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军特种部队机动力有多强

点击标题下「深度真相」可快速关注
还原历史、生活、社会、娱乐、财富真相,自觉抵御网络段子洗脑,守护自由思考的权利,做互联网最有深度的自媒体!微信号:NowReally
二十世纪是陆战最为辉煌巅峰的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战争、民族独立战争、侵略战争、帝国战争等都集中在这个时间轴。大纵深理论、闪电战、阵地战、机械战争、游击战、人民战争、空地一体战等粉墨登场,从马奇诺到北非,从东北到中原腹地,从欧洲平原到朝鲜半岛,人类历史上的陆战从未像20世纪般如此辉煌过。
但20世纪也是陆战作用逐渐下降的世纪。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始,联军在登陆大沽之后,由海向陆,攻城略地,陆战失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而在20世纪最后一年进行的科索沃战争已经没有了地面战争的影子,北约联军通过78天的战略轰炸,逼迫米洛舍维奇签订城下之盟,以作为20世纪的落幕——这似乎也是人类辉煌陆战史的谢幕曲。
依靠空军战略打击,战略轰炸而取得了战争胜利,这颠覆了传统的战争方式和思维。传统地面战场的市场日益萎缩甚至消亡。发生类似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甚至发生类似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之类的局部战争的风险大大下降。传统大规模地面战争的消亡,导致人们开始怀疑大规模地面常备军存在的必要性,甚至有人惊呼“陆军无用论”。
陆战在消亡!!这对于存在了几千年的陆军而言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各国军队积极转型应对,美国陆军正在构建模块化陆军,如今美军几乎全部裁掉陆军师级编制,实现小型、快速、多能化。俄罗斯通过“新面貌”军事改革积极给陆军瘦身,以适应现代战争需要。而德国更为直接,德军已成为全球第一支取消陆海空军种界限的军队。
这对今日中国陆军更是巨大的挑战。中国军队以陆战起家,从南昌的城墙上开始,这支打赢了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对越、对印战争,和世界主要强国几乎都交过并未尝败绩手的军队,却在现代化的浪潮面前逐渐落伍。
今天中国陆军仍然是一支传统的陆军,体态臃肿、反应迟钝、动作缓慢、战术落后并且思维呆滞。仍然抓着苏联元帅米·尼·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理论不放,仍然在固守着大军团作战的陈旧思维。大陆军体制、总部体制、军区体制,全军各类型主管几乎全由清一色陆军将领担任,这种极端的大陆军主义在所有的大国军队中,在高度联合化的21世纪,堪称独一无二。
按机械化战争需要,通过工业流水线打造而成的传统机械化陆军在日益高涨的信息化浪潮面前,“量”的优势被大大削弱,庞大的体量显得臃肿不堪且力不从心。这是机械化陆军的命运,可惜今日中国陆军还在从摩托化向全机械化转变,连完全的机械化都还没有达到。中国陆军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中国陆军还面临着敌人陆上战争能力跃进、军内不同军兵种之间的激烈竞争、臃肿庞大而效率低下的陆军机关的消磨、新战争样式的对传统陆军的否定、联合参谋人员和适应现代战争的指挥人员的稀缺等巨大挑战。所以今天中国陆军如果不积极而主动地转型,或许下一场高强度的战争中就会验证“中国陆军无用论”的论调,并最终摆脱不了被边缘化的命运。
中国军方高层也深刻认识到了此类挑战可能带来的深刻影响。成立战区和陆军司令部,将陆军从老大哥的地位下降为和海空军平行的军种,让陆军融入联合作战体制等。这让我们看到了这支传统而落伍的陆军在努力做出适应现代战争的积极探索和转变。这些举措无疑是积极的,中国陆军正在和现代战争需求接轨。可这些只是中国陆军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和“无用论”论调,进行自我革新的第一步,中国陆军的现代化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
此次军改,是中国陆军打破重组的最佳契机。但我们当如何抉择才能延续曾经的辉煌?如何让世界依然敬畏“不要在陆地上与中国军队交战”的金科玉律?
