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在老子与道教的关系当中,人与神是怎样的关系

第三方登录: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道教与日本神道教神人关系比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与道教关系研究--《四川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与道教关系研究
【摘要】:
拜上帝会是十九世纪中叶在广西形成的民间宗教会社,它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其领袖洪秀全利用十九世纪上半叶传入中国的基督新教,领导和组织了这场运动。基督教这一外来文化在洪秀全的诠释中发生变异:第一,基督教的一神信仰变为多神信仰,上帝由至高无上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原则变为人神同形且能互化的神灵。第二,道教的鬼神祭祀和法术成为人与神交通的工具。第三,在太平天国的宗教组织(同时也是军事和行政组织)中,无不体现出道教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五方五色等思想要素的影响。太平天国的“天父信仰”因上述三个方面的变异而彰显出道教神灵信仰的本质特征。本课题围绕这一论点,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第一章“拜上帝会形成的背景及其过程”中,笔者着重介绍和分析了太平天国宗教信仰形成的社会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及其形成过程。首先,太平天国宗教信仰有其形成的政治背景。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该战争不仅使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由于军备开支和战争赔款,清政府大大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由此导致各地农民抗捐抗税的暴动此起彼伏,民间会社迅速发展。“拜上帝会”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中形成的。其次,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有其形成的文化背景。早在明朝时期,基督教就开始使入中国,鸦片战争以后,这一进程更是被大大加快,而从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存的状态。面对外来的思想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受到挑战。国人在两
种文化之间,直观地感受到孰优孰劣,并作出选择。而拜上帝会则是从宗
教文化的角度,较早地表现出国民对外来文化的肯定和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但是,洪秀全及其拜上帝会的宗教观念是在多神崇拜盛行的社会环境中孕
育出来的。包括佛道二教在内的种种鬼神仙佛妖怪的迷信观念是中国的本
土宗教,并支配着整个社会。在中国南方地区,粤人事鬼的风俗更盛。在
这种宗教文化氛围里,即使饱读四书五经的儒生,也无法摆脱多神信仰及
多种迷信。洪秀全出生于广东花县,自幼对鬼神崇拜及其相关民俗耳濡目
染,并成为他的知识体系的底色。当他接受并阪依基督教后,其鬼神崇拜
的文化底色将基督教涂染得面目全非。
第二章“太平天国宗教信仰的本质”中,笔者从多神论和人神同形与
互化论这两个神性问题入手,论证太平天国上帝本质上是道教庞大神团中
的成员之一。第一,太平天国的宗教属于多神教。在有神论宗教范围内,
存在着一神信仰和多神崇拜的区别。坚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
论的基督教和拥有庞大的神真体系的道教,分别是一神论和多神论的典型,
在神性观问题上有质的区别。而在太平天国宗教信仰中,独一无他的唯一
神变成了包括天父、天妈、天兄、天嫂在内的神团,洪秀全自称上帝的次
子、杨秀清被洪秀全确定为上帝的第三子也位列其中。由此,太平天国多
神信仰的特征充分显现出来,并与道教相契合。第二,太平天国所信奉的
神灵具有人神同形且能互化的特性。基督教的上帝与中国道教诸神在一定
程度上有相似性,即都具有终极性、创造性和神圣性等。但是,在神形论
问题上,两种信仰则截然相反:前者持守神无形论,后者坚信人神同形且
可以相互转化。在基督教看来,上帝是至高无上的抽象力量和道德原则。
由于上帝的纯精神性特征,在人与神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帝
永远属于天国,高高在上,凡人则永远不可能提升自己到半人半神或神人
合一的境界。企图由人变为神的任何行为都会受到神的最严厉的惩罚。相
反,在道教神真体系中,由器质性的道—气的显现而成的“三清”、“四
御”、“三十二天天帝”等道教众神有形有质。他们不仅有人的形象(如葛
洪的《神仙传》中关于太上老君的形象描绘),而且有类似于人际关系的神
际关系(如元始天尊与太上道君之间的师徒关系)。他们虽然处于三清圣境、
洞天福地,但时常以人的形象显现人间,拯救世人;而对世人而言,超越
了生死、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正是凡人追求的目标,只要凡人崇信大道、
阪依玄门、决心修持,也可以由凡人变为圣人、仙人、神人、真人甚至天
尊。这样,神与人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神就是超人、善人,人通过修炼也
可以变为神。而人与神灵同察自然之气,三气成神,九气生人,故只要人
阪依大道,保神贵气,以达三气合德的圣境,便可登三清之仙品。这便是
人能超越凡圣界限的理论依据。那么,太平天国崇奉的天父在神形及其人
神关系问题上,是否与基督教一致呢?对基督教的上帝无形论,包括洪秀
全、杨秀清在内的太平天国将士很难理解。他们认为,神与人之间的关系,
就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虽然父亲是尊者、长者和管理者,但是,父
亲与儿子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同形的、相通的。上帝不仅有人的外貌,而
且有着与人相同的情感。所以,在人与上帝之间,不存在一条人神无法跨
越的鸿沟,上帝可以随时下凡(太平天国的官书《天父下凡诏书》中记载
着天父下凡的大量材料),人亦可以进入天堂亲见上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3【分类号】:B959【目录】:
第一章 拜上帝会形成的背景及其过程20-46
第一节 拜上帝会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20-27
一、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历史概况20-21
二、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方列强的经济状况及其对华贸易情况21-25
三、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方列强的侵华行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5-27
第二节 拜上帝会形成的文化背景27-33
