描写了狩猎的情况,是远古时代原始人为了狩猎丰收而创的一种巫术咒语。《诗经·周南》中的《芣苢》,则是求子的原始巫术咒语诗,芣苢是一种中药,又名车前子,吃了能帮助怀孕生子。&&&&《楚辞》更带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云:“《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以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楚辞》中很多地方描写了楚地信巫的情况,并对巫人的形象进行了活灵活现的描述,《东皇太一》写巫饰太一神,“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云中君》描写巫人穿彩衣、缀杜若,扮演云神,“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等等,不一而足。《离骚》里也有大量巫术活动的描写,如主人公在向重华陈述忠情后,便开始飞腾天同,在飞离的过程中借助巫风,先是占卜和求灵,再请巫咸降神,然后“驾飞龙”,“指西海”,浩浩荡荡之际,“忽临睨夫旧乡”,这里就描写了一系列完整的巫术活动。南宋朱熹在《楚辞集注·楚辞辩证》卷上指出:“楚俗祠祭之歌,今不可得而闻矣。然计其间,或以阴巫下阳神,以阳主接阴鬼,则其辞之亵慢淫荒,当有不可道者。”②楚人的祭祀带有浓厚的艺术气息,艺术是巫术祭祀仪式的重要手段。可见,巫术文化不全是原始的宗教,其中也荟萃着早期的文学和艺术。&&&&综上所述,巫术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着传承文化、连接历史、发源艺术等多种作用。巫术文化孕育了包括音乐、舞蹈、诗歌、雕塑在内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它们曾经是一个结合得相当紧密的共同体。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功能已经独立出来,但无法否认的是,巫术文化是文艺发源的母体,文艺创造及其观念起源于巫术文化。&&&&(作者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注释&&&&①[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17页。&&&&②[宋]《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4年,第185页。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喜欢猪 狗崇拜人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