(一)精简高效:从打赢办公室里的战争开始
历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精简高效令人叹为观止。当打胜仗的以色列将军们去五角大楼交流时,不可一世的美军将军们都坐在台下像个小学生一样用着笔本记录着沙龙、达扬之流的侃侃而谈。以色列的精简高效在哪里?不止在以色列的快速动员体制、全民战备意识、快速机动能力、流畅指挥控制能力体系,以色列军队的精简高效更体现在将军们的办公室里。他们的办公室里通常只有办公桌、电脑和文件柜三样东西,这是以色列将军们指挥打赢历次战争的奥秘——这是“办公室的战争”!而反观中国的某些将军,办公室里不止有皮沙发,会客厅,休息室,还有盆栽,挂画和茶具。
拿破仑靠着几个传令兵让法兰西的骑士横扫欧洲,我军指战员在两间土坯屋里可以打赢三大战役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现在的战争是快速发现、快速决策、快速反应、快速机动、快速打击的高节奏战争,这一切都需要精简高效以作为现代战争的支撑。可这些“快速”的条件,今日中国陆军似乎没有一个具备。
除精简体制,缩短指挥链条也是现代战争对军队的要求。
解放军最新型99G主战坦克
战争的反应速度是依靠战争的反射弧决定的,如果说美军是在以秒计算,那么中国还在以小时计算。我们陆军的还遵循着军师旅团营连排的漫长指挥链条。复杂的指挥流程,呆滞的指挥方式,使得今日中国陆军在快节奏的现代战争面前完全落伍,一旦中美之间爆发冲突,这必是美国对中国的一种不对称战争。
由此“师改旅”成为近些年中国陆军热炒的一个名词。近年来中国陆军一直进行着“师改旅”改革,中国陆军传统的步兵师、坦克师人员结构臃肿,指挥层次多、反应慢,“师改旅”的目的是在不削弱原有火力、后勤支援力量的前提下减少指挥层次设置,以适应快节奏、高强度的未来战争。但师改旅不是简单的编制体制改革,而是在机动力、精确火力、指控力等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才能实施的,这还要视职能任务设定,主要方向敌人具体情况而定。今日中国陆军改革师改旅是否时机成熟?体制编制如何根据我军指控能力,精确火力打击能力等进行定编调整?这都需要经过充分论证和检验。在此方面俄罗斯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谢尔久科夫任上,强力推行将师全部改为旅,但后续建设暴漏了一些弊端,而绍伊古夫上任后,恢复了部分在“师改旅“中被降格部队的编制,其中包括“塔曼”摩步师和“坎杰米洛夫卡“坦克师等王牌部队,以提升俄军集团突击能力。
无论是师改旅,还是缩减员额,都不如思想上的转变更为重要,如果思想意识得不到转变,那么一切都只是空谈。所以在此之前,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首先学会如何先打赢办公室里的战争!
(二)快速机动:让陆军飞起来!