一、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洪秀全的影响27-32
二、 中国道教的多神信仰及其对洪秀全的影响32-33
第三节 拜上帝会的形成过程33-46
一、 洪秀全及其早年的人生理想34-40
二、 洪秀全、冯云山的价值观之转变40-44
三、 拜上帝会的形成44-46
第二章 太平天国天父信仰的本质:道教的神灵崇拜46-70
第一节 太平天国宗教信仰的神性论(一):多神论46-59
一、 一神论与多神论:基督教与道教的神性论46-50
二、 多神崇拜:太平天国宗教信仰的特征50-59
第二节 太平天国宗教信仰的神性论(二):人神同形互化论59-70
一、 神无形论与人神同形互化论:基督教与道教的神形论59-63
二、 太平天国宗教信仰的神形观及其人神关系论63-70
第三章 太平天国宗教行为的特征:道教的鬼神祭祀和方术70-96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宗教礼仪(一):道教的鬼神祭祀70-87
一、 基督教与道教的礼神方式70-72
二、 太平天国的宗教仪式72-84
三、 太平天国宗教仪式的内涵84-87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占验预测术和降神术87-96
一、 拜上帝会运用图谶、占梦、瑞兆等占验预测术,为洪秀全“受命于天”、“当王天下”提供神学依据88-91
二、 以神灵附体的法术,树立和巩固拜上帝会核心人物的权威91-93
三、 太平天国表面上废除佛道二教,实际上道教却一直暗流于太平军内部以及控制的地区93-96
第四章 道教对太平天国宗教组织形态的影响96-108
一、 太平天国宗教组织的构架97-98
二、 道教对太平天国组织形态的影响98-108
结束语108-110
主要参考文献110-112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简介112-114
后记114-11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晓涛;;[J];近代史研究;2011年03期
周伟驰;;[J];宗教人类学;2012年00期
李细成;;[J];哲学动态;201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秀兰;[D];山东大学;2012年
李细成;[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敏;[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江泽凡;[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周艳丽;[D];河南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闵丽;[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闵丽,黄金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闵丽;[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闵丽;[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0期
闵丽;[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期
闵丽;[J];宗教学研究;2001年02期
卿希泰;[J];哲学研究;198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钟娟;[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孙显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夏春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欧阳跃峰;关成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高俊,周蒋浒;[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吴云;;[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邓碧波;[J];阿拉伯世界;2004年02期
沈文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王广大;曹一俊;;[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6期
张琼;;[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华伟;;[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史宏蕾;;[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吴应仕;;[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陈荣富;;[A];邪教防范与治理对策学术论文精选[C];2003年
张野;赵东玉;;[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程守祯;;[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娜拉;宋仕平;;[A];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地区建设实践研究[C];2008年
傅凤英;;[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8(下)[C];2008年
梁骏;祝烨;;[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一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淑英;[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魏晓虹;[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吴倩;[D];南开大学;2010年
王小燕;[D];南开大学;2010年
郭胜坡;[D];南开大学;2010年
邓群刚;[D];南开大学;2010年
刘杰;[D];南开大学;2010年
王娟;[D];西北大学;2011年
袁瑾;[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金;[D];湘潭大学;2010年
暴红博;[D];湘潭大学;2010年
陶海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彭石军;[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李清;[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朱云飞;[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杨明晓;[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汪静;[D];石河子大学;2010年