二战之中,飞机和坦克都不是德国人的发明,但闪电战的专利却只属于德国人,属于曼施坦因,属于古德里安。在大多数军事家只是看到飞机和坦克作为两种单独兵器平台而分开使用的时候,德国人却看到的是两种机械力量结合的威力,看到的是飞机和坦克引擎轰鸣爆发出的巨大机动力,德国人差点依靠机动力赢得了战争。
在现代战争中,机动力是一直军队取得胜利的关键,在构成战斗力的信息力、火力、机动力、防护力几大要素中,机动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所以从古至今,从步兵到车兵,到骑兵,到摩步,机步乃至空骑兵,机动力一直是各国陆军不遗余力加强建设的重点。而中国陆军从徒步到摩托化,从摩托化到机械化,一直是在追赶向前,但却总是落后时代一个节拍。
曾经在朝鲜战争创造了步兵进攻极限的中国陆军,如今却在飞速发展的军事革新大潮中慢了下来,相对世界一流军队而言,中国陆军在陆地上的机动能力实在是太慢了,远远跟不上现代战争的快节奏。中国大部分陆军师的假想演习作战思想落后,依然局限在与潜在敌人实施逐一的山头阵地、高地争夺的阵地战(而非现代化的大机动作战)。这反应了陆军军官对国际局势、冷战结束后数场局部战争发展规律缺乏第一线的深度认识和革新勇气。作战思想还和半个多世纪之前的朝鲜战争如出一辙。
中国陆军想要获得强大的机动能力,就必须进行空中化改造,让陆军插上翅膀飞起来。在机动力建设方面,要着重加强两种能力建设。
一是战术机动能力:从越南战争开始,直升机改变了陆军的作战方式,使陆军获得了强大了机动力和火力。中国陆军的蜕变要从加大陆航建设力度开始,为此中国陆军开始给每个集团军配备专门的陆航力量,并致力于组建类似于美军的空中骑兵旅和空中突击旅。
武直10攻击直升机编队
在此方面,美军的101空中突击师可为中国陆军师的榜样。其“鹰师”的绰号可见一斑,主要依靠直升机实施空中突击,速度快,火力强,作战能力全面,是美军进行快速部署和应急作战的重要力量,被誉为“陆军全能师”。在海湾战争的地面行动阶段,美军动用了4个陆军师,实施著名的左勾拳行动,其中核心便是101空中突击师。
二是战略投送能力,加强中国的空中突击力量建设,不能仅只满足于域内投送和国境线附近地域的控制制胜能力。在中国利益全球化的今天,需要具备跨洲际投送和跨洲际作战的能力。中国在此方面能力极为短缺,能够担负此类任务的只有为数不多的二手伊尔-76等。反观美军为此设置了专门的职能司令部——战略运输司令部,统一管理调度美军数以千计的C-5 、C-17、C-130等大型飞机,以支援保障美军全球范围内的作战任务。美军为此还组建了专门的空降师——第82空降师,这是美军中唯一可通过伞降进入作战地区的全建制师,机动能力强,可在任何地区实施快速部署。其通常与空军进行联合作战行动,由空军负责提供C-17、C-130等进行空运、近距离空中支援和空中补给。
汶川大地震极大地暴露了中国军队投送能力的不足,在陆上交通阻隔的情况下,绝大部分救援官兵只能通过徒步开进的方式向震中机动。而如果中国有强大的空中投送能力,类似尴尬情况便不会暴漏的如此明显。在疏通堰塞湖的过程中,中国甚至没有一架直升机可以调运大型机械设备,而不得不求助俄罗斯,最终在俄罗斯的米—26直升机的帮助下才完成此项任务。
类似于汶川大地震事件给了中国军队很大的刺激,所以中国军队在发展投送能力方面不遗余力,和俄罗斯联合研制直升机、开发运—20等战略投送能力,显示出了中国加强自己机动能力、投送能力的雄心,但截至目前看来,中国军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嵌入联合:告别大陆军,融入一体化
2004年,德国国防部公布了重塑国防力量的蓝图:计划将军队总规模从28万人缩编为25万人,同时取消陆海空三军体制,统一组编成“快速反应部队”——由3.5万名官兵组成;“稳定部队”——由7万人组成,将采用多种手段执行中低强度军事行动;“支援部队”——由14.5万名官兵和大部分文职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医疗救护、后勤保障和联邦国防军在国内的日常执勤。
新德军是全球第一支即将取消陆海空军种界限的军队,德军改革反映了世界新军事变革中各国军队体制编制的共同趋势——即建立一体化联合部队。德国的前卫让世界震撼,即使一直引领世界军事改革潮流的美俄都自叹不如。
陆海空军的设立,本来就是机械化时代作战空间相对独立的产物。由于信息元素的加入,太空、空中、地面、海上和电磁空间,早已联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大战场。发生在各个空间的战争,再也不是哪个单独军兵种能够单独承担的使命。所以联合作战,全维战争是大势所趋。反观中国,直到2015年的最后一天,陆军司令部才姗姗来迟。直到2016年,联合指挥体制——战区体制才组建(当然在钓鱼岛形势极端紧张的时候组建的东海联合指挥部可看作是走向联合的一个初果)。
今日各军种之间是否还是藩篱高架,各自为战?陆军和海空军、战略火箭军之间的协同,是否只能在初期的火力计划协同上,在战斗中的协同还几乎是一张白纸?如何做到让联合作战不是一句空话?这都是让我们行动起来的理由。看看同期的美军,不止在不同军兵种之间横向联合,乃至由战略决策到单兵行动,都已建立完备而先进的指控体系。美军早已建成了延伸到单兵和装备的信息栅格,让每一个单兵,每一台装备都融入战争网络系统。而中国陆军的信息化程度达到连排一级的指挥控制畅通和有效都还有一定难度。在按“预订作战方案”之外,很容易形成一盘散沙的各自为战,更别提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上联成体系作战。
在联合之前,先从搞好合同开始。曾今在中世纪让全世界颤抖的东方游骑兵,在近代的外国步炮联军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八里桥之战中的僧格尔沁的满清骑兵在冲击英法联军的步兵和炮兵的联合阵型时一败涂地,这种带有冲击力的失败让所有中国人印象惨痛而深刻。但这所谓的联合其实只是简单的步炮协同而已,但在单一落后的战术战法面前便显现出巨大的不对称威力。近些年起,中国陆军开始推行了“合成营”改革,即将坦克、步战车、自行火炮和各类支援部队合成到营一级,让“营”成为基本战术单位。这是世界陆军最新的编成潮流。但这各改革过程中暴漏了中国陆军的另一大弊病,各军兵种之间流动性、联通性极差,由此造成的合同战术人才乃至联合指挥人才极其匮乏,由此导致不同军兵种之间联合困难重重。毫不客气的说,在这一点上,早期陆军的发展规划是极其短视的。
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信息浪潮等导致人类战争能力与方式发生质的转变,人类的战争能力已经能基本克服低层次空间的地理限制,不只是面向三维立体空间,而是向全维战争方向发展。更遑论网络战等新的战争方式改变了战场定义,改变了战争规则,改变了力量均势。所以今日战争已不是军队的单一行动,而是一种国家行动,乃至一种全民行动。所以在军种之间的联合外,和地方部门之间的联合、和科技公司的联合,和不同行业的联合等,这也是摆在陆军面前一项新的联合任务。
2015年发布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凸显了中国作战理念的转变,解放军将继续淡化陆地作战,几乎放弃了传统式的人民战争,转而重视海空军、二炮和新型作战力量建设,重视一体化联合作战。“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高度重视经略海洋、空天。”站在军种利益角度而言,这对陆军的地位是削弱,但这种地位的削弱应该是积极的——任何的不思进取总要付出代价,任何的军种利益都不能凌架于国防的大利益之上。陆军的新突破口就是要把自己放在联合作战的大体制框架之下,陆军不应该尝试抓住下一场战争的主导权不放,抓住大陆军的传统思维不放,而是将自己放在联合作战的大框架下遂行作战任务。
只有告别大陆军的地位,放下“老大哥”的架子,中国陆军才能获得新生。
(四)域外作战:把战场界定在国境之外
当我们还在为跨军区演习而大肆报道,自吹自擂时,美军在全球执行着各种类型任务,有效的应对着各类挑战。俄罗斯也从遥远的莫斯科,指挥着万里之遥的叙利亚的战斗。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军队还在自己国境之内和敌人胶着。而从1949年开始,中国便把战场牢牢钉在国境线上或是国境之外。朝鲜战争、对越、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战役等莫不是如此。可我们今天的战争思维,却依然很少突破国境线,依然以被动的防御为主。