李崴嵬;[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张惠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修宜;[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王国平;[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魏义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史革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王兴国;[J];船山学刊;1997年01期
汪建华;[J];船山学刊;2001年02期
陈萍萍;[J];船山学刊;2005年02期
李先明;;[J];船山学刊;2010年02期
周雪恒;[J];档案学通讯;1983年Z1期
李纳;[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秦晖;[N];经济观察报;2010年
米兰天主教大学博士;[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秦晖;[N];南方周末;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华;[D];四川大学;2003年
柴文华;[D];黑龙江大学;2003年
方世忠;[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黄子刚;[D];暨南大学;2004年
祝薇;[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魏彩霞;[D];浙江大学;2003年
任丽新;[D];山东大学;2006年
赵殿红;[D];暨南大学;2006年
黄庆林;[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张振国;[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柄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曹传兰;[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戴望云;[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闫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晓涛;赖明宗;;[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崔志海;;[J];史林;2012年05期
许晓明;;[J];广西民族研究;2013年02期
唐晓涛;;[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薛辉;;[J];广西地方志;2013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卢伟;[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程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李智;[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郭学飞;[D];暨南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賈熟村;;[J];学术月刊;1957年07期
钱镛;;[J];文物;1961年01期
何学龄;;[J];文物;1965年06期
庄建平;;[J];历史教学;1987年08期
盛巽昌;;[J];学术月刊;1988年04期
华強;;[J];历史教学;1988年10期
金诚;[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华强;;[J];历史教学;1991年08期
夏春涛;;[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谢世诚;[J];近代史研究;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金涛;柔弱;;[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史祥;;[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石衍丰;;[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唐诚青;;[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宫哲兵;;[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杨立志;;[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叶至明;;[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盖建民;;[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张应超;;[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集[C];2003年
刘清复;;[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夏和生;[N];中国民族报;2005年
李光照 本报记者
袁弘;[N];成都日报;2009年
雨山;[N];中国民族报;2010年
记者 常青;[N];延安日报;2010年
记者 张树平 实习生 刘丽莎;[N];天水日报;2010年
张树茂 李艳杰;[N];南方日报;2008年
岳鹏;[N];兰州日报;2005年
李晓光 通讯员
韩心泽;[N];郑州日报;2009年
罗一萌 梅菊花
徐晶晶);[N];中国民族报;2009年
徐滇庆;[N];中国经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闵丽;[D];四川大学;2003年
王丽英;[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周勇;[D];四川大学;2001年
容志毅;[D];山东大学;2005年
战佳阳;[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林西朗;[D];四川大学;2005年
林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蔡华;[D];四川大学;2003年
黄洽;[D];山东大学;2005年
鲍新山;[D];暨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汉超;[D];湖南大学;2008年
赵妍;[D];天津工业大学;2003年
赖平;[D];中南大学;2002年
席格;[D];郑州大学;2004年
杨敏华;[D];河海大学;2007年
武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兰宗荣;[D];山东大学;2008年
姜守诚;[D];厦门大学;2002年
顾建红;[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吕广明;[D];安徽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