我们的陆军应该转型为一支进攻型的陆军,可以在远离国境线的地方执行各项军事任务和实施非军事行动,并得到持续、充足和有效的保障支持。中国的陆军的演习场,不应该只在操场上,只在确山,只在朱日和,还应该在中东,在中亚,在远东,在太平洋,在印度洋。中国陆军要假象和任何敌人,在任何地域作战的可能。
国土防御的任务应该交给武装警察力量,边防部队等,陆军应变成一支进攻性的军队,专思域外作战。中国有近百万的武警、边海防部队等,在核武器的支持威慑下,已足以完成国土防御任务。
今日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汇聚了绝大部分的改革开放成果,一旦再次成为战场,那么便有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可能。所以说中国的国土不应该再沦为战场,那样不只是中国难以承受的灾难,也只会成为中国军队的耻辱。
中国的陆军积极响应国家大方略,应该努力为为丝绸之路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曾经的“奥斯曼墙”已轰然倒塌,向西部发展,向欧亚大陆纵深发展,向麦德金德所说的世界心脏地带发展的阻力大大降低。用陆军和空军的联合去捍卫中国在欧亚大陆的权益,甚至打通连向中东乃至非洲的通道,以保护中国全球利益的可能。
海湾战争在历经42天的空袭后,地面战争进行了100小时就宣告结束。以这场战争为分水岭,空军在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中,第一次成为一支决定性的力量。在空军长达42天的空袭面前,100小时的地面战争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在战后由此不少人认为:陆军似乎已经可以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里了。
但陆军也并非是一无是处,施瓦茨科普夫指挥陆军部队在沙漠地区横向机动数百公里,成功迂回到伊军侧翼,实施“左勾拳”行动。在美军的强大攻势下,号称世界第四陆军的伊拉克军队如同刺刀切豆腐般被划破,萨达姆精心构筑的防线土崩瓦解。而左勾拳行动也让自越南战争以来美陆军因落败而低沉的士气为之一振,让人们看到了从中东沙漠里走出的一支新式陆军。美军陆军已经能基本超越地面和近距离血战,以非接触样式和低生命成本的代价,快速实现战争目的。
但漂亮的“左勾拳”行动貌似只是美国陆军衰落趋势的回光返照,在“空军制胜”的强大论调面前,再漂亮的左勾拳也显得苍白无力。到20世纪的最后一年,在巴尔干半岛上,美国空军已经可以抛开其它军种单干了。在科索沃战争中,驻欧洲的美国陆军只能沦为这场战争的看客,甚至连打扫战场的机会都没有了。78天所谓的“战略轰炸”之后,米洛舍维奇被迫签订城下之盟。那谈判协议,成为了美国空军一家独大主导一场战争的奖券。
但如此断定陆军无用还是为时过早,历史依然直白,“空地一体战”让沙漠风暴行动享誉世界,也让美国空军沾沾自喜。可在海湾战争结束25年之后,伊拉克战争至今,依然是美国陆军大量驻守在伊拉克。美军才发现在无处不在的恐怖分子、路边炸弹面前,即使昂贵的B-2也不过如此,甚至不如一名陆军的拆弹员、一名心理辅导师能解决问题。
2006年,主导“沙漠风暴”的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不得不承认地面战争的重要性。坦言空军制胜的论调是错误的,仅靠空军和技术就能轻松取胜的幻想是如此可笑,最终结束战争的,还是人,还只能是陆军。
无论战争的形态如何变幻,最终消灭敌人的任务只能是依靠以陆军部队为基础的军队集团来完成,陆军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保守、巩固和夺取成果和控制领土的唯一手段。只要人类的主体还在陆地上生活,我们战争的最后的决战还是只能靠陆军去完成。打扫战场、控制维稳、城市战斗、战后重建、心理治疗、巡逻管控等任务都要以陆军为主体去完成。在这些任务面前,哪怕是再昂贵的飞行器也不可以,哪怕是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取代不了“人”的作用。
资料图:解放军陆军96式主战坦克群开火
虽然陆军的地位不断被挑战,但陆军不会消失,必须面向新形势进行变革。陆军本来就有变革的传统,从马鞍到坦克,从军阵到散兵线,从传统韬略到现代合同战术……信息化战争给陆军新变革提供了机遇。这场变革也将使陆军发生根本的变化,从装备、体制、结构、理念、功能都发生深刻转变,但这些不会使陆军核心和本质的东西丢失。陆军的名称、样态都可能变,但人、在地上、进行有组织对抗这些要素将继续保留。
由于特色战略安全环境和使命任务使然,在今天乃至今后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陆军还将在国防安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这不应该是中国陆军抱残守旧,停滞不前的理由,今天的陆军应该积极主动的转型,而不能被迫的接受被革新的命运。
中国陆军要先从头脑里转变认识,想想线性散兵阵如何被古罗马方阵有效压制和摧毁,想想马奇诺防线之后的法军如何垂头丧气的举起双手走出堑壕,想想萨达姆号那号称世界第四陆军的百万精锐如何分崩离析。中国陆军只有低下头来,忘掉有关“不要在陆地上与中国军队交战”的金科玉律。再从历史的荣誉墙上摘下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越战争的辉煌奖状,把他们放进抽屉里。
陆军不可能消失,只是军兵种的界限日益模糊、任务转型和作用下降,但如果不积极主动的应对这种挑战,那么中国陆军的自我救赎便只是一种幻想,也终究摆脱不了被边缘化的命运!
深度分析:中俄之间到底是朋友还是对手?
★★★★★
北京时间3月2日晚,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对朝鲜实行史上最严制裁措施。回顾这个决议的出台,不难看出,朝鲜核试验和发射火箭,已经迅速转成大国尤其是中美两大国之间的博弈。
为了维持来之不易的中韩关系(牵制日本和打破美国在东亚的包围圈)以及阻止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在制裁朝鲜问题上,中国做了让步。然而,就在此时,俄罗斯又出手了,利用规则连续阻挠美国主导的制裁法案在联合国投票。外界很难猜测中俄是否有默契和事先沟通,但俄罗斯此举确实给了中国一臂之力,再度形成了中俄联手制衡美国的局面。
(朝鲜神秘部队携“核背囊”高调亮相)
其实上世纪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中美俄三大国屡屡互为盟友,也屡屡互为对手,可谓完美演绎了西方国际关系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衡的利益。
历史走到今天,冷战时中美携手对抗苏(俄)已经演变成中俄靠拢共同反对美国的单极世界。虽然谁都明白这不过是各自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而已,但在中国,价值观至上的某些群体却无法接受这种格局。
于是在中国的舆论场,反对中国与俄罗斯联手的观点甚嚣尘上,甚至不惜竭力挑起历史恩怨,刻意突出俄罗斯的威胁,丑化俄罗斯领导人普京的形象。同时,则把美国美化为历史上对中国最为友好的国家,全然不顾美国对中国的现实威胁。
诚然,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俄罗斯和日本都是中国最大的威胁,而且历史上对中国损害最大的国家也是它们。但这并不是说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多么仁慈,只要看看美国是如何对待它的邻国就知道了。
1846年美国通过一场战争就吞并墨西哥领土230万平方公里领土,超过墨西哥疆域的一半(55%),而美国领土爆增60%,自此打通太平洋,一跃成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国。
这也是近代历史上战败国向战胜国割让领土面积最大的战争之一。连美将格兰特也承认“这场战争乃是强大民族对弱小民族所曾进行的最不正义的战争之一”。
现在包括西方在内,都在强调俄罗斯的扩张性,并把它说成是俄罗斯的本性。可是如果看看历史,英法德美日哪个不是如此?而且还更为疯狂。美国还不是把远在万里之遥的菲律宾变成了它的殖民地?
回到现实中来,今天的俄罗斯可以说是对中国最为友好的大国:它从未会见过达赖,从未见过热比娅,也从未向台湾出售武器,更没有派军舰到南海挑衅,哪怕越南是其传统盟国,它也没有选边站。东海钓鱼岛冲突,俄罗斯也同样没有支持日本。
俄罗斯不但没有对中国进行武器禁运,相反还是中国最主要的先进武器提供国以及石油和天然气重要的供给国,是中国能源安全重要的一环。对于中国的金融崛起,俄罗斯也是乐见,不但不反对而且还积极加入亚投行。
不仅如此,国际上,在对中国更为重要的朝鲜问题上,俄罗斯也是站在中国一边。俄罗斯对中国在非洲的拓展,也从未表示反对和攻击。
2015年,中国第一次举行反法西斯胜利大阅兵,当初一起并肩做战的西方盟国首脑拒绝出席——尤其是奥巴马,宁肯缩短在印度的访问,也要取代原定的副总统拜登,亲自出席按西方标准也是极为专制落后而且积极出兵镇压“阿拉伯之春”沙特国王的葬礼(其他西方元首包括英国首相卡梅伦、法国总统奥朗德,这就是西方价值观外交),也不前往中国共同庆祝胜利。
但俄罗斯却恰恰相反。
可以说,中国的所有核心和非核心国家利益,俄罗斯都是完全尊重和支持。而某些群体心仪的美国,却在每一个方面都在损害着中国的国家利益。可奇怪的是,他们却对这些完全视而不见,反而竭尽全力的大造舆论,试图破坏中俄关系。
当然中俄走近,并不仅仅是由于双方互相尊重对方的利益,更重要的是都面临共同的来自美国的挑战。
美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于反恐战争中的失误和经济危机,令其国力大损。另一方面中国却迅速崛起,俄罗斯则凭借油价上涨而国力加速恢复。美国为了确保自己在全球的霸权,同时对中俄两国进行打压和遏制。
美国先是食言进行北约东扩,同时把前苏联势力范围全都纳入欧盟。随后更在乌克兰、吉尔吉斯坦、格鲁吉亚等国发动颜色革命,直接把其影响力推进到俄罗斯的家门口。特别是乌克兰危机,不惜破坏民主原则,不惜破坏欧盟见证下达成的妥协协议,支持以街头暴力手段推翻民选总统亚努克维奇,逼使俄罗斯不得不出手吞并克里米亚。随后再借口此事,进行经济制裁,全面打击俄罗斯。
至于中国,美国则在上文提到的所有核心和非核心国家利益上出手,试图全面遏制中国的崛起。最为可笑也最令人深思的是,越南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经济程度和法治水平都远远落后中国,却能达到以全新高标准自诩的TPP,成为其一员。
所以,面对共同咄咄逼人的对手和威胁,中俄怎么可能不走到一起?
目前对于中国而言,与俄罗斯战略性联手根本不是什么问题,真正要思考的则是这种合作将会持续多久。俄罗斯是否在未来会重新成为中国的威胁?
从目前各种发展趋势来看,中俄恐怕要长期友好下去。原因很简单,俄罗斯虽然现在仍然可以在世界上大亮肌肉,但它已经失去了发展的可能。而一个日益走弱的俄罗斯,则必然丧失威胁中国的能力,它只能追求和中国友好。而中国即使超越美国,也不会是美国的翻版:即动辄诉诸武力干预他国内政。
俄罗斯的必然衰退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人口加速老化和减少。按照俄罗斯居民目前的自然死亡率,到本世纪末,俄罗斯人口将从目前的1.5亿人锐减到6000万至6500万人。目前新一代俄罗斯人只能更替上一代人的60%,据联合国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也门的人口可能超过俄罗斯。在世界范围内,人口出生率是死亡率的2.6倍,而俄罗斯则是每分钟有3人出生,5人死亡。整体而言,俄罗斯的出生率低于欧洲平均水平,与德国、希腊、意大利等国相差无几,然而死亡率却能与非洲相比。
二是普京执政以后,错过了油价爆涨带来的历史机遇。把大量的石油收入用于民粹般的福利而不是再度工业化。本来历经叶利钦民主灾难时期的俄罗斯,劳动力成本低,百姓也有工作的积极性。但迅速到来的福利则完全改变了发展工业化的历史契机。结果普京执政十六年,俄罗斯仍然除了石油和武器而一无所长,还是仅仅延续了苏联后期依赖出口能源等原材料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目前形势下,中俄还将继续合作下去)
三是面对西方的挑衅,反应过于激烈而不顾策略,导致最后双方完全敌对。比如,面对乌克兰的变局,俄国是否只有吞并克里米亚一条途径?更何况俄罗斯已经长期事实上控制了克里米亚,有必要一定追求法理拥有?结果俄罗斯不仅丧失了西方的市场,也丧失了西方的技术。没有西方的市场和技术,中国提供的资本也将无多大用武之地。俄罗斯的现代化也就很难成功。
从目前看,普京仍然会在俄罗斯长期执政,其发展路径不会改变。政治强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未来其他领导人恐怕也无能为力。就是想做,只怕已经时不我待了。
最后要说的是,俄罗斯的衰落并不是从普京时代开始的,把责任全都归到普京身上也不公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几乎和中国同步,但双方的成效却相差巨大。俄罗斯虽然采取激进的政治、经济改革:一步到位式的政治民主化、一步到位式的经济私有化,但到今天,其成就却远远比不上中国。
从政治上讲,中国已经完成权力的制度性交接,整个体制不再依赖某一个政治强人。俄罗斯虽然照搬了西方制度,但其历史上依赖政治强人的传统并无改变。当江是最高领导人时,俄罗斯是普京;当胡主政时,俄罗斯还是普京,当中国进入习近平时代时,俄罗斯还是普京。在政治发展上,中国显然走到了俄罗斯的前面。
经济上,俄罗斯今天的市场化程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所起的作用)和规范程度(法治化)以及经济的自由度远远落后于中国。但非常奇怪的是,西方已经于2002年承认了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地位,直到今天还没有承认中国。不过更为吊诡的是,世贸组织接纳俄罗斯却比接纳中国晚了十年。
俄罗斯当初激进的私有化改革使其庞大的工业体系遭受解构,农业发展大受影响,整个经济到1998年降至低谷。1992年到1998年,俄罗斯GDP下降40%,下降幅度超过俄罗斯国内战争时期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下降的总和(1995年底,消费品价格与1991年底相比上涨了1411倍,与1990年底相比上涨了3668倍)。
更严重的后果则是私有化产生了一批新的经济权贵,既无公平性,也无效率。而且这些经济权贵迅速从财团寡头变身为政治寡头,干预俄罗斯朝政。叶利钦时代总理之所以更换如此频繁,就是财团意志表现的结果。
正如俄罗斯远东研究所经济学博士瓦·维·日古列娃说,俄罗斯最大的失误是私有化改革。俄罗斯改革主要的教训在于,政治精英们在西方的建议下选择了错误的休克疗法。他们无论就其道德水准、政治上的成熟、起码的诚实和良心,还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的理解,都承担不起这一历史重任。
今天再回顾这一段历史,世人大概都感到难以置信:何以俄罗斯天真地相信西方几百年间发展起来的那一套,竟然可以瞬间移植到自身?何以俄罗斯竟然天真地相信,一个地缘政治对手竟然会帮助自己度过难关?
2016年在台湾观摩选举时,一位研究俄罗斯的台湾专家这样点评:普京正把俄罗斯向中国双手奉上,中国一定不要错过。其实中国历史上就不会觊觎他国,这位台湾学者显然是误读。但他的结论也表明,未来俄罗斯不会再是中国的威胁,中国只要自己正常发展,国际关系的主导权就在自己手上。
历史上,一个中国领导下的亚洲是和平与秩序(西方是殖民和战争),当一个中国主导下的世界来临之时,我们相信,中国带给世界的仍然是和平与秩序。
★★★★★